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23|回复: 0

温病大家刘景源:湿郁脾胃得这样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14 14: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读: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和预防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一门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温病学界,刘景源是目前国内研究与应用《温病条辨》的代表性专家,今天就分享一篇刘景源关于解读湿郁脾胃的文章,一起来品读吧!
五十八、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再按:此条与上第五十六条同为三焦受邪,彼以分消开窍为急务,此以升降中焦为定法,各因见证之不同也(以下诸条,看其因症变法之妙,可得用古方法——朱评)。

一加减正气散方

藿香梗二钱,厚朴二钱,杏仁二钱,茯苓皮二钱,广皮一钱,神曲一钱五分,麦芽一钱五分,绵茵陈二钱,大腹皮一钱。

水五杯,煮二杯,再服。

【方论】正气散本苦辛温兼甘法,今加减之,乃苦辛微寒法也。去原方之紫苏、白芷,无须发表也。去甘、桔,此证以中焦为扼要,不必提上焦也。只以藿香化浊,厚朴、广皮、茯苓、大腹泻湿满,加杏仁利肺与大肠之气,神曲、麦芽升降脾胃之气,茵陈宣湿郁而动生发之气。藿香但用梗,取其走中不走外也。茯苓但用皮,以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

【讲评】本条是讲湿重于热郁阻于中焦脾胃的证治。条文中所说的“三焦湿郁,升降失司”,是指湿邪郁阻中焦,脾胃升降失司,因为湿浊弥漫,可以波及上、下焦,所以说“三焦湿郁”,实则以中焦脾胃为中心。“脘连腹胀,大便不爽”,是湿困脾胃的主症。结合临床实践来看,本证的临床表现多见:身热不扬,脘腹胀满,纳呆呕恶,大便溏滞不爽,舌苔白腻,脉濡。

分析其病机,本证是以湿邪为主,热蕴湿中,所以身热不扬。湿阻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司,所以脘腹胀满,纳呆呕恶。湿阻中焦则脾胃呆钝,胃不能正常消磨水谷则易形成饮食积滞,湿夹食滞下注大肠,就见大便溏,或夹不消化食物。因为湿邪黏滞,阻滞气机,所以大便虽溏而又便下不爽。舌苔白腻,脉濡都是湿邪内蕴之征。

湿邪郁阻脾胃,治疗要以燥湿行气为主,方用一加减正气散,这个方剂是由藿香正气散加减而来。藿香正气散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方剂,由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方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焦篇》湿温门中针对具体病情,在藿香正气散中去掉大腹皮、白芷、紫苏、半夏曲、白术、苦桔梗、炙甘草、生姜、大枣,保留原方中的茯苓、陈皮、厚朴、藿香四味药,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病情再灵活加减而组成了五个“加减正气散”。在方中他用藿香梗而不用叶,是为了“取其走中不走外也”,也就是不用其发表作用而取其化湿行气畅中之功。茯苓用皮,是因为“诸皮皆凉,泻湿热独胜也”,也就是取其利湿泻热作用。

一加减正气散有燥湿行气,消食导滞之功。方中藿香梗辛温芳香,化湿行气,与厚朴、大腹皮、陈皮相配,辛温与苦温并用,辛开苦降,燥湿行气,疏通气机。神曲、麦芽醒胃消食化滞。茯苓皮、茵陈相配,渗利湿浊,茵陈又有芳香化湿的作用。杏仁降肺气以利大肠,又兼通调水道。诸药配伍,祛除湿浊,消食导滞,宣畅气机,升清降浊以调理脾胃的升降功能。

【本文选自《<温病条辨>通俗讲话》(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刘景源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4: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