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65|回复: 2

经方大师胡希恕:治学经验与体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3 14:36: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导语:经方大师胡希恕在中学时代曾业余学中医,上大学时,值疟疾大流行,西医无奈,得知其学过中医,遂找其治疗,因治一例则愈一例,于是名声大噪,来诊者应接不暇。未曾悬壶而活人无数,实自感惊讶,中医奥妙无穷,这样灵验,真是祖国的宝贵遗产,因此立志要继承和发扬中医学。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整理了胡老的治学经验,希望能对在中医路上迷茫的您指点些许迷津。




胡老早年即以“经方派”著称。20 世纪 60 年代初,他根据自己几十年的经验体会,做了“《伤寒论》的六经论治与八纲的关系”的报告,《人民日报》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解决“历代医学家缺乏论述的难题”;八十年代初期,日本中医界称赞胡老是“中国有独特理论体系的、著名的《伤寒论》研究者、经方家”。胡老之所以能成为经方大师,与他毕生刻苦博学、重视实践、慎思明辨、严谨笃行的治学态度是完全分不开的。

一、刻苦博学胡老一生酷爱读书,不但读医书,而且常读文史书籍,甚至耄耋之年仍鸡声灯影,孜孜以求之。


自学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神农本草经》等经典著作,又博览了古今医书。古文文意简奥,本不易懂,胡老所攻必克者,除了文学水平好外,主要是读书有方,他每读一书,必做笔记,并参考有关之书,前后连贯分析,这对学习《伤寒论》这样的书,是必不可少的方法。又读书常是不读则已,读则必穷其究。因此对其读过的书记忆很深,甚至 80 多岁高龄,对主要章节还能背诵如流准确无误。


博学的结果更加深了对中医的理解,如读了《周易》《后汉书》《老子》等,理解了中医的生理、病理变化,皆不出于阴阳两者的变化,从而牢牢树立了中医的整体观念;学习了《西医病理生理学》,据其也有“一般规律反应”的论述,促进了他对辨证施治的认识,因而总结出“中医治病的实质,是于患病机体一般的规律反应的基础上,而适应整体的讲求疾病的通治方法”;又如学习了《内经》更加深了对《伤寒论》的理解,譬如读过《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邪却而精胜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认为桂枝汤证有汗出发热,与此是一样的机理。又通过《内经》全书的分析,看出两者虽都用阴阳理论,但两者存在理论体系的不同。


二、重视实践胡老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发展于几千年的古代,是千百万人的临床实践总结,学习古人的这些理论经验,也必须通过临床实践去体会才能真正理解。他对于实践过的敢于坚持,如有的人认为“古方不能治今病”,他根据自己的临床体会,反复研读《伤寒论》原旨,经常使用经方,效如桴鼓,因此坚信经方能治今病。对于没实践过的,从不人云亦云,不懂装懂,无根据地瞎说,如对“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等类似之说,不与轻信亦不妄加评论。


胡老一生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了深入探讨,每进行一次探讨,都是根据临床实践,即经过一段时间临床实践再看原文,便有新的认识,一些疑难之处,通过实践逐渐加深理解。因此认为真正的认识必须依靠实践。他教授《伤寒论》等的经验也是如此,向后学者讲解后,经过一段时间临床有了新的体会,便又修改一次,不知修改了多少次,直至病重卧床,还说不要急于出版,等他病好重新再整一遍。

三、慎思明辨胡老认为对于脱离实践,从理论到理论的著说,无利于中医的发展。胡老也曾读过许多书而喟然叹曰:所阅之书既多,则反滋困惑而茫然不解。医学之理在于治病,至于弄文舞墨之士,岂能窥仲景之项背? 孟子曾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学医一定要结合临床多动脑子,如“风则伤卫,寒则伤荣”是唯心论似是而非的不可捉摸之词,这样的注解《伤寒论》越注解越使人糊涂;再如,伤寒传经之说也同样如此,本来是很平易近人的道理,却用什么“循经传”、“越经传”、“首尾传”、“传足不传手”等推理之词,把《伤寒论》越讲越离奇,越讲越糊涂。一次一个医生问胡老:“吴茱萸汤不是治疗厥阴病的方剂吗?因这个方子出现在厥阴篇。”胡老讲道:“不能简单认为,那个方子在那一篇即是治什么病的,读《伤寒论》要前后联系,先弄清六经提纲、治疗原则、再分析方剂的适应证,就知道它是治疗何经病了。又指出不能迷信古人,不能拘于注家之言,要敢于以自己的理解和临床经验明辨是非,提出新看法。


如对第 94 条“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从临床观察急性热病,病将愈时,脉多表现和缓,或无偏大偏数之象,因此,这里的“停”应是“调停”之意,并非脉至时有一停,或谓字有所误。对有的疑难问题,经过反复思考,才敢于下结论,如对于白通加猪胆汁汤,初读《伤寒论》亦信其说,但经过长期的体验和多方研究,乃知其非,这一条实是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之误,提出了自己独特而切合实际的看法。

四、严谨笃行胡老很注意学习方法,强调一定要从经典学起,旁及各家,然后由博返约。强调《伤寒论》《金匮要略》是临床家的看家本领所在,在此基础上,再博及上溯《内经》,下及后世众医籍,这样才能对中医学有个系统了解,因此,他反复地、系统地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从不一知半解。


许多人跟随胡老学习,看到他不但疗效突出,而且多有独到之处,便劝说他写成文章,在杂志上发表,胡老总是笑答:“我还没考虑成熟。”或说:“轻易发表文章,易有谬误,殃及后人,罪莫大矣 !”当有人整理好他的临床经验,让他过目修改,他便会说:“写得不错,我看一看再说吧 !”但一放几个月、几年仍不拿出,示意不要发表。故胡老一生,教出了很多学生,仅发表了一篇文章,也是因一再恳求不得已写的。


他认为,医为仁术,不能为名利所惑,利用行医之便,争名夺利,有失医生本分。对于跟他学习的人,他都是一视同仁,严格要求。一位留学生学习中医很突出,在胡老的指导下写了论文。论文答辩时,记者、各界人士满堂,对论文给予高度评价。评分时各位教授皆给予“优”,唯独胡老仅评以“良”。后问其由,胡老答曰:“文章写得水平是高的,但是作者临床尚少,没有发挥之处。”可见胡老是从严要求,也可知在任何场合决不借抬高他人以抬高自己,看此一斑,也足观其医德高尚。


胡老应用经方、讲授经方,是因为经方有高度的科学价值,并非崇古,而且他特别反对崇古。他据《汉书·艺文志》《针灸甲乙经·序》认为《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法》,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著成百试百验的《伤寒论》,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因此把功劳都记在张仲景身上,把他称之为医圣,这是过誉之言(当然张仲景有功于继承和发扬了经方,是经方的传人),而且古人有许多是唯心错误的地方,即使用某方能治愈某证、某病,不见得说清道理,古人自有不足之处,何必尽圆其说。古人有说不清道理的地方,是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今天正应发古人之不足。基于这种认识,所以胡老很强调学西医之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医要走向世界必须去其糟粕,以现代科学整理和发展之。只停留在朴素的唯物论上不能走向世界,这些理念长期存于心中,甚至病重迷蒙中仍念念于斯。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卷:胡希恕(第2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冯世纶主编)】

发表于 2016/11/5 08:27:4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为《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法》,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著成百试百验的《伤寒论》,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因此把功劳都记在张仲景身上,把他称之为医圣,这是过誉之言(当然张仲景有功于继承和发扬了经方,是经方的传人),而且古人有许多是唯心错误的地方,即使用某方能治愈某证、某病,不见得说清道理,古人自有不足之处,何必尽圆其说。

高!能这样认识,实在高!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09: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11/5 08:27
认为《伤寒论》取材于《汤液经法》,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著成百试百验的《伤寒论》,一个人不可能完成,因 ...

《伤寒杂病论》的确并非张仲景一人的功劳,他是集成了前人的经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4: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