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03|回复: 1

诚心请教《伤寒论》服药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20 16:4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诚心请教诸位前辈:
(声明:本人只是《伤寒论》业余爱好者)
先看宋版《伤寒论》原文: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  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下面是郝万山教授《伤寒论》讲座文字:
我们再举个桂枝汤的例子,桂枝汤,桂枝是3两,芍药是3两,生姜是3两,甘草是2两,大枣是12枚,它也是3次治疗量,所以它的一次量,桂枝是15克,芍药是15克,生姜是15克,甘草是10克,大枣是4枚,由于有人说汉代的1两,你今天大体用1钱就可以了,这只是说大体用1钱就可以了,它省略了中间的许多换算过程,结果有人呢,在开桂枝汤的时候,他记住了汉代的1两,今天用1钱,那幺桂枝3两,今天用桂枝3钱的话,就是9克,或者开成10克,桂枝10克,芍药10 克,生姜10克,甘草开上6克,大枣他忘了,开12枚,大枣12枚,我说:「你怎幺这幺开药啊?」他说:「我按照张仲景的方子量开的啊!」你看,古代的1 两等于今天的1钱,我今天这幺换算过来,实际上这中间省略了一个,三次吃和一次吃的问题,你把大枣还开12枚的话,你想想这个方子是不是在煮枣粥啊?所以大枣没有折合,所以这是我们应当特别引起注意的,这样来看,这个《伤寒论》中,有的方子吃3次,是3次量,有的方子还有吃2次的,那是2次治疗量,有的方子就吃一次,像乾姜附子汤,还有桂枝甘草汤,是为了急救,急救的东西,你不能老吃啊,就是吃一次;还有的方子吃5次,像我们后面要提到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它是分作5次吃。我们要搞这个药量的换算的话,既要知道汉代的1两,等于今天的多少克,还要知道记住这个方子要分几次吃,那幺我们要记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这样就很麻烦。所以在我讲清楚汉代的度量衡制,汉代的服药方法,和今天的度量衡制的关係,和今天的服药习惯,煮药习惯,这种不同之后,我们提出一个非常简便的方法,经方药量的折算,非常简便的方法,什幺方法呢?就是说,你在一个地方工作,你首先了解这个地方的,当地的医生对于常用中药的常用量,比方说,你是在北京工作的,你知道桂枝在一般情况下用10克,你是到黑龙江工作,你知道他那里的桂枝,常用量就是15克,知道这幺个前提,你是在台湾工作的,台湾的常用的桂枝量就是6克,那你知道他那里的习惯,韩国也是这样,在汉城,桂枝的常用量就是6克,它是我们北京的、大陆的,常用量的三分之二,知道这个习惯以后,然后按照经方的剂量比例去套用。
请教:
从以上文字看,我认为,服用桂枝汤应当这样:桂枝45克,芍药45克,炙甘草30克, 生姜45克,大枣十二枚(或36克),擘。拿两付药。熬药第一付药时,第一煎,以水七升(1400毫升或2.8斤),微火煮取二升(400毫升)。第二煎,以水3.5升(700毫升或1.4斤),微火煮取一升(200毫升)。两煎合起来,共三升(600毫升或1.2斤)。分三次服,每次200毫升。接《伤寒论》“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若还不好,再熬第二付药。这样,既符合《伤寒论》原意,又不浪费药材。
当然,还要参照各地区用药习惯。
发表于 2016/10/22 19: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哪有请教啊,干临床了用药就尽量别超纲,你这样用药出点事一告一个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3: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