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10/10 07:53 编辑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办民间中医药调研及整理利用研讨会http://www.catcm.ac.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gzy/dtxw/201105/9915.html 来源: 编辑: 发布时间:2011-05-26 2011年5月20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主办的“民间中医药调研及整理利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许志仁、法监司副司长桑滨生、办公室副主任赵明,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刘保延、国医大师陆广莘、科研处处长雷燕、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柳长华、副所长胡晓峰、首席研究员李经纬,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沈志祥、副会长陈浩,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中心主任莫用元,山西省运城市卫生局局长田康立等40余位领导、专家和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并就我国民间中医药发展进行深入探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刘剑锋研究员介绍了该课题组对民间中医药的认识、了解情况及将要开展的工作。柳长华所长主持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主旨是为了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加强民间医药的整理、研究、调查和利用”,以及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去年民间医药工作会上讲话的精神。桑滨生副司长传达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李大宁副局长对该课题的支持建议和对民间中医药工作的指示,许志仁司长、桑滨生副司长、刘保延常务副院长、陆广莘国医大师、莫用元主任、赵明副主任、田康立局长、李经纬研究员先后发言。与会领导与专家肯定了民间中医药的价值和调研整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并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出建议。
民间中医药与现代中医药、民族医药一样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医药以家传和师带徒为主要传承特征,在长期传承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是中医学继承发展的重要内容。近现代以来,由于人文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民间医药的生存受到影响,其存在的价值受到质疑,部分特色诊疗技术等面临消亡的危险。近些年来,随着民众健康观念的改变,人们对民间医药的认知和需求不断提高,认识到更好地管理和推广民间医药、整理研究民间医药的特色技术和方药对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增强民众健康的重要意义。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是具有“迫切性”的问题,要求“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0年11月首次召开全国民间医药暨民营中医医疗工作座谈会,决定对民间中医药要坚持“挖掘、整理、总结、利用”的工作方针,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加强对民间中医药的收集整理。王国强副部长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工作报告中把“重视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总结提高、推广利用,制定完善掌握民间医药技能人员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措施。”作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由此可见,民间中医药的重要价值和濒危现状已得到政府重视,加强民间中医药研究势在必行。
中国中医科学院开展“民间医药现状调研与整理利用研究”课题,旨在通过该课题调研,收集民间中医药的特色诊疗技术与方药,逐步开展系统的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新闻办刘智利 韩玉) 以下为领导和专家的讲话摘要: 刘剑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的组成部分和继承、创新的源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S(2006—2020)把中医研究列在“重点领域及其优先主题”,提出“加强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基本纲要。我们认为中医的继承和创新主要有三个来源:文献、文物和人,前两者显然是由人来完成,人是三个中的主体。在人的传承中,一个是官方机构的研究生教育和名老中医带徒等,另外一个是民间中医的传承,而且在近代之前是中医传承的主流。现代中医药也是政府遴选民间中医举办了大学、研究院等,国家30位国医大师中28位由民间而来,因此,民间中医药是中医继承和创新的源头。 民间中医药目前还没有一个比较公认的概念,我们认为,民间是与官方相对的一个概念,现在的民间中医药应该包括民间中医药技术、人员、机构三个方面,它与现代中医药、民族医药一起,是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中医药技术是指主要通过家传和师徒相传的方式,在某一地区应用,无《内经》等中医经典理论指导,或与现有中医理论不同,但明显具有中医思想理论的诊疗技术和方药。民间中医药人员(一般称民间中医),是指主要通过家传、师承、自学等方式学习中医,可以应用中医的方法解决医疗保健问题的人员。民间中医药机构是指由民间资本兴办的民营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等机构。 民间中医药的现状:中国中医发展基础研究课题组组长贾谦教授及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慎明等的调研结果表明,在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依然生存、活跃着一批民间中医,大概有15万以上的人员队伍,这批人中的大部分人在传承中医精髓、保存中医特色、保障农村基层人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没有文凭,不懂西医,不会外语,拿不到行医执照。我们初步调研的情况是:建国后全国30所高等中医院校和50多所中等中医学校,为国家培养了30万中医人才,现在的注册中医医师数量30多万,基层和农村基本情况是,院校毕业的下不去,民间中医又遇到很多制约。另一组研究数据表明:1949年我国中医人数27.16万。 对一些地区的调查表明,规模越大、越“正规”的中医医疗机构使用西药、做西医手术的比重就越大。从提供的中医药服务量的比例看,以山西运城为例,民间中医在95%以上,民营中医专科医院在90%以上,而公立中医医疗机构不到40%,有的几乎不用中药特别是汤药。民间中医药受客观环境和条件所限,能较好地坚持用传统中医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诊病用药,体现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 据山东省调查,农村中小医院及卫生室,自采自种自制的中药,剂型很多,62.3%的人员拥有验方、秘方。但由于无法取得批准文号而被视为假药,无法在临床试用,亦难以授受流传,只能眼睁睁地等待着消亡。 同时,由于老百姓对民间医药的需求市场巨大,致使江湖游医混迹其中,良莠不齐,非法牟利,草菅人命,民间医药市场十分混乱,给民间医药的健康发展蒙上了浓重的阴影。一些民间中医药人员,由于未受过现代医学教育和科研方法的培训,经常讲过头话,给支持民间中医药的人士带来顾虑和尴尬。 整体来说,民间蕴藏着大量的优秀民间中医药技术;民间中医是中医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大多有一技之长,传承和使用着中医药技术,较好的保持和发挥着中医特色优势;民间中医机构在我国医疗保健工作中发挥着很多作用,民间中医药是我们应该很好的加以研究和重视的部分。 我们的一点研究经验及本课题研究目的:民间中医药的现状已引起了各界的重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要求“挖掘整理民间医药知识和技术,加以总结和利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王国强副部长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1年工作报告中把“重视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总结提高、推广利用,制定完善掌握民间医药技能人员发挥作用的相关政策措施。”作为国家中医药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非政府组织、企业和各种民间医药机构的工作,都为我国民间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如2006年由我发起成立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特色诊疗专业委员会,多次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学术研讨会,每次参会人数都在200人以上,以推动民间中医药技术研究为目的,向国际社会推广经过现代科研方法验证的诊疗技术。 作为院校教育出来的一名普通中医,我个人在20多年来一直关注、研究民间中医药,目睹到不少民间中医药的让人“怦然心动”的技术及确切的疗效,也进行了一些研究,同时又是民间中医药的受益者。如研究发明的气色形态手诊,从民间发现了好素材,在临床效果基本肯定的前提下,沿着→文献研究(从古籍找理论)→开展随机、双盲、对照等的现代临床研究(国家中管局专项)→实验研究(国家自然基金2项)→标准化研究(国家中医局项目)研究路线,一边研究,一边推广应用,形成了比较过硬的技术和理论,已经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0多人在使用。 基于以上的形势和个人的一点思考和实践,作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课题组提出了民间中医药课题申请,所领导和同事们站在国家和行业高度,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团队创新项目“民间中医药现状调研及整理利用研究”立项,这也是我院历史上第一个民间中医药立项课题。 现有研究方法和思路是按照片区并根据经费使用情况,以县为样本,通过田野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以民间中医药技术调研为主,目的是收集民间中医药技术的相关信息,为进一步挖掘、整理民间中医药技术(诊疗技术、方药)奠定基础,培养一支民间中医药科研团队,团结更多的学院派中医学家与民间中医相结合,取长补短,用学院派掌握的现代科研理论和方法去研究民间中医药,开展文献、临床、实验及标准化等研究。同时对人员和机构现状开展调研,将相关调研结果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时参考,开展用科研方法解决政策问题的探索。
李大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桑滨生副司长代读): 我对民间中医药非常重视。在此对民间中医药发展提四点建议:第一,中医药的发展要“百花齐放”,在人员管理和发展模式上既要有高层次的,服务高端的,也要有服务民众的实际医疗诊疗技术。第二,我非常赞赏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这项课题的做法,从纯科研的角度转向面向基层、面向实际工作需求、面向中医药事业发展、面向政策法规来研究问题。第三,推进民间中医药发展非常有意义,要起步,认真对待每个过程,不能求全责备。第四,做好科学研究,促进民间中医药的发展,对民间中医药发展如何定位、它的目标、范围、路径、办法、政府和社会各是什么责任,以及它的标准,做一个整体设计工作。通过科研,力争解决保障民间中医药服务的疗效、质量、安全以及服务项目的提供等问题。 桑滨生(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政策法规与监督司副司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政策法规的角度也非常关注民间中医药,从立法角度考虑怎么促进民间中医药发展。 首先,中医药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巨大的动力存在于民间。我国提倡科学发展观,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都在发生转变,我们中医药发展模式也需要转变。中医的发展模式,也应该从单一的政府推动、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转变成为政府、民间和整个社会共同推动,这也是卫生发展模式的要求。 第二,从中医规律来讲,过去是靠实践经验这种模式来推进中医理论的产生,来指导实践,这种规律需要经验的传授,这是中医的本质规律。发展民间中医药能让中医这种特色和本质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发扬。 第三,从现代医学发展趋势来讲,目前面对一个前移,一个下移。前移就是预防保健,包括慢性病的防治,下移就是基层和社区。但是中医和这个规律是相反的,是上移,自己在象牙塔上,捆绑固定到一个机构和医院当中,在基层中医阵地越来越小,人员、技术越来越少,在预防保健领域和治疗慢性病领域的阵地也在萎缩。转变这个发展模式,推动民间中医药发展会解决中医发展方向性的问题。 我建议,民间中医药调研及整理利用课题的目标从技术入手,还要通过研究解决民间中医政策法规方面的问题。以科研作为技术支撑,对民间中医药的技术了然于胸,到底有哪些技术,有哪些人,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用数据来说话。根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给予不同的政策、不同的准入。用这样一种管理方式来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 刘保延(中国中医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从汇报的情况来看,我提三点建议:首先研究的目的还要再进一步明确。从题目来看,“民间中医药现状、调研及整理利用”范围太广泛,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才具有可操作性,我建议可以再细化。 我们要把一些地区或者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分布的特别有效的东西,而且把民众都觉得非常好、公信力比较高的东西给找出来。另一个问题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我们如何界定民间医药?很多在民间应用的中医药,其实就是我们传统的方药,不是什么秘方、验方,也可能有独特的药物。常有这种情况:单方或验方用得好,就成了民间传下来的东西了。所以,对民间的药方,一定要仔细考察。我觉得这个研究,可能还是要偏重在怎么发现、怎么界定民间医药,用什么方法把最好的东西找出来。 民间医药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需要长期在实践中去考验。如果我们把好的民间医药找出来以后,对它从理论上、渊源上和中医文献的考察结合起来,把民间医药的观点、思路纳入到我们中医的理论里边来。 许志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司长):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去年年底就民间医药问题召开了会议,国家对于民间医药如何发展、发展重点、以及发展目的何在等问题有了相关的精神。目前中管局也正在起草一份近两年的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民间医药发展。我个人认为,“民间医药现状调研与整理利用研究课题”应发挥软课题为政府提供行政依据的作用,围绕局里相关精神,配合行政工作,依据政府关注点,确定研究任务,才能有用。我建议具体从以下两点开展研究: 第一是技术:民间确实有好的技术,但究竟有多少,家底并不清楚,应重点从三方面调查研究:一是界定:什么技术才是民间中医药特有的技术,要先划定范围,进行筛选,筛选确定哪些技术进入研究视野。相关概念也要界定,什么是民间医药?什么是民间医药技术?什么是民间医药人员?比如自称技术很好,也确有很好地疗效,并且官方确实没有,临床上也在使用等等,这些条件要界定好。二是程序:通过什么程序来界定,不能一哄而上,但又要用好民间医药。三是方式方法:采用什么方式方法来收集民间医药,文革中收集了大量的单方验方,但没法利用,这就是没有注意方式方法问题所致。广州会议提出要做技术目录,民间医药有多少可以进入目录,有效的技术有哪些,开展条件需要哪些,需要哪些临床管理办法以及分级。这些都需要研究确定。 第二是人员:民间医药人员的管理,还应依据现有框架进行:一个是乡村有中医诊疗能力的人员,亦农亦医开展中医服务,可以走乡村医生渠道,现在已经在做试点。一个是师带徒人员,取得出师证,可以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另一个是确有专长人员,当地卫生部门考核确认,可以以确有专长人员身份报考执业医师。 调研过程中要通过抽样,调查民间医药人员的蕴藏量,有实际本领的,究竟有多少人,这个数字要定出来,卫生部始终不肯开放乡村医生,其中一点顾虑就是没有掌握蕴藏量。通过调研确定这一数字,对于后续工作很有帮助。 医政方面,在民间医药这一问题上,关注的就主要是技术和人员这两方面,通过研究厘清资源、确定程序方法,测定蕴藏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好的东西也不能埋没,不能不去整理利用,所以一定找好研究的切入点。 沈志祥(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会长): 各位领导和专家讲的我也是深有体会。第一,民间中医很重要,民间中医是中医药的源泉。第二,民间中医药仍然在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第三,民间中医是中医药事业的组成部分。实际上民间中医也有很多困难,包括地位、定位、人员困难。但民间中医的困难也是中医药的困难。民间中医保留了原始的中医状态,是规范前的东西,它得到整理后可以上升到标准化的中医理论。我们民间中医协会已经成立25年,经我们调研,现在民营机构有4万多家。人员增长也很快,现在有十几万。中国中医科学院首次立题,专门研究民间中医药课题意义很大。刘剑锋博士对民间中医的认识也很全面,第一是技术,第二是方药,第三个学术思想,第四个民间的药物很多和教科书上不是完全一样的,因此我们还了解了一些没纳入药典的草药情况。 民间中医的技术和方药调研的探索,这个工作量很大。所以课题第一个可以先开展民间特色技术和方药的调研,要重视特色。第二个是在我们农村基层真正发挥作用的技术和方药的调研。这个整理出来后能对解决农村看病难、看病贵很有实际作用。所以我建议能把这个课题的目标定位在六个字“界定、底数、路径”。界定是对民间使用的一些方药是不是民间进行界定,底数是弄清民间医药有什么的问题。而路径则是通过什么方法调研的问题。关于学科方面可以再理顺,小儿科肿瘤科有没有?到底哪些有效?可以先把常见病理一下,把简单有效的先找到。
莫用元(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主任): 首先,我觉得这个题应该做。这个题最终要达到两个目的就可以。一是在所设计的调研地区摸底。深入了解,摸清情况。看看有什么民间的医药技术、方药。包括民间医药的人员,现在什么状态?当地的管理、体系怎么样。二是要实践,最后优化形成一个民间医药收集整理的一个技术路线。因为民间医药无论从概念、定位到目前状态,到现在的搜集整理,确实都存在一定难题。如果形成一个比较好的技术路线、优化,再实践一下,也是很好的。 第二,我们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在日常工作中接触了大量有关民间医药的东西,在不断的接触过程中有困惑,也有经验。所以我们对民间医药的筛选、评价、收集整理做了一些相当于科研的工作,建立了一个叫做中医药特色技术方药筛选评价中心。科技司建立了100个重点研究室当中,有一个就是民间医药筛选评价与优化的重点研究室。我们还总结了大概9种民间医药的搜集思路和方法。 第三,“十一五”的规划中建设了一个国家级中医药特色技术方药的筛选评价中心,我相信各省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同时也会重视民间医药的工作,建立相应的筛选评价中心,不同层次,分层管理,这样才能把这个体系建好。 第四,研究的思路体系,要在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确立、优化,使这个研究体系确实明确了。成果的优化推广应用还牵扯到一些政策问题,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够促进政策法规的形成。 另外,民间中医药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需要关注的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陆广莘(中国中医科学院资深研究员、国医大师): 对民间中医药的调研,关键是顶层设计、指导思想、整理利用和中医自己的疗效标准。 首先指导顶层设计、中心思想要明确,做法要斟酌。历史上,从民间中医药上升到官方中医药,真正的实践来自于民间,民间中医药的调研要回到中医药的本源上面。上世纪40年代我是在农村行医的民间医生,我们30个国医大师上国医学院的很少,多是师带徒和家传的。 整理利用民间中医药是大问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这个整理的过程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通过这个课题为中医药管理局制定政策、为下一个五年计划起草中医法提供依据。 中医药的效果是什么?中医要总结自己的价值标准。后续有大量的工作,首先,考察这些方子是不是我们古人来源的。里面有很多是古代经方里来的。其次,要研究疗效。我们中医界自己对疗效评价的价值标准没有建设,还是用外来的手段,让别人来评我们。中医对中医药的疗效评价是个医理,不是药理也不是病理。 赵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 我觉得中医药调研这个课题论证点,包括我们所要做的工作,是非常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目前我们整个中医药的发展和中医药这支队伍,都离不开民间医药。 希望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解决民间中医药发展政策层面的问题。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提出民间医药发展所面临的窘境,为政府制订出台扶持和促进民间中医队伍发展的政策提供依据。我们这个政策出台过程中,不仅是扶持、鼓励,还要引导和发展。 技术层面入手进行调查研究,首先需要了解民间到底有什么诊疗技术,这些诊疗技术通过搜集、整理、筛选,提炼出来。应有一个系统的方案。要把民间医药研究会会和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曾经做的工作,进行一个很好的资源整合。这就需要我们有整体的、高层次的一个设计。其次,要选择中医工作特别是中医民间医疗工作比较好的、有基础的2、3个做一个抽样调查。通过数据上升到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一个比较科学的结论。这才是课题最终研究的。第三,对民间中医药调研,包括搜集、筛选和最后的研究,肯定涉及方方面面的人员,需要依靠方方面面的支持,要力争做到资源共享。 田康立(运城市卫生局局长): 我是运城市卫生局分管中医药工作,我认为,民间中医的很大的问题在于管理。山西2004年申请搞了一个山西省第一批也是唯一的一个农村中医实验室,其中一项工作就是民间中医工作,开展了民间中医资格认证、中医民间的繁荣及管理立法研究、民间中医药人员调研等工作。近日,我们搞了一个调研,对500多个人搞了文件调查,发了500多份,其中返回有320份,其中最大的年龄有90岁,最小年龄49岁。调研结果得出几个结论: 第一,民间中医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不是你把民间的所有东西搜集回来,就可以为我所用。“游击队打不了正规战,正规队打不了游击战”,这是代替不了的工作。 第二,民间中医长期生活在民间,就在村里行医,邻里关系很熟悉,不存在欺骗的问题。病人不需要长途跋涉到县里,甚至到北京来,而且治疗费用非常低,从来不收诊断费、治疗费,只收药费,人均药费在15元到20元。一名民间医生一年最多看两万个人,最少几十个人,基本上村和乡里病人占了50%左右。这些民间中医就是游击队,实实在在生活在这个地方,不仅要看病,还要从事农业生产,鱼水情深,这不可替代。 第三,民间中医药是产生中医药的源头。民间中医药的来源有文献、文物和人。我想文献、文物都是从人来的,最终是归到人上,特别归到民间中医上。因此,要保护源头,必须保护民间中医这个土壤。现有人员的保存问题,不是技术问题,是管理问题、法律问题。今后产生民间中医的这块土壤怎么保护,这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李经纬(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首席研究员): 我觉得这个题目,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最好是比较局部、能够代表全面的一个小部分,深入细致的做一些调研。比如从技术层面上来讲,这个调研每个省报两三项。1958年的百万献方运动,最后集中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医方都给了医史所,所以医史所建所的时候,专门成立了单方验方研究室,全院调集了十多个人,专门进行了整理,出了两本书。 总之,我觉得这个课题研究,不管是作为国家局制定政策的参考,或者是做民间医药学的深入研究,都很有价值。但是一开始这么几个人,要做这么一个大课题难度很大,要把调研的东西梳理一下它的源头,就更难。 柳长华(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今天的会议非常有意义,讨论得非常好,各位领导和专家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使我们对这个课题的思路、目标、怎么去做就更清晰了。 民间中医药是中医的一部分,课题组从科研的角度、技术研究的角度,协助政府解决政策问题很重要。促进民间中医药发展,确实是一种需求,国家的一种需求,政府、局里都很重视。我们将课题作为一个探索,紧紧围绕局里的需求,在中医局领导下,把课题做好。 (新闻办刘智利韩玉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