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2/6 16:2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您猜得非常对,我是学工科的, 一直都在没日没夜苦逼的为老板设计产品,老板赚钱了,我只收获了苦与累,离厉害远了,命苦啊。
非常感谢您跟我讨论这些问题,不管您从哪个角度去提出自已的思路, 对我都是一种启发, 中医是越辩越明,特别是不同观点的交流, 会让认识更为全面而深入。
下面我们来再分析一下:
1,“用小柴胡后,热象已除”?您 是从何种症状判断而来的结论? 中医讲,“给邪以出路”。疾病的传变,最初是从太阳表症开始的,因为我发的症治很多, 时间跨度很长, 换作是我去读贴子, 也很难理得清楚。自9月19号, 桂枝汤证开始,一直到最后, 也只是从太阳表症,传到少阳症,而没有入阳明。
但是却在少阳症,停留了好长的时间。而少阳症,按症状的发生部位,却是从上焦、中焦、下焦传变的。而到“尿黄、尿频、尿痛”的时候,就是身体驱邪外出,最后一段了, 所以,只要尿出去就好了,尿黄、尿频、尿痛好了,就可以认为热象已除。
2,“热发展是比较迅速的,假如不处理,症状是会很快加重的。”您 这句话的依据是什么?
这个是我对尿黄、尿痛的总结。之前只是尿黄,我用过黑墨草、车前草,但是效果不是很明显。 没几天儿子就尿黄、尿频、尿痛加剧,连站都站不起来。
4,“阳虚燥咳,是因为阳虚造成的”,这句话,可否细讲一下?我不太能理解阳虚和阴虚,我理解的阳虚是气滞,阴虚是血太少。但您 说的“大汗亡阳,利
尿亡阳”,是对的,汗,NIAO都是人体的津液,都是胃肠工作而化,可以说,汗属心,心属火,火主血,而NIAO属二阴,属肾,属肾,肾主血海,说倒底,还是造血的功能能否跟得上是个关键问题。只要有好的血液,化成汗化而尿都能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您应该见过同样大汗淋漓,但有人有事,有人就没事,所以,只有后天的正气”即胃气“好,都不致于“亡阳”这么严重的身体症状。但胃气是什么呢?我的理解是胆汁。即消化用的酶或酵素,都由胆汁而来。至于造血功能,更是胆汁直接参与的。如果您 吃肉,消耗胆汁比较多,自然提供给造血的余地就小了。
探讨一下这个阴阳。我的理解也许,目前还是比较肤浅的, 也许也是错的。
我认为阴与阳, 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事物。您说的,“我理解的阳虚是气滞,阴虚是血太少”。我认为也对。只是你把对象局限于津液,没有从更广泛的意义上去思考,所以造成了困惑。
内经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换句话说,万物都有阴阳。一杯热水,它是属阳的,因为喝了会身热。一杯冷水,它是属阴的,因为喝了,人体就要消耗能量,才能把它加热到36度,而人体是恒温的。
只有确定要研究的对象,才能辩它的阴阳。我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也是这个意思,一就是物体,二就是阴阳。比如:
研究的对象是整个人, 那它的手脚、身体、五脏,都是阴;而身体内的体液,则是阳。我说的“大汗亡阳,利尿亡阳”,都是指津液丢失了,这个阳,就是指津液。
当更进一步,研究的对象是这个津的时候。这个阴,就是指的津液本身。阳就是指的津液,所携带的能量。 那它的阴虚,就又变成了您说的“血太少”,“阳虚是气滞”。所谓“阴虚燥咳”,这个阴虚也是指的这个津液缺少。内经的“阳化气,阴成形”,也是这个意思。
当我们研究的对象是吃进去的饭的时候。“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府“。阳就是指营养了, 阴就是拉出去的大便跟尿了。
当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身躯的时候。那么,外为阳, 内为阴。
当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身体器官的时候。那么,六府为阳,五藏为阴。
所以,阴阳, 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阴虚燥咳,是因为阳虚造成的“。这里的阴,指的就是津液,阳指的是能量。阴虚,就是津液少。津液为什么少?就是因为吸收的水分,营养物质少。 而吸收的水分,营养物质,进行这些生理活动, 都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当能量不足的时候,它就不能吸收得太多。吃多了也没用, 反而更糟, 因为不吸收, 就必需把它变成大便拉出去, 变成大便拉出去, 也是要消耗能量的。当能量不足的时候, 吃多就变成阳明症了。这就是中医说的“有形之阴液不能速生”。
5,“早晨的咳嗽,阳气不能生发而至”,这句话有确切的证据吗?
这个确实是猜测,内经“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在夜间,人体的阳气, 是要入阴的,都要入到脏器里面排毒。就是睡觉的时候, 肝肾在工作, 所以睡觉时身体会感到冷。到了早晨,阳气是要出来的, 出来的时候, 遇到寒凝阻滞, 所以发生了一种驱邪的反应。但是阳气虚,不足以完全把邪驱逐。表现就是咳嗽。
阳气入阴的通路, 跟出来的, 可能并非是同一样通道。这要有非常高深的内功,才能实证。可惜, 我做不到这一点。
6,”小建中汤“,桂枝汤加附子,这些偏于阳而能补津液的药”,理也对。但问题是这些方中,谁在补津液?偏于阳没有错,桂枝和附子都 是大阳,但您 真的坚信孩子没有“寒”象吗?所以我一直建议您 去医院做一个中性科技(不是西医专用的,西医是西药的使用者,这些科技的发明者与西医无关。)如果您 孩子的胆红素有异常,那您 孩子的胆汁就不好,有些东西,吃下去也是不能够被人体有效使用的。比如补血用的大枣,就有粘NI之嫌,意思是难消化。其实小建中汤,在今天用的话,就是逍遥丸,我是这样认为的,欢迎您和我讨论。
在这些方子中,甘草、大枣,是补阴液的。 但吸收它们,是需要能量的, 也就是肠胃要蠕动才行,而生姜,桂枝,附子都是阳药, 都会促进肠胃蠕动,也就是说它们自带了能量, 不需要额外消耗身体的能量,就能完成补液的过程。而芍药、附子却可以让它不出汗,就是只入不出。麦芽糖本身也是一种能量。
至于寒, 可以说, 一直都存在。
小建中汤,与逍遥丸, 不能划等号。它们用药相差太远。 差一味都不同, 更别说差那么多了。比如桂枝汤发汗, 桂枝汤加附子,却专治汗出不止。小青龙汤, 跟大青龙汤,药看起来也差不多, 但换来用, 却不起效果。
至于西医,小毛病没必要,大毛病,它也治不好。对中医的治疗,没有指导意义。
也非常感谢您跟我探讨。 今天写得比较多, 可能也不对,但不妨抛砖引玉, 但求有大师, 能来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