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7110|回复: 17

人参、三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2 15: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孤园丁 于 2016/9/12 15:17 编辑

人参、三七
独孤园丁


古代文化中,动物称为虫,植物称为草。
所以,《黄帝内经》中,动物也都叫做虫。《水浒》中,老虎称为大虫,属于毛虫。
《黄帝内经》将虫分为五类,即毛虫、羽虫、倮虫、介虫、鳞虫,分属五行,各应东南西北中五方。而五虫中,只有倮虫得五行之全性而生,其它则各得五行之偏性。
倮虫,就是裸体的虫,一眼就能见肉的一类,其五行属土。
人就属于倮虫,并且是三百六十倮虫之长。

人为倮虫之长,是作为土虫中最具代表性的动物。有何意义?这个意义太大了!
就人而言,虽然也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组成,也有心肝脾肺肾之别,但作为这个种属而言,整体就叫倮虫,整体上是属于土。就像我们居住的地球,虽然有金木火水土的区别,但就整个地球而言,它是归属于土的。
人为什么能够成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它是土虫之长。人的这个总的归属与地球的归属相应,自然成就了它能够成为地球上的唯一主宰。

所以,我们应该清楚,人就是一个属于土类的动物。
你要在人身上去求木,求火,求金,求水,怎么求?只能从土中去求。从土中去求木,从土中去求火,从土中去求金,从土中去求水。一切从土出发。
知道向土中求,意义非常。落实到具体,就是脾胃。脾胃是什么?人的后天之本!与肾为先天之本相应,一先天,一后天,统治人身。

金木水火土,生克制化,浑然一体,不可或缺,故能够演绎出万物和生命。然而,董仲舒说,土为五行之主,其在《春秋繁露·五行之义》中讲道:土居中央为天之润。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时之事。金木水火虽各有职,不因土,方不立,……土者,五行之主也。”他认为,土是五行的根本,没有中央之土,四方就没有意义。黄色也因为土的关系,而成为了中央皇权的代表。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建立了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无意间改变或破坏了阴阳五行生克的自然状态,特别是土的缺失,造成五行无主,所以才出现了诸多问题。
比如,城市中的土越来越少,一方面地面被硬化,将人与土分隔开来;二是楼房越来越高,人离地面越来越远,不接地气,离土更远。
与缺土对应是金气太盛,地面被硬化,土变成了金,而高楼大厦的钢筋混凝土也是金,满大街汽车都是金……肺金旺,克肝木,所以当今之人肝病多;金若太过,则过犹不及,亦致肺气虚。
土虚,金亦虚,土虚不生金金更虚,肺金虚又不能生肾水,五行偏颇而恶性循环,这不是城市造的病吗?
根源还在缺土。人的脾胃五行属土,所以脾胃也越来越虚,产生各种脾胃病,小儿甚则喜抠墙皮吃…

土者,滋生万物,养育万物。五藏之中,脾负责生化气血,灌溉四方,人体各部所需之气血,皆受供于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脾气一虚,诸藏亦损。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李东垣先师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周慎斋亦云:“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

解决办法,首先是要亲近土地,这是根本,否则治疗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好了慢慢还会犯。因此,休息时,节假日,多去郊外拥抱土地吧!其次,养生治病的着眼点要从脾胃入手,培土,厚土,疏土,补土。

张仲景作《伤寒论》,113方,用药不过百味,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甘草,占了七十多个方。甘草作为君药的,有炙甘草汤,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甘草泻心汤等。别把甘草看小了,它在《伤寒论》中的地位绝对是老大!
为什么那么多的方子都要用甘草?就是因为它属土!
甘草气平,味甘,色黄,是得土气最全的一味药,又名国佬,就是一个和事佬,不仅仅是调和诸药,更代表着一种很深的理念。

李东垣因著《脾胃论》而闻名遐迩。《脾胃论》何?其实也是立足于土。从土中去求金木水火,从土中去求其它的一切。

所以,如果给本草排个座次,甘草为老大,那么老二,老三呢?吾看应该是人参,三七。

人参,生于东北,对应八卦之艮,五行属土,阳土,对应人之胃。
三七,生于西南,对应八卦之坤,五行亦属土,然为阴土,对应人之脾。《易经》八卦中,唯艮、坤两卦五行属土。

人参,《神农本草经》:“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

三七,《本草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虎咬蛇伤诸病。”

人身所主,不过阴阳,或水火,或气血也!而人参主气,三七主血,一气一血,相得益彰,可统人身。

人参、三七都是五加科植物。
贫瘠的土地是不长人参的。东北不但土气厚重,木气和水气也比较重,肥厚湿润的土地其性属阴,长出来的人参是三枝五杈,枝叶全是三和五,三、五是奇数,是阳数。它是一个从阴引阳的药物,它的主要作用是把精化成气,如果精不化气的时候,用点人参,马上气就出来了,但如果肾精已经很亏了,你再吃点人参,本拔则木摇。
所以,长期用人参的前提是精要足,精足可化气,气足可化神。
对精不足者,可辅以益精之药助之,如:黄精、熟地、桑螵蛸、海参、菟丝子、沙苑、鱼膘胶、紫河车、补骨脂等。

西南也是土气厚重、肥沃的地方,三七生在西南,同人参一样,也是三枝五杈。它外面的颜色是青的,里面的颜色是黄的,青可入肝,肝是藏血之藏;黄可入脾胃,脾可以益气统血。
古代发配到云南的犯人,都要被打杀威棒,买通了狱卒,可得到一大碗药,在打杀威棒之前喝了,药里面主要的成分就是三七,打完了以后,棒疮、瘀血两天迅速消散。
因此,止血,活血化淤是三七的基本功能。此外,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均可长期服用三七取得效果,无“三高”者可预防而养生。
在所有的活血药中,只有三七活血化瘀而不破气,所以与人参一样,成为本草中的“贵族”而有王者之气。

三七之用易,人参之用难,故附文详解之。

人参详解

人参味甘,气温,微寒,气味俱轻,气分兼阴分,阳中有阴,阳多阴少,阳十之七,阴十之三,可升可降。

《神农经》言人参补五藏,安精神、定魂魄。然补之一说,须当明辨、细辨。

人参乃补气之圣药,活人之灵苗也。能入五藏六腑,无经不到。尤专入肺、脾。入心者十之八,入肝者十之五,入肾者十之三耳。

人参阴阳皆补,细分有三。补气补阳,乃第一,因人参阳多阴少也;补阳虚之阴乃二,因人参补阳又补阴也,此阴阳双补;以上一二,乃千古定论也。惟阴虚者,参宜少用,为阳中生阴耳。此补阳旺之阴,自是千秋绝论!于补阴药中,少加人参,使阴得阳而易生。此真窥阴阳之微,而深识人参之功用也。

总之,人参之补,阴阳皆可。阳虚(或阴阳俱虚)可多用;阴虚则少用,以阳而生阴。

人参阳多于阴,少用则泛上,多用则沉下。故遇肝肾之病(火衰而阴虚者),必须多用之于补血补精之中,助熟地、山萸纯阴之药,使阴中有阳,助水生火。此乃是真火,不可误认作心中之阳火也。真火生,反能助生血生精易也。

如肾虚气不归元而喘,乃是虚喘,此肾气欲绝,宜补肾以逆转,故必用人参,能回元阳于倾刻。须多用,一服即止。若是肺家实火而喘,断不可用。
又如伤寒厥症,手足逆冷,乃用四逆汤等,亦必多加人参而始能定厥,非人参入肝,何能至此。
世人只知人参为脾、肺、心经之药,此入肝、肾二经,可共信而无疑也。

然人参乃君药,宜同诸药共用,始易成功。如提气,必加升麻、柴胡;和中,必加陈皮、甘草;健脾,必加白术、茯苓;定怔忡,必加远志、枣仁;止咳嗽,必加薄荷、苏叶;消痰,必加半夏、白芥子;降胃火,必加石膏、知母;清阴寒,必加附子、干姜;败毒,必加芩、连、栀子;下食,必加大黄、枳实。用之补则补,用之攻则攻,配合得宜,轻重得法耳。
然人参亦有单用一味而成功者,如独参汤。人气脱于一时,血失于顷刻,精走于须臾,阳绝于旦夕,他药缓不济事,必须用人参一二两或四五两,作一剂,煎服以救之。否则,阳气散而死矣。然此乃一时权宜,非可恃为常服也。

人参虽气分之药。亦血分之药,故可以疗肝肾。又至阴之药也,肝中之血,得人参则易生。

人参补正,又乃攻邪之胜药也。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者,用人参于攻邪之中,始能万无一失。

人参定喘之神方,除胀之仙药。然喘症不同,有外感之喘,有内伤之喘;有外感之胀,有内伤之胀。
外感之喘,乃风邪入于肺也,用山豆根、柴胡、天花粉、桔梗、陈皮、黄芩之类即愈,非人参所能治也。
若内伤之喘,乃平日大亏脾胃之气,肾气虚绝,气不归原,实较外感之症而大重。不得不用人参以挽回于垂绝,然而少用则泛上,转觉助喘,必须用至一二两,则始能下行,生气于无何有之乡,气转其逆而喘可定也。
外感之胀(肿),乃水邪也,按之皮肉必如泥土之可捻,用牵牛、甘遂各二钱泻之,一利水而症愈,不必借重人参也。
若内伤之胀,似水而非水,乃脾胃之气大虚,虚胀而非实胀也。不得不用人参以健脾胃之气。然而骤用人参,虚不受补,反作饱满之状,久则胃气开而脾气亦健,先少后多,渐渐加用,饱满除而胀亦尽消也。

伤寒虚证,必须用参,而坏证尤宜用参也。
如伤寒麻黃汤证,其人尺脉迟而无力,以荣中之气血亏少故耳。必须多加人参于麻黃汤内而补之,使元气充足,能生气血于无何有之乡,庶乎可矣。
伤寒藏结,乃阴虚而感阴邪,原是死症,非人参可救。然舍人参又无他药可救也。虽不能尽人而救其必生,亦可于死中而疗其不死也。
伤寒烦躁,有下后烦躁者,有不下而烦躁者。不下而烦躁者,乃邪感而作崇,断不可用人参;若下后而烦躁,乃阴阳虚极,不能养心与膻中也,必须用人参矣。但其中阴虚阳虚之不同,必须分别。阴虚者,宜于补阴之中少用人参以补阴;阳虚者,宜于补阳之中多用人参以补阳。而阴虚阳虚何以辨之?阴虚者,夜重而日轻(夜晚用阴,阴虚故病重);阳虚者,日重而夜轻也(白日用阳,阳虚故病重)。

阳明病谵语而发潮热,是邪有余也,用承气汤不大便,而脉反变为微涩而弱,此津液干矣。舍人参何以夺命哉?惟用参亦不敢据为必生耳。法当用人参一两、大黄一钱,同煎治之。得大便而气不脱者即生,否则未可信其不死。

伤寒坏证,尤宜用参。坏症者,乃误汗、误吐、误下所致。三者皆损伤胃气。救胃气之损伤,非人参又何以奏功乎?故误汗者,必用人参而汗始收;误吐者,必用人参而吐始安;误下者,必用人参而下始止也。用人参则危可变安,死可变生。然不多加分两,则功力有限,亦未必汗吐下之可皆救也。
伤寒传经,入于少阴,手足四逆,恶寒呕吐,而身又倦卧,脉复不至,心不烦而发燥,是阳已外越而阴亦垂绝也。阴阳两绝,本不可救,然用人参于附子之中,往往有生者。断不可先信为无功,尽弃人参不用,使亡魂夜哭耳!
伤寒传经,入少阴,脉微细欲绝,汗出不烦,上吐而下又利,不治之症也。舍人参又何以救之哉?但须加入理中汤内,急固肾中之阳,否则真阳扰乱,顷刻奔散,单恃人参,亦无益矣。
伤寒下利,每日十余次,下多亡阴,脉应虚也,今不虚反实,非脉之正气实,乃脉之邪气实也。邪实似乎不可补正,殊不知正虚而益见邪盛,不亟补正,则邪盛而正必脱矣。此死症也。于死中求生,舍人参实无别药。宜用人参一二两,加茯苓五六钱同服,庶正气不脱,而水邪可止也。

当今之世,非畏人参,即乱用人参,二者皆能杀人。

当今之人不比古人之强壮,无病之时,尚不可缺人参以补气,况抱病之时,消烁真气乎。故人参非惟宜用,实宜多用也。但不知人参之功用,冒昧用之,往往不得参之益,反得参之损。






发表于 2016/9/12 16: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参、三七不可以补,因为他们都属于寒冷药。
发表于 2016/9/13 13: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时人参非今之人参,如何替代?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14:4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乐无忧 发表于 2016/9/13 13:26
古时人参非今之人参,如何替代?



人参约两倍党参。
古时人参也有,即高丽参。
发表于 2016/9/13 16:4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多谢分享。
发表于 2016/9/24 13: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每称,渴者加参,此渴究为阳衰或为阴乏宜细推敲!阴阳之辨,以日夜轻重为据,亦不甚妥,仍需察体用之别,内外之异,不认死理。若唯以用阳用阴为据,夏重则阳虚,冬重则阴虚,可乎?
发表于 2016/9/25 00:24:0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孤独园丁】分享经验精髓
发表于 2016/9/25 09: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啊!真正的中医高手啊!读后能让人悟出许多道理。我60岁学易经,68岁看中医书,70岁学佛,我学佛2年已能背诵大悲咒,心经,楞严咒也快能背了。我深刻的体会到心静,心净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我感冒时必须加点党参方能治好,我年轻时心动过速,一喝独参汤,立即好。
  唉!老了还要自学中医,找不到真正的好中医啊!况且企业退休工资也低,也看不起病啊!只能自己自医自养生吧!我的邮箱nanzhi1945@163.com.希望老师能指导我这个学生。阿弥陀佛!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9:2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难明阴阳 发表于 2016/9/24 13:58
伤寒每称,渴者加参,此渴究为阳衰或为阴乏宜细推敲!阴阳之辨,以日夜轻重为据,亦不甚妥,仍需察体用之 ...



渴是津液匮乏(阴虚),故加参。
 楼主| 发表于 2016/9/26 09: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晚上 发表于 2016/9/25 00:24
感谢【孤独园丁】分享经验精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2: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