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2676|回复: 42

何绍奇医论随笔瓜蔞紅花治帶狀疱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4 03:40: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4 03:42 编辑

何绍奇医论随笔-瓜蔞紅花治帶狀疱疹
明代名醫孫一奎《醫旨緒余》載:其弟性多暴躁,於夏季途行過勞,又受熱,突發左脅痛,“皮膚上一片紅如碗大,發水疱瘡三五點”,脈弦數,其痛夜甚於晝。醫作肝經鬱火治之,用黃連、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類,愈甚。又加青黛、膽草,“其夜痛苦不已,叫號之聲,徹於四鄰,脅中痛如鉤摘之狀,次早觀之,其紅已及半身矣,水疱瘡又增至百數。”從他記述的病情看,當為帶狀疱疹無疑。孫一奎乃求教於他的老師黃古潭先生,黃哂曰:“切脈認證則審矣,製藥訂方則未也。”改用大瓜蔞一枚,重一、二兩,連皮搗爛,加甘草二錢,紅花五分,一劑而癒。這張處方,我定名為“瓜蔞甘草紅花湯”,多年以來,用以治療帶狀疱疹,多在一、二周之內見效。
帶狀疱疹多見於脅、肋,這正是足厥陰肝經部位,患處焮紅灼熱,痛如針刺刀割,“諸痛癢瘡,皆屬於心(火)”,更因其人“性多暴躁”,更兼受熱,因此從肝經鬱火治,本來應該是不錯的,但五臟之火以肝火為最橫,肝陰肝血不虧者,用之固無不可,反之,則因苦藥皆燥,苦寒直折其火,便是以燥治火,則肝火愈熾,至於升散、香燥之品,更無異於火上加油了,所以黃古潭說認證不錯,方藥則欠妥。瓜蔞甘草紅花湯乃以瓜蔞一枚(約合今30~50克)為主藥,瓜蔞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熱痰、通腑開結見長,且能“舒肝鬱,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重慶堂隨筆》),《藥性類明》更說“甘合於寒,能和、能降、能潤,故鬱熱自通。” 因瓜蔞用大量易滑腸而引起腹瀉,故用甘草甘緩和中,雖說“痛隨利減”,但畢竟泄多傷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許紅花,則取其入絡行瘀。藥雖寥寥三味,而用意頗為周到,所以取效甚捷。
於此可證:療效欠佳,由於辨證不確者固多,由於方藥使用不當者亦復不少。此外,雖確屬肝經鬱火,但在用藥上卻有苦寒、甘寒之分,說明名醫既洞悉病理,用藥亦精細入微,誠非偶爾幸中者。學者當於此用心體味,其所獲者當不止此一有效成方而已。
最近讀到余瀛鰲先生一篇回憶其師秦伯未先生的文章(《古醫籍各家證治抉微》),文章說:1959年仲夏某日,一人因纏腰火丹(帶狀疱疹)來診,發病已三日,已用過中藥,無效,左脅下、腰部疱疹繼續增多,痛甚,索閱前醫處方,與龍膽瀉肝湯相近。秦用瓜蔞一枚、紅花一錢半,生甘草三錢,過了幾天,患者電話告知:服藥後當天晚上疼痛已然減輕,得以安眠,共服四劑而癒。秦先生用的方,就是孫一奎此方。附錄於此,以供臨證者參考。
发表于 2016/9/4 06:32:42 | 显示全部楼层
明代名医孙一奎《医旨绪余》载:其弟性多暴躁,于夏季途行过劳,又受热,突发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弦数,其痛夜甚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用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愈甚。又加青黛、胆草,“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疱疮又增至百数。”从他记述的病情看,当为带状疱疹无疑。孙一奎乃求教于他的老师黄古潭先生,黄哂曰:“切脉认证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改用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连皮捣烂,加甘草二钱,红花五分,一剂而愈。这张处方,我定名为“瓜蒌甘草红花汤”,多年以来,用以治疗带状疱疹,多在一、二周之内见效。
带状疱疹多见于胁、肋,这正是足厥阴肝经部位,患处焮红灼热,痛如针刺刀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更因其人“性多暴躁”,更兼受热,因此从肝经郁火治,本来应该是不错的,但五脏之火以肝火为最横,肝阴肝血不亏者,用之固无不可,反之,则因苦药皆燥,苦寒直折其火,便是以燥治火,则肝火愈炽,至于升散、香燥之品,更无异于火上加油了,所以黄古潭说认证不错,方药则欠妥。瓜蒌甘草红花汤乃以瓜蒌一枚(约合今30~50克)为主药,瓜蒌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见长,且能“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重庆堂随笔》),《药性类明》更说“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 因瓜蒌用大量易滑肠而引起腹泻,故用甘草甘缓和中,虽说“痛随利减”,但毕竟泄多伤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许红花,则取其入络行瘀。药虽寥寥三味,而用意颇为周到,所以取效甚捷。
于此可证:疗效欠佳,由于辨证不确者固多,由于方药使用不当者亦复不少。此外,虽确属肝经郁火,但在用药上却有苦寒、甘寒之分,说明名医既洞悉病理,用药亦精细入微,诚非偶尔幸中者。学者当于此用心体味,其所获者当不止此一有效成方而已。
最近读到余瀛鳌先生一篇回忆其师秦伯未先生的文章(《古医籍各家证治抉微》),文章说:1959年仲夏某日,一人因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来诊,发病已三日,已用过中药,无效,左胁下、腰部疱疹继续增多,痛甚,索阅前医处方,与龙胆泻肝汤相近。秦用瓜蒌一枚、红花一钱半,生甘草三钱,过了几天,患者电话告知:服药后当天晚上疼痛已然减轻,得以安眠,共服四剂而愈。秦先生用的方,就是孙一奎此方。附录于此,以供临证者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3: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盖洛博士:“我发明了艾滋病来削减人口。”
2016年7月5日由“Sean Adl-Tabatabaiin健康”发表。  

盖洛(Robert Gallo)博士,是世界著名的美国生物医学家,这位据信在1984年发现了HIV病毒的科学家,承认他发明了艾滋病来削减世界人口。

(译注1:HIV病毒,全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

1984年,盖洛为他发明的HIV病毒/艾滋病病毒提交了一份美国专利申请。

Dailypost.co.za报道:
通常情况下,像盖洛博士这样,当专利申请被归档和批准后,任何使用了相关产品和发明的人需要向发明者支付一笔提成。因此如果有人对知识产权法来一次最全面的解读,那人定会非常纳闷:为什么盖洛博士没有为他的发明被他人使用而去提交诉讼,试着挽回些损失?按理说像这样的特殊情况,该事件其实应该面临额外审查才对。
有完整且令人信服的科学证据证明,艾滋病病毒是由美国特殊病毒项目(U.S. Special Virus program)设计的“复合产品”。这个特殊病毒项目隶属于1962年到1978年在美国发展的一个联邦病毒研发项目。
接着这个美国制造的特殊病毒被“贺礼”一般地掺入在非洲和曼哈顿接种的疫苗当中。此后不久,某种动物病毒大规模感染,肆虐全球。这种病毒与任何常见的人类疾病完全不同,它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其它显著特性。
一个对特殊病毒流程图的回顾,揭示了美国一直在寻找一种可以对身体系统的免疫机制施加负面攻击的“病毒微粒”。该项目将病毒微粒拼接到一种名为“Visna”的动物消耗性疾病的病毒上,并旨在在拼接过程中改变病毒微粒的排列方式。
根据美国的诉讼案记录,艾滋病是一种人造的生物过程——是在实验室中基于一种特有的病毒(首次发现于冰岛绵羊体内的绵羊髓鞘脱落病毒)开发出来的。近期,美国和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都得出了100%确定的答案:艾滋病就是在实验室中发明出来的。
一旦有人去回顾研究艾滋病病毒中“反式激活蛋白?”序列的“多股黏连”特性和盖洛博士在1971年的特殊病毒报告中写道的:“起源于人类的C型病毒颗粒的逆转录酶”——“艾滋病是在实验室中发明出来的”这一事实将更加昭然若揭。盖洛博士在1971年发表的特别病毒报告与他在1984年宣布“发现”艾滋病的行为相佐证。经过对记录的进一步审查我们发现:他在宣布“发现”艾滋病前对艾滋病申请了专利。
(译注2:反式激活蛋白,英文简称“tat”,tat与艾滋病病毒中的mRNA结合后,能极大地提高艾滋病病毒的繁殖速度。这种“反式激活蛋白”很明显是人为添加到艾滋病病毒中的。)
今年早些时候,盖洛博士承认他是联邦特殊病毒研发项目的项目官员。
该项目的流程图和15份此项目的报告毋庸置疑地证明:美国政府通过偷来的泯灭人性的病毒肆无忌惮地削减世界人口。
艾滋病——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生物灾害。究其真正根源,美国政府欠所有受害者一大笔官方赔偿。每个艾滋病受害者及其相关人员理应得到美国政府一个恰当的道歉。并且,美国政府应该出台经济封锁的办法来制止这类给人类带来死亡和绝望的发明。因为这就是美国政府犯过的罪。

  全世界的目光都注视着威廉?斯坎伦(William J. Scanlon)领导下的整体审计局(overall Accounting Office)的健康护理团队。(他们发现,)从1964年到1978年,秘密的联邦病毒研究项目花了五亿五千万美元的现金来制造艾滋病。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0: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鲜为人知的美国土著妇女强制绝育史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2016-09-13 19:04:41)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


鲜为人知的美国土著妇女强制绝育史

文:艾琳·布莱克摩   译:孙竞超  校:郭宪功·劳伦斯(Jane Lawrence)提供材料证明了1960年代及1970年代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署(Indian Health Service,IHS)为成千上万美国土著女人强制绝育的过程——据称,在当时,每四个美国土著女人中便有一人在毫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实施了强制绝育。
两名15岁的美国土著女人为做扁桃体切除手术进了医院,结果却被医院做了输卵管结扎手术。另一位美国土著女人要求做子宫移植手术,仅仅是因为,这是医院在违背其意愿摘除其子宫之后给出的选项。夏安族女人选择做输卵管切除手术,有时是因为医生欺骗他们说这种手术是可以复原的。

在很多人看来,塔斯基吉梅毒实验或许最全面地凝结了美国对有色人种实施残忍实验的整个历史:在这一实验中,医生令美籍非洲裔男人遭受了四十年的梅毒折磨。然而另一场医学暴行却鲜有人知。简·劳伦斯(Jane Lawrence)提供材料证明了1960年代及1970年代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署(Indian Health ServiceIHS)为成千上万美国土著女人强制绝育的过程——据称,在当时,每四个美国土著女人中便有一人在毫不知情或未经同意的情况下被实施了强制绝育。
美国塔斯基吉梅毒实验
劳伦斯写道,IHS及其实施强制绝育的黑历史是长久以来处理美籍印第安人医疗需求之举措的结果,这些举措经常显得拙劣不堪。医疗服务作为美国与主权部落(sovereign tribes)之间协议的一部分可以追溯到1832年,为了换取现属于威斯康辛的一片土地,在与“何块(Ho-Chunk)”(当时常被称为“温尼贝格族”)签署的条约中包含了由一名医师提供服务的条件。随着进步时代的到来,医疗干预措施越来越成为一个优先选择,内政部及后来新成立的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署开始为保留地上的美国印第安人提供医疗和教育资源。 60和70年代印第安人卫生服务署实施强制绝育的结果今日依然影响着部落
尽管IHS的确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但它自1955年成立以来提供服务的历史假设是土著人和有色人种存在道德、精神和社交缺陷。“一些(IHS的医生)不相信美国土著和其他少数族裔妇女有能力知道其他有效控制生育的方法,并且国家里已经有太多惹麻烦的少数族裔了”,劳伦斯如是写道。
政府预设,应当对美国土著的高生育率加以遏制;而对于那些以为自己接受的只不过是是阑尾炎手术之类治疗的妇女,医生未对医疗过程加以明确解释;在这些帮助的推波助澜下,加之医疗执法松懈,1960年代一大波强制绝育行动得以展开。即便是在1974年旨在保护妇女免于强制绝育的立法通过之后,滥用绝育术的现象依然如故。仅在19701976年间就有25%50%的美国土著妇女被绝育。

无辜被绝育的奈尔-拉米雷斯

这样做的后果至今仍遗毒各个部落。劳伦斯翔实记载了从离婚到抑郁症的所有恶果,但她写道,对大部分美国土著人来说最富戏剧性的影响或许在于,部落因其人数减少而失去政治权力。将上几代美国土著儿童置于义务寄宿学校进行强制同化,以及当今社会服务未能依据现代儿童福利法律将土著美国儿童置于土著父母的抚育之下,与对美国土著妇女实施的强制绝育一起,成为美国对土著民族施暴长卷上的另一页。
被违反意志、强制绝育之土著女人的经历颇类似于其他有色人种女人的经历,比如,直到1970年代早期,根据北卡罗来纳州法律,美籍非洲裔女人仍被实施强制绝育。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令人发指的程度有所减低——或者土著女人现在的处境就一定比以往更加安全。近来报道出来的滥用绝育术的规模已不像1970年代那样,劳伦斯写道,但其发生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未来,对于土著社群健康和福利的守护,土著社群内成员和公众成员都会加以监督和关注,但是,以健康的名义对他们犯下的暴行已无可弥补。


 楼主| 发表于 2016/9/15 00:26: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人人从小学中医,形成大医救国的文化振兴运动(2016-09-13 08:48:38)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转载▼


人人从小学中医,形成大医救国的文化振兴运动
侯悟宇
中医理论就是中华哲学思想的实践,人人掌握中医理论就是人人掌握中华哲学的实践方法,从小学开始学习,一边学习理论,一边结合实际社会实践,当然不一定人人都学治病,可以人人学看病,可以把中医理论应用到其他社会实践中,一直学到大学。最基本的就是学会了责任互动,学会了整体辩证分析,学会了关心生命,学会了关心健康,在实践中振兴传统文化。不是只用文字解释把传统文化解释的更完美,而是在实践中发展传统文化。别把复兴传统文化搞成复兴文字文化。
饥饿不是人的意识,婴儿不知食物,但是天生饿了就会吃,天生就会排除垃圾。婴儿不知好坏善恶,但是天生就需要安全。婴儿不懂感恩文化,天生就对妈妈有亲近感。人吃进胃里的营养不受人的意识指挥,自然根据各部位的需要分配输送给全身每个部位,人吃饭的时候,血液就更多的输送到胃部,人在思考的时候,血液就更多的输送到头部,当然人需要性交的时候,血液也满足生殖器的需要。人吸收的营养会满足各部位的健康发展需要,人体内绝对不会歧视任何一个部位,五脏六腑五官四肢不会互相轻视,不会争功,绝对自然公正。这是一种不为意识所知,不受意识控制的精神,这种精神的法则与宇宙精神法则是一致的,就是平衡有序发展。这是真正的人性,是天地人合一的人性。人的这种潜在精神是天性公平,而人的主观意识总在制造不公平。
人的意识总是产生错误的认识,总是主观的制造错误,总是过多的吸收营养,或者人为的制造某些人的营养不良,还用错误的主观意识编造不公平的文字文化精神。宇宙自然法则就是平衡有序发展,不平衡就会混乱质变。私有化资本主义经济就是那些精神病经济学家编造的不平衡的经济学,制造了失去平衡的经济,不断的制造经济混乱的危机,制造经济崩溃的质变。

人类文化必须觉悟宇宙自然法则,这是人类的智慧,是人性中的潜在精神。人性中的潜在精神不是人能意识到的,而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中的感性认识发展理性认识,实践认识循环的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最终彻底认识清楚这个潜在精神与宇宙自然的法则是统一的,人类的文化必须遵守自然的平衡有序发展的法则。
中医理论就是中华哲学思想的实践,中华哲学就是宇宙自然法则,人人掌握中医理论就是人人掌握中华哲学的实践方法,就是人人掌握宇宙自然法则。

 楼主| 发表于 2016/9/17 01:3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17 01:37 编辑

门人葛观察正华,吉州人,言其乡有数商,驱骡纲行山间,见樵径上立一道士,青袍棕笠,以砕尾招其中一人曰:尔何姓名?具以对。又问籍何县,曰:是尔矣,尔本谪仙,今限满当归紫府。吾是尔本师,故来导尔,尔宜随我行。此人私念平生不能识一字,鲁钝如是,不应为仙人转生,且父母年已高,亦无弃之求仙理,坚谢不往。道士太息,又招众人曰:彼既堕落,当有一人补其位,诸君相遇,即是有缘,有能随我行者乎?千载一遇,不可失也。众亦疑骇无应者,道士砙然去。众至逆旅,以此事告人。或云仙人接引不去可惜,或云恐或妖物,不去是。有好事者,次日循樵径探之,甫登一岭,见草间残骸狼藉,乃新被虎食者也。惶遽而返。此道士殆虎伥欤?故无故而致非常之福,贪冒者所喜,明哲者所惧也。无故而作非分之想,侥悻者其偶,颠越者其常也。谓此人之鲁钝,正此人之聪明可矣。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00: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黎磊石
黎磊石:  2000年以前,我一直身体很好。2000年,我74 岁,到北京开会,突然感到脖子很疼,在会场就坐不住了。散会后,当天下午会没开,就离开北京回到了南京。跟放射科打了个电话,安排好拍片子,拍出片子一切都正常,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然后请骨科查了一下,也说没事。回家吃了点止痛药,晚上睡到半夜感到手发麻。第二天去做CT结果出来果然三个颈椎都破坏,是肿瘤转移的侵蚀性破坏,【按:可以肯定的基本病因是与长期饮食生活习惯有关-第一是长期喝牛奶,第二是动物高蛋白吃太多,这都是骨癌发生的根本原因,可惜这个道理连医学工程院士都没有认识到,实在是令人感到痛心!当时就没回家,被他们用轮椅推到了高干病房。我简直感到就像是晴天霹雳。周一,医院组织会诊,基本决定是肿瘤转移,一定要做手术,不然脖子一动就会断掉,要上钢板和钉子,做骨移植,问我同不同意,我想有病了只好治了,但是有个要求,要么手术做不好死掉,活着下来了,你们要让我的脖子能动。后来到二医大作会诊,脖子上用石膏固定住。当前我说,手术完了以后,能活八个礼拜就行了,我还很多事没有处理完,八个礼拜就可以完成了。在推向手术室的长廊中,真有点像向遗体告别的样子,两面站满了人,有总后的,总院的,二医大的,当时,我就跟陈锐华说了一句话,真有点像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味道。手术后,感觉还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了生死关和工作关,生死关,你当时会考虑得很多,活下来了,还能做些什么,死了,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我当时不是怕死,只是想活了还有没有什么意义,死了带来什么后果,自己也在权衡轻重,活要活得有价值,死也要死得其所。 20008月做的手术,半年以后,生死关基本上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考虑怎么样去工作。想到的是退还是干,还能做些什么,考虑得确实很复杂。到后来,我也想通了,没有什么顾虑了,可以用洒脱两个字来形容。觉得自己也许下个月、明年就走了,但我什么都安排好了,我准备好了,但是上面不让我走,我就不能走。我想,如果组织上认为我没有用,我退下来,写写书,如果认为我还有用,我就继续干,要死得其所。我就像一支蜡烛,不希望自己还能燃得很久,但我要力求放出最大的光亮,照亮别人,奉献自己。
现在,我采取保守治疗,好象觉得没有生病这回事一样。今年,我已经出了四趟国了,有时,坐飞机10几个小时,年轻人都吃不消,我觉得还可以。[3]  
黎磊石 巨星陨落
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于2010316日上午从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84岁。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终没能摆脱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1]  。——【由于不合理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牛奶的酪蛋白是最致命的物质),10年后旧病复发,无法忍受骨癌剧痛带来的巨大疼痛,被逼跳楼身亡,这就是西医药的局限性所必然的不幸结局!前人留下来的沉痛经验与教训我们后人须认真总结,否则我们就白活在世上了!
黎磊石(1926.10-2010.3),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中国肾脏治疗创始人,成果多位于国际前沿,培养无数顶尖学生,被称为一代医学宗师。1948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统称“黎氏三院士”。
  • 人物关系
有错误1775278 已反馈

窗体底端

中文名
黎磊石
国    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    族
出生日期
1926年10月26日
逝世日期
2010年3月16日
职    业
医生
主要成就
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
首创IgA肾病分型诊断治疗法
首创霉酚酸酯治疗重症狼疮性肾炎
代表作品
《中国肾脏病学》、《肾活检病理及免疫病理技术》等
籍    贯
湖南浏阳
目录
1.    1 人物生平
2.    2 创新成就
3.    ▪ 雷公藤成果
4.    ▪ 大黄治肾
1.    ▪ 肾病机理
2.    ▪ 狼疮肾病
3.    ▪ 革新实验
4.    3 著作
5.    4 人物其他
1.    ▪ 培养人才
2.    ▪ 黎氏三院
3.    ▪ 巨星陨落
黎磊石人物生平
编辑
黎磊石,(1926.10-2010.3),湖南浏阳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
1926年10月出生。
1937年,黎氏兄弟的父亲因心脏病辞世。家中唯一的经济来源断绝,母亲只好带着正在读小学的老二黎介寿、老三黎磊石去长沙投奔他们当中学教员的伯父。可伯父有6个孩子,尽全力只能解决母子三人的吃饭问题。好在黎氏两兄弟学习十分刻苦,最终考上了优秀学生可以免费的长郡中学。上个世纪40年代初期,读完高中的黎介寿、黎磊石不忍心再拖累伯父与母亲,按照自己的志趣,分别考取了不收学费还管饭的机械化学校和东方语言学校。然而,两所学校均在千里之外的重庆,上百元路费从何而来?无奈,兄弟俩只好写信向从上海医学院毕业后在江西中正医学院当助教的哥哥黎鳌求助。
黎介寿、黎磊石接到哥哥的来信,便一起到了江西。黎鳌多方奔走,让他们当上了一家医院的检验练习生。白天,他们在医院里干一些洗瓶子之类的杂活,挣钱糊口;晚上,黎鳌则在昏黄的油灯下,指导他们复习功课。一年之后,介寿、磊石终于不负哥哥的苦心,双双以优异的成绩叩开了中正医学院的大门。
1948年中正医学院。1943.7-1949.6国立中正医学院医疗系学士
1949年4月参加工作。
1963年4月入伍,1981年4月入党,技术1级,文职特级。解放军肾病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医学院临床学院副院长、教授。
1986.4-1986.9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皇家医院客座教授
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
黎磊石三兄弟
院主席团成员。
1990-1997年任国际肾脏病学会理事,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开启了中国肾脏病走向世界的大门。他首创IgA 肾病分型治疗,革新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法,成功率达 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素治疗尿毒症,在肾脏病领域所进行的传统医学现代化工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国际上首创霉盼酸醋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均为第一作者,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发表论文600多篇,主编专著12部。
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是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开拓者,是中华肾脏病学会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会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曾任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副院长,对我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发展贡献卓越。探索IgA肾病的发病机理,革新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创造了斜角进针快速肾活检技术,成功率达99.7%。他发明了雷公藤治疗肾炎,大黄治疗尿毒症。在国际上首先应用霉酚酸酯及普乐可复治疗狼疮性肾炎,倡导持续性血液净化技术救治危重病例,成功地创造了免疫吸附疗法治疗脂蛋白肾病。在诊断治疗上的贡献遍及肾脏病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为传统医药的现代化作出了贡献,在国际上赢得了声誉。
他曾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五项,三等奖一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三项和二等奖九项(均为第一作者)。先后培养博士生、硕士研究生及博士后逾百名,桃李满天下。 [1]  
2010年3月16日,一代医学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总医院副院长黎磊石去世,享年84岁。
黎磊石创新成就
编辑
黎教授从医60年,热爱病人,医技高超,医德高尚,他本人曾于2009年荣获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他所领导的全军肾脏病研究所也被授予集体一等功。[2]  
黎磊石雷公藤成果
运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祖国医学遗产,在国际上首创应用草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获得成功,阐明了
黎磊石
雷公藤的独特免疫抑制作用,在国内外推广应用。
1980年首次发现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作用,阐明机理,其后的研究证实雷公藤具有独特的免疫抑制的作用,迅速在国内得到推广,现已被国家列入治疗肾炎的重要药物,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重视。在研究中还发现,雷公藤具有消除各种疾病(包括糖尿病及肾移植病例)蛋白尿的作用,价格低廉,深受欢迎。有关成果曾在1991年获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1995年以后,对雷公藤的提取物雷公藤甲素(单体)进行了系统研究,证明其作用特点与激素、环孢霉素等完全不相同,是一类新型免疫抑制药物。在肾移植急性排异反应的治疗中有良好效应。
黎磊石大黄治肾
首创应用大黄延缓慢性肾衰取得成功,阐明了大黄抑制残余肾高代谢状态的作用,在慢性肾衰及糖尿病的治疗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掘出中药大黄有防治慢性肾脏病发展为尿毒症的作用,从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水平阐明其机理,首次论证通过抑制细胞代谢,减轻残余肾高代谢状态能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临床效果明显,具有重大的临床及理论意义,受到国际肾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国际肾脏病学会特邀于1994年10月2日在印度新德里作“肾脏病论坛”(Nephrology Forum)专题报告,全文发表于1996年元月号Kidney International杂志,这是我国学者第一次被邀请在这具有权威性国际论坛作学术报告。成果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
其后又进一步证实大黄酸(大黄蒽醌中提取)能抑制糖尿病肾病病情的发展,抑制糖尿病肾病的细胞肥大,在糖尿病肾病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取得良好的疗效,为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开辟了一条途径,获得了国家专利。
黎磊石肾病机理
探索我国IgA肾病的发病机理, 首创分型诊断治疗, 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疗效。
IgA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肾炎(占1/3), 黎磊石在国际上首次从动物实验及
黎磊石
免疫病理中研究论证了肠道感染诱发的粘膜免疫异常可以引起IgA肾病;而IgG、IgM的继发沉积是加重本病的重要因素。并对IgG、IgM沉积导致肾小球损伤的机理进行了系统的基础研究。根据数千例IgA肾病的临床试验及免疫病理资料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治疗方案,通过长期的随访观察证实了其应用价值,大大提高了IgA肾病的治疗效果。此项成果获1992年国家级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第一作者)及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被推选为国际IgA肾病研究组成员。近年来又倡导应用双倍剂量雷公藤联合ACEI及大黄素治疗IgA肾病获得良好效果。
黎磊石狼疮肾病
在重症狼疮性肾炎治疗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霉酚酸酯治疗狼疮性肾炎的作用,提出了“多靶点治疗”方法,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在国内外推广。
黎磊石于1980年开始从事狼疮性肾炎的临床治疗研究,深入探索国内外各种抗狼疮性肾炎治疗方法的利与弊。于1997年在国内外首次使用新型免疫抑制剂霉酚酸酯(MMF)治疗对现有各种免疫抑制剂无效的重型病例,不仅挽救了一些重危病例,而且开辟了一项新疗法。首次奠定了MMF治疗狼疮性肾炎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的系列临床观察,证明MMF疗法较传统的疗效为优而副作用明显减少,此一新疗法迅速在国内外推广。其后于2005年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针对导致不同组织损伤的多种免疫反应途径施用具有不同免疫抑制剂效应的多种药物联合应用思维--多靶点疗法(Multi-target therapy),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较传统疗法疗效提高2倍以上,解决了目前国际上的一大难题。被美国肾脏病学会评价为“推动当代肾脏病学发展的一项杰出贡献”。
黎磊石革新实验
革新引进现代肾脏病实验诊断方法,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水平的提高,为我国肾脏病进入国际学术领域作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结合我国临床实际,推广并改进国际上先进的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创造了尿C3检查、应用溶菌酶测定诊断肾小球、小管疾病,提高了诊断水平。积极倡导肾活检病理诊断,创造了一秒钟快速操作及斜位穿刺诊断技术,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先后穿刺3万余例,无一发生意外,数量和质量均在国内外领先。带动了国内肾活检免疫病理诊断的发展,促进了我国肾脏病诊断从临床症状跨越到病理组织诊断,与国际接轨。被国际上称为“肾活检之王”,成果获国家级科技进步二等奖。
江泽民接见黎磊石
黎教授多年来培养了大批肾脏病专业的尖端人才,遍布国内外,为中国肾脏病学界输送了大批骨干,为培养后进作出了突出贡献。原国家主席江泽民曾接见黎磊石等医学泰斗。
黎磊石主持的“雷公藤治疗肾炎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等获1983年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肾小球肾炎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肾炎免疫病理的研究”获1987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
“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与临床应用”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IgA肾炎免疫发病机理的研究”获1991年解放军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狼疮性肾炎治疗的研究”、“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机理及疗效”的研究分别获1991、 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1993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医药卫生部常委,并于1998年入选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
1996年曾获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
1999年被评为中国百名优秀医生
2000年被香港内科医学院授予荣誉院士
2002年曾获“何梁何利”基金奖
2003年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
2004年荣获美洲华人肾脏病学会授予国际学术杰出贡献奖
先后立二等功五次,三等功八次。
黎磊石是中国肾脏病学界的第一位院士。他曾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和“全国百佳医生”称号,被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3年因对国际肾脏病学的发展做出杰出贡献,被授予国际肾脏病学会终身荣誉会员的称号。曾长期担任中华内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总顾问、解放军医学杂志顾问,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中华内科杂志和中华肾脏病等杂志副主编。创办了《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发表论文700多篇。黎磊石先后50余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讲学,广泛介绍我国肾脏病学术成果。香港内科学院授予荣誉院士,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授予终身荣誉会员。曾多次组织并担任国际肾脏病学术组织会议的主席。50-60年代从事热带病防治研究,成绩显著。
在国际上首创兔肝血吸虫卵皮试抗原,解决了当时全国血防普查工作的需要。在国内首先证实海群生及锑剂能杀死丝虫成虫,发现用呋喃丙胺治疗中华分支睾吸虫及中药“黎芦”治疗血吸虫的疗效,为寄生虫的防治作出贡献。
黎磊石教授先后培养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百余人,大部分已成为各地肾脏病专业的骨干。
黎磊石著作
编辑
著书十二本,先后发表论文400余篇,为推动我国肾脏病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编著有《肾脏病学》;主编有《肾脏病实验诊断技术》、《现代肾脏病学》等;撰有《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进展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等论文 400多篇。
创办并主编《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 ,按影响因子统计在医学类核心期刊中名列前20名。
黎磊石人物其他
编辑
黎磊石培养人才
的确,我们研究室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科室,发展今天这个全国最大、实力最强的肾脏病研究所,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40年的道路,西方1960年组建这个专业,我们1980年才开始,到今天,我们与世界肾脏病发展的脚步相合拍。秘决在哪里?90年代初期,部队卫生系统一些老的首长,总后卫生部部长张立平等,到南京来看了,说我们有个研究所现象,主要的是我们有研究所的精神,包括:
一是有个使命感,就是原来没有肾脏病专业,后来301也是我们建立起来的,刚开始肾脏病是一个空白,但病人又很多,很痛苦,往往又很年轻。我们作为医务人员,越接触多,思想感情震撼越大,这是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我们肾脏科年门诊量十万多,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还是有很多病人得不到应有的治疗,得不到应有的健康,病人的要求和我们为病人提供的服务相差很大。刚开始,我们肾脏科只有几张床,后来越来越多,我们透析原来只有一台机器,现在有80多台,我们移植原来是没有的,现在也是重点移植单位。所有这些,
都是不停地往前走,为什么?我们没有停下来的可能,我们永远有压力,病人的眼光、病人的痛苦,始终在我们心里拂不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要为伤病员服务。
第二,我们的发展得很快,无论是国内还是在国外,我们是借了改革的东风,我们研究所创立的时候,正好是1979年,改革的思想带领我们走出去,请进来,与我们中国的实践相结合,这个也起了很大作用。我们当时的家底是 1万块钱,现在几个亿没有问题,还有那些无形的资产,像人才,一个院士值多少钱?一万块20多年后可以变成上亿,如果没有改革开放,绝对不可能。因为有了改革开放,从物质上来讲,我们可以引进西方的好的技术,另一方面,改革开放还给我们提供了解放思想,给我们敢于做前人没有能的事。现在研究所有好多个世界第一,这个在过去就不可能出现,现在出现了。比如说,我们研究所在国内第一个成立了移植中心。1993年刚搞的时候,我们没有专家,没有技术,什么也没有,总后来检查工作,王局长带着专家检查,说我们总院肾脏病科做肾移植,那是狗拿耗子?没有小平同志的思想,我们也不敢做,现在成功了,全国都在向我们学习。肾脏病研究所发展到今天,上级提供给我们的投入很少。机器从哪里来,人家不要的东西,我们拿过来修修补补,派上了大用场,这些东西,一批从美国来,一批从澳大利亚来,我们学习的过程中,向人家要来的。一批我们出了运费,一批我们连运费都没出。这些机器到我们这里后,我们就马上应用到病人身上,就获取了经济收益。我们没有要上级拔钱,而且我们给上面创造价值。
第三,与我们这支队伍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这支队伍是优秀。好在哪里?一个是梯队搭配合理,所有的人才都是从这个航母中打造出来的。留洋的人才不多,几乎全都是从这个鸡窝里走出来的,精神面貌都很好,在全军、全国都找不到像我们这样干的,我们每周两三个晚上组织学习和学术活动,只要通知一下,大家都来。前段时间,我们专门给护士和技术员上课,连续一个多月,每周四天,大家都来。这些是其它有些单位学不来的。现在的年轻人,晚上还来,简直不可思议,但在我们这里已成了习惯。院里要求过双休日,我们就行不通,全体人员都是星期六要上班,都是自觉的。所以说这支队伍是好。好到什么程度?举个例子:1986年,总后要调我去北京,叫我去301医院,于永波说,老黎,调你走啊,我说我不去。我说我愿意去为他们开创肾脏病,我希望这个专业能够很好地为部队、为人民服务,但我舍不得这支队伍。所以达成一个协议,兼301医院的肾科主任,就这样,我一个礼拜飞两次,把 301医院的肾科组建起来了,从1986年到92年,我一直兼着这个职。89后“64”前,301想把我留在医院当副院长,我没有答应。92年,我把 301的房子退出来,回到了南京。很多人不理解,北京条件比南京好,要什么有什么,为什么你要回来?关键是我舍不得这支队伍。这支队伍是打不垮拖不烂的。 10年后,事实充分说明,我们的发展比北京的要快、要好。
人才培养是我的夙愿,没有人才,就没有发展。但也不是一帆风顺。像刘志红这样我花了很大气力的,我培养了4个,就是刘志红最后成才的。
前面三个,两男一女。第一个,是我的硕士研究生,85年开始培养,那时我一心想多培养人才,改革开放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了他,我想在他读研究生的时候,就送他到澳大利亚深造,我自己飞过去,帮他联系好导师,走之前,我和二医大打好招呼,学校说我们过去都没有这样做过。我找校长、政委做工作,我说他真走了不回来我负责。毕业后,他走了,不回来了,这一个失败了。
第二个,张丽红,是一个军级干部的子女,当时,她们这类高干子女不能出国,我找到总政,用非组织手段批了。她出去了,到澳大利亚3年后,我去看她,我问她有什么收获,她说,黎老师,当然有啊,原来跟着你人活着就是要享受工作,到这里才知道还要享受生活。我一听就来气了,你享受生活放在第一位,我们国家还有多少人在贫困线上挣扎,你享受生活,他们享受什么?你享受工作,他们才能享受生活。我说,你如果只想享受生活,你就别回到我们南京总医院来,在我们研究所,我不说你不要享受生活,但享受工作肯定是第一位的,享受生活是第二位的。这个位置不能倒。你的担子那么重,怎么能光享受生活呢,所以,这一个又是失败的。
第三个,他不是享受生活,他就是说,美国条件就是比中国好,我在美国能更好地发展,我不想回国,我说行。但我说,科学是没有国界的,在哪个国家做科学,都是为了病人,但科学家是有国籍的,祖国就不要了。
刘志红好就好在这一点,她的的确确是一名爱国的,是把享受工作放在首位的。她要留在美国,也有可能成就比现在大,当然她现在也很不错了,当院士了。但你为祖国做出的一分贡献,可以抵得上在国外做三分贡献。我们越是穷越是落后,就越是需要科学。所以培养人呢,别尽看到我光彩的一面,也要看到我窝襄的一面。培养一个人,他走了,你的心里肯定很难受。培养人才,是两个人的事情,是社会的事情,你说你花了那么劲培养他,他走了,想法不同,认识不同,他和你走了两条路,你也没办法。我觉得我还是幸运的,培养4个,成功了1个,还是幸运的。
培养人才,要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性的工作做起。刚成立研究所,没有医学院的大学本科生,82年才有,像唐政、刘志红,没有办法,只有搞短学制培训,那时候有个笑话,说我们医院有个“桥北大学”,医院有座桥,我们办的训练班就在桥的北边。刚开始成立时,肾脏科是一个新兴学科,引进不到人才,到哪里去找呀?我们只有原地培养,现在我们还留了两个。现在季大玺、陈惠萍,教授、博士后导师、国家特贴获得者,他们都是“桥北大学”的,我们都是就地取材、因人施教。后来,本科生来了,培养了一批人才。现在我们这个梯队是好的。因人施教,只要你认真去做,都能培养好。现在有些人,动不动就讲要引进人才,我讲,这个引进的人才,他没有根啊!国外的东西,好是好,但我们不能盲目迷信。我们研究所有个治学理念,9个字,头一条就是不崇洋,为什么,一个是人才培养是要以我为主,自力更生,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东西。我规定研究生只许看洋文书,目的是要把这个手段学到手,学好外语这个工具,洋为我用。
第二个是严字当头。从三个失败的例子来看,我觉得还是严得不够,放长线、放风筝,还是要收一收。培养刘志红,我接受了教训,我规定她到美国后,不许跟中国人住在一起,一是时间很短,你要把西方的文化学回来,假如说你住一起的还是中国人,那不就等于把北京搬到了华盛顿。二是跟中国人一起,星期六、星期天,你就想跟他们一起去买一点便宜的鱼、肉回来炖一炖、烧一烧,哪里还有心事去工作。后来,她是住在公寓里的,很贵,一个房租一千多美金,但是很安全,很值,你在那里住两年、三年,要得到10年、20年的成就,就要把一切时间节约下来。我和她的老师商量过,她可带家属、带小孩,钱他们研究所出,但她没有带,三年里,家属、小孩都没有去过。古人讲,严师出高徒,你心肠不能软。她回来后,上午到南京,晚上就到了实验室。有时,我严得不尽人情,谁让你生在中国,你还是中国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群,是精英,你肩上有没有责任啊?你有责任,不吃苦怎么行?做一个中国人,是很累的,你做出一点成绩,有多少人的眼睛盯着你呀?你的那点成绩,能为多少人服务呀?我说,你们不要小看自己的进步。我们肾脏科每年11万的门诊量,你们哪怕每个人改进了1%,意味着要多为1100个人带来好处,星期六,人家都去看电影去了,你把这个时间拿出来学习,那要创造多大价值,为多少人服务呀?
我就讲最近一次,今年,在美国圣地亚哥有一个会,叫做国际血液净化学术会议。这个会议是国际性的,今年是第11次,每年开一次,在我们研究中,血液净化不是专行,只是个副业。但我们这个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但也没有着意去宣传它,发表文章也不多。但我们做的工作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外都有一点名气,很多人到过我们医院都讲我们这项工作做得好,去年他们发了个电子邮件,邀请我去参加会议,我从来没有去过,他出钱,我就答应了。他们要我在会场作一个小的报告,20分钟,先给他们写个摘要,4、5天后,电子邮件又来了,他们说原来听说你们这方面做得好,现在看了摘要,我们更信服了。我们希望你们的经验再多传播一点,你们是不是再做一个报告,再
做20分钟,我想没有什么,反正我是有工作有成绩,让我再写一个就再写一个吧,写了以后不到两天,又邮了过来,说你们这个材料我们理事会所有成员都读了,说很好,我们希望你们是不是干脆做个大会报告,40分钟,除了这两个小会报告之外,在全体大会上作一个专题报告,好像我在升级一样一步步升级,我想,看来你们还识货还认识我们这个是有身价的,于是我又回了封信,我说我们第一宣传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落款应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我们也没有吹牛,我们的的确确是有东西的,我们不是胡说,做学术报告,要拿数据和材料,货真价实的,我说行,再写一份,准备的时间长点。结果不但又回了一封邮件,而且专门来了一个人到上海,说,我们看到你的报告感觉到非常振奋,这样,我们请你担任大会的执行主席,主持一个大会。我同意了。他说我们想在你的报告把这个名字再改一改,你也可以把这个内容再改一改,什么题目呢?说“血液净化学术在发展中国家的未来”,下面小标题“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经验”,这个题目对我还是有点吸引力。三月份我去了,结果把我们的报告放在闭幕回上“全体会议报告”。而且我去之前就证实要邀请我担任会议的组织委员会成员,我从来没有接触过这种国际组织,没想到就这么几个月就给我发展过来了,当然首先也是人家很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标题是非常吸引人的,这个事情我很坦率地讲是比较高兴的,虽然这几个月来来会回折腾这么几次,也就是把你几时年来的工作在简短的时间里集中地反映出来了,我们的的确确是用20年的时间,走完了别人40年的路程,与他们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做完学术报告会后很多人来给我照相,这个事情也部分地反映出来西方对我们的看法,国际学术委员会成立10年,前9年都没有邀请我们去,的的确确是我们名声在外了,我们有学术论文在外面发表,你杰出人家认为你果然还是货真价实的不是冒牌的,这件事也是对我们研究所20年来耕耘的评价。
其实严格讲我不是一个当好医生的料子,我脾气比较躁,性格急,从小在家里谁也没想到我会当个好医生,中国人讲“儒医”,应该是温文尔雅,我恰巧不是,而且我的性情也比较倔,所以我一直认为我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医生,只是阴差阳错学了医。我也想过,我曾经不是被评为“全国百佳名医”吗?我都觉得拿这个称号和不合适,我觉得技术上是好的,但我是不是有这个风度,我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但是要辩证地看待。研究所要成为“名医的摇篮”一个必要的条件是对弱势人群的同情,对弱者的同情,这是医生很重要的一个品格和条件,患者是有病,那怕他曾经是一个强者,他生了病,被病痛折磨,他卧床不起,他就是一个弱者。
能不能同情弱者,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你说“痛病人之所痛、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你就要同情他。我说实话,我现在承认我看病有一点优势在我认为是同情他们。在家里我就不受宠,老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是因为我父亲是个“穷秀才”,家里的书很多,我当时就喜欢“七侠五义”,打抱不平,包括英国、法国的书我都看,喜欢《孤星血泪》、《买火柴的小女孩》、《老人与海》、《灰姑娘》等,虽然我自己并不强,但是好强、好斗,就是这个道理。
当医生一般讲,年轻医生能够同情病人,老了以后,他又司空见惯了,但我不是这样,直到现在,昨天,我还在为一个病人看病流泪,你说是天性,但还是后天培养的。我很能体会病人想怎么,可能你觉得自己的一个举动很随便,但病人就不是这样想,打个比方,我们医生其实也没有任何的处方,比如说,一个病人慢性血栓、尿血栓,一个年轻医生说,这个五年可能变成尿毒症,这个队医生来说是一个科学,但病人可不这样想,五年就变成尿毒症,就意味着这个病人的生命就结束了,他讲这话时好像在推心置腹的告诉你,他们感觉不到我就能感觉到,我当时没法给他们发火,但是事后我会找他们,他们认为自己没讲错话,但是,我说你就相当于判他死刑,缓期五年徒刑,我就感觉到病人这样想。他没有从灵魂上和精神上想病人之所想,所以说同情弱者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脾气很不好,但是跟我工作在一起的人,包括我的学生,像刘志红这样的,没有不挨骂的,所以这是我的一大缺点,也是我受争议的一个地方,所以文革时人家对我那样无情也跟我自己有关系,但不管他们怎么说我是同情弱者,你跟他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关系。就好像你跟一个三岁五岁的娃娃,你就要哄着他。所以到他们面前,你永远是这样的角色。这不是假装的,好像演员下了台了成了一种台词,这是内心的一种感觉。正因为这样,我对我的下级要求是比较严的。
我对我们的医德医风是比较满意的,至少我们没有哪个人说是收“红包”的、拿回扣,是没有的,我们公开讲是站得住脚的。最近,一个新加坡病人送了我们医生一块金砖,很漂亮,但是他马上就交出来了,没法退,因为病人飞走了,我们还有个医生也把六万块钱原封不动地交出来,因为这个是无法退退不了的,所以我们在这一点上是好的。但是我也实话实说,在现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我觉得是两面,一面是应该尽量的保证我们的工作人员他不会受外面的诱惑,但也不能吃不饱穿不暖,所以在物质方面还是要给一定的保证。在研究所,我非常注意员工的物质待遇问题,我会尽一切可能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决不会因为自己的小孩交不起学校的费用而发愁,所以在物质奖金方面我负责的研究所还是花功夫的,但是另一方面,你也不要想在我这里发财,不要现在我这拿红包、拿回扣,那不义之财这是不允许的,我觉得我们说的人还是比较自觉的。但医德医风不仅仅是拿红包的问题,作为医生你拿红包就损害自己的人格了,等于自己给自己脸上抹一道黑,不管别人看不看的见。我觉得最主要的还是养成,真正的对病人关心,所以我们有一个为病人服务的理念,这其实就是我们前几年在39病区工作中的成绩。这个东西好像很抽象,也好像不大容易被人接受,因为我们39病区刚开始的时候,我提出来我们要成为一个特殊的病区,原来有个政委说叫特区病区,我说反正我们要非常好的服务,让病人感觉到满意,让病人感觉到在这里修养对你的工作也放心,对你的工作信赖,包括你给我打针发药都不会感觉到痛苦,对这个环境感到温馨。现在我们39病区是最吃香的、最热门的,有的病人就指名要住39病区,不是说都是大款,很多都是普普通通的市民,他就觉得值,住进来放心,住这里就得到一种保证。所以我觉得医德医风不是钱的标准,我们要让病人感觉到温馨,现在社会上很多医疗纠纷,病人对医院的意见很大,什么“白狼”,但我们39病区的病人走的时候都是高高兴兴,而且有的又会回来。我们39病区的医疗费并不比别人贵,同样是结帐,这边是六千块,在那边还是六千,甚至七千,因为这边的医生他会精打细算,有的检查不该做的就不做,用药跟你考虑得很周到,所以我感觉我们社会在抓医德医风没抓到点子上,没有从根本上考虑问题。昨天我在门诊遇到一个病人,她住过院,没有完全把病治好,我给她做个心电图,是心肌炎,我问她你休息不休息,休息就会好得快,她就讲我没有钱,我想了很久,我心想把她送到急诊室去,她丈夫说我们还是回家吧,我说我安排你住院肯定会为你解决的,我心里也很难过,我跟博士在一起谈,我说我给你付费。他怎么跟我讲,他说:“不行,我也不是完全没有钱,还有三千块钱。”我说我借你钱,他说:“只要我能借得到,我就要为她看,他说我看出来了,你很同情我们,但是你们救济得了吗?一天你们能看多少我们这样的,我还能借到钱,还有更多的人借不到钱,我希望你们认认真真地把我的病看好我就感激不尽了。”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做到这一点,医德医风根本的就是医生对病人的关心。
关于对医护人员的严格、苛刻,有一次是病例的事,当今社会追求奢望、浮华、享受生活,举一两个例子。我还是那句话,我心里怎么想的我就这么做,所以和我在一起久的同志能理解,事后他们也能理解我,那是 2001年,我刚开过刀没多久,那时不怎么管病房,结果我们有一个病房,当时一个病人,手术做完以后,就发生出血,我们是有一个医生在那监护着,但这个医生年纪比较轻,病人出血后止不住,他就给电话给经治手术的医生,结果医生告诉他,不要紧,给他输血就行了,后来他又打电话给另外一个主任,他说你给病人查查病理,把这个情况给另外一个医生汇报一下,结果值班医生又打电话给另外一个医生,这是一个30多岁的医生。结果到了凌晨三四点,才惊动了另外的备班医生,他过来抢救,这个时候抢救,到了七点多钟病人死了。但这个事情,这个病人你说能不能抢救过来,也不一定,但是很明显,这三个人没有尽到职责,手术医生没来,主任医生不舒服,另一个医生也没来,中间就去掉了两三个小时,这事情发生以后,我是非常火的。我们就把这件事从头到尾调查了一遍,包括季大玺、刘志红等把病人家属、护士、医生像刑事调查录口供一样过了一遍。病人虽然是比较通情达理的,因为他们不知道,认为一直是有医生在护理的,打电话的事他们不知道,后来抢救的场面很大,觉得医生尽力了。但我们自己不这么认为,我们就下决心,最后把三个都“罢”掉,那个主任是正高级主任,他是我培养的,而且他是这事之前一年评的正高,还是我代表研究所出面给他讲话,这是年来对移植还是有贡献的,这十年来,一直都是他带头,会有今天,他是出力的,但是这件事我是一点都不客气的,我说你靠边站,国家给你这么高的待遇,你是正高,但是我认为你不能再干这个岗位,我说你不能让别人服你,你发烧,哪怕你到39度你也应该来;还有一个医生是当时做手术最好的,他也有点骄傲,我让他下来,送他到武汉同济医院学习去;还有一个调到门诊。这个会议我们开了一个星期多,我当时跟卢政委讲,我要“动手术”了,你应该知道我的心情,我现在有点像“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要是不搞,还是要出事的。政委说我们支持你,我们并没有动用行政上的降级什么的,都没有。从2002年到现在都很好,去年还出了个中国“十大新闻奖”。出去学习的我把他送到全国最好的医院,把唯一的一个名额给他。主任我跟他拿道理讲清楚。这些同志现在工作都很好,这件事对他们震动很大,谁也不敢在电话里指手画脚,人命关天谁也不敢这样做。
不过这件事我的思想斗争是很激烈,因为他三个是主角,一年做几百例肾移植,三个一起都把他撤掉,人家觉得你很胆大,我当时就想,我宁愿第二年少做几例肾移植也不能给别人带来伤害,在医德医风上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我就要杀一儆百,这件事我只在科里,没在院里讲,事后他们说这件事只有你们研究所这样做,一下罢三个,我说病人不告状不等于病人受到了应有的待遇,我有一个思想家丑不外扬,包括我自己,给病人看错病了,我也检讨自己,因为在科学面前有些事你可以弥补,这个事情没做好明天好好干加倍弥补过来,但病人生命只有一次,宁可多做一千条病人看似没有效果的检查,也不能放过一件这样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不是说做得很好,但我们是这样严要求的。这三个目前都很好,没有消极不满,消极怠工的。
我们研究所人的精神是永不自满、永不言败、永攀高峰,我讲一个插曲,我们有个研究生,硕士读完读博士,跟了我五年,这个人相当勤恳,后来我们去年年底我们决定留她,她今年七月份毕业,我们干部引进的条条框框很多,最后我找了干部部的部长,副部长,最后同意留了,我们干部处干部科也很高兴。七月底的一件事情,她做最后一个课题,做一种染色,这个技术也不是很难,结果她四个月没做出来,但是我们迫切要解决这个问题,后来刘志红跟她谈话,说你要努力,怎么四个月过不了关,她说“我已经尽力了”,没办法做出来,刘志红跟我讲了之后我说不行,这个方法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杂志上人家介绍的,人家能做出来我们就有可能,假如看一个病人,病人希望你能把他救活,你说“我已经尽力了”,该死该活我管不了,我说这个不能说,比如说东西卖不到可以说,我们生死交关的事情怎么能说这个话,只要有百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机会我们也要把他救活,结果毕业前我又找她谈话,我又讲了这个事情,她说院长你不能怪我,我已经尽力了,我火了,既然她是这种求学的态度,我们研究所也不能留她。
2000年以前,我一直身体很好。2000年,我74 岁,到北京开会,突然感到脖子很疼,在会场就坐不住了。散会后,当天下午会没开,就离开北京回到了南京。跟放射科打了个电话,安排好拍片子,拍出片子一切都正常,自己觉得不可思议。然后请骨科查了一下,也说没事。回家吃了点止痛药,晚上睡到半夜感到手发麻。第二天去做CT,结果出来果然三个颈椎都破坏,是肿瘤转移的侵蚀性破坏,当时就没回家,被他们用轮椅推到了高干病房。我简直感到就像是晴天霹雳。周一,医院组织会诊,基本决定是肿瘤转移,一定要做手术,不然脖子一动就会断掉,要上钢板和钉子,做骨移植,问我同不同意,我想有病了只好治了,但是有个要求,要么手术做不好死掉,活着下来了,你们要让我的脖子能动。后来到二医大作会诊,脖子上用石膏固定住。当前我说,手术完了以后,能活八个礼拜就行了,我还很多事没有处理完,八个礼拜就可以完成了。在推向手术室的长廊中,真有点像向遗体告别的样子,两面站满了人,有总后的,总院的,二医大的,当时,我就跟陈锐华说了一句话,真有点像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味道。手术后,感觉还可以。
在这个过程中,我过了生死关和工作关,生死关,你当时会考虑得很多,活下来了,还能做些什么,死了,又会带来什么样的结局,我当时不是怕死,只是想活了还有没有什么意义,死了带来什么后果,自己也在权衡轻重,活要活得有价值,死也要死得其所。 20008月做的手术,半年以后,生死关基本上解决了。
接下来就是考虑怎么样去工作。想到的是退还是干,还能做些什么,考虑得确实很复杂。到后来,我也想通了,没有什么顾虑了,可以用洒脱两个字来形容。觉得自己也许下个月、明年就走了,但我什么都安排好了,我准备好了,但是上面不让我走,我就不能走。我想,如果组织上认为我没有用,我退下来,写写书,如果认为我还有用,我就继续干,要死得其所。我就像一支蜡烛,不希望自己还能燃得很久,但我要力求放出最大的光亮,照亮别人,奉献自己。
现在,我采取保守治疗,好象觉得没有生病这回事一样。今年,我已经出了四趟国了,有时,坐飞机10几个小时,年轻人都吃不消,我觉得还可以。[3]
黎磊石黎氏三院
在中国医学界,提起“黎氏三兄弟”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就是大名鼎鼎的三个中国工程院院士——黎鳌、黎介寿、黎磊石三个同胞兄弟。黎氏三院士的老家在湖南省浏阳县(浏阳市),距省会长沙市仅二百余里。
黎鳌生于1917年,比二弟长七岁,比三弟长九岁,都是中国工程院医药与卫生学部院士。老大黎鳌于1995年当选,1998年被国务院授予“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称号。
老二黎介寿于1996年当选。
老三黎磊石于1994年当选。
黎鳌是著名的烧伤外科专家,曾任第三军医大副校长,于1999年病故。老二黎介寿是普通外科著名专家,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老三黎磊石去世前任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
1982年,黎磊石赴澳大利亚参加第二届亚太地区肾脏病学术会议。由于当时中国肾脏病研究水平较低,他作为会议代表却没有登台发言的资格。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中国人一定要在世界肾脏病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当时,中国医院科研条件十分简陋。没有荧光显微镜,他就将荧光灯和普通显微镜组装在一起,替代昂贵的荧光显微镜做实验;没有分子生物学检测设备,他就找来水浴锅,人工操作,获取分子生物学数据。试验,失败,再试验,再失败…… 在简陋的实验室里,黎磊石和助手们凭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取得了一个个试验数据,推出一项项医疗科研成果。
在80年代的中国,急性胰腺炎死亡率高达60%以上。黎磊石在研究中发现,这种病主要是血液里会快速产生毒素。他从连续性血液净化入手,采用体外循环治疗技术,连续不断地清除患者机体内的有害物质,获得了成功。随后,他又将这一技术用于严重感染、创伤及中毒病例的救治,并在国际上首次将血浆免疫吸附用于脂蛋白肾病的治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接着,他又将这项技术成功运用于狼疮性肾炎治疗等领域。
黎磊石在肾脏病治疗领域,用20年走完了发达国家40年发展道路,填补6项肾脏病研究领域国际空白,使中国肾脏病研究和治疗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黎磊石院士对中国现代肾脏病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首创IgA肾病分型诊断治疗,大大提高了 IgA肾病的疗效;革新引进现代肾脏病实验诊断方法,发展肾活检免疫病理技术,在国际首创应用雷公藤治疗慢性肾炎,用大黄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已在国内外广泛应用,首先将霉酚酸酯应用到重症狼疮性肾炎的治疗当中,使狼疮性肾炎的救治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现代肾脏病研究在中国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年前几乎是一片空白,曾被列为10大死亡病因之一。一直从事着热带病和血吸虫病研究的黎磊石,毅然走进这个全新领域。黎磊石决定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探索肾脏病治疗的新路。一次,他在查房时发现,一位用雷公藤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病人,治疗前并发的严重蛋白尿突然消失了。这个偶然的发现,激发了他的灵感,他翻开一本本医学书籍,查阅了《本草纲目》等资料,却均无记载。雷公藤属毒性中草药,易引发急性中毒,严重的可导致死亡。
为证实雷公藤对肾炎的疗效和临床安全性,黎磊石决定自己先试一试。黎磊石用雷公藤煎汤,大胆试服,剂量由少到多。他注重科学,更注重科学思维所派生出来的理性感觉。结果表明,雷公藤根部毒性适中,能利尿、消肿,对蛋白尿具有治疗作用。接着,他将雷公藤成功推广到临床治疗,使慢性肾炎有效治疗率达84%。这一成果在国际上引起轰动。此后,他又将一批中草药应用于临床治疗,开辟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新路。
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肾移植手术给肾衰竭病人带来生的希望。为让肾病患者得到更系统的内外科综合治疗,黎磊石决定做肾移植手术。内科医生从事外科手术,这无疑是向传统医学挑战。果然,他的想法一出,有人就提出质疑。面对别人的反对,黎磊石据理力争:肾脏移植是肾脏病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果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治疗方式上,就无法突破。为了掌握这门技术,黎磊石收集世界上有关肾脏移植的资料,派人到中国当时肾移植技术最好的医院学习,又登门向身为外科专家的哥哥黎介寿请教。在他的主持下,第一例肾移植手术获得成功,为内科肾脏病综合治疗创造了条件。
黎磊石,不断超越自我,不仅开创内科医生做肾脏移植手术的先例,还大胆进入由病理医生从事的肾活检领域。2000年,黎磊石不幸患了恶性肿瘤。当时的黎磊石已经70多岁。他的哥哥黎介寿为弟弟制定了治疗方案,黎磊石坦然面对病魔。手术后不久,黎磊石就重回工作岗位。
黎磊石从事临床、医疗、科研教学40余年,涉及内科各领域,50-60年代以热带(寄生及传染病)为主;60一70年代任职大内科,以心血管病为主;70年代以后专攻肾脏病。内科临床经验丰富,而且善于将临床钻研与基础研究相结合,是国内医学界负有盛名的 “临床”、“实验”专家。近15年来,在原发性肾炎(肾小球疾病)、继发性肾炎,特别是红斑狼疮性肾损害等方面研究,从组织功能,免疫功能,逐步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创造一系列新技术,新疗法。尤其擅长于应用现代医学研究手段发掘医学遗产,总结出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使中国肾脏病的诊断治疗工作迅速达到国际水平,在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在肾脏病领域作出卓越的贡献,1977年首创用中药雷公藤治疗慢性肾小球疾病,首创蛋白尿免疫化学分析方法,促进了中国肾脏疾病的诊断水平的提高,对中国IgA肾病免疫病理特点及发病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IgA肾病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其中扁挑体切除术治疗肉眼血尿型IgA肾病成功率达90%以上,创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狼疮性肾炎,使重型病例的5年存活率提高到90%以上,达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临床实验研究,发现大黄具有延缓慢性肾衰进展的作用,引起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推广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首次证实了中药冬虫夏草防治药物性肾毒性作用,为急性肾小管坏死的治疗开辟了新途径;首创一秒种肾活检快速穿刺法,推动了中国肾小球疾病免疫病理的研究工作。
黎磊石巨星陨落
南京军区总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肾脏病专家黎磊石,于2010316日上午从位于南京市北京西路14层的家中跳楼身亡,享年84岁。知情人透露,使无数患者脱离病痛的他,最终没能摆脱自己身体和精神上的伤痛[1]
黎磊石逝世后,温家宝、习近平、李克强、刘延东、李源潮、徐才厚、蒋树声、桑国卫、梁光烈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发来唁电、唁函或敬献花圈和花篮。
黎磊石遗体告别仪式2010年3月21日在南京市殡仪馆举行。在送行仪式上,黎磊石院士安卧于鲜花和翠柏丛中,身上覆盖着中国共产党党旗。灵堂正后方墙上挂着写有“沉痛悼念黎磊石院士”的挽幛,挽幛下方正中位置是黎老的遗像。当日13时,根据黎磊石院士生前遗愿,他的骨灰被安撒长江,与他魂牵梦绕的事业与追求融为一体[4]  。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00:5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24 10:55 编辑

中国历代名医养生秘籍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张仲景在乱世中治病行医,专于养生。提出了“防微杜渐”、“辩证养生”、“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等养生思想,并总结大量前人经验,创作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传世医书经典。此外,他对饮食颇有研究,在他的著作中也体现了食疗的重要作用。
    张仲景名机,是南阳郡涅阳人。生于东汉桓帝元嘉、永兴年间(约公元150154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虽然张仲景只活了七十岁左右,但在古时有“人过七十古来稀”的说法,能够活到七十岁,就可以说是高寿了。况且当时的生存环境正是战乱不断、饿殍遍野的东汉末年,一般的百姓甚至连生存都成问题,就更谈不上养生了。因此,能够在纷争不断,战火连连,卫生环境恶劣的条件下,可以得享天年,更体现出张仲景养生的独到。张仲景在医学领域堪称一代名家,领先于当时的医学技术,并独创医术,尤其在针灸上很有研究,为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被后人尊为“医圣”。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别拿健康当儿戏汉代名医张仲景
    相传,为了开阔眼界,博采众长,并和各方名医交流经验,张仲景到了繁华的都城洛阳一带行医。当时文学史上号称“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之一的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和诗人。他和张仲景交往密切。日常的交往中,张仲景凭自己多年的医疗经验,渐渐发现这位仅有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虽然才高八斗,壮志在胸,身体里却隐藏着可怕的“麻风病”的病源。于是他对王粲说:“你已经患病了,应该及早治疗。否则到了四十岁,眉毛就会全部脱落。眉毛脱落后半年,就会死去。如果你现在服五石汤,还可挽救。”王粲听了很不高兴,自认文雅、高贵,身体又没什么不舒服,对张仲景的话就没有在意。而张仲景给他开的五石汤,王粲更没有当回事。过了几天,张仲景又见到王粲,就问他是否服过药,而王粲骗他说已经服过了。而张仲景认真观察一下他的神色,摇摇头,严肃而又深情地对王粲说:“你并没有吃药,你的神色跟往时一般。你为什么讳疾忌医,把自己的生命看得这样轻呢?”王粲无言以对,但始终也没有听从张仲景的劝告,果然在他四十几岁的时候眉毛慢慢地脱落,此时再想医治为时已晚,眉毛脱落后半年就被麻风病夺去了生命。
    虽然医术与药物对健康有所帮助,但俗话说“药可治病不治命”。身染疾病,上下不适,根据不同的症状,用药物有针对性地治疗,可以让人在一定时间内康复起来。但是如果平时不注意自身的保养,而面对小病小灾又置若罔闻,甚至已经感觉力不从心,仍然以各种借口延误治疗,都是自己给自己的寿命“打折扣”。而等到病入膏肓,再想依靠名贵的药材或医学技术挽回已然远去的健康,往往是错过时机,悔之晚矣。王粲的英年早逝,就是典型的例子。对这个问题,张仲景就提出过“上工(名医)治未病”的医疗思想,也就是说医生的高明在于发现并治疗潜藏在病人体内的病症,而不在于到了病人已经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才用药治疗。对于追求养生的人来说,想要健康不离身,首先要做到健康合理的生活,谨慎对待自己身体上任何的不适,将防微杜渐作为养生的基本与前提,这样,才能将恶疾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张仲景的养生秘籍(1
    张仲景曾在长沙任太守的职位,虽然身在官场,但他仍然心系百姓,希望靠自己的医术为百姓解除病痛。想要为百仲景堂姓治病,医生都是背着药箱到病人的家里进行诊治。但在封建年代,碍于官场礼俗,政府官员是不能随便进出民宅接近百姓的。但不接触百姓,就不能为人们医病,也不能提高自己的医术。于是张仲景就想了一个办法,决定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两天,不理政事,大开衙门,让有病的百姓到大堂上来,他则端坐在堂上,为百姓诊治。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而“坐堂行医”的治疗模式,也是今日医院的雏形。
    张仲景在坐堂行医的时候,接触了不同的患者,也见识了各种疑难杂症。在为病人医治的过程中,张仲景不但医术更为精湛,也结合以往的经验,总结了更为科学、系统的养生经验。为当时身在恶劣环境下的人们生活能够相对轻松健康,提出了宝贵的借鉴。
    因人而养,因人而治
    张仲景在医治过程中,总能通过很小的病例总结出深奥的道理。有一次,他在坐堂行医的过程中,两个病人同时来找张仲景看病,原来二人都淋了一场大雨。张仲景给他们切了脉,确诊为感冒,并给他们各开了剂量相同的麻黄汤,用发汗解热的办法来治病。
    第二天,一个病人的家属早早就跑来找张仲景,说病人服了药以后,出了一身大汗,但头痛得比昨天更厉害了。张仲景以为自己诊断出了差错,赶紧跑到另一个病人家里去探望。而另一个病人说服了药后出了一身汗,病已经痊愈了。同样的病,服相同的药,而疗效却不一样,这令张仲景非常疑惑。于是他仔细回忆昨天诊治时的情景,猛然想起在给第一个病人切脉时,病人手腕上有汗,脉也较弱,而第二个病人手腕上却无汗,他在诊断时忽略了这些差异。
    病人本来就有汗,再服下发汗的药,就会使身体更为虚弱,这样不但治不好病,反而会使病情加重。于是他立即改变治疗方法,给病人重新开方抓药,结果病人的病情很快便好转了。
    这件事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同样是感冒,表症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应相同。各种治疗方法,需要医生根据实际情况运用,不能一成不变。而这就是中医中所说的“辨证施治”。通过这个病例,张仲景也将辩证思想运用在养生方面。在个人的养生中,首先要理解养生的要义与自身的情况。也就是说,每一个追求养生健康的人,不仅要客观辩证地看待生命,更要客观辩证地对待自己。否则,在养生追求上便不会有深层次的把握,容易停留在表面上,看别人如何做或书上怎么说,自己就盲目地效仿。甚至教条、机械地做一些于身体无补的事,这样不仅对健康无益,有时还会起反作用。如运动可以健身,但身体过于虚弱还要做剧烈的体育运动,就会严重损伤身体。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先天条件,后天条件,身体现有条件,以至于性格特征等等都不尽相同。在这个时候,能否辩证地看待生命和辩证地对待自己显然是十分重要的。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养生,也是追求养生的人必不可少的一个常识课题。否则,即使再灵验的养生妙法,不因人而用,也不会有很好的效果。
    说到具体,人们还应该注意吃饭不宜过饱或过饥,坚持“早饭淡而早,午饭厚而饱,晚饭须要少”和“吃饭八分饱,无病活到老”的饮食格言;运动健身合理,牢记“有动有静,无痛无病”的运动箴言,尽量做到劳逸结合;在情感上既不能过于忧郁,也不能过于兴奋,奉行“娱乐有制,快乐有度”的人生哲学;睡眠上既要保障精力的恢复,又不能过于贪睡,“早睡早起,没病惹你”,才是人们应该时刻遵守的睡眠准则。
    “食淡”换得健康身
    张仲景坐堂行医,诊治的病人以劳苦大众为主。在战乱不断的年代,再赶上适当食淡也是一种养生之道大荒之年,别说是普通百姓,即使是官吏,也往往是“面有饥色”。相传有一次,一位百姓模样的老者带着一个孩童前来找张仲景诊治,说孩子得了病,需要治疗。张仲景检查后,发现孩童只是得了小病,稍加调理即可。而当张仲景转眼看这位老者的时候,却令他惊讶不已。只见这位老者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这在平时几乎是见不到的。于是张仲景就向老者请教其中的养生奥秘。老者也不隐瞒,直言相告。原来这位老者已经“食淡五十年矣”。这位老者的话,也让张仲景了解到“食淡”的重要性,而这也是与现代医学非常相似的养生之道,即控制盐地摄入量,有益身体健康。
    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一旦身体中缺盐,身体就会头疼、乏力、恶心以及血压下降,感觉迟钝甚至抽搐、昏迷。然而,长期摄入大量食盐,就会引起血压持续升高,并对心、脑、肾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而过分地摄入食盐,还会增加胃癌、食道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几率。此外,中老年人的健康杀手——高血压病也有很大程度与食盐过多有关。因此,人们应该养成食淡的习惯,而“口重”的人则真的应该为自己的健康而改变饮食习惯了。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张仲景的养生秘籍(2
    “内养正气,外慎邪气”
    在总结了前人的养生经验后,张仲景认为,自然界分布着金、木、水、火、土等五行常气,人体秉承着五行的正常规律,因此才有五脏生理功能。即使是在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也是可以长寿的,疾病也是可以预防的。只要五脏元真充实,人的周身内外气血流畅,抗病力强,则正气存内,邪不可侵,人也就健康。所以张仲景提出了“内养正气,外慎邪气”的养生思想。
    ①内养正气
    在张仲景看来,所谓内养正气,就是养生的根本目的,任何一种养生保健方法的最终目的就是保养正气。而保养正气就是保养人体的精、气、神。人体中的正气得以保存,精神自然振奋,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也得到保障,也就能达到张仲景《伤寒论》中“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效果了。
    用餐之后按摩腹部可以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加强消化功能,有利于健康
    张仲景内养正气的方法主要是通过调养精神,采用修身养性与立志修德相结合,使自己的精神安静、平和、乐观、愉快,又能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希望和乐趣,促使真气存内,防病益寿。如每日早晨起来之后,以及夜晚睡眠之前,都要做“导引吐纳”。所谓“导引”,是以肢体运动、自摩自捏、伸缩手足为特点的一种运动方法。而“吐纳”,《庄子-刻意篇》说是“吐故纳新”的意思,实际上是调整呼吸的一种养生祛病方法,类似现行的气功。“导引吐纳”就是防病抗老的运动,它简便易行,可以使脏腑经络气血流畅,有养生祛病的作用。
    此外,每次用餐之后,应该漱口与按摩腹部。用餐之后将手搓热放于胃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按摩,自下而上,连做二三十次,可以促进腹腔血液循环,加强消化功能,有利于健康;而用餐之后必漱口,可以使口气清新,保护牙齿。这种方法对于防止口臭、龋齿有一定的作用,并符合现代医学中的口腔卫生保健。
    ②外慎邪气
    邪气,在这里泛指外界一切可以致病的因子,并不是怪力乱神的说法。外慎邪气意思就是通过有病要早治、生活要节制等方面来进行养生。
    张仲景认为,邪气刚侵入到人体的外表层,还没有进一步扩散,应当即时治疗,不可让病源随着人体的器官而进入内脏,这样就可以保证病邪不会由表入里,病势也就不会由轻变重而损害正气,正是由于他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坚持这种做法,因此在他的一生中没有得过什么危急重症,更没有因病重而卧床不起。
    生活有节制,也是张仲景奉行的养生之术。张仲景非常重视自己的生活节制,忌“贪”,是张仲景长久的信条。而起居有常,起卧有时,从不贪睡,每天坚持锻炼身体,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衣着打扮以舒适为宜,根据气候的变化而适当增减着装,但不因天冷喜温而贪衣着过暖,或天热贪凉而过少穿衣。饮食讲究五味适中,五谷相配,饮食随四时变化而调节,忌贪饮暴食偏食等,则是张医圣简单而有效的养生经验。
    此外,张仲景认为做人处世要诚实规矩,不贪图小利而做犯法乱纪的事,因为心术不正,做了坏事,终究逃脱不了惩罚,惶惶不可终日,心理失去平衡,无法坦然地生活,这样就难免引起肌体的疾患,“邪气”自然会侵入人体。
    养生应顺应自然
    张仲景不断地探索医疗与养生之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逐渐发现,四季变换,日月更替,以及整个大自然都与人的健康是有关系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影响,长期共存。自然和人的关系,好比“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既有有利的方面,也可能有不利的方面,也就是自然界在养育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对人类产生着危害。而疾病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体内气血的失调,另一方面就是由于季节的变换而受到的影响。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系统论述了顺应自然是养生之道的根本
    ①时令反常易受寒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说,一年有四季,正常的四季表现是,春天温暖,夏天炎热,秋天凉爽,冬天寒冷。而四季里又分为二十四个节气,一般来说,气候应该与节气相适应,但有时候自然界变化多端,节气到了,相应的气候却很反常,不是还没有到,就是表现的太过。这些可能都是导致邪气进入人体的病因。时令反常,或季节更替的时候,人就容易发生流行性疾病。如在早春乍暖还寒,初夏昼热夜寒,秋季突然由热转寒,以及偶尔发生的该热不热、该冷不冷的气象,或是时风时雨、忽冷忽热,都会使寒气侵入人体,对身体健康造成损害。身体一旦不能适应,就容易患伤风、感冒和气管炎。因此,在看似正常的时节,一定要有所准备,切莫让寒邪有机可乘。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张仲景的养生秘籍(3
    ②季节交替需防病
    季节交替的时候也是病菌最为活跃的时候。如春季万物复苏,是各类致病微生物繁殖、传播的季节,同时也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多发季节。初春季节气候变化无常,过多的与人接触,就更容易增加呼吸道传染病发病的机会;其次,气候多变使呼吸道黏膜抵抗力降低,尤其在室内通风换气差的环境,一些有害病原体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更容易刺激呼吸道黏膜,使其抵抗能力降低。当病人谈话、打喷嚏时,病原体会随着唾液飞沫跑到空气里,健康人吸入空气中的病原体就会得病。因此在春季,人们应该避免长时间在人群拥挤的地方逗留,减少空气传播疾病的机会。而冬春交替的时节,人们往往为了御寒,紧关门窗,室内空气不流通,这样疾病就容易传播。夏秋季节气温高,蚊蝇滋生,病菌极易繁殖。如果饮食不卫生,病菌进入人体就易得肠道传染疾病。
    ③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张仲景认为,在二十四节气中,冬至时,阴气最盛,渐渐阴气下降,阳气上升;而夏至的时候阳气最盛,渐渐阳气下降而阴气开始上升。因此,冬至和夏至,是阴阳二气相合的时候,而春分、秋分则是阴阳二气相离的时候。季节更替,往往也是很多季节性疾病发作的时候。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适当的户外运动,能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对季节病最好的预防措施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冠心病、高血压以及部分皮肤疾病等患者,对季节变化或异常气候特别敏感,症状往往出现在季节或气象变化之前。而在预防方面,应该按照“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期根”的养生原则。阳虚的病人,病性多在春夏减轻,秋冬加剧,治疗时如果能在盛夏阳旺之际培补阳气,那么到秋冬就可以减轻症状或减少复发,这就叫做“春夏养阳”。而对于阴虚的人们,则应该多在冬去春来的时候出现各种病症,而如果在秋冬时服用滋补肝肾的药物或食物,可减轻症状复发的程度,这就叫“秋冬养阴”。适当地进行户外运动来增强体质,则能够提高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是对季节病最好的预防措施。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长寿是吃出来的
    饺子的传说
    俗话说“好吃不如饺子”,饺子是我国饮食文化的象征之一。传统的饺子馅大皮薄,用料讲究。包饺子的馅料多用鲜肉、蔬菜等切碎,拌以作料而成。饺子下锅后,煮至饺子浮上水面就可以食用了。中国人对于饺子可以说是情有独钟,百吃不厌。我国北方历来有过年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好吃人人皆知,但饺子的由来与过年吃饺子的习俗,也是和医圣张仲景治病救人有关的。
    饺子不仅好吃,更有养生祛病的功效相传,张仲景在长沙为百姓坐堂行医,遇到有恶性疾病流行的时候,就在衙门口垒起药锅,舍药救人,深得人民的爱戴。时过多年,张仲景从长沙告老还乡,走到家乡白河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因战乱流离失所,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可一时也想不到什么办法。
    张仲景回到家后,求医的人仍然络绎不绝,但他心里总记挂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百姓,决心制作一种既有治疗效果,又让群众能够接受的药物。最终经过反复研究,他终于有了办法。张仲景仿照在长沙行医的样子,叫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张仲景的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东西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食物。他给这种食物取名为“娇耳”。“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病人。每人两只娇耳,一碗汤。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完全康复了。
    张仲景舍药一直持续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照“娇耳”的样子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此后,为了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人们也习惯在冬至这天吃饺子。
    从饺子的故事中,我们不难发现张仲景的食疗养生思想,同时也体现了他以食代药,治疗多样化的医疗作风。人们都知道,“是药三分毒”,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所用的药物都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负面因素,因此,这则故事也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即能用食疗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用药物解决。
    饮食秘诀——“两五、配四加新鲜”
    张仲景对于饮食养生的认识,是自成系统的。其大量的饮食养生法记录在他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张仲景认为,年分四季,在不同季节,饮食也要随之发生改变,才能达到养生的效果。而总结起来,可以归纳为“两五、配四加新鲜”的说法。所谓“两五”就是指饮食中的主食为五谷相兼,粗细搭配;副食中菜肴的性味与烹制的味道要五味适合,不可偏食、挑食。五味分别是辛、甘、酸、咸、苦。这五味包含了所有食物的味道。中医认为人食用五味来调养身体,但如果食用不当,就会对人体有害。而“配四”就是前文所说的饮食应与四季特点相结合。“新鲜”就是指无论吃什么,都要“以净为先”,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疾病的预防。
    ①春季饮食应以“甘凉”为主
    春季是万物复苏之时,冷暖交替,气温不稳,所以在饮食上一定要多加注意。主食主要是用甘凉性的小麦加工成各种面食,再配用一些米粥;副食则应该选用辛甘的食物,如葱、香菜、韭菜、胡萝卜、花生、大白菜、鸡肉、猪肉等。由于春天气候开始温和,人体的阳气也开始升发,身体内的新陈代谢逐渐旺盛起来,所以多用半甘类的食品,用以助阳气,以利于新陈代谢;同时又配用甘凉的主食,可防阳气过盛,以致影响健康。
    ②夏季饮食应以“甘寒”为主
    夏季炎热,人们经常处于高温的状态下,所以这时的饮食应以凉为主。主食主要用甘寒性味的小米,配合具有降温功能的绿豆煮粥;副食主要选用清润的食物,如各种绿色蔬菜、西红柿、冬瓜、丝瓜之类以及鸡蛋、鸭肉、牛肉等。由于夏天气候炎热,人体的阳气盛于表外,而阴气则弱于内里,所以选用性味寒凉、甘酸、清润的食物,既可清热祛暑,又可以保护阴气不致过于衰弱。在这季节中,不要吃过多辛辣的食品,以免损伤阳气,也不要吃过多的冷食,以免伤及脾胃而不利于消化吸收。而在夏天可适当吃大蒜,不仅具有很强的杀菌力,对由细菌引起的感冒、腹泻、肠胃炎以及扁桃腺炎等有明显疗效,还有促进新陈代谢、增进食欲、预防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的效能。
    ③秋季饮食应以“甘润”为主
    在秋季,人的身体相对舒爽,但饮食养生仍然重要。在秋天的饮食结构中,主食和副食均用甘润的食物。主食应以大米、糯米等谷物为主,配用面包、白薯等,而稀粥中常放些芝麻、核桃仁;秋天是各种水果成熟的时节,副食除要多吃各种蔬菜之外,还要多吃各种水果,补充维生素;肉类则应多吃猪肉、兔肉、河鱼等。由于秋季气温有时虽然还很炎热,但却非常干燥,不像盛夏时的闷热。所以多吃甘润的食物,可以生津祛燥。在这季节中,辛辣食物也是不可以多吃的,尤其是生蒜、辣椒等。除此之外,也要少吃苦寒、甘寒的食物,如苦瓜、黄瓜等,烹制的味道也应注意清淡。④冬季饮食应以“甘温”为主
    冬季干燥寒冷,人的饮食也应以温热为主。一般来说,主食应着重甘温性味,如玉米、高粱米制成的面食,稀粥中则应常放些芸豆、赤小豆等;副食应选用具有滋阴或潜阳、理气功效的蔬菜,如大白菜、青萝卜、白萝卜、豆芽菜、木耳等,肉类则多选用甘温助阳的类型,如羊肉、狗肉、鸡肉等。由于冬天气四季有别,饮食也要有所讲究候寒冷,人体内的阴气很盛,并潜藏于体内,所以多吃这些肉类,既可以温补阳气,又避免阴阳失调。同时也可以壮阳以御风寒。在这季节中,所烹制的食品味道应五味相配,不可偏食、挑食。
    此外,张仲景对饮用的食品,其原料都要新鲜干净的,如粮食必须是当年产的,必须现吃现加工,如果发现发霉的谷物,是决不允许加工成米面的。
    3?粥——防老抗衰的健康美食
    在四季的饮食养生中,每一个季节中都提到了粥的制作方法。张仲景很重视粥的养生作用。在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第一个方剂——桂枝汤,就记载了粥疗的功效。张仲景认为,肌体所需的营养都必须依靠胃气的化生,而治疗疾病的药物也需要消化来发挥其疗效。但张仲景认为,很多药物都是有刺激性的,服用过后,虽然会治病,却难免伤及胃气,长久下来,自然对胃有很大的损伤,而苦寒清热的药物更容大米能养正气,与药材一起煮粥,具有养生的功效易伤胃。粥是由五谷杂粮熬制而成,含有充足的谷气,所以在服药之后,他主张适当喝一些粥,可以帮助恢复胃气,还能补充津液,有利于发汗,并有助于药效的发挥。而当人醉酒呕吐的时候,也是很伤脾胃的,吃粥还有补益健脾的作用。
    此外,大米能养正气,加点药材一起煮粥,具有养生的功效。比如北芪补气,茨实敛精健脾,生姜暖胃。而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淮山粥,淮山有降血糖的作用,五味子、猪横脷、瘦肉、淮山等煮粥也有降糖的作用。
    总之,饮食对人体的健康是密切相关的,也是“精、气、神”的营养基础,所以对饮食就要求做到合理调配,全面配伍,清洁卫生,补充养分;防止病从口入,或因饮食不当而引起疾病,同时能够保证得到充分的营养来源,才能达到健康长寿。
张仲景身处乱世的养生之术 名医故事:最古老的急救术
    张仲景一次外出行医的时候,见许多人围着一个躺在地上的人叹息,周围还有几个妇女在悲惨地啼哭。他一打听,知道躺在地上的人因家里穷得活不下去而上吊自杀了,被人们发现救下来的时候已经不能动弹了。张仲景得知此人被救的时间与他上吊的时间相隔不太长,便赶紧吩咐把那人放在床板上,拉过棉被为他保暖。同时叫了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蹲在那人的旁边,一面按摩胸部,一面拿起双臂,一起一落地进行活动。张仲景自己则叉开双脚,蹲在床板上,用手掌抵住那人的腰部和腹部,随着手臂一起一落的动作,一松一压。不到半个时辰,那人竟然有了微弱的呼吸。张仲景关照大家不要停止动作,继续做下去。又过了一会儿,那人终于清醒过来。这就是现在在急救中广泛使用的人工急救。
皇甫谧久病成医的养生之术 皇甫谧久病成医的养生之术
    皇甫谧(215~282),字士安,幼名静,自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人。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家,学者。二十岁时开始求学,沉静而寡欲,好学上进,并有“书淫”的称谓。在养生方面,皇甫谧在疾病中探讨医理,并善于博采众长,将前人的养生经验做出总结。他的名著《针灸甲乙经》被认为是中国现存最早,内容较完整的针灸学著作。
皇甫谧久病成医的养生之术 久病成医,自觅养生之路
    自东汉至魏晋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医学方面,很多杰出的人才在同一时期出现。如“医圣”张仲景、“外科之祖”华佗等等。而在众多的医学名家中,有这样一位赫赫有魏晋时期的著名医家皇甫谧名的人物,不仅医术高超,品行高尚,更善于博取众家之长,钻研养生的奥妙,并将他的养生之术运用在生活中,虽然身体羸弱多病,却靠着积极的心态和科学的养生之方得享古稀,并留下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本针灸学著作《针灸甲乙经》。他就是久病成医的一代名家——皇甫谧。
    皇甫谧出生于东汉名门,祖上颇有成绩。后来,皇甫一族逐渐没落,但朝中仍不乏做官的人,皇甫谧的祖父皇甫叔献,当过霸陵令,而他的父亲皇甫叔侯,也曾在朝中当官。可以说皇甫谧也称得上是“名门之后”,但出身官宦世家的他却没有继续走上仕官之路。
    在皇甫谧40岁左右的时候,他患了风痹病,十分痛苦。在当时,服用“五石散”在达官贵人中非常流行。所谓“五石散”,就是用石钟乳、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和赤石脂等五种药物调制而成的一种药剂,相传是张仲景为了治疗伤寒病而发明。想要治疗伤寒,药性就必须燥热。而服用五石散后必须仔细调理,在起居饮食上都要注意,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危及生命。皇甫谧也服用了五石散,因为身体与药性相抵,结果不仅没有治好疾病,反而更加痛苦。
    虽然生病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与伤害,但他在学习上却仍然没有丝毫的懈怠,反而久病成医,悉心攻读医学,从自己的病症中探讨医理,从别人的经验中得出结论。始终沉迷于对知识的渴求中,并撰写出针灸学巨著《针灸甲乙经》。他甚至对人说“朝闻道,夕死可也”。也就是如果早上明白了一个道理,就算晚上便死去,也是值得的。在长期与疾病的斗争中,皇甫谧发挥了他擅长思考与总结的优势,将当时以及历代各家名医的学说经验,采取实事求是、科学认真的态度进行分析,去粗取精,加以升华,并在针灸学上狠下工夫,主张理论联系实际,提倡中医学、针灸学与养生学三者结合应用,这便是皇甫谧病中求生的养生精神。
    仅从皇甫谧的生平来看,就可以体现出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的养生观念。有些人得了小毛病,就整天唉声叹气,不但不积极治病,反而心情低落,瞻前顾后。使自己的精神先陷于绝望的泥沼中,这样对健康是非常不利的。而现代医学也证明,精神是恢复身体健康的关键,甚至是战胜绝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现代人也不妨效仿一下古人,虽然不一定都要久病成医,只要拥有健康积极的心态,就是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第一步。
皇甫谧久病成医的养生之术 博采众长,杂论养生(1
    皇甫谧养生的特点,不在于新而异,而在于众而精。这与他博学多识,广纳各家之长有关。他虽然身染疾病,但并不是只关注于自己的问题,也不是对病症做出轻率的判断,而是大量研究《黄帝内经》、《难经》、《金匮要略》等医学名著的医疗与养生要诀,运用在自身的医疗和调养上。而《黄帝内经》中的理论体系和辨证论治思想,更为他研究中医针灸学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治病养生应因人而异
    在长期的生病与实践中,皇甫谧认为,无论是治病还是保健,都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看,千万不可迷信某一种治疗或养生的方法。即使是名家名方,也不适合所有的体质与疾病,世间并无一种药物是可治百病的。他服用张仲景的“五石散”,不但没有治疗好自己的病,反而因为体质与药性相抵,更加重了自身的痛苦,就说明治病养生因人而异的重要性,而在完全吸收别人的经验并加以总结后,他仅以“百日”就将自己的病症完全医治好了。
    皇甫谧继承了先秦以来一元论的哲学观点,认为气是构成万物生命的根源,人的形体需要依赖于气的供养而生存。如果气虚不足,则精神不振,身体就不会充实健康。所以,形与气的虚衰在每个形体中都是相异的,因此对待起来就要因人而异。人体形与气的外在反映,主要显示出人体的兴衰强弱。他强调人的养生和防病应该根据这些外在的反映来判断,并灵活地根据这些外在的条件用药祛除或预防疾病。他在《三部九侯第九》中记载,“必先度其肥瘦,以调气其虚实。”也就是说要根据身体外在的情况,来进行内在的补益。
    养生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
    养生保健的原则,如精神养生提倡的心情愉快;起居养生提倡的起居有常;饮食养生提倡的饮食有节;运动养生提倡的适量运动;药物养生提倡的辨证施补等,基本上得到了养生保健专家的一致认可,很少有异议。在谈到具体的养生办法的时候,则必须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别人的养生方法未必就适合于自身。人的体质相当复杂,中医养生学将我国的人群分为正常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虚质、淤血质、气郁质、特异质等九种不同的体质,“因人而异、因人制宜”也是中医学、养生学所一贯推崇的。除了因人而异,还要注意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如老年人体质再好,也不适于参与青年人所热衷的强烈体育运动,一般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与没有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都适宜于这类人群。而体质较弱的人则更适合于散步、太极拳等强度较小的运动。总之,无论是养生抑或是养病,都必须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来选择具体的养生保健方法,切不可拿别人介绍的药方来治疗自己的病。
    养生应以时而论
    皇甫谧曾经说过:“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之德、地之气,阴阳交合,才生成万物。也就是说天所赋予世间的是生机,而气所赋予世间的是物质。只有两者结合,万物才能从死寂转而拥有生气。皇甫谧认为世间有春、夏、秋、冬四时,同时也是四气,而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是由气而成。人的养生、防病,都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认为“五行有序,四时有分,相顺而治,相逆则乱”,在治疗疾病上则强调“顺天之时,而病可以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也。”总之,养生防病就要以四时变化为基准,调节喜怒等精神活动,保持相对平衡、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这样就能调节阴阳,使病邪无法侵入人体,健康长寿也就不请自来了。
皇甫谧久病成医的养生之术 博采众长,杂论养生(2
    ①春季不宜思绪过多
    皇甫谧认为,心气虚,人就容易忧郁悲伤,心情不易舒畅;心气实,人的心情就会好起来,很多的忧愁也忘到了脑后。心与肺、脾在人的情绪上都会产生相互影响,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虽然通常人们认为欣喜的心情来自于心中,而实则来自于肺;思想虽发于脾,却是在心中形成。一旦过度,就会损伤内脏。如忧愁太过,无法摆脱,就会伤及脾,进而就会使心中更为烦乱,同时身体也会觉得乏累,四肢无力。而在春天,按照五行的关系,肝属木,脾属土,肝木克脾土,如果心中思绪过多,就会产生心病,而本身就已经抑郁成疾的人,病情就会加重,人往往面色憔悴,甚至死亡。
    ②夏季不宜“火气”过盛
    皇甫谧引《素问》中的观点说,当人患有肺病的时候,外在表现就是感情波动较大,容易哭泣、咳嗽,心情郁闷。过度的悲伤又更加伤及肺脏,形成恶性循环。闷闷不乐的心情还经常导致人容易发怒,而肾主志,发怒不止就会伤志,志伤则容易健忘,使记忆力减退。在土气旺盛的夏季,脾土克肾水,容易伤肾。而夏季正是一个容易使人“上火”的季节,在夏季过分的生气、发怒都是对身心不利的,因此一定要对自己多有节制。
    ③秋季不宜悲哀过重
    皇甫谧认为,五脏一旦发生了疾病,必须根据其“气”的虚实来判断所出现的病症,并谨慎妥当地加以治疗。一般来说,肝主魂,悲哀太过则容易伤魂,而所引起的病症往往表现为言行失常,狂妄不羁,思想混沌不清,以及两肋肋骨不能舒张等情况。而在燥气旺盛的秋天,肺金克肝木,悲伤过度,病情就会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
    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及其生克由此也可以看出,四季阴阳的交替,是万物生长的根源,同时又千变万化,容易影响人体。能顺应这个变化的就是生,而违背自然变化与规律就会产生疾病。就单以忧伤过度来说,在不同的季节里,就会损伤不同的内脏,最终的结果都是导致健康下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善于养生的人,就应懂得在春夏季节保养阳气,在秋冬季节保养阴气,以顺应四时的变化,此外,还应该注意不能有了病才想到治疗,而是要在没有得病的时候就应先搞好预防工作,最主要的就是心态上的平稳。否则,根据五脏生克关系,一处内脏的疾病,就会对其所克的其他内脏产生连带的影响,波及其他内脏器官,以至产生连锁反应,恶性循环。
    疾病“昼轻夜重”的奥秘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生病经历:清晨的时候精神爽朗,病情明显稳定,而到了晚上则又病情加重,至深夜的时候就更加严重了。不仅是生病,很多人生病辞世往往也都是在夜间,这应如何解释呢?在古代,科学落后,人们无法解释的问题,往往就被迷信的外衣所笼罩。但即使在那样的时代,皇甫谧仍然用医学的观点解释了这一现象。
    皇甫谧认为在一年之中,阴阳之气的此消彼长有着一定的规律,春天阳气始生;夏天阳气最盛;秋天则阳气消散,阴气渐起;冬天则阳气全无,阴气最盛。这是自然的规律。而一天也可以分为一年中的四时,早晨则为春,中午为疾病“昼轻夜重”是有科学根据的夏,傍晚为秋,深夜则为冬。“一天之际在于晨”,所以早上人们的感觉往往清爽异常。而中午阳气如夏天般旺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旺盛;阳气繁盛,病邪就不易侵入人体,对于有病的人来说,病情也就比较稳定。到了傍晚,阳气渐渐散去,病邪也就有了可乘之机,而本身潜伏在体内的病症,也开始随着阳气下降而开始活跃。到了半夜时分,阳气完全闭藏,阴气最盛,失去了阳气的控制,半夜自然会是疾病和死亡的高发时间。
    所以,当身患疾病的人在上午或中午感觉身体舒适的时候,切勿因此而过分欣喜,甚至忘了自己的病症,不加重视。而在夜晚疾病再次加重的时候也不必过于沮丧,心情郁闷。对于那些因为工作或嗜好而熬夜的人来说则更应注意,因为在夜间是最容易受到病邪侵袭的时候,而过度的疲劳,会导致体内免疫系统的下降,则更给了病邪可乘之机。同时,夜间睡眠时不宜贪凉,早上应利用初始的阳气多做运动,则更可以保证轻松无病。总之,人体随阴阳而变是客观规律。只要顺应规律、放松心情,就可以享有健康的生活。
皇甫谧久病成医的养生之术 博采众长,杂论养生(3
    人体脉象——健康的晴雨表
    ①一呼一吸见分晓
    所谓脉象,就是指手指感到的脉动征象,是中医学中从古传承下来的诊断疾病的方法。脉象分浮、沉、迟、数等多种。人有疾病,脉象常发生相应的变化和反映,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依据之一。在皇甫谧看来,人一次呼气,脉搏跳动两次,一吸气脉搏又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则为一息,因此一息之间脉搏跳动四五次为正常人的脉象。医生在给病人诊脉的时候,通常都是根据自己正常的脉象来测知病人的脉搏次数。通常来说,如果一呼一吸脉搏各跳动三次,而且脉象很急,尺部皮肤发热,则是阳热亢盛的温病;如果尺部皮肤不热,而脉象现出滑象的,则往往是因为受到风邪而感染疾病。一呼一吸次数各只有一次的,即是阳气衰退的表现;如果一息脉搏跳动达八次之多甚至更多,就是精气衰败的表现,称为“死脉”。出现“死脉”,多为正虚邪实已经到了极点,人基本也就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②脉跳间歇的“预兆”
在诊脉的时候,不仅要计算病人一呼一吸时的脉搏跳动次数,还要注意脉搏跳动时的间歇,也是判断健康与否的关键。皇甫谧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如果脉搏跳动五十次而没有间断出现,则说明身体正常,五脏无恙;如果脉搏跳动四十次而出现一次间断的话,是身体中一处内脏出现了精气衰败的现象;如跳动三十次而有一次间断的,是两处脏器官精气衰败的表现;脉搏跳动二十次而出现一次间断的,则是四处内脏精气衰败的体现;最严重的是脉搏跳动十次而有一次间断的,则是五脏精气都已经衰败的表现。因此根据以上的说法,则可判断出一个人健康甚至生死。当然,如果脉搏跳动五十次都没有间断的现象,就是健康的表现;而当脉象忽快忽慢,或忽跳忽止,就是说阴阳混乱,命在旦夕了。皇甫谧关于诊脉的方法,简便易行,我们现代的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办法进行自我测试,对可能发生的疾病及早预防。人体脉象的变化可以预示出不同的身体状况.
五味入五脏
    所谓“五味入五脏”的说法,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素问》篇中,说的是我们日常所食用的五谷、肉类以及蔬菜等,一般来讲,都不出五种味道。分别是甘、酸、咸、苦、辛,简称“五味”。在五谷之中,粳米味甘,小豆味酸,大豆味咸,小麦味苦,黄黍味辛;在我们经常食用的水果中,枣味甘,李子味酸,栗子味咸,杏味苦,桃味辛;经常食用的肉类的味性分别是,牛肉味甘,狗肉味酸,猪肉味咸,羊肉味苦,鸡肉味辛;一般的蔬菜中,葵菜味甘,韭菜味酸,藿菜味咸,薤菜味苦,葱味辛。这里所说的“味”,并不单指食物的味道,而是指“性味”,即食物的药物性质及味道。总之,不同的食物同药物一样,都有其不同的“味”。
    在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五味所宜脏生病大论》中说,在人吃的各种食物中,所含有的不同的味道,进入胃里之后,都会随其自身的“喜好”而深入相对应的内脏,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简称“五入”。而对患有不同疾病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各有不同的。
    ①治疗疾病应从“五味”开始
    根据“五味入五脏”的医学观点,患有不同五脏疾病的病人,就应先以合理的饮食做起。由于食物不同的性味,会分别进入不同的内脏,所以在饮食上加以注意,就能大大有利于身体的康复。皇甫谧在其《五味所宜脏生病大论》中说,因为甘味入脾,所以患有脾病的人,适宜吃味甘的粳米、牛肉、枣类、葵菜等。
    患有心病的人,应本着“苦入心”的原则,多食用性味发苦的食物,如小麦、羊肉、杏、薤菜等,有利于这类病人的健康恢复。
    患有肾脏疾病的人,应多食用味“咸”的食物,如大豆、猪肉、栗子、藿菜等,对肾病康复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
    对于患有肺病的病人,适宜吃辛味的黄黍、鸡肉、桃、葱类的食物,辛味入肺,对肺病有辅助治疗作用。
    最后,“酸味入肝”,患有肝病的病人,应多食性味酸的小豆、狗肉、李子、韭菜等,有利于肝病患者的康复。
    ②病中饮食的“五味”禁忌
    合理进食,以食物的“五味”对人体进行调节,对处在疾病中的人来说是非常有益的。而如果不懂得“五味”的特性,随意进食,不仅对身体无益,反而因为食物性味与五脏相抵,产生危害。因此,在生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五味”与“五脏”的关系,了解病中饮食的禁忌。
    人体内部生病,对五味的禁忌非常严格。其中包含着五行生克的道理。食物有性味,而五脏则对应传统中的五行,分别是:
    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而“五味”与五行的关系则是:
    咸属水,苦属火,酸属木,辛属金,甘属土。
    五行生克是中国医学中的传统理论,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所以,如肝属木,辛属金,金能克木,所以身患肝病的人就应该忌讳吃辛味食物,如黄黍、鸡肉、桃、葱类等。同样,咸属水,心属火,水能克火,所以心脏不好的人就应该忌食性味咸的食物。以此类推,有脾病的人就应少吃或不吃酸味食物;有肺病的人就要忌讳吃苦味食物;而肾脏不好的人则应该忌讳吃甘味的食品。
葛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术 葛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术
    葛洪(283363年)为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三国方士葛玄侄孙,世称葛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隐居罗浮山炼丹。著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名著。葛洪以“我命在我不在天”为养生精神,以“不伤不损”为养生根本,以“保精”、“辟谷”、“导引”、“行气”为养生方法,将道医养生的精妙展现于世。
葛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术 清心寡欲,但求延年
    在当今社会中,竞争已经成为人们耳中最为熟悉的字眼。想要在残酷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经过不断地打拼与奋斗。这在当代拥有雄心壮志,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们来说,是绝对的真理。以至于有则广告这样说道:“胃疼?光荣!一定是工作累的。”但这样真的光荣吗?站在事业的顶峰,却跌倒在健康的低谷,虽有功名利禄,而代价却是日渐消瘦,远离健康,对自己和家庭都是不幸的。这样的道理,古人早有见解,晋朝的道教名医葛洪就用亲身的经历说明了人生的真谛。
    葛洪,人称“葛仙翁”,约生于晋太康四年,卒于东晋兴宁元年,共度春秋八十载。对他的一生,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中引用了《历代名医像赞》的一首诗来概括:“陷居罗浮,优游养导,世号仙翁,方传肘后。”说明了他对于道教思想的执著与感悟,更道出他对长寿与养生的追求。作为当时的道教学者,著名医家和养生大家,他将道学、医学以及养生学三大学科相融合,将深奥的道学理论运用在医学与养生学中,并将“无欲无求,只为延年益寿”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养生观念中,体现了道家的清心寡欲、返璞归真的思想。
    葛洪出身江南士族,他的祖父在三国东吴,历任御史中丞、吏部尚书等要职,封寿县侯,并以炼丹著称,人称“葛仙公”。父亲也在东吴为官,担任会稽太守的职务。葛洪自幼十分好学,他的父亲也非常疼爱他。但就在他13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也逐渐衰落。但葛洪并不气馁,靠上山砍柴维持生计并继续求学。16岁的时候开始读《孝经》、《论语》、《诗》、《易》等儒家经典,并对“神仙之术”、“导养”等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也逐渐将注意力转向了道学。
    除了饱学医学与养生知识,葛洪一生笃信道教理论,认为道教和儒教比较起来,道教是本源,儒教则是末流。他认为道家和儒家的根本区别在于,儒家喜爱势利,孜孜追求名利。虽然可以功成名就,却往往身心疲惫,辛苦恣睢;而道家追求的是一种无欲无求的境界,主张“抱一而独善”,通过自身修炼而达到养生延年的目的。想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清心寡欲,去除心中的杂念与无尽的欲望,用恬静与淡然的心情来看待世事,修身养性。这样就能不请福而福来,不禳祸而祸去,使人得以尽其天年而终。这是一种典型的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虽然有悖于现代社会激烈竞争的思想,但对于养生却有着积极的作用。
葛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术 我命在我不在天
    葛洪精通医术和药物知识,主张道士同时修习医术,不仅使自己益寿延年,还能济世救人,广积善德。否则一旦“病痛及己”,便“无以攻疗”,不仅不能“成仙”,甚至连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住。他从不追求名利,一心以延年益寿为目标。“得道成仙”,在古时是道家修行的最高境界。葛洪虽然也深信道教理论,但更重视养生,并将养生视为“修仙”的一部分。因为修炼成仙,长生不老,始终是一个不老的神话,是不存在的幻想。但益寿延年却是可以通过合理的养生方法而实现的。葛洪认为虽然历来养生的方法很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人的寿命的长短,与鬼神之说没有任何关系,而生活习性对寿命的延长或缩短,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于这一观点,他大胆地提出了就当时来说非常先进的思想论断:我命在我不在天。
    养生以不伤为本
    葛洪说“我命在我不在天”,也就是说寿命不取决于天命、富贵,而取决于自身,正确的养生原则,在于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而现代医学经过研究也证明,只要建立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就能杜绝各种病体侵入到人体中,对健康造成不利。因此,在葛洪看来,诠释“我命在我”最好的论断就是“养生以不伤为本”,也就是不伤身体的意思。人的所有日常生活都应以此为准则,“身体不伤,方可延年”的养生理念的科学性已经被当今研究养生学与医药学的专家们多次验证。
    ①致人早亡的“十三伤”
    葛洪善于从预防的角度来调节日常生活方式。在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同时,他也提出了具体伤身的13个方面。称为“十三伤”。所谓“十三伤”,用葛洪的话来说,就是“才所不逮,而困思之,伤也;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悲哀憔悴,伤也;喜乐过差,伤也;汲汲所欲,伤也;久谈言笑,伤也;寝息失时,伤也;挽弓引弩,伤也;沉醉呕吐,伤也;饱食即卧,伤也;跳走喘乏,伤也;欢呼哭泣,伤也;阴阳不交,伤也”。用我们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也就是用脑过度、体力消耗过度、情绪调节不当、起居没有规律、过喜过悲、房事无节制、酗酒呕吐、饮食不当等都会伤及身体。以上这十三伤所列举的,都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细节问题。他也进一步指出,这些看似细小的问题往往不被人察觉,而一旦时间长久形成规律,就会恶性循环,严重影响健康,甚至“积伤至尽则早亡”。
    ②“不伤身”的养生法
    针对这不知不觉而容易产生的“十三伤”,葛洪经过钻研制定了“不伤身”的养生法,用以改正人们的不良生葛洪在《抱朴子》中论述了“爱之于微”“成之于著”的观点活规律。内容主要包括保存津液,不要过分用眼、耳等器官;坐卧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也容易疲劳;在冬天没到的时候先穿上厚衣,而在夏天到来之前先穿薄衣;不要等到饥饿或饥渴难耐的时候才开始饮食,且吃喝都不宜过度,认为吃得过多就会在胃中积聚,而喝得过多就会得痰癖(痰邪癖聚于胸肋之间所引起的病症);既不可过度劳动,也不能过度安逸;流汗不宜过多;睡眠不宜过多;远行不宜过多;不宜多吃生冷,也不宜迎风饮酒;冬天不宜过于温暖,夏天也不宜过于贪凉;不可露天睡觉,更不宜裸露肩膀而眠;凡是不正常的天气,如大寒、大热、大风、大雾都不宜出门等。
    这些措施看似细微,却同样至关重要,而执行起来也非常简便,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只要稍加注意,养成良好的习惯,就会习以为常,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但这些生活琐事,和前面提到的“十三伤”一样,往往又为人们所忽视。所以,葛洪也强调不可以因为对身体的伤害较小而忽视,更不可以对身体的益处相对较小而不为。用他的话说“若能爱之于微”就必然会“成之于著”,达到延年益寿之目的。
    说到底,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只要免疫力提高了,任何病邪都难以侵袭人体,即使有病邪进入体内,强大的免疫力也会使其对身体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甚至没有。增强自身免疫力,是每一个追求养生长寿的人必须做到的。因此葛洪提出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对于健康,药物只能起到辅助、治愈的作用。想要达到养生的目的,是离不开合理、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因此,人们更应该从平时做起,一点一滴地培养自身的抗病能力,而这也正是葛洪养生理念的精髓所在。
    无忧者寿
    葛洪非常重视精神的调节与控制。他说:“无忧者寿,啬宝不夭,多惨用老,自然之理。”认为无忧无虑的人寿命长,爱惜精、气、神的人就不会疾病缠身;而经常在悲伤、郁闷与恐慌的心态中度过的人衰老得就快,身体也绝没有心情舒畅的人好。这是自然规律。俗话说:“鸟兽无杂病,穷汉无怪症。”也就是说,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和谐
    忧虑越少,心就越安静,身体就越能健康,寿命才能延长。也许人的生活中总会有不如意的事情发生,但任何忧愁与欲望都会成为健康的绊脚石。因此,葛洪告诫人们应淡泊名利,不要处处与他人计较,更不要陷入因其所致的烦恼之中。而对于社会与工作中的各种矛盾,也应该采取超越世俗的态度。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情绪确实对身体健康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养生学特别注意人的心理健康,始终要求人们保持坦荡乐观的情绪。而想要做到无忧,就应以宣泄、化解和忘却的心态来对待给自己造成烦闷情绪的事物。在心情不畅快的时候,不如将烦恼向朋友和家人倾诉,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坐下来欣赏一下桌上的盆花,墙上的壁画,窗外的蓝天和白云。把自己的心情放飞在大自然的和谐之中,享受新鲜与甜美,保持心态上的平衡。就像古人所说:“一切病在于心,心神安宁,病从何生?”
葛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术 内修外养的养生术(1
    作为一代养生名家,葛洪采用了多种养生方法进行自我调节,并将这些总结前人经验而得来的养生术记录在他的著作《抱朴子-内篇》中。葛洪总结说:“养生要在注意日常生活有规律之外,还要用导引之术来运动调节筋骨,修习道教气功,并服用保健养生的滋补药品和注意性生活的生理卫生。”因此,葛洪的养生方法虽多,但可分为“内修”和“外养”两类。其中“行气”、“导引”、“房中术”等养生方法可调节内气,可称为“内修”;而“外养”则包括“辟谷”和“服食”等通过外力养生的方法。“内修”“外养”同时发挥功效,就能取得延年益寿的作用。
    “行气”养生术
    ①什么叫“行气”
    葛洪认为人的身体就好比一个国家。养生就如同治国,人的精神就好比一国的国君,而人的气贯穿于身体之中,就好比国家的子民。治国安邦,一定要爱民如子,才能得到人民的爱戴。养生也是同样道理,我国的传统气功具有强身健体的功效想要长寿无疾,就一定要先注意养气。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所以追求健康养生的人一定要恬淡清静,思神守一。气能够流畅地运行于体内,才能祛病延年。
所谓行气,也叫做“行炁”(同气),也可以理解为今天所说的气功。葛洪的祖上葛玄,以及他的老师郑隐都是功力精湛的气功大师。传说葛玄能够使用分身之术,还可以潜入水中纳凉数日不出。对于气功,葛洪更是毕生研习,未曾中断。
    行气的方法有很多,历来都是师徒口授心传,并没有著书立传,所以自秦汉以来善于气功的人虽多,但真正流传于世,并直到今天仍然可见的气功却凤毛麟角。葛洪将他所学与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概括其要领,也记录于《抱朴子内篇》中,成为历代修习气功的人所追逐研习的经典。对于行气,葛洪说其可以治百病、驱瘟疫,还可以延年益寿,可以防身,甚至可以在水面上生活或行走,不渴不饿等等。当然,有些说法在现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但气功本身就有一定的神秘性。气功能够治病是可以肯定的,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但说可在水面上行走,即使这样的神功确实存在过,在现代也只能出现在小说或影视中了。
    ②反元归根的行气之法——胎息
    葛洪认为魏晋道教中流传的行气方法虽有多种,但以胎息为代表。据当时的气功理论,认为婴儿出生时以肚脐和母体相连,所以肚脐是人体生命的来源。直到现在,练习气功便要把真气凝聚在人的脐下二寸的部位,叫做气沉丹田。而更进一步,就是模仿胎儿以脐呼吸,如在母体之中,这也体现了道教返璞归真的思想。
    按照葛洪的说法,胎息就是做到不用鼻口呼吸,仿佛回到了母腹之中。这是气功的最高境界。但这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所能达到的。初学行气,也必须由浅入深,持之以恒,才可以循序渐进。初学行气的人具体方法是,用鼻吸气,能吸多少就吸多少,然后闭气,心中默数从1120,然后将气从口中缓缓呼出,这样鼻吸气→闭气→口呼气→鼻吸气,反复不断,然后逐渐延长闭气的时间,心中默数的数目逐渐增大,当数到上千的时候,就可以达到养生的效果。在进行这种方法的时候,呼吸时极其轻微,不能使自己听见一点呼吸的声音,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呼吸是否合乎标准,即用一根鸿毛放在口鼻前,吐气时鸿毛不动,说明呼吸轻微,合乎要求。这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就能逐渐达到胎息状态。这种呼吸方法也就是现在气功锻炼中的基本呼吸方法。
    在掌握了行气的方法之后,还必须了解行气时间,否则也不能收到好的效果。葛洪指出,行气应当选在“生气”比较旺盛的时候,而不要在“死气”旺盛的时候进行。传统中认为,一日一夜共分为十二个时辰,从夜半子时到第二天中午时这六个时辰为生气旺盛的时候,而从未时到夜半亥时这六个时辰为死气旺盛的时候,在生气旺盛的时候行气,可以事半功倍,当死气旺盛的时候行气则无益于事。现代科学也证明从凌晨至午时,空气相对清新,很适合人们进行户外运动,现代人们习惯于“晨练”也说明了这个问题;而从午后到夜晚,暮色逐渐加重,空气也相对污浊,就不太适合人们健身运动。因此这种“生气”与“死气”的说法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此外,葛洪认为练功前要节制食欲,如果在练功之前吃得太多或太过油腻,就会“令人气强难闭”;同时还要保持和谐的情绪和开阔的心胸,要安静少躁,否则就会因为无法集中精神而无功而返。这些宝贵的经验之谈,至今仍被练习气功的人们奉为必须遵循的法则。
    多行“导引”可健身
    在本书中,不仅一次提到了“导引”,说导引是一种气功也不为过,因为它是将导气和引体相结合的一种运动方式。上古之人用歌舞来舒展身体,强身去病,其实就是最初的导引。既然是一种内含气功原理的运动方式,就要以肢体运动为主。
    对于导引,葛洪说:“知龟鹤之遐寿,故效其导引以增年。”可以看出古代道士模仿龟、鹤等长寿动物的动作,就是希望把导引用做延年长生的神仙方术,换句话说,也是一种养生长寿的方法。
    前文介绍的华佗五禽戏,就是一种导引养生术,也是我国气功史中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产。葛洪非常重视五禽戏的作用,并认为华佗的弟子吴普,就是从华佗那里继承了五禽戏的精妙,以导引养生,因而活到上百岁。而经医学证明,五禽戏中虎、鹰、熊、猿、鹿的姿势与中医五行、五脏的生克关系相一致,对于治病健身、延年益寿都有奇效。
葛洪返璞归真的养生之术 内修外养的养生术(2
    在道教养生学者看来,人体衰老的标志从齿、耳、目开始。人上了岁数,就会出现耳聋、眼花和牙齿脱清晨叩齿三百次,可使牙齿健康落等现象。因此,葛洪认为用导引术配合药物预防眼睛、牙齿与耳朵的衰老,就能延缓整个人体的衰老过程。
    ①健齿的方法
    对于坚固牙齿的方法,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杂应》中给出解释:“牙齿在口中就可以得到滋养,但要用唾液来进行滋润;每天清晨醒来,要叩齿三百次,这样牙齿就不容易动摇。”其实这也是一种通过运动来增进牙齿健康的方式。这种方法也被现代的很多人运用,并证明效果极佳。此外,葛洪认为口含蛇脂丸、矾石丸、九棘散等药物可以使已经活动的牙齿重新恢复坚固,并有治疗龋齿的功效。
    ②聪耳的方法
    对于聪耳的方法,葛洪认为用龙导、虎引、熊经、龟咽、燕飞、蛇屈、鸟伸,天俛、地仰的方法,达一千二百多次,就可以成功。而这种模仿龙、虎、熊、龟、燕、蛇、鸟等动物的导引术和华佗的五禽戏一脉相通。葛洪认为通过导引炼形,使精血充盈,肾气旺盛,自然听力变好。
    ③明目的方法
    对于明目的方法,葛洪在其《抱朴子内篇-杂应》中认为想要达到明目的目的,只要能引三焦之气到丹田之上,再用明石来洗眼,再用阳光来熨烤,还要焚烧“丙丁洞视符”,并用酒来混合洗眼就可以达到目的。还说曾经有人用这种方法在夜间写字。所谓“三焦”是中医藏象学说中一个特有的名词,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上焦为膈以上的部位,包括心、肺;中焦为膈以下、脐以上的部位,包括脾、胃;下焦为脐以下部位,包括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这是以导引除三焦之热,并服以含维生素和有清热解毒明目之功的药剂,可以健眼和治疗目疾。但其中的一些说法并不完全可信,甚至含有迷信的成分,体现出古人的认识相对落后的事实。葛洪还提到一种明目的方法,就是用醋将芜菁子煮熟晒干后,捣成粉末服食,用一寸见方的勺子当做容器来食用,每日三次,据说在服完一斗后就能在夜晚看清东西。
    此外,导引术还有远行法、龙跃、虎跃、鹿跃等多种方式。这些有固定套路的导引术,主要是修习气功的人所运用。至于一般大众,则没必要拘泥于形式,只要方便锻炼就可以。导引是气功中的炼形之术,通过导引炼形使精气旺盛,心神舒畅,达到健身益寿的目的。《抱朴子别旨》认为“夫导引不在于立名象”,也就是修习导引并不在于模仿得是否形象,而在于是否真正达到了健身的目的。就算一般的肢体运动,如伸屈、俯仰、行卧、站立、散步甚至呼吸,都可以算做是导引。葛洪把导引术作为一种可以普及的养生良法加以推广,有力促进了道教养生学的发展。
    “还精补脑”的房中术
    房中术,是指保持夫妇冲气循环,阴阳调和,以葆其青春,祛病延年的养生长寿方法。房中术为古代长生术之一。古人历来重视房中术,在医家看来,房中不仅不是养生的障碍,而且是养生长寿的重要修炼方法之一。秦汉时期,房中术是养生家养生的主要手段,但历来秘而不宣,师传口授。葛洪得之于师授,并通晓十余家房中之术,并总结其共同要诀,即“还精补脑”。他对房事的看法是应当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禁欲,又不能纵欲,应保持有节制的和谐美满的性生活,这无疑对健康是有益的。
    在行房的过程中,只要做到“乐而有节”,讲究卫生,就可以健康长寿所谓“还精补脑”,就是在行房过程中,在将要射精时忍精不泄,认为这样可以起到益髓补脑的作用。在古代房中术中,忍精不泄被看成是男性是否能从房事中获养生之益的关键因素。并认为男子在性生活中“多交少泄”甚至不泄,不仅可以强身祛病,更能益寿延年。葛洪既反对禁欲主义,又针对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情绪、日月运行及气候变化的主客观条件,提倡适合不同人群的合理的性生活方式。
    房中术中关于调节性生活的性卫生知识以及治疗性机能障碍的性医学知识,含有一定的科学价值。然而,这种多交少泄、保精延年的说法,显然与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及医学知识相违的。而且过分追求忍精不射,反而可能引起男性性交后尿道和膀胱充血,引发性交后尿频,还容易造成男性精神负担,影响其正常的性欲。因此,人们在行房的过程中,只要做到“乐而有节”,即男女性爱符合天地阴阳变化规律,并限制频率,讲究卫生,就可以健康长寿。
朱震亨滋阴益寿的养生之术 朱震亨滋阴益寿的养生之术
    朱震亨(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金华(今浙江义乌县)人,家住丹溪,所以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也称为朱丹溪,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滋阴派”创始人。朱震亨认为“阳有余而阴不足”是人们发病与衰老的根源,因此提倡滋阴益寿的养生方法。著有《格致余论》、《丹溪心法》、《局方发挥》等,其《格致余论》一书,充分反映了他关于人“气常有余,血气不足”的学术思想。
    朱震亨,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中最后出现的一位。所谓金元四大家,是指刘完素的“寒凉派”、张从正的“攻邪派”、李冬垣的“补土派”以及朱震亨的“滋阴派”。“医之门户分于金元”,在金元四大家出现之前,人们还多沿袭自张仲景至隋唐时期孙思邈等人的医学知识,医学思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而在金元时代,医学进入“新兴肇兴”时期,争鸣之风大兴,打破了自东汉张仲景以及隋唐之后,医学理论相对没有取得突出进展的局面。此时,不少医家各自发挥新的见解,相继各成一说。四家医学都是当时力倡新学的杰出代表,但诸家虽然有新的学说,但仍未能根本上动摇落后的医学思想在当时医学界的统治地位,而当朱丹溪的学说问世后,深刻揭示了传统医学观点的种种弊端,才使医风为之一变。可见,朱震亨的成就确实在前三者之上。而朱震亨生活年代较前面三位晚,但在学术理论上,他广学前人的经验,注重研究其真实可靠性,举一反三,并非常重视同为金元时期著名医家的学说,可以说他的医学与养生观点是集前三者之大成,是最完整、最科学的。
朱震亨滋阴益寿的养生之术 人为什么会生病衰老
    当您看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恐怕不禁会问:“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逾越的轮回,是每一种生物所“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震亨必须面对的自然规律,又有什么可言的呢?”不错,人一生的变化确实是由弱而盛、由盛而衰的客观实在。但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人发现,有些人虽然年岁很大,但鹤发童颜,精神抖擞,运动起来甚至不亚于年轻人;也有些人年纪轻轻,衣食无忧,却显得精神颓唐,疾病缠身,丝毫没有年轻人应有的生气与活力。怎样才能“返老还童”,如何避免“未老先衰”,朱震亨将带来他的养生之术。
    生病衰老源于“阳盛阴衰”
    对于人衰老生病的变化,朱震亨认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造成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是朱震亨对人体阴阳认识的基本观点。所谓“阴”,是指人体内的阴液,包括精、血、津液等物质。“阳盛阴衰”的观点是他运用“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天地、日月的状况以及人身生命发生发展的过程而得出的结论。
    朱震亨认为,世间万象,都有阴阳两面。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天大于地,太阳始终如一,而月亮则有阴晴圆缺。所以从整个自然界来说,就是“阳盛阴衰”的体现。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同样也存在着这种情况。对人类的生长过程,“丹溪翁”解释说,人的一生,男子从16岁开始产生精子,女子从14岁开始来月经。而这些都需要饮食来保养、延续。而“阴”又要与“气”相配,人才能逐渐成长。可见阴气培养的困难。同时朱震亨又认为男子64岁的时候阴精断绝,女子49岁以后则也不再会来月经。朱震亨因此得出人体阴气难成易亏以至“阴常不足”的结论。如果此时不注意自身的保养,就会进一步加剧阴气的衰亏。
    朱震亨在《养老论》中写道:“人生至六十、七十以后,精血俱耗,平居无事,已有热证,何者?目昏目眵,肌痒溺数,鼻涕牙落,涎多寐少,足弱耳聩,健忘眩晕,肠燥面垢,发脱眼花,久坐兀睡,未风先寒,食则易饥,笑则有泪,但是老境,无不由此。”就生动地描绘出人体由于精血不足而导致“阴衰”,从而表现出来的衰老现象。由此可见,人体衰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人体“阴气不足而阳气有余”,所以欲求健康长寿,必须以“滋阴”为关键。
    “养阴”应从少时做起
    “人之生长衰老,阴精难成易亏”。既然“阳盛阴衰”是衰老与疾病的关键,就应该注意“养阴”。朱震亨认为“养阴”应贯穿人生从少壮到衰老的全过程。而由于人体内的阴气始于年少之时,所以“养阴”就必须从少年的时候开始重视。
    多吃五谷、蔬菜、水果等,有助于阴精的保养
    朱震亨认为,人在十六岁之前,气血都是很旺盛的,而阴气则相对不足。所以幼年的时候不宜吃得过饱,也不宜穿得过多,过饱过暖都对阴气的生长有所妨碍;他提倡年轻人晚婚,认为“古人必近三十、二十而后嫁娶,可见阴气之难于成,而古人之善于摄养也。”试图利用晚婚来增加保养“阴气”的时间。而朱震亨对于晚婚的提倡也与现代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对于人们婚后的生活,朱震亨认为年轻人“情欲”过盛,人的性情容易因为色欲的影响而迷乱。仗着年富力强,放纵过度,于身体不顾,导致阴气大量受损。为此,朱震亨还特意撰写了《色欲箴》,劝诫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应远帷自珍、寡欲惜精以聚存阴精。
    在饮食习惯上,年轻人通常习惯囫囵吞枣、大快朵颐,且喜好吃荤多于素,口味也相对喜欢重一些。而年轻人血气旺,他们吃下的食物很快就消化了,还有吃零食的习惯。朱震亨认为饮食过于丰盛,甚至油腻,或者浓重的口味,都是盛阳气、衰阴气的。并说“好酒腻肉,湿面油汁,烧炙煨炒,辛辣甜渭,皆在所忌”。而干硬的食物,以及味道过重的食物也都不宜多吃。因此朱震亨提倡淡食,并认为年轻人应多吃五谷、蔬菜、水果以及各种生长于自然之中的食品,人吃了都有补阴的功效,有助于阴精的保养。
朱震亨滋阴益寿的养生之术 如何才能“养精蓄锐”(1
    静心节欲易“养阴”
    朱震亨在他的《色欲箴》中说:“眷彼昧者,徇情纵欲,惟恐不及,济以燥毒。……血气几何?而不自惜!我之所生,翻为我贼。”严厉中肯地陈述了纵情纵欲的害处。朱震亨极力反对房事过度或纵情纵欲。一个人气血能有多少?不知道珍惜保养,反而为了一时的快活而给自己的身体造成长久的危害,以致在壮年的时候就显出衰老的势态,年纪虽小,而阴精流逝,身体已经枯朽不堪了。即使在现代,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很多人面对色欲的诱惑而不能自拔,甚至以此为乐,以此为荣,导致纵欲过度,未老先衰,上不能孝敬父母,下不能养育子女,毁坏了身体,疏远了家庭,断送了事业,可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朱震亨“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在房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就是养阴保精。但是他的“养阴保精”的说法并非是古人所说的“固精”、“动而不泄”等说法,而是真正做到静心节欲以养阴,顺天时避虚而保精。
    现代科学也认为,适度而有节制的性生活是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不仅能调节肌体的宣泄,促进新陈代谢,还能使夫妻关系更为和谐。然而放纵无度的性生活,会大量消耗人的体力和精力,并引起性神经衰弱,甚至发生阳痿、早泄等性功能障碍。而患心脏病、肾病、肝病的人放纵的性生活则更加危险,甚至会发生猝死,即古医书上记载的“精脱”、“脱阳”等病症。医学还证明,即使是“动而不泄”,使前列腺长期处于充血状态,久而久之就会发生慢性无菌性前列腺炎,引起性功能障碍。
    “一夫多妻”损阴精
    在古代一夫多妻合法的时代,有钱人皆以多妻为荣,相互攀比,无论是文人官僚,还是地主商人,有权有钱之后的第一个考虑,可能就是纳妾。中国是一个重视子嗣的国家,传统道德中以“无后”为不孝,因此古人也多以此为纵欲的借口。自汉魏以来,“御女多多益善”的谬论盛极一时。在当时有一些医者认为男子与多位女子行房事可达到养生的作用,认为“但能御十二女而不多施泄者,令人不老,有美色,若御女九十三而自固者,年万岁矣”。并鼓吹黄帝与上千名女子行房后成仙的反科学、反文明、视妇女为玩物和商品的封建思想。
    朱震亨严厉批判了这样的观点,认为房事中女子为水、男子为火,火势猛烈,水势阴柔,而水能制火,并卸火欲,一方面乐于给予,而另一方面乐于得取,这是自然的道理。而一夫侍多女,不仅有违道德,对后代不利,更会因为过度纵欲而损害阴气。对于以往片面地强调“房事补益”的说法,朱震亨也进行了驳斥。他认为性生活是正常生理需要,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之常情的。如果年富力盛的时候过分禁欲,就会导致肌体功能的失调,新陈代谢不畅而生病。但如果过分看重房事的补益作用而没有注意相反的方面,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使体内的阴精白白流失。如果再加上社会风气不正,谬误的言论充斥于耳,就更谈不上什么“房事养生”了。就如现代一些西方国家提倡所谓“性解放”,人们在“性”的问题上毫无禁忌,随心所欲,有些甚至达到淫乱的地步,与自然规律背道而驰,以至于造成艾滋病、淋病等各种性病的泛滥与传播一夫多妻对社会与自身来说都是有害而无益的,就是最好的反面例证。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但同时,也有很多不好的甚至恶劣的风气出现在社会中。如有些人虽然事业如日中天,社会地位显著,却到处寻花问柳,生活糜烂,并以此为乐,将自己陷入阴气衰败的地步而不自知,这对自己、对社会、对家庭都是不负责任的。
    行房也应注意时日
    ①“一年之虚”不宜行房
    朱震亨认为,人们不仅要节欲而注意“养阴”,即使行房也应考虑日期的因素。朱震亨从“天人合一”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人体与天时、五行都有着微妙的关系,每一种天时的变化和日期的更替都代表着五脏六腑的衰旺。朱震亨认为,夏天中的六月、七月和八月三个月,是“火土大旺”的月份。按照传统中医的说法,火克金,火旺则金衰,金衰则不能滋其肾水,土旺则制水,致肾水不足;而冬天的十月属于亥月,十一月属于子月,正是“火气潜伏,闭藏养真”的月份。所以,这五个月被称为“一年之虚”。如果在这五个月进行房事的话,都会使阴精过分流失而不利于阴气的保养。
朱震亨滋阴益寿的养生之术 如何才能“养精蓄锐”(2
    ②“一日之虚”不宜行房
    除了不宜行房的“一年之虚”,朱震亨还提到了“一日之虚”的观点。所谓“一日之虚”,就是指不宜行房的日期,并认为一日之虚与天时、气象、人的心情与身体状况等多方面有关。
    首先,雷雨天气不宜行房事。朱震亨认为,雷电交加、气压较低的天气,人往往会有胸闷气短的感觉,而行房时往往要集中精神,此时行房很容易被雷声所惊吓,很可能引发阳痿、早泄,甚至一蹶不振,不仅影响今后的夫妻生活,还会无形中增加心理负担。
    其次,行房时的温度也是有讲究的。如果在这一天过于炎热或过于寒冷,都是不适宜行房的。朱震亨认为异常的气温,都会影响到兴奋度。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行房的最好温度应为23度,太冷太热的天气都会使皮肤变得迟钝,对性的反应不灵敏。
    第三,人的心情也决定着一天是否是行房的“吉日”。人有七情,分别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在中医看来,人的情感都与人体中的肝脏活动有着特殊的关系,七情分属五脏,尤其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为“五志”。正因为此,朱震亨强调人在情感不稳定的时候,尤其是在惊、恐、悲、思的情绪过重的时候非常不适于行房,否则很容易伤及内脏,不仅阴精缺损,还可能因此而患病。
    第四,疲劳过度之日也不适于行房。因为行房时,人均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血液的供应从骨骼肌转到生殖器官,并且需要大量的血液供给,因此骨骼肌的血液将大幅度减少。如果疲劳过度,在此时行房,就会出现下肢无力、颤抖等现象,必然会使房事难以坚持,甚至出现阳痿现象。就算勉强坚持房事,也会对生殖器和骨骼肌造成长久的损害。这就是中医所说的肾阳亏损、造成身体虚弱。
    无论是四季中所必然经过的“一年之虚”,还是因不同情况而产生的“一日之虚”,朱震亨都认为在这样的时日里应“独宿而淡味,远惟幕慎房事,以保全天和”。这也是很有科学道理的,现在科学表明,人的性激素分泌,不但有日周期、月周期,还有季节周期。而血睾酮的分泌低潮正是冬夏时期,而高潮则在于秋季。正是性激素的这种季节性分泌形成了朱震亨“一年之虚”的说法。而惊恐悲思,辞绝劳倦等情况,都会严重干扰体内激素分泌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所以朱震亨所提出的“一年之虚”和“一日之虚”要“独眠”、“慎房”的看法,都给现代人的生活指出了明确的养生之路。
朱震亨滋阴益寿的养生之术 清淡饮食可长寿
    朱震亨在他的《饮食箴》中说,人的身体受之于父母,是非常宝贵的。但是纵观世间之人,却往往因为追求“口福”而伤害身体。饮食是人立命之本,只有进食才能维持生命的延续。人追求美食也是为了更好地保养身体。但是很多人却因为经受不住美味的诱惑,只以味道为重,而忽略了健康才是根本的道理。正所谓“病从口入”,不合理的饮食观念往往造成病菌的侵入,而疾病发生以后,人的食欲也会随之下降,又进一步地影响了身体健康,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医生与药物。朱震亨发现,相对于那些整日以山珍海味为食的达官贵人,多以粗茶淡饭为食的普通百姓身体却更加强健,体力不衰。因此他得出结论,清淡节制的饮食,才是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口味过重的危害
    在《饮食箴》中,朱震亨指出,人如果阴虚内热则容易饥饿,如果脾胃虚弱,食物就难以消化,因此,为了滋养脾胃,也应以淡食或容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在这一点上,老年人应该尤为注意。朱震亨认为可口的佳肴往往会是导致疾病的根源,浓厚的口味其实是导致健康下降的毒素。如果偏食或嗜食,将不喜欢的食物拒之千里,对喜欢吃的则毫无顾忌,就会因为消化不良,营养摄取不平衡,内火而生痰等情况,引发各种疾病。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口味过重,再加上现代人活动量小,工作压力等问题都使发生疾病的几率大大提高。如高血压、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现代很多年轻人好吃甜食,过多地摄入甜食对人体健康很不利,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能力逐渐降低,就很容易引起中间产物如蔗糖的积累,而蔗糖可导致高脂血症和高胆固醇症,严重者还可引发糖尿病。由此可见,清淡饮食是养生防病极其重要的一种手段。尤其是在夏季,人体新陈代谢旺盛,汗易外泄,耗气伤津之时,要多吃具有祛暑益气、生津止渴的清淡食物,而脂肪高、口味重的食物则应适量减少。
    多食果蔬易健身
    朱震亨认为人只要感到饥饿就要进食,五谷杂粮是土之根本,蔬菜与水果都是清新自然的食物,五谷与蔬菜的搭配,是“物之属阴而最补者也”。朱震亨非常重视水果蔬菜的营养作用,在他的《茹淡论》里说,“谷蔬菜果,自然冲和之味,有食(饲)人补阴之功。”并认为蔬菜水果对防病、补益方面也有很显著的功效。
    朱震亨对茄子就有很好的评价,认为茄子性味属土,甘而喜降,肠道疾病患者应多吃茄子补脾益胃;他还最早发现了山楂的开胃功效,认为“山楂大能克化饮食。若胃中无食积,脾虚不能运化,不思食者,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也”。在朱震亨首次提出对于山楂的论断之后,山楂的药用功效才被世人所认可,并用于中药的研制。此外,朱震亨还用蔬菜与其他食物相配以作针对某种疾病的疗方。其中最著名的要算他创制的食疗方——韭汁牛乳饮了,就是将韭菜汁、生姜汁与牛奶一起饮用,发挥其食疗功效。据说这样的食疗方法可以治疗“嗳气(反胃)”、“吐酸”、“呃逆(打嗝)”等情况。
    茄子性味属土,甘而喜降,肠道疾病患者应多吃茄子补脾益胃现代医学也证明,人们多吃水果蔬菜,对预防各种疾病都有重要意义。如科学家们在研究蔬菜和水果中的抗癌成分时,发现蔬菜和水果的保护性作用是由其中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和植物化学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绿叶蔬菜、胡萝卜、土豆和柑橘类的水果预防作用最强。因此,蔬菜、水果的多样性是关键,而每天吃五种或五种以上的蔬菜、水果,并长年坚持,就会使身体各方面的素质发生改变。此外,水果蔬菜中富含大量维生素和膳食纤维,还可以抑制胆固醇浓度升高,从而达到防止动脉硬化、预防心血管疾病及脑中风的功效。
 楼主| 发表于 2016/10/5 19: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1005191455.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3 20: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1023015120.png QQ截图20161023015152.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