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483|回复: 8

对《伤寒论》药物用量的一点看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 08:3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人认为在汉代战乱频发的年代和当时的经济条件,应该没有专门从事药物加工炮制的商店或者作坊。药物的加工炮制是中医自己完成的。本人猜想,张仲景在《伤寒论》里的用药是生药,而非现在的干药。
这样的文字常常可以在伤寒论看到: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厚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
为何桂枝去皮,厚朴炙过再去皮,杏仁要写去皮尖,如果是有专门卖药药的店铺,还要这么麻烦,这些活为什么商家卖出来前不搞搞好?说明这些是刚采过来生药,张仲景教后人如何炮制的嘛。另外半夏(洗)也是一个证据,因为只有新鲜的半夏才需要洗去表面的粘液。
这样的例子在《伤寒论》比比皆是,如麻黄汤的麻黄后面写去节,麦门冬汤的麦门冬备注去心,四逆汤的附子后面写了生用、去皮、破八片等等等等。
另外小陷胸汤:黄连一两 半夏半升(洗)栝蒌实大者一枚  我们现在有栝蒌实吗?没有,为什么没有?因为栝楼里面有籽,晒干的话,里面要烂掉的。如果卖鲜栝楼,那么药店又储存不了。所以我们中医开全瓜蒌,只能如此,瓜蒌皮多少多少,栝楼仁多少多少。由此可以推想张仲景用的栝楼实必然是生的,而非干货。
为什么这样呢?说明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庞大的专门生产,炮制中药的产业链,买不到现在这样的晒干的饮片。所以中药都用自己采的生药。
笔者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呢?因为我觉得现代分析研究伤寒论用量的研究都是以现代的干药的为标准的。柯雪帆教授根据汉代出土文物考证汉代一两等于15.625克,可信度是非常高的。所以最近有好多人提出要恢复《伤寒论》用药量。张仲景用药量真这么大么?我们看到在四逆汤中,他用附子一枚(干药大概15克左右),在麻黄汤中他用杏仁70个(干药大约20-25克),因为个数是不可改变的,由此说明张仲景用量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大。我认为,要研究古人的用量,不但要考虑当时的度量衡,也要考虑当时的社会、自然情况。众所周知,干药和生药的用量标准是相差很大的。很多学者从事张仲景药量研究,但是很少有人去质问,张仲景用的药物是干的?生的?我觉得这点不容忽视。中医连绵不绝没有断代过,想一想为什么后世为用量忽然变得这样小了呢?重要的是用量这么小,还是有效的呢?如果无效早就自然淘汰了。笔者也在临床上反复验证了,如果用《伤寒论》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药量,在辩证准确的情况下,效如桴鼓!那么仲景医圣为何用量如此大,难道古代野生的药效还不如现在种植的。
我觉得《伤寒论》是经典,里面的用量应该是最合理的。问题就出在张仲景用的是生药,所以药量大。我们在研究《伤寒论》药量时不能忽视用药的是否晒干或炮制过。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点看法,我们不可能回到汉代,去找张医圣问一问。实际情况如何有待专家考证。
发表于 2016/9/1 10:01: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6/9/1 10:05 编辑

楼主的认识是正确的,汉代药物多是生用,对药物进行炮制成熟于南北朝,现在的伤寒论很多地方都是被人改过的。
发表于 2016/9/1 14:2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专家大概需要2000年来考证,等他们考证完了,您也就成张仲景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9/1 20: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中火 发表于 2016/9/1 10:01
楼主的认识是正确的,汉代药物多是生用,对药物进行炮制成熟于南北朝,现在的伤寒论很多地方都是被人改过的 ...

谢谢水中火老师肯定!

发表于 2016/9/1 2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奥,值得思考。
发表于 2016/9/2 15:4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怪不得咯,我经常也是原量除以2或是3,效果也非常好
发表于 2022/5/19 15: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這個問題樓主提出的比較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2: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