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724|回复: 30

升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8 15: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孤园丁 于 2016/8/8 15:23 编辑

升降
独孤园丁



《黄帝内经.六微旨大论》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可知,人体气机升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阳弱而不能升,故《汤液经》有阳旦汤;阴弱则不能降,故有阴旦汤。
“旦”字,太阳(月亮)冒出地平线,阳气(阴气)诞生之意也。
阳旦,始于立春;阴旦,始于立秋。

阴阳升降发生于肝胆:
阳旦,发于胆,故《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曰:“凡十一藏,皆取决于胆也。”
阴旦,发于肝,阳气升极而降,罢也,故《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曰:“肝者,罢极之本。”

阳升,以少阳为枢;阴降,以少阴为枢。
阴阳升降又共以脾胃为中枢:
脾升,胃降,化生中气,中气斡旋,升降之枢钮也。
故脾升,肝方能升;胃降,胆才能降。或曰:肝随脾升,胆随胃降。

故,阴阳升降既要阴、阳枢自利,又要脾胃中枢无碍。治肝时必治脾,治胆时必治胃,此“肝脾同治”,升降出入乃行。

阳升阴降
《辅行诀》的出土,将阴阳旦汤由三个扩展为五个:
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其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等五味药物组成。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者,其方由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五味药物组成。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其方由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八味药物组成。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其方由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八味药物组成。
正阳旦汤:
若治虚劳里急者,正阳旦汤主之。其方由小阳旦汤加饴糖一升组成。

仲景取《汤液经》之方,并加以发展,从阳旦汤推演出桂枝汤系列,如桂枝汤,小建中汤等;从阴旦汤推演出黄芩汤和柴胡剂系列,如黃芩汤,小柴胡汤,四逆散,大柴胡汤等。

今以阴阳旦汤合仲景之方,视病情实际需要,依力量之大小顺序排列,升降阴阳。

阳升之方(少阴枢):
小阳旦汤 - 》桂枝汤-》小建中汤-》正阳旦汤-》大阳旦汤

阴降之方(少阳枢):
小阴旦汤-》黄芩汤-》小柴胡汤-》大阴旦汤-》四逆散-》大柴胡汤

以上诸方,窥透阴阳升降变化之玄机,切莫轻视。各方或分或合,加减变化,知常而达变,可使升降复常,愈病大半。

肝脾同治
治病若知从肝入手,调阴阳之升降,肝脾同治,则思过半矣。

《伤寒杂病论》:“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
此即仲㬌以“治肝先实脾”,从而调整五藏和平之真意,乃千古箴言也。

除上述升降之方,还有其它治肝之法,前贤多有论述,其要大概:
疏肝:
逍遥散、四逆散、柴胡疏肝散、疏肝丸等。
清肝:
丹栀逍遥散、夏枯草膏、滋水清肝饮、青黛鳖甲汤等。
泻肝:
龙胆泻肝汤、左金丸、当归龙荟丸等。
柔肝:
当归芍药散、芍药甘草汤、一贯煎等。
平肝:
天麻钩藤饮、麻菊散、羚羊角散等。
镇肝:
磁朱丸、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旋复代赭石汤等。
温肝:
暖肝煎、橘核丸、吴茱萸汤、桂枝汤加味、桂枝加附子汤、桂枝附子汤、大小建中汤等。
养肝:
归芍地黄汤、四物汤、首乌延寿丹、黄精丹、胶艾汤、酸枣仁汤等。
清胆:
茵陈蒿汤、蒿芩清胆汤、黛矾散等。
温胆:
二陈汤及其加味如温胆汤、导痰汤、十味温胆汤、半夏天麻白术汤等。
疏风:
九味羌活汤、疏风定痛丸、辛荑散、荆防败毒散等。
息风:
止痉散、牵正散、大、小定风珠等。

实脾之法,大略如下:
所谓实脾,即用甘温或甘寒之法,“扶正以抑木,降胃以开脾。”恢复脾主运化、祛湿、统血,脾升胃降之正常功能。
脾实则气血化源充足,肝体得其滋养而其用自调。

正实脾法最早出自于《难经·七十七难》:"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当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此处将实脾法列为肝病病程中"未病防病""治未病"法则,提示在治疗胁痛、疫黄、黄疸、鼓胀、吐血、肝积等肝病时,应考虑肝病传变于脾的可能性,预先运用实脾药以防木乘,截断肝病传变的途径,达到阻止肝病传变之目的。

实与虚相对,既然要实脾,那就是脾虚。
脾虚包括脾气虚、脾阳虚、脾阴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方面。
虚则补之。气虚治以健脾益气,四君一类;阳虚治以理中汤之类;阴虚治以参苓白术散等;中气下陷有补中益气汤等;脾不统血治以归脾汤等。

吾以为,仲㬌所言实脾,应是广义的,包括脾实证。实证为邪,包括寒、热、湿、痰、饮、食等。
实则泻之,可按泻法分类施治。







      


      









发表于 2016/8/9 07:5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文章讲“阳旦,始于立春;阴旦,始于立秋。”“阳旦,发于胆。阴旦,发于肝。”“阳升,以少阳为枢;阴降,以少阴为枢。”“脾升,肝方能升;胃降,胆才能降。”“治肝时必治脾,治胆时必治胃”。
这就是说,阳升于胆,阴降于肝,但又讲脾升则肝升,胃降则胆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发表于 2016/8/9 08: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文章的前提是阳升阴降,胆升肝降,但又讲脾升则肝升,胃降则胆降。究竟是胆主升还是肝主升?脾主升还是胃主升?这种似是而非的理论搞乱了中医理论!
 楼主| 发表于 2016/8/9 11:2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8/9 08:00
文章的前提是阳升阴降,胆升肝降,但又讲脾升则肝升,胃降则胆降。究竟是胆主升还是肝主升?脾主升还是胃主 ...



不矛盾。“发”,是产生,与升降是不同的概念。
观点来自《内经》、《辅行诀》,非吾创造。
发表于 2016/8/10 07:4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没明白易经,阴阳五行和八卦的推演之前看这些,都会晕
发表于 2016/8/10 08:54:3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的,这些观点来自《内经》、《辅行诀》,并非你创造。我是说这些互相矛盾的观点搞乱了中医理论,让后人无所适从。
发表于 2016/8/10 09: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中医理论比较混乱,但中医的经方还是非常管用的。经方来源于实践,而中医理论试图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些实践经验,但总是错误百出,原因是人们并不真正了解人体生理的变化。
 楼主| 发表于 2016/8/10 09:4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8/10 09:02
虽然中医理论比较混乱,但中医的经方还是非常管用的。经方来源于实践,而中医理论试图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些 ...



“经方来源于实践,而中医理论试图用阴阳五行。。。”

错了,经方首先是来自于阴阳五行,再付诸于实践去完善。
经典中的阴阳五行理论并无矛盾,是后人解读的问题。
发表于 2016/8/10 11: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8/10 09:02
虽然中医理论比较混乱,但中医的经方还是非常管用的。经方来源于实践,而中医理论试图用阴阳五行来解释这些 ...

           阴阳五行八卦来源于易经,易经是从洛书河图里发现出来的,是易理之源,你无知就无知吧,还不明白无知在哪。中医只是易经的其中的应用的一小部分,就足以让中华几千年的医学经久不衰。易经的奥秘不是你这种智障人士能懂的,现在的所谓的科学,只能证明易经是最科学的哲学理论。你已经变成了被西医洗脑过的残废了,还说中医理论混乱。西医各项指标检测都正常,但是病人就是生病了,西医查不出问题,这种白痴西医检测的案例还少吗?西医就那么科学?
发表于 2016/8/11 06: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追风逐尘 发表于 2016/8/10 11:32
阴阳五行八卦来源于易经,易经是从洛书河图里发现出来的,是易理之源,你无知就无知吧,还不 ...

你都不清楚易经出现得早,还是中医经方出现得早,在这里胡说八道什么!经方是根据阴阳五行推出来的?简直是奇谈怪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5 18: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