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59|回复: 1

损有余,益不足,求中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14 17: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损有余,益不足,求中和
是中国宇宙观和中医医学观的核心观念,高于辨证论治,属于“道”的层次。
辨证论治是手段,中和位育是目的。
辩证,识有余不足;论治,调有余不足。
辩是认识问题,治是实践过程,中是追求目标。
辨识是前提,损益是手段,中和是目的。
中者,阴平阳秘、中和位育、中正平和,中国、中医之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6/6/16 19: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损有余,益不足,致中和。  改“求”为“致”,似乎稍妥?

四季脾旺不受邪
一是内外,正邪相互作用的关系:外因是发病的条件,内因是发病的根据。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是内部,五脏之间的关系:金木水火土,脾脏居中,为四脏之核心,脾旺则四脏不易受病,病则易愈;脾衰则四脏不旺,易于受病,病则难愈。这是后世脾为后天之本的理论源头之一。

中医的脾,不能单纯的理解为营养物质消化吸收功能,这只是脾常见而易于理解的功能之一,它如营卫、统血、主意、升降之枢机等等。例如心火下温肾水,肾水上济心火;肝随脾升,胆随胃降等,都是以脾为枢机,从整体气化而言的。
这些基本概念,有其临床表现、病机分析、治法特色,临床效验为依据,并非单纯的理论推演,更不是如某些人所批判的是糟粕之类。如果局限于西医消化系统功能概念,就很难理解中医“脾旺”的本义。

中医学之道,很多东西要理解、相信,必须亲自实践或者体验,至少要亲见,才能领悟,因为这些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测不出,证之实践,验之临床,才能体悟。
善意的曲解,可以商榷;无知的中伤,道不同何必斗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对不知者说也不知,不知者无畏,不知者不怪,此之谓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6 13: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