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发泡疗法
发泡疗法,包括鲜中药发泡疗法,古代称为“天灸”,现代称为“药物发泡灸”,是指采用对皮肤具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抹或贴敷在穴位、病处,使局部皮肤充血、起泡,有如火燎之状,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战国时期和晋代:发泡治病,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蓟”(芥子泥 )敷“中颠”(百会 )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记载。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所载以药物贴敷穴位使之发泡以治病的验方很多,可谓“发泡灸”的奠基时期。宋代:宋代率先将发泡疗法称之为“天灸”,王执《针灸资生经》卷三中说 :“乡居人用旱莲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疟。”为药物发泡疗法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这表明,在宋代,以发泡灸疗法防病治病已相当普遍。明、清时期:此期发泡疗法的使用更为广泛。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 :“治疣痣黑子,斑蝥三枚,人言少许,以糯米五钱炒黄去米,入蒜一枚,捣烂点之。须臾即泡,三五日脱落。”赵学敏《串雅外编》有 :“治喉痹……独蒜瓣半枚,银朱少许,共捣如泥,摊药膏上,贴眉心印堂穴,如起泡流水无大碍,勿误入目”。朱棣所编《普济方》中说 :“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倾发泡,揭去。” 晚清时代的外治专家吴师机《理瀹骈文》一书中所述的发泡方剂有膏、丹、丸、散、饼、栓、泥等多种剂型,所载的发泡验方不胜枚举,并且用于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扩大了应用范围。总之,历代众多医籍中均载有不少发泡疗法的方剂,内容丰富多彩,方法多种多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