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75|回复: 0

【大家中医】心悸的辨证论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6 11:3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中医是一款专为中医师和中医爱好者打造的实用工具。目前APP汇集了数百本经典医书,整理历代名家医案数万例,新增中医名家讲课音视频,更有多位中医明师开设各自频道指导学习,让使用者方便、系统地学习中医;支持中医师创建个人医案,发送问诊单,信息存储云端,让中医师诊疗更方便

【概述】 心悸是指多种原因引起心脏体用受损,心神不宁,脉动不安,病人自觉心中急剧跳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心脏急症。也有部分患者以心悸,气短为首要症状,但平素易感。本病多见于青少年。
本病病位在心。主要由于阳气不振、阴血亏损,心失所养;或感外邪,或痰饮内停,或瘀血阻滞,心脉不畅所致。
【辨证论治】     1.风湿热证
证候:起病急,恶风,发热,汗出,口渴,关节肌肉酸痛,或关节红肿灼热,心悸怔忡,胸闷气急,动则尤甚,舌红苔黄或腻,脉嫌或弦数,或见结、代、促、疾。
治法:疏风清热,通脉安神。
方药:木防己汤(《金匮要略》)。药用木防己、石膏、人参、桂枝。方中木防己通达十二经营卫,去湿邪之壅塞,除风邪之内束;石膏清热除邪,驱达外在肌膜之风热;桂枝引药入营,使营通卫和,则心阳得以内疏;人参固益中气,益气养心,使邪气外散而不伤中。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通脉安神之功。
2.热毒犯心证
证候:心悸怔忡,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唇苍白或青紫。重者,神昏谵语,躁妄不宁,或嗜睡不语。病发时或病前1?2周多有感冒或泄泻病史。舌质青紫,苔薄白,脉见数、疾、迟、缓,或结、代、促。
治法:泄热解毒,宁心通脉。
方药: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引崔氏方)。药用黄连、黄柏、黄芩、栀子。方中黄连泻心火,清热解毒;黄芩糖泻上焦火毒;黄柏淸除下焦热毒;栀子清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四药合用,苦寒直折,泄热解毒。
热毒盛者,加金银花、蒲公英、生大黄、连翘、蚤休清热薄毒I心痒不宁,夜多惊梦者,加龙齿、磁石、煅牡蛎、珍珠母以重镇安神;气阴两伤者,加生脉散((医学启源))或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以益气养阴。如心悸,脉促者,加苦参、生地、磁石、远志,具有养阴安神止悸之功;咽痛甚者,加土茯苓、金银花解毒利咽,《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专治咽喉痛溃,一切恶症。”心痛甚者,加瓜蒌、薤白,宣痹通阳;汗多者,加煅龙骨、煅牡蛎、五味子,敛阴止汗,并收敛心阳;热不甚高,去石膏、黄芩,防苦寒伤阴;余热未尽,伤及心阴者,可首选玉女煎化裁,或生脉散合一贯煎化裁,养阴清热。
3.心胆不调证
证候:心中动悸,善惊易恐,不敢独居,稍有惊扰即心悸惕儒,多梦易醒,食少纳呆,口苦咽干,舌红苔薄白,脉弦细,或见促、代、结,偶见解索脉。
治法:安心定胆。
方药: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药用半夏、枳实、陈皮、茯苓、酸枣仁、远志、五味子、人参、熟地、炙甘草、生姜、大枣。方中温胆汤温胆理气,化痰通络;人参、熟地益气养血;五味子、
酸枣仁、远志安神止悸;诸药合用,共成安心定胆之功。闻惊则悸动不止者,加珍珠母、锻牡蛎、琥珀镇心安神。
4.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胸闷,心烦,失眠,易惊,低热,盗汗,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或促。
治法: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药:天王补心丹(《校注妇人良方》)合朱砂安神丸(《内外伤辨惑论》)。
天王补心丹,药用人参、茯苓、玄参、丹参、桔梗、远志、当归、五味、麦门冬、天门冬、柏子仁、酸枣仁、生地黄。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黄,入心能养血,入肾能滋阴,故能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助生地滋阴补血,并养心安神,俱为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朱砂镇心安神,以治其标,以上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
朱砂安神丸,由朱砂、黄连、炙甘草、生地黄、当归组成。方中朱砂甘寒质重,专入心经,寒能清热,重可镇怯,既能重镇安神,又可清心火,治标之中兼能治本,是为君药。黄连苦寒,入心经,清心泻火,以除烦热为臣。君、臣相伍,重镇以安神,清心以除烦,以收泻火安神之功。佐以生地黄之甘苦寒,以滋阴清热;当归之辛甘温润,以补血,合生地黄滋补阴血以养心。使以炙甘草调药和中,以防黄连之苦寒、朱砂之质重碍胃。
便干者,加郁李仁、火麻仁,养阴润肠通便;胸闷,心痛者,加郁金、瓜蒌,可化痰通络止痛;脉促重者,加琥珀粉,重镇安神止悸;肾阴不足者,合六味地黄汤,滋补肾阴; 肝阴不足者,合龟板地黄汤,滋养肝阴;肺阴不足者,合百合固金汤,养阴润肺。
5.气阴两虚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胸痛,疲乏无力,气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面色萎黄或苍白,口干,心烦,舌红或淡红,苔少或薄,脉细、沉细、沉缓、细数或促、结、代、涩等。
治法:益气养阴,佐以通络。
方药: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合炙甘草汤(《伤寒论》)。药用人参、麦冬、五味子、炙甘草、大枣、生地、阿胶、麻仁、生姜、桂枝。人参甘平大补元气为君,麦冬甘寒养阴生津,清虚热而除烦,五味子酸收而敛心阴,安神止悸,炙甘草、大枣益气以补心脾,生地、阿胶、麻仁甘润滋阴,养心补血,生姜、桂枝性味辛温,具有通阳复脉之功,与益气滋阴药相配,即可温而不燥,亦可使气血流通,脉道通利。
方中加黄芪、龟板,增益气养阴之功,加丹参、郁金,化瘀通络。气虚甚者,可将人参改红参;偏阳虚者,合天王补心丹;偏气虚脉结者,加附子、细辛,辛温通阳;胸闷心痛者,加瓜蒌、薤白、当归,宣痹通阳活络止痛;脉促、结、代、涩者,加苦参、珍珠母、磁石、琥珀粉、龙齿、紫石英,重镇安神止悸,潜阳降逆;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安神养心; 咽痛者,加土茯苓、射干,解毒利咽。
6.心阳虚衰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心痛,神疲乏力,气短自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浮肿,甚而倚息不得卧,舌质淡或隐青,舌体胖,苔薄白而滑或滑腻,脉沉缓、迟涩、缓滑或结代。
治法:扶阳救逆,镇心安神。
方药:参附汤(《重订严氏济生方》)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伤寒论》)。药用红参、桂枝、炙甘草、制附子、生龙骨、牡蛎。方中红参固脱升津,桂枝、附子辛温通阳,回阳救逆,桂枝、甘草益气养心,温助心阳;生龙骨、牡蛎具有滋阴潜阳降逆之功。可酌情加入黄芪、丹参以益气养血活血;珍珠母镇静安神;橘络、茯苓健脾化痰通络,蟋蟀通阳利水等。喘息不得卧,加葶苈子、枳实、大枣、北五加皮。
【调护】 1.防止过劳,多休息。
2.天气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如有外邪入侵,应立即以祛邪治标为主。
3.饮食宜食易于消化,高营养食物。
【预防】 1.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忌烟、酒。
3.防止外感。
【医案精选】 《张泽生医案医话集》
袁某,患者于1975年6月患感冒发高热,经西药治疗后热退,但仍头晕头痛,心悸不宁,心电图显见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心肌受损,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用心得宁、维生素丙及ATP等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加用氯化钾、辅酶A等治疗,效也不著,而来我院就诊。
当时症见胸闷气短,心悸少寐,间有胃脘作痛,汗出颇多,精神疲乏,脉细数,有时至数不清,舌质淡白,用中药温通心阳,补益心气,并配合应用ATP、辅酶A、细胞色素丙、胰岛素、维生素C,加入10%葡萄糖静脉点滴,每日1次,共用20天。自觉症状仍不见好转,于1975年11月24日复查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有室性融合波,心肌劳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初诊:心悸惕惕,胸闷气短,寐少而梦多,动则汗出,精神疲乏,脉细而数有时至数不清,舌质淡,证属心气不足,心阳不展,治疗拟益气通阳:党参15g,炙黄芪15g,当归9g,紫丹参9g,川桂枝3g,炒白芍9g,云茯苓9g,炙甘草3g,九节菖蒲3g。
连服20剂,心悸已不发作,胸闷亦有好转,食欲亦振,但仍汗出较多,少寐多梦,依前法再治,上方加炙远志5g,青龙齿12g,水煎服。
三 诊:白天心慌心悸间有发作,夜仍少寐,苔少舌红,脉来细数不均,拟用归脾汤加减,以补益心脾,方药:党参15g,全当归9g,炙黄芪15g,紫丹参15g,朱茯神12g,炙远志5g,炙甘草3g,炒白芍9g,青龙齿15g,九节菖蒲3g,另服红参粉,每次1.5g,一日二次。
四诊:经加用红参粉连服一日,症状逐步好转,胸闷减轻,心慌偶有发作,出汗亦少,苔嫩黄,脉细数,心脾气和,中气略虚,气机不畅,故胃脘有时隐痛,应当健中理气。方药:党参15g,炒白术9g,炒白芍9g,淡吴萸1.5g,川肉桂3g,全当归9g,广木香5g,广陈皮6g,炙甘草3g,10剂水煎服。
五诊: 胃痛止心慌心悸未发作,睡眠欠佳,复查心电图正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0 21: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