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饮食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具有民族特点的绿色清真大寺、清真餐馆随处可见,绿色招牌加上阿拉伯文字,形成了区别于其他地区餐饮风格鲜明的神秘特色。为何回族饮食要称为清真?它蕴含着哪些独特保健养生秘籍?
清真饮食是指穆斯林食用的、符合伊斯兰教法律例食物的统称。其特点是忌食猪、驴、狗、猫、鼠等穆斯林认为不洁的动物,不食自死的动物及动物的血液,所宰杀的牛、羊等要请阿訇以真主的名义咏经念过才能宰杀,从而使宰杀的牛、羊、鸡等确保了新鲜无病无害品质。禁食一切动物与飞禽、家禽的血,禁食非穆斯林和诵非真主之名屠宰的动物,并严格禁酒。回族穆斯林认为羊是洁净的动物,且性情温善,故喜食用。
清真饮食的起源,应该说和伊斯兰教传入中国是同步的。史学家认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般以公元651年,即唐高宗永徽二年为标记。伊斯兰教非常重视穆斯林的饮食生活,将恪守伊斯兰饮食律例,作为穆斯林教的一个标志。另外,据说在13世纪,成吉思汗西征,版图划至西域的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中西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随着蒙古铁骑的自由驰骋而畅通无阻,带动人员往来、商贸文化交流,带来了清真饮食文化。因而又有清真饮食起源于丝绸之路之说。
清真饮食与清真文化密切相关。“清真”是中国回族穆斯林对伊斯兰教的专用名称,一般多用于一些固定的称谓,如“清真寺”、“清真饭店”等。“清真”一词古已有之,最初和伊斯兰教无关。宋代陆游《园中赏梅》中说:“阅尽千葩百卉春,此花风味独清真。”这里的“清真”指高洁幽雅之意。宋元时期,伊斯兰教在中国尚无固定的译名。后来穆斯林学者根据伊斯兰教信仰真主,崇尚清洁的教义,多选用“清真”、“清净”一类词译称伊斯兰教或礼拜寺。
传说始建于唐代的西安大学习巷清真寺,最初就称为“清净寺”,元代赛典赤·瞻思丁还奏改“清教寺”为“清真寺”,明末清初时期,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穆斯林学者,系统地诠释了“清真”的含义。王岱舆说:“纯洁无染之谓清,诚一不二之谓真。”又说:“夫清真之本,乃遵命而认化生之真主。”
清真饮食主要分清真菜和小吃两部分,清真菜经过元、明、清至近代约数百年间的发展,成为中国菜的重要组成内容。他们以爆、炒、熘、炖、烩、蒸、炸、煎、烤等烹饪技法擅长,主要菜品有300余种,例如清炖牛肉、手抓羊肉等。回族小吃也很有名,回族一些小吃如羊肉揪面、牛肉拉面等都选料精良,手工制作,别有风味。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到云南旅游时,品尝过穆斯林马云容在家里制作的牛羊杂碎,使吃遍华夏的他由衷地赞美道:“肴多烹牛杂羊杂,割脯而出,甚清洁。”
回族穆斯林特别喜食羊肉,有善烹羊肉的风尚,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字说》中解释“美”字说,从羊从大,大羊为美。宋人还认真研究了羊肉的营养价值和养生功效,认为羊肉和人参一样,都有滋补身体的作用,“人参补气,羊肉补形”。宋代《政和本草》还载,多吃羊肉有“补中益气、安心止惊、开胃健力、壮阳益肾”等良效。
在城市街头,每看到精神矍铄头戴白帽一把胡须的回族老人,让人不禁会想到他们身板硬朗又健康高寿,这可能与他们特殊饮食习惯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