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qhzjliu

解伤寒千古之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1: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6/1 10:56
哈哈!我就没有看明白你这段话要说明什么?别人只看见了蛋壳,“一剂知,二剂已是骗人鬼话”,“任何人也 ...

是的,我做不到一剂知,二剂已。你和你所谓的大师们能做到,内经有言:病入五脏者,半生半死也。你是神人,不知道你当地的那些癌症患者你二剂已了几个。大家要给你宣传一下,省的那些化疗的病人遭受痛苦和花费不菲的钱财,报上你的名号、地址,都介绍几个冠心病、糖尿病、尿毒症等患者前去,不用二剂己,半年也行,一年也算神仙。看看诺贝尔奖的下一个人是不是你。牛皮别吹,就个流感,你有几个做到了二剂己?!那些知名教授尚且不能保证,你敢口出狂言,信口开河,难怪中医不古,就是你这类人败坏了。
发表于 2016/6/1 11:57:18 | 显示全部楼层
qhzjliu 发表于 2016/6/1 11:31
是的,我做不到一剂知,二剂已。你和你所谓的大师们能做到,内经有言:病入五脏者,半生半死也。你是神人 ...

"一剂知,二剂已"不是我说的,我没有那个能力。但是我还是佩服能够“一剂知,二剂已”的,既然有这个水平就应该学习,但我不认为"一剂知,二剂已"是骗人的鬼话。至于治疗癌症、冠心病、糖尿病、尿毒症等,我没有那个能力!既然你能够“解伤寒千古之谜”,想必是你的拿手好戏!你不断转移话题,偷梁换柱,嫁祸于人,语无伦次,给学生讲课也这样吗?至今我还没有发现谁解开伤寒千古之谜,也没有发现谁敢这样大言不惭地说大话!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2: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6/1 11:57
"一剂知,二剂已"不是我说的,我没有那个能力。但是我还是佩服能够“一剂知,二剂已”的,既然有这个水平 ...

"一剂知,二剂已"不是你说的,是从你嘴里出来的,你引用的哪位大师的?你如何相信他的?他在何处?仲景有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张仲景尚不能一剂知,二剂已,我掌握核心也不能如此。倒是你反问我,好像你能,原来落实到实处了,就原形毕露了。你所佩服的是不可能实现的一场梦罢了、就是个神话而已。一剂知,二剂已,不过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罢了。别拿不现实的东西瞎忽悠,会遭天谴的。“见病知源”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方证对应是学习伤寒论最基础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懂得点皮毛就认为掌握了一切,是现在某些人的通病。

发表于 2016/6/1 13:2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剂知,二剂已"不是我说的,是先圣说的,你连这话都没有听说过吗?既然能够“见病知源”,还不能"一剂知,二剂已"吗?方证对应是学习伤寒论最基础的也好,还是“见病知源”也好,都是你的观点,只能说明你医术很高,看见鸡蛋就能够知道里面是蛋清蛋黄,佩服!好了,讨论这么多,还是不知道你的千古秘是什么。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5:4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qhzjliu 于 2016/6/1 15:47 编辑

一剂知,二剂已见于《素问•腹中论》:“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歧伯对曰:名为鼓胀。帝曰:治之奈何?歧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王士维王瘦石医案称,一剂知,二剂已,续以滋养而瘳。遯园医案也有此论述。辩证录更有一剂即愈的论述。临床中有的疾患具有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这也不足为奇。伤寒论的方剂比如白虎汤证、大柴胡汤证,临床也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许多时方也是如此,这些疾患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是腑病、气分病等。有人把这句话强加给伤寒论,迷惑后人,产生学好伤寒论就能一剂知,二剂已。还有别有用心的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技术高超,误导患者。所以我知道你找不到关于伤寒论方都能一剂知,二剂已的出处的。
发表于 2016/6/1 15: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剂知,二剂已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6/1 16:46 编辑

《素问·腹中论篇第四十》
黄帝问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此为何病?
岐伯对曰:名为鼓胀。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以鸡矢醴,一剂知,二剂已。
帝曰:其时有复发者何也?
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虽然其病且已,时故当病,气聚于腹也。

帝曰:有病胸胁支满者,妨于食,病至则先闻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支清,目眩,时时前后血,病名为何?何以得之?
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年少时,有所大脱血:若醉入房中,气竭肝伤,故月事衰少不来也。
帝曰:治之奈何?复以何术?
岐伯曰:以四乌骨一藘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利肠中及伤肝也。

帝曰: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可治不?
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伏梁何因而得之?
岐伯曰: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
帝曰:何以然?
岐伯曰:此下则因阴,必下脓血,上则迫胃脘,生鬲,侠胃脘内痈,此久病也,难治。居齐上为逆,居齐下为从,勿动亟夺,论在《刺法》中。


发表于 2016/6/1 16: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竟然查出“一剂知,二剂已”的出处来了!同时也说明“一剂知,二剂已”不是骗人的鬼话!人们学习伤寒经方,也是想准确辩证,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效果,虽然这句话不是出自伤寒。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6: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6/1 16:31
哈哈!竟然查出“一剂知,二剂已”的出处来了!同时也说明“一剂知,二剂已”不是骗人的鬼话!人们学习伤寒 ...

《素问•腹中论》的一剂知,二剂已和伤寒论有关系吗?是一回事吗?那时有伤寒论吗。你的那位先圣是谁?素问只是在讲一个病的治疗,和你讲的伤寒论一剂知,二剂已风马牛不相及的。
发表于 2016/6/1 16:57:30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伤寒论的方剂比如白虎汤证、大柴胡汤证,临床也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许多时方也是如此,这些疾患多见于急性热病或是腑病、气分病等。有人把这句话强加给伤寒论,迷惑后人,产生学好伤寒论就能一剂知,二剂已。还有别有用心的人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技术高超,误导患者。”
你怎么说话总是出尔反尔,颠三倒四,前言肯定,后言否定。你不感到你说话很可笑吗?
好了!不说了,到此为止。
 楼主| 发表于 2016/6/1 17: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四月天1 发表于 2016/6/1 16:57
哈哈!“伤寒论的方剂比如白虎汤证、大柴胡汤证,临床也有一剂知,二剂已的功效,许多时方也是如此,这些疾 ...

“方证辨证始创于仲景,观仲景方不难发现,方与证相应者服用后每每一剂知,二剂已。”这是你的原话,个别不能代表全部,也并不是只有经方这样。我只是实事求是,临床上百分之九十的疾病是不可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1: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