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522|回复: 8

当今医法-城市病-脾胃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8 15:1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独孤园丁 于 2016/4/9 13:11 编辑

当今医法-城市病-脾胃病
(独孤园丁)

金木水火土,生克制化,浑然一体,不可或缺,故能够演绎出万物和生命,这是自然的生态环境。
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建立了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无意间改变或破坏了阴阳五行生克的自然状态,所以出现了诸多问题。
比如,城市中的土越来越少,一方面地面被硬化,土变成了金,同时将人与土分隔开来;二是楼房越来越高,人离地面越来越远,不接地气,离土更远。
与缺土对应是金气太盛。地面被硬化,土变成了金,而高楼大厦的钢筋混凝土也是金,满大街汽车都是金……金虽旺,但过犹不及,对应人身是肺气虚。
土虚,金亦虚,土虚不生金金更虚,肺金虚又不能生肾水,五行偏颇而恶性循环,这不是城市造的病吗?
根源还在缺土。就土而言,中小城市土少,大城市更缺土。天地人相应,人的脾胃五行属土,所以脾胃也越来越虚,小则脾胃不和,大则产生各种脾胃病。大人小孩,概莫能跳出五行之外。主要表现在:
脾主肉,人不胖不瘦比较匀称才健康,而今不胖不瘦之人越来越少,或瘦(有气无肉),形消骨立;或胖(有肉无气),身体超重。轻者上眼脸抬不起,重者肌肉无力,或叫重症肌无力。小儿也面黄肌瘦,肚子大,或青筋暴露,疳积,个别严重者喜抠墙皮吃(脾胃虚弱,肝木旺而乘之)。
胖和瘦,一气虚,一血虚,主要原因都是脾胃功能下降或呈病态,而难以化生气血供应人体所需。

土者,滋生万物,养育万物。五藏之中,脾负责生化气血,灌溉四方,人体各部所需之气血,皆受供于脾所运化之水谷精微。脾气一虚,诸藏亦损。脾胃又为后天之本,故李东垣先师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脾胃论》云:“脾胃不足,不同余藏,无定体故也。其治肝、心、肺、肾有余不足,或补或泻,惟益脾胃之药为切。”周慎斋亦云:“诸病不已,必寻到脾胃之中,方无一失。何以言之?脾胃一伤,四藏皆无生气,故疾病日多矣。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治病不愈,寻到脾胃而愈者甚众。”

因此,土的或缺,是造成城市人群脾胃病并延及其它藏腑的重要因素之一。当然,饮食不节、变异也导致脾胃受损,而欲望不断提高,往往情志不遂(木克土)亦导致脾胃受伤,或有外感失治误治入里所致等等,此另当别论。
解决办法首先是要亲近土地,这是根本,否则治疗只是治标而不能治本,好了慢慢还会犯。因此,休息时,节假日,多去拥抱土地吧!

脾胃已病者,既要亲近土地以图治本,还需分类施治以治其标。

一、养脾胃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如何养脾胃呢?
以药物补土,比如,药品有伏龙肝(灶心土),黄明胶(牛皮肉炖成,畜中牛的五行属土)等等;成药有参苓白术散、人参健脾丸、人参归脾丸、八珍丸、资生丸等等。

用食物,黄色在五行中为土,比如小米干饭等;可与牛肉合之,牛肉汤泡小米干饭,再加黄牛牛肉,缓缓补之。常穿黃色衣服,亦补脾胃。

五嗅中,香属土,入脾胃。但要饮食清香或淡香的食物,而不要用膏梁厚味之浓香。

五味中,可以用甘淡之味(比如薏苡仁等)养脾胃。
这有两层意思:一是甜味,舌加甘就是“甜”,即甘用舌的唾液搅拌后出现甜味;二是没有味道的那个味道。
甘淡最养脾胃,要"嚼得菜根香"。特别是陈仓米,是古代一个最养人的饭。
还有酱,半发酵的,孔子曰"不得其醤不食"。这些东西最省元炁,因为消化都是靠能量,靠元炁。

吃饭上,防止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等生活习惯。只吃“七、八分饱”,减轻脾胃负担;要细嚼慢咽,有利消化、吸收。
道家认为,人一生吃东西是有定数的,少吃长寿才能多吃;而吃饭狼吞虎咽是欲火旺的外现。
总之,身体承载着自己的生命,要“对得起”自我。

二、保胃气
岳美中言:"若医者治慢性病懂得培土一法,思过半矣。"
湿困中阳,胃气升降受阻,可用砂、蔻、姜、术助阳气以强升降之机;对胃阴受损者,需助津液以保气化,宜用甘寒益胃阴;对于余热未尽,而胃阴又伤者,当宗《伤寒论》竹叶石膏汤法;还有热结阳明,用苦寒急下存阴,亦是保胃气的法则之一。《伤寒论》、《温病条辨》,《温热经纬》言之最详。
中阳不足,用温补法是人所共知,不过在使用时,应分清究竟是外邪所伤,还是内伤劳倦,还是禀赋不足。
若伤于寒湿,则应以辛热温散为主,重在驱邪,理中汤为代表方;若系劳倦内伤,禀赋不足,则应以甘温为主,重在温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方。
何以辨别呢?伤于寒湿多与季节、环境有关,发病急骤,不但厌食而且脘腹闷满胀痛,脉多沉紧有力,苔多白厚,舌质改变不大。若劳倦内伤,禀赋不足而致中阳虚者以满闷居多,不但苔白,舌质亦淡,脉多虚无力。这类病人即或舌上夹黄苔或薄白苔,也概以温中为主治疗。当然也应细辨有无虚中挟实之象。

节制饮食,是保胃气又一法。《伤寒论》中有“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这说明在胃气不强的情况下,损谷是保胃气的最好方法,而节食则是损谷的最好办法。适当减少食量,使胃气运转游刃有余,方能“以通为用”。

除了上述各方面,注意六淫、七情亦是保胃气所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六淫之邪尚可用药物治疗,七情则药物难于见功。
七情伤人必见心胸、胁胁满闷,不思饮食,即使是平日胃气很强的人,一旦经受精神刺激,马上就消化锐减,逍遥散调和肝脾也好,保和丸消导也好,都很难收效。此时宜细心体察原因,用言语开导,方为正治。如能设法遂病者之情志,让病人移情易性,病也就易治,不然纵用千般药饵,也是劳而无功。

三、脾胃病的分类治法:

1、脾虚

脾虚有脾气虚、脾虚、脾阴虚、脾阳虚、脾血虚。
常用的补脾方剂有六首,即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小建中汤、理中汤、归脾汤等。

脾之为病,气虚为先。少气则无力,故周身倦怠乏力乃气虚第一主症,并可兼见气短、胸闷、低声懒言等症。
脾气虚者,首选补中益气汤,乃直接补气第一要方。

四君子汤与参苓白术散亦补脾气,然重在健脾运脾,通过补脾之虚以化生脾之气。其病机特点在于脾虚不运,以食少纳呆、食欲不振、大便不调为主症

四君子汤气味浓烈,健脾燥湿,适合脾虚湿滞,便溏、苔厚之症

参苓白术散气味甘淡,偏于脾阴不足,大便成型,欲饮、少苔之症

另:久病脾虚之人,闻香气则欲呕,此时,补脾宜选用气味柔和之品,宜参苓白术散之类,而不宜选用四君子汤或香砂六君丸之类,以其香燥故也。
小建中汤与理中丸皆能温补脾胃。
凡饮食喜热,遇生冷则腹胀腹泻者,宜选此二方。

小建中汤药性温润甘缓,在治疗脾胃虚寒的同时,还能缓急止痛。
理中汤则专温脾阳。
论“补”之力,理中汤不及于小建中汤,论“温”之力,则有过之而无不及。
中焦虚寒兼气血不足以致胃痛、腹痛、心悸者,宜小建中汤;脾阳虚,完谷不化,大便溏薄,腹部胀满者,宜理中汤。还有脾冷多涎,又名捏破涎涡儿。
《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二:“脾之液涎,脾气冷不能收制其津液,故流出渍于颐上。”治宜温中健脾,用益黄散、理中丸。

理中汤与平胃散,同属中焦寒湿内盛之剂,其病机即《内经》“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之意。然二者同中有异,前者属虚,后者属实;前者温阳,后者燥湿。
若脾阳虚而停水,水邪泛滥,上逆可致头目眩晕;停中可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趋下则水走肠间;溢于肌肤则肿;蓄于膀胱,则少腹满,小便不利。总之,水邪变幻不居,为害甚众。
痰饮为病,故遵“温药和之”的治则,以治水气的苓桂剂类方,健脾温阳利水为主旨,加减化裁十分灵活。就苓桂术甘汤而言,虽说是中焦停饮的代表方,其实中焦得以运转,三焦皆可通治,是临床上治水的要方。
脾胃之虚,导致肝寒,肝寒犯胃,互为因果。伤寒论中有“食谷欲呕者,属阳明”和“干呕,吐涎沫”之说。曹颖甫说:“所以呕吐涎沫者,起于脾胃虚寒,脾虚则生湿,胃虚则为泛也。”
肝胃虚寒同时并见,用温肝和胃之法,吴茱萸汤主之。
使用吴茱萸必须慎重,因其辛温特甚,用量不宜过大,且不宜久服。同样,用六君子汤之类温胃药,应视病情需要,如过量亦可造成胃酸缺乏之弊。

吾喜用青主先圣之方温脾阳:人参茯苓各三钱,白术五钱,甘草肉桂各一钱
肉桂补肝之用,生肾中之命门相火,肾火才能生脾土。
若脾胃均阳虚,再加半夏、神曲各一钱,砂仁三粒(三分)

若单是胃虚寒,补心之君火,君火才能生胃土。
方用:
人参远志( 各壹两) 白朮 茯苓 莲子 白芍( 各参两) 菖蒲 良姜 枣仁( 各伍钱) 半夏 附子 白芥子( 各叁钱) 山药( 肆钱)蜜丸,每日白水送下五钱。

此处言及小建中汤,不得不多废笔墨。此方除上述“补”功之外,更如其名所言,其大功更在于“建“。

若脾虚致劳,由劳及损,是脾胃病发展恶化的轨迹。到劳损阶段,脾胃已败,自身难保,不得不借助“外力”恢复生机。外力何?肝也(其药桂枝),肺也(其药白芍)。
故《辅行诀》有言:“五行以土为本,制以所官之主,承以所生之同,其道备矣。”唯用小建中汤方可挽狂澜于未倒,扶大厦于将倾!
仲圣在《金匮要略》中,治虚劳、劳损,也是以小建中汤和肾气丸两方立论,中焦脾胃劳损为主,以小建中汤着手;下焦肾劳损则以八味肾气丸入手。

观小建中汤,是以桂枝汤之义为原型,针对脾之功能进一步衰败演变而来。桂枝汤原为补肝、脾之剂,桂枝、生姜补肝之用,芍药补肝之体且监桂、姜之辛,甘草、大枣既为肝之化,又补脾之用。
脾胃虚劳致损之病,如国家衰败之极,内乱层生,政令不行,群臣不和,夷族侵扰,上下相怨,民不聊生,时有亡国之虞。
当此乱世,不可治以王道。君主蒙生退意,诸侯各自为政,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民贫而忿争。
欲得复兴,必审时度势,重整朝纲,安抚百姓,乱中求治,方可有望。

小建中汤证,脾虚则肝乘(木克土)而势盛,可借其势以代君位,故补肝之君桂枝可称之为代君之药。但补肝则有土被木化之忧,故又用泻肝之君芍药以监之,且倍量于代君而呈泻肝之局(因有生姜助桂枝,合之用量同芍药,故实为平肝之局),芍药在方中可称监代君之臣。
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方中炙甘草,原系补脾方之佐臣,可抱德推诚,以维持脾土无主而用衰之乱局,利用名补实泻肝木之力以图脾土复兴,仍可称之为方中之佐臣。方中黄饴(饴糖)之用,乃关键所在。建中者,建设中土之意也!虽有理中汤、补中益气汤、桂枝加芍药汤等,然无饴糖,不足以称“建中”。反之,冠有“建中”之名者,皆用黄饴。如小建中汤、大建中汤、黃耆建中汤、当归建中汤。由此可见,黃饴对中土重建之作用重大。

生姜、大枣、黄饴均为食品,乃为方中佐使。虚劳证中,食物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不进食物(或甚少)则化源绝而命亡。故《内经·五味·藏病者宜食》所载各藏宜食之谷、菜、果、畜,是虚劳补方使用之根据。

此为小建中汤之来源与真义、真用也!

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归脾汤补气亦补血,补脾亦补心,乃气血双补,心脾双调之方。
脾气虚则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心血虚则多梦失眠,心悸易惊,遇此症者,归脾汤主之。
至于小儿喜抠墙皮吃一证,乃脾胃虚弱,肝木旺而横克脾胃之土。
《辨证录》有论治:
“小儿数岁后,好吃泥土,人谓胃气热也,谁知是肝木之旺耶。肝木过旺来克脾胃之土,而土虚不能敌肝,思得土以助脾胃,故见泥土而思食也。治之法,平其肝木之旺,补其脾胃之虚,则土气无亏,自然见土而不嗜也。方用六君子汤加减治之。
人参(一钱) 茯苓(三钱) 甘草(五分) 陈皮(五分) 半夏(三分) 白术(五钱) 黄芩(五分)白芍(五钱) 黄土(三钱)水煎服。一剂而肝气平,二剂而脾胃之气转,四剂不思食泥也。”

除上述脾虚(寒)之外,尚有脾湿一证。其证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平胃散之类治之。
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炙草芒硝(各二钱)

平胃散首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苍术厚朴陈皮炙草),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不思饮食,心腹胁肋胀满刺痛,口苦无味,胸满短气,呕哕恶心,噫气吞酸,面色萎黄,肌体瘦弱,怠惰嗜卧,体重节痛,常多自利,或发霍乱,以及五噎八痞,膈气反胃等证。方后并注曰:“常服调气暖胃,化宿食,消痰饮,辟风寒冷湿四时非节之气。”可见,《局方》平胃散,不但用于治疗脾胃不和之证,也作为和胃消食的常服保健药。因此,后世医家对此方推崇倍至,它已经成为治疗脾胃病的祖方,很多和胃之方均由此方化裁而来。
刘渡舟先生治疗胃病喜用此方,认为使用本方,应当着眼于湿、食二证。胃属阳明,其气为燥,当燥不燥而为湿伤,则胃不和,可见心下痞满、嗳气呃逆、胃脘胀痛、饮食不化、舌苔白厚腻之证。平胃者,削平胃中食滞,祛除胃中湿邪之义。湿邪得去,脾胃健运,则饮食自消。故本方具有健脾和胃,祛湿消食之功。临床用于湿邪伤胃、饮食不化之证,则相得益彰。应用本方,以舌苔厚腻为指征。

古今病不同,缪仲淳(希雍)《本草经疏》曰:“上古之人,病生于六淫者多,发于七情者寡。故其主治尝以一药治一病或一药治数病。今时则不然,七情弥厚,五欲弥深,精气既亏,六淫易入,内外胶固,病情殊古,则须合众药之所长,而又善护其所短,乃能苏凋瘵而起沉疴。”
平胃散经常可以合用不同的方剂治疗各种疾病。如胃为湿伤,郁而化热,心下痞满,口舌生疮者,则可用本方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心下痞满而兼见口苦舌红,胁胀脉弦者,则接轨小柴胡汤疏利肝胆气机。它如肝病、肾病以及各种内伤外感疾病,凡有胃部症状而因于湿邪、食滞为患者,均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合用本方,湿祛胃开,饮食得进,则病体易于恢复。
平胃散与大黄黄连泻心汤接轨:大黄黄连泻心汤,《伤寒论》方:(一方有黄芩)治疗“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之热痞证,具有泻热消痞的作用。
平胃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功能燥湿运脾,行气和胃。治疗湿滞脾胃,脘腹胀满,不思饮食,舌苔白腻而厚等证。
两方接轨,可治疗食滞伤胃,中焦湿浊不化,湿郁化热,食后胃胀痞满,嘈杂泛酸,以及胃脘疼痛,口舌生疮,舌苔白腻,脉沉滑者。
此方也常用于治疗面生痤疮,其机理与应用指征与口舌生疮基本相同。
平胃散与小柴胡汤接轨,古称“柴平煎”。
小柴胡汤善治肝胆气火之郁,而平胃散以利气消满,苦温燥湿为长,两方接轨,则疏肝和胃,而使肝胃两顾。
平胃散是时方中的名方,极为常用,用之得当,疗效卓然,其所治之病每与湿、食有关。
《医宗金鉴》曰:“一切伤食脾胃病,痞胀呕哕不能食,吞酸恶心并嚏气,平胃苍朴草陈皮。”充分说明了该方的作用。
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桔梗、枳壳,调理脾胃的气机升降,桔梗助脾气之升,枳壳助胃气之降,脾胃气机升降正常,则胃病易愈。实践中体会,加入二药,其效更捷。

2、论眼袋和黑眼圈
后天形成的眼袋和黑眼圈主要是脾肾虚弱造成的。中医里有句话叫,“脾虚眼袋大,肾虚眼袋黑。”古人将眼睛的不同部位分属于五藏,瞳仁属肾,称为水轮;黑睛属肝,称为风轮;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白睛属肺,称为气轮;眼睑属脾,称为肉轮。这就是“五轮学说”。从五轮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下眼睑属于脾。
脾主肌肉,脾虚了,眼睑上的肌肉就缺乏营养,变得松弛,久而久之,眼睑就因为无弹性而下垂。
脾又是运化水湿的,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就会在体内停留,而足阳明胃经的起始处正好是产生眼袋的地方(承泣穴),身体里有水湿,首先会堆积在眼部,眼睛部位的皮肤是最薄弱的,水液堆积后,下眼睑以下的地方就会因充水而浮肿,这样就形成了眼袋。
眼袋不是卧蚕,不可混为一谈。卧蚕是紧邻下睫毛边缘一条约四到七毫米的带状隆起物,看上去就像一条蚕宝宝横卧在下睫毛的边缘。它是我们中国的独特称呼,非常形象生动。卧蚕一般在笑起来的时候特别明显,它能让双眼看起来更神采飞扬。
有卧蚕的人一般异性缘很好,在古代的面相学中,卧蚕还是一种很好的福相,它代表子女孝顺有出息。卧蚕是美的象征,拥有卧蚕是一件令人幸福的事,而眼袋正好相反。卧蚕以下的隆起物就属于眼袋了,它比卧蚕的范围要大。
因脾虚产生眼袋,在治疗上,健脾化湿是关键。
在日常饮食中,应该多吃山药、赤小豆、芡实、茯苓、莲子、薏米、豇豆等食物。用花卉来调理,可以选择茉莉花、葛花、白扁豆花等,这些花都具有芳香化湿、醒脾和胃的功效,既可以用来熬粥,也可以泡茶,而且它们的功效也不是单一的,像茉莉花不仅能化湿,还能清肝明目、清新口气;葛花素有“千杯不醉葛藤花”的美誉,常用来解酒;白扁豆花还有祛暑、治女性白带过多的功效。
“肾虚眼袋黑”指的是肾是主水的,它负责调节全身水液的代谢。
如果肾虚了,体内水液的代谢就会出现障碍,水液会积于眼眶皮肤之下,而形成眼袋,有些人在睡前喝许多水后,第二天会发现眼睛有水肿、出现眼袋的现象,就是因为睡前喝水,致使肾脏负担过重,无法及时将水液代谢出去,在眼睛上表现出来了。
而眼袋会呈现黑色,是因为肾的本色是黑色,肾虚导致其本色外浮,在眼睛上体现出来,导致眼袋呈现暗黑色,这就是黑眼圈,多表现在下眼睑。
治疗方法,以补肾为主,兼顾肝脾,并防止熬夜等不良习惯。

因此,要想去除眼袋和黑眼圈,除了要调节作息,恢复正常睡眠,还应该注意饮食营养,并以补气养血、健脾养胃进行适当的中医药调理。

眼袋的治疗:
可用参苓白术散。辅助以按压阳明胃经之承泣穴、四白穴等。
参苓白术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莲子、桔梗、薏仁、砂仁组成。该方具有补脾胃之气阴而健脾和胃,有渗湿、化痰消食、生津保肺之功。
参苓白术散以四君平补脾胃之气为主,以山药、白扁豆、莲子肉滋补脾阴;薏苡仁淡渗利湿;砂仁辛温化痰、消宿食;而桔梗则专入肺经,虽为佐药,但其配伍颇具深意,细细推敲,竟是妙不可言。
桔梗性平,味苦、辛,归肺经。《本经》载桔梗“主治胸胁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珍珠囊药性赋》:“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
(1)开肺气,通利水道,湿有去路:肺主宣发肃降,主行水,通调水道,脾位于中焦,主运化水液,为水液升降出入之枢纽,二者共同完成水液在体内的正常代谢,正如《素问·经脉别论》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并且肺脾属太阴经脉,有“同气相求,同声相应”,且“手太阴之脉,其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形胃口,上膈属肺”,而胃之大络“贯膈属肺”,由此可见肺与胃在筋络上也是相连的。
脾胃虚弱,纳运失司,一则津液不化而凝聚成湿,湿浊下趋而为泄泻,湿聚成痰而贮于肺;二则脾气虚弱,生化乏源,无以上益于肺,导致肺气不足,皮毛不固,易感受外邪。对此,古代医家亦有论述,李东垣《脾胃论·脾胃胜衰论》中载: “肺金受邪,由脾胃虚弱,不能生肺,乃所生受病也,故咳嗽气短气上”。薛己宗东垣之说,指出:“患者多谓腠理不密所致,殊不知肺属辛金,生于己土,亦因土虚不能生金,而腠理不密,外邪所感”。而脾主运化水液,肺主通调水道,都与水液代谢有关,脾气虚弱、转运失司,肺失宣发肃降、通调不利,均会导致水液代谢障碍。《素问注释汇粹》中,吴崑注:“肺虽为清虚之藏,而有治节之司,主行营卫,通阴阳,故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为水之上源,肺气宣通,则水道通利,湿有所去。且桔梗具有祛痰、利咽、排脓之功,对于咳嗽痰多色白的症状也属对症下药,以治痰湿之标。
(2)药性升浮,降中寓升,升降复常:肺居华盖,主一身之气,调节全身气机,其活动形式为“ 宣发肃降”,其兼备了升与降两种完全不同的运动特性。是故“ 肺为主气之枢”,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脾虚不运,生化乏源,则气的生产受到影响;气血不足,肺失濡养,呼吸功能受到影响。气机不畅,胃气上逆发为呕吐;脾不升清发为眩晕;脾气虚弱,无力升举,发为久泻不愈、内蔵下垂;肺气上逆发为咳喘不已;肺虚及肾发为喘不足息,气不得续。
脾胃居中属土,若地;肺金为华盖在上,若天;升降相和,犹如天地之气息息相通,脾得运转矣;既得地气上通于肺,肺自得养矣。
参苓白术散以补益脾气为主,以复生气之源,握转运之机;配以薏仁以助止泻,以防久泻伤气愈甚;而补益药物山药、白扁豆、莲子等味多甘缓,性滋腻,过用易碍气助湿,反而加重病情;且湿性类水,水性就下,故湿邪趋下。此时,再配以药性升浮、苦辛而平之桔梗,使得降中寓升、补而不滞,用药有升有降,气得升降而和。正所谓“善用降者,必寓降于升,降得升助而其力益增;善与升者,必寓升于降,升得降济则其势如衡”。
(3)用作舟楫,载药上行,培土生金: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方剂组成原则中的一个环节,属使药范畴。引经药是在药物归经基础下,引导诸药直达病所,起“向导”作用的药物。正如《医医病书》所言:“药之有引经,如人之不识路径者用向导也。”桔梗作为引经药的一种,因它能引药上行达于高处,引导推动其它药物治疗上身疾病,而被称为“舟楫之剂”。
桔梗作舟楫之剂始于先贤张元素的论述:“桔梗,清肺气,利咽喉,其色白,故为肺部引经,与甘草同行,为舟楫之剂”。他将桔梗和大黄相比较,认为苦泄峻下之大黄, 如果需用于上部的治疗, 须用辛甘之味且具有升提之性的药物,就像铁石等重物投入江中, 不能直接投入江中, 需要舟楫的装载。而桔梗就担当了此功效, 使其它需要入胸中的药物不下沉而随其上行。其他医书亦有记载,如《珍珠囊药性赋》。

黑眼圈的辨证治疗:
黑眼圈一般分两种,一种是早衰型黑眼圈,多由过早衰老所致,当人衰老后,肾中精气渐少,不能滋养双目,而出现黑眼圈,此种黑眼圈眼周多伴有皱纹或眼袋。并且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日益严重。另一种多由长期熬夜或失眠,性生活过度,造成脾虚痰阻、肝肾不足、血瘀内停所致,所以治疗重点就在于健脾除湿、滋补肝肾和活血化瘀。
1)脾虚痰阻:
主证:眼睛周围皮肤青黑晦暗,眼睑虚浮,发沉珲睁,伴头身困重、倦怠乏力、胸痞多痰、纳呆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腻,脉滑。
治法:健脾益气,除痰化湿。
可用《揣摩有得集》补脾汤:
党参4.5白术12(土炒)茯苓 9炒白芍9炒川芎15归身9(土炒)蔻米8陈皮6炙黄耆15炙草6炒扁豆9
水煎服,每曰1剂,曰服3次。
2)肝肾阴虚:
主证:眼睛周围青黑,头晕目眩,健忘失眠,耳鸣,咽干口燥,腰膝酸软,齿摇发落,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之阴。
可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15山茱萸10山药15泽泻10茯苓15丹皮10枣仁10丹参10红花10
水煎服,每曰1剂,曰服3次。肾虚精亏明显者,可用右归丸或左归丸加减。
3)瘀血阻滞:
睑周围皮肤青黑发黯,面黄肌瘦,或胸闷心悸、胸胁胀痛、肌肤甲错,妇女可有痛经闭经、经血色暗有块。舌紫暗有淤点或淤斑,脉涩或弦细。
治法:活血化淤通络。
可用《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
桃仁12红花10当归10生地10川芎10赤芍10牛膝10枳壳6桔梗6柴胡2甘草2
水煎服,每曰1剂,曰服3次。
以上三方,1984年之后生人,可减半用量。

3、肌肉萎缩症,重症肌无力
本病以有关肌肉无力,眼脸下垂为突出的表现。
“脾主肌肉”,本病之根在于脾胃。脾胃气虚为本病临床的主要表现,但本病不是一般的脾胃气虚,而是由虚致损的虚损病,往往已波及肝、肾,并且常损及五藏。
伤肝则肝血不足,肝窍失养而致复视、斜视;伤肾则致吞咽困难;伤及心血则致心悸、失眠;损及肺肾,可致构音不清、气息断续。本病缠绵难愈,易于复发,可危及生命。此病应抓住脾胃虚损这一核心病机,顾及五藏兼证,以“补脾益损,兼治五藏”为治疗大法。此病往往首先由脾胃波及肝肾,治疗应抓住肝脾肾失调这个病机,以健脾疏肝理气补肾为主。
以强肌健力饮(黄芪、鸡血藤、党参、白术、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甘草)一方统治。随证加减:
复视斜视者加何首乌以养肝血,或加枸杞子、山茱萸同补肝肾;抬颈无力或腰脊软者加枸杞子、杜仲、狗脊以补肾壮骨;畏寒肢冷者加巴戟天、淫羊藿以温壮肾阳;吞咽困难者以枳壳易陈皮,加桔梗一升一降以调气机;口干舌苔花剥者加石斛以养胃阴;舌苔白厚或白浊加茯苓、薏苡仁以化湿;咳嗽多痰者加紫菀、百部、橘络以化痰;夜寝多梦,心烦失眠者加酸枣仁、夜交藤养心宁神。因虚损难复,治疗不要随便改弦易辙,即使治愈后,还需坚持服中药2年左右,方能根治。

4、脾胃不和
脾与胃相表里。正常情况下,它们是协调一致的,共同完成对水谷的初步消化。但在异常情况下,脾与胃所处的状态与功能,却各行其事、背道而驰,此谓之“脾胃不和”。调和脾胃为治疗大法。
“脾胃不和”大致有五种类型:
(1)脾虚胃实: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虚运化无力,则饮食难以充分消化,从而产
食积痰饮,蓄于胃脘,可引发膨胀、口臭、呃腐、吞酸等种种不适。究其根源,胃之实浊,源于脾之怠工。治之法,如偏于脾虚用四君子汤,偏于胃实用保和丸,也可二者裁化合用。
(2)脾寒胃热:即脾阳虚的同时,却胃火重,属寒热混杂证型。治宜温寒并用,治以半夏泻心汤。调和肝胆脾胃寒热的乌梅丸,治疗慢性肠炎,表现为虚寒偏甚,久利久泄,则优于半夏泻心汤。
脾虚胃热,经年口腔溃烂,食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滑润,脉缓软,用甘草泻心汤。
脾胃同处中州,脾主湿,胃主燥,燥湿共济是其常,病则寒湿热并存,脾胃同病,痞满为主。痞是痞塞不开,满是满闷不舒,是为自觉之症。其病性多属寒湿热并存,气机阻滞。病位在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肠等藏器,病涉整个消化系统。
凡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炎、肝炎、胆囊炎、慢性肠炎等疾患,皆可用调和脾胃法,从痞满证论治。
其主要症状是:胃脘或大腹痞满,腹胀气滞,肠鸣泄泻,舌苔黄白而腻,脉弦软。因为本证是脾胃同病,寒湿热并存,所以舌苔黄白而腻(白为寒,黄为热,腻为湿)是一重要指征。 
(3)脾湿胃燥:胃阴不足,大便稀溏;胃液不足则胃中燥,口渴、欲饮水。脾湿重则大便稀而恶水,故患者虽欲饮却不能多饮。此乃胃阴脾阳虚之证。
胃阴不足,投以沙参、麦冬、石斛之类;脾阳不足,用健脾温运之药,如党参、白术、吴茱萸等,或用理中汤等。
(4)胃强脾弱:《伤寒论》中的“脾约证”,即是脾之津液不足,胃中蕴有燥热。其病机是胃强脾弱,故用麻子仁丸润脾泻胃。本方用麻杏芍蜜以滋润脾津,以小承气汤泻胃中实热,是阳明的缓下法。
若老年或久病津亏血燥,气虚不降,内无邪热的便秘,并非本方所宜,用增液汤,稍佐行气药即可达到通便的目的。
(5)脾胃不和,营卫不和:营卫之气出中焦,之所以能熏肤充身泽毛,必赖脾胃之气以滋生,故脾胃实为营卫之根本。对于既有脾胃失和之下利,又有营卫不和之身体疼痛不休,可用桂枝汤内以调和脾胃,振奋中焦,外以调和营卫,使身体疼痛自止。
对于盛夏外感表邪不解,挟表下利(相当于胃肠型感冒,以及长夏季节的胃肠炎),用桂枝汤加味木香、神曲等常取显效。
桂枝汤虽为调和营卫而设,实际是健运脾胃的良方。

应当指出,一般胃肠炎腹痛泄泻,属阴寒里湿兼表,习惯于用藿香正气散。若与桂枝汤比,前者长于祛脾胃之湿浊,后者优于健胃和脾,是攻中有补之方,且调和营卫见长,故兼表下利的身痛肤凉,腹痛泄泻,服之均可取效。

5、胃病
虚宜补:
久病多虚,食欲不振,纳食不消,全身乏力等,治宜补益。但脾胃虚弱,不宜蛮补,补之不当,易生胀满,更不思食。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之类。
与第1条互参。

寒宜温:
胃溃疡病易见寒象,如胃脘冷痛,畏食冷物,后背自觉寒凉,遇寒则引发胃胀疼痛,治宜温药和之,用辛开温散之法。
常用方剂如良附丸、姜附汤、理中汤之类。
与第1条互参。

吾喜用加味生化汤:
川芎(一钱)当归(三钱)黑姜(五分)肉桂(八分)吴萸(八分)砂仁(八分)炙草(五分)伤寒食,加肉桂、吴萸;伤面食,加神曲、麦芽;伤肉食,加山楂、砂仁;大便不通,加肉从蓉。

热宜清:
胃中有实热,如口干,舌燥,喜冷饮,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甚至色黑而干等。
治宜寒折。
常用方剂如三黄石膏汤、三黄泻心汤之类。
通腑泻胃的承气三方,清胃补虚的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等,亦属于治理胃热之法。

实宜消:
食积不消,症见胃脘胀满,纳食无味,暖气,口臭等。
常用方剂如保和丸、木香槟榔丸类。


痛宜通:
“不通则痛”,通有通气、通血之别,亦有寒通、温通之分,胃脘痛治宜温通。常用方剂是正气天香散、沉香升降汤、九气拈痛散、手拈散等。
气分药品有沉香、檀香、藿香、丁香、香附、乌药、青皮、陈皮、厚朴、木香、砂仁、豆蔻等。
血分药品有乳香、降香、没药、延胡索、丹参、五灵脂、血竭、三棱、莪术、三七、红花、桃仁、蒲黄、郁金等。

呕逆宜降:
脾胃之虚,多停湿生痰。
胃气虚弱,痰浊中阻,浊气不降,时见呕恶,心下痞硬,噫气,呃逆频频,吐酸(或痰涎),嘈杂,脘痞腹胀,纳呆便溏等。
治宜使胃气下行为顺。
常用方剂如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橘皮竹茹汤等。
伤寒论中有脾虚气滞,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故凡脾虚气滞者,亦可合并旋覆代赭汤同用。

嘈杂宜和:
寒热火杂常见胃脘嘈梨、吞酸、胀闷、烧心、暖气等。
治宜寒热药并用。
常用方剂如左金丸、半夏泻心汤之类。习用药品有黄芩配半夏、干姜配黄连、吴茱萸配黄连等。
与第4条(2)互参。

津枯宜生:
脾胃弱,津液枯则毫无食欲,口干不能多饮,胃酸缺乏等。
治宜养阴生津。
常用方剂如麦门冬汤类。
药品以西洋参为最好,其它尚有石斛、沙参、荷叶、绿萼梅等。
叶天士用乌梅配木瓜治胃阴枯涸、津液不生颇验,此两药对胃酸缺乏甚效。

6、慢性胃炎治法
1)养阴益胃法:
常见于慢性胃炎,病机为胃阴虚。肝火素旺或嗜食辛辣灼伤胃之阴津,证见胃痛隐隐,知饥不食,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苔或光净无苔,脉细数。
常用方有益胃汤、一贯煎、沙参麦冬汤等,常合芍药甘草汤。
或用益阴养胃汤:
沙参、麦冬、玉竹、生地、白芍、甘草、石斛、川楝子、半夏。
口渴甚加花粉;胃脘灼热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低酸者酌加乌梅、木瓜、山楂;大便艰涩加栝楼、决明子;便秘加郁李仁、麻仁;食少加谷芽、绿梅花。

2)健脾益气法:
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病机为脾胃虚弱或虚寒。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易伤脾胃,使脾胃虚弱或脾虚重、脾阳不足,证见胃脘痞满胀痛,纳差,食后腹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若脾阳虚,则见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肢冷便溏等。
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等加减治疗。
或用益气温胃汤:
党参黄芪白术山药扁豆白芍陈皮茯苓砂仁干姜炙甘草
寒象明显加良姜、肉桂,甚者加附片、吴茱萸、川椒;泛酸加海螵蛸、煅瓦楞子。

3)消食导滞法:
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暴饮暴食伤及胃腑,影响脾胃功能,证见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食后甚或恶食,空腹、吐食或矢气后痛减,大便泄泻臭秽或不爽,舌苔厚或黄腻,脉滑或实。
代表方有保和丸、枳实导滞丸等。

(4)舒肝和胃法: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
病机为情志不畅,郁怒伤肝,肝郁气滞,克伐脾胃,甚或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
证见胸脘胀闷,攻撑作痛,胃痛连胁(木克土),嗳气频繁,大便不畅,且诸证每与情绪因素相关,或有咽部异物感,舌苔薄白,脉弦。若有化热趋向,则胃脘灼痛,痛势较急,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苦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常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加减治疗;化热生火者可选化肝煎、丹栀逍遥散;伤阴者可酌加沙参、麦冬。
也可用疏肝安胃汤:
柴胡、白芍、香附、元胡、川楝子、乌药、苏梗、炙甘草。
痛甚加九香虫、元胡;胀剧加枳壳、佛手;嗳气加旋覆花、佛手;吞酸加左金丸。

肝木克脾土,胃气痛:不能饮食,或食而不化,作痛作满,或兼吐泻,此肝木克脾土也,方用白芍当归 柴胡 茯苓( 各贰钱) 白朮( 叁钱) 甘草 白芥子( 各壹钱)水煎服。有火加栀子贰钱,无火加肉桂壹钱,有食加山查叁钱,伤面食加枳壳壹钱,麦芽壹钱,有痰加半夏壹钱,有火能散,有寒能驱,此右病而左治之也。
木郁克土,泄泻吞酸
泄泻,寒也;吞酸,火也。吞酸虽热, 由于肝气之郁结;泄泻虽寒,由于肝木之克脾。
一方而两治:
白芍( 伍钱) 柴胡 车前子( 各壹钱) 茯苓( 叁钱) 神曲 陈皮 甘草( 各伍分)水煎服。
此方妙在白芍以舒肝木之郁, 木郁一舒,上不克胃,下不克脾,又有茯苓车前,以分消水湿之气, 则水尽从小便出。
当今社会,持续的压力,是造成生命受损的至关重要的因素。人的一生难免要承受各种压力,但只要我们学会放松,不要让压力超过人体所能承受的临界点,或累积到超过临界点,我们就可以使伤害降低到最低限度。这才是自我治疗因情志导致肝郁致病的治本之法,也是药物治疗的开始。

(5)化瘀散结法:常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糜烂性胃炎。
病机为肝气郁,脾气虚或病久不解入络,使血行不畅,瘀停于胃,或瘀痰互结。证见胃脘刺痛或割痛,痛有定处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吐血便黑,舌暗或有瘀暗斑点,脉涩。
证见偏实者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偏虚者用调营敛肝饮,配化痰散结药。
或用化瘀理胃汤:
丹参、檀香、砂仁、五灵脂、蒲黄、香附、元胡、川楝子、台乌。若挟郁热加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若兼气虚加党参、白术。

(6)化湿清热法:常见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病机为饮食不节,或感受湿邪,湿困中焦,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证见胃脘痞满不舒,食少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头重身困,怠惰嗜卧,多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或弦滑。
内湿停滞,一方面易招外湿侵袭,可兼有表证;一方面气机阻滞,日久化热,湿热相搏而为病,证见胃脘灼热胀痛,痞闷,口苦尿黄,舌红(边尖深红),苔黄厚或腻,脉滑或紧。

代表方有平胃散、三仁汤等;兼表证者用藿香正气散等;湿热互结者,用藿朴夏苓汤或黄连温胆汤。
或用化湿醒胃汤:
藿香、佩兰、薏苡仁、白蔻仁、苍术、厚朴、茯苓、菖蒲。
偏寒湿加半夏、陈皮、干姜;偏湿热加黄芩、黄连。

(7)辛开苦降法:常见于浅表性胃炎、反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
病机为饮食不节,损伤中阳,外邪乘虚而入,以致寒热错杂,升降失常,证见胃脘痞塞、疼痛,心口压痛,嗳气频频,呕吐泄泻,舌苔白黄相间而腻,脉濡数。有时既见口苦、口干、口臭、胃中灼热、想饮食冷物、大便干燥等胃热症状,又有胃部怕冷、进食冷饮或胃部受寒引起胃部不适、胃痛、胃胀等脾寒症状。
治疗可用半夏泻心汤等加减。
或用苦辛调胃汤:
半夏、黄连、黄芩、吴茱萸、干姜、党参、甘草
偏寒者加良姜、川椒;偏热盛者加山栀。
与第4条(2)互参。

(8)清热解毒法:常见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及糜烂性胃炎。
病机为邪热犯胃、脾胃湿热、胃阴不足夹杂而致。
可用清热和胃汤:
黄芩、连翘、败酱草、黄连、白花蛇舌草、白芍、蒲公英。
吞酸加吴茱萸、海螵蛸、锻瓦楞子。

7、儿童脾阴虚专论
目前,大量儿童出现脾阴不足的情况,其中很多的孩子喜食肉类,这是一个新的现象,有扩大之趋势,这也是脾土不足的一种,应当关注。
脾阴不足的病因
脾阴不足之证,除上述所论城市五行缺土之因外,也与饮食不节相关。有过于喜食肥甘厚味者,因肉食积滞化火伤阴;有过于喜食炙烤辛辣者,因辛辣热性伤阴;还有因为久病,津液耗伤,导致脾阴不足者;亦有因劳倦思虑过度,思虑伤脾,伤及脾阴者等。
但是,在现代社会,引起脾阴不足的原因,又增加了新的因素。
现代社会中,许多肉类皆是养殖所出,在养殖的过程中,牲畜在饲养过程中会被喂养一些添加剂,甚至有激素类药品,这种情况,会导致肉类成分的改变,引起食用者体质的改变。因此,脾阴不足与肉食中使用添加剂、激素两者之间的关系,需要关注和研究。
脾阴不足的诊断
缪希雍说:“脾阴不足之候。脾主四肢,阴不足故病下体。”他又说:“昼剧夜静,属脾气虚”;“夜剧昼静,属脾阴虚”。这种区分方式,值得思考。
在后世医家中,对脾阴不足的诊断论述不多,现实中对儿童的观察,有以下特点:
1)脾阴不足的儿童,不一定食少,甚至有可能胃口奇好,这与脾阴不足与胃阴不足有时相连出现有关,但是亦提醒我们脾阴不足亦可以有此类症状。此类儿童,喜食肉类,而且胃口奇好,症状越严重的儿童,食用蔬菜的份量越少,而肉类的食用量越大。
2)大便干结者多,或者大便前半部分干燥,后半部分溏薄。
3)唇色鲜红。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这是其显著特征。
4)往往脾气大,性格急躁,容易发火,容易多动。这与脾气不足引起的倦怠乏力正好相反。
5)往往不易入睡,或者入睡后翻滚不安,盗汗严重。这往往与脾阴不足累及心阴虚损(心兼火土),因而虚烦不寐相关。
6)往往下眼袋肿胀,而且微微发红。因为眼睑为肉轮,对应于脾,脾阴不足者,会因为虚热而导致下眼袋微微发红。
7)容易反复感冒,抵抗力下降。

以上内容,是对脾阴不足的新的补充,根据观察,现在脾阴不足的人群以儿童居多,这已经成为新的发展趋势,因此,对儿童的脾阴不足的诊断指征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脾阴虚的用药
缪希雍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提出了脾阴不足的治疗法则及用药:
“宜:补脾阴,兼制肝热,甘平,酸寒,淡渗。酸枣仁、白芍药、石斛、白扁豆、莲肉、橘皮、山药、苏子、五味子、木瓜、桑白皮、车前子、茯苓”。
在这段文字中,缪希雍阐述了滋补脾阴的法则,我们从中可以基本看出缪氏滋补脾阴的心法。
缪氏认为,性味苦燥之药物,对滋阴无效,所以无法见效,而应该使用“石斛、木瓜、牛膝、白芍药、酸枣仁为主;生地黄、甘枸杞、白茯苓、黄柏为臣;甘草、车前为使”。
由缪希雍所使用的药物,我们可以分析出其用药思路:
1)缪氏擅长使用酸甘柔润的药物,比如:木瓜、白芍药、五味子等药物,与甘草等药配合,取“酸甘化阴”之意。
2)缪氏擅长使用滋补脾阴的药物,比如山药、莲子肉、白扁豆等药物,皆有滋补脾阴的作用,因此为缪希雍所常用。
3)治脾不忘调肝。考虑到脾阴常与肝阴相关联,因此缪氏非常注重滋补脾阴的同时调补肝阴,使用酸枣仁、白芍药、木瓜等柔肝之品,使得肝气自平而脾自健。
4)滋补五藏之阴。因为五藏实为一个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所以缪希雍常用生地黄、沙参、麦冬、石斛等滋补五藏之阴,使得诸阴得补,则脾阴自足。
5)滋补脾阴不忘通调。缪希雍在使用滋补脾阴的药物的时候,常常使用通调之品,比如橘皮、苏子、茯苓、车前子、薏苡仁等药物,为的是滋补不滞腻,补而不呆,气机得以流畅,从而取效更佳(善补阴者阳中求阴之意)。
6)滋阴兼以清热。缪希雍在滋补脾阴的同时,还往往稍微使用一点清热之品,比如桑白皮、黄柏等,此种药物虽然不多,但是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上都是缪希雍的用药心法。后世叶天士倡胃阴之说,用药基本以缪希雍的经验为蓝本,使用沙参、麦冬、玉竹、石斛、白扁豆、甘草等药物,而后世吴澄的脾阴不足治疗的用药,也基本是取法于缪氏的。可见,缪希雍关于脾阴不足的用药心法,为后世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思路,为中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养分,其意义非同凡响。
缪希雍脾阴虚理论的现实意义
脾阴虚的症候研究,在未来应该提起中医理论界足够的重视,因为食品结构的改变,对儿童体质的影响不可估量。
纵观中医的发展,总是紧密地贴近时代特征;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会给中医带来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脾阴虚症候的频繁出现,也需要中医对此加以更多的思考。
明代名医缪希雍建立的脾阴理论,为我们另开一大法门,提供了可以参考借鉴的理论基础,这一几乎被人忘记的理论,今天看来,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有着其无可替代的地位。我们应该在缪希雍的理论基础上,对此加以研究发展,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解除众生的疾患。







发表于 2016/4/10 08:41: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脾阴虚的孩子是越来越多
发表于 2016/4/11 14: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类要和大自然相适应,城镇化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把人类和大自然的距离拉大了。所以想办法缩小人类和大自然的距离,诊治好城镇化带来的一些疾病,是当今中医界遇到的新课题。
发表于 2016/4/22 14: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高人,和最近看到无名氏的一篇文章的观点一样!
发表于 2016/4/23 15:2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版的脾胃论,不亚于脾胃论创始人陈修园,其指出当今城市化与脾胃病之关系尤为切中肯綮。       进行性肌无力知道如何诊治了!
发表于 2016/4/24 17: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谢谢分享。
发表于 2019/10/17 12:49:54 | 显示全部楼层
分析精辟入里,感谢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4: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