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yongbin 于 2016/3/17 19:43 编辑
关于长夏,先看本人前贴《内经长夏之谜》,里面提出了长夏即申月立秋后五日也。现在从《伤寒论》关于秋温的论述也能够佐证此观点。 《伤寒论》”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此处太阴非太阴经脉,乃时间也。《素问脉解篇》“太阴者申也,七月”。依照伤寒斗历:立秋七月节斗指坤。坤乃未申之交。乃五行水土之长生,立秋前十八日乃己土旺属于夏,立秋后有五日湿土长生,,此五日即人们莫衷一是的长夏也,禄命节气深浅歌云“立秋坤土五朝存”。夏之本气为暑热,长夏本气为湿。湿土脾脏为己土,在坤得五日长生,其气不强,若在立秋前属未月乃湿土帝旺时则病为伤湿也。而此时若伤湿不即病则伏到秋燥之时,燥气激发伏湿则为秋温。所谓秋燥乃秋分后,故而伤寒疾病都有严格节气分界,并不是随便指为某某病也。 《伤寒论伤寒例》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当按斗历占之。 前医喻嘉言认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秋伤于湿”有误,提出一个《秋燥论》。对此,清代医家雷丰在《时病论》中作了详细的解释。呜呼,古之医道非不传也,乃后学之人不思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