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3/21 14: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6/3/21 20:40 编辑
17日复诊。手足抽搐缓慢,两手握拳,两目疑视。昨夜半大便一次,色黑。正疑虑多日未得小便,准备炒盐米热熨腹部,忽然小便通畅而出,尿布湿透。此少阴病危得以挽救,转入厥阴,为慢脾风证。拟刚柔相济,扶脾肾阳气以抑制肝木风动,予谢映卢大回生汤:
黄芪12克 白参6克 附片3克 白术6克 茯苓10克 炙甘草2克 干姜2克 肉桂2克 枣仁6克 枸杞10克 公丁香1克 白寇1克 钩藤6克 羚羊角1克 远志2克
19日复诊。上方两剂。服药其间,撤去羚羊角(磨水兑),则时时呻吟,啼哭,手足转温。复入羚羊角水,则呻吟更甚,手心又转凉。乃阳气游移,非重用温补不可:
黄芪15克 红参10克 附片5克 肉桂5克 白术10克 炙甘草3克 全虫1克 白寇5粒 公丁香9枚 干姜3克 钩藤6克 枸杞10克 枣仁6克
21日复诊。上方两剂,体温增至38℃,二便通畅,吮乳可,表情较前活泼,仍两手握拳,大拇指曲屈不伸。上方继进,两剂。令每剂浓煎两次,混合,每隔一小时喂一次,一次三大匙。
23日复诊。体温续增至38.5℃,神烦不安,但握拳缓解一些。考虑阳复太过,以为肾主脑髓,风动伤脑,神精不恢复,元阳不潜藏。故温补脾肾,引阳归宅,以庄在田《福幼篇》理中地黄汤加减:
熟地6克 淮山10克 山茱萸10克 党参12克 黄芪12克 焦术6克 干姜2克 龙骨10克 牡蛎10克 蜈蚣1条 肉桂2克 茯苓10克 大枣2枚
观再诊至五诊,再三两诊羚羊角之用证明不可。我的理解是如果患儿不是出现高热39°以上高温,感冒不上石膏(麻黄汤即可),重症不上羚羊(过去往往用犀牛角)。事实证明连用理中地黄汤中用到熟地孩子都不受,更何况更寒之品。关于发热的话题发挥开去:
正像中西医一致认为的,发热是人体机能的积极功能。如此例患儿初诊的温热方剂至第三诊方才得以达到38°,此前虽然没说有多高,但肯定是不高(不会高于37.5°)的无热恶寒之证,可能是受到统治地位的温病学派之影响(我也是在用附子的时候小心翼翼,试服之后才敢给患者正常剂量),下边的38.5°就有怕回阳太过之虑,以致用药上又有反复,致使病情反复。对此我是这样理解的:像这种高寒之证,阳气复转体温高于38°,不到39°,完全可以置之不顾,任凭其烧一烧不会有大碍(那些高热39°乃至40°的患儿几天甚至十几天退不下来,自后到痊愈时也大多没事,更不用说这样的中低温度),相反我认为还会是一件好事:烧掉那些阴寒之物,如致癌细胞等。其中可以视其病情,顾护一下不至伤了津液就是。由此想到艾滋病患者的基础体温大概不会高于36°以上,就像热带鱼,当水温低于25°就会得一种烂鳃(鳃丝发炎生白色粘液)病以及其他各种低温鱼病,人也如此,35°左右最活跃的菌类病毒都活跃起来,原本不致病的菌毒都可致病了,和受寒感冒一个道理,而设法让患者体温能够达到36°以上或者更高,也许是治疗艾滋的一条途径,也就是说,李可可以挽救他们。
另外,五诊出现的“神烦不安”是否可以用焦苦之味乃至枣仁、茯神、合欢之类应对,不然总不能用石膏清热除烦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