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6/3/16 10:01 编辑
里证出表第一例
咽痛身寒表出口泛清水——头晕恶心——体表红疹
这第一个案例是我的女儿,八三年生,今年三十三岁。自结婚后到孩子两岁多之前,身体一直是虚寒体质,从她自己的女儿2012年4日出生起,只要一感冒必定是桂枝汤证的发热汗出而恶风寒。最初一剂桂枝汤不用尽剂即愈,后来是只要打喷嚏连续超过三个,不用问是否发热恶寒,不用摸脉是否浮数,那就是感冒了,且越来越频繁,几乎每星期都要如此感冒,为改变这状况,就非用桂枝汤的发力方——建中汤加参芪当归附子肉桂不可了。这样,自2013年冬季开始如此处方,又经过2014一个整年,才将女儿的体质基本改变,即感冒后再服桂枝汤或者黄芪建中汤就会上火,以致2015年夏季又出现身上不适、恶心头晕等症,找其他中医开出健脾益气、滋养心阴(含有生地、太子参、枣仁、枳壳等)之剂前后三次共21剂。大约在服至第20剂时出现心悸心慌等心气虚寒的症状,又是我又重新开出一剂建中汤加参芪归芎附子之剂之后扭转了过来。之后又出现过栀子金花丸证的目赤舌红轻度便秘等症,自此基本上再出症状大都是轻微的热证。直到2016年正月十二(阳历2月19)日又出现了症状。以下是她自己的记录: 正月十二开始浑身无力。 正月十五低烧37.4°,嗓子痛。喝了一瓶蓝芩口服液,病情加重。 正月十六嗓子疼到说不出话,发烧37.3°,浑身肌肉酸痛,怕冷,无汗,去医院打了青霉素和病毒唑嗓子作雾化,没有效果。晚上回来全身冷到穿着衣服盖着被子也暖不过来。 当天晚上喝了麻黄附子汤,病情有所缓解。连着喝了两天麻黄附子汤,病情减轻。 又喝了一天玉屏风散,浑身出现了红色疹子,病情明显好转。
按:其实女儿因为一个月前装修楼房脚扭伤未能得到适当的治疗养护,从正月初四就开始服用我开出的跌打损伤方,虽然有效,但始终难于最终建功,直到正月十二出现外感症状。具体的用药情况,她自己仅说了一个大概。以下是我的诊疗记录:
2016年2月21日,星期日 丙申正月十四 晴
娘三个(三代母女,以下涉及老伴、外孙女的内容略去)一起发病。女儿咽痛处方:甘草6 桔梗 服药后缓解。中午服过脚扭伤方,又发感冒症状:恶寒、无汗、身痛,体温略高(37.5°,与她自己的记录有出入)。感冒初起,处方: 麻黄3 桂枝6 葛根12 白芍20 甘草12 当归6 鸡血藤6 牛膝6丝瓜络10 生姜10 大枣6枚 木香6(后下) (女儿脚扭伤,至今已经一月余,所以在葛根汤方中有补血活血通经络之剂) 服药后女儿感冒又出新症状:头晕,量血压132/80,略高,与其母一样。于是将其母之药与服之。 附:其母头晕(血压150/90)恶心,手心出汗处方(曾服藿香正气,引发剧烈呕吐而住院,藿香正气说明血压高者慎服,回家后所处): 茯苓24 桂枝12 白术12 甘草12 西洋参3 麦冬10 玉竹6 五味子6
今日忙的脚不沾地,娘三个都感冒了,一会一个症状,不停地调方找药、配药,最后竟然一个症状——头晕,用了同一个方子:苓桂术甘汤合生脉饮,仅此剂就配方两次。 (服药第二天效果不尽人意,除了外孙女好了许多,女儿感冒身痛有好转,其余依旧)
2016年2月23日 星期二 丙申正月十六 晴
女儿又发新情况(可对应女儿自述):咽痛加重,咽部发红,未见肿胀,痛如刀割。晚上去医院,电话说是病毒感染,开了一堆西药,有阿莫西林、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给她自己女儿的),病毒唑雾化(可带回家自己喷)。服青霉素,嗓子喷雾未见寸效,反增身寒。无奈,只好返家找我想办法。克诊,脉浮、实,无沉细之少阴证而身寒,既非厥阴,也非少阴太阴证,然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又是典型的三阴证,舍脉从证,决然处以三阴之少阴证: 附子10 麻黄6 黄芪30 党参15 桂枝10 白芍18 甘草12 厚朴10 焦楂15 防风10 白术10 香附6 木香6(后下)生姜15 桑白皮10 当晚服下一次,身寒缓解,咽痛亦减轻。
(按:本想处以麻附辛方,然细辛实在是味道太难以下咽,去掉细辛,合以黄芪建中加厚朴防风桑皮以及疏肝理气之剂,既以发散太阳,又温煦太阴、少阴。)
2016年2月24日 星期三 丙申正月十七 晴
昨晚服药一次,今早即喊身上发热。扪之体温不高,自言感到药力过热,有拒服之意,只因近一年每发病已经不是虚寒之证,每用温热之剂辄口干舌红。此次发病就是因为不信自己是阴寒之证,所以才去医院看西医。然未中午,身寒又作,勉强再服,至晚三服,咽痛身寒向好。
2016年2月25日 星期四 丙申正月十八 晴
咽痛向好,又增头晕恶心,不知如何应对,只好默不作声。至傍晚,突然说恶心,口泛清水,当即判断头晕恶心乃附子理中汤之太阴证,于是翻找出家中仅存的两粒附子理中丸,至睡前分两次服下。服第一丸不久口泛清水即止,恶心亦好许多,二服诸证大减。
(按:我自己自十八岁起,即患胃寒之证,饮食稍有不对,尤其是夏季食用瓜果后,即腹中咣咣拍水声,甚至快走都能让胃中水声出响动,口泛清水可以淌成流,食后半小时之内不敢站立,需躺卧一会,否则就会呕吐丝毫未变味的食物。今日想来,应该是需少休一会,让血液大多奔去消化,才不致呕吐。如此呕吐尚能长期忍受,乃因呕吐时,对食道的冲击不甚难过,甚至想吐只需自主收缩腹部,摆好呕吐的动作即可做到,可见食道都松弛了,未发生食道被胃酸灼伤,应该是从来没吐过酸、苦的东西而已。直到五十多岁后自己学习中医才知此乃脾胃虚寒,只需附子理中丸即可大好。后来调理自己多方面的寒证,附子理中汤、丸都没少用,今所用的两丸即当日留下的。今日女儿一说有口泛清水之证,自然知道如此应对最为恰当。附子理中之用,女儿在日志中未作记载,大概是为时过短,所用仅有两颗而忘记。)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丙申正月十九 晴
上午去药房花六元钱买了一盒附子理中丸。察女儿之脉,右寸关已不浮而有力,尺脉平和;左部三脉略弱于右,但平和。诉仍有头晕。告之可找正式中医诊治,我已判断不了此为何证。 晚上外孙女咳嗽,女儿头晕共处一方: 黄芪30 西洋参6 白术15 防风15 茯苓15 甘草12 清半夏10 陈皮10 紫菀10 生姜15 大枣6枚 上方老伴、女儿、外孙女三人同服(外孙女每服20毫升),每人各服两次。女儿服后恶心头晕立即减轻,外孙女和老伴服后也觉舒适,尤其是外孙女还很爱喝。
(按:此方为玉屏风合六君子、减桂枝汤加紫菀。之所以如此处方,乃觉得三人都有头晕,有的伴有恶心,乃左右升降出了问题。三阴受病必伤害脾胃,脾胃有湿,胃口不开而恶心。此方虽不以升力为主,也有黄芪防风紫菀之用,尤其降逆之力强大,化解头晕恶心不在话下。意外的惊喜是在第二天)
2016年2月27日 星期六 丙申正月二十 晴
昨日方女儿服后大好。然身上先是在手臂上出现小面积红色斑疹,多数不高于皮肤表面,至中午全身都是红色的斑疹,但除了有尚可忍受的瘙痒,别无不适。女儿自己都说是病愈的征象。我的判断:体内寒邪外出体表,为大好的征象(也就是我在题目上说的“里证出表”)。明白了此理,当即乘胜出击: 黄芪30 白术15 防风15 党参10 甘草10 陈皮10 紫菀10 蝉蜕10 生姜15 大枣5枚
(按:继续用此方善后,一是继续托毒外出,二是健脾止咳止痒,连小外孙女也可同用。以前治疗感冒,用药到头晕、食欲不振之后,不知这就是表证未复的余证,脾胃损伤需要修复一下,而下一步该如何做不甚了了。网上常见大医家常用四君子或六君子等善后,不知其所以然,至此才彻悟其中的道理:上方既继续托毒外出,修复脾胃,又止咳止痒,照顾周全,自认为是善后的好举措,之后的痊愈也证明了此点,可以说是难得的收获与惊喜。 观女儿的整个病程,身寒咽痛,乃典型的少阴伤寒证,只是脉象上并未表现出沉细的特点,应该是许多平时并非手脚冷凉患者的常见症状,鉴别此证,用仲景的那句“无热恶寒,发于阴也”,即可大胆运用麻附辛方。为避免细辛的不可人,改作黄芪建中,一是用以健脾益气,即补益肺气、心气、中气;二是扩大温煦的范围,不只是温煦少阴,尤其是脾胃,达到治病求本之目的。 这次的最重大收获就是对于里证出表的顺序有了直观的实例可察: 女儿本病是少阴证咽痛身寒——表出为口泛清水之太阴附子理中证——继而表出为头晕恶心之太阳、阳明证——最后为邪毒表出太阳的全身红色斑疹。 这一个过程如果有厥阴证,整个过程应该是厥阴——少阴——太阴——阳明加太阳——太阳——痊愈。厥阴为一阴,按理说应该是最轻的阴证,而实际上则是最重的阴寒之证,仲景也是将之作为最重的病症论述的。对此我这样理解: 厥阴肝所对应的胆腑是所有阳腑之中体积还是体表面积都是最小的,也就是说它的“隐藏”是最深的,所以肝胆对应的阴阳都是最幼弱的,一旦病起来就是最重的,它的向好顺转则是传变为少阴之证(下例即是)。少阴虽然其病也是相当的严重,如肾衰竭之尿毒症,但一般来说对应的膀胱小肠经是全身数一数二大的阳经,膀胱的体积也很大,经治的方剂也是很多的,所以其病虽重,除了肾衰心衰,其余治疗起来并不算难事。如果此时少阴向好,就应该传变为恶心、腹泻之太阴证。太阴脾肺对应的阳明胃经、大肠经也是体积和面积很大的腑脉,一般来说,这两个经脉的病症差不多就占了人类所有疾病的一半左右,最皮实抗造的也是它们,由它们承受最后的传变,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出阳之后,掌握一个原则——顾护脾胃,托毒外出就是病愈的最后一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