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吴向阳

开始学黄帝内经---一系列看不懂的词(不断增加)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3: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

春---    木   ----  脏
长夏---土  ------ 脾
夏----  火  -------心
秋----  金 -------  肺
冬----  水 ------  肾


我的理解好象是五藏中的某一藏  ,如肝脏弱,在四时胜它的季节(秋)再遇风邪,则容易成病。八风因时胜中五藏,成五种藏病。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27 at 16:02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4:07: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

乱了,乱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5/27 15:41: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春病在阴,伤阴中之阳--肝,
夏病在阳,伤阳中之阳--心,
长夏病在阳中之至阳,伤阴中之至阴--脾,
秋病在阳,伤阳中之阴--肺,
冬病在阴,伤阴中之阴--肾,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27 at 15:48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09:2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归    归                        归    归
  (阴、水)味→形→气(阳、火) →精→化,
                        ←    ←                        ←    ←
                        食     生                       食    生
                        →          →
                        伤                                伤
弄懂这些好难.

精化为气,不怎么懂,气伤于味,也不懂。
气归精,精食气,精为什么又会化为气呢?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29 at 11:16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4: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

精食气,所以风客淫气,精乃亡。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29 at 14:19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4:5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五藏为阴,所以五藏皆藏精。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6:2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在地为化,化生五味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为何又化生五味?化生精才对呀。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29 at 16:29 ]
 楼主| 发表于 2006/5/29 17:50:39 | 显示全部楼层
悲胜怒   怒胜思  思胜恐   恐胜喜    喜胜忧     



没有任何一个胜悲。忧不胜任何一个。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29 at 18:06 ]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5:45:17 | 显示全部楼层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
 楼主| 发表于 2006/5/30 15: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吴向阳 at 2006/5/27 10:04:
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

胃气为什么会厚呢?

是不是脾土太干,失去通气功能,胃气传脾土不畅快而厚呢?

谷入于胃,传于肺,然后才传其它几藏的。胃气不是先传脾土呀。

是不是倒过来想,因为脾土太干,没有水给胃,造成胃气厚呢?



 帝曰:热厥何如而然也?岐伯曰;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

经脉虚,则阴气虚,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食入胃的东西消化不好(味)归形,形归气,精食气,气伤精。

[ Last edited by 吴向阳 on 2006/5/30 at 16:48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