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潘朝曦:牛奶的惊愕与思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6/17 21: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18 15:04 编辑

一百年前,化学可以赋予你更好的生活的承诺把成千上万的人造化合物引入了我们的生活,包括食品、饮料、药品及家居环境中。之后的一百年,我们一步步地成为这场大规模化学实验的试验品。
       去的100年里,合成优于天然的谎言伴随着我们,我们成了这个星球被污染最严重的生物,我们本身正在成为化学实验的对象。
    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人类从事了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化学实验。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连同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祖父母,都成为这项实验里的小豚鼠。
    科学时报1213报道,美国的兰德尔·菲茨杰拉德(RandallFitzgerald)在其新著《百年谎言》中说:在过去的100年里,我们人类从事了一项庞大而复杂的化学实验。我们当中的每一个人,连同我们的孩子、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祖父母,都成为这项实验里的小豚鼠。
    缘自对其家人和其他人进退维谷和滑向非健康的泥潭的担忧,菲茨杰拉德决定揭出真相,并把书起名为百年谎言
   
        谎言导致的灾害
    100年前,化学可以赋予你更好的生活的承诺把成千上万的人造化合物引进了人们的生活。然而,经过生活和实践的检验,人们发现,自己所服用的药物、所吃的食物和使用的用品以及家居环境中无处不存在化合物所造成的危害。因此,上述承诺实际上有很多都是谎言。
    比如,包括特富龙、消毒剂、漂白剂、空气净化剂和杀虫剂等700多种化合物使人体不堪重负;从减肥茶到口香糖的1200种食品中存在的各种人造甜味剂引发88种中毒症状。然而,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严重的问题是,人们生活在谎言所营造的恶性循环中。
    今天,人们所食用的粮食中,重要的天然营养都丧失殆尽,同时天然的营养物质也兼具治病保健作用。但是,天然的营养物被合成的化学添加剂取代了。加工食品中的种种添加剂在人体内与人们从空气、水和消费品中吸收的化合物产生协同作用,大大地削弱了人体的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的削弱自然让人们容易患病。然后,医生又用化学合成药品来治疗人们的疾病。但是,这些药物被证明更加有毒。于是,人们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人们在衣食住行中被化合物包围而致病,患病后又被用化合物来治疗,又再次深陷入化合物致病的泥淖,循环往复,难以自拔。
    人们陷入难以自拔的泥潭是因为被许多谎言所欺骗和支配,其中,最大最多的谎言来自药物和饮食。《百年谎言》对此作了全方位揭露。
    医药中的谎言
    医药和医疗中的谎言有许多,但最为典型的是:疫苗只有好处没有坏处、药物延长了我们的寿命等等,这些观念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长期以来被人们视为真理。
    在现代社会,如果医疗保健体系成熟,所有的孩子在上学之前都要注射9种疫苗。无疑,注射这些疫苗有好的一面,但是如果认为疫苗只有好处而无坏处就是谬误了。因为,这些疫苗中含有添加剂和防腐剂等,包括水银()、铝、福尔马林、谷铵酸单钠、甲醛等,它们会导致从大脑和神经损坏到自闭症、多动症在内的多种疾病。比如,儿童在幼年从接种的疫苗中吸收的汞的总量等于他们一生中在保证身体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摄取的全部的汞量。而汞中毒的后果就是,产生自闭症、多动症。
    疫苗中的添加剂只是损害孩子健康的一方面,另一方面疫苗的无效和副作用更严重地危及孩子。1990年《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篇文章说,虽然有95%的美国学龄儿童接受了麻疹疫苗注射,但在学校里还是暴发了大面积的麻疹感染。而1994年《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道,至少80%患百日咳的儿童已经接种过相关疫苗了。
    还有,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1990~1993年发现了54072例因接种疫苗引起的不良反应,而这个数字只是实际不良反应的10%,因为大多数医生不愿上报这种问题。
    还有一个被普遍引用的说法,现代医疗,包括药物(如抗生素)和技术大大延长了人类寿命。在20世纪初,发达国家的人均预期寿命是40岁,但到21世纪初,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到了80岁。实际上,人类在整个20世纪赢得的40年生命要归功于医疗的只有7年,而且其中大部分是医疗技术的进步,而非药物的发展。因为,死亡率下降的部分中,90%发生在抗生素和疫苗出现之前。水、空气、食品、牛奶和居住环境的改善对人们的延年益寿贡献最大。
    另一个让人震惊的事实是,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在过去20年批准的抗癌药中,只有不到1/5被证明可以延长生命,这种延长不是以年来计算,而是用星期或月来计算。
    所以,如果我们的免疫系统足够强大,如果我们的饮食中不含毒素和富有营养,如果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不再受合成化学成分的长期侵扰,焉知我们的平均寿命还会达到多长?
    食品中的谎言
    食品中的谎言比药物中的谎言大多了,多多了。在美国出售的大部分维生素和营养品都在广告中声称是天然制成,但实际上它们都含有合成化学物,比如煤焦油、防腐剂、人工色素和各种各样可能危害健康的添加剂。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食品中经常添加的化合物有3000多种,几乎没有一种接受过测试,以检查其对人体的叠加毒性和相互反应毒性。而且,至少有70%的加工食品含有一种未经毒性测试的转基因成分。
    人们在超市中看到食品标签上的天然面粉制成时,很可能被欺骗了,因为天然面粉和人工面粉通常含有同样的化合物。在大的饲养场,百分之百的牲畜都喂了5种以上的性激素,如黄体酮和睾丸激素,目的是让牲畜增重和快速生长。但是,这些激素可以导致人类生殖功能紊乱和患癌。
    一些谎言一而再、再而三地欺骗着人们。例如,食品添加剂是无害的、人造增甜剂是无害的等等。其实,它们很多都是有害的。食品加工者使用添加剂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防止食品变质,二是使食品色香味俱全,以吸引消费者多买多消费,从而赚足钱包。
    然而,由于政府的态度,很多添加剂并未加以检查。加拿大麦克迈斯特大学生化系荣誉退休教授罗斯·休姆·霍尔说,食品添加剂是否安全不是个人就能检查的。这需要精密的实验仪器和深厚的知识功底……然而,联邦政府却允许成千上万的化学添加剂未经检测就出现在你的食品里,当你对这些东西咬上一口时,未知的化学成分就已经进入了体内。
    在美国,甚至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传的合成宇航员食品也成为人们完美食品的榜样。但是,幸亏NASA尊重科学,在后来的一项食品检验报告中说,人工制造的食品无论是从色、香、味还是从质来看,都让人无法接受。
注:本文转自http://bbs.sciencenet.cn/thread-579241-1-1.html

点评:
    当今世界,人们的健康已经是个系统工程,并不是你不吃洋垃圾食品、甚至自己种菜种粮食就能保障的,人们的周围遍布了太多的不健康因素,污染的空气、水、食品,加工食品比比皆是,再加上上文中的化学药品试验,。。。。应该无人可以幸免。
    俗语说“健康是福”,看来这个福并不容易获得。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4:57: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18 14:58 编辑

从一个病例说起
一位中国教授(姑隐其名),六年前患上了脊髓醒失血群候症(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在自己所在地的省,接受治疗血液病的专家治疗,专家医师用西药“反应停”治疗。专家一直关注此药,并在做了一些研究了解后,告诉这位教授:该药对治疗MDS可能是目前最好的药了,总的有效率在30%左右(这样的有效率是非常低微的)。这位教授一直在吃“反应停”,据他自己说:曾经有一段时间有点效果,但不久病情加重,效果又不明显了。“反应停”的毒性很强,副作用也非常大。所谓“病情加重”,其实是“反应停”的副作用,使他骨瘦如柴,呼吸困难,难以行走,极端倦怠(这都是药典里记载明确的典型中毒副作用症状)。
中医方面他也一直在努力,从京城到省里最好的中医都看了很多次,也找了一些民间中医药方来试,但效果不佳。(有西药的剧毒和副作用,中药有如何能生效?)他说:中医们也告诉他说,中医对这种基因变异引起的病症效果不好,只能起调养和延长作用,难以逆转MDS的基因变异。因此这位教授目前是一方面寻找民间中医药方,一方面继续西医治疗。这样继续了好几年。很可能是因为中医的调养,虽然并使没有能把病治愈,但延长了他的寿命是非常肯定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中药的缓和调理,“反应停”的副作用早就把他杀死了。中医师们太客气了,西医对此病更没有把握,可他们就敢理直气壮的说:“有30%的有效率”。
今年,这位教授听到了美国新上市的药,名叫Lenalidomide,代号叫做REVLIMID。在中国,通俗名叫“反应停二代”,说法是:这是对第一代反应停的“改良提高”,副作用也较前一代药品要小。因此专家医生们建议这位教授试用。当然,目前这位教授几乎已看遍国内专家,对此病都无办法治。听到了美国有此新药,就抱一线希望,要试一试了。在该药未经FDA批准之前,这位教授就想申请加入试药者行列,但一直不知如何着手申请,加上语言文字上的困难,后来就耽搁了。现在知道该药已在美国和欧洲上市,这位教授觉得机会来了,但找了很多途径都买不到这种药,因此只好来信,求助张于我。
  Revlimid是美国细胞基因公司(celgene)去年(2006年)8月经美国FDA批准上市的新药,并且欧盟也批准上市了。因为该药的上市,外面传说:CELGENE公司股价暴涨80%。在中文一些网站的介绍里,煞有介事,对此药给予很高评价。有的中国医生们,好象他们已经试过了这个新药,异口同声的说:美国的这种药物,是治疗髓细胞并发症(MDS)患者的一种革命性突破。赞扬的了不得。都是人云亦云,捕风捉影,大吹牛皮,显示自己知道美国的事,高人一等。不然,为什么会这样做?
我接到信后,立即着手为这位教授进行两件事:
甲、这个药的正式名字叫:Lenalidomide。知道道了这个名字就好办多了。我立即到大药房去了解了一下行情:
(一)这个“反应停二代”,每瓶25粒。每日吃一至两粒,由医师直接指示服用。
(二)药价:每瓶,九千九百五十美元(还是医师是折扣价)。每人一次只许买一瓶。续买时,必须医师再开方。
(三)药房没有现货,由医师开方后,药房再去订购。因为此药不是一般人民可以问津的药。
乙、由于治疗这个病是由脊髓专家医师治疗(Specialist),我透过朋友找到了两个这样的专家医师。同他们接触后,请教情形如下:
(一)服用这个药,由于毒性特强,必须在医师随时监督下服用,所以病人必须在医师的直接监护下进行治疗。如果病人远在中国是不可能的。中国的病历,在这里不算,一切从新开始。病人的情况随时变化,吃不吃得消这种毒性特强的药,必须经过严格评价后断定。譬如,如果病人已经有了肾脏损害,就不能被接受,予以治疗。
(二)如果主治医师和药厂商议,共同认为这个病例可以有价值作为他们的研究病例,药价可以免费,给予优惠的折扣。不过必须是新病例,经过他们详细诊断后,认为对他们有利的病例,才有希望被接纳的可能。医师费用和住院费,大约五千美元一天(这个不能免费)。如果有医疗保险,还得和保险公司打交道,看他们原不愿意付费。(美国人民三分之二没有医疗保险,他们付不起昂贵的保险费。)
(三)此药毒性特强,副作用极大(这个所谓二代,已经经过所谓改造,毒性和副作用,据说是比第一代轻了许多)。所以必须在医师严密监护下,才能使用。
其副作用如下:出血(包括鼻血,便血,内脏出血。),发高烧,不能呼吸,脾脏、肾脏、骨髓损坏,混身发痒,出红疹,腿肿痛,不能行动,胸痛,泻痢,十分疲倦无力(此时必须停药)....等等。由于病人随时会出现这些副作用,或由此药引发的别种病症,医师就要随时再加别的治疗,(即使成为他们的研究病例,如有其他并发症,还得再加付医疗费。),因此绝对不能开了药由病人自己服用。
(四)疗效:此药上市未久,长期疗效未明。短期疗效:治愈率不明;病情控制率,不到12%。
以上是美国专家说的实际情形。
我说这个故事是希望:中国人理智一点,自尊一点。所谓“美国新药”,连美国人的专家都没有中国人对它那么热情!

Copyright Since 2006 绪通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5:06: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18 15:07 编辑


对糖尿病患者的警告
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美国各大媒体的头条新闻是关于最著名的糖尿病药品-Avandia-的副作用,这个药品能导致43%使用者迅速患上心脏病,64%的使用者因心脏病而死亡。这条新闻引起美国国会的特别注意,决定在6月6日召集听证会,追究责任。5?21的震撼可以和去年9月,一个著名的消炎止痛药-Vioxx-导致心脏病副作用的震撼相伯仲。
这个新闻是由美国糖尿病协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和两位糖尿病专家Bruce M Psaty(华盛顿大学) 和 Curt D Furberg(Wake Forest University),领衔所作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报告将在6月6日定期出刊的《New England Jounrnal of Medicine》医药喉舌刊物与读者见面。由于编辑认为:此事重大,关系人命,所以提早单独发布这条新闻。
Avandia是 Glaxosmith Kline Plc制药公司的“荣誉出品”,八年前上市。销售额每年达 3.2亿美元。美国有一百万人次使用这个药品,全世界有超过6百万人使用这个药品。
当媒体得到这个新闻后,就从三方面寻求答案。(一)去质询美国 FDA。问他们八年前根据什么来评价这个药?而且推荐它上市?上市后有没有追踪调查?为什么它的严重副作用不是由 FDA 向人民公布?(二)去质询制药公司,他们知不知道他们的这个药品,可以让半数以上使用者致心脏病或死亡?(三)去质询国会,有没有负起监督的责任?
答案是:
(一)FDA说:
我们人手不足,经费有限,追踪调查是根本不可能的,所谓:心有余而力不足。很是无奈!至于当初评价此药上市的根据,是药厂提供他们研究的资料,做到了我们的要求,如:曾经做过多少动物试验等等,他们并没有提出会有导致心脏病的报告。所以我们也只能根据已存在的资料来考虑,评价一个新药物。并没有更好的方法了。
(二)Glaxosmith制药公司说:
A、新闻里所提供他们的研究的资料,作出什么43%和64%的结论并不正确,我们自己的资料显示,副作用导致心脏病是30%。这和另外市面上常用的糖尿病药,如:Metformin 和 Sulfonylurea(Glyburide)的副作用没有相差多少。不应该只针对我们开炮,这对我们很不公平。
B、这里提出的糖尿病是一种消耗性的成年人顽固疾病,这个疾病的结果,是心脏病,瞎眼(白内障,绿内障等),肾脏病,脑力与性能力退减,倦怠无力,痛风,从脚端溃烂.....。我们所谓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只是:“对血糖的控制”而已,希望患者可以因此延缓终点的到来。现代医药并不可能治愈糖尿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可能有些病患者以为使用了药物就可保证安全,自己对饮食和行为完全没有节制。在这种情形下,说明并不是药物不良,而是他们误解了药物的真实作用。有些患者的心脏病加速到来,并不能只怪罪于药物的副作用。
C、至于在我们的社会制度里,我们是公司,企业,病人喜欢用我们的产品,合法的赚钱并没有错,而且此药是合法的经过 FDA 审核合格,才上市的。如果说我们的药副作用大,试问哪个化学制剂的药品没有副作用?
(三)国会说:
我们非常关心我们选民的健康,我们获悉消息后,已经决定在最早的可能下,召开听证会。如果我们得到了证实,我们立即会建议政府,下令禁止此药的销售,来保护我们的民众。
许多民众在网上纷纷发表意见,有的非常愤怒,但大多数的人虽然震撼,却都还算平静。认为:事实上化学制剂的本身就是有巨大毒性及严重副作用的,根本无法改变,也不会有所改变。民众自己必须教育自己,预防和保健才是最聪明的方法。对一切化学药物必须具备充分的常识,千万不可盲从和迷信,而自讨苦吃。
【追记:6月6日,国会听证会,议决:予以严重警告,Advandia严重副作用一案,裁交 FDA 处理。是谓: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Copyright Since 2006 张绪通
首页

返回
下一页
Copyright Since 2006 Tao Longevity LLC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5: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漫话八味地黄丸
八味地黄丸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汉代医圣张仲景放在他的《金匮要略》中,特别重要的一个方剂,采用干地黄、山药、茯苓等八味中药配伍而成〈详参《生活大道》,张绪通着,曾传辉译,第194页〉。他曾用此方治愈了汉武帝的糖尿病(消渴症)。汉武帝享年85岁,既没有瞎眼也没有锯腿,到老精力不衰,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高寿的帝王之一,多得益于此方。
该配方相当平衡,按五行论,八味之中有七味归经于肾,六味归经于心,各有三味归经肝和脾,一味归经于肺。根据母子法原理,肾和心补益之后,可以间接滋养肝、脾和肺,五脏之中就可全面地得到补益。因此没有任何副作用,有病治病,无病养生,可以长期当营养滋补食品服用。根据上千年的临床医疗证实,这是治疗糖尿病、白内障的特效药。它对免疫系统有整个大提高的作用,尤其对男子是速效稳妥、没有任何流弊的还少丹,称为“男性圣药”毫不为过。但是此方子在历史传承中多有变迁,宋朝医师钱乙为了儿童也能服用,去掉附子、桂枝,将八味变为六味,用法等同八味,而效果却差之千万里。近代中医大多只知道金匮肾气丸就是“六味地黄丸”,不加分别。晚清翰林院侍讲崔国因氏将古方从宫中传出给自己的女儿,再经其女传给其外曾孙张绪通先生。张绪通先生早年在日本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以后,移居美国,四十多年来一直在临床中应用此方,治愈了数千名糖尿病和白内障病患。1970年代以来,日人重业小仓博士亦用这个药方治疗老年性白内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此方见效快,而根治慢。人要经过三四十年,才积习成病,不能一下子就根除得了。据临床经验,治愈要四年左右的时间。一般人病状好多了,就停止继续服药,渐渐又退回到原状,却怪药效不良。这是一个生活方式的问题。此是“富贵”病,也是上天的惩罚。一般人生活好了,就是大吃大喝,大玩大乐;舍得钱上馆子,却舍不得钱吃药。若不痛改前非,注意摄生,就是吃仙丹也无济于事。本人在张绪通老师的辅导下,和一些爱好养生之道的朋友,因为深谙此药的最好特点是有病治病、无病补身的道理,除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外,还经常服用它,视为比茶饭还重要。
此方小可去病养命,大可改命变运。根据《黄帝内经》,肾主意,肾的功能强弱对人的意志力、决断力发生重大影响;心的功能统率人的精神,影响人的直觉、感应和良心等能力;脾脏支配人的思维,对思维的缜密性有直接的影响。糖尿病人因为脾弱,喜欢提出行动计划,并列出一大堆此计划的意义,但是永远也无法进入行动阶段,总是一事无成,因为他不能制订出一套周密的行动计划。该方对心脏亦有镇静作用。心脏病人经常急迫紧张,在这种心态下处理事情是一种结果;相反如果心平气和,处理问题又就会另外一番局面。此方平衡脏器,亦可改进性格平衡,对人的精神面貌、判断力、思维力和直觉力无形中都大为提高,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作风和承受能力。
汉武帝一朝,断了匈奴右臂(东方势力范围),从而间接造成欧洲民族大迁移,亡了西罗马帝国等等。其中有趣的故事推究起来,谁曾想到会与这个方子有关!没有这个方子,汉武帝早早死了,后来的历史大事也就不会这样发生了,世界历史也许就该改写了。从这个意义来讲这个方子是改变汉武帝一生命运的药,也是改变世界历史的药。因此也可以旁证病与命通,命与运连。要改变人生命运须从治病养生入手。
嗟乎,论药之道,真可谓“放之而密满六和,敛之而退藏于密”也!


Copyright Since 2010 玄 衍
首页

返回
下一页

Copyright Since 2006 Tao Longevity LLC


















 楼主| 发表于 2016/6/18 15: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18 15:25 编辑


《中国药物经济学》
杂志就中医药几个问题的访谈记录
杜倩记者问:
一、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将中医的所有方法都翻译、解释成西医的理论体系?您认为西方人只有用这样方法才能接受中医吗?
张绪通答:
【要西方人接受中医,我觉得:不用担心。世界上如果哪里有宝藏,还用得着登广告吗?只要中医能治病,全世界的人都会自动寻来。如果中医是个无用的东西,即使中国人把它翻译成洋文,白送给人家,人家把你当笑话看,笑你无聊之至,白花的人力物力。再加上中国人翻译的外文“洋泾浜”,外国人也读不懂,反而把原来是好的东西,弄拧了,怡笑大方。譬如,毛主席时代,美国总统尼克森访华,中国表演了针灸给他看。自此全世界的人都对针灸趋之若狂。美国人疯狂的程度更厉害:只要你有个中国面孔,并说你会针灸,你的门前就会排上长龙。一是因为他们病怕了,走投无路;二是因为针灸真能缓解病痛。那时,何曾又有谁翻译了针灸的书籍,向洋人传讲医理?之后,各国先后都合法化了针灸疗法,针灸学校创建如雨后春笋,直到如今。谁又拦得住他们学习中医?美国第一本针灸的书是我写的,我在书中严重警告美国人,不要对针灸的期望过高,免得以后失望,就会痛贬针灸,甚至痛贬整个中医,和中国文化。针灸有它的长处,但不是“能治万病”的唯一方法,美国人应该以冷静态度,从教育上开始,教育医师和病人,正确对待针灸。先不可狂热,以后亦可避免狂冷。目前美国的针灸医师太多,很难混碗饭吃。
我常常听到中国人一谈到中医,马上就要“国际化”,是不是太为外国人着想了呢?很怕外国人得不到中医的好处,怕外国人吃亏了。不知道这是什么心理!也有些中国人说:中医是中华民族最后剩下来的唯一的科技瑰宝。既然是瑰宝,老子说:“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就应该向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申请中华瑰宝的专利权,保护权,智慧财产权。外国人要翻译中医的书籍,学中医的技术,都得花一定的代价,以后凡从中医所得利益,都得向中国支付相当的报酬版税的才是正理,才是真正的“现代化”“国际化”的思想和作法。怎么可以无端的,自告奋勇,翻译出来白送给人家,还深怕人家不欣赏,不赏脸。这是笑话,是并不好笑的笑话,落伍退步的笑话!
如果中医真是好的,外国人接受是他们的福气;不接受是他们的损失。中国人的心太善了,总是为外国人的利益着想,愿意损己利人。
如果中医不是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你想,你自己都不要的东西(有很多中国人主张废弃中医),人家又怎么会要。把烂污当宝似的送给人家,人家不看你是神经病吗?又岂是翻译一些书籍就能把烂污变成宝物的?如果真有价值,外国人自会派人来学,来偷。何必担心他们不来。】
杜:您认为中医、中药的前景在那里?
张:【如果中国人自己不懂中医药,看不起中医药,不遗余力的要扔掉中医,那么中医药在中国是不会有前途的。记得广州名医邓铁涛老中医师,说过一句气话:不要紧的,即使中医在中国亡了,在外国还是会存在的。说的真好啊!】
杜:三、药物经济学研究药品或某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产出和投入成本之间的关系,并从中确定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与用药方案。目前在国外,药物经济学在新药和新的治疗方案的开发过程中被广泛应用。那么您认为在中医药的创新过程中,是否也有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的?药物经济学应该如何应用于中医药的创新发展?
张:【中医药是个已经成熟的科学,五六千年了。“发展”可以说,“创新”则需要商榷。世界上的事物,只有不成熟的事物,需要创新,已经很完善的东西,不能再胡乱“创新”。标新立异的结果,可能就成了不伦不类,非驴非马,自寻毁灭。
资本主义社会,一切以利润为依归。医学院,医院也必须以利润为依归。中医自古以来,就是以“救人近患”为宗旨,所以严厉主张:医者要有割股之心。以医谋利,天诛地灭。在美国人们听到中医的“医德”,很多人都会流泪。为什么会流泪?因为他们从来不知道“医德”是什么,他们只见到被割宰的惨痛,他们希望世界上真有以“医德”为宗旨的医生存在。
从事医药的人士们,扪心自问,你到底为什么从医?
世界上的事物,一定要看本质,不能只看表象。人嘴两块皮,什么学说,都有它美丽动人的表象,如果它的实质是谋利的话,就应该先打个问号。本周,美国有个名记者,名字叫:Paul Harvey.他有自己的专栏报道,他把美国各大医院列了一个价目表,一样的病在不同的医院治疗,收费迥然不同。一进门,从十万到百万,因医院的名气不同,而有绝大差异。名人效应的商业经济,病人就必须服从。做一个心电图,起码6,500美元。美国医药费还在飞涨,三分之二的美国人没有医药保险,因为连保险费也付不起。事实就是事实,美国最讲究“医药经济学”,它的结果是什么?制药商最富,其次医院,其次医生。美国人有个口头禅:望子成龙,不做医生,也得做律师。凡是走美国路线的,迟早必定是:疾病没治好,病家破产了。也有那些不服气的人说:宁愿病死,不受宰割。社会到了这个地步,何等凄凉!美国医院贪赃腐败,草菅人命是有名的。也有病人怀枪,打死了医生再自杀的;也有身绑炸弹,与医院同归于尽的。更多的病人病得半死,哪有力气反抗?医药经济学发展到这个地步,叹为观止。希望中国的医药经济学是社会主义的,能免此难!】
杜:四、现在关于中医是否科学的争议非常激烈。我认为争议的关键原因在于各方对于科学的定义不一样。似乎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中医是一门不完善的科学,您认为从哪些方面来说中医具有科学性,而中医的局限性又在哪些方面?
张:【这个题目太大了,写一本书都写不完。几句话如何能说得透?我建议大家都去读一下,中国科技部,贾谦先生著《中医战略》(中医古籍出版社)。书面上头一条,就是:回应中医科学质疑,直面中医废存论争。旁征博引,条理分明,说得很详细。如果这本书,还说不服那些人,病入膏肓,也就无药可救了。
什么人说什么话。不科学的人,说的都是不科学的话。崇洋媚外的人说的都是崇洋媚外的话。特别是他们自以为很科学,却又不真懂科学;说话很洋气,却又没有真正喝过洋水(真正在外国社会里与外国人打过交道)的人最难办。
自己不懂中医,又不懂西医,却偏要发言质疑,还好象头头是道,这种人更难办。因为他们早已经吃了秤砣铁了心。在美国,你若是遇到了基督教基本教义派的人,最好快点走开。因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他总是对的,你总是错的。美国人有一句俗语:遇上了基本教义派,就算你倒霉遭灾。
我简单明了的说:中医是非常科学的,是已经非常成熟的科学。七十年前,西医学里对人体的认识,没有脾脏。几千年前,中医学就以脾脏为中医学五大支柱之一。那时,很多中国人说,西医是科学的,没有脾脏必定是真实的。西方既没有脾脏,那么中医的脾脏就是虚拟的,不然怎么会有个脾脏?而且中医那么重视脾脏,医学这么重大的事,空中楼阁,简直太荒唐了。后来西医发现了脾脏,其功能和中医说的一样。那些人说中医不科学的,连脸都不红,更不要说公开道歉了。更有进者,还是一口咬定,中医是不科学的。汉武帝有糖尿病(中医称:消渴症。),用《八味地黄丸》治疗。他没有瞎过眼,也没有锯掉腿,也没有阳痿,八十岁还生了个皇子弗陵。唐朝孙思邈实验,正式证明尿里含糖,比西医发现糖尿病早一千年。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居然有中国人闭着眼睛说瞎话,硬说中医不科学。那些人不是基本教义派是生什么?
然而,西医是口头上的科学,实际上是科学的迷信。这句话是我套美国名医,医学院院长,医师执照局局长,名医学作家,Robert S. Mendelsohn,M.D.曼德尔森医学博士说的话。如果有人还要说中医不科学,西医科学,就请先读一下曼德尔森医学博士的书,然后再发言,可能就会比较中肯些了。(关于曼德尔森医学博士书的中文概要,请参照《中医战略》一书的张序。)】
杜:五、作为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中医也必须现代化。但是,似乎现在许多所谓的中医现代化已经走上的岔路。您认为中医现代化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张:【与其说,中医现代化,不如说,中医西医化。一个成熟的学科,是没有时空局限的。日本人把《皇汉医学》向世界卫生组织正式改名为《东洋医学》。改了名字并没有改内容。这和把钓鱼台群岛占为己有是同样原理。为什么日本人要把中医占为己有?因为它有价值,就老实不客气把它“日本化”了。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中国人总是觉得自己不如人,硬要把中医西医化,中药西药化。去年成都药展,我去参观了,也和不少药商谈过话。我问他们,黄连为什么要提成“黄连素”?麻黄为什么药提成“麻黄素”?....他们说这是规定,不这样就不科学,就通不过检验。我问:药效如何?他们说:老实说不怎么样?不如原来的黄连,病家都只要黄连,不要黄连素。这是一种惨痛,一种悲哀。
中药最大的长处,就是用药物本身自然。黄连是本身自然,黄连素是人工用化学方法提取,提取了一小部分,丢掉一大部分,在药理学中称为:破坏了黄连本身的平衡。把一个原来有生命的东西,用化学毒品杀死了,变成一个完全无生命的化学毒品。美其名曰,科学化,现代化。西药都是这样产生的,所以,所有的西药全是“短命药”,生命超不过十年,都以毒性太烈,副作用太重,或致癌等理由被扬弃。于是再创造新药,新药还是以同样理由告终。而创造一个新药,动不动就要花费百万以上,从老鼠身上做起。新药未出世之前,就大作广告,吹成了万灵丹一般。出世之后,不久就发现,不但治不了病,还更添了其他病。原因就出在“化学药品”上。美国国家统计公布:每年因化学药品毒害致死者,平均二百五十万人次。中国人不问就里,舍弃了自己的长处,去学人家的短处,还洋洋自喜,以为这是先进。这是一种惨痛,一种悲哀!
而很大一部分西洋人,已经发现了西药(化学药品)的不争气,就发动中国人帮他们到中国来偷中药方子。或以投资为名,收购中国药厂,或以研究为名,转眼把中药验方据为己有。我觉得上天有眼,加佑中华,这些年,他们却偷得了些西药化后的“中药”产物。中国人歪打正着,保护了不少国粹。
中医中药,有它一定理论,和制作、使用方法。凡合理的必存在;它存在了几千年,有它自己独特的合理性。其本身又天然携带了掩护保卫性。中医中药必须依照他自己的医理和药理运作,不然就变成不合理,不合理的地方就自然不能存在。中医中药走自己的道路,走了几千年。将来还必需是这个原则,走自己的道路。没有必要跟着人家团团转。一个成年的大人,有必要跟着十岁的小孩子转吗?中国人必须挺直脊梁骨!要人家跟着我团团转的才是。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连心都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杜:六、一门医学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它是否有效。在很多治疗和保健领域,中医确实是有效的。但是,中医技术背后的中医理论,却是难以理解的,所以上个世纪初,就有人提出了“废医存药”的主张。而中医作为一门科学生存下去,不仅要有疗效,而且其理论体系也需要现代化,您是否赞成这个主张?
张:【中药的药理和中医的医理是分不开的。那些主张废医存药的人们,说的都是外行话。中医的医理所用的名词,并非不能定义。而是读者的学识不足,读不懂罢了。我自己就经过这样的路程。譬如,梁启超以儒家的眼光去读老子,读不通,就把老子骂得狗血喷头。谁都能判断,不是老子不通,是梁启超浅薄。人家英国人怎么就读得通老子?Joseph Needlehan博士,因为太佩服老子,把自己的姓都改了,跟老子姓李,李约瑟整个名字大家应该是耳熟能详的吧!这些例子同样适合于中医医理。中国古典文字,有时一个字就能代表千言万语。少费一点脑子都不行的。我觉得,读不懂不要紧,还可以再读。同时西方医学知识不足,更解不了中医理论。从我的经验来说,外国人读中医理论比中国人还容易理解。中国人读中国书,反而难于理解。我想:中国人不必急于把古籍翻译成外文,应该急于把古文翻成好的白话文,把每个古代名词加以详细的注解,或能帮助中国人理解中国文。民国以前的人理解古文,比民国以后的强,以后国文程度递减,现在想找个通畅古文的大学生,恐怕都难能可贵了。再过些年,连老师都恐怕找不到了。如果根本就没有读过中医的四大经典,就主张药废掉中医,这是太不负责任了。没有资格发言。读懂了中医,又读懂了西医,方才有资格把两者做比较,判断孰优孰劣?否则都是感情化的人云亦云,哗众取宠而已。根本不值一提。
医药是最现实的东西,治不治得了病是不能光凭吹牛的。吹得再大,治不了病,也是枉然。理论再高强,不能兑现,也是枉然。这就牵涉到知行的问题上了。中国人向来重知轻行,以为知之非艰,行之维艰。王阳明主张知行合一,孙中山呼吁知难行易,无非都是想纠正这个毛病。诸葛亮也痛斥“小人之儒”: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都是坐着高谈阔论,起而不能行的人物,最误事。
毛主席是主张维护中医的,同时还要西医向中医学习。他并非凭空主张,而是实事求是的。我听成都神农集团公司马留文董事长告诉我说:毛主席到成都视察,不幸感染了重感冒发烧,西医慌的不得了,又是打针,又是服药,用尽了一切力量,结果病情加重,不能呼吸,非常痛苦。于是请来一位中医,光是诊脉就用了半个小时,决定用:《伤寒论》里的《麻杏甘石汤》,不过四味药。毛主席服下,药到病除,立即就能呼吸通畅,隔日就能起床理事。因此主席说:中医绝不能废,要好好维护发展。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孰优孰劣,不是争辩而来的。从这个例子来看,《麻杏甘石汤》是两千年前的方子,到现在一样有效,证明他是成熟的药方,不必象西药一样,随时需要“创新”。《麻杏甘石汤》继续有效了两千年,将来也必然继续有效。为什么要用《麻杏甘石汤》,他有一定的医理,药理存在,这就非要读《伤寒论》不可了。唉!皮之不存,毛将安附?主张废医存药的,实是幼稚不通。】
杜:七、有人包括许多中医专家都认为不能以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那么中西医是否有一个共同的评判标准呢?我认为临床疗效评价、生命质量评价,以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是中西医的共同评判标准,因为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其目的都是为了用尽量少的花费来解除病痛,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张:【这话是一针见血的实话了。高明得很!中医药能治病,过去能,现在能,将来也能。能治中国人的病,也能治外国人的病,这是有目共睹,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事实。用西医的标准来评判中医,就象以西医没有脾脏来评判中医不科学一样糊涂。
在这里,您首次正是提出了“西医”这个名词。我想有必要多说几句。中国人的所谓:西医,似乎是专指西方的对抗疗法医学而言的,英文是:Allopathy。西方医学里,还有很多不同的“疗法”,如:顺势疗法医学Homeopathy,自然疗法医学Naturopathy,骨骼调节疗法医学Chiropractic,草药疗法医学Herbal Remedy等等。对抗疗法是指专用开刀,抗生素等化学药品对抗疾病的疗法。中国人泛称为:西医,严格来说是不妥当的。因为其他的西方医学,基本上是反对“对抗疗法医学”的。那些崇拜“西医”的人,我建议他们弄清楚一点,他们崇拜的是哪一种西医!如果他们在头上写着:“我是Allopathy的崇拜拥护者”,在美国街上恐怕会被一群人,当作是过街的老鼠,同声喊打。】
杜:八、您是在西医道路上走到了一定的程度,发现有很多的东西没有办法解决,于是开始研究中医,发现中医把很多的问题都解释清楚。可是有人认为中医才是一种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体系,他们认为中医使用的理论有很多的是说不清楚、说不明白的,比如:中医说的候、证,又比如:表、里、虚、实、寒、热、阴、阳,等等一些问题,您怎么看?
张:【其实,这一点上面已经分别间接谈过了。说起来真令人难信,美国人和欧洲人,说起表里,虚实,寒热,阴阳来,不但琅琅上口,亦且津津有味。反而中国人说起来就有些含羞带愧的模样,好象说这些就冒犯了,对不起洋人似的。可洋人一口咬定这些观念是科学得不能再科学的了。谈中医不说阴阳...就不过瘾,而且他们理解这些词语的程度也都很深刻。我想:这和言语表达的方式有关。譬如阴阳八卦,一到了德国人莱布尼兹的手里,就成了无上高贵的辩证法。到了黑格尔手里,就能是复兴德国的最高方法,到了马克思手里,就是无产阶级解放痛苦人民的方法论。详细情节请参看拙著《黄老智慧》(北京人民出版社),《黄老管理》(东方出版社)。可是在中国人的手里呢?每下愈况,成了街边算命者的符号。这是暴殄天物啊!中国古人能发明它,能用它创造八百年的大王朝。能用它发展成举世闻名的中医药体系。是中国人聪明呢?还是外国人愚蠢?我无法解释,只能说:不见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样的话,我希望我说错了!】

Copyright Since 2006 张绪通
首页

返回
下一页
Copyright Since 2006 Tao Longevity LLC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2:0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22 02:05 编辑

读书 临证 思考
肖相如
2012.12.23

    http://www.cuiyueli.com/news/view.php?articleid=459
    医学的根本问题是疗效。嘴上说得再美丽,只要不能解决问题,这个医学就必然会被淘汰。怎样才能提高疗效呢?古今中外的名医之所以能成为名医,之所以会有疗效,他们一辈子就只做两件事:读书,临证。
非读书不足以成大医
    从中医的现状来看,疗效是否好,跟医生读书的多少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了一套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基本包括了20世纪以来的中医名家。虽然他们的经历不同,各有独到的经验,在不同的领域有建树,但是,他们成才的过程是一致的,就是读书与临证。在读书与临证二者之中,读书是成才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医术还是医德,还是敬业精神,都与读书的质和量成正比。就现阶段的中医的整体情况来说,培养读书的能力,培养对中医的兴趣,创造读书的环境,其实比看病更重要。
培养读书的能力,创造读书的环境
    中医是植根于传统文化的,中医真正精粹的东西都在经典著作里。但是,现在有多少人能读懂经典著作呢?根据什么来看病,用什么方式、什么指导思想来看病,那是有区别的。北京中医学院的著名学者任应秋先生,是现代中医学者里面最大的理论家,他强调,就现阶段来看,中医的理论问题比临床问题更加复杂,因为真正有扎实中医功底的人其实很少。
    中医现在为什么会有问题,为什么需要振兴?众所周知的原因,就是疗效在下降。疗效下降的根本原因,其实是我们现在的中医医生读书读得太少。读书读得少的一个原因是读书的能力不够。是我们现在的人都不努力、不用功吗?不是。很多人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很多人因此而早衰、早逝。我们中医界敬业的人肯定也是很多的。但是,我们国家一九六零年公布了简化汉字方案,也就是说五十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受的都是白话文的教育,学的是简化汉字,还要学汉语拼音。而我们中医的著作主要是古代汉语。同是汉语,现代跟古代的差异就大了。我读书的时候要考医古文,也可以选择考外语,很多人宁愿选择考外语也不考医古文,可见这个医古文甚至并不比外语简单。所以,我们现在真正能认识繁体字,真正能读懂文言文的人,其实已经很少了。就我自己来讲,很肯定地告诉你们,《黄帝内经》至少有1/3的东西我不明白,虽然我已经读过很多次,很多著名的教授都给我上过课,但是到现在为止,我还是不明白。
    而我们现在读书的环境在哪里?随便去哪个中医药大学、中医研究院、中医医院去看一看,问一问,大家在做什么事情呢?不是经典著作学得怎么样,看病的疗效怎么样,衡量的标准是有没有课题,有没有经费,有没有获奖,没有这些东西,您做不了教授,做不了主任医师,所以不做是不行的,大家都得生存。然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课题也不容易,获奖也不是容易的事,哪还有时间去读经典?但是真正的中医就是需要经典。不读书,疗效怎么提高?
    我的一个博士研究生到天津中医药大学去应聘,面试时对方说肖老师很有名,我们很熟悉,但是我们要找会搞科研的人,你光读读古书,恐怕不行。所以不是我们现在的人不想读书,而是因为没有环境、没有精力也没有机会去读书。现在我们中医能够成长的唯一的地方,大概就是中医药大学的经典教研室,特别是伤寒教研室,现在比较著名的医生都是伤寒教研室的教经典的老师。因为经典教研室的人必须要学一学经典,不然没法教书,完成不了本职工作。这是一个歪打正着的事。
    我一九九零年博士毕业的时候,因为博士很少,肾病学的博士更少,我是第一个,所以很多大医院邀我去工作,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做大学老师。因为我觉得在现行的医疗体制之下,大医院里面的医生并不能真正成长,不能真正地提高医疗技术。为什么呢?我们的医院是靠医生挣钱养活的,挣谁的钱?病人的钱。如果我到医院去当科室主任,那么好了,科室人的工资得挣回来,奖金得挣回来,还得给医院交钱,因为医院的设备、房子等资源不能白用。医院天天想挣钱,医生天天想挣钱,医患关系怎么好?更重要的是,医生怎么有时间、有精力去提高医术?当大学老师,我还可以用空闲时间去出诊。上课是我的本职工作,只要我是一个称职的老师,生活没问题。因此我看病没有负担,只是因为我高兴,我只需要考虑怎么把病给治好,甚至可以不挣钱。这样看病,我觉得才有了一点医生的境界和感觉。
经典反复读,各家医学兼容并蓄
    读什么书呢?这是形成共识的东西??经典:《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还有就是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历代本草著作,这是每一位合格的中医必须要读的书。
    对于经典著作,要不断地读,反复地读。放在枕边,放在案头,放在手上,反复地读。越学你会觉得越没有理解,越学越觉得学到的东西将更多。
    将经典学好以后,你才有能力判断历代名著中哪些东西是最重要的,哪些东西是不那么重要的。那些最精华的东西,我们能将它找出来,理解、学会,这个目的就达到了。
    对于历代名家的著作,我们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去读,所以我们要有计划地读,比如金元四大家的著作,温病学派的著作,必须去读一读。还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医家,比如张景岳、孙思邈,这些著名医家的著作一定要有计划地去读。
    读书当然也包括专科的书籍。中医要不要分科还存在争论,我认为,中医如果分得太细、太早,的确有不利于医生成长的弊病。但一个人的精力有限,在医学这个领域里面,还是应该术业有专攻。在分科之前,必须先打好整体的医学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再从一个比较专的领域里去研究。
    读书还包括读西医的书籍。在中国,我们有西医,同时有中医,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其实它也是一件好事,我们中国人能享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很多疾病西医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中医确实是有办法。反过来也是一样,很多问题中医也解决不了,西医就是比中医好。大家一定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这个问题。西医不是一无是处,也不是造成中医衰落的万恶之源,它的发展是有根据的。中医能不能存在,不以某一个人、某一些人的意志为转移,它存在的惟一根据是疗效。中医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谁都不能将你怎么样,而且会有很多机会显示你的能力。
    在现阶段,在中国,要做一个合格的中医,必须去学习西医的知识。中医历代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我们一定要有气度,有风度,广征博采,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我们学西医的目的,第一,不是为了跟西医去比高下;第二,不是为了混饭吃。作为一个医生,要尽量多地了解所有医学,包括西医的理论方法和知识。《黄帝内经》中说:“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意思是说,对于一个疾病,理论上来说都应该有治疗方法,但治不好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未得其术”。未得其术有两种理解,第一种理解是我们整个人类、整个医学界对这种疾病还“未得其术”,这不是医生个人的过错。比如你说肿瘤治不好,艾滋病不会治,我们不会说你太不高明了。另外一种情况是,对于一种疾病,别人会治,你不会治,这也叫“未得其术”。有些疾病西医确实是有办法的,就是比中医好,那我们为什么不了解这种方法呢?对于临床医生而言,不需要什么突破的进展,重大的发明,只需要有尽量好一点点的疗效,尽量多一点点的方法,就是一个好医生。
    张仲景是《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中医临床学术体系的创始人。我们现在中医所用的理论方法,治病的方法,都来源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医的著作汗牛充栋,但最重要的还是四大经典。四大经典里面,重中之重的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黄帝内经》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奠基,《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体系的奠基。《黄帝内经》是说理不看病的,《伤寒杂病论》是看病不讲理的。《黄帝内经》里边只有十三个方,用于临床是太少了点。《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是基本的道理,那是至关重要的。读不懂《黄帝内经》,将没有中医的思路,肯定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中医。《伤寒杂病论》就是讲什么问题用什么方解决。比如《伤寒论》三百七十九条说: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其实你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个呕而发热要用小柴胡汤,只要记住这个就好了。《伤寒论》就好在这个地方,背会了就会用了。反复理解的前提是必须先记住,光理解是没有用的。如果真想看经典,那就先看原文,《伤寒》、《金匮》是必须要背会的,背不会就没有学好。光理解了,看明白了,但是背不会,那是没用的。
读书临证,戒除一切嗜好
    在当代的名医里,在我的心目中,最著名的医生应该是蒲辅周和岳美中。他们都是中国中医研究院的元老,是所有的名医里面读书最多、最刻苦的榜样。
    蒲老1955年调到中国中医研究院后,余生之中只是读书临证,戒除一切嗜好。蒲老最推崇的著作是《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伤寒温疫条辨》。他说:“《内经》、《难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好的基础理论,就谈不上学好临床。如果仅读点汤头、药性去治病,那是无根之木。”他又说:“《伤寒》、《温病》是治疗外感热病的专书,一详于寒,一详于热。温病是在伤寒的基础上发展。《金匮》是治疗内科杂病的专书,其中虽有‘痉、湿、?’等一些篇章是外感病,但究竟是以内科杂病为主。后世各家皆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伤寒》、《金匮》宜先看原文,勿过早看注释,以免流散无穷。”蒲老是是世医,年轻的时候就很有名,病人很多,但是他觉得有些病确实没有看好,什么原因呢?他觉得就是书没有读好。因此他闭门读书三年,把《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条辨》、《温热经纬》等熟读、精思,反复揣摩,深有领悟,以后在临床上就比较得心应手。他说:“当时有很多人不了解我的心情,认为我闭户停诊是‘高其身价’。 ”其实是大家不了解经典的价值。在蒲老的家中,除了组织上发的学习资料,全部是医书。蒲老说:“学业贵专,人的精力有限,我的智力也在中人而已。如果忽而学这,忽而看那,分散精力,终竟一事无成。”因此蒲老数十年来,对琴棋书画这些雅好,从不一顾。“平生嗜于医,专于医而精于医”,才能成为一代宗师。
    岳老是中医学史上的特例,他既没有家传,也没有师承,完全靠自学而成为中医大家。为什么呢?因为他具有很深厚的文化功底。岳老年轻时是位教书先生,20岁的时候得了肺结核,怎么治也治不好,书也教不成了。他开始读医书,自己开方,终于把自己的肺结核给治好了。于是改行从医。大家常听说,“秀才学医,笼中捉鸡”,就是因为秀才有文化功底。中医很多的东西需要有文化功底,否则理解不了。岳老是我们中医界读书最多的一位医生,他的治学之道叫“博学、精研、宗三家”。博学者,岳老一生涉猎医籍4000余种,上至《内经》、《难经》,下至各家。精研者,岳老每年都要温习一遍《伤寒》、《金匮》,所以岳老也是以善用经方而著称的。宗三家,岳老特别推崇张仲景、李东垣、叶天士三个人,他说:“三子者,上下两千年,筚路蓝缕,斩棘披荆,于医术有所发明,对人类有所贡献。历代医药著作,国亦不乏人,或长于一技,或擅于一专,不能与三子同日而语。”
    岳老七十多岁时给自己订了一个自律的条款,读之让人肃然起敬:
    第一要有恒。每日除有特别事情外,要按规定时间温课,不得擅自宽假。“勤能补拙恒斯效”。倘若不严于律已,时作时辍,在日暮途远的年岁,是不能完成计划的。
    第二要专一。除临时有特殊需要外,不得见异思迁,须有始有终地完成一种后,再改做另一种。“主一无适”之谓专,非专,则不精、不深、不透。当然,精也是需要的,但精也是为了专,要出成果,还要归结到专一。
    三要入细。在临床上遇到复杂大证,也时有碰壁。追思其故,是学习不够入细。读书如果只学皮毛,不深入骨髓;只略解大意,不掌握规律,只粗涉藩篱,不步入堂奥,必然是临大证不能解,临细证不能入。杜诗“老年渐于诗律细”,是阅历之言。治医者,也要如此,庶几能探颐研几,解决大证和细证。入细,一要防止轻淡。轻淡则流于薄弱。薄弱,则不能举大证。二要防止琐屑。琐屑,则陷于支离。支离,则不能集中主力,也不能中病。
    四戒玩嬉。记得章次公先生曾说过:他学医时,章太炎先生曾指导说:“学技要专,即诗词亦当所戒。”
    五戒嗜好。要完成温课计划,必须摒除一切无益的嗜好。于衣于食,不求肥甘,不务华美,随遇而安,自甘淡泊。否则必至躁扰不定,不能探深致远。古今学者,蔽衣粝食,非故意标新立异,自鸣清高,是志在学问,无暇顾及其它。典范尽多,宁容自弃。我规定自己,不独烟酒不事讲求,衣著亦很简朴,免得耗费有限的光阴。
    岳老的格言是:治心何日能忘我,操术随时可误人。岳老强调,作为一个医生,治医之时,有两条至为重要:治学,要忠诚于学术的真理,直至系之以命;治病,要真诚地对病人负责,此外,决无所求。
这就是大家风范。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找到一件你喜欢做的事,喜欢到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程度,你才能无怨无悔地去做这件事,否则这一辈子会很痛苦。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我希望大家能够三省其身:我健康吗?我快乐吗?我自由吗?这才是人生的境界。
正确的认识从临床实践中来
    医学的目的就是要看病,但怎么看是一个问题。现在大部分中医用的不是中医的方法和思路。比如说,感冒了,医生开点板蓝根、银黄解毒,再来点什么银翘解毒片,或来点抗病毒的药。这都是西医的思路。能有把握说感冒一付药就好的医生太少了。用什么方法来临证,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不是说用西医的方法看病不好,西医有好的,如果用人家好的方法去看病,那也是很好的。所以我反复强调,中医要做好自己的事情。
    比如说这个方:麻黄6克、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山药15克、炙草6克、郁金15克、银花15、公英15克。这是一个治痤疮的方,但绝大多数中医看不明白这个方是干什么的。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这是《黄帝内经》对痤疮形成机理的记载,即因为出汗被寒邪束缚所致,也就是现在的痤疮感染的症状。《伤寒论》219条白虎汤证:“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白虎汤是解决阳明热盛,就是胃热炽盛的。胃热炽盛的表现就是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汗出。前面的这个方子:白虎汤加麻黄、郁金。白虎汤清阳明的热,加麻黄解决寒气郁闭(“寒薄”)的问题,加郁金解决瘀滞的问题,加银花、公英解决热毒炽盛的问题。中医看病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没有经典的指导,疗效不会提高。很少有人会用这个方,那就是说,很多人都没有读懂这几条原文。
    再举个例子:《温病条辨》上焦篇28条:手太阴暑温,但咳无痰,咳声清高者,清络饮加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主之。清络饮治疗暑温咳嗽无痰,咳声清高者。曾经有一个经常咳嗽的肾炎病人找我看病,开始我给他用清热解毒利咽的药,好一点,但不能完全好,总是反反复复。后来找到这个方,几付药就解决了。咳声清高,但咳无痰,暑天的咳嗽,抓住这几点,用了就会有效。所以如果你想学中医,《伤寒论》背清楚,《金匮要略》背清楚,《温病条辨》背清楚,这三本书背会了,方也够用了。
    临证,是医学的最终目标,也是最原始的目标。医生水平高不高,很重要的是临床经验够不够丰富。一个病你没有见过,基本上是束手无策的;经过这个事情了,心里就有数了。
    1981年的时候,我刚毕业,分配到湖北省沔阳县毛咀公社的卫生院工作,正好赶上了湖北的出血热大流行,40张病床,39个人都是出血热。出血热是一个很严重的传染病,它的表现是发烧和广泛的皮肤黏膜出血,很凶险。在疾病的过程中,它很容易导致低血压休克,肾功能衰竭的少尿,心衰、肺水肿、脑水肿等,都是要命的。我们碰到一个病情很严重的孕妇,请当时武汉医学院传染病系一位专门研究出血热的教授来会诊。这位教授姓何,当时60多岁,见到这样的景象,害怕得不行,说没见过这么多的出血热病人。但是,我们一天看几十个出血热病人,就认为这是个稀松平常的事了,和看感冒有什么区别呀?没有机会怕,怕也是这样子的。
    所以医生一定要尽量多临证,多看病。我特别倡导到基层去,在那里,我们不仅能看到很多的疾病,而且能真正感受到医生的职责所在,应该用自己所学为基层老百姓的健康做出一点贡献。我们的农村确确实实是缺医少药,他们非常欢迎好的医生。仅仅有北京、上海、深圳这些大城市的发展,中国不能算真正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比我们强在什么地方?就是他们没有城镇差别,他们的农村比城市更加美丽。
    另外,《内经》里面很多理论是指导临床的思路,我们要在临床上进行验证。我曾经治疗一个男病人,30多岁,不能生育,很胖,耳朵上整整一圈是白头发。而且他特别胆小,三十多岁了自己一个人不敢睡觉。平时痰还很多。怎么治的呢?就是用的生芪知柏地黄汤和五子衍宗丸,吃了两个多月,第一,生育的问题解决了,白头发没有了;第二,他不害怕了;第三,他的体重减了10公斤,痰也少了。这说明他一系列的问题都是跟肾关联的。中医说的肾是主性与生殖、主藏精的,肾的情志是恐。我们常说“胆小鬼”,害怕虽然跟胆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肾虚。肾“其华在发”,意思是头发的问题也是肾的问题。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就是痰,它的根源也是来源于肾,因为水液代谢是肾的基本功能。中医认为,“肺为储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源”,肾的水液代谢有问题的话,痰就会很多。这就是通过这些临床案例,将我们中医的理论一个一个落到实处,而不是凭空想像。
    对经典的理解必须来源于临床。比如说《伤寒论》293条: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我们的教材以及很多医家都认为这是少阴病的阴证转阳,脏邪还腑:从寒证变成了热证,叫阴证转阳;从少阴证变成了太阳膀胱证,叫脏邪还腑。很多人认为这是少阴病要痊愈的一种证象。其实,这种现象在肾病科很常见,就是一个肾阴虚的人又患了泌尿系统的感染,发烧的同时出现便血。按照温病的理论,尿血是热入血分,《伤寒论》的教材跟临床显然是有差距的。可见,正确的认识要从我们的临床实践中来。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实践是验证别人的理论。很多医家写的书有些东西是很好的,但是有些东西并不对,你要有能力去鉴别。有位很火的医生叫李可,他的书里面说,凡是对肾虚腰痛的,可以用一个肾四味:枸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巴戟天30克,淫羊藿30克。很多人如获至宝,说这个东西好。但是,不是所有的人用了都有效。为什么?这几味药都是温补肾阳的,对于偏阳虚的腰痛会有效,但是很多人不是阳虚的问题,气阴两虚的情况很多见。所以我们要验证这些东西,判断这个东西好在什么地方,什么情况下用最合适。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论语?为政》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医生要不停地思考,思考是贯穿于读书与临证之中的。
    中医的现状是“久废不止,久振不兴”。废止中医从晚清就开始了,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到现在也没有废止;振兴中医的历史也已经有几十年了,但是中医振兴了吗?也没有振兴。要废止中医的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了个人的私利,比如说要弄出点政绩来;还有一种人纯粹是无聊。中医废不废止,存不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标准是有没有效。因为中医还有疗效,或者说还有一部分有疗效的医生,所以怎么可能废止呢?很典型的例子,我们的平心堂就完全是中医的,政府没有投一分钱,为什么就能办好?为什么很多政府办的中医院就不行?就是因为还有有疗效的医生。所以中医不可能真正地废止,只不过少一点而已,很多孩子还愿意献身于中医。无论到什么时候,总还是有一批立志于献身中医的人在。
但是,中医不可能振兴到它兴旺时期的那种景象,因为我们中医的生存环境已经完全变了。中医是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如果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了,中医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了。民国时期,清代的时候,病人病了就要看中医。为什么?第一是没有选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时候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他们认为看中医是合适的。而现在我们的主流文化是什么?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学英语,学数理化,语文课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不仅如此,我们国家的运行机制,方方面面都是西方的体系,包括中医的管理体系,我们中医药大学的教育体系。所以说它失去了真正的生存条件。现在真正热爱中医的人有多少呢?不多。是中医不好吗?不是,是因为大家不认识这个东西了。虽然这个东西好,但是大家不知道它好的时候,那就麻烦了,它将被毫不留情地抛弃。好的东西并不一定能存在,要有市场需求。中医的市场需求在减少,因为越来越多的人不知道还有中医可以选择。
    振兴中医其实也是件简单的事,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提高疗效,只要疗效好了,最终还是有人来的。要振兴中医,就要强调经典的中医,把经典学合格了,你就从中医药大学毕业,没有学合格,你就不能毕业。但是我们现在的《伤寒论》,教改班只有72个学时,3天的时间,能学好《伤寒论》吗?河南是张仲景的故乡,河南中医学院的《金匮》、《伤寒》、《温病》课程一共才60个学时,各讲一点点,学生说什么都没有学到。
    那么,中医还学不学呢?反过来告诉大家,在这种情况之下,真正的中医又有希望了。都不会看病,我看的好一点点,就是个好医生了。这给我们真心实意想学中医的人提供了真正的机会。
    我在中医药大学是个奇特的人,我不做科研,我的学生也不做科研,我的理想就是成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最好的老师和最好的医生。我不会为了一点名利去扭曲自己的灵魂,只做我高兴的事情。做一个好的医生,能饿得着吗;做一个好的老师,也饿不着。在任何领域,只要你做的好一点点,都不可能没有饭吃的。很多特别有钱的人来找我看病,烦恼得不行,投资没有什么好的项目,放银行又怕它贬值。而我赚的钱正好够花,既不用为钱而烦恼,也不怕放在银行贬值,这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我们的人生应该有追求,我们的追求在什么地方,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在这种现状之下,学中医有没有出路?答案是肯定的,学得越好,将越有出路,完全不用去依靠谁。跟我读研究生的学生大部分都自己出去干去了,我鼓励他们这么做。我一个学生是邯郸的,他毕业时问我,老师您建议我干什么去,我说你要是自己有能力,就回家去自己干吧。现在他在邯郸自己家里开了个诊所,有个社区卫生医院把中医科又给他了,所以他星期一到星期五在社区中医科,周末就回自己的诊所出诊,一天看七八十个病人,这是真正的学以致用啊。中国古代的名医也是自己开个诊所,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来看病.
    用己所学为老百姓解决一点问题,这才是医生真正该做的事情。
 楼主| 发表于 2016/6/22 04:07: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22 04:08 编辑

读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有感
实事求是,用了便知--读《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有感
发表者:陈四清
实事求是,用了便知江苏省中医院肝病中心(感染科)陈四清
                             ──读《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有感 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chsqsiqing_3520523455.htm
                                            陈四清  余燊   鞠艳秋
我(陈四清)自1999年有幸入周仲瑛教授门下,先后以博士、江苏省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全国第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全国第三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等研修项目跟随其研习歧黄之术,至今竟已达16年之久,而这16年的跟师学习除了见证了周仲瑛教授的高尚医德之外,最让我顶礼膜拜的是他老人家的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周老治学严谨,一生淡泊名利,一心研究歧黄之道,因此能不为世风所影响,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周老临床病历必如实记录病人真实四诊情况,复诊时如实记录服药后的临床效果,好亦录之,不好亦录之,决不虚假,歪曲事实。对我等门生也严格要求,所撰写论文、心得体会、个案小结强调必须是临床真实病案,有体会则写,无体会也不勉强凑数。无论是周老自己撰写的论著论文,还是学生总结的学术经验,所涉及到的临床病案,俱是周老门诊之真实病人,无一例虚假臆造。周老曾训诫曰:“臆造杜撰,不但浪费精力、时间,不能提高自己学识水平,而且还误导别人,其过大矣!”。
周老的实事求是治学精神同样体现在对学术著作的编撰上,而《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这本书就是一部很好的代表作。
《周仲瑛实用中医内科学》这本书汇集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在中医内科学领域的主要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我有幸直接参与了编写工作,多次聆听了周仲瑛和薛博瑜两位主编对编撰题例的剖析及总体编写思路的把控。多位在临床各科学有所成、经验丰富的周老的弟子们在周老的亲自指导下,数易其稿,历时3年才完成了这样一本巨著。而老先生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学生又毫无保留的将老师的经验写了出来,实事求是,又是这本书真正的实用性存在的基础。
国医大师的功高促成了这本书的诞生,这和他的实事求是的做学问,精益求精的教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治病求本是临床医学的最高境界,求本不是针对表象,缓解痛苦,而是针对病因、病机,予以根除。求因论治是中、西医诊治疾病的常识,而在中医学这一独特理论体系中,则有更深的含义,确切地说,是审证求“机”,辨证论治。抓住了病机,就抓住了病变实质,治疗也有了更强的针对性,“求机”的过程,就是辨证的过程,如何求机,周老认为必须从临床实际出发,通过对临床现象的分析,总结、推理,判断病理本质。
有件事情非常深刻,足见周老的中医造诣之深。我在门诊诊治了一个28岁姓秦的男子,患者有乙肝病史,但肝功能一直正常,近一年来头昏头晕,周身乏力。患者进行过脑电图、脑血流图等检查,提示有轻度脑供血不足,在本院神经内科专家门诊,运用活血化瘀、熄风化痰等中药治疗半年,症状未见丝毫减轻,反而引起黄疸指数偏高,遂至肝病门诊找诊治。我见其舌苔厚腻,结合其有肝病,运用清热化湿的中药治疗前后共4次、时间长达一个月,患者黄疸指数虽正常了,但症状仍不见好转,我只好帮他挂了周老的专家号,让周老诊治。周老辨证为风痰上扰,清阳不展,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葛根、姜黄、苦丁茶等,共14剂。当时我将信将疑,结果患者本周一上午到我门诊,他服了周老的药到7剂后,头昏头晕明显减轻,要求继续抄原方服用。
周老评价此事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病案要好好研究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被我用药治好的?我的用药与你的用药,与前面医生的究竟有什么不一样?”此事一直记忆尤深,跟师多年有一句话非常深刻——“不是中医不行,而是我自己水平不行。”可能常人说这句话大家觉得夸夸其谈,可是一个学术大成者说出这样的话,让我对中医的道路更加坚信了,毅力也更大了,当然这也突出大师真的是实事求是做学问,他总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及常人所不能及,不含半点虚假。这本书涵盖了这一点,我辈人是幸运的,如能仔细加以阅读领悟,则我们的中医道路将更加顺畅。
其实,周老不仅对自己严于律己,对学生更是一视同仁,精益求精,要求甚高。他非常重视教学,跟周老学习的日子里,周老最强调只有长时间抄方才能领会中医思想以及辩证体系,必须随时搜集有效病案。这些病案涉及到各个科室,几乎全是疑难杂症,更重要的是当我在临床上再遇到相类似的病证时,我只要打开抄来的医案,依葫芦画瓢,有时就会收到明显疗效。学而不思则罔,不能老画瓢,对收集的病案还要及时进行整理分析,我几乎每月都要将整理的1-2则病案交给周老审阅,周老也十分乐于为我们分析剖解这些病案,他重视学生搜集的医案,并且时常讲解,重视学生书写的论文,并且时常修改,重视学生的点点滴滴。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我跟周老学习多年,感觉虽然周老是祖传四代的中医,肯定有不少“祖传秘方”,这些“鱼”是要学习收集的,但中医药博大精深,不是几个祖传秘方就能解决问题的,跟师学习的最高境界应当是学习老师的学术思想,学习他的辨证论治方法,学习他的“道”比学习“术”更重要,更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为解决疑难问题、复杂问题、未发生的问题提供方法与思路。凡跟随周老学习过的门生,无不叹服从周老处之所学并非几个经验方、特效药而已,而是一整套灵活的临床辨证方法。如周老认为消渴不止于阴虚燥热,还每多湿热、瘀热,而成“三热论”,验之临床,效验如响。周老认为瘀热相搏不止于外感热病,内伤杂病亦每多见,如瘀热发黄、瘀热血溢、瘀热水结、瘀热阻窍等而构成了“瘀热论”,我尝试将其清热凉血之法用于治疗痤疮、慢性荨麻疹、皮肤瘙痒等疾病,无不效若桴鼓。周老还创痰瘀同源学说,运用化痰祛瘀法治疗疑难杂症,屡起沉疴,令人叹服。周老更创“癌毒“学说,主张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加重的根本原因,强调运用消癌攻邪法治疗肿瘤,祛邪即所以扶正,疗效明显,癌友奔走相告,求诊者日众。
薛博瑜教授是周老早年的博士研究生之一,为了继承和发扬光大周老的学术思想,他召集同门一起共同努力编写了这一本书。我们可能多次看到薛教授主编的教材,他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做周老做过的事、栽周老种过的树,以便让越来越多的后人可以乘凉。周老授人以渔,薛博瑜教授也在为下一辈授渔。
  海阔任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因为有了牛顿,爱因斯坦这个大巨人,物理学才得以飞速发展,周仲瑛老先生,中医界的巨人,比常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我们可能不需要做太多的探索,相信奇迹,要慢慢坐下来欣赏他的几十年的悬壶济世的独特经验,也许你只用一年功力,就可能比得上他人的十年功力啊,等觉得看够了,自己也可以开个茅庐了,等觉得疑惑了,再继续坐下来看看,前途又是一片光明,渐渐的发现,这本书所言不虚,确实实用。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11:32:17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0625103357.png QQ截图20160625105056.png QQ截图20160625105242.png QQ截图20160625105325.png QQ截图20160625103234.png QQ截图20160625103310.png QQ截图20160625101328.png QQ截图20160625101410.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21: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25 21:14 编辑

从防治外感病看中医的临床特色
http://www.cuiyueli.com/news/view.php?articleid=456
李致重
2012.10.28
   
    外感病即外邪诱发的疾病。一般来说是感受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外来的邪气,因而发病。外感病和其他病有什么区别呢?外感病直接是由六淫的太过或不及,或者是因为我们自己养护不当而使外邪侵入造成的,包括感受外邪引起体温发生变化的疾病,因为《内经》的《热病篇》曾经讲过:“热病者,即伤寒之类也。”
    外感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甚至引起全世界关注的,就是2003年的SARS、2005年的禽流感、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
    在中医著作中,将外感病讲得最准确、最清楚,被大家奉为经典的是《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分为两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其中《伤寒论》是晋朝太医令王叔和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整理成为《伤寒论》。《伤寒论》,就是伤邪论,这是从外因上讲的;伤寒,就是热病,这是从《内经》的角度上讲的。
中医的整体知识结构
    如果我们把中医的学术体系比做一棵硕果累累的大树,那么,传统文化是其根,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基础科学体系是其本,就像树干一样。以《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基本临床体系是其主干,就是树上的两个主要枝杈??外感和杂病;枝叶、细枝、花叶和果实,那就是内外妇儿各科以及方剂、中药等。如果一棵树没有根了,它必死无疑。如果把一棵树从根上砍伐下来,主干被当做它用,或者弃之不用,那么它的细枝、它的花叶、它的果实会怎样?用我们过去习惯讲的一句话叫“枯枝败叶干苹果”??没有生命力了。100多年来随着西学东渐,随着西方科学主义的泛滥,中国文化普遍衰落,在这个衰落的过程中,中医的衰落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全盘西化的结果就是把中医的基础科学体系和临床技术体系全丢掉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经验。今天看起来中医轰轰烈烈,其实是华而不实,这是当今中医最本质的一个病,今天中医的危机也就在这里,我们把它的根??传统文化丢掉了。经过100年的努力,中医的本没有了,中医的主干没有了,摆在面前的就是这些枝叶花果,但是已经没有生命力了。
    如果把人类的知识称之为科学,那么科学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叫科学,它是讲基础理论的,就像数学,它只说数量关系怎么表述,不管应用。第二,是技术,现在我们发展经济,搞高科技,应该说是高技术,它是为了解决生活上的现实问题的,满足我们日常的物质需要。而这些技术的生命在哪里?在科学。没有物理学、化学、数学这些基础科学的发展,今天的任何高科技是出不来的,飞机上不了天,卫星飞不出去。第三是经验,经验是人类知识的最初层次。经验一次一次重复,会越来越丰富,但如果没有科学做基础,经验过一百年还是那个样子。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讲,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必须把它的基础科学体系搞清楚。
    一本《黄帝内经》,从科学的范畴来说,到底讲了哪几块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其实就讲了四大内容:第一,讲了藏象,就是中医的生理学基础;第二,讨论了病因病机;第三,用了大量篇幅讨论治则,就是治疗原则;第四,它讲诊法,就是诊病的具体方法。
    整个的中医科学体系包括六大范畴,除了藏象、病机、诊法、治则之外,还有方剂和中药。这六大范畴有四块是《黄帝内经》讲的。中药这部分《神农本草经》讲得比较多。而方剂的应用,最早的而且流传到现在,大家都认为讲得最透彻的,就是《伤寒杂病论》所讲的113方。
    《伤寒杂病论》的整个体系,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理论一条主线,贯穿七个环节。主线指的就是六大范畴,这是我们必须搞清楚的。七个环节:证,诊,机,法,方,药,效。
证指的是临床上的证候,即我们看到的病人的临床表现。证候是怎么识别的?靠我们的感官,同时也靠我们的理性思维。对于证候的识别就是诊法;通过诊法,我们判断清楚病机;有了病机,我们就能确定它的治疗原则;根据治疗原则来考虑到底用什么方;方选就了,对于这个病来说不一定适用,必须在基本方的基础上,随着症状做一些加减应用。最后,证候、诊法、病机、治则、方剂、中药,考评整个思维对不对的标准,那就要让病人说话,让疾病去反应,看到底有没有疗效。这七个环节在每一个中医大夫每一天的临床过程中翻来覆去地思考。假如对中医的理论体系和临床辨证体系不熟悉,手里只有几味药、几个方,病人来了以后就拿这些方去靠病,拿这几味药去糊弄人,那么永远成不了一个好的中医。
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特色和优势
    社会上常常有种误解??中医是经验医学。这种误解的声音很高,而且一直成为主流。这种观点不仅错了,而且大错特错。它把《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所形成的临床科学体系全都丢掉了。
    讲到中医学治疗外感的特色,我们需要做一点简单的历史回顾。
    首先从张仲景本人说起。张仲景在他的《伤寒杂病论》原序里有这样一段话: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意思是说,张仲景的宗族里有200多人,但从建安纪年到他写《伤寒杂病论》这十年里,大约有一百四五十人(三分有二)都死了。其中因伤寒而死亡者“十居其七”,也就是说,至少100出头的人都死于伤寒病,也就是死于外感病。于是张仲景才下了决心,“动心忍性”学中医。他讲:“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
    这“动心忍性”,对今天了解中医,接近中医,是非常重要的。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没有经过千辛万苦,没有这种家族生命死亡的经历,张仲景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不会“动心忍性”,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和成就。张仲景对自己的《伤寒杂病论》怎么评价?他讲,他所写的《伤寒杂病论》“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意思是说,他写的《伤寒杂病论》虽然不可能涉及到人类所有的疾病,但可以“见病知源”,如果你能仔仔细细再揣摩,再思考,再理解,再发挥,遇到临床上的杂病,你至少能掌握一半。我想,“思过半矣”是他自谦的说法,两千多年的历史证明,《伤寒杂病论》不曾被中国的医家所抛弃。
    第二点,讲中医治疗外感病的特色和优势,我们要把《伤寒论》中的“六经”简单说明一下。六经是研究《伤寒论》的一大难关。
六经分三阴和三阳。三阳,就是太阳、阳明和少阳,三阴就是太阴、少阴、厥阴。三阳指得了外感病以后,在人体正气不虚的情况下的那段疾病表现;三阴则是在伤寒过程中正气已经虚了。
    太阳这个“太”,是“初”的意思,就是疾病刚刚开始,初起。它是外感病的第一关。外感病来了,首先出现头痛,身上发冷,一阵阵发热,打喷嚏、流清鼻涕等症状,这是疾病发展的初起阶段。阳明,《内经》上讲,“二阳合明”,叫阳明,就是它的邪气很盛,正气也很旺。因此阳明阶段我们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叫正盛邪实,邪正交争有力。正盛,是正气旺,不虚;邪实,外来的邪气也很旺。两旺相加,是阳明。阳明病的阶段,外行看起来很害怕,因为很多病人高烧,一下烧到39甚至42度,但其实人的正气盛,一付药下去就解决了。少阳则是和太阳、阳明不一样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不一样在气机不利。假如一个人的气血不通了,气机必然瘀堵,瘀住热在里头,发不出去。所以三阳的太阳是初起阶段,阳明是气机通畅,正盛邪实的阶段,少阳是气机不通之实证的表现。
    如果病的时间长,肯定要消耗正气,不是消耗阳气,就是消耗阴气,于是就进入了三阴阶段。
    三阴阶段的第一关是太阴,太阴这个“太”也是“初”的意思,就是刚刚出现正气不足的现象。第二个阶段是少阴,少阴和阳明的性质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相比,也就是说它虽然说虚,但是没有气机不通的问题存在。相比之下,厥阴就是在正气已经虚,邪气还没有去的时候,气机也没有通。《金匮要略》中所讲的一句话很关键:“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不容易得病,或者得了病也容易治。元真之气不通畅的,实是少阳,虚是厥阴。正气和邪气交争,盛的阶段是阳明,虚的阶段是少阴。一个人既有正气虚到极点的表现,也有气机不通的表现,这两者加起来,就是厥阴,我们说八成必死无疑。
    《伤寒论》之后,后世在发展外感病的时候还有温病。研究温病的医家很多,但其代表医家就两位,一是叶天士,一是吴鞠通。
    谈到历史上关于中国中医治疗外感病方面的成效,或者功绩,在历史记载上,从西汉开始到今天为止,中国前后出现了321次疫病或者外感病的流行,但从来没有造成大面积的人员死亡。据西方医学史的记载,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200年间,西欧死于天花的人有1.5亿。1918年的西班牙流感,从西班牙开始传遍欧洲,又传到美洲,死亡人数超过了2500万,有些记载甚至是3000万。如果中国在321次的疫病大流行或者外感病大流行过程中有过欧洲那样一次流行,那么我们这么大的国土,恐怕每次得死几千万或者上亿人。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靠什么?中国从西汉以来321次大的疾病流行,各地方志里都有记载,为什么我们的民族还有这么多人?恐怕和《伤寒论》,和中国整个的外感学很有关系;也是我们整个的医学体系,是《黄帝内经》所建立的医学体系的智慧。对我们中华民族来说,如果忘记了中国的医学在中华民族繁衍昌盛过程中的功劳,那我们就属于不孝子孙。
    为中国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不是中国人,而是英国的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大概是20世纪60年代完成,后来在我们国家盛行。严格地讲,李约瑟写的是中国技术史,他对中国的文化了解得不多,尤其是对中国的中医没有了解,他在谈到中国的医学的时候,从实用的角度、从临床效果的角度上,把中医和西方的医学进行比较,他说西方医学从疗效的整体上看,赶上和超过中国大概是在1900年。我们如果仔细地对照中西方发展的历程,西方医学之所以能在整体疗效上超过中国,不是他的理论技术,而首先得益于外科手术,其次是在治疗外感病上的一次突破,也就是20世纪30年代抗生素的出现。事实上,中医在治疗外感病上不比使用抗生素差,这方面我们可能还要强。尤其西方对外感病里的病毒性疾病,几乎是束手无策。病毒存在于人体的细胞里,按照西医的理论,药物必须进入细胞把病毒直接消灭掉,才算有效,但它至今还没有发明出这样的药物。
“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为病”的发病学思想
    中医对于外感病发病的认识与西医完全不一样,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医的发病学思想: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为病。西医是外因决定论,只考虑外因,不考虑内因。而在《伤寒论》的六经中,每一经里都包含着内外两种关系。像太阳病,就是正盛邪实。只讲邪,不讲正,就不是中国的外感病发病学的观点。《内经》里有几句话:“风雨寒暑,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也。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个“虚”应该从两方面理解:第一,必须有外来邪气;第二,有正气不足或者正气不通的内在环境。这二者结合起来,才会发病。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和人是共生关系,而不是拮抗关系。
    联系到引起SARS的冠状病毒,人和病毒是什么关系?从中医的观念讲,人和病毒也是共生关系,而不是对抗关系。《内经》中说:人以天地之气生,以四时之法成。天地之气中就有病毒,四时之中就有病毒,如果没有病毒,人体不会产生抗体,即西医说的免疫系统。所以人在病毒面前绝对不是被动的,而在于怎么样把人的体质调理好。
    如果按照西医外因决定论的观点,有了病毒就必然要得SARS,事实并非如此。在2003年SARS过程中,全香港的总人口是680万,发病的人数是1755,占全香港人数的0.25%,也就是说,不发病的人数占全香港人数的99.75%。因此我们不妨想一想,“内外因相互作用而为病,内因为本”的思想应该是值得重视的。如果我们只看到万分之二点五,忘记了万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七点五,那我们还叫什么大夫?2004年,也就是SARS过后将近一年,香港大学病毒研究所对香港的人群进行抽样调查,根据他的研究成果,2003年全香港感染SARS病毒的大概是3.5万人,但是发病的只是1755人。为什么说感染SARS?因为身体里有SARS抗体,就证明曾经感染过冠状病毒,但是发病的人只有1755,占感染人数的5%;而没有得病的,占整个感染病毒人数的95%。请问,我们到底要关心这95%,还是不关心这95%?
这个研究结果充分说明,人和病毒是共生关系,天下病毒常有,但病不常有。5%和95%相比较,说明绝大多数人都有把病毒免疫掉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身体有问题,或者正气虚弱得很厉害,或者气机不通很严重,那可能就被病毒折腾死。中医调动人的抗病能力,提高免疫机能,使人体在很大程度上不发病,这是中医在对待外感病的时候首先要强调的:总是未病先防,不要等病了之后再说话。
那么,SARS发病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还是多因素相关性,绝不是单一的病毒造成的。
    第一,2002-2003年的冬季,据天气预报讲,是40年不遇的最寒冷的冬天,那年的雪下得相当大。《内经》上讲:“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在特别寒冷的时候,人们往往围炉近火,吃一些热性的东西去御寒,容易形成身体积热太过。第二个原因,从运气学说来说,2003年是癸未之年,癸未之年最大的特点是火运不及,也就是阳气不旺。从大寒开始到清明,那两个多月里,气候大起大落五次之多,一天之内的温差高达8度,甚至10度。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穿衣御寒不谨慎,肯定会发病。第三个原因,恐怕是全社会共同的问题。那年发病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空气不大流通,白领比较多,压力比较大,吃得比较好,积热比较多。一般来说,有火、有食,感冒就容易上身。所以从内在的原因上来讲,恐怕我们还是对人自身的关注不够。因此,正是因为内外因相互作用,SARS的基本病机特点是:外寒、内热。
    在当年的SARS流行过程中,我们的防治为什么出现那么多纰漏?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第一,西医受外因决定论的影响太深,只看到病毒。第二,SARS到底是什么病毒引起的,西医有相当长时间不认识,之后要诊断一个人是不是感染了冠状病毒,从抽血化验到出结果,需要三到五天的时间,这三到五天在中医来说正是用药治病的关键时候,西医只是在那里等待。第三个原因,还没有发现是不是冠状病毒的时候,就抽出一大群人去研究疫苗,浪费资源。而且,西医在整个理论上没有前瞻,治病不治人,在没有特效药的时候,只能使用利巴韦林和大剂量的激素。其对病的分型就说明问题。西医将SARS分为四型:初期,重期,急期,恢复期。初期用的是利巴韦林和类固醇;重期病情加重了,用的还是利巴韦林和类固醇;到急期和死亡打交道的时候,还是利巴韦林和类固醇,只是加大剂量而已。
    从预防来说,关于天人合一、身心统一是中医的预防特色。那段的防护讲来讲去就是“慎起居,戒饮食,适寒温,戒嗔怒,多饮水,通大便,勿温补,远病毒”。八条里七条都是我们中医的。 “慎起居,皆饮食,适寒温,戒嗔怒”都是《内经》的原话,意思是要顺应四时。多饮水,饮水多,代谢快了,病毒在体内呆不了了。通大便,身体的内热不存在了。那时候给老百姓讲,要做到“三通”??通大便、通小便、通气血,让病毒在你体内存在不了,你还怕什么?
    在香港我们还特别强调:不要补。我治疗的第一个SARS病人36岁,当时已经到《伤寒论》的厥阴阶段了。他在病之前身体虚弱,于是买了六根红参,三天吃完。一根红参按15克算,一天至少吃了30克,不火也要火起来了,病毒为什么不来?中国人现在把吃补药当成家常便饭,要提起警惕。
胸中有全局,眼下有重心
     “胸中有全局”,就是《伤寒论》讲的,从病一开始,就知道病可能往哪里走,阴和阳分清楚,明白正气虚不虚,气机是否畅通。在阳里无非是太阳到阳明和少阳;在阴里,无非是太阴开始,下一步才能到少阴和厥阴。“眼里有重心”,就是该从哪方面入手。
    就《伤寒论》这个六经来看,头一关我们遇到的肯定是太阳,由此确立战胜外感病的战略目标,那就是必须贯彻“抓住三阳,治在太阳”。除非个别人一开始就出现三阴不足的表现,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抓住三阳,让病不进入三阴,这是最主要的战略措施之一。治在太阳,就是在病的初期就把它干掉。这方面并不是说我们逞能。在整个的SARS阶段,全香港发病1755,死亡299,占整个患病人数的17%。我们内地是5.9%。广东是发病最早的地方,早于香港,死亡的比例3.6%。广州中医药大学接治了45个SARS病人,结果是三个零:病人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病人零转院。我们内地的5.9%和广州相比就比较高了,为什么高?大家清楚。SARS在北京一出现,官方先把它保护起来,不叫社会知道,只是西医上手。直到5月8号,吴仪当了卫生部部长了,才开了让中医进入SARS第一线的会议。当天开完会,医生就下去了,7天以后整个SARS的势头就压住了。
    SARS也是我这一生很难得的一次经历。我在香港治疗过两次SARS,用的不是一付药,是两付药。两付药煎好,6个钟头吃一次,算起来也是一天吃完,12个钟头之内烧就下去了。
在“抓住三阳,治在太阳”的问题上,我们记住三句话:“把握治疗表征的第一关”,病在太阳阶段,就是病刚刚开始的时候,病人头疼、发烧、全身发冷、打喷嚏,在这个阶段就抓住表征;“把握散寒解表、清热宣透的第一法”,寒没有了,在外的恶寒发烧没有了,剩下的气机疏散开了,体内的热清掉了,病就不能存在了,人正气旺了,那病毒自然被人体的正气灭掉了;“选准临床起首第一方”,必须针对病机制定治疗原则,一副药下去,病就退下去了。
    在这点上,我觉得并没有值得骄傲的地方。我是1962年开始随师学中医,1966年底,学了5年以后开始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提着医药箱去最基层,当时的病人相当多,外感病也相当多。我在治疗的过程中,老百姓开玩笑叫我“李一副”,退烧结果比西医快。因为我们既治病也治人。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外感病上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一句话,中医强调的是扶人一把,西医强调的是剿灭病毒。就像布什打拉登一样,拉登在哪里不知道,就知道投那些重型炸弹;病毒在哪里不知道,就知道用他手里并不满意的所谓的抗病毒药,大剂量用。当时香港用利巴韦林用到常规量的10倍,类固醇也用到常规量的5-10倍。西医在治病毒性疾病是这样,细菌性疾病也是这样,只针对细菌病毒,“目空无人”。中医是扶人的,我把你阳气扶旺了,气机疏通了,同时把内外因相互作用形成的病理表现改善了,这个病就好了。
    最终,在香港的SARS过程中中医还是没进去,尽管我曾经治疗了2例,那2例都是偷着去的。堂而皇之地进入到大医院都已经是5月份以后了。
    西医值得反思的是医疗方式,没有药就承认没有药,为什么不让中医上?今天的中国,SARS之后修改了《传染病法》,里面全是西医的话语权,仍然没有中医。SARS期间中医干着急,没有办法,想上阵,甚至请缨,也没有人理,眼睁睁地看着一批一批的人白白地死掉了,其实SARS不就是一个比较重的外感吗!
    1998年冬至前后,北京有一次外感病大流行,那个时候我在一家门诊部出门诊。冬至前后,我们常用的是大青龙汤,《伤寒论》里的一个方子;冬至以后,随着阳气生发,用的是小柴胡汤加大青龙汤,常常开两服药就够了。可西医治疗一个外感,又是输液,又是打针,花钱少说一千两千的,更何况,对于病毒性疾病,西医原本就没有特效药可用。
    2004年在台湾召开两岸三地SARS座谈会的时候,我的一篇文章被他们放在整个论讨会的第一篇,大会的主持人和好多学者说,你这篇文章是SARS过后在总结SARS理论性和临床性最有价值的一篇。因为后来我们好多人都争先搞什么SARS治疗规范,但不是在理论高度上规范,也不是在辨证论治上规范,而是在方药上搞规范,而且按照西医那个分类:初期、重期、急期和恢复期。这四个期完全不代表任何疾病的病机特点,就是一个轻重划分,谁还不知道轻重?
近代科学普及太厉害了,从鸦片战争之后,从我们内忧外患开始,我们就和自己的传统文化过不去。在这种前提下,中医的命运很难不受影响。2003年8月14号,在香港召开了一次会议,欧美13个专家,再加上我们内地的钟南山先生,组织了14人的SARS专家委员会,对香港治疗SARS进行回顾、总结。我头一天接到开会通知,一夜没睡觉写了篇文章,就是关于SARS的若干反思。那篇文章后面我讲了这么一段话: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部门在防治SARS过程中的近代科学主义的做法,与世界卫生组织26届大会通过的传统医学战略相违背。为此我要求,世界卫生组织向全世界的医学界作出检查,特别是向中国,尤其是向中国的中医。香港是一个言论自由的社会,我在香港就要利用香港这个特色,发挥香港的特点。我有权利讲话,我认为我讲的对,我应该讲,这不仅是涉及到我们中医的问题,而且是涉及到世界人民的生命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不承认中国是中医和西医并存的两个医学体系这样的国情,使得中医不能走到抗治SARS的第一线。钟南山先生是团体里少有的懂中文的人,他说,李教授,你讲的话我一定完完整整翻译给他们,我一定要求他们带给世界卫生组织的主要官员。我想我们中国应该为我们的中医感到高兴,现在中医还照常担负着复兴人类的使命,这个使命不仅是我们的,而且也是世界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2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6/25 21:17 编辑

高烧不退急煞人 妙手回春伤寒方
北京崔月犁传统医学研究中心 项 红

http://www.cuiyueli.com/news/view.php?articleid=339
  初春的北京,春寒料峭。虽然小草已偷偷地钻出地面,显现星星点点的绿色,但冬日的寒意,仍使路上的行人身穿皮衣,棉服,头戴围巾、帽子。
  中午,一个电话打来,一位82岁高龄的女患者,突然外感高烧39.5℃,发烧的同时还伴有恶心、呕吐、咳嗽、咽痛、鼻塞、恶寒。希望大夫出诊看病。我和樊教授接受了任务,去看病人。
  来到病人床前,只见她面色蜡黄,双眼微闭,呼吸声粗,精神萎糜,咳嗽时作,呕吐中药及粘液。
  小阿姨说,从早晨就开始发烧38℃,吃了“正柴胡饮”、“羚翘解毒冲剂”、“止嗽散”各二袋,中午以后没有退烧,反而越烧越高。下午又两次呕吐中药和痰液,现在发烧仍然有增无减。一看体温表已达39.5℃。樊教授一边摸脉,一边问病人:“出不出汗?”病人说“没有汗”。“是否胃中不适?”病人回答:“是”。
  走出病人的卧室,樊教授说:“现在病人是表证不解,内里有热,心下痞满,应用<大青龙汤〉与〈小陷胸汤〉的合方。”只见他挥笔开出处方:
  生麻黄6克(先下,去上沫)  桂枝9克  生石膏45克(先煎)
  瓜蒌12克  法夏6克  黄连3克(打)  枳实6克  炒杏仁6克

  炙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枣4枚   一剂
  晚上7点钟病人服下中药,因胃中不适复又呕吐中药及粘液,至晚上9点半钟仍然高烧不退,患者神志不清,时说胡话,直至凌晨已烧至40.4度,服用“紫雪散”1支(1.5克),二十分钟后,患者的体温退至38.5℃。
  第二天早晨,樊教授又开出一方。方为〈小柴胡汤〉、〈小陷胸汤〉加生石膏30克、桂枝9克、大黄6克一剂。 患者服药后,开始腹泻,便出痰状物,此时患者体温已降至37.8℃,第三天患者体温降至37.1℃,已能食米粥了。原方加桔梗9克、杏仁9克,又服二剂,病人体温降至36.7℃。
  伤寒论38条说: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患者平素喜食甜食及油腻,有形成痰饮之因素,而〈大青龙汤〉是治疗溢饮的方剂。溢饮指“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所致的外证表不解,内有里热的症状。〈大青龙汤〉实际是〈麻黄汤〉加生石膏、生姜、大枣。用〈麻黄汤〉以解表证,用生石膏清里热,生姜、大枣以和中健胃。
  今年的外感高烧以胃肠症状居多,许多病人打针输液一周,仍高烧不退。而樊教授用伤寒之方,既解表热又清里热,只用了1-2剂药,就将82岁高龄老人的发烧治好,真是妙手回春,药到病除。
  樊教授常说,人得天地之全气,物得天地之偏气,中医治病就是以药性之偏,来纠正人体之偏。同时人类生活在大自然中,“顺四时则生,逆四时则亡。”
  根据五运六气的推算,去年为“金”气主运,冬天气候异常寒冷。寒邪外束。加上春节期间,多食肥甘厚味之品,易造成胃肠积滞,故热郁于内。《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今年入春以来,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阳明燥金,金克木,木气不得升发,更加重了郁热,所以今春的外感用表里双解之法最好。在感冒初起时最好服用具有外散风寒、内清里热功效的“防风通圣丸”。本中心正在研制的“柴芩感冒颗粒”具有更佳的功效。
  由此可见,中医治病之所以神妙,与中医天人合一的思想,因地因时因人治宜的辨证是分不开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5: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