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潘朝曦:牛奶的惊愕与思考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9/5 20:17:47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0905201608.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04:24: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8 04:30 编辑

嘉兴一家医院20天内抢救9位猝死病人 最小仅26-引发的临床思考
2016-09-07 14:41钱报网
http://zj.sina.com.cn/news/s/2016-09-07/detail-ifxvqctu6480144.shtml
【按:过劳是诱因,这话没错!但根本病因是什么?为什么不说?——就是喝牛奶与长期过量食用动物高蛋白食品造成痰瘀毒病机!中医以活血化痰解毒辨证论治加专病专方专药,是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病情的;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改变,还是不可能保持长期身体健康状况与享寿高龄、尽终其天年的!所以大力提倡淡食能多补,是预防以下乃至更多慢性疾病的根本方法,能接受这一中医养生理念,任何人都可以年享90以上高龄而动作不衰,为自己与家庭带来健康与安宁!至于适度的劳作与体育锻炼使人气血运行正常,这是常识,就无须在此多说了!】
嘉兴一家医院20天内抢救9位猝死病人 最小仅26岁
  短短20天内,嘉兴市桐乡二院的急诊科共抢救了9位“猝死”病人。其中男性病人8人,女性1人,年龄最大的95岁,最小的26岁,其中26岁就有2人。
  这位26岁的年轻患者,妻子看着他突然倒下。等到家人反应过来紧急送医,却已失去了最佳的抢救时机。
  另一位年轻患者在工作时突然倒地,工友慌乱之间不知如何急救,送到医院时也已失去了生命体征。
  据患者家人反应,在这些猝死的中青年患者中,多数患者平日里并没有什么明显病症。
  这些年,关于中青年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人们在感叹生命脆弱的同时,也在反思,为何猝死高发,又为何这种悲剧频频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什么是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对猝死的定义是,平素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即为猝死。
  用6个字精辟总结就是:因病突然死亡。
  用三要素概括则为,患者已经死亡;患者属于自然死亡;猝死是突然发生的。
  就像二院抢救这两位年轻患者,一开始都很正常,没有任何病症问题,却突然倒地死亡。
  猝死不分年龄段,且年轻人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传统认知认为,猝死大多发生在老年人身上。
  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心脏性猝死年龄分布为18-80岁,也就是说猝死是不分年龄段的,谁都有可能遇到。
  更出乎意料的是,18~39岁的青年猝死率高达43%,40~59岁的中年猝死率达39%,而60-80岁老年猝死较少见,是17.9%。
  由此可见,年轻人其实是猝死的高发人群。
  哪些疾病可引起猝死?
  猝死的原因有心脏原因和非心脏原因,其中心脏性猝死(SCD)最为常见,约占80%以上。冠心病、主动脉夹层、严重的心力衰竭、梗阻型肥厚性心肌病、暴发性心肌炎、遗传性心律失常和电解质紊乱等都会发生猝死,其中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约占30%以上。非心脏原因引起的猝死常见于脑出血、肺栓塞、哮喘等。
过劳成为青年猝死的最大诱因。现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加大,生活方式不健康,经常熬夜,长期过劳,应酬喝酒太多等都有可能成为不期而至的隐形的杀手。
【按:过劳是诱因,这话没错!但根本病因是什么?为什么不说?——就是喝牛奶与长期过量食用动物高蛋白食品造成痰瘀毒病机!中医以活血化痰解毒辨证论治加专病专方专药,是可以极大程度上缓解病情的;但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不改变,还是不可能保持长期身体健康状况与享寿高龄、尽终其天年的!所以大力提倡淡食能多补,是预防以上乃至更多慢性疾病的根本方法,能接受这一中医养生理念,任何人都可以年享90以上高龄而动作不衰,为自己与家庭带来健康与安宁!至于适度的劳作与体育锻炼使人气血运行正常,这是常识,就无须在此多说了!】
  猝死有征兆可循吗?
  既然是出人意料的死亡,猝死确实没有明确的预警信号,但不要灰心,大多数猝死还是有迹可循的,只是因为先兆不特异而被漠视错过。
  超过50%的心脏骤停前1小时~1月身体会发出预警信号,胸痛最常见约占56%,呼吸急促13%4%为头晕、晕厥或心悸。所以要做个有心人,如果出现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心慌心悸,以及左肩背部疼痛、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咽喉紧缩疼痛,牙疼下颌部疼痛不适等不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检查排除。
  据说,侯耀文先生猝死前就有后背疼痛症状,但却未引起重视,饮憾而终。对于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症状要有警惕心理,另外还需要注意,发生晕厥一定要到医院查明原因,心律失常引起的晕厥容易发生猝死,不要抱有侥幸心理,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身边发生猝死事件该如何处理?
  第一步:
  只有自己一人的情况下,先拨打急救电话120,简要说明一下情况和所处的位置。如果有别人在场,让别人拨打急救电话。
  第二步:
  立即让病人平躺仰卧,下颌抬起,头部后仰。
  第三步:
  立即行胸外心脏按压。跪在病人一侧双手重叠,手掌根部正中置于其胸部中央双乳头连线的中点连续用力快速垂直向下按压,频率每分钟100次以上,按压幅度至少5cm。未经心肺复苏培训者,可以只按压,不必吹气,一直坚持到专业急救人员到来。这几分钟胸外心脏按压可以让血液中的氧气维持最低限度的脑部供氧,避免脑死亡,为成功抢救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
  第四步:
  如果配有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场所,胸外心脏按压之后,立即配合使用AED,按照语音提示操作,可以大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发表于 2016/9/8 12: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牛奶还改变了日本整个一个民族了呢!虽然性寒,但是也有适应的体制教适合的,

点评

请把“举国饮奶,民族之误”全文读完,思考一下,再发帖子好吗?  发表于 2016/9/8 15:58
 楼主| 发表于 2016/9/8 16:14:20 | 显示全部楼层
bjsx 发表于 2016/9/8 12:01
牛奶还改变了日本整个一个民族了呢!虽然性寒,但是也有适应的体制教适合的,

题诗只道野无人,何意门停长者轮。
荣藉闲花如素笑,宠加幽划也生春。
漫言路近寻来易,犹恐山深认不真。
欲借文章联一脉,未知笔墨可如神?
 楼主| 发表于 2016/9/9 2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9 20:36 编辑

我的经方我的梦1~4讲王三虎
时间:2015-07-10 14:47来源:未知 作者:益群问问 点击: 368
http://www.mlzy120.com/704.html
少年梦——学经方
说起来我是1971年初中毕业以后开始步入医学殿堂的,当时是叫五七中学卫生班,实际上相当于现在的职业中学,两年制,学了一些医学基础知识,也有一些中医的内容。两年毕业以后,我就到了王家洼卫生院工作,主要是药房的司药,当时的卫生院实际上只有四个医师加上司药,一共六七个人,规模很小,病人量也不大。我当时去时只有15岁,在这个时候,恰好四个医师中间有一个三十来岁的中医,他给实习生讲“通伤寒者,医门之过半也”,意思是说:把《伤寒论》搞懂了的话,医学这门一半就过了。这句话对我影响深远。同时,党学都老师给我们讲了六经提纲和一些最常见的方剂,他讲了以后,我就认定了《伤寒论》,就托人买了一本,当时买一本书都很难,正好我们合阳县书店有,买了一本73年出的《伤寒论语译》,我就拿着这个背书。说实话,司药对于当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来说已经压力够大了,再加上要自学好多东西,抽出时间背伤寒已经不容易了,不过当时确实没有现在所谓的“时间到哪儿去了”的感觉,我感觉时间很充沛,尤其是每天清晨早起一点,用歌来唱就叫“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背着伤寒我心欢畅。当个医生是梦想,抓住根本不能忘”。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全国人民学习解放军,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我们这些既不是正式职工,又不是副业工、合同工,还不参加第一线的生产劳动,在防空洞里藏着的人,能有时间给自己学习,就觉得机会太难得了,所以我整天抽出时间背伤寒,背个天昏地暗,背个翻来覆去,大约用了一两年时间,我把《伤寒论》能倒背下来。我现在说几个数据,第一个,《伤寒论》的原文实际上只有四万字,如果按我当时的背诵方法,需要四个小时一口气背完,我能背到你说哪一条就背哪一条,只提条文名字或号码就能背出来,在那个时候我才明白什么“王明倒背马列”,“倒背”不是将“社会主义”背成“义主会社”,而是你说前边他背前边,说后面他背后面。那么背到什么程度呢?背到指导我学伤寒的老师认为没有必要背那么多了,有方证的背背就可以了,农村用不上那么多,我还有点不以为然,我认为既然《伤寒论》重要,怎么就能限定有方证的重要,没有方证的就不重要呢。我有的是精力,有的是时间。在背诵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其实我当时就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现在翻出我74年的日记,到现在也40年了,病案大约有20个,病名、病因、病机、病位、辨证、治法、方药、疗效一应俱全,我可以毫不谦虚地说,现在的硕士也好、本硕连读也好,没有人再像我这样拿出20个自己看过的病能写成病案。在这个过程中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胆也大,用麻黄汤的例子就在我这些病案中,(有个)青年人,咳嗽、气喘、无汗、头疼,麻黄汤,用一副、两副好了,我就作为病案记载了。远不像现在,在学习麻黄汤的时候,老师讲了:麻黄发汗力强,麻黄汤发汗力峻猛,这样一讲,作为《方剂学》的第一个方子,结果好多中医一辈子不用麻黄汤,不用麻黄我当时没有这个束缚,所以用麻黄汤也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这可以说是我最初用的经方。其次,像外感寒邪,内有水饮的咳嗽气喘我用小青龙汤,还有白虎汤治疗牙痛等我的病案里都有,因为现在在柳州保存,以后有机会给大家展示。值得我骄傲的还有,当时我母亲得了小柴胡证,我就给她用的小柴胡汤,结果吃了一副基本上好转,我一号脉,说“昨天是脉弦,现在是脉小,伤寒论271条说了‘伤寒三日,少阳脉小者,欲已也。’三天的话脉小者就是好了,不用吃药了”,结果正如张仲景所言。还有非常有意思的是,我的伤寒启蒙老师得了低血压病,眩晕数日,闭目尚可,睁眼则剧,第二天就要到西安找副教授--他的老师,当时在我们合阳插队,下放的医务人员办的班,他听过人家的课,他说“这是低血压,治不好,我明天到西安找我老师治”,我说党老师“你能不能听我一句话”,他说什么话,我说“有人在杂志上发表过文章,用桂枝甘草汤治疗低血压”,(听了这句话)他来劲了,我说“他认为低血压是心肾阳虚,所以用桂枝甘草汤补心阳,加肉桂补肾阳,三味药,每天各10克冲服”。结果我们这个卫生院缺一样药,我还亲自从外村的医疗站买回来,三味药,炙甘草、桂枝、肉桂、各10克,泡水喝,每天晚上我给他拿血压计两量,每天升高10毫米汞柱,一直恢复到正常。党老师激动地说,“舍此三味,别无良方”。结果我们师徒两个用这个方子在我们合阳、韩城一带(治好的低血压)大约不下三四十个人,这也是我当初学伤寒后用伤寒的例子。还有一个例子,我想也是我当时知道的少,就是读书,张仲景说了我就用。我一个同学咽喉痛,我一看他的咽喉不红肿,就给他开的半夏散及汤,张仲景《伤寒论》上不是说了吗“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那就是半夏、桂枝、甘草呗,你想,这三味药非常便宜的,一毛来钱,结果效果非常好,以后他还说了,不但当时有效,以后再犯了,用这个药还有效。我想大家都是经方大家,可能用的多,但是真正在中医队伍中用的人可能就少了。其实现在实际上这种病很多,因为大量的抗生素使用,半夏散及汤呢,用半夏化痰,用桂枝温阳,用甘草利咽,这个配伍非常巧妙,以至这么多年,在西安也好,在柳州也好,常常出奇制胜都与这个方子有关,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只有找准了症候,不要被炎症、不要被玄麦甘桔汤限定眼目。
    我学医以后,在我们村最有意义、最有影响的事是,我们村一个和我家走得比较近的一个老奶奶牙痛,我说牙痛那就白虎汤啊,当年我在卫生院经常用的,这是胃火,胃火牙痛就用白虎汤,她说我不能吃石膏这些凉药,一吃就拉肚子,我说那就加几片生姜呗,用生姜把胃护住,然后用白虎汤清泻胃火,结果她一吃我这个药牙也不疼了,副作用也没有。老奶奶用了这个药以后,从此就相信了我,所以从我学医开始一直到老人家去世,几乎每年回去都要以看病的名义叫我去吃个饭,送个土特产,她始终记得这个事,以后也相信我,当然也扩大到我们村。在这里还要说的是,这种寒热并用的方法,已经是我灵活运用经方的先期实践,更重要的是,对我以后用寒热错杂的观点看问题,提出“寒热胶结致癌论”奠定了基础。
    我边背伤寒边取得效果,从而加强了我反复背诵的欲望,在这个时候我还没考上渭南中医学校。
本来我读经方、背伤寒是为当一个好的赤脚医生。不料改革开放、教育制度的改革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理想之路的大门。于是我就认真备考,在备考过程中,(展示19784月当时的日记片段)这些日记就是我当时情感的真实反映。到1978年,我离开初中文化学习已经7年了,A+B+C=D这些都是从头开始学习的,虽然我的数学差,但是语文、理化还可以,结果就考上了渭南中医学校。在某种意义上讲,应该说是我经方梦的超越。
到了中医学校以后,激情满怀。我们当时考上的同学中有一半以上是有医学基础的,如何处理中专学习和个人优势的关系是我面对的问题。我们班当时50个人,20个以上就有医学经历,其中也有三年制所谓“五七大学”毕业的,那么我怎么办呢?我们这些有基础的人如何对待当时的学习,我想了又想,我们虽然有基础,但是这些基础和正式中专要求相差甚远,所以我报的态度是“门门及格,总分领先,优势突出”的原则,也就是说,伤寒还得背,经方还得学,但学校里开设的课程我要力争上游。所以在这三年中间,我对各门课程都不敢懈怠。而且在第一学年末,考试集中我们有分数比较的时候,我在200名学生中并列第三名。渭南中医学校当时也是被农村包围。非常幸运的是,它也有田间小路,而且这个小路更长、更宽、更适宜背书,我背书有一个特点,要走着背,不能坐着背,不能躺下背,所以才有“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的说法。为什么要走着背呢?我想这就像我们吃饭多了是要运动运动,“饭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或者说边背书边走路这样才有利于记忆的强化,有利于信息的储存。在背书过程中,我还是以每门课程,尤其是中医这几门主要课程中的证型、方剂为重点,当时我能把基本教材中的主要方剂都背过,所以在中专毕业时我能背六百首方剂,(有照片为证)这个当时有记录。因为我有个观点,咱们平时有什么事情解决不了,说就看你“有方子没有,有方子就好办”,那么这个“方子”是以经方为基础的。由于我的指导思想是对的,用功也就有了收获。
    我记得在中医学校时最喜欢周末和假期。因为只有在周末和假期我才能背经方、背伤寒、背金匮,才能自己支配时间,在平时我要学习好多课程。在上学期间我最高兴还期盼的还有每年的二月份,因为二月份是28天,我就有3天的饭票用来补贴日常生活。应该说我当时还是学有余力的,所以我看了一些伤寒注家的书籍,也练习写一些小的论文。在那个时候,我们觉得能发表一篇文章就不容易,所以即使在练习本上练习的时候我也在标题下面写上堂而皇之地“王三虎”,再开始下面的内容,用来模仿吧。在第二学年学期结束的时候,在图书馆看到一本李克韶副教授的《伤寒解惑论》,非常薄的一本书,我看了以后感慨万千,收获良多,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时我对《伤寒论》比较熟悉,对于李克韶老教授的有些观点不完全赞同,所以当时看完后我写了一篇《读伤寒论解惑后的一点看法》。没有想到,在我们中专毕业离校前的一星期,突然有同学说,王三虎你的文章发表了,我的激动心情难以言表,我很快跑到图书馆,看到文章以后,听到旁边同学讲,“王三虎这个名字黑体字,和岳美中、方岳中都并列起来了”,所以造成了一时的轰动,我也有幸成为中医学校办校40多年以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唯一一次留校的中医士两人之一,以后我和樊海两个同时考上了南京中医学院研究生,那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渭南中医学校早已是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部分,我有幸和当今的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教授以及某将军并列成为这所大专院校六大著名校友之一,伤寒、经方给我带来了超越梦想的荣誉。
留校以后,我抽出了好多时间用来进一步写文章、背伤寒,所以1981年七月份留校,十二月份就在《陕西中医》发表了“浅谈《伤寒论》的对举法”这样一篇文章,大约是受到刘渡舟教授的影响,探讨《伤寒论》中条文排列、方剂命名等等的一些奥秘。用我的话来说就是“如牛之初乳,绝对不掺水”,所以发表了以后收到编辑部热情洋溢的来信,这是一封公函,内容是:“王三虎同志,你的大作‘浅谈《伤寒论》的对举法’发表以后,收到读者来信,认为是一篇有血有肉,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好文章,建议以后多写此类论文。有便可来编辑部商谈今后选题。”这封盖着红章子的公函我作为“文物”现在还保留着。到1982年时我又在《陕西中医》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仲景遣词拾零”,这个也是当时有感而发的文章。我举个例子,“而且”的“而”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非常常用,我觉得弄清了这个“而”字,就好背《伤寒论》多了。要不然不一定能背过,或者说越背越混淆,举例子,葛根芩连汤、麻杏石甘汤都有“汗出”和“喘”,你怎么能记住这个?关键是这个“而”字,葛根芩连汤是“喘而汗出”、麻杏石甘汤是“汗出而喘”,为什么呢?因为“而”表示递进,也就是说“而”字后面这个词是强调的,比如葛根芩连汤是“喘而汗出”,不仅有喘,而且还有汗出,更重要的是汗出,麻杏石甘汤是“汗出而喘”,有汗出更有喘,没有喘就不叫麻杏石甘汤,汗出倒不是绝对的了。1983年我又在《陕西中医学院》学报上发表了一篇叫“仲景药量索引”的文章,这个文章有两个方子,因为当时我基本上没有临床,实际上主要是引用了其他人的,写文章的证据可以是自己的,可以是引用的,这些病例是作为证据来论证我的观点的,不一定都有是自己的,当然是自己的更好。一个就是“旋覆代赭汤”,药量问题上,刘渡舟教授是这样讲的,实习同学开了旋覆代赭汤,病人吃了3付没效找他,他一看这个方子对着呢啊,再一看,代赭石用了30克,超量了,改成12克,因为12克就留在中焦,30克就走下焦了。结果有效了。近几年再看《伤寒论》,旋覆代赭汤中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赭石一两,看来本方中赭石量小是仲景本意啊,难怪哩。第二个例子,我当时留校以后旁听我们学校的中医进修班课程,当时教《医古文》的杜老师反复口腔溃疡多年治不好,渭南的名医看遍了效果不明显,他就给当时的学员王焕生(他父亲是王正宇,陕西中医学院方剂学教授,这个老先生非常有学问,绝对是专家中的专家,飞机中的战斗机)说向他父亲求个方。结果王正宇开了个方子,杜老师一吃这个方子就好了,我一看那个方子是八味肾气丸加白芍、玄参,杜老师吃了一段时间觉得非常好,但是一停又犯了,他就继续吃,吃一吃他想,你这不就是八味肾气丸加白芍、玄参,我按你这量补上白芍、玄参,八味肾气丸再吃上。但是不行,只有吃原方才行,这我用来说明张仲景的药量非常奥妙。多年以后,当我研究《千金方》的时候才发现,王正宇开的不是八味肾气丸加白芍、玄参,而是十位肾气丸,就是《千金方》的原方,哇,老先生是比我高一招,我不学不行啊。
    我当时在内科病房当医生的时候治疗过这样一个病例也有一定说服力。接诊的这个病人是其他医生看过后我才接管的,阵发性心动过速,发作上来心率150/分左右,但查不出来任何器质性毛病,我看前面的医生用的安神镇静药没效,我反复询问,他在说的时候无意中提到“我的心口有点热”,一语惊醒梦中人,我说好了,你这方子我知道了,无形热邪蕴结胃脘,泻心汤证,我就开了大黄黄连泻心汤,没有加药,由于这个量很小,我说你就泡水喝,第二天查房一查心率五十几次,我说怎么这么快,他说我把你给的药泡在水壶里都喝了,原来是把两天的药当成一天的量都喝了,结果病好了出院了。这实际上说明我们读经方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张仲景说吐血、衄血用泻心汤,并没有说胃脘有热,但是我们可以意会,都是无形热邪蕴结胃脘,所以取大黄、黄连、黄芩清气分,热退就见效果。这也是意会出来的,这个例子对我影响比较大,激起了我继续用经方的信心。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我谈恋爱期间,我夫人,当时是女朋友,和我打乒乓球时她说背上有巴掌大一片,我一下子醒悟了,说“行了,不用多说,你这个病我能治”,因为张仲景说了“心下有痰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你虽然没说你是背寒冷,但这“一片”足以说明你实际是感觉到有一片不舒服、不正常,那么这就是痰饮阻滞气机,阳气不能布达的结果,绝对就是苓桂术甘汤证,我很快抓了两副,实际上量都大,打成粉让她吃,她吃了以后,原先的肿胀、浮肿非常缓和的消失了,以至于她同学找她去时还问她“吴喜荣在哪里?”说明她外型上变化非常大。当时在校期间学校老师也开过方,她自己也开过,为什么不行?没有用经方呗,苓桂术甘汤就是这么奇妙。张仲景说“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和之”很重要,真正平和,如果不平和,一时的利水又有什么意思?结果这个方子不但治好了她的病,她奶奶、她父亲都用这个方子治好了相应的疾病,以至到我女儿王欢小的时候也有这方面的问题,多次吃药多次好。前几年王欢说“我胃这里有振水音”,我说“苓桂术甘汤证”,吃了三副颗粒剂,她说“振水音倒是没有了,小肚子又有点胀”,我说“这就是苓桂甘枣汤证了”。
当时中医学校附属医院办了第二门诊部,我自打旗号挂的是中医儿科门诊,因为当时门诊部没有儿科,在看儿科的过程中,我受到当时在合阳县中医院实习时老师的影响。李景堂老师是非常地道的中医,我们跟着他时间长,小儿肺炎到他手里只有两个方子,一个是小青龙汤,一个是麻杏石甘汤,效果明显。我实习时自己管的一个小孩从入院到出院没有见过李老师,结果我到药房正好碰到小孩的奶奶在办出院手续,老太太见了我说王大夫这好那好,药房人说他是学生啊。在独立应诊期间,因为我跟过纯中医的老师,垫定了我以后纯中医的思维,所以当我在中医学校独立开中医儿科门诊的时候,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治小儿肺炎我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我没有觉得非要用青、链霉素不可。我觉得小青龙汤是针对肺部布满水泡音症状的,那么以喘为主、以干鸣为主是麻杏石甘汤。而我们临床上大量能见到的是小孩动不动就感冒、喉咙呼啦呼啦响是射干麻黄汤证。讲到射干麻黄汤证,我们都知道“喉中有水鸡声”,我想有的人可能知道,但是大多数人可能没有搞清楚“水鸡声”是什么,实际上张仲景在这说的水鸡就是青蛙。这种喉中痰鸣就像青蛙蛤哇蛤哇不停叫。对于人来说就是咽喉有粘痰,它既不像小青龙汤的痰清稀,也不想麻杏石甘汤纯热证的痰少、以喘为主,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寒邪化热,寒热都有,所以射干麻黄汤治疗平时儿科的咳嗽、气管炎、喉咙响效果非常明显。在柳州找我看儿科的并不少见,连儿科专家也不得不当着我的面说看到我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云云。邀请我到儿科讲学,还颇受欢迎。还要说一个半夏泻心汤证,我又一次到我姐家去,她的隔壁的邻居说拉肚子,我根据他的症状说你这就是半夏泻心汤,他吃了非常好,从此开辟了我对寒热错杂病机上的深入理解。我们大家都说“五泻心汤皆治痞”,大家都知道寒热错杂、辛开苦降用泻心汤,但是基本上都没有讲清楚什么就叫寒热错杂,怎么样就表现出寒热错杂?我在实践中才发现,之所以我们用泻心汤,就是因为它有寒热不同表现于一身,比如说这个人有胃胀、拉肚子、舌红,但是他说我不能吃凉的,不能受凉,一受凉就拉肚子,一吃凉的就胃痛,这就是寒热错杂。比如说舌红、苔白,这就是寒热错杂。总之来说,我们用半夏泻心汤是说明它有寒热错杂的不同表现,难以用单纯的寒或热解释才用,而不是简单地只要你是胃脘痞满就用。这种观点以后体现在我1992年出版的《经方各科临床新用》这一本书上,我认为这一本书最有价值的是我这几句话,我觉得在我目力所及之中,还没有看到有人像我这样把寒热错杂变得具有可操作性,理论上讲通的。对寒热错杂的这种理解使我在临床上见仁见智,多用寒热错杂的思路看问题。不仅仅我是这样,我女儿王欢也是这样,当时她刚上大学,跟我回去给老乡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痛效果非常好,多次夸赞,我也倍感自豪,至今他仍时常提及。以上是我在中医学校学习三年、工作四年学经方、用经方、以学为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积极备考研究生。在这里我说一些有关的话,至现在还有人埋怨“中医专业为什么考研究生还要考外语?”我说“我何尝不是这样想的,要是当年不考外语我可能早都考上研究生了”。但是我能想得通,作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不懂外语怎么行呢?既然是高级专门人才,国家有一个统一尺度,不能过多强调自己的难处,有了外语我们眼界就开阔了,而且交流也方便了,谁敢说中医研究生就只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看病。所以我们不能改变规则的时候就只能顺从规则。外语这个敲门砖确实耗费了我大量精力,要不是学习外语耗费,我可能记的方剂更多。
我是1985年考上南京中医学院伤寒专业研究生的。当时的研究生竞争十分激烈,全国报南京中医学院伤寒专业的58个人,上线的10个人,面试的5个人,有2个分别转入内科班、温病班,剩下3个人。我是宋立人老师的研究生,还有2个是陈亦人老师的研究生。南京中医学院是我国五所老校之一,当南京中医学院成立的时候我才出生。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室之所以影响全国,跟当时的学术带头人有关,他叫宋爱人,是苏州名医,是我导师的父亲。当年宋爱人如果从苏州到南京的话,南京报纸上都要刊登“宋爱人先生今日抵宁”的消息,说明当时的盛况。宋爱人先生到南京中医学院以后注重教学和培养人才,我的导师宋立人和陈亦人先生当时都是青年才俊,是他们共同努力,编著了在20世纪非常有影响的《伤寒论译释》上下两本书,在当时极其出名,影响非常大。当时书上署名的是南京中医学院伤寒教研组,实际上是他们几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当我成为宋立人老师第一个研究生的时候,陈亦人教授在伤寒教研室当主任,在我面试的时候,因为我当时是从农村去的,不会讲普通话,所以我看到了中年女教师鄙晲的神态,也看到陈亦人先生赞许的眼光。陈亦人老师当时教我们研究生《伤寒论》,收益匪浅,而且对我非常好,当然他没有在当面夸我,但是他给别人公开讲,我是他赞许的三个青年伤寒学者之一,已经非常难得了。还有可以证明这句话的就是,陈老师在我1992年出版的《经方各科临床信用与探索》这本书出版后,亲自在硕士、博士生课堂推销这本书,然后把钱寄到西安。而我们宋立人老师作为当代中医学家,知识渊博,他最大的功绩就是主编了《中华本草》,这一套书当时定价两千六百元,收载了八千至九千味中药,是当代“李时珍”。陈亦人先生和宋老师对我都非常好,而陈亦人先生尖锐深刻的治学观和我们宋老师宽厚平和的治学观都对我以后学术风格的养成产生了深厚影响。作为一个伤寒专业研究生,我到了南京以后,怎么学呢?有一天走着南京的大街上,说实话当时我确实觉得,考上研究生了这以后就是做大学问的基础,是当博士、教授的料,不做基本的研究工作,不积累资料不行,恰好在大街上多看了一眼,就发现了装帧非常漂亮的读书卡片,我一下子几乎用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三千张。尽管我说的比唱的好听,我还是想用歌曲来表达我当时的心情:“走在南京的大街上,买了卡片我喜洋洋。图书馆里把身藏,不管他白天还是晚上”。这样的话我就在这三年里形成了读书、读文献、记卡片的习惯,前后记了两千多张,由于我积累了这么多卡片,以后还真是派上用场了,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说我也是吃张仲景这碗饭成长起来的。因为当时我刚到四医大,正好赶上“第四军医大学首届青年教师成才奖”的评选活动,在这个展览上,除过30多篇论文,我的2000多张卡片也引人注目。其实初选名单里没有我,结果两个教授坚决要求把王三虎加上,主管的人说“因为他不符合条件啊,因为他不是本科毕业啊,教龄也不够两年”,结果,众议难违,拨乱反正,我成为获奖者。也就有了提前晋升讲师的资格,这也是带教书随军的必备条件。
在边读书边做卡片笔记的过程中,也是深入思考乃至上升到理论的过程。除过对读书学经方感兴趣,无他。我考上研究生的时候就发表过6篇文章,加上在南京上学的三年期间一共发表了30多篇文章,那个时候是有稿费的,我的稿费虽然不能和工资相比,却也解决了不少问题。记得当时我用两篇文章的稿费,给我女儿,那时她才两岁,买了一个三轮车带回去,我感到非常自豪。我发表的这些文章中有关经方的综述就占八篇,也有一些是心得体会和争鸣文章。当时我也是风华正茂、锋芒毕露。比如说,五苓散,我既在《国医论坛》发表过五苓散的综述,也在《四川中医》发表过“五苓散不主蓄水证质疑”,在《陕西中医》发表过“也谈蓄水证—与杨中芳同志商酌”的争鸣文章,这主要是锻炼了我对经方的情感,和经方如何研究的思路,实际上我就走向了经方新用、经方活用、经方扩大应用的治学之路。我的结胸病的研究,用我们师弟的话说我这人“抠字眼”,首先我解决“胸”和“胸中”不一样,我说张仲景说“胸中有寒”,没有说“结胸”是“胸中”,那么这个“胸”说明它的范围要比“胸中”要大,仅这几句话的意思我就在《河南中医》头版头条发表过论文。有意思的是我的论文答辩中答辩主席提的问题正是我发表过的“《伤寒论》131条之我见”,这种情况,不要说当时,就是现在发表文章比较容易的情况下也还是不多见的。我的毕业论文“结胸病的研究”分解开来前后一共发表了7篇,以后还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
    我虽然日语口语差,但我的翻译能力强。期间发表过4篇译文。一篇是小建中汤治遗尿,一篇是甘麦大枣汤治疗小儿情绪性惊厥,非常有实际意义,因为农村中这种病非常多,我们中医文献中我目力所及没有见过,而日本人用这个治疗非常符合临床实际实际。还有一篇叫《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疗甲亢性心功能不全》。我还译过一篇叫《肾病综合征的汉方治疗》,他是用补中治湿汤,实际上是四君子汤和平胃散去甘草加黄芪。
    在研究生三年期间,我个人看病的机会比较少,只不过是在我夫人单位有一个看门的老头的孙女患了雷诺氏综合征,手足冰凉,疼痛的厉害,我用当归四逆汤获得很好疗效,这老头多年还是“念念不忘”。其他虽然也治过一些病,但都不是从经方入手的,比如说用虎潜丸治疗痿证等。
我在学校勤于写文章,曾发表过一篇文章是针对陈亦人教授人民卫生出版社的《伤寒论求是》。非常有见解,我写的文章就是“入之愈深,得之愈真——陈亦人教授《伤寒论求是》读后”。刘兴旺博士当时在南京读温病博士,他看到我其中的一句话“市场疲软,此书何以不疲软?”就记住了我。因为当时这本书卖得很好,我这句话言外之意就是这本书写的很好。当时全国市场货卖不动,市场疲软一语成了热门话题。而陈亦人教授的书却很快脱销了。陈亦人教授送我的书还是他自留的一两本。所以我们要写文章,所以要用善于引用一些鲜活生动的语言。我还写过一篇文章叫“学问日进,老而弥坚—李克韶教授书文读后”。黄煌教授给我寄了他新出的《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中医十大类方》,读后有感而发,写成“药虽是旧,宏之惟新——读《张仲景五十味药证》”一文,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当然我这里有尊重老师的意思。现在我常自嘲当我当助教的时候,什么都是教教授好,当我当助教的时候,还是要把学生、把助教、把主治医生放到重要位置,这也是学做人。
    那时候中医杂志比较少。因为我当时发表了一些文章,在学术界还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现在我说“我这么多年淡出经方人的视野”。在当时,《实用中医内科杂志》专门派编辑来找我当他们的业余编辑审稿改稿定稿。刘渡舟教授专门派他的两个女研究生到南京找我,可我当时太书呆子了,没有记清名字。我研究生毕业以后,有一次到北京,当时我们孙思邈研究所所长和我一起去找刘渡舟教授,请他作为我们孙思邈研究所的顾问,刘渡舟教授正好上门诊,围了一大圈学生,看的一个病是用小柴胡汤治疗肝病的,看完以后,我说“刘老,我是从陕西来的,我叫王三虎”,老先生七八十岁的人一下子站起来脱口而出说“你的文章写得好”。这我绝对不是虚吹,我是说刘教授大家风范,经方中间有大家,有大人物,只有心胸宽阔,才能成为大家、大人物。还有我们陕西中医学院杜雨茂教授,当院长多年。我虽然不是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也不是杜老师的研究生,但是杜老师对我非常好。我的校友张晓峰,从黑龙江中医学院毕业以后想留在西安、咸阳,因为他不认识人,我直接就找杜教授,杜老师答应了。虽然以后没有办成,我还是很感激的。以后我又给他联系到西安市中医医院,他现在是陕西名中医。前几年我还和杜老师的得意门生刘吉祥教授到他家里拜访过。当晚,杜老师一反常态的好谈,讲他得意的病例,领我们参观他的私人图书馆,赠送他的新著。在回来的路上,刘夫人张金艳说没见过杜老师今晚说这么多话,我说古人有:“寒夜客来茶当酒,知音人听话偏长”不是!
总之,在我读伤寒、学经方的道路上,刘渡舟教授、陈亦人教授、宋立人教授、李克韶教授、杜雨茂教授、黄煌教授都是我非常好的伤寒前辈,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的东西。用用司马迁的一句话讲就是“高山仰止,大航行至,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我一直是用这句话自勉的。我要向他们一样有宽阔的胸怀,有活到老学到了的心态,为经方事业、为中医事业做出我应有的贡献。
    1988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第四军医大学,才真正意义上开始了我的应用经方阶段。寒热错杂认识问题这一经方思路的不断应用为我临床打开局面、初步患者群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说起来,我的家乡才是我经方事业的根据地。1999730日,我在家乡合阳县。一个29岁的小伙子,在饥饿生气的情况下大量吃西瓜,豇豆,导致腹痛难忍,进行性加剧,外科急诊,怀疑胃穿孔,剖腹探查,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造成急性胃扩张,医生解释手术说,由于腹主动脉和肠系膜上动脉夹角太小,把十二指肠夹住了,下不去,手术是把肠子拉下来,处理后关腹。出院两天后复发,症状同前,保守治疗半月无效,医院诊断急性胃扩张,建议再次手术,行胃大部切除,家属不同意,寻求中医看能不能解决问题。我也没把握,我的伯父王仰文是西医外科出身,所以一起去看。看了以后,伯父也认为不宜手术。当时患者腹胀脘甚,胃扩张横径超过30厘米,疼痛难忍,声音不足,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三日未通,舌红苔黏腻,脉滑,属于湿热阻滞中焦,胃失和降,用辛开苦降,燥湿和胃,益气降逆的方法,简单说就是半夏泻心汤和平胃散。半夏15g,党参12g,黄连12g,生姜3g,炙草5g,苍术12g,川朴15g,陈皮10g,枳实20g,竹茹12g,代赭石20g,炙黄芪50g,升麻6g,白术12g,云苓15g,降香12g,当归12g,赤芍12g2剂,12小时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20小时后,胀痛均消,大便得通,腹部平软,欲食稀粥,苔粘腻稍减,继用原方3剂,平安出院,至今未再复发。
1988-1994年,我用半夏泻心汤基本不加减治疗胃炎,我们老家的患者常带胃镜录像找我开药。一看往往是几个人同时看,还是半夏泻心汤。随着阅历的增加,还有所加味的。首先是大枣要不要用,如果按大枣甘不利于中满(痞),应该去,但是大枣汁液浓厚,正是保护胃黏膜的药,正是抵制干姜等辛味药刺激的药,所以不能去。炙甘草要不要去,也不能去,虽然甘容易中满,但是调和中气也很重要,就是量不要大,这就是一个配伍的问题。还有一个问题是党参还是人参,我主张内科杂主张用党参,一般是6g,15g18g。很少用到30g
在这个基础上,我一般治疗胃炎用半夏泻心汤,多半加连翘公英,因为这两味药都能疏肝和胃,都治疮痈,这多少有胃炎从痈论治的思路,同时,如果咽喉不利,我非常注意咽喉炎和胃炎的密切关系,往往加木蝴蝶12g,因为木蝴蝶利咽疏肝和胃,一药三用,非常合适。以胀为主的话,加枳实、厚朴;以痛为主,加元胡12g,川楝子12。当疼痛范围扩大,向脐发展,我一般加高良姜和乌药。如舌上干燥,脉弦,我一般用百合、香附为对药。还有两药值得注意。当归在治疗胃病上非常值得重视,很多人认为当归养血和血,不不不,当归就是和胃的,当归建中汤,他的作用比较多。桂枝和胃气降逆,散寒疏肝都非常有好处。这是我基本的加减法。这是讲的半夏泻心汤。
    还有大家熟悉的小柴胡汤,中医界人人都知道,日本就是爱用小柴胡汤。好多人一辈子就是小柴胡汤先生,陕南有一个老中医叶锦文出了一本书叫《小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一辈子就是用小柴胡汤成为名医。我要说的是小柴胡汤能治这麽多病,能让医生成为名医,必然有它的道理,但是我认为以前的解释都不能令人信服。我的理解,最主要的是小柴胡汤疏理三焦气机,因为手少阳三焦经,小柴胡汤就是手少阳主方啊。疏理了三焦气机,五脏六腑无所不包,所以一方治多病,可以理解嘛,这是一个原因。第二个原因,小柴胡汤7味药,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表里双治,升降同调,没有比他配伍更妙的方子了。在临床上,大家和我一样喜欢用小柴胡汤,不说常规的,说一个有代表性有轰动效应的。1998年,除夕下午,我村小伙子在县医院病危找我,当天晚上就把我叫到县医院,诊断为急性肾炎合并肾功能衰竭,主张马上转西安血透。我同意,但是认为到年关不合适。先开3副中药吃着,到初四和我在一起去西安。当时患者颜面略红而浮肿,精神困倦,头晕眼花,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小便黄赤大便干燥,三日未解,舌红太薄黄,脉滑数,尿常规:蛋白++,隐血++,可见颗粒管型,尿素34,肌酐356,我辨证为:风水,水热互结,三焦不利。毒邪蓄积,导致关格。法当清热行水,疏理三焦,通便排毒。用的是小柴胡汤、五苓散和苏叶黄连汤加味。柴胡12g,黄芩12g,半夏12g,生姜6g,竹茹12g,猪苓15g,泽泻15g,白术15g,茯苓30g,苏叶10g,黄连10g,车前子12g(包),马鞭草15g,大黄10g,生牡蛎30g,半边莲30g,白茅根30g4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小柴胡汤好理解、五苓散也好理解,因为有水肿吗,苏叶黄连汤就是升清降浊治疗关格的有效方药,再加上车前子、马鞭草,大黄,牡蛎,半边莲,白茅根。结果初四早上,小伙子好了,吃了这个药,每天肾功下降,现在正常了。结果院长来了说,你是合阳人民的骄傲,这一年我40岁。这个病人住了4-5天就出院了,以后到西安找过我一次,这么多年没复发。
我记得在一次我们渭南中医学校同学聚会上,我说过我一些验案,现在的延安市名中医郭平问我,你为什么想起这样用,而一般人想不出呢?我说我读的书不比别人少,也我不比别人笨。现在看来那是年轻气盛锋芒毕露的过激之词。我并不太聪明,当年没上过本科,下棋远不如我四个弟弟。关键是我抱住经方,抱住了张仲景这棵大树,大树下好乘凉呗。我从渭南中医学校毕业20年,我们学校的老师家属找我的非常少。因为学生吗,那个老师都比你起强。2000年左右,有个例子有意思。这个老师找我,他爱人神经性呕吐,在唐都医院住院,去年就是这个病,用遍所用止吐药,开过所有止吐方剂用遍,以为自家是医生,家里开药房,当地医生看遍无效。去年到唐都医院花了2000元住院治好了。今年一发病,还是本地医药无效,只得拿了2000元去,人家说要4000元。问我怎么解决这问题。我说吃中药呗。他用自行车把他爱人推到我家。他爱人皮包骨头,瘦弱不堪,少气懒言。一到我家就在我的大沙发睡着了,我们吃饭,她夫人吃不成。吃完饭再说怎么看病。我基本上还是认为肝胃不和,三焦气机不利,胃失和降,寒热错杂,小柴胡汤和半夏泻心汤,结果服药后好了。丁老师说王三虎两付药给我省了4000元。使我在母校有了点脸面。
    我有一个亲属,在临近中考时,突然幻听,老觉得有人叫他,上课常听见有人叫而走出教室,结果没人。当地医生看,说得看精神科,我打电话问她是不是月经来了没干净,她说:是啊,月经淋漓不断,不干净。怎么辩证,幻听我没遇到过,我只知道热入血室,因为正值月经前后,邪热侵入血室,可以见很多症状,张仲景说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那是极端情况,幻听只是这种情况得不同表现形式和比较轻微而已。我把方子发过去。只吃了一副,第二天就没这症状。同学知道后发短信说“真正神医”,不是我神医,张仲景才是神医。
    还有呢,小柴胡汤,我平时大量长期多次用于治疗乙肝。乙肝人群庞大,怎么对待病毒携带者,我的观点是吃药比不吃好,不一定能清除病毒、使抗体产生,但是中药保肝减毒,某种意义上讲,可以有一部分人达到保肝解毒,消除症状。长期服药,能防止病情进一步转化,个别病人也可抗体产生,永久免疫。我当时到北京,见刘渡舟教授用这个方子,我多少是学他的,加贯众、土茯苓、女贞子、丹参、黄芪、茯苓。用这个方子,我的隔得很远的亲戚的亲戚治好的大有人在。我就是这样由村、镇、县、市不断发展患者群的。
    患者群建立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是在本单位在同行之间,在内行之间树立威信,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这一点我介绍个案例:我们家乡附近有个李医生,他比我大,他妻子乙肝肝硬化,舌头上有黑豆大的瘀血块,他也用药,县上的医生都看遍,蜈蚣、全蝎什么都用,量也越加越大,就是消不掉瘀血块。在这种情况下,找我看。我用小柴胡汤加六味地黄汤、一贯煎。我们的活血化瘀方法已经泛滥,但是养阴活血,养血活血,滋阴活血这个思路知道的人少。服药一个月后舌上瘀斑消失,症状大减。令他佩服的结果,就是介绍了好多病人。年龄更大些的王医师的妻子也是肝硬化,已经到了晚期,腹水黄疸,在西安住了至少3次以上医院,效果不好。这个病人我除了柴苓汤以外,还有柴胡桂枝干姜汤、猪苓汤的意思。我认为她是由阳黄到阴黄的转化,脾肾阳虚,阴虚水停。结果在我这里治疗了三四年,病情稳定。其后,王医师给我介绍的病人超过百人。还要收集我在各村散落的处方,进行归类整理,很有古人之风。这就是我说的当一个内行推荐的时候,含金量就很高,在本医院宣传自己的方法,实际上是为病人提供了一个更好的选择线路。我今天晚上在这里热情洋溢地讲也有这个意思,如果通过我的讲演,使大家有所收获,以后全国各地的青年医师,遇到疑难病症,在自己还没有把握或效果不好的时候和我商讨,临床对阵,具体分析,现讲现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楼主| 发表于 2016/9/13 19:47: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9/13 19:50 编辑

探源求实发挥-刘祖贻治学三境界
http://www.liuzuyi.com/jianjie002.html
探源、求实、发挥--刘祖贻治学三境界
刘祖贻于1935年出生于湖南安化中医世家, 幼承庭训, 为第9代传人。1958 年入湖南中医进修学校深造,1961年师承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研究员。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及所长, 省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并任国家新药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常务理事及资深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名誉顾问、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职。刘氏从事临床科研教学逾50, 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坚实的理论基础,1992年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同年又被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担任国家首批继承中医学术经验导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温阳益气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的研究",且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项目10余项, 研制固表防感冲剂、复方黄参片新药及保健品4个,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刘氏对中医基础理论有很深造诣,尤其在温病学说、中医免疫学说、中医临证思维方法等方面有所创见。刘氏临证经验丰富, 擅长内科、妇科及儿科疑难病, 尤其是心脑血管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胃肠病的治疗。
业医不易,精医更难,难在要以有限的精力去博览汗牛充栋的医书,以有限的知识来应诊千差万别的疾病。人生有限,学海无涯,如何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关键在于掌握正确的治学方法。刘祖贻研究员行医50 余年,学验俱丰,临床每起沉疴,屡愈痼疾。其造诣固然与经验积累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刘师有一种良好的治学方法。他在临床思维时重视理法方药的探源、求实、发挥,通过登越这三个境界,以扩展临证思路,提高医学造诣。以下根据自己跟师17 年的体会,总结刘师治学经验于下。
1 探源
探源,指探求本源,即弄清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刘师尝言,治学首重求源,只有找到发展源头,弄清其发展脉络,才能知纲要、明得失,以取事半功倍之效。理法方药之源,包括《内经》、《难经》、仲景之学,历代本草、方书之作,唐宋以来群贤之言。求源之时,要将历代的各种观点加以分析归纳,比较甄别,找出其内在规律,使之正本清源,纲目清楚。求源的方法有二。
1.1 从源正流法 这是探源的主要方法,就是自经典为始,按时间顺序依次查找,以研究其发展脉络。如一说到温病学说形成于明清时期,就可以联想到《伤寒论》。该书在"冬伤于寒,春必温病"(《素问•生气通天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素问•热论》)等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白虎、承气等治疗温病的方剂,但毕竟在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之后,才形成温病学说。两者之间的源流关系是什么呢?刘师经过数年苦读深思之后发现,汉唐宋时期都是在伤寒体系中研究温病,一直到元明清时期,温病才逐渐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形成了自己的独立体系。因此,温病学说的形成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孕育时期,是由无数医家的心血结晶而成。如唐代孙思邈受《伤寒论》及临床实践所启发,认识到伤寒、温病"考之众经,其实殊矣。所宜不同,方说宜辨"(《备急千金要方》卷九),提出"凡除热解毒,无过苦酢之物"(《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并组成辛凉解表的芍药四物解肌汤、滋阴解表的萎蕤汤、气营两清的温病阴阳毒方等。虽非尽善,但在温病学说发展缓慢的当时,已是相当难能可贵,对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其治疗五脏阴阳毒的6个处方,多用清热解毒之药,全部处方都用栀子,其中5个处方用芒硝、石膏,4个处方用元参、大青叶,并且石膏用量达8两之多。宋代庞安常《伤寒总病论》卷五就将这6个方剂另加方名,全部引用。余师愚受此启发,亦用大剂量的石膏治疗温疫。温病"斑属阳明"的理论,也源自于孙思邈热毒入胃发斑之说:"若热毒在外未入于胃而先下之者,其热乘虚入胃,即烂胃也。其热微者亦斑出,此候五死一生。剧者黑斑出,此候十死一生。"(《备急千金要方》卷九)刘师运用从源正流之法,分析研究了两千年来的有关温病学说的文献资料,总结出温病自身的发生与发展规律,从而编著成《温病源流论》一书,进一步完善了温病学说的理论体系。
1.2 逆流溯源法 即从最近的观点开始,逆时间顺序,往最古老的文献查找,以研究其理论根源。如《简明医彀》胃脘痛主方(川芎、炮姜、苍术、栀子、陈皮、半夏、茯苓、草豆蔻、甘草、生姜)、《寿世保元》的清热解郁汤(栀子、干姜、川芎、黄连、香附、枳壳、苍术、陈皮、甘草),都是治疗郁热胃痛的有效方剂,但它们均由《丹溪心法》的越鞠丸加减而来。如果进一步溯源,则可以知道这3 个方剂都受到了《伤寒论》栀子豉汤的启发。刘师就这样一个一个地逐渐弄清了常用方剂的起源与演变,便于临证选用。在探清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之后,其理论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如何应用于临床,尚需进一步求实。
2 求实
求实,即求证实效。就是对理法方药,在经过临床检验之后,作出疗效可靠与否的评价,吸收应用其精华部分,使自己对理法方药的运用能力、可靠性认识与信赖程度均大大提高,从而更好地运用于临床。求证的对象包括病症理论、临证时的理法方药及民间疗法。刘师主张通过临床、文献与实验三种手段,对所求证的对象进行检验。根据检验的目的,其主要方法有二。
2.1 定性检验法 本法在对单一的求证对象进行可靠性检验时选用,它可以运用一种检验手段,也可以多种检验方法相结合。如中风的病因病机,唐宋以前多从"内虚邪中"立论,元以来则有"心火暴甚""正气自虚""湿痰生热""内伤积损""肝阳偏亢、内风时起"、气虚、气血并逆直冲犯脑等诸家之说,各执己见,难以统一。刘师在其50年的临床实践中,对中风病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该病病机以风、火、瘀、痰、虚为主。发病的早期重在风火瘀痰,中脏腑者乃风火痰所致,中经络者以风瘀痰为多;只有后期才为虚、瘀之证。因此,刘师针对本病病理特点,拟定熄风通络化痰汤与益肾通络汤,分别主治本病之中经络与恢复期患者,屡取奇效。这就是通过文献与临床两种方式证明这一理论的可靠性程度是很高的。但由于个人精力见识的局限性,对于罕见病症,亦可借助于前人的经验,从古今医案、医话、临床报道、实验总结中去寻找验证结果,从而作出适当的评价。
2.2 对比检验法 此法用于两种以上求证对象之间的优化性选择,只有应用这种互相对比的检验方法,才能给临床上提供最佳的治疗方药。如防治感冒,一般认为重在肺卫不固,但刘师根据长期的临床观察,认为感冒的发生与脾气虚关系更密切。为了检验这两种理论的孰优孰劣,特用健脾益气药物组成固表防感冲剂,与益肺固表法相对照,进行防治感冒的临床研究。结果前者明显优于后者,并经动物实验证明:该方有诱导体内产生干扰素及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其论文"固表防感冲剂的研究",曾在加拿大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受到好评。在探清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并进行适当求证,弄清其实际作用之后,理论与临床都可以提高到新的境界。但在实际应用之时,尚不能墨守成规,胶柱鼓瑟,必须举一反三,加以发挥。
3 发挥
发挥,就是创新。即在自己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整理、提高,以完善临床理论,扩大理法方药的应用范围,探索出病症的诊治规律。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临床上所遇到的新问题。由于临床疾病复杂,医生之间的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发挥的方法也各有特点,不可能千篇一律。刘师用得较多的发挥方法有四种。
3.1 转用法 由于某些病症缺乏可靠的治疗方法,就将其他病症的方药假借过来,转用于该病症,以满足临床的需要。如将治疗中风偏瘫的补阳还五汤,稍加化裁后运用于脑震荡及其后遗症;治疗宫颈癌的龙葵,加于辨证方中,转用来治疗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虫牙痈肿、风湿痹痛的露蜂房,转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皆取得了较好疗效。
3.2 提炼法 对于一些较为疑难的病症,如果古今医家的诊治意见不一致,见仁见智,则将使人无法适从,此时可以将这些观点加以分析综合,概括出比较全面的意见,以指导临床实践。如梅尼埃病属于中医"眩晕"范畴,自古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等观点。刘师在仔细分析这些观点与该病的发病规律之后,将其病因病机进行综合提炼,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肝风痰瘀为标,发作期以标实证为主,缓解期才为本虚证。因此,组成平肝镇逆、化痰活血之方,作为各种眩晕发作期的通治药物,可以迅速减轻病情,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的平肝、化痰、补虚等法。
3.3 类比法 某些病症的治疗极为棘手,前人亦无比较成熟的临床资料,就需要依靠自己进行类比推理,从比较相近的病症中去发现可以借鉴的方法,来试用于这些病症,以解决临床上的难题。如脑萎缩,治无妙法,刘师将其与肌肉萎缩进行类比,认为两者所病组织虽然不同,但萎缩这一病理改变则是相同的,既然肌肉萎缩可以运用补肾活血法,那么该法或许可以治疗脑萎缩。因此,他便提出从肝肾血瘀辨证治疗该病,先通过16 例临床试用,总有效率达到68.7%。再用该法治疗60 例,对照组30 例用吡拉西坦片。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为73.3%,组间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并能明显改善患者智能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对全血黏度及血小板聚集均有改善作用。同时对老龄小鼠海马CA1 CA3 区神经细胞密度降低、线粒体老化、胞质中脂褐素颗粒和溶酶体等老化改变都有抑制作用。
3.4 联想法 对于久治无效的患者,已经不能再用一般的治疗方法,就必须借助于自己的联想能力,从患者症候的蛛丝马迹入手,广泛联系既往所掌握的知识,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曾有一位高血压危象患者,经中西多种药物治疗都不能解除危境。刘师出诊时见患者已经奄奄一息,但见患者血压虽高,却身覆厚被,马上联想到:中风自古即有内虚邪中的理论与临床报道,本病可能与风邪外袭、引动肝风有关。外邪未解,内风何由而熄?当即询问患者的起病之因,果为风寒而起,当机立断,处以辛温解表之方。患者大汗后血压下降,当晚即转危为安。
综上可知,刘师治学三境界,就是首先探讨理法方药的来源与演变,提高理论水平;然后将这些理法方药运用于临床,通过定性与对比两种检验方法,求证出符合实际的评估结论,以丰富自己的临证经验。最后对这些经验加以归纳整理、类比联想、提炼推广,发挥其最大的效应,即可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它的实质,就是"继承—实践—创新",也是刘师心血的结晶,对其学术思想的形成和临床造诣的提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周慎,本文刊载于《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年第10期)
========================================================
刘祖贻老个人简介
刘祖贻,男,湖南省安化县人,研究员、主任医师。19377月出生于湖南安化县冷市镇金门山刘氏中医世家,系第九代传人,从医60年,学术造诣深厚,临床经验丰富,在中医科研、医疗、管理方面建树颇多。曾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所)院(所)长,历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工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及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湖南省科技进步奖评审委员、加拿大中医针灸学会名誉顾问、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及中华中医内科学会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副理事长、湖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湖南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省中医药学会终身常务理事及资深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新药审评委员会主任、《中国中医药年鉴》资深编委、《湖南中医杂志》主编、《湖南中医药导报》主编等职,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湖南省首批名中医,于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临床广涉内外妇儿诸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种疑难病症的中医病机、治法多有创见,并拟定多个效验方,临床应用疗效显著,患者亦有口皆碑。
对内科疑难病症,特别是偏头痛、脑震荡、脑萎缩、血管性头痛、老年性痴呆等神经系统疾病,辨治时得心应手。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认为脑病之病因,主要在于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六者互为因果,导致了脑病病症的错综复杂;脑病之辨证,要从辨别外邪、痰、瘀、气郁、内风、正虚等六个方面的表现入手;脑病之治疗,要以治外邪、治痰、治瘀、治肝、治肾、治脾、治心等七方面药物为基础,灵活组合。另外,擅从肝肾血瘀辨证治疗脑病。
除中医临床外,对中医基本理论也有很深的造诣,尤其是温病学说、中医免疫学说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
20114月仁心承岐黄 怡情寄杏林—刘祖贻研究员治学之路
【作者简介】刘芳,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出身中医世家,跟随其父全国著名中医药专家刘祖贻学习,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工作近20年,擅长眩晕、头痛、中风后遗症等神经内科疾病及过敏性鼻炎、咳嗽、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在肿瘤、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更年期综合征、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疲劳综合征、睡眠障碍、痤疮、过敏性疾病等疾病的中医调治方面,临床经验丰富。
【门诊地点】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门诊时间】周二下午,周六上午
辛卯初春,恰逢刘祖贻老师有闲,遂前往拜访。言谈间刘老总是流露出对中医的挚爱之情,让人深为感佩,很受启迪。其家学渊源,国学根底深厚,不仅勤于临床、精于实践,而且博采众长,擅于融会新知,为中医药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胸怀济世承家学
刘祖贻先生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一中医世家,为其第九代传人。明末清初间,始祖继皇公师从遁隐的晚明太医嚣嚣子,尽得真传,后悬壶桑梓,活人无数,医名大盛,从此中医在刘家世代相传,迄今已近400年。刘老为出生在这样的中医世家深感自豪,曾赋诗云:"束发承庭训,黎阁书香浓;薪传历十代,医学境无穷;纸上得来浅,实践始能通;春回生意满,花映杏林红。"充分表达了多年来传承家学、潜心医学的独特心得。
刘祖贻先生儿时常目睹父亲永康先生诊病处方,既感受到病家的疾苦与期盼,也叹服于中药的神奇功效。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这使得中医成为其终生热爱的事业。
先生五岁半即开始读书,在完成小学的启蒙教育后,即攻读以经书为主的国学。他自幼聪颖,才思敏捷。10岁时的一个夏夜,塾师呼诸生在枫荫下纳凉,当时月明风清,师者手摇蒲扇,一时兴起,命学生即景吟诗。年幼的祖贻吟得一首五言绝句:"纳凉桐影里,犹闻墨香浓;清风生袖底,明月落怀中。"塾师甚为嘉许,次日起即为其加授《诗经》。研习国学是其父的安排。父亲认为"文是基础医是楼",只有学好国学,才能学好医学。实践证明,父亲的观念是正确的。历史上许多大医,既是名医,亦为鸿儒,都有着很深的国学功底。
在研习国学之时,亦开始攻读医书。他从学习《医学三字经》《四言药性》《濒湖脉诀》《汤头歌诀》等"四小经典"开始,随后研读《内经知要》《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刘老感叹地说,现在想来,若没有好的国学根底,想读懂这些医书是难以做到的;学好经典,学好国学,就有了根基,学养才能深厚,并且终生受益。刘老能在中医事业中取得很大成就与此难以分开。
13岁起,先生一边读医书,一边随父亲出诊。时值解放前,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病患甚多,且求治者多为急危重症或疑难症,内外妇儿诸科均有。永康先生胆大心细,用药如神,屡起沉疴。如当时有个县官,时发吐血,多方求治无效,一日感寒后,吐血盈升,甚为危殆,急延永康先生往诊。察其恶寒发热而神疲,舌淡、苔白滑且脉反沉细,乃断为太阳、少阴两经合病,急投麻黄附子细辛汤,一剂而热退血止。又如一年及标梅的女子身患怪症,自出生以来一身毛发全无,且身体肿胀渐重,久治罔效,甚苦,更遑论婚嫁。永康先生予大
发散,麻黄用至一两。患者服药后汗出肿消,嗣后毛发长出,一如常人。永康先生德艺双馨,时人因此誉之为 "万家生佛"。祖贻先生对父亲深为敬佩,并立志成为如父亲一般的良医。他于襄诊之余,在父亲指导下研读家传医书《医学一串珠》,逐渐掌握了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证的辨治要点和常用方药,并且养成了白天门诊、夜晚读书的习惯。除温习经典外,他还旁及诸家,结合临床所见,辨疑解惑,学识日进,在16岁时已能够独立应诊。
二、融会新知光岐黄
刘老强调学经典、学国学,并非因循守旧,而是认为这两者是学习中医的根基所在。同时,他也十分重视学习新的知识。他认为,中医学从来就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开放的体系,是在不断汲取新的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黄帝内经》就是范例,它吸收了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代表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西医学利用当代物理、化学等科学技术成果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何中医不能用?固步自封是愚人之举。当然,吸收先进科技成果前提是要有坚实的中医学基础,只有如此,才站得稳、立得住。不要惧怕所谓的"异化",而要汲取新学为我所用,使自身不断得以发展壮大。
先生于1952年考人了安化县萸江中学,1955年春回乡行医,任区中心联合诊所所长。1956年,他被保送至湖南省常德卫校进行学习。1957年,他参加湖南省中医进修学校招生考试,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该校,1958年秋分配至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工作。传统的家传师授教育为其打下了良好的中医学基础,而系统的学校教育又进一步完善了其知识结构,提高了学术水平。由于表现突出,先生于工作不久即被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选为助手,并成为他的开山弟子。有了名师指点,先生进步更快,学术日升。其后他历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室、理论研究室主任及院长等职,并于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多年以来,刘老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他关注学科进展,定期查阅医学期刊,掌握专业动态。他认为,学习新的医学知识不仅有益于提高临床水平,还有利于始终保持敏锐的视角,启迪科研思路。每有所得,他必摘录之,以供临床、科研参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他读书有精与博之分,在精读经典的基础上,再博览历代医家名著。刘老认为,一家之言必有所长,当取其所长而补己所短。他常说,所谓聪明人,就是那些善于汲取他人长处和经验的人。除注意学习各个医学流派的思想,了解其临床特点外,对内外妇儿各科代表作均须用心研读,临床时才能各有所本,对各科疾病方能应付自如。刘老不仅广泛学习古代医学著作,对于近现代名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他也认真学习,甚至于民间验方他都会留意记下,并验之于临床。这正应了唐代韩愈《师说》所言:"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人们常说:学中医要有悟性。刘老认为,所谓悟性,除天资禀赋外,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方法;掌握正确的哲学思想,能培养良好的思维方法,促使人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问题,并深入透彻地认识事物本质。青年时期的他曾经有段时间对哲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进而对东西方哲学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学习,这对他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对其学习中医也有很大的帮助。中医理论本身就蕴含着深厚的哲学内涵。世界上许多传统医学在历史长河中被淘汰,但几千年来中医学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与中医学的哲学指导思想密不可分。如《黄帝内经》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思想,哲学对中医发展影响深远,而中医学又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哲学。因此,只有掌握中医学中的哲学思想,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中医学。此外,学习哲学,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又有助于中医人培养良好的学习思路。如提倡尊古而不泥古,就是对已有成果的辩证继承,即在认真学习古代医家学术思想及经验的同时,不能局限于此、固步自封,而当以已有的成果为基础,积累经验,不断发展。又如中医学学术流派众多,各有其长,亦必然各有所短,以辩证法为指导,在学习时就能很好地取其长而避其短,汰其芜杂而存其菁英。
三、获取真知须实践
刘老常说,做学问不能仅靠读书,要想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达成。尤其是对于实践性、经验性很强的中医学而言,只有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才能将书本知识、前人经验变成自己的知识和学问。他很欣赏陆游的两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老特别注重临床实践,即使行政工作繁忙,他也一直坚持门诊,至今不辍。
刘老诊治的病证多而杂,且大多是久治未效的疑难症。他临床思路广阔,医术高超,精于辨证、识证。笔者曾随他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会诊一例重症药物性肝炎病例。该患者短期内黄疸指数迅速升高,医院连下两次病危通知。刘老会诊时详查四诊及病史,发现患者面色黧黑类于阴黄,而舌暗红、苔白腻,故仍辨证为阳黄,但湿重于热,遂处以茵陈四苓散加白蔻仁、薏苡仁。患者服药7剂后,黄疸指数即明显下降,后坚持中药调治,数月而愈。他还会诊一例肺结核,患者用抗结核西药治疗后出现肝功能损害,不得不中止治疗。刘老诊见患者胃纳不开、便溏,且形体羸瘦,遂采用补土生金法治疗,后药物性肝炎和肺结核均获痊愈。不治肝而肝病愈,不治肺而肺病痊,这正是治病必求诸本思想的妙用。
刘老临证也重视辨证与辨病结合。如肺结核、糖尿病同为阴虚,但其病不同,故在滋阴时必加用该病之有效方药,如此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刘老常言:辨证要准,须于细微处察真情。如治一风温患者,前医见其微恶风寒而误用麻黄汤,患者随即出现高热、大渴、脉洪大;又用白虎汤,病势益剧,出现神昏谵语,急邀刘老诊治。刘老察其无汗,断定非白虎汤证,于是按温病无汗以清透为主治疗,方用银翘散,患者一剂汗出,热退神清。
对久治不愈的疑难病证,刘老不循常法,匠心独运,自出机柕。如治疗银屑病、面瘫、慢性荨麻疹等,用大剂量活血化瘀之药,疗效甚佳,此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又如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少用补剂,而重施排毒之品,取效甚捷。他常言中医用药之妙,亦在于剂量把握。今人用药剂量多偏低,多因误于"古之一两,今之一钱可也"之说。如杜仲可降血压,但须用至30克才有效;癌性疼痛,用吗啡难以缓解者,用大剂量三七、延胡索常有意想不到之效。再如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大多与剂量有关,如黄芪小于20克时升压,而达30克时则可降压,故中风可用补阳还五汤治疗,无需因患者血压高而怯用大剂量黄芪。但刘老同时强调,并非药物剂量越大效果就越好,关键在于药证相符及药物的配伍恰当。如曾治一气虚病人,前医用黄芪50克,反而气少神疲、昏昏思睡,然于方中加入白参10克,遂解此弊。
刘老用方不拘一格,既擅用经方,又不薄时方,亦有不少自拟方,常谓不能认为未用经典方或前人方就是无方。医者根据自己的经验,遵循一定的法度所组之方,只要有临床疗效,更应当得到肯定。
四、研究创新写新章
学习中医学,做好继承工作是基础。任何科学都要不断发展,中医学也不例外。刘老注重及时把握现代医学研究进展及中医药研究动态,致力于创新性研究。
早在20世纪60年代,他就在李聪甫老先生指导下,开始了"形神合一学说"的研究工作。他先从文献理论研究入手,然后结合临床,先后开展了肝病、高血压病、消化道溃疡等疾病的形神关系研究,探讨其调治方法,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
20世纪70年代,他认为中医学扶正祛邪与免疫作用有关,遂从调节免疫角度,对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排异等开展临床和实验研究。他提出,扶正中药和祛邪中药均有提高免疫或抑制免疫的双向作用,并由此进行临床研究。如排毒法治疗化疗所致白细胞减少症、调节免疫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甲状腺机能亢进等,均取得满意疗效。药理学研究证实,黄芪能全面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诱生内源性干扰素,对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他研制的以黄芪为主药的固表防感冲剂,对体虚感冒、感冒初起及预防感冒有良好效果,曾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刘老还致力于温病学说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见解,如温病学说起源早于伤寒学说等。刘老不仅在温病学理论研究中有非凡建树,在临床上亦擅长治疗温病,曾于2003年任湖南省防治"非典"中医专家组组长,被省政府荣记为一等功。
刘老提出以"六辨七治"为主体的脑病辨治体系,于20世纪50年代获国家重点课题,开展了老年性痴呆、抑郁症、癫狂、癫痫、头痛、眩晕等疾病的临床研究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疗效,并研制出两种中药新药。刘老治疗老年性痴呆有独到见解,疗效显著。其开展的"益气温阳法对中枢神经递质平衡调节作用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有关研究成果揭示出了中药的部分作用机制。
此外,刘老还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研制开发中药新药固表防感冲剂、安神补心颗粒剂、复方黄参片、生力神功及多种保健品,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他主编了《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91新方妙术》《三名丛书》《湖湘名医典籍精华(内科卷)》等专著,参与《中藏经》《温疫明辨》等古籍整理工作。
五、情深不老杏林心
刘老为人豁达大度,宽厚仁慈,勇于任事,淡泊名利。他常说,医为仁术,仁者医道,医道亦即人道;怀博爱之心,具回春之术,方可为医。他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病人耐心尽责,深受爱戴。而今虽年逾七旬,然对中医事业的热忱犹未稍减,在完成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后,他又承担了"十二五"攻关课题。
他为人恬淡自然,知足常乐。常言,做事须有入世之心,做人当有出世之心。用入世之心做事,积极努力,就会觉得充实、踏实;用出世之心做人,则能淡泊名利,少烦恼,无忧虑,自得其乐。他生活简单,粗茶淡饭甘之如饴,不喜欢无谓的应酬。谈及养生要诀,刘老认为得益于自己的三大爱好:一是吟诗写字。他加入了梅麓诗社,虽不常作诗,但诗思敏捷,常常是兴之所至,随口吟来。某日一中医学校教务长请他为毕业生名册题词,来者说明来意后,嗑完七粒瓜子,刘老已将诗作完。其诗云:"四载耕耘苦,桃李满园栽;一朝东风起,千朵万朵开。"书法是他的又一爱好。他临池挥毫之时,神情十分专注。他说练字如练气功,需心无杂念,凝神运气,意到,气到,运笔才有力。他每日必习练数小时,较少摹帖,随意写来,自成一体,边写边评赏,自得其乐。二是读书,他说书中别有洞天,其乐无穷。他的床头案边常堆满书籍,除医书外,文史哲无不涉猎。有时如年轻人一样,他还爱读武侠小说,阅读兴趣十分广泛。三是运动。刘老寓居岳麓山下、湘水之畔,他常于早晨、下午或登山,或漫步江边,徜徉于山光水色之间。他说,这是动以养形,怡以养神。他还结合气功原理,自创放松功,每于疲劳或闲暇时间练习,方法虽简单,却十分有效。刘老至今仍坚持临床、科研工作,反应敏捷,精力充沛,多得益于此。
拜访结束,已是傍晚,回望处,云霞满天,夕阳将绵延的岳麓山脉映衬得巍峨壮美。我们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祝愿刘老身体健康,永葆学术青春,继续为中医学事业贡献力量。
(作者:刘芳、周慎,文章刊载于《中医药文化》2011年第4期)
 楼主| 发表于 2016/9/24 04: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0924035131.png QQ截图20160924035157.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8:47:56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0930083751.png QQ截图20160930083826.png QQ截图20160930083917.png QQ截图20160930083937.png QQ截图20160930084005.png QQ截图20160930084034.png QQ截图20160930084238.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9: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0930085630.png QQ截图20160930085658.png QQ截图20160930085723.png QQ截图20160930085751.png QQ截图20160930085816.png QQ截图20160930085846.png QQ截图20160930085907.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9/30 09: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QQ截图20160930085928.png QQ截图20160930085951.png QQ截图20160930090022.png QQ截图20160930090115.png QQ截图20160930090145.png QQ截图20160930090209.png QQ截图20160930090231.pn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5 16:1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