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0547|回复: 171

潘朝曦:牛奶的惊愕与思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7 20: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1/27 20:44 编辑

潘朝曦:牛奶的惊愕与思考
·潘朝曦
标签: 三鹿事件
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20961
   
中国今年大事不断,大事中有好事也有坏事,好事是奥运、残运,坏事是地震、矿难,现在又捅出一件令全国上下为之惊愕的一件坏事,就是由三鹿牌奶粉引发的全国牛奶问题。据有关资料,全国涉及有问题的奶粉厂家多达22家,因此致病6244例(截止917日),致死3例,其实这种统计仅仅是现在的统计,从纵向上看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谁都知道,用牛奶、奶粉保育婴幼儿在中国致少二十年以上,谁能说清楚过去添加化工三聚氰胺奶制品是多少,究竟损害了多少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恐怕谁也说不清。看着网上患病婴儿那大肚子和枯瘦的病容,真是罪过。这怎么会不引起天下父母和善良的人们一片哗然?

   
目前这一事件既已曝光,我想中国只要是法制社会,敢于以身试法者,总会得到应有的惩罚,然而,作为一个医学科学者,我要思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应该怎样做才会少受害,少上当。还以牛奶为例,舍开目前众人皆知的牛奶添加化工品问题以外,我一直认为牛奶还有问题。问题在哪里?就是提倡全民饮奶每人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提法,有违科学,有违人体生命规律。为什么说中国多数人饮牛奶有违科学,有违生命规律,这得从人种、饮食品种、饮食习惯谈起。

   
从概念上讲,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以及生活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多种种族和人群,都是人,然而由于千百年来各自的食品来源种类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种类,人体器官也由于长期的饮食品种不同形成了相应的适应机制,即体内的消化器官的形质、消化酶、菌群、酸碱度也不全一样。然而,由于有些人思维简单,盲目仿效洋人,在中国先是形成三十年代少数人认为牛奶高营养、美容,是高层次人才能享用的迷信情结,继之在某些专家的提倡下和商家利益的驱使下,近几十年来在中国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饮用牛奶的高潮。这种从外国盲目照搬来的饮食习惯至直今日仍为很多人所迷恋。其实,这与人类生活史和人体饮食科学都是相违背的。这种违背,在中国酿成了许多问题。其问题和发生问题的道理在哪里,现在择要概述如下:

    1
、中国人大多不具备消化牛奶的酶

   
牛奶在人体消化吸收,人的小肠必须具备一种酶,这种酶叫做乳糖酶。据统计,有76%100%的中国人,不具备这种酶。海外学者也提出亚裔黄种人不适合饮用牛奶,原因是黄种人中有85%90%以上的人身体里不具备乳糖酶。然而,这一科学事实却一直未被重视,直到近三年问题出现了,才被提出。如新华网2005227日电指出:有的孩子、老人,一喝牛奶就拉肚子,不舒服……”并指出牛奶虽然营养丰富,但牛奶如饮用不当,也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该电文还公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四个大城市1168名健康儿童进行乳糖缺乏发生率和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调查,该项调查发现,在我国35岁、78岁、1113岁三个年龄组儿童中,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38.5%87.6%87.8%;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2.2%32.2%29%。这里所说的乳糖酶缺乏率,即体内不具备乳糖酶儿童占的百分率。据调查可知,年龄越大,缺乏乳糖酶比例越高。至1113岁,100名儿童中缺此酶者已近90%。所谓乳糖不耐受,通俗讲即吃了牛奶后会发生腹部不适、腹胀、多气、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这种症状占的比率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至1113岁已接近或超过30%,并指出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欧洲白人在5%30%之间,亚洲黄种人在76%100%之间,非洲黑人在95%100%之间。为什么不具备乳糖酶会出现上述症状,从而影响健康?因为,缺少乳糖酶,牛奶中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被吸收。乳糖随之进入结肠,被细菌发酵生成醋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和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引起肠鸣、腹痛、渗透性腹泻,这样不仅无益还会使体内一些营养物质丢失,一些脏器功能失调。并且还会造成人体营养吸收不良,其最常见的是钙吸收少,骨中钙丢失多,从而引发骨质疏松,其次还可影响铁和锌的吸收,同时还造成人体铁、锌缺乏,引起贫血和小儿脑发育不良。此外,还会有一些物质在体内沉积。如一些人体内缺乏尿苷酰转移酶,半乳糖会变成1—磷酸半乳糖,这种物质可在肝、肾和眼睛晶体内积存,积累到一定量时,可引起低血糖、神情呆滞、肝肾疾病及白内障等。有的专家、教授可能也发现这一问题,就提倡让人们喝酸奶,其实酸奶并不能完全解决上述问题,且还有很多不良副作用。

   
也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亚裔人、黑人,尤其是成人不具备乳糖酶,是天意不让这些人吃奶还是另有原因?这个问题只要稍微回顾人类史,就不难找出答案。非洲人先不说,仅就我们中国人而言,华夏民族之祖炎帝,又称神农氏,即授人以稼穑,发明农具,为耒耜以利天下,确立了以农耕为民族生存之本,故中国向以农业立国,中国人大多为农耕民族的后代,其食物自然以粮食、蔬菜为主,故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上称五谷为养(养身之本)。正因为此,经过多至上亿年,少则几千年的适应与进化,中国人的身体已训练培养成能胜任,并很好消化、吸收五谷菜蔬为主的一大套健全的机能,和相应的酶及消化腺系统。白种人多分布在欧洲,美国的先民也为欧洲白种人移民,而人们都知道从中国西北直至罗马帝国,一直都是白种游牧民族的天下,他们的先民直至晚近才学会农耕(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等至今仍无农业),其终日在马背上驰骋,周围接触的是草原和牛羊,其食品必然是牛羊的奶和肉,以至于今天这些民族仍保留着喝牛奶、吃奶酪、吃牛排、织毛衣等习俗,和斗牛、赛马等充满牧区风情的竞技活动。同样,他们的身体由于长期这样的生活而就造出适应他们食谱的消化系统,这期间经历了少至千年多至上亿年的培养训化适应的历程。由此可见两种民族千万年的生活差异,才是导致乳糖酶存在与否与比率大小的根本原因。其他亚裔人、黑种人与白人乳糖酶存在的差异,也应同理可推。至于成人为什么乳糖酶普遍缺失?因为人幼年期以母乳为主食,母乳中同样含有乳糖,所以乳糖酶在这一阶段不管什么人种都存在。人渐大了,农耕民族改以饭食为主,乳糖酶不再需要,就随人的饮食变化而消失。白人、游牧民族的后代终身以奶为主食,故乳糖酶依然存在,这也符合人的进化规律。

   
其实任何生命体其摄入的食品均与其消化系统相适应配套的,如鸡可以消化砂粒,鸭可以消化螺蛳,还有的生命体能消化垃圾,有的能消化石油,差别很大,现在我们一些提倡大饮特饮牛奶的专家,却无视我们胃肠这部已使用千百年的机器投料不配套这一事实,更有甚者,他们漠视人类经千百年进化后人体机能的改变与适应以及不同种族生命体之间构建与物质上的差异,不仅大力提倡饮奶,还寄希望通过饮奶来强壮伟大民族,这种想法虽壮怀激烈,可钦可敬,然而人类史的常识和科技史的ABC,以及自然辩证法知识告诉我们,凡普遍规律皆接近真理,是任何人很难撼动的,撼之不是矛盾百出、手足无措、遗害无穷,就是被碰得头破血流。

    2
、牛奶不补钙,反易导致缺钙

   
饮牛奶能补钙,这是提倡饮奶者的主要依据,也是牛奶厂商广告的核心用语,更是市场萎缩的海外乳业进攻中国的一枚有力炮弹。然而现在我告诉令人丧气的是牛奶不仅不补钙,反易导致缺钙。

   
牛奶是否补钙,先看看国外学者是怎么说的。

   
世界著名的早期教育家,日本的七田真先生再三强调牛奶的危害,人们通常都以为,喝了牛奶便可从中获得大量的钙,使得骨骼和牙齿保持健康,他指出:这纯粹是谎言,事实正好与此相反,破坏身体健康,疏松骨质,这才是其真相。七田先生认为:虽然钙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但牛奶的钙过于粗糙,人体的精密器官无法完全吸收,于是人的身体就把它当作异物而排斥出体外。可令人麻烦的是,体内的那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钙也被一同搬了出去。正因为此,奶粉、牛奶喝得越多,体内的钙就越不足,虫牙、骨折便越易发生。前些年日本教职员联合会白皮书《探索孩子骨折多发的原因》中也指出:婴幼儿时喝奶粉时间越长的孩子,其骨折的发生率越高。日本著名医学家森下敬一先生指出:牛奶中所含的矿物质很少,特别是缺少应有的镁元素,结果只有少量的钙沉淀在骨骼上,而大量的钙则侵入肌肉和血管,致使肌肉的弹力减弱,血管硬化。而且饮用牛奶不仅不能强壮骨骼,相反会使骨质疏松,成为易发骨折的原因。森下敬一先生在其另一本书中还指出:从另一方面来说,矿物质只有在取得平衡的时候,才能够发挥其效应。可是牛奶中除了包括钙等几种矿物质之外,铁、铜、锰的含量极少,结果导致了体内矿物质及水分的代谢发生紊乱,以至于成为骨质疏松易发疾病的原因。

道恩综合多项针对牛奶的研究后提出的牛奶危害人类的七大罪状,其中第四项就是骨折。指出:对于牛奶可以补钙,而从防治骨折和骨质疏松的观点,一些研究者也提出质疑,一项为期12年,涉及78000名妇女的哈佛大学的护士健康研究表明,大量饮用牛奶的妇女比那些少量饮用者或者不饮用牛奶的妇女骨折的比例高两倍。其主要原因是牛奶中含有的几种蛋白质引起钙的流失,从牛奶中吸收到的钙有三分之一会从尿液中被排出,而从奶酪中吸收的钙三分之二会流失。ž    无独有偶,欧美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动物保护频道的特约作者克伦

   
此外,再从牙齿的情况来看,牙齿发育健全如何与体内钙的含量、与分布正常与否有直接的关系。丹麦的一位牙科医生普龙博士,发现一个大型畜牧制酪业农场里人们的牙齿都患有极度的钙缺乏症,而这个农场的人每天都喝好几杯牛奶。于是,他建议其中一些人停止饮用牛奶,半年之后,这些人的牙齿变得非常好了,而那些继续喝奶的人的牙齿却依然如故,和原来的一样糟。与此相同的例证还有。如人们也许不一定知道,世界上牙齿最糟糕人群是牛奶消费量最高的新西兰居民。相反的是,连牛都没有见过的澳大利亚原住民,牙齿特好,大多数人连一颗虫牙也没有。日本的七田真先生还指出,牛奶和虫牙的密切关系还可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实:在食品短缺、营养不易获取的二次世界大战中成长的孩子们,几乎没有虫牙;而战后,牛奶开始被饮用,并随着消费量的日趋增长,孩子们虫牙逐渐多了起来。到现在,患有虫牙的孩子的比例是:满两岁有51.7%,三岁有82.4%,四岁达91.3%

   
日本教职员联合会白皮书《探索孩子骨折多发的原因》中更指出:婴幼儿时喝奶粉时间越长的孩子,其骨折的发生率越高。美国齿科医师团的综合研究也证实,牛奶中的钙会致使婴幼儿体内钙、磷的代谢功能产生紊乱,造就出骨骼、牙齿脆弱的孩子。

   
中国的事实也同样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牛奶饮用已普遍风行,然而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反而升高。看来实践不仅能检验真理,而且能发现谬误。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日本人原来个子不高,是小日本,由于二战后,政府每天免费配给中学生一盒牛奶,使得现在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北京同龄个子,予以反驳。日本青少年个子增高也许是事实,然而科学上向来讲究排他。即个子增高没有其他因素,只有饮牛奶是唯一因素才能说明问题。这就如同我们看见鸡吃了砂子,马上就推论说,鸡吃砂子是鸡长肥的原因,殊不知鸡的长肥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喂了粮、菜、虫等多种饲料。说日本人长高不缺钙的情况正与此相类。日本战后工业与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准也随之提高。我们知道日本人的饮食中,鱼的消费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40斤。营养学告诉我们,鱼、虾含钙量都很高,且都远高于牛奶,还有就是鱼、虾、蟹中的钙多与蛋白一类物质呈螯合状态,极易被人体吸收。假定日本人不缺钙,你怎么知道这钙不缺就一定与吃鱼、虾、蟹等水产品无关,与吃牛奶有关?再者,日本人喜欢吃寿司,寿司即紫菜卷饭,中国南通地区是紫菜高产区,每年出口量很大,其出口主要地区即日本和韩国,紫菜的含钙量约是牛奶含钙量的20倍,日本人不缺钙,难道就一定与此无关?

   
至于骨质疏松是否饮了牛奶就能解决,我认为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并非补钙就能解决问题。《37°医学网》等推出的国际骨质疏松的专题报告也能说明这一问题。有关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流行病学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指出骨质疏松症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中发病高,在美国约有2500万患者,每年约有150万患者并发骨折,约20%的骨折患者在1年内因并发肺栓塞、肺炎而死亡。在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而致的死亡率超过乳腺癌、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的总和。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牛奶为主饮料,而为什么骨质疏松发病特高?这正说明饮牛奶不仅不能防治骨质疏松,反而可能促发骨质疏松。

   
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虽无确切报告,但从上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为13.4%,女性为40.1%6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为14.6%,女性为61.8%。女性远远超过男性,在老年人中骨折流行病学显示,城市老年女性发生率高达19.6%,其次是城市男性,为12.4%,农村女性8.8%,农村男性3.4%。全国营养学调查显示,农村饮用牛奶的量远低于城市。此一调查又证明饮用牛奶的量与骨质疏松、骨折发病正好呈反比。也就是说越饮牛奶多的地方,骨质疏松的发病率越高。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朴素而又善良的人们,往往用一厢情愿去对待生命现象,如牛奶补钙就是,人们多认为牛奶既蛋白质含量高,又钙含量高,吃了牛奶,既补充蛋白又补充钙,岂不两全其美?其实,他们全不知生命体有自身的规律,你的好意它全不领情,你把蛋白摄入多了,它就把钙排出,形象地说,就是此进彼出,一山不容二虎,这也被一些研究所证实,想当然,往往是行不通的。

   
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专家仍告诉人们饮奶补钙可防治骨质疏松,这不仅是对医学的无知,对事实的漠视,也是一种误导,同时也会会延误此病的治疗。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饮牛奶补钙不妥,那我们将如何补钙?其实稍微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即可悟出答案来。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强大的朝代即雄汉盛唐,汉武帝时军力强盛,北战西征,历时近数十年,打得匈奴直往西跑。唐代全国人口仅6千万左右,不仅东征西伐,雄冠四邻,且出了那么多诗人。当时人饮牛奶了吗?缺钙了吗?如果举国缺钙,驼背、罗圈腿、软骨病比比皆是,还能有那么强悍的军队吗?由此可知,不饮奶照样不会缺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孩子根本不喝牛奶,但他们长大后却有着健康的骨格。那么他们靠什么补钙呢?主要是五谷杂粮和水陆各种营养品,建议大家去查一下食品营养成份表,就可明了。

    3
、牛奶对健康的其他多种危害

   
1)牛奶易致癌

   
此说乍听似乎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已有多项研究宣称,过多饮用牛奶可能诱发女性乳腺癌、卵巢癌、男性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奖单位,该院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大量饮奶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这是科学家对6万多名每天饮用2杯以上牛奶的妇女调查后得出的结论。长期的跟踪研究表明,那些每天饮用4次以上奶制品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比每天喝2杯牛奶的妇女高出一倍。另外,研究人员发现,前列腺癌与食用奶制品有关——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多数比健康的男性摄入更多的牛奶制品。《北京青年报》2005915日载有《男性常喝牛奶的害处》一文引述了美国的研究,指出:牛奶营养丰富,每天喝牛奶的人越来越多,但有许多研究发现,常喝牛奶的男性易患前列腺癌。除上述研究以外,世界许多权威机构长期的研究结果均证明牛奶易致癌,限于篇幅,不能全部引录,研究结论是否可信,我们就先看一下上海。谁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后饮牛奶在上海已越来越普及,消费量也与日俱增,几居全国之首,与之相应的,上海的肠癌发病率也随之不断上升而高居全国首位。此外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同样随牛奶消费量而飚升。然而,有人不顾事实,竟然提出牛奶能防癌,试问既然饮奶可防癌,这又作何解释?少数人为牛奶唱赞歌的无力说辞毕竟难以撼动这一桩桩铁的事实。实践检验真理,由此我认为,多饮牛奶易致癌基本可作为定论,饮牛奶可防癌的神话可以休矣!

   
2)饮奶影响大脑发育

   
为什么说牛奶影响大脑的发育?就得分析一下牛奶和人奶的成份。人是万物之灵,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而牛的幼年则主要在于建造身体,主要增加体重和骨骼,不需要长大脑,而卵磷脂恰是大脑发育的重要物质,但是100毫升牛奶中含3050毫克卵磷脂,而100毫升人奶中则含有卵磷脂80毫克。所以牛奶不利于人的大脑发育和不适应人体的需要。人体大脑正常发育还需牛磺酸,人奶中牛磺酸含量很高,而牛奶中的牛磺酸的含量仅为人奶含量的1/30。再者是葡萄糖,而牛奶中的乳糖含量为4.6%,人奶中的乳糖含量为7%,人奶含糖量是牛奶含糖量的1.52倍。其它如铁、钙、磷、钾等含量,牛奶与人奶均有很大差异。如牛奶中磷含量也高,人奶中钙、磷之比为21,牛奶钙磷之比为1.51,磷还可与铁结合成难溶性物质,这样将更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牛奶中钙含量高,镁含量低,而钙和镁共同发生作用的比例为21,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吸收,并才能维护心脑健康,而牛奶钙与镁的比例为101,这样反而使钙难以吸收,影响健康。仅此几点,就可见生命现象之微妙,与人为改变之难!所以,七田真先生在其《从胎内开始的育儿》一书中指出:牛奶不仅会对身体,并且还会对大脑起到坏的影响。生下来的孩子,或是弱智,或是自闭,或是不会说话,大部分来自于这样的原因:怀孕中的母亲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而拼命地喝牛奶。对于那些因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弱智,或是自闭症,不会说话而到我这儿来咨询的母亲们,我一定会向她们了解怀孕中的饮食情况,当我问到牛奶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得到这样的回答:为了胎儿获得良好的发育,每天都在喝四、五瓶牛奶。
’”
   
3)牛奶易致人体内分泌紊乱

   
近年来,城市中性早熟儿童比以往明显增多,仅以上海某儿童医院为例,来看性早熟门诊者,常成群结队,医生应接不暇。有资料显示儿童性早熟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为什么会这样?答案已清楚,因为在饲料中加入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避孕药等,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养猪场,以及黄鳝、鳖、鱼、大螃蟹的养殖户也与此类似,多在饲料中加入激素使养殖物早熟、肥大。儿童进食了这一类富含激素或其分解物食物,必然性早熟。在这类食物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牛奶。因为在不少城市,牛奶已成为儿童的每日必备食品,不仅常食而且多食。牛产奶为哺育小牛,本有一定的量,然而养奶牛者的要求则不同,产量上去则其效益也丰。因此如何让牛产奶多,在奶牛饲料中加相关激素,或人为注射催乳一类激素也是公开的秘密。尤其在人心趋利抛弃道德良心成风的今天,谁也不能保证私人养奶牛户或大的奶牛养殖场不干这类缺德的事。或有人说:放心,现已有相关约束、检查制止饲料激素添加。退一步讲,就是饲料不添加激素,奶牛吃的是什么饲料你知道吗?牛本来是食草动物,为了催肥促奶分泌,少加点豆类、谷类等植物饲料也是可以的,而现在我们从众多资料和新闻媒体上已获知,现在的奶牛饲料中,牛已由食草动物被人们改造成食肉动物,奶牛、肉牛的饲料中有加上牛肉、牛骨的下脚料打成的粉末,或添加海鱼加工成的鱼粉等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因为这类东西蛋白质含量高,增肥增奶快,殊不知这类东西类固醇、激素含量远较植物饲料不知高多少倍?现又发现牛奶中碘含量常超标,查其原因就是鱼粉饲料,因为鱼类多含碘。碘高了会怎么样,对人体的危害非常大,然而对此恐怕老百姓还在梦中,不太清楚。

   
饮牛奶引起性早熟,我看门诊时也有所见。记得一位在上海某出版社工作的女士带其女儿来看性早熟,经过询问,得知小孩天天喝牛奶。喝牛奶为什么会引起性早熟?其原因还可从奶的成分分析中得以揭示。一般而言,哺乳动物分娩后所分泌的乳汁中都含有浓度不一的激素,如人乳、牛乳、羊乳等,其中除了人乳所含激素适量,既能适合儿童发育需要,又不会对人有副作用外,其它哺乳动物的乳汁中激素浓度都比较高,初乳含激素更高。牛初乳中主要有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其中雌激素含量为常乳的35倍。长期饮用乳类,尤其是多饮乳类或饮未经加工过的初乳,就必然造成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性早熟或肥胖。虽然分离剔除牛初乳中激素等技术在国内已应用,但仍未普遍推广开,对于一般居民常饮的牛奶,由于需要量大加之国内更无剔除激素类有害物质的加工要求,多为鲜奶巴氏灭菌后供应市场。长期饮用造成性早熟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除了上述疾病以外,牛奶还易致肥胖、糖尿病、异体蛋白过敏等疾病,退一步讲,即使不引起这么多疾病,单从营养角度讲,这么高的蛋白质摄入也不符合营养科学。同时,中医也认为饮食厚味戕害人的寿命。

   
从分析上述牛奶的危害中,我由衷希望牛奶事件能引发全民族对盲目引入牛奶的思考,使全民族在思考中提高群体的科学素养,从而吸取教训,告别盲从追风。

     
   
(读者如对这一问题感兴趣,可参阅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拙作《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一书)

   
(本文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
■ 本文责编: frank
□ 文章来源:中战会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ssm.org.cn)。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20: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1/27 20:53 编辑

一、 举国饮奶,民族之误【网上搜索下载,仅此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地发生了许多变化,而在生活层面中变化最明显的就是全民兴起一股饮用牛奶之风。回顾风之所以兴起,洪昭光教授当推为"第一功臣"。起初中国老百姓并不知道喝牛奶有哪些好处,洪昭光教授在无数场讲座和几十种版本的讲稿及著作中,无一不大讲特讲牛奶的奇效和好处。其第一大功效就是补钙,缺钙会怎么样?洪教授讲得很清楚:第一会骨痛,因为"缺钙的人骨质疏松,骨质增生,腿疼发麻,小腿抽筋,反正浑身疼"。试问在十几亿中国人中谁不怕疼?第二会"'龟背'越活越矮,越活越萎缩",不吃牛奶,人人都会变成三寸丁武大郎,或像乌龟那样的"",或像刘罗锅那样的驼,你怕不怕?第三是骨折,洪教授举的例子更吓人。第一个例子是一个老人,仅一咳嗽就咳断了3根肋骨,后来住院,护士帮他翻身,一翻,"啪,又断了一根肋骨"。第二个例子是一个女同志下楼梯,仅是"最后一个台阶滑了一下,用手一撑,桡骨、尺骨双骨折,尾骨也断了"
接着洪教授又以数据支持他的饮奶呼吁,指出中国人"为什么缺钙呢?因为每人每天需要800毫克钙,而我们饮食里仅有500毫克,需要每天补足一袋牛奶,正好补齐了"。并且强调这种补法要从出生补到老。为了让人们信服他的说法,洪教授又说:"外国很多人高大健康,实际上是因为他们喝奶喝得多"。接着他又以东邻日本为例,指出日本人"1937年侵略中国时是'小日本',个子矮、罗圈腿",通过喝奶,"日本人一代比一代高,现在超过了中国人"。一句话,在他心目中,仅仅通过喝奶,日本已变成"大日本""高日本"了。这里仅仅是个子高矮,影响美观还在其次,中国人普遍还有一种观念就是个子矮了就是"三等残废",不管男女,三等残废就难找对象,你怕不怕?这大概也是饮奶风兴起的一个潜动力。为怕日本证据还不能说明问题,洪教授又举英国孤儿院把孤儿分成喝奶和不喝奶的甲、乙两组对照研究为例,指出饮奶组孤儿皮肤、毛发、眼睛、肌肉、体重、身高、智力均与不饮奶组不一样,且还有一大优势,就是饮牛奶比吃其他营养品价廉。最令人振奋的是,洪教授还以日本为例,指出"一袋牛奶振兴一个民族",把饮奶史无前例地提高到"振兴一个民族"的伟大政治高度。这样一来,你还有理由不喝牛奶吗?即使少数顽固派不喝,洪教授也讲得很清楚,原话是这样说的:"那么有人说,我牛奶不喝、酸奶不喝,豆浆我也不爱喝,怎么办?那很简单,你就等死吧!"这话不仅武断,而且以死相威胁,死摆在你面前,当真你头脑是顽石,还能不喝?由于洪教授是讲于国家电视台,讲座又遍布全国,书也发行海内外,中国人又大多朴实可爱,专门相信"专家",这样饮奶之风自然在全国风起云涌。我所住的上海,天还不大亮,即听到街头巷尾送奶吆喝声不断,奶瓶叮当作响,每家门口几乎都有放奶瓶的木盒,男女老少,不仅在家里喝奶,且街道处处都有牛奶供应,走在路上手执奶瓶边走边饮更是随处可见。我这有七律一首,以记其盛。
七律饮奶记盛
专家威力真无穷,
全国顿飚饮奶风。
顷刻人人都缺钙,
一时个个体虚空。
家中三顿饮难足,
班上多瓶作补充。
恨不连天白浪涌,
人人都浸乳波中。
随着电视、报纸、广播的推波助澜,喝奶之风在神州大地越刮越猛,犹如势不可挡之洪流。最近更有人撰文,以世界上一些国家为例,并引述一些领导人的讲话,试图把饮牛奶推成一场运动。那么,牛奶运动是有益、强壮一个民族,还是损害一个民族,我想还是用事实来作答。
(一) 牛奶不适合中国人的肠胃
首先是一场运动能否展开,其决定因素是被运动者能否接受这场运动,不能说别国怎么干,我们就一定要怎么干,一定能怎么干。盲目照搬洋教条害己误国的例子已不在少数。现在面对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是,中国人,尤其是汉民族,究竟适不适合喝牛奶。科学的回答着实让推动牛奶运动者大为失望和丧气。牛奶在人体消化吸收,人的小肠必须具备一种酶,这种酶叫做乳糖酶。中国人偏偏有76%100%的人,不具备这种酶。其实早在1983年,海外即有学者提出亚裔黄种人不适合饮用牛奶,原因是黄种人中有85%90%以上的人身体里不具备乳糖酶,只是中国很少有学者重视。加之中国老百姓受宣传影响,过分迷信于牛奶的"好处",对其副作用很少想到,事情一直到近年才被提出。新华网2005227日指出:"有的孩子、老人,一喝牛奶就拉肚子,不舒服……"并指出牛奶虽然营养丰富,"但牛奶如饮用不当,也会给健康带来不良影响"。该文还公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所对我国北京、上海、广州和哈尔滨4个大城市1 168名健康儿童进行乳糖缺乏发生率和乳糖不耐受发生率调查。该项调查发现,在我国3~5岁、7~8岁、11~133个年龄组儿童中,乳糖酶缺乏发生率分别为38.5%87.6%87.8%;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分别为12.2%32.2%29%。这里所说的乳糖酶缺乏率,即体内不具备乳糖酶的儿童占的百分率。据调查可知,年龄越大,缺乏乳糖酶比例越高。至1113岁,100名儿童中缺此酶者已近90%。所谓乳糖不耐受,通俗讲即吃了牛奶后会发生腹部不适、腹胀、多气、腹痛甚至腹泻等症状。这种症状占的比率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大,至1113岁已接近或超过30%,并指出乳糖酶缺乏是广泛存在的世界性问题。乳糖酶缺乏的发生率随种族和地区而异,欧洲白人为5%30%,亚洲黄种人为76%100%,非洲黑人为95%100%。不知医的人也许会对酶缺乏充分的认识,其实,酶的功用对生命体可谓妙不可言,"威力"无穷。鸡、鸭胃肠能分别把吃下去的石子或连壳的螺丝完全消化掉,靠的就是酶。人体缺少乳糖酶,牛奶中的乳糖就不能被分解成葡萄糖和半乳糖而被吸收。乳糖随之进入结肠,被细菌发酵生成醋酸、丙酸、丁酸等短链脂肪酸和甲烷、氢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从而引起肠鸣、腹痛、渗透性腹泻,这样不仅无益还会使体内一些营养物质丢失,一些脏器功能失调,从而影响健康。乳糖酶缺乏造成人体营养吸收不良,其最常见的是钙吸收少,骨中钙丢失多,从而引发骨质疏松,其次还可影响铁和锌的吸收,造成人体铁、锌缺乏,从而引起贫血和影响小儿脑的发育。还有一些人体内缺乏尿苷酰转移酶,半乳糖变成1?磷酸半乳糖。这种物质可在肝、肾和眼睛晶状体内积存,积累到一定量时,可引起低血糖、神情呆滞、肝肾疾病及白内障等,这两种情况均称为"乳糖不耐受症"。洪昭光教授也提到中国很多人一喝牛奶就拉稀,要人们改喝酸奶就行。其实酸奶只是在奶中加入了乳酸杆菌发酵,
因加工工艺不同而有以下几种产品:①牛奶或奶粉还原成奶,种入乳酸杆菌发酵后,将菌灭活。②工艺略向前,只是把乳酸杆菌不灭活,在低温下保存。③在酸奶中加入糖、蜂蜜、果酱等稀释并混合成搅拌型酸奶。④在牛奶中加入水、糖、酸味剂(柠檬酸、乳酸等)而成。上述4种酸奶中,第四种的本质不属于酸奶,只是一种酸味饮料。应该承认在牛奶加入乳酸杆菌经发酵后,牛奶中部分乳糖分解成乳酸,蛋白质和脂肪变成小肽链和小脂肪链易于吸收,且活性乳酸杆菌是一种益生菌。专家说能调节肠道功能对人有益,但这些均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体乳糖酶缺乏的问题,乳糖不耐受症并不因此而得到解决。其一,含活性乳酸杆菌的酸奶中,乳酸杆菌在pH5.4以上的环境中生长繁殖良好,而空腹时胃液的pH值一般为23,乳酸杆菌进入胃中即被胃酸杀灭,因而必须饭后2小时才能喝。这对以
早晚空腹饮奶"进补"者则大不便矣。其二,酸奶尤其是全脂奶或奶粉制成的酸奶脂肪储量较高,加之牛奶制成酸奶后热量明显增加,100克牛奶含的热量是57千卡,而等量的酸奶则含热量达72千卡,再者搅拌型酸奶加入了糖和蜂蜜等,热量增加,食了也极易增胖。在当前减肥口号叫得震天响、瘦身当道的时代,对于成千上万热衷于减肥的人来说酸奶恐不太适宜。其三,人群中,溃疡病、胃炎发病率颇高,酸奶发酵后又加入了糖、蜂蜜、果汁等极易刺激胃酸分泌,从而诱发胃炎、胃溃疡,使病情加重,甚至胃穿孔。其四,据有关统计,我国糖尿病患病人已达到6 500万左右,酸奶中加糖、加蜂蜜均非6 500万人所宜。其五,酸奶中有含活性乳酸杆菌或其他益生菌,人体缺乏时补充有益,且还能杀灭一些病原微生物;然而人体内还有许多有益菌,乳酸杆菌补充太过,必然抢夺了其他有益菌的生存空间,引起体内菌群失调,从而影响人的正常消化功能和正常生命规律。
此外,大众多不知,不同人种不同饮食谱或不同地域甚至同种人处于不同气候环境,其体内的菌种和菌群数量皆各不一样。现在酸奶中的菌种据宣传是来自捷克人的肠道,这样盲目大补是否能被肠道吸收,是否会影响体内菌群间的"和谐相调""和平共处",还有许多问号未解决,我们能这样轻易盲目跟进吗?
其六,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常饮酸奶的儿童,龋齿的发病率增加,这可能与乳酸杆菌中的某些菌种有关。其七,婴儿以母乳喂养为佳,牛奶本不适宜,酸奶更易破坏消化系统稚嫩、薄弱的生态,就更不适宜了。其八,还有一些特殊体质或特殊病种的病人、老人也不适合饮酸奶。其九,酸奶中有的增水、增量后为了增稠,添加了增稠剂,有的为矫味增加了香料,有的为了增加卖点提高奶品的含钙量,还加进了化学钙,这些都对人体有害。特别是化学钙并不能被人体吸收,久而久之在人体内沉淀下来,甚至会造成结石。其十,真正的酸奶制作成本高。据有关报道,国产牛奶大多为有抗奶,即因防治奶牛生病用了抗生素,致牛奶中普遍含有抗生素,这种有抗奶乳酸杆菌加进去种不活,为了生产酸奶,只好大量进口奶粉,把奶粉还原成牛奶后再接种才行。加之含活性乳酸杆菌的奶还必须低温保存,这样酸奶必然价昂,且必须具备低温存放的设备才行。对于广大市民、农民长期饮用恐负担不起,难以普及。这些又给提倡牛奶运动者出了一个新的难题。
其实,这些难题的产生都是人为的。我觉得人的生命规律真的很奇妙。从上文有关统计得知亚裔人、黑种人乳糖酶几乎百分之百缺乏,而白种人缺乏乳糖酶仅占5%30%8岁前的幼儿缺乳糖酶比率小,8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则缺乳糖酶比率加大非常明显。这是为什么,是天意不让亚裔人、黑人和成人喝牛奶,还是别的原因?我认为这个问题只要稍微回顾人类史,就不难找出答案。非洲人先不说,仅就我们中国人而言,华夏民族之祖炎帝,又称神农氏,即授人以稼穑,发明农具,"为耒耜以利天下",确立了以农耕为民族生存之本,故中国向以农业立国,中国人大多为农耕民族的后代,其食物自然以粮食、蔬菜为主,故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上称"五谷为养"(养身之本)。正因为此,经过多至上亿年,少则几千年的适应与进化,中国人的身体已"训练""培养"成能胜任,并很好消化、吸收五谷菜蔬为主的一大套健全的功能和相应的酶及消化系统。白种人多分布在欧洲,美国的先民也为欧洲白种人移民,而人们都知道从中国西北直至罗马帝国,一直都是白种游牧民族的天下,他们的先民直至晚近才学会农耕(欧洲一些国家如英国等至今仍无农业),其终日在马背上驰骋,周围接触的是草原和牛羊,其食品必然是牛羊的奶和肉,以至于今天这些民族仍保留着喝牛奶、吃奶酪、吃牛排、织毛衣等习俗,和斗牛、赛马等充满牧区风情的竞技活动。同样,他们的身体由于长期这样的生活而造出适应他们食谱的消化系统,这期间经历了少至千年多至上亿年的"培养""训化"适应的历程。由此可见两种民族千万年的生活差异,才是导致乳糖酶存在与否与比率大小的根本原因。其他亚裔人、黑种人与白人乳糖酶存在的差异,也应同理可推。至于8岁以前的儿童,不管什么人种均以母乳为主食,母乳同样含有乳糖,所以乳糖酶在这一年龄段不管什么人种都存在。8岁以后农耕民族则改以饭食喂养,不再吃母乳,乳糖酶失去也是随人的饮食变化而变。白人游牧民族的后代仍以奶为主食,故乳糖酶依然存在,这也符合人类的进化规律,本无什么奇怪可言。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洪教授说的英国孤儿院甲、乙两组孤儿喝奶和不喝奶各种指标为何不一样。道理很简单,饮奶是英国(白种人)的主食,就像中国儿童吃饭一样重要,让中国儿童分成吃饭和不吃饭组去进行比较,自然有差异了。同理也可解释中国人饮奶后,即使无乳糖不耐受症也会出现厌食、消化系统失调、肥胖等症的原因了。其实任何生命体;其摄入的"食品"均与其消化系统相适应配套的,如有的生命体能消化垃圾,有的生命体能消化石油,差别很大。现在我们一些提倡大饮特饮牛奶、大谈饮奶好处的"专家",却无视我们胃肠这部已使用亿万年的"机器""投料"不配套这一事实,更有甚者,他们漠视人类经亿万年进化后人体功能的改变与适应以及不同种族生命体之间构建与物质上的差异,不仅大力提倡饮奶,还寄希望通过饮奶来强壮民族,实乃壮举感人,壮怀激烈,可钦可敬。然而对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生命规律和社会规律之事,我均趋于保守,我建议有此壮举者能先去补一下人类史的常识和科技史的ABC,以及自然辩证法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往往告诉我们,凡普遍规律皆归属于真理,是任何人很难撼动的,撼之不是矛盾百出、手足无措、贻害无穷,就是碰得头破血流。其实自从把牛奶"强加"给中国老百姓以来,已出现了很多问题,诸如厌食、肥胖、内分泌失调等,本文拟稍后展开,这些已足够证明我们生活中的很多规律不可违。
(二) 牛奶补钙吗
现在,谈一下牛奶与补钙。牛奶能补钙,这是提倡饮奶者的主要依据,也是牛奶厂商广告的核心用语,更是市场萎缩的海外乳业"进攻"中国的一根较粗的"稻草"。钙是什么物质?是否中国人都缺钙?钙是怎么缺的呢?牛奶是否能补钙?这些都是需要弄清的问题。人体生理知识告诉我们,钙是构成人体的主要元素之一,其在人体的储量次于碳、氢、氧、氮,居第五位。在人体中,99%以上的钙分布于骨骼和牙齿中,称为骨钙,其余不足1%的钙分布在组织和体液中,在体液中的钙称循环钙。随着人体生、长、壮、老的不同阶段,人体对钙的需要量也随之变化。胎儿时期钙由母体供应,故孕妇需要补充大量、足够的钙,以维持胎儿正常发育。青少年正值发育长身体时期,钙的摄入也相对较多。钙不仅参与构建人体的骨骼、牙齿,还参与维持人体心脏、肌肉、神经等一系列生理活动。当人体需要时,骨内的钙可被"抽调"进入体液,体液内的钙也可被"动员入骨"。人体通过排泄物不断将钙排出体外,也通过食入含钙食物或钙制剂将钙不断补充。人体有3种物质分别负责钙在体内的分配、吸收和排泄,这3种物质就是甲状旁腺、降钙素和维生素D3。甲状旁腺是位于甲状腺背面上下端4个个头很小的小腺体。别看其个头小,作用可大了,其分泌的激素能维持人体血中钙(血钙)保持一定的浓度。当血中钙降低时,人体就会出现一系列失调症状,这时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能动员骨钙入血,并增加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从而升高血钙。降钙素是由甲状腺中的腺泡旁细胞(又称C细胞)分泌的,其功用和甲状旁腺分泌的激素功用正好相反,能使血中过高的钙回到骨中,并能抑制肾脏对钙的重吸收,使尿中钙排出增多,同时还抑制维生素D的转化,间接抑制肠道钙的吸收。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来自食物和阳光,由紫外线作用于皮肤中的有关油脂而合成,故又称为"阳光维生素"。其中维生素D3功用特殊,离开它,人体肠壁对钙则不能吸收。
人体对钙的吸收、排泄、分配、调节,除了这三大"主管"外,还有多种激素参与协管。如生长激素、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胰岛素,还有胃肠激素中的促胰液素、促胃液素、胰高血糖素等,都对体内钙的吸收、排泄、分配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人出生后,钙由饮食摄入体内,人的食物种类不同,含钙量有很大差异。在人们常吃的食品中,除了"专家们"鼓吹的牛奶含钙量高外,含钙比牛奶高的食品还有很多,如黄豆、黑豆、老豆腐、芹菜、花菜、木耳、鱼类、虾米、虾皮、海参、海蟹、带骨刺的鱼松、海带、紫菜、芝麻酱等。
查一下权威资料上的主要食物营养成分表更可知其详:按每100克食物含钙毫克计,其中人奶34毫克,牛奶120毫克,黄豆320毫克,黑豆250毫克,青扁豆荚132毫克,老豆腐277毫克,豆腐乳167毫克,金针菜463毫克,苋菜200毫克,香菜(芫荽)170毫克,芹菜170毫克,香菇124毫克,黑木耳357毫克,花椰菜(白色花菜)296毫克,干海带1 177毫克,咸带鱼132毫克,咸小黄鱼385毫克,银鱼干761毫克,海参357毫克,虾皮2 000毫克,海蟹384毫克,毛蟹679毫克,虾米882毫克,带骨刺鱼松7 705毫克,芝麻酱为870毫克,炒南瓜子835毫克,五香豆为803毫克……从此可知:在日常食品中,含钙比牛奶高的食品不是几种而是几十种,有的含钙量是牛奶的1020倍,有的甚至是牛奶的2564倍。只是由于缺少像牛奶那样被人张扬,至今仍鲜为人知。
中国人是否缺钙?这里涉及几个问题:即是摄入的食品中缺钙,还是人体内缺钙。食品中缺钙,对食品谱进行调整就行,问题并不复杂。据有关资料,按国家营养部门的钙推荐摄入量是:成人每天800毫克左右,儿童、孕妇、产妇、老人略高出几百毫克。据此量推算,一般人食平常饭菜,每天摄入钙即达400500毫克,而沿海地区食品中海产品较多,海产品大多高钙,因而沿海地区人群可以说基本不缺钙;牧区食牛羊肉、乳品多都为高钙,因而牧区也不应缺钙。还有一些长寿地区,研究下来其饮水与食品中钙也充足,也不缺钙,故而有的专家说我国居民食品中基本不缺钙。但据全国第三次营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不缺钙人群仅占3%4%,有70%80%人群钙摄入量不足推荐量的50%,这是老的标准。2002年我国进行了第四次营养调查,由于数据处理复杂,至今结果仍未公布,按推想食品摄入的钙量应较前增多。即使结果不增多,我认为也好办,上文述及含钙的食品那么多且有的价廉物美,根子只是人们不知道有意识地去按需调整食谱,只要我们加强普及食品营养知识即可。其次是要改变食品加工方法和饮食习惯,现代人大多追求精白米面食品,而钙在粮食中恰恰存在于糠皮等外壳之中,这样就把谷物中的钙丢失了。再次,蔬菜中有的含有草酸,易使一部分钙与之结合在一道不易被吸收。有了这方面知识,烹制饭菜时稍加注意即可。
摄入的食品不缺钙,人体反而缺钙的问题就较单单食品缺钙复杂多了。前文已讲到,人体对钙的吸收、排泄、分配有三大"主管""多个协管",无论哪一个"主管""协管"出问题都会导致人体缺钙,这就不是单单补钙能解决问题的了。
现在问题是,一听说我国人食谱中缺钙,有的商家就马上抓住商机,补钙制品、补钙广告铺天盖地而来,有泰山压顶之势,似乎几千年数以万亿的中国人没补钙,一下子个个都已患或将患"软骨病"。牛奶也正好借补钙之势,喷涌而出。中国人本来就淳朴、可爱,也实在好忽悠,加之习惯于"跟着感觉走",所以现在若问:"同胞们,为什么要喝牛奶?"必异口同声说:"补钙啊!"
现在我想谈一下牛奶是否补钙。
牛奶是否补钙,暂先搁一下我的观点,看看国外学者是怎么说的。
洪昭光教授十分推崇日本人饮奶补钙长高,而日本学者却不这么认为。世界著名的早期教育家七田真先生,经常在日本各地巡回演讲,他每次都要再三强调牛奶的危害,人们通常都以为,喝了牛奶便可从中获得大量的钙,使得骨骼和牙齿保持健康。他指出:"这纯粹是谎言,事实正好与此相反,破坏身体健康,疏松骨质,这才是其真相。"七田先生认为:"虽然钙对于人来说是不可缺少的物质,但牛奶的钙过于粗糙,人体的精密器官无法完全吸收,于是人的身体就把它当作异物而排斥出体外。可令人麻烦的是,体内的那些人体所需要的优质钙也被一同搬了出去。正因为如此,奶粉、牛奶喝得越多,体内的钙就越不足,虫牙、骨折便越易发生。"前些年日本教职员联合会白皮书《探索孩子骨折多发的原因》中也指出:"婴幼儿时喝奶粉时间越长的孩子,其骨折的发生率越高。"日本著名医学家森下敬一先生指出:"牛奶中所含的矿物质很少,特别是缺少应有的镁元素,结果只有少量的钙沉淀在骨骼上,而大量的钙则侵入肌肉和血管,致使肌肉的弹力减弱,血管硬化。而且饮用牛奶不仅不能强壮骨骼,相反会使骨质疏松,成为易发骨折的原因。"森下敬一先生在其另一本书中还指出:"从另一方面来说,矿物质只有在取得平衡的时候, 才能够发挥其效应。可是牛奶中除了包括钙等几种矿物质之外,铁、铜、锰的含量极少,结果导致了体内矿物质及水分的代谢发生紊乱,以至于成为骨质疏松易发疾病的原因。"
无独有偶,欧美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美国《洛杉矶时报》曾报道动物保护频道的特约作者克伦·道恩综合多项针对牛奶的研究后提出牛奶危害人类的七大罪状,其中第四项就是骨折。指出:"对于牛奶可以补钙,而从防治骨折和骨质疏松的观点,一些研究者也提出质疑,一项为期12年,涉及78 000名妇女的哈佛大学护士健康研究表明,大量饮用牛奶的妇女比少量饮用者或者不饮用牛奶的妇女骨折比例高2倍。其主要原因是牛奶中含有的几种蛋白质引起钙的流失,从牛奶中吸收到的钙有1/3会从尿液中被排出,而从奶酪中吸收的钙2/3会流失。"
此外,再从牙齿的情况来看,牙齿发育健全如何与体内钙的含量、与分布正常与否有直接的关系。丹麦的一位牙科医生普龙博士,发现一个大型畜牧制酪业农场里人们的牙齿都患有极度的钙缺乏症,而这个农场的人每天都喝好几杯牛奶。于是,他建议其中一些人停止饮牛奶,半年之后,这些人的牙齿变得非常好了,而那些继续喝奶的人牙齿却依然如故,和原来的一样糟。与此相同的例证还有,人们也许不一定知道,世界上牙齿最糟糕的人群是牛奶消费量最高的新西兰居民。相反的是,连牛都没有见过的澳大利亚土著人,牙齿特好,大多数人连一颗虫牙也没有。日本的七田真先生还指出,牛奶和虫牙的密切关系还可从下面的事实得到证实:在食品短缺、营养不易获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长的孩子们,几乎没有虫牙;而战后,牛奶开始被饮用,并随着消费量的日趋增长,孩子们虫牙逐渐多了起来。到现在,患有虫牙的孩子比例是:满2岁有51.7%3岁有82.4%4岁达91.3%
日本教职员联合会白皮书《探索孩子骨折多发的原因》中更指出:"婴幼儿时喝奶粉时间越长的孩子,其骨折的发生率越高。"美国齿科医师团的综合研究也证实,牛奶中的钙会致使婴幼儿体内钙、磷的代谢功能产生紊乱,造就出骨骼、牙齿脆弱的孩子。
中国的事实同样也证明了这一点。近年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牛奶饮用已普遍风行,然而骨质疏松、骨折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反而升高。看来实践不仅能检验真理,而且能发现谬误。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引洪专家的论据以日本为例,说日本人原来个子不高,是"小日本",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每天免费配给中学生一盒牛奶,使得现在日本青少年的平均身高超过了北京同龄个子,予以反驳。日本青少年个子增高也许是事实,然而科学上向来讲究排他。即个子增高没有其他因素,只有饮牛奶是唯一因素才能说明问题。这就如同我们看见鸡吃了沙子,马上就推论说,鸡吃沙子是鸡长肥的原因,殊不知鸡的长肥还有更重要的因素,即喂了粮、菜、虫等多种饲料。说日本人长高不缺钙的情况正与此相类。日本战后工业与经济腾飞,人们生活水准也随之提高。我们知道日本人的饮食中,鱼的消费量居世界之首,平均每人每年消费140斤。营养学告诉我们,鱼、虾含钙量都很高,且都远高于牛奶,还有就是鱼、虾、蟹中的钙多与蛋白一类物质呈螯合状态,极易被人体吸收。假定日本人不缺钙,你怎么知道这钙不缺就一定与吃鱼、虾、蟹等水产品无关,与喝牛奶有关?再者,日本人喜欢吃寿司,寿司即紫菜卷饭。中国南通地区是紫菜高产区,每年出口量很大,其出口主要地区即日本和韩国。紫菜的含钙量约是牛奶含钙量的20倍,日本人不缺钙,难道就一定与此无关?
关于身材的高矮,医学常识告诉我们,除了与钙的适量摄入有关外,还与遗传、生长激素及全身营养状况有关。生理学告诉我们,身材长高所需的主要原料为钙和蛋白质。日本人高于中国人的资料显示,49岁以下的中国人,普遍比日本人矮。掐指一算,49岁的人当是1958年后出生的,而1960~1980年是日本经济腾飞时期。日本人除了鱼消费量占世界之首位外,还从国外进口了大量禽类和肉类。蛋白质及各种微量元素供应充分是肯定的,这是身材长高的重要条件。凡了解这段历史的中国人皆知道,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所谓自然灾害困难时期。我生长在农村,父亲是医生,家中条件比起村上其他人还算优裕,就这样,我们还常常挨饿,常以豆渣、野菜、胡萝卜等填充肚皮,吃肉更是奢求。一年也只有过节、过年才吃上几次肉,粗饭果腹疗饥都不能,岂顾及其他。这种状况直到今天仍有一些农村地区依然存在。《人民网》健康专题2006530日显示:全国营养调查资料表明,儿童钙、铁、锌及维生素A等营养素的供应明显不足。膳食钙摄入量达不到推荐量的50%,维生素A只达到推荐量标准的55%63%。农村7岁男女学生的营养性贫血检出率分别为25%27%之多。目前中国,中小学生大约有45%每天的热量、蛋白质摄入不足基本需要的80%,有45%达到该需求量的90%,只有10%左右达到要求。这样身材怎能高起来。此外,我们谈身高还应不可忽视激素食品的作用。因而可以说中国人身材比日本人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营养是一方面,而更重要的还有不能获得充足营养的天灾与人祸等因素(《雅虎》"牛奶与中日青少年儿童身高逆转")。多少年来农牧养殖户为了提高产量,往往在饲料中添加激素、生长激素类物质,不管你承认不承认,事实已活生生地告诉我们。不是吗?过去鸡从小长大要810个月,而用饲料喂养只需40天,即已肥壮能宰了。过去农家养猪要一年才长到100多斤,而现在用市场供应的饲料喂养只需45个月即出栏且肥硕达三四百斤。奶牛催奶也不排除用添加激素的饲料喂养,因而牛奶也含有激素,人吃这类富含激素、生长激素的食品怎能不长高、长快?我想这才是日本,也是中国新生代孩子普遍比上辈增高的原因。人是长高了,然而这种增高好不好呢?日本法政大学教授高尾利数先生在他的《砂糖会导致身心紊乱》一书中说:"虽然现在的孩子们个头普遍都比以前高了,但却变得容易生病,运动能力也较弱,所以说,这种个子的增高是否意味着真正的健康,还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又说:"虽然孩子的个子会长得很高大,但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相反,这很可能意味着寿命的缩短。"说起身高和寿命还真的有关系。《大众健康》20043月《身高与寿命趣谈》一文,介绍了美国科学家调查了已故的750名男士,其中包括总统、运动员、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等,分析身高与寿命的关系。调查表明,身高每增加1厘米,预期寿命就减少1年,妇女平均寿命高于男子,与女性身材通常比男性矮小有一定关系。科学家认为人的寿命与身高呈反比。我国遗传学家对广西、湖南等地90岁以上的老人作调查,发现长寿者的身高都在1.261.58米,体重为40公斤左右。进行上述调查的美国学者以1.73米为美国男性高矮的界限,结果发现750名男士中矮个子寿命比高个子平均多9年。历届美国总统中矮者平均寿命为80.2岁,高者平均寿命为60.6岁,身高在2.3米以上的9个超级巨人平均寿命只有39.8岁。世界真是奇妙至极,洪教授极力提倡饮奶可以使人增高,即使饮奶真的可以使人增高,可曾想到增高也有弊端,更何况这种增高多为激素所为,激素对当代青少年体质造成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已为很多学人所共识,我想洪教授当亦清楚。
至于骨质疏松是否饮了牛奶就能解决,我认为这得从骨质疏松的成因谈起。骨质疏松成因医学界普遍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内分泌因素:正常人的性腺激素对骨组织的合成与肾上腺皮质醇对骨组织的抗合成作用处于动态平衡。人体由于自然衰老或其他原因导致早衰,致使性腺功能减退,雌激素、雄激素生成减少。性激素有促进蛋白质合成,刺激骨质形成,抑制骨质分解的功能,性激素生成减少则影响蛋白质合成,使骨基质形成不足,尤其是雌激素能刺激成骨细胞,制造骨基质。若雌激素水平下降,则使骨细胞活性降低,骨形成减少。正因为如此,妇女若因卵巢切除,或更年期后卵巢萎缩,雌激素减少或停止分泌,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往往会出现骨质疏松。此外,甲状旁腺分泌失常,降钙素缺乏,也常是导致骨质疏松的主要原因。肾上腺皮质醇,即西医临床常用的可的松、地塞米松一类物质能抗骨组织的合成,还可抑制维生素D的生成,引起人体对矿物质吸收不良,并可抑制肾小管对矿物盐的再吸收,使钙、磷、镁等从尿中大量排出,造成血清钙、镁及无机磷含量降低,从而抑制骨形成,增加骨质吸收。
(2) 营养因素:骨量的维持主要依靠蛋白质及矿物质的补充。若蛋白质摄入过多,钙摄入少,或蛋白质摄入不足,均可影响骨基质的生成,引起骨质疏松。维生素C是对骨基质生成必不可少的辅助物质,若摄入不足,也可导致骨质疏松。此外,饮酒和摄入咖啡因类物质太多,或摄入高盐食物均可致钙流失,也能促进骨质疏松的形成。
(3) 其他疾病因素:肾病、肝病、糖尿病、高血压、甲状腺功能亢进、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或某些癌症常易并发骨质疏松。
(4) 遗传因素:骨质疏松与遗传有一定关系。
(5)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类固醇、抗癌药、利尿剂、抗凝血剂、胃药或止痛药易发骨质疏松。
(6) 其他:缺少运动,少晒太阳。
综上所述,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很多,并非补钙就能解决问题。《37°医学网》等推出国际骨质疏松的专题报告也能说明这一问题。有关骨质疏松症和骨折的流行病学显示,"目前全世界约有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其发病率已跃居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七位,指出"骨质疏松症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妇女中发病高,在美国约有2 500万病人,每年约有150万病人并发骨折,约20%的骨折病人在1年内因并发肺栓塞、肺炎而死亡。在妇女骨质疏松性骨折而致的死亡率超过乳腺癌、宫颈癌和子宫体癌的总和""用于骨质疏松骨折的医疗费用巨大,1984年美国估计61亿美元,最近估计达100亿美元"。众所周知,西方发达国家以牛奶为主饮料,很多患骨质疏松的西方老人都回忆说他们从小就一直大饮特饮牛奶
而为什么骨质疏松发病他们得了"得高""冠军"?这正说明饮牛奶不仅不能防治骨质疏松,反而可能促发骨质疏松。
在我国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虽无确切报告,但从上海调查结果显示,男性发病率为13.4%,女性为40.1%60岁以上老人中,男性为14.6%,女性为61.8%。女性远远超过男性。在老年人中骨折流行病学显示,城市老年女性发生率高达19.6%,其次是城市男性,为12.4%;农村女性8.8%,农村男性3.4%。全国营养学调查显示,农村饮用牛奶的量远低于城市。此一调查又证明饮用牛奶的量与骨质疏松、骨折发病正好呈反比。
需要着重说明的是,朴素而又善良的人们,往往以一厢情愿去对待生命现象,如牛奶补钙就是。人们多认为牛奶既蛋白质含量高,又钙含量高,喝了牛奶,既补充蛋白质又补充钙,岂不两全其美?其实,全不知生命体有自身的规律,你的好意它全不领情,你把蛋白质摄入多了,它就把钙排出。形象地说,就是此进彼出,一山不容二虎,这方面已被一些研究和实践所证实,奈何?没有办法,聪明的做法只能是顺应生命规律。
然而遗憾的是,一些专家仍告诉人们饮奶补钙可防治骨质疏松,这不仅是对医学的无知,对事实的漠视,也是一种误导,只会延误此病的治疗。需要说明的是,针对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导致骨质疏松,洪教授等专家还提出用补充雌激素来治疗,国内外临床已证明这样做是行不通的。因为人体激素互为影响,是一系统工程,这样做往往顾此失彼,越补越乱。同时,雌激素补入又为患生殖系统的癌症埋下极大的危险。对此老百姓想不到,我们的专家应该知晓,当实事求是地陈述其弊,不应强调一点,掩盖其余。
读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饮牛奶补钙不妥,那我们将如何补钙?其实稍微回顾一下中国历史即可悟出答案来。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强大的朝代,即"雄汉盛唐"。汉武帝时军力强盛,北战西征,历时近数十年,打得匈奴直往西跑。唐代全国人口仅6 000万左右,不仅东征西伐,雄冠四邻,且出了那么多诗人。当时人饮牛奶了吗?缺钙了吗?如果举国缺钙,驼背、罗圈腿、软骨病比比皆是,还能有那么强悍的军队?由此可知,不饮奶照样不会缺钙。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孩子根本不喝牛奶,但他们长大后却有着健康的骨骼。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沃尔特·威利特博士说:"我们知道,国际上的确可以找到不少不饮牛奶而牙齿、骨骼强健的民族或国家,为什么他们不缺钙?"前文我已讲到除了牛奶含钙外,人们生活中含钙的食品还有很多,并非如一些"专家"所说唯牛奶才能补钙。为便于读者记忆,掌握如何补钙,特编成一段数来宝如下。
数来宝说补钙
说补钙,道补钙,
补钙食品处处在:
豆类杂粮含钙高,
芝麻、果仁也不赖,
苋菜、花菜、金针菜,
还有油菜与芹菜,
用来补钙均很快。
蘑菇与木耳,
紫菜与海带,
田螺、鱼、虾及螃蟹,高钙桂冠均能戴。
要补钙,当开眼界,
专恋牛奶必有害,
还应知,高磷低钙食品应少食(如牛羊肝、花生等),
多食钙易排体外。
D有助钙吸收,
制维D,还须常到太阳下面晒一晒,晒一晒。
行文至此,关于牛奶补钙的神话已可告一段落。然而,问题更严重的是全民饮用牛奶的弊端还不仅于此,我之所以强烈呼吁全民慎饮、勿饮牛奶,是因为饮牛奶还有很多鲜为人知、触目惊心、殃及我们民族机体更大的危害。现陈述如下。
(三) 牛奶对健康的危害
1. 牛奶易致癌此说乍听似乎有点耸人听闻,其实一点也不夸张。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和国内已有多项研究宣称,过多饮用牛奶可能诱发女性乳腺癌、卵巢癌,男性前列腺癌等多种癌症。瑞典卡洛林斯卡医学院是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颁奖单位,该院研究所一项研究表明,大量饮奶会增加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这是科学家对6万多名每天饮用2杯以上牛奶的妇女调查后得出的结论。长期的跟踪研究表明,那些每天饮用4次以上奶制品的妇女,卵巢癌的发病率比每天喝2杯牛奶的妇女高出一倍。另外,通过1961~1991年的100份专业报告,研究人员发现,前列腺癌与食用奶制品有关--患有前列腺癌的男性多数比健康的男性摄入更多的牛奶制品。瑞典人如是说,无独有偶,美国人的研究也得出同样结果。《北京青年报》2005915日载有《男性常喝牛奶的害处》一文引述了美国的研究,指出:"牛奶营养丰富,每天喝牛奶的人越来越多,但有许多研究发现,常喝牛奶的男性易患前列腺癌。"文中说:"美国波士顿一研究小组对20 885名美国男性医生进行了长达11年的随访调查,食用的奶制品主要包括脱脂奶、全脂奶和乳酪等,其中有1 012名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与每天从奶制品中摄入150毫克钙的男性相比,每天摄入600毫克钙的男性血浆中125-二羟维生素D3(有抗前列腺癌作用)浓度显著降低,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上升32%。在排除年龄、体重、吸烟、体育锻炼等影响因素后发现,每天进食奶制品2.5份以上(每份相当于240毫升牛奶)的男性与进食奶制品0.5份以下的相比,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上升34%
美国费城的研究人员通过近10年流行病学调查也证实,多食奶制品会增加男性发生前列腺癌的危险。国内也有研究发现牛奶摄入量与前列腺癌发病率显著相关,其原因可能是某些品牌的牛奶中雌激素含量较高。来自《中国科技信息》"专家披露牛奶危害诱癌、骨质疏松、过敏"一文说:200410月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指出,牛奶可能是女性乳腺癌的重要诱导因素。来自丹麦的研究人员对117 000名妇女的调查发现,814岁少年青春期成长速度对其成年后乳腺癌的发病率有很大的影响,青春发育期形体高而瘦的女孩成年后乳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胖而矮的女孩。研究显示,在1314岁达到发育高峰期的女孩,比在1011岁就达到发育高峰期的女孩乳腺癌发病率低16%。研究人员认为,近50年来,世界乳腺癌发病率的大幅提高与人们饮食结构中牛奶及奶制品消费增加密切相关。例如日本战后饮食结构西化,牛奶和奶制品消费大幅增加,这使得日本女性的平均身高明显增加,但是同时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也随之提高一倍。研究人员认为,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人体中类胰岛素一号增长因子(IGF-I)的水平,而IGF-I与更高的身材紧密关联。已经有多项研究表明,几乎每一种癌症都与IGF-I有关联,IGF-I是一种促使癌细胞生长和繁殖的关键性因素。去年9月,另一项发表在《生物化学杂志》的研究成果也认为,IGF-I在妇科癌症的生长和扩散过程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哈佛大学医学院、牛津大学和台湾医科大学的科学家联合研究发现,IGF-I加速和加强了氯化钾中钾离子在细胞壁间的交换,导致人类卵巢癌细胞繁殖和宫颈癌细胞加速生长。世界自然医学会会长、日本著名医学家森下敬一先生在其所著的《喝牛奶会得癌症》一书中说:患白血病的孩子有一个普遍现象就是牛奶喝得很多。另外动物实验也显示:牛奶会促进癌细胞生长。据2006128日《健康时报》报道: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世界营养学界爱因斯坦"的柯林·坎贝尔教授,在一项历时27年的系列动物实验中,得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牛奶会促进癌细胞生长。坎贝尔教授的主要观点,日前在《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中被披露。柯林·坎贝尔博士于1982年为美国国家科学院撰写的报告"膳食、营养与癌症"发表后,震惊了全美国。接着,他又组织了膳食与疾病发病率的大规模调查研究。这次研究被《纽约时报》称为"世界流行病学研究的巅峰之作。"
美国康奈尔大学终身教授柯林·坎贝尔教授主持的一项长达27年的动物实验表明,占牛奶蛋白87%的酪蛋白可以促发癌症。此外,牛奶还会引发心脏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等慢性病。安全的蛋白质则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这类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因此他呼吁,中国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才是健康的,应该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摄入。
坎贝尔教授围绕这一研究成果进行的一系列动物实验,前后开展了27年,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鼠实验"。黄曲霉素是一种高致癌物,坎贝尔教授让实验老鼠全部接触同等剂量的黄曲霉素,在体内产生肿瘤病灶细胞。然后,他用含不同蛋白质的饲料喂养大鼠。一组大鼠中含20%的谷蛋白(植物蛋白),一组大鼠的饲料中含20%的酪蛋白(动物蛋白,牛奶中87%的蛋白质都是酪蛋白)。经过一段时间后,吃饲料中含20%谷蛋白的大鼠,体内肿瘤病灶细胞没有什么增加;吃饲料中含20%酪蛋白的大鼠,体内肿瘤病灶细胞则呈斜线显著上升。这一实验最重要的发现是:当摄入的酪蛋白水平达到或者超过大鼠生长所需要的正常水平时,就会促进癌的发生。实验证明:低蛋白膳食(植物蛋白)能抑制黄曲霉素诱发癌症,而且,即使癌症已经发生,低蛋白膳食也能显著地遏制癌症病情的恶化,而高蛋白膳食(动物蛋白)则能对黄曲霉素诱发癌症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膳食蛋白质对癌症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只需要调整蛋白质的摄入量,就可以激活或者抑制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坎贝尔进一步指出,占牛奶蛋白组成87%的酪蛋白可以促进各阶段的癌症。安全的蛋白质则来自植物,包括小麦和豆类--这类蛋白质即使摄入量很高,也不会诱发癌症。坎贝尔由此得出了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牛奶蛋白)优劣判断的惊人结论:"有大量的研究表明,所谓低品质的植物蛋白,尽管用于合成新蛋白质的速度比较慢,但是很稳定,这种蛋白才是最健康的蛋白,也是身体最需要的蛋白。和动物来源的蛋白质相比,植物蛋白缓慢,但是能稳定地赢得'健康比赛'的胜利"
上述一些国际一流高校、研究机构以及学者公布的研究结果,已足以证明饮牛奶易致多种癌症。然而国内依然有少数所谓专家在网上仍大唱反调,甚至提出饮牛奶可防癌。我想问倡导饮牛奶可防胃癌者: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生活西化,牛奶平均消费量接近西方,既然饮牛奶能防胃癌,为什么日本的胃癌发病率居全球之首?我想再问揭示牛奶中有所谓抗癌蛋白者:日本人多饮牛奶接受了更多的抗癌蛋白,为什么反而乳腺癌高发?我想三问倡导饮牛奶可防肠癌者:为什么全球消费牛奶最多的北美、西欧、北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肠癌发病常高居全球第一、二位?(《现代肿瘤学》)。据汤钊猷院士主编的肿瘤学权威专著《现代肿瘤学》(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月第522页)"大肠癌一病的移民流行病学"一节介绍:"日本和中国大肠癌的发病率低于美国,但移居到西方国家后,大肠癌的发病率即上升,且均见于移民的第二代。……Whittemore等在1985年报告,华人移居美国50年后,大肠癌的发病率接近当地白人,发病部位、分布与白人相似,以高位结肠癌多见,发病年龄比国内华人提前10年。"这又是为什么呢?谁都知道华人移居西方到了第二代,多数人生活已完全西化,牛奶更为主食,既然喝牛奶能防肠癌,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饮奶是防癌还是促使生癌,不是显而易见的吗?再者,20世纪80年代后饮牛奶在上海已越来越普及,消费量也与日俱增,几居全国之首,与之相应的,上海的肠癌发病率也随之不断上升而高居全国首位。此外,乳腺癌的发病率也同样随牛奶消费量而飙升。既然饮奶可防癌,这又作何解释?少数人为牛奶唱赞歌的说辞毕竟难以撼动这一桩桩铁的事实。实践检验真理,由此我认为,多饮牛奶易致癌基本可作为定论,饮牛奶可防癌的神话可以休矣!
2. 影响大脑发育  生命体精妙绝伦,真是难以想象,尽管科学已进入所谓昌明和尖端时代,然而若想去模拟制造生命,恐怕仍是天方夜谭。这是造物主的神妙所在,造物主的神妙时时处处都有体现。现以人和牛为例。人和牛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体,其一出生,上苍即为各自安排了不同的饮食。现仅从牛奶和人奶的成分来看,也可窥见其配比组合神妙之一斑。对此学者虽有披露,但仍显粗疏浅薄,欠全面准确。现据我的研究、理解与思考详述如下。
先从人与牛的发育与寿命来看,人的生长期是2025年,牛的生长期是4年。根据科学家研究,一般自然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按此计算,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00170岁,牛的自然寿命为2030年。正因为此,因而人发育比牛的发育缓慢。小牛出生后前3个月内,每个月其骨骼与体重皆增长一倍;而婴儿呢,根据1995年中国9城市07岁儿童体重及身高平均值表,除初生第一个月增长体重34.34%外,以后要10个月才能增长到其体重的一倍。体重增长快,必须要多量蛋白质,骨骼增长快则需要大量的钙,故造物主设计了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人奶的3倍,钙的含量是人奶的3.5倍之多。牛的生命全部意义是吃草繁育后代或代人干活,不需要使用大脑;而人是万物之灵,有思维、感情和语言,这是人和其他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在幼儿时即会笑、识人、有情感、会学语,故脑部发育特快。婴儿期的头6个月,脑细胞数目持续增加,至6个月龄时脑重量增至出生时的2倍(600700克);后6个月脑部发育以细胞体积增大及树突增多和延长为主,神经髓鞘形成并进一步发育;至1岁时脑重达9001 000克,接近成人脑重的2/3。为了适应这一发育的需要,造物主在人奶中安排了大脑发育必备的多种物质,这类物质供应是否充分与恰当对大脑的发育与成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直接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发育。在这类物质中有:①卵磷脂。卵磷脂属脂类,脑组织的脂类含量比任何器官都多。脂类包括卵磷脂、胆固醇、糖脂、神经磷脂等,其中以卵磷脂含量最多,需求量最大。卵磷脂被营养学家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大夫网》)。其功能很多,主要参与构建细胞膜和神经系统。大脑是神经中枢,故此物对儿童尤能资助大脑发育。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形成、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智能发育最为迅速、最易受损的时期,补充足够的卵磷脂对于构建大脑健全的神经系统非常重要,因而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有人把卵磷脂称为真正的"脑黄金"。卵磷脂在牛奶中含量较少,100毫升牛奶中仅含3050毫克,而100毫升人奶中则含有卵磷脂80毫克。正因为如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规定,在婴儿奶粉中必须添加卵磷脂。最近南京等地的一些乳品加工厂也生产添加大豆卵磷脂的磷脂奶粉,其原因皆因牛奶缺少卵磷脂,不利于人的大脑发育和不适应人体的需要。②牛磺酸。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它是保证大脑发育的又一重要物质。它对婴儿的大脑及视网膜发育和钙、磷的消化,吸收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因这一需要,人奶中牛磺酸含量很高,而牛奶中牛磺酸的含量仅为人奶含量的1/30。由于婴幼儿体内转化牛磺酸的酶活性很低,因而牛磺酸必须靠外界供给。正因为如此,所以兰州和国外的某些营养奶厂均在牛奶中添加牛磺酸。③葡萄糖。脑组织本身不能贮存葡萄糖,只能利用血液中提供的葡萄糖。血中葡萄糖即血糖,主要来源于饮食。脑消耗的葡萄糖量很大,几乎占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2/3。因而要维持人大脑的正常发育,饮食中必须提供充足的葡萄糖。脑的功能健全也需要足量的葡萄糖。美国科学家戈尔德教授对葡萄糖与学习的关系做过深入研究。他把学习者分为两组,一组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注射葡萄糖,另一组则置之不理,然后对两组学习者分别做了学习测试。结果表明:注入葡萄糖组学习者成绩要好于没注入葡萄糖组学习者。这一现象通过对老鼠的实验也得到验证。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早餐仅喝牛奶和煮蛋的学生,上午上课时会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的现象。这些均足以证明补充足够葡萄糖对维护大脑的健全功能是多么重要。分析一下牛奶和人奶葡萄糖的含量,亦可发现两者的利弊所在。奶中的糖主要以乳糖形式存在,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乳糖的含量大,分解出的葡萄糖就多。牛奶中的乳糖含量为4.6%,人奶中的乳糖含量为7%,人奶含糖量是牛奶含糖量的1.52倍。还有就是乳糖分解必须有乳糖酶参与。前文已述,亚裔黄种人在婴儿时体内尚有乳糖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乳糖酶渐趋缺失,乳糖就无法被分解吸收。④铁。铁是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之一,是人体许多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铁除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以完成对组织供氧和带走二氧化碳的代谢等功能外,铁还参与细胞中许多重要酶的合成。缺铁除引起缺铁性贫血外,还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主要影响神经的传导,使儿童出现智力降低和行为障碍,甚至对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发育具有较长期的不良影响。缺铁引起婴幼儿行为、智能发育障碍的原因在于:第一,缺铁引起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婴幼儿脑发育快,能量需求大,其中绝大部分以有氧氧化的形式由葡萄糖供给。在能量代谢的关键步骤中,许多酶活性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足够量铁的存在。缺铁时,所有这些酶的功能将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第二,苯丙氨酸及儿茶酚胺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苯丙氨酸有两条代谢通路,一条是经苯丙氨酸羟化酶转换成酪氨酸而代谢为儿茶酚胺,另一条是经苯丙氨酸转氨酶代谢为苯丙酮酸。其中苯丙氨酸羟化酶是一种含铁酶,缺铁时该酶活力下降,使苯丙氨酸转换成酪氨酸减少,从而使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合成降低,而儿茶酚胺是正常脑细胞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神经递质,其在脑组织中含量的降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异常,使行为、智能发生障碍。另一方面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降低,使苯丙氨酸经另一途径代谢成苯丙酮酸,并使之大量积聚,而苯丙酮酸具神经毒性,长期在脑内蓄积可致智力发育障碍。儿茶酚胺在其分解代谢过程中,单胺氧化酶是关键酶,而此酶是铁依赖酶,其活性有赖体内有充足的铁,缺铁时此酶活性下降,儿茶酚胺代谢异常,从而产生行为、智能障碍。第三,缺铁使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下降,产生行为障碍。第四,乙酰胆碱是与学习记忆关系最为密切的神经递质,缺铁时大脑海马区乙酰胆碱含量下降,从而影响儿童学习记忆功能,影响智力发育。第五,DNA合成时需要铁,故缺铁还可损害神经元的发育和髓鞘的形成。
缺铁在尚未引起贫血的无贫血缺铁期即可引起婴幼儿行为损害,并对智能发育产生影响。患儿心智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低于正常儿,行为发育亦落后,出现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倦怠、语言发育落后等。患儿手的灵活度、身体平衡度和跳跃功能等均落后于正常儿,脑地形图显示大脑发育落后于正常儿。此外,缺铁还可使铁蛋白合成低下。铁蛋白有抵御细菌、病毒侵犯人体的功能,因而缺铁还可使人极易生病、抵抗力低下。
100毫升牛奶中铁的含量仅1090毫克,只相当于人奶含铁量的33%,且人奶中铁易吸收,牛奶中的铁不易吸收,人奶中铁的吸收率可达50%,而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0%。正因为如此,有的专家提出对婴幼儿用牛奶喂养要注意铁的强化。也许有人会说,既然牛奶中缺少这类物质,我们把其加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须知道牛奶中不仅有些人体必需的物质含量低,还有些需和不需的物质含量高,例如牛奶中钙、磷、钾含量均高,而这些矿物质均可使胃内容物呈弱碱性,而铁恰恰在酸性环境中易于吸收(缺少胃酸者易造成缺铁性贫血)。牛奶中磷含量也高,人奶中钙、磷之比为21,牛奶钙、磷之比为1.51,磷还可与铁结合成难溶性物质,这样将更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牛奶中钙含量高,镁含量低,而钙和镁共同发生作用的比例为21,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吸收,并才能维护心、脑健康;而牛奶钙与镁的比例为101,这样反而使钙难以吸收,影响健康。仅此几点,就可见生命现象之微妙,与人为改变之难!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至于饮奶有碍人的大脑发育,日本的学者也早有认识。如在日本铃木素子先生所著的《超级减肥》一书中就有题为"孩子的大脑迟钝是饮食的过咎"章节。其中指出由于父母给予孩子错误的饮食(主要指牛奶),使得孩子身体和大脑发育变得不正常。并且指出牛奶是高蛋白、高脂肪,因此它不是好东西。其原因是因为推动大脑运作的并不是蛋白质或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世界著名的早期教育家七田真先生在其《从胎内开始的育儿》一书中指出:"牛奶不仅会对身体,并且还会对大脑起到坏的影响。生下来的孩子,或是弱智,或是自闭,或是不会说话,大部分来自于这样的原因:怀孕中的母亲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而拼命地喝牛奶。对于那些因孩子生下来就是弱智,或是自闭症,不会说话而到我这儿来咨询的母亲们,我一定会向她们了解怀孕中的饮食情况。当我问到牛奶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地得到这样的回答:'为了胎儿获得良好的发育,每天都在喝四五瓶牛奶。'"日本东北福祉大学河添帮俊教授在其《脑残者的道路》一书中指出:"在孩子成长之路上,最初的最大障碍就是奶粉和电视。"书中写道:"到我们东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来咨询的数百名脑障碍儿中,有超过80%的孩子是被奶粉保育的……"因而日本学者指出:牛奶对人体的损害应该是确信无疑的。特别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功能还没有生长完好,一旦受到伤害,便很可能是无法逆转的,从而造成终身的缺陷。日本如此,我看中国儿童中患所谓多动、自闭的也不少。牛奶如此殃及下一代,还不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吗?
3. 牛奶易致人体发育异常近年来,城市中性早熟儿童比以往明显增多。仅以上海某儿童医院为例,来看性早熟门诊者常成群结队,医生应接不暇。有资料显示儿童性早熟正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
性早熟是指女孩在8岁之前,男孩在9岁之前出现性发育现象。女孩性早熟表现为8岁之前开始乳房发育,之后出现阴毛,继之出现月经。B超检查子宫大于3厘米;卵巢中滤泡多于4个,有直径0.8厘米以上的大滤泡。男孩性早熟表现为9岁之前睾丸、阴茎增大,睾丸容积大于3毫升,或长径大于2.5厘米,之后出现阴毛、喉结、胡须、声音低沉。血液中性激素检查在性早熟儿童中也有相应改变,骨骼成熟也快。性早熟的危害显而易见,因为生物均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假定一棵玉米从播种出苗到开花结玉米棒要4个月,现在让它2个月即开花结玉米棒,余下时间干什么?余下即走向衰老死亡。人亦同理,早熟定然早衰。
性早熟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为饮食不当。如鸡的生长期为一年半,即从小鸡长成成年鸡要1.5年。可人工养殖场中食用肉鸡的成熟期只有7周。为什么会这么快?答案已清楚,因为在饲料中加入皮质激素、生长激素、性激素、避孕药等。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在养猪场,以及黄鳝、鳖、鱼、大螃蟹的养殖户也与此类似,多在饲料中加入激素使养殖物早熟、肥大。儿童进食了这一类富含激素或其分解物食物,必然性早熟。在这类食物中影响最大的就是牛奶。因为在不少城市,牛奶已成为儿童的每日必备食品,不仅常食而且多食。牛产奶为哺育小牛,本有一定的量,然而养奶牛者的要求则不同,产量上去则其效益也丰。因此如何让牛产奶多,在奶牛饲料中加相关激素,或人为注射催乳一类激素也是公开的秘密。尤其在人心趋利、法制尚不健全的今天,谁也不能保证私人养奶牛户或大的奶牛养殖场不干这类的事。或有人说:放心,现已有相关约束、检查制止饲料激素添加。退一步讲,就是饲料不添加激素,奶牛吃的是什么饲料你知道吗?牛本来是食草动物,为了催肥促奶分泌,少加点豆类、谷类等植物饲料也是可以的,而现在我们从众多资料和新闻媒体上已获知,现在的奶牛饲料中,牛已由食草动物被人们改造成食肉动物,奶牛、肉牛的饲料中有加上牛肉、牛骨的下脚料打成的粉末,或添加海鱼加工成的鱼粉等已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因为这类东西蛋白质含量高,增肥增奶快,殊不知这类东西类固醇、激素含量远较植物饲料不知高多少倍?现又发现牛奶中碘含量常超标,查其原因就是鱼粉饲料,因为鱼类多含碘。碘高了会怎么样,查一下碘对人的生理影响即知。根据《中国科技信息》公布的河北医科大学尹桂岐教授主持、10多人参加的课题研究表明:给饲养动物喂高碘水产动物性饲料6个月后,发现动物脑组织中的蛋白质、DNA量减少,脑重量减轻,胆碱酯酶活性升高,乙酰胆碱含量下降,一氧化氮合酶活性降低,一氧化氮含量减少,……上述改变,可使脑功能活动受到影响,记忆力下降。让实验动物雌雄合笼,还发现高碘组动物畸胎率、死胎率增加,胎盘平均重量下降,子代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同时还发现高碘组动物肾脏有病理形态学改变,表现为新月体形成。肾脏功能也有变化,表现为Na K ATP酶活性降低。由此可见高碘危害不仅仅是传统所说的引起甲状腺病变,且高碘还会对大脑、肾、胚胎发育及子代的物质代谢造成一系列不良影响。有的学者写文章说:世界著名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把牛奶称为最接近完善的食品,我国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把牛奶称为"仙人酒"。我们知道牛奶是西方的主饮料,希波克拉底是西方人,自然推崇牛奶。其次,不知这类学者有没有想到希波克拉底所处时代的牛奶和今天的牛奶是否有别?李时珍时代中国恐怕还未引进西方奶牛,奶牛即一般黄牛奶,产量少也极珍贵,人也不可能如今天这样三餐豪饮牛奶吧,牛也不会是食肉动物吧?更何况上述两人的著述中今天看来错误的地方也还能找出不少,这不能怪他们,其一因为时代局限,其二他们是人不是神。
饮牛奶引起性早熟,我看门诊时也有所见。记得一位在上海某出版社工作的女士带其女儿来看性早熟,我反复询问家长,小孩有无常食养殖的鸡、鱼、肉及洋快餐?答曰:没有。我又问:有无给小孩喝牛奶?答曰:为助其发育,防缺钙,天天让其喝牛奶。喝牛奶为什么会引起性早熟?其原因还可从奶的成分分析中得以揭示。一般而言,哺乳动物分娩后所分泌的乳汁中都含有浓度不一的激素,如人乳、牛乳、羊乳等。其中除了人乳所含激素适量,既能适合儿童发育需要,又不会对人有副作用外,其他哺乳动物乳汁中激素浓度都比较高,初乳含激素更高。牛初乳中主要有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其中雌激素含量为常乳的35倍。长期饮用乳类,尤其是多饮乳类或饮未经加工过的初乳,必然造成体内多种激素水平升高而导致性早熟或肥胖。虽然分离剔除牛初乳中激素等技术在国内已应用,但仍未普遍推广开。对于一般居民常饮的牛奶,由于需要量大,加之国内更无剔除激素类有害物质的加工要求,多为鲜奶巴氏灭菌后供应市场,长期饮用造成性早熟也就是顺理成章了。
4. 牛奶易致肥胖   2006420日《文汇报》转载了新华社记者沈楠的"体弱无力小胖墩,影响国家竞争力"的文章。文章用数据、观点和措施勾勒出中学生体质问题的现状和未来走向。我国对18多万名7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监测结果显示,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在继续"发福"的同时,爆发力、力量等素质也继续下降……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重要的健康问题。2002年的监测结果显示,718岁的城乡男、女生胖生比例全部明显上升。2004年的监测结果显示,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其中1012岁城市男生肥胖率已达15.97%。面对学生的体质下降,该文总结有四宗""。其一,影响一生体魄,从中、小学生到大学生,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其二,容易诱发亚健康;其三,精英阶层后继乏力;其四,团结合作精神缺失。因体质下降引发的四宗罪有了,那么为什么会引起青少年肥胖?该文没有细说。不少学者指出肥胖主要是与孩子养殖类动物肉类或洋快餐吃得多有关。其实这只讲对了一个方面,因为调查发现,有些青少年日常肉类吃得并不多,限于经济等条件也非天天吃,而牛奶倒是天天喝得不少,其实牛奶才是变胖的主要原因。为什么这么说,请看下面的一些资料。
据《百拇医药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沃尔特·威利特博士说:"儿童的基本饮料应该是水"。而现实是"儿童总被要求喝大量的牛奶,甚至有的家长让孩子把牛奶当水喝"。《儿童青少年医学文献》刊发了美国哈佛大学对1.2万多名年龄在914岁儿童进行的研究显示:喝牛奶越多的儿童,体重大于喝牛奶较少的儿童。之所以如此,指出牛奶增加的卡路里是罪魁祸首。
路透社最近公布的研究报告也说:"小孩喝牛奶越多,长得就越胖"。而脱脂牛奶比全脂牛奶更会令小孩发胖。法国《费加罗妇女》专刊的一期文章"当心牛奶"中指出,自1950年以来,法国人坚持喝牛奶平均体重增长10公斤,指出牛奶对增加脂肪有利。据美、英两国医学专家研究发现,牛奶增胖的另一原因是,牛奶中含有两种过去人们未知的催眠物质,其中是一种能够促进睡眠的以血清素合成的色氨酸;另一种为具有类似麻醉镇静作用的天然吗啡类物质。由于上述两类物质的作用,往往只需一杯牛奶就可使人入睡,睡眠加强不仅使大脑皮质受到抑制,影响白天的工作和学习,且还能降低代谢,减少脂肪的分解,从而导致肥胖。现在有人竟提出喝牛奶可减肥,正如有人反问所言,在同样活动量的前提下,多吃除水以外的糖、脂肪、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均使人增胖,蛋白质多食又可影响脂肪的分解作用,试问多饮牛奶,肥从何减起?更何况饮牛奶可增进睡眠,而睡眠时分解代谢减弱,合成代谢增加,能睡的人大多肥胖,就是这个道理。营养调查显示,我国城市青少年平均体重大于农村。20061226日《文汇报》教科卫新闻版刊登的"城市男生四分之一是'胖墩'"一文称,"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说,目前我国学生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在迅速增加,现在城市男生达到了24%多。"谁都知道,城市饮奶也多于农村。若饮奶可减肥,又当作何解释?
5. 牛奶蛋白对人有害  牛奶素以高蛋白著称,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人奶的3倍。那么是不是蛋白质越高对人越好呢?问题正好相反。对人奶和牛奶的蛋白成分分析发现,两者的蛋白种类完全不同。人奶中60%以上为白蛋白,这种蛋白"颗粒"小,人体极易吸收。牛奶中87%以上为酪蛋白,酪蛋白呈凝胶块状,食品工业常用其作为食品外壳,取其凝固不易分解,就像软糖外面的一层塑料包膜。因而人食了这类蛋白极难消化吸收,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一些病症。牛消化这种蛋白却不成问题,因为牛天生4个胃,成年牛通过4个胃和反刍,硬的干草均能消化吸收,何况牛奶?而人属单胃动物,消化这类蛋白则十分困难。
其次,人奶中的蛋白100%均为构建人体所必需。科学家研究,在蛋白类食品中只有人奶和鸡蛋蛋白的构成与人体需要完全吻合,因而这两种食品食后很少过敏。牛奶中的蛋白有20余种之多,分解后,有的能被人体吸收,有的则不能被人体同化而成了人体不欢迎的"敌人",极易引起人体过敏。所谓过敏,就是人体对不需要的物质进行排斥、抵抗。如花粉过敏、油漆过敏等皆是。牛奶中蛋白过敏多出现于儿童,成人也有,主要是面部起痒疹和类风湿关节炎。据《北京科技报》载文称,牛奶过敏在儿童中主要表现为:流鼻涕、哮喘、发热、中耳炎、皮疹(好发于面部或耳后、耳垂部位)和胃不适等。该文还指出法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被调查的儿童中,大约2/3的儿童有牛奶过敏反应。研究人员把牛奶从这些儿童的食谱中撤出后,这些症状就会减轻或者消失。如果食谱中再加进牛奶,这些症状又会出现。这种食牛奶过敏现象在中国人中也普遍存在,不信你问脸上经常长小疙瘩的男孩或女孩,几乎百分之百都常饮牛奶。
牛奶蛋白的另一危害是引发糖尿病。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寿命的三大杀手之一。据《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29月第22卷第5"牛奶蛋白与我1型糖尿病"的国外研究文献综述指出:牛奶尤其是牛奶中的牛血清白蛋白(BSA)可能是引起1型糖尿病的重要饮食因素。1型糖尿病易感者的发病与婴儿期进食牛奶有关。1型糖尿病的动物模型BB大鼠和NOD小鼠在断奶初期给予牛奶或BSA,可使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提高,在1型糖尿病病人血清中可以检测出BSA及其他牛奶蛋白抗体,和BSA抗体结合的自身抗原,可能是胰岛B细胞中分子量为69000的蛋白质。
除上述以外,有报道称多饮牛奶还易引起心脏病、高血压、青春痘、胆石症、闭经等多种病症。另外,牛奶与人奶比还缺少保护婴儿健康的多种免疫物质,且引发感染的机会也多。全球资料表明,非乳喂养儿腹泻患病率要比母乳喂养高25倍,死亡危险高1015倍。至于牛奶中酪蛋白等物质易引发癌症,前文已述。
我曾构想:为了满足一些人的饮牛奶情绪是否可模仿人奶成分天然组合,把牛奶改变成所谓"仿人奶""生态奶"呢?然而细思,想得容易,做就太难了,因为据上文牛奶中不仅缺少人奶中很多有益人体的成分,还多出不少有害人体的成分,何况国内外有哪些商家愿血本甚至亏本不愿赚钱去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去这么做这还是问题。即使有人做,中国有13亿人口,土地紧缺,要养多少奶牛才够需求?又是问题,因而,从现实来看国情来看、人种来看、健康来看,我看最好还是不要盲目跟详,告别牛奶为好。
(四) 是否该饮奶,老外看中国
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牛奶该不该饮,说法不一。恰与此诗相似,身在其中,往往当局者迷。现在我们看看外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199066日,美国著名报纸《今日美国》在头版醒目位置刊登了题为"健康生活东方优于西方"的文章。文章指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合理正确的,美国人应效仿东方饮食习惯,控制牛奶和肉制品的摄入。"文章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就是根据坎贝尔教授在中国的研究。1983~1989年,在坎贝尔教授的组织下,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现为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等多家权威机构合作,在中国24个省市自治区的69个县开展了3次关于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研究发现,中国的肥胖者比美国少得多,患心脏病、直肠癌和乳腺癌的比率也比美国少得多,原因就在于中国人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传统饮食结构。《中国健康调查报告》一书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写成的。
"这部分关于中国健康调查的内容还获得了我国卫生部的科技进步一等奖。"流行病学和健康管理专家、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助理黄建始教授告诉记者,他认为《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可靠、可信、可读、可用"《北方晨报》牛奶促进癌细胞生长,20061228)。
该文在慢性病背后的"牛奶因素"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牛奶在许多家庭迅速地普及,乃至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同时,中国的慢性病发病率也开始上升,但极少有人考虑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联。"
20031212日,距离《今日美国》的头版文章刊出13年之后,坎贝尔博士在上海举办的东方科技论坛第38次学术研讨会上再次对东西方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做了比较。
坎贝尔教授在题为"东方营养学的未来及西方营养模式的启迪"的报告中指出,中国人不要重复西方国家在饮食结构不合理方面所付出的代价,特别是美国快餐所引起的营养不平衡导致的肥胖症。坎贝尔认为,中国人普遍地、大量地饮用牛奶,使动物蛋白质摄入大为增加,也给不断发展的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营养过剩引起肥胖,继而使心脏病、中风、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由此导致公共和个人医疗开支逐年递增。
坎贝尔指出,摄入少量的动物蛋白是安全的,但如果过量,癌细胞就会被高蛋白"催发",导致迅速扩散。有些科学家不相信这一结果,做了类似的实验后发现,确实如此。"那么,我的良好健康处方就是:吃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健康带来多种益处;吃以动物性食物为主的膳食会给你的身体带来意料不到的危险,此类食品包括奶制品、肉类和鸡蛋。"坎贝尔教授说。
黄建始教授认为:"肉、蛋、奶等动物源性蛋白吃得太多会带来许多健康问题,如肥胖等。"
另一位名叫甘茜莲的挪威人也撰文指出,中国人全民喝牛奶运动是在盲目仿效西方。现转引如下:
老外看中国:全民喝牛奶运动是在盲目效仿西方
甘茜莲(挪威)Jackie编译
中国人还在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这几年的广告攻势之下,掀起的全民牛奶运动。
没有人能够否认,在过去15年,中国的人均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过去,拥有一台冰箱或者一枝自来水笔都还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们,就和香港地区或者西方国家的中产阶级一样全副武装,从手机、私家车、大面积住宅到孩子接受私立学校的教育,只要你说得出来,他们样样都有。由于过去一直过着清贫的日子,中国人现在想要好好享受一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类的天性之一就是想要尝试所有新的事物,哪怕这件事可能带来危险。比方说,地球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可偏偏有人执迷不悟,认为那些可怕的统计数据和自己沾不上边。而当西方许多国家的人们为了减少罹患心脏病、肥胖症和中风的可能而纷纷选择自行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时,中国人却和美国人一样,依然顽固地热衷于买车和开车。作为一个如此聪明的民族,中国人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
此外,中国人还在犯一个错误,就是在这几年的广告攻势之下,在中国人当中掀起的全民牛奶运动。根据公布的数据,有许多中国人天生对乳酸和乳糖过敏。尽管如此,人们对牛奶还是抱有极大的热情,比起对待可口可乐的态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以前读过的书上说,中国人最初对外国人身上的奶味是相当难以忍受的,可见牛奶本身在中国是不受待见(原文如此)的。但是,中国人对牛奶的态度为什么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根本原因就在于广告,而美国人在这个过程中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年,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逐渐意识到健康的重要而开始戒烟,烟草商们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开发亚洲市场。如今,奶制品公司的做法与烟草商们如出一辙。由于西方人不再相信牛奶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神话,他们开始从豆腐或豆奶等食品当中摄取钙质和其他营养。这样一来,奶制品市场就变得越来越不景气,生产商们也陷入困境。这时,他们就想到了中国。在他们看来,中国人对一切西方的生活方式都趋之若鹜,牛奶也不会成为例外。
或许你会认为我这是危言耸听的片面之词--毕竟,对于牛奶的好处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了。但是让我告诉你吧:作为一个典型的欧洲人,我从小在挪威长大,我的母亲和其他许多人都坚信,牛奶能够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于是我每天在清晨、上午、晚饭和睡觉前都要喝牛奶。但是,我的抵抗力依然很差,每年有3个月都在请病假。后来,我做了扁桃体切除手术,健康有了一些好转。
但情况在我几年前来到中国后有了很大的改变,随着我入乡随俗地开始吃中餐并停止喝牛奶,我不仅摆脱了肥胖的困扰,更变得非常健康,几乎从没有生过病。可见,牛奶并不是健康保护神,中餐对人的身体更有好处。
研究结果显示,有一半人属于对牛奶过敏的体质,因此至少有一半人是天生不适于喝牛奶的。而即使对牛奶不过敏,牛奶也不见得真能促进健康,根本原因在于牛奶本来是用于喂养小牛而不是喂养人的。人和牛的消化系统有很大区别,牛奶适合小牛而人乳才适合小孩。而人类固执地将牛奶纳入食谱,难免会带来很多问题。尽管牛奶当中富含钙质,但真实情况是,这种钙质不仅对人来说过于粗糙,而且不容易被人体吸收。
此外,奶牛吃的草是打过杀虫剂的,喝的水是被污染过的;为了让奶牛在短时间内迅速长大或者为它们治疗乳腺疾病,人们通常会给它们喂食各种催长剂和抗生素,而这些药物最终都进入牛奶并被人喝进肚里。因此,喝牛奶不但不会促进健康,还有可能给人带来危险。
不仅如此,牛奶和其他奶制品还可能引起心脏病、儿童期肥胖、过敏、抑郁症和胆结石。我朋友的孩子当中,有许多都有各种各样的过敏症,我认为这与他们平常喝的牛奶当中的添加剂、抗生素等各种化学物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负担对孩子的身体实在是太重了,牛奶几乎成了一种健康杀手,使孩子最终被哮喘和过敏等病症困扰。
然而,不幸的是,美国、欧洲或者其他地方的奶制品商实在是实力太雄厚了,因此,他们可以通过广告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对人们展开心理攻势,让人们接受他们所要出售的商品,以达到获取利益的目的。在我小时候,全欧洲的母亲们都接受了广告的心理暗示,坚信"如果不喝牛奶,他们的孩子可能会夭折"。而在中国,似乎也是这样。
另外,日本等国家的学者对饮牛奶的弊害也多有论及。
老外的看法,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外国人说饮牛奶有损健康,特别是当外国人,如美国人、日本人已纷纷远离牛奶,而中国却有人仍在大呼牛奶振兴民族,仍在大力提倡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除商家利益驱动和中国人信息闭塞外,还有一最大原因就是中国人的崇洋情结。说起崇洋,回顾百年历史,环顾中国现状,衣、食、住、行、乐,哪样不洋?
由于洋风强劲,加之舆论和文艺作品的渲染,在中国一些人心中还有一种牛奶情结,认为喝牛奶一直是洋人和上层社会的专享,能喝牛奶是人生品位和等级的象征,以至于谁都记得20世纪50年代初,有一种非常流行的口号,说共产主义是"牛奶、面包,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每家小包车一挂(小汽车一辆)"。现在看来,不仅这提法与共产主义理想不符,且从健康角度上看也不科学,因为中国人肠子里天生缺少乳糖酶,不能消化牛奶。现在已公认,面包含有增加面粉醒发、烘后口感的易致癌的添加剂溴酸钾等,不及窝窝头等粗粮营养全面更利于养生;电灯有光污染,电话中的手机常被提醒会致脑癌;高楼不及平房有"地气"(阴离子等)。如每家一辆小轿车,怕是全国的道路都被堵光,路窄车多,开车恐比步行还难。
缺少独立思考而跟风跑的事也可随处可举。单近几十年在全国就风靡过注射公鸡血治百病,饮水治百病,吃卤膏治百病,醋蛋治百病,气功治百病等。其中气功景观最奇,每每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躺在一个大操场上裸露肚皮一起一伏练气功,诚如记者所言是"肚皮翻白浪",远远望去的确是白浪连天涌。"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是中外奇观,更是中外一大壮观。然而历史已证明,这些全民运动,事故倒出了不少,效果却丝毫未见。现在又兴起一股全国饮奶振兴一个民族的热潮,奇景更让人叹为观止。
对此我十分感慨,特创新体打油散曲《中国奇事多》一首,以志其怪:
中国奇事多
中国奇事多,
怪事也不少,
忽而说:注射鸡血疗百病,
直闹得:多人脱裤,屁股高翘,人鸡满院跑。
忽而说:吃了卤膏治病妙,
一时间:人成板鸭,统一腌制,天天卤水泡。
忽而说:空腹饮水有奇效,
一大早:直脖张口,冷水猛倒,肚里发洪涝。
忽而说:气功强身太神奇,
呼啦啦:成片卧倒,一呼一吸,肚皮起波涛。
忽而百病吃醋蛋,
忽而倾城练长跑,
忽而富了吃肉,
忽而减肥吃草(野菜乃草之一种)
忽而按摩洗脚,
忽而壮阳吃屌(指牛鞭、羊鞭、狗鞭、鹿鞭、蛇鞭之属)
忽而让人洗肠,
忽而劝人补脑,
现又迷上了牛奶这种白色饮料,
全不知西方正对牛奶开炮,
我们却糊里糊涂正掀起饮奶高潮。
乳波中:
肥人增多,瘦人更少,人人肚大圆了腰。
直饮得:
男人丰了乳,女人嘴长毛,年纪轻轻月经少,
想让怀孕特难搞,脾气变怪常争吵。
直饮得:
少年性早熟,儿童即变老,
痤疮满脸真烦恼,对象也难找。
直饮得:
血压、血糖直线升,
血脂、尿酸争着高,
心脏发病多且早,
癌症多得不得了。
奇奇怪怪,
怪怪奇奇,
我不知道,可爱而又可悲的人们,
何时才能从奇与怪中解套?
早日结束这种,
自我折腾,自我恶搞!
行文至此,感慨由衷,我常自问,中国有些人何以可悲至此?过去我认为人世间科学可以创造奇迹,而现在我转而相信,崇洋、愚昧和盲从加在一起更能创造"奇迹"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20:57:05 | 显示全部楼层
潘朝曦:乳房功能的异化及其他
·潘朝曦
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20962
   
人和动物都生有乳房,乳房是干什么用的?大概90%甚至99%的功用是用来哺育后代的。然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对这个浅显问题的认识却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可思议,越来越糟糕。如谓不信,就请看事实。据有关资料研究,很多中国城市产妇已不用母乳喂养自己的婴儿,在过去十年中我国母乳喂养的比例下降了20%,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每年有150万婴儿直接死于非母乳喂养。且这个风气越演越烈,已渐渐由城市包围农村,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其理由大概有以下几种:

    1
、为了保持体型美

   
中国几千年来,女人被折腾得够苦了,环肥燕瘦那仅是少数人的事情,然而古代却有一种普遍流行的习尚,就是女人胸部不能挺,尤其是唐代以后,大概这样会引起男人们的联想,容易导致男女越轨,有违礼教,所以普遍流行束胸,从展出的古代胸罩的形制看,那完全不是今日有塑形的胸,这种称为袜(音读)的束胸,而是硬硬的平板一块,束在高耸的乳房上,其难受程度可想而知。民国时有一本叫《乳房的疾病》的小册子,就列举了很多妇女由于这种束胸导致乳房发育不良,乳头扁平凹陷,不出乳等危害的病例。这种束胸与裹脚布可谓是旧时摧残女人异曲同工的两大不是刑法的刑法。民国以后,洋风吹来,风气为之一变,妇女胸、脚解放,皆大欢喜。改革开放以后,洋风二度吹来,风气又为之突变,普遍以飞机场荷包蛋为丑,以乳房高耸挺拔,有一定围度为美,一时丰乳、挺乳、耸乳成为一种时尚。有一种XXX胸罩有一条十分有趣的广告语就是:“XXX总是把女人捧得高高的。女人向来都是领风气之先,在此风感召下,除了丰乳、塑乳,用乳胶填充做假乳不惜千金外,还刮起了一股不让自己的孩子吃母乳之风。其主要理由就是母乳喂养易致乳房胀大、下垂、不挺、不美。

    2
、为了保持年轻

   
人老不值钱,女人尤其如此,半老徐娘常是笑话女人衰老的成语。而不知谁依据什么理论,说母乳是人体精华所化,让后代饮母乳容易消耗人体精华,易导致人体衰老。

    3
、喂奶易生乳腺炎

   
不知根据何在,在有些妇女观念中认为婴儿吮吸乳头易致乳腺炎。

    4
、认为牛奶可以取代母乳

   
由于国内外牛奶广告铺天盖地,一些专家又大谈、特谈牛奶的好处,致使目前中国很多人都认为牛奶营养充分,已经完全可以取代母乳。

   
上述大概就是拒绝母乳喂养,主张乳房功能异化的主要理由。其实上述理由都不成为理由,为什么?现把道理逐条讲明如下:其一,母亲合理的营养,不要增胖,不要让乳汁分泌太多,再配带适宜的胸置,哺乳后仍然可以保持傲人挺拔体型的人很多,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大有人在。其二,母亲在哺乳期,月经不行,内部激素已进行了多种调整,食欲增加,哺乳正符合人体生理,如再能适当时期断乳,并不会导致衰老,很多少妇照样年轻,光彩照人,就是事实。其三,喂奶只要方法正确,能保持乳汁通畅,恰恰不易产生乳腺炎。作为医生皆知道,乳腺炎几乎90%皆是因为不哺乳和乳汁不畅引起。其四,认为牛奶可以取代母乳,这完全是被忽悠了。现在,我们就来重点分析一下造物主是如何安排牛奶和人奶的成份配比的。看看人奶和牛奶究竟哪种物质对哺育婴儿有益。

   
造物主的神妙真是妙不可言,时时处处都有体现。造物主知道,人和牛是两种不同的生命体,其寿命和生长期及两种生命的本质意义都大不相同。现在就从人与牛的发育与寿命来看,人的生长期是2025年,牛的生长期是4年,根据科学家研究,一般自然寿命是生长期的57倍,按此计算,人的自然寿命应为100170岁,牛的自然寿命为2030年。正因为此,人的发育比牛的发育要缓慢得多。小牛出生后前三个月内,每个月其骨骼与体重皆增长一倍,而婴儿呢,根据1995年中国九城市07岁儿童体重及身高平均值表,除初生第一个月增长体重34.34%以外,以后要10个月才能增长到其体重的一倍,体重增长快,必需要多量蛋白质,骨骼增长快则需要大量的钙,因而当其一出生,造物主就应对需要,设计了牛奶的蛋白质含量是人奶的三倍,钙的含量是人奶的3.5倍之多。

   
牛的生命全部意义是吃草繁育后代或代人干活,不需要使用大脑,而人是万物之灵,有思维、感情和语言,这是人和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人在幼儿时即会笑、识人、有情感、会学语,故要求脑发育特快,婴儿期的头6个月,脑细胞数目持续增加,至6个月龄时脑重量增至出生时的2倍(600700克),后6个月脑部发育以细胞体积增大及树突增多和延长为主,神经髓鞘形成并进一步发育,至1岁时脑重达9001000克,接近成人脑重的2/3。为了适应这一发育的需要,故造物主在人奶中安排了大脑发育必备的多种物质,这类物质供应是否充分与恰当对大脑的发育与成熟起着十分重要作用,能直接影响其一生的智力发育。在这类物质中有:(1)卵磷脂。卵磷脂属脂类,脑组织的脂类含量比任何器官都多,脂类包括卵磷脂、胆固醇、糖脂、神经磷脂等,其中以卵磷脂含量最多,需求量最大。卵磷脂被营养学家誉为与蛋白质、维生素并列的第三营养素。其功能很多,主要是参与构建细胞膜和神经系统。神经中枢在大脑,故此物对儿童则尤能资助大脑发育。婴幼儿时期是大脑形成、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智能发育最为迅速、最易受损的时期,补充足够的卵磷脂对于构建大脑健全的神经系统非常重要,因而日本和我国台湾有人把卵磷脂称为真正的脑黄金。而卵磷脂在牛奶中含量较少,100毫升牛奶中仅含3050毫克,而100毫升人奶中则含有卵磷脂80毫克。正因为如此,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规定,在婴儿奶粉中必须添加卵磷脂。最近中国南京等地的一些乳品加工厂也生产有添加大豆卵磷脂的磷脂奶粉。其原因皆因牛奶缺少卵磷脂,不利于人的大脑发育和不适应人体的需要。(2)牛磺酸。牛磺酸是一种非蛋白质氨基酸,它是保证大脑发育的又一重要物质。它对婴儿的大脑及视网膜发育和钙磷的消化、吸收有着十分重要的功能。因这一需要,人奶中牛磺酸含量很高,而牛奶中的牛磺酸的含量仅为人奶含量的1/30。由于婴幼儿体内转化牛磺酸的酶的活性很低,因而牛磺酸必须靠外界供给。正因为此,所以国内兰州和国外的某些营养奶厂均在牛奶中添加牛磺酸。(3)葡萄糖。脑组织本身不能贮存葡萄糖,只能利用血液中提供的葡萄糖。血中葡萄糖即血糖,主要来源于饮食。脑消耗的葡萄糖量很大,几乎占人体血液中葡萄糖含量的2/3。因而要维持人大脑的正常发育,饮食中必需提供充足的葡萄糖。脑的功能健全也需要足量的葡萄糖。美国科学家戈尔德教授对葡萄糖与学习的关系做过深入研究,他把学习者分为两组,一组在学习一段时间后注射葡萄糖,另一组则置之不理,然后对两组学习者分别做了学习测试。结果表明:注入葡萄糖的那组学习者成绩要好于没注入葡萄糖的那组学习者。这一现象通过对老鼠的实验也得到验证。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些早餐仅吃牛奶和煮蛋的学生,上午上课时会出现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差的现象。这些均足证补充足够葡萄糖对维护大脑的健全功能是多么重要。分析一下牛奶和人奶葡萄糖的含量,亦可发现二者的利弊所在。奶中的糖主要以乳糖形式存在,乳糖在乳糖酶的作用下可分解为葡萄糖和半乳糖,因而乳糖的含量大,分解出的葡萄糖就多。牛奶中的乳糖含量为4.6%,人奶中的乳糖含量为7%,人奶含糖量是牛奶含糖量的1.52倍。还有就是乳糖分解必须有乳糖酶参与。前文已述,亚裔黄种人在婴儿时体内尚有乳糖酶,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乳糖酶渐趋缺失,乳糖就无法被分解吸收。(4)铁。铁是人体必需的化学元素之一,是人体许多生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铁除与原卟啉结合成血红素,血红素与珠蛋白结合成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以完成对组织供氧和二氧化碳的代谢等功能外,铁还参与细胞中许多重要酶的合成。缺铁除引起缺铁性贫血外,还会对人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主要影响神经的传导,使儿童出现智力降低和行为障碍,甚至对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行为发育具有较长期的不良影响。缺铁引起婴幼儿行为、智能发育障碍的原因在于:①缺铁引起脑组织能量代谢障碍。婴幼儿脑发育快,能量需求大,其中绝大部分以有氧氧化的形式由葡萄糖供给,在能量代谢的关键步骤中,许多酶活性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足够量铁的存在,缺铁时,所有这些酶的功能将受到限制,从而影响脑组织的能量代谢。②苯丙氨酸及儿茶酚胺代谢异常。正常情况下苯丙氨酸有两条代谢通路,一条是经苯丙氨酸羟化酶转换成酪氨酸而代谢为儿茶酚胺,另一条是经苯丙氨酸转氨酶代谢为苯丙酮酸。其中苯丙氨酸羟化酶是一种含铁酶,缺铁时该酶活力下降,使苯丙氨酸转换成酪氨酸减少,从而使儿茶酚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合成降低,而儿茶酚胺是正常脑细胞功能所必需的重要神经递质,其在脑组织中含量的降低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异常,使行为、智能发生障碍。另一方面由于苯丙氨酸羟化酶的活性降低,使苯丙氨酸经另一途径代谢成苯丙酮酸,并使之大量积聚,而苯丙酮酸具神经毒性,长期在脑内蓄积可致智力发育障碍。儿茶酚胺在其分解代谢过程中,单胺氧化酶是关键酶,而此酶是铁依赖酶,其活性有赖体内有充足的铁,缺铁时此酶活性下降,儿茶酚胺代谢异常,从而产生行为、智能障碍。③缺铁使脑内多巴胺受体功能下降,产生行为障碍。④乙酰胆碱是与学习记忆关系最为密切的神经递质,缺铁时大脑海马区乙酰胆碱含量下降,从而影响儿童学习记忆功能,影响智力发育。⑤DNA合成时需要铁,故缺铁还可损害神经元的发育和髓鞘的形成。

   
缺铁在尚未引起贫血的无贫血缺铁期即可引起婴幼儿行为的损害,并对智能发育产生影响。患儿心智发育指数和运动发育指数均低于正常儿,行为发育亦落后,出现反应迟钝、对周围环境失去兴趣、倦怠、语言发育落后等。患儿手的灵活度、身体平衡度和跳跃功能等均落后于正常儿,脑地形图显示大脑发育落后于正常儿。此外,缺铁还可使铁蛋白合成低下。铁蛋白有抵御细菌、病毒侵犯人体的功能,因而缺铁还可使人极易生病、抵抗力低下。

   
牛奶中铁的含量为100毫升仅含1090毫克,只相当于人奶含铁量的33%,且人奶中铁易吸收,牛奶中的铁不易吸收,人奶中铁的吸收率可达50%,而牛奶中铁的吸收率仅为10%。正因为如此,有的专家提出对婴幼儿用牛奶喂养要注意铁的强化。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既然牛奶中缺少这类物质,我们把其加入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事情并非如此简单。须知道牛奶中不仅有些人体必需的物质含量低,还有些需和不需的物质含量高,例如牛奶中钙、磷、钾含量均高,而这些矿物质均可使胃内容物呈弱碱性,而铁恰恰在酸性环境中易于吸收(缺少胃酸者易造成缺铁性贫血,这是常识)。牛奶中磷含量也高,人奶中钙、磷之比为21,牛奶钙磷之比为1.51,磷还可与铁结合成难溶性物质,这样将更会影响铁的吸收。此外,牛奶中钙含量高,镁含量低,而钙和镁共同发生作用的比例为21,只有这样身体才能吸收,并才能维护心脑健康,而牛奶钙与镁的比例为101,这样反而使钙难以吸收,影响健康。仅此几点,就可见生命现象之微妙,造物主之伟大,人奶取代之难!真是剪不断,理还乱。至于饮奶有碍人的大脑发育,日本的学者也早有认识。如在日本的铃木素子先生所著的《超级减肥》一书中就有题为孩子的大脑迟钝是饮食的过咎章节。其中指出由于父母给予孩子错误的饮食(主要指牛奶),使得孩子的身体和大脑发育变得不正常。并且指出牛奶是高蛋白、高脂肪,因此它不是好东西。其原因是因为推动大脑运作的并不是蛋白或脂肪,而是碳水化合物。世界著名的早期教育家七田真先生在其《从胎内开始的育儿》一书中指出:牛奶不仅会对身体,并且还会对大脑起到坏的影响。生下来的孩子,或是弱智,或是自闭,或是不会说话,大部分来自于这样的原因:怀孕中的母亲自以为是为了孩子好,而拼命地喝牛奶。对于那些因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弱智,或是自闭症,不会说话而到我这儿来咨询的母亲们,我一定会向她们了解怀孕中的饮食情况,当我问到牛奶的时候,几乎无一例外的得到这样的回答:为了胎儿获得良好的发育,每天都在喝四、五瓶牛奶。’”日本东北福祉大学河添帮俊教授在其《脑残者的道路》一书中指出:在孩子成长之路上,最初的最大障碍就是奶粉和电视。书中写道:到我们东北福祉大学研究生院来咨询的数百名脑障碍儿中,有超过80%的孩子是被奶粉保育的……”因而日本学者指出:牛奶对人体的损害应该是确信无疑的。特别对于年幼的孩子,他们的身心还没有发育完全,大脑的功能还没有生长完好,一旦受到伤害,便很可能是无法逆转的,从而造成终生的缺陷。日本如此,我看中国儿童中患所谓多动、自闭的也不少,然而可惜悲哀的是牛奶不能取代人奶并且会殃及下一代的事实,直到今天我不知道天下的母亲能有几人知道?

   
当然,不用母乳喂养婴儿其弊端远不止此,在此我还得郑重告知天下的另一半,据研究,不用母乳喂养子女者,乳腺癌发病率较母乳喂养者高出许多。其道理何在呢?生产以后,泌乳旺盛,你却偏偏不让它流出来,壅在里面,不仅导致乳腺堵塞,血管堵塞,也易导致内分泌紊乱,抵抗力下降,这就为癌症埋下了祸根。三鹿牌奶粉及其它二十余种有害奶粉的暴光,这当然是一件坏事,然而,我想,假若人群大多数妇女都是实行母乳喂养,恐怕受害的婴儿也至于那么多,殃及全国。现在,世界变得很怪,动不动就出来一些新思维,大专家,要人们大饮牛奶,让人们关闭人奶,去振兴一个民族,殊不知其最大的、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在于违背自然规律,而谁违背自然规律,谁就注定要被惩罚,这是一条铁则,也是中华民族祖先留给我们的大智慧。我奉劝那些迷恋于异化乳房功能的人们能从道法自然这一哲学理念以及这此奶粉事件中引发出一些思考,能尽快醒来,从而多点警觉与智慧,停止脑袋被异化、文化被异化、民族被异化。

   
■ 本文责编: frank
□ 文章来源:中战会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cssm.org.cn)。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20:58: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1/27 21:00 编辑

潘朝曦:中医:解读生命的中华大智慧
——潘朝曦教授在上海“东方讲坛”的讲演
•潘朝曦
标签: 中医
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23123
    【作者简介】
    潘朝曦:中医学家。先后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师从当代中医泰斗张伯臾教授。擅治各种疑难病症。医余广涉社会、人文、古代天文、军事等诸多学科,并有一定建树,尤精于诗文书画。著有医著十余部,艺术类著作三部。发表医学及文化类论文几十篇。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名医特诊部特邀专家,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文化研究室主任,上海诗词学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浦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医,是我们中华民族祖先的一大发明,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奇迹。然而,由于历史政治等多种原因导致近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的衰落,加之西方文化的强势涌入,造成人们认识上的偏盲,中医的价值一直没有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充分认识,甚至还出现了一些误解。
     
    地球上有很多奇迹和奥秘,人的生命现象则是奇迹中的奇迹,奥秘中的奥秘。解读生命的规律,揭示生命的奥秘,不仅是古代人探索的主题,更是现代科技研究的中心议题。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公认的历史最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纵览中国文明史,大约在六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对生命科学的探索和生命规律的把握做出了许多杰出贡献,尤其在农学、医学、药学、天学和生命关系等领域,其贡献更是走在世界的前列,至今仍闪烁着夺目的光辉。
     
    何谓大智慧?大智慧就是“形而上”层面上的智慧,通俗地讲,就是对事物发展变化及其规律的把握具有根本性的、主宰性的智慧。
     
    探索生命,与智慧何干?为什么要讲大智慧?道理很简单,生命只属于人一次,人来到世上,总想活得好、少生病、生活质量高、生命时间长。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呢?不同智慧的人可能作出不同回答。大智慧则能给予我们最根本性的回答。
     
    中华民族在解读生命现象、把握生命规律方面有哪些大智慧呢?现从大体上归纳如下。
     
    一、大智慧之一:生命当顺于自然
     
    自然一词有多种含义,这里的自然指天然,乃非人为的自然,即自然界原本存在的状态与规律。顺应自然即顺应这种天然状态及其规律。自然状态举不胜举,如日东出西落,冬寒夏热等。人的生命需要氧气,缺氧必然生病,无氧顷刻死亡,等等,举不胜举。人由大自然产生,是大自然提供了人们得以产生和存在的时空等条件。
     
    顺应自然还指顺应天地之间的大规律。何为天地大规律?这得先从天地谈起。天地间最大的实体就是太阳和地球。正是因为太阳提供的巨大光能、热能,才使地球产生生命,才使生命得以维持和繁衍,可以说,太阳是我们天地间光明和温暖的总施予者。我们所使用的一切能源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太阳,我们赖以生存的所有食物也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它。
     
    反过来,光有太阳,没有地球,生命也不可能发生。没有了地球,一切生命也将失去依存的处所。地球上的四季形成主要与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有关。古人认为四季对生命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生、长、收、藏,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人人都可感知的天地间的一种规律。
     
    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是极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经过亿万年的摸索,通过总结人在天地间生存的经验,探索天地运转与生命间的关系,我们祖先终于找到了许多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例如,春天当如何调整人体机能,顺应环境,减少疾病;夏天又当如何……除了要人们具体怎么做以外,还总结出了许多极为精辟的天地运转与生命活动的规律,这些规律在中医是用阴阳这一学说加以阐述的。现在看来,这些观点和方法的提出十分精辟合理,这和西方一些哲学家提出与天斗的观念正好相反。试想,自然规律即大自然的伟力,是人能违抗得了的吗?大自然的规律不可违的道理十分简单。然而,昧于此理者却大有人在。例如,以所谓现代文明,用空调把夏令变成秋令或冬令,把冬令搞成春令或夏令;或把自己变成“电烤鸭”,整夜在电热毯上烤;或日出而息,日入而作,天天夜生活,所谓“春眠不知晓,不怕鸟骚扰,睡到午饭后,起来吃个饱”,直至把自己活活整出病来者,在现实生活中就并非少见。其实,不仅人,鸟兽百虫也都顺应自然,秋天雁南飞,春到燕北归,春夏百虫活跃,冬令蛰藏冬眠。现代社会,人们的所谓“文明病”越来越多,不正体现了大自然对人们违背自然规律的惩罚吗?这同时也就从反面证明了我们先人的诸多思想的真理性。
     
    二、大智慧之二:尚中、尚和
     
    “中”、“和”二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即不偏不倚,适中,正好;“和”,即和谐、协调。
     
    先说“中”。有人把“中”理解为中间、中点、一半、正中。这是不对的。“中”,当是时空交合中的最佳点,或是事物组合中的最佳状态,而不是一半对一半。为了便于理解,不致误解,有人干脆把它比做美学上的黄金分割率(0.618)。这有些道理,但“中”的含义与应用范围比黄金分割率大多了。“中”,既属于道(规律),又属于方法论,因而“中”又称为“中道”。
     
    “中”的思想在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起源很早,既是我们中华民族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主体思想,又是中华大智慧的具体体现。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早在氏族社会帝喾高辛氏治理国家时,就“溉执中而遍天下”,而致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风调雨顺,天下归顺)。后来到尧舜禹执掌天下的时代,当尧把帝位传给舜,舜把帝位传给尧,他们托付天下时所传授的治国安民的要诀,就是“十六字心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字心诀”的中心要义,就是要继承者“允执厥中”。“允执厥中”也就是后来说的“允执其中”。允,作诚信解;“允执其中”,就是真诚遵守不偏不倚的“中道”。何以“中道”如此重要?原因在于“允执其中”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意义重大,它道出了天地万物的常道,且这种常道,贯穿于事物发生、存在、发展乃至消亡的全过程。不仅与自然、社会有关,而且与生命密切相关。首先,生命的产生就必须阴阳二气的适中,光有天不行,光有地也不行,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太多不行,太少也不行,只有适中才行。生命的维持与存在也是如此,天太热不行,否则万物将枯死不生,天不热也不行。热到什么程度为好?就是适中。适中贯穿于生命活动的始终,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处处都有体现。人生理上,阳太亢不行,太弱也不行;阴太盛不行,太少也不行。动和静得有“度”,这个“度”就是“中”。饮食亦如此。好东西有营养,一下子吃得太多不行,全不吃也不行,适中即行。人的身体怎样才算健康?健康的人,中医称之为“平人”。什么是“平人”?按《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所说:“平人者,不病也。”那么,具体讲什么是“平人”与“不病”?唐代王冰注解“平人”“不病”,就是人的“脉气无太过不及”。“无太过不及”,就是适中。脉气反映人的全身状况,所以诊病先诊脉。脉气“无太过不及”,就是人的身体阴阳气血“无太过不及”,也就是一个“中”,这样才算健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人体阴阳与气血“无太过不及”呢?作为人,就应当对生命进行自身调整,这种调整包括调心和调神两方面。调心包括调情志和调心性。在情志上,人有七情是正常的,但不管是喜怒还是其它情志,无情感,面肌固定,不行;太过也不行。总的原则是不能走极端。范进中举,喜过了,所以疯了。大怒,导致脑溢血,也是过了。所以调情志,就是调到使它合乎“中道”。调心性也如此。心性范围很广,包括人对道德、情操、理想、志趣、心理等多方面的理解与追求。不管其中哪一方面,追求太过不行,没有也不行,说到底也还是一个“中”字。
     
    究竟怎么调形?调形不外乎慎起居、适寒温、节饮食几个方面。具体说来,慎起居就是作息有时,太劳作、太动不行,太安逸也不行;夜来熬夜,夜以继日不行;天天蒙头睡也不行。总的原则是奉行一个“中”字。适寒温、节饮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关键还是一个“中”字。
     
    再看医学。什么是生病?生病的本质就是气血阴阳有偏。阴在人体偏多(包括阴邪),就一定会得阳病,阳在人体偏多(包括阳邪),就一定会得阴病。我们的医生干什么来着?医生的职业从本质来看,就是用药物或器械手法去帮助病人损有余补不足,使其阴阳气血恢复到“中道”状态。
     
    只是需要说明的是,这个“中”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如上面所说的那么简单。比如睡眠,人在其一生中,婴儿时睡眠时间长,每天要睡18个小时左右,儿童时则12个小时刚好,成年后则睡8小时刚好,老年时则每天5-6个小时就够了。此外,因身体状况、劳作的程度不同,时间还会有所调整。吃饭也是如此。医生用药,总的要求是合乎“中道”,因为是补药,大用、乱用肯定会出错,因为是攻伐药而当用不敢用或不顾病情体质超量猛用,肯定也要出事。所以,好医生不容易做,知常要守“中道”,达变也还得守“中道”才行。
     
    再说说“和”。前文已说,“和”即和谐、协调。最早给“和”下定义的是周朝末的史伯。面对周朝即将灭亡,周王朝当政者问史伯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史伯回答说,周朝违反了一个“和”字。他认为:“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又说,和“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这里从事物另一个侧面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本源与基本规律。所谓“和”,即承认事物的多样性、个性,又承认多样性和个性之间必须统一和互相制约。同,与之相反,变差异为同一,则不能生物,反而害物。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假如这世界上都是阳,没有阴,生命将不能发生。社会也同理,不能人人都是农民,也不能13亿人都是工人,不能人人都是老板,也不能人人都是打工者。在生命活动中也同样。人生了病,不能人人都用同样的药,人要健身,也不能无分长幼男女强弱,天天都去长跑等等。否则,就是同,没有差异,从而不能生物。所以史伯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以相同去助相同,一切就完了)。
     
    “和”,承认差异、个性,又承认差异和个性的协调,这才符合自然大道。天地间有阴阳两种气,两气不协调,不是偏阴,就是偏阳,则万物不生。《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说:“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人想繁殖下一代怎么办?《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也说了,“阴阳和,故能有子”。“五行”分别代表五种不同属性的事物,五行俱备,且生克协调,才能长养化生万物。凡一方偏亢或不足,事物即不能正常繁衍发展。人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不同情志,这是自然规律,不能少,不协调也不行。如何才算正常?孔老夫子在这方面曾作过论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老夫子既顺应人的心理又对人的情感作了有必要的节制,使人情得到恰当表达,即“中节”,这样才能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健康、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这正是从心理与理性方面给“和”下了科学的定义。
     
    需要说明的是,“和”并非无原则的调和,或者“和稀泥”。为了达到“和”,有时也需要斗争和调控。例如,社会富人太富,穷人太穷,这社会就必定会失和。怎么办?执政者就应该进行平抑协调,社会才能安宁。这在医学上的运用,可以说是举不胜举。某一方面偏胜,损之使其和;某一方面偏衰,补之也是使其和。中医在治疗上,有一种和法,实际上是对某部分出现的特定症状采取的治疗方法。其实,从纠偏扶正角度来看,和法可以说无处不用。比如,疑难病症的辨治中,无处不体现一个“和”字。又如,在一个处方中,有多种不同的药物,要根据药性配伍得当,使各药各展所长,又统一协调,这样才能治好病。在养生中,也是处处事事使生命机能协调、和谐。从这些方面看“中”“和”,不正是我们认识生命、把握生命规律的一种大智慧吗?
     
    三、大智慧之三:恒变不居
     
    《易•系辞》有言:“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恒变不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应对事物矛盾变化最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我们祖先伟大智慧的体现。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第一本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哲学书就是《易经》。《易经》讲什么?就是讲变化。有人解《易经》的“易”为蜥蜴一类的变色龙,身体颜色能随环境而变化,古人有蜥蜴一日十二变之说。又有人说“易”字的写法上边日下边月,即表示天地之变。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解释。但不管书名怎么解,《易经》处处讲变化倒是事实。书中由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继之再推演卦象达千种,每卦都有着不相同的卦文和爻义。古人为什么要强调变化和应变呢?现在看来,这种强调正好符合事物运动的一些基本法则。从哲学角度去看,世间万物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人从出生走到老年,其间就经历了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的历程,即使天天静坐不动,其呼吸、心跳、新陈代谢也一刻不会停止。
     
    这种道理,我们祖先早就强调了,并且我们祖先还十分强调应变,反对不变。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察今》就借三则寓言来阐明这个道理。第一则说的是荆人欲攻宋,但中间隔着一条叫澭水的河,为了攻宋时能顺利渡河,他们在河中插上线路标志。后来水涨变深了他们不知道,仍按标志走,结果淹死很多人。另一则故事就是刻舟求剑,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还有一则故事,就是说一个妇女在河边把她的婴儿往水里推,路人问其为什么这么做,妇女说孩子爸爸会游泳,这孩子一定会游泳。这三则虽均是讲不知应变,然而角度又各有不同。
     
    在不懂这类应变智慧的医生中,犯上述三种寓言所述错误的还真不少。比如,有一个医生给一位老人看感冒,他用一层不变的套路给老人用阿斯匹林之类的药物去发汗。病人第一天吃药发了点汗,果真病状减轻。第二次请他看,他不知病情由外感较重已变成虚多实少,仍用上次他认为有效的发汗药,病人服药后出一身大汗并出现心慌气喘症状。第三次请他看,他认定感冒还未好,仍用发汗药,结果病人在大汗淋漓中心脏衰竭。一层不变的僵化思维真的能害死人啊!目前大多数医院的门急诊,不管什么病来了就挂水,医生也是不管什么病,凡来就诊即先输液,输生理盐水、糖水,或水中加三素(抗生素、激素、维生素),且已成定式。以致大小医院吊瓶架一字排开绵延很长,成为一种景观,医生则统统成为名实不符的“抗旱排涝工作队员”,他们离开“水”就干不起来了。这种对不同病或相同病不同人(老人、小儿、体弱或孕妇)不加区别对待的做法,可能害人。
     
    中医的思维就不同。中医学术的灵魂,就是强调知变、识变、应变。中医名家常说:“医者,易也。”又说,医易同源、同理。同什么呢?就是同变化之理,也就是中医常说的辨证施治。什么是辨证施治?说穿了就是恒变不居,也就是辩证法中不同质的矛盾应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有人说,在这个世界上绝对一样的两个人或两个动物或两棵植物是没有的,这是对的,因为即使外表长得非常像,其内脏、心跳、呼吸速率、激素水平、健康状态也肯定不一样,因而治疗也应该有所差异,这才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强调知变、识变、应变,就是强调事物间的差异,强调个性,这不仅符合事物的本来面目,也符合辩证法中处理矛盾的一般法则。从其性质来讲,不仅是智慧的也是科学的。具体怎么运用呢?如一群人,同样都是感冒,有的人表现为怕冷、流涕、无汗、舌淡,就给他用辛温发汗解表药,日常生活中的生姜也可代用;有的人则表现为发热、口干、面红、咽喉肿痛,这时就要用银花、大青叶、草河车、板蓝根一类辛凉解表、解毒药;有的人表现为寒热不显但气短乏力、脉弱,就要补虚和解表药一起用去扶正解表……举不胜举。这仅是一种病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疗法药物也各不相同。这样一类推,大家就大概可感知中医是如何治病的了。而由于受西方医学治病有分型、套路、定式的影响,现在大众中也有个通病,一遇到感冒,病人即主动要求吃板蓝根冲剂,医生也往往不加区别辩证,处方随手一挥。殊不知板蓝根是清热解毒药,只对有咽喉红肿疼痛或兼有其他热毒等热性症状的病人才有效,其他均无效。看来,我们的医生尤其是西医不知应变、思维僵化的通病,已经“传染”给大众了。中医有一本被称为“方书之祖”的、学医人必读的著作《伤寒杂病论》,就是教人用恒变不居的思想去辩病治病。该书治疗思路、应对方药,如神龙出没贯穿全书,可以说把恒变不居这一智慧运用和演绎到了极致。
     
    上述仅列举了中医大智慧的一小部分,可谓鼎之一脔,限于篇幅,难以尽述。其实,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并峙的双峰,中华文明的独到与精辟,毫不逊色于西方。
     
    智慧,是人类文明史上的明珠,是点燃希望的火种,是开启认识迷雾的灯塔,是照亮未来的阳光。我爱中医,并非仅仅因为我血脉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液,更因为我爱真理,我爱智慧的阳光。

■ 本文责编: jiangxiangling
□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文汇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楼主| 发表于 2016/1/27 21:0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1/27 21:03 编辑

潘朝曦:全球体育狂热中的冷思考
•潘朝曦
http://www.cssm.org.cn/view.php?id=20377
    当前,全球目光最集中的看点大概就是北京的奥运会,全球媒体热追的热点也是奥运会。那么,在欣赏一场场既精彩又带有拼命性质的体育竞技同时,是否有人去考虑我们人类对体育这么狂热地投入、竭力地参与究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身体健康吗?还是为了向同类证明自己的能力?或是向同类展示自己的技能、体能,给同类以感官的愉悦?抑或是为了证明国家的强盛或群体的荣耀?或是为了搏取金钱?人,素被称为“万物之灵”,然而在这一关乎世界多人参与的问题的认识上似乎有些盲目与模糊,因为至今还没有见到一个让人信服的且讲得通的答案。不是吗?先说为了金钱,的确运动摘冠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奖金都不菲。然而,我们能说体育运动员是用体育去赚钱么?如果说是,不仅运动员不会承认,而且就是承认,这种赚法比经商的老板、工程技术人员、从事金融财经的白领及歌星影星难多了,这种通过体育竞技赚来的钱可是地道的血汗钱,付出的不仅是多年的汗水、辛劳、痛苦,甚至还将付出原本完整的生命。如果是为了表明国家、地区的经济强盛或某群体的实力荣耀,这明显不合事实。古巴与朝鲜是什么样的国家?属典型的穷国,然而古巴女排却能全球夺冠,朝鲜体操、举重也不差。还有,阿根廷、巴西都是足球强国,能说他们的国力强于美国吗?再如,尽管美国、中国在历次体育竞技中揽冠都很多,也不能说明两国国力都是全球第一,因为这么多金牌如果用该国人口去除,恐怕世界体育强盛国的名次的顺序就得重新编排,更何况中国一直均宣称自己是第三世界国家。如果说体育是为了向同类展示自己的技能、体能,给同类以感官的愉悦,我觉得这样做不仅劳民伤财不太人道,而且近乎残忍。这种做法似乎把体育竞技中的“人”和驯兽表演中的“兽”划了等号。人有必要让同类去多年痛苦训练而换取自己短时的感官愉悦吗?这种做法不是残忍又是什么呢?!如果说为了向同类展示人的能力,那么人能力的超长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体能,而且有智能,体能的超长与智能超长相比当是低档次的,人的智能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因而人智能的展示往往比体能精彩万倍。在超长的智能面前,体能就显得非常矮小和低级,且体能发达,智能往往就简单(因为疏于训练)。人们为什么一定要让同类去展示这种低档次的能力?而很少用这么大的场阔去展示人类高档次的能力?最后,就是剖析一下体育是否能给人类带来健康,体育与健康划等号,这是一个多年来几乎全人类一直迷信的一个问题。在社会大众的观念中,总是把运动和健康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实,不仅仅是社会大众,一些秉持西方理念的养生专家也是这么强调的,他们劝导大众常讲的一句话就是“生命在于运动”,在中国秉持这一观念出书最多、影响最大的这方面专家就是被中国卫生部奉为“中国健康首席顾问”的洪昭光教授。这类“专家”讲的“运动”的真正内涵是指什么呢?“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指的是什么运动?若是指的是一般大众与这类专家讲的运动即体育运动,那么其真理性如何?实践性如何?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值得人们认真思考与商讨。下面,谨就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谈谈我的理解与看法。
    “生命在于运动”,据考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作家、哲学家伏尔泰(Voltaire,1694~1778)的一句名言。由于这一名言本身概念含混、不够严谨,因而不同的人对其有不同的理解。据有关资料,1985年7月在纽约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老年人学会上,曾对“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名言作了现场调查,结果是,1/3的人举手赞成,1/3的人不赞成,1/3的人模棱两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5期第1页.“静止、运动——生命的表征”)。为准确理解把握这句话的含义,因而有必要对这句话进行文字上的剖析。
    先看什么是生命。一般大众虽表述不一定准,但意思都能明了。生命,按《辞海》1989年版解为:“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体和其他物质组成的生物体所具有的特有现象。”并指出这种“生物体能利用外界的物质形成自己的身体和繁殖后代”,“按照遗传的特点生长、发育运动……”。《汉语大词典》则解为:“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式,它的最基本特征是蛋白质能通过新陈代谢作用不断地跟周围环境进行物质交换。”接着再析句中“在于”一词,《现代汉语大词典》有两种解释,(1)取决于;(2)指事物的本质或目的内容之所在。句中最后两字“运动”一词更有多种含义,义项主要的有如下几种:(1)指事物间位置的变化,即一个物体和其他物体之间相对位置的变化;(2)指体育活动;(3)指政治文化生产等方面有组织、有目的而声势较大的群众性活动,如“五四运动”、“技术革新运动”等;(4)哲学名词,指宇宙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简单的位置变动到复杂的人类思维,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
    由于“在于”一词与“运动”一词有不同的义项,因而“生命在于运动”一语,通过“在于”和“运动”二词不同词义组合,就可以有多种解释:(1)生命取决于事物间位置的变化;(2)生命的本质或目的是事物间位置的变化;(3)生命取决于体育运动;(4)生命的本质或目的内容是体育运动;(5)生命取决哲学上的运动;(6)生命的本质或内容是哲学上的运动。
    上述的词义加在一起,虽有6种,然而能真正解得通,且具有真理性的,我认为只有第(6)种。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认为,运动是一切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绝对的,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绝对的静止是不存在的。如建筑物相对于地面而言,车上的座椅相对于车身而言,都没有发生位移的机械运动。从这一意义上说,它们是静止的,但建筑物随地球自转而运动,座椅随车子的前进而运动。宇宙中的事物就是这样,是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生命存在于宇宙之间,因而关于生命的动与静亦不应游离于宇宙之外,而应符合于宇宙间事物运动的规律。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遵从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总是在不断运动中表现出来。如心脏的不停搏动,血液在不停地流动,神经系统不断地产生冲动,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不停地进行各种活动,内分泌系统不断地分泌各类激素与递质,肠道在不停地蠕动等。尽管在这些运动中有的器官或系统有时相对地静止,但构成它们的微循环系统或构成这些器官系统的细胞内部仍在进行各种物质合成与交换等的代谢活动。这种活动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因而仅从生命机制和哲学原理上讲,生命的本质在于哲学上运动是正确的,是具有一定的真理性的。也仅仅因此,伏尔泰这句话作为格言才能成立。舍此而外,其他五种理解均是错误的,甚至是荒谬的,其中第(1)、(2)、(5)三种理解明显讲不通,姑且不论。试想如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取决于体育运动,或换句话说,即不进行体育运动生命就不能存在了。能行得通吗?我们知道生命体有多种,植物也是生命体,它们进行体育运动吗?即使退一步把生命范围缩小,仅指动物和人,也问题很多,如很多高寿老人、百岁老人,特别是女性老人,一生中从不进行或很少进行体育运动,他们照样长寿。动物中的乌龟就常静伏不动,照样寿命很长,又当怎么讲?此外,若把“在于”解为“取决于”的话,生命存在也绝不仅仅取决于体育运动,我们完全可以说生命的存在与否,取决于太阳,取决于地球,取决于水,取决于氧气,取决于吃饭,取决于睡觉……缘何单单取决于体育运动呢?再者,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的本质、内容是体育运动,其错误与荒谬也是显而易见的,这不仅不符合科学规律及生命本质的常识,且与我们生活常识也是相悖的。试想,如果此一理解成立的话,假定现在病房里有一位行将走到生命末尾、奄奄一息的老人,为了延长他的生命,我们强行拉他去练长跑,去登楼,或去步行,能行吗?这样做,他不立即气绝才怪呢!又如既然生命本质、内容在于体育运动,体育运动当然可以使生命力旺盛、增强,生命也延长了,那么为什么统计下来,运动员不长寿?不少老人就是在早锻炼或晚锻炼中死亡呢?为什么美国排球女星海曼会在体育运动中暴亡?
    由上可见,把“生命在于运动”理解为生命在于体育运动,是有偏差的,是行不通的,是错误的,是荒谬的。这种错误见于大众,由于他们缺乏生理卫生知识和科技知识,是可以理解的,而这种错误若见于专家则是令人遗憾的。例如,出版养生健康读物很多的洪昭光教授,就是在理解上犯了这种错误,而且更在其自我标榜为“健康圣经”的多部读物中大力推行这种错误去误导大众。如他的著作《新概念健康手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一书第71页即以“生命在于运动”为标题,指出“运动和膳食、睡眠一样重要”。这里的运动当然是指体育运动。接着在该书72页,指出“应该说所有运动都好,如爬山、上楼、游泳、骑车、跳舞都可以”,但“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步行多远呢?洪教授在多部著作中要人做到“三、五、七”,“三”是3公里路,30分钟,即每天最好用30分钟走3公里路;“五”是每个星期这样运动5次,并指出能运动“六七次就更好了”;“七”是运动到心跳次数加年龄等于170次/分,“比如50岁,运动时心跳要达到120次/分,70岁老年人运动时达到的心跳是100次/分,……”为了论证体育运动的必要,洪教授还举出森林里狼和鹿的故事,说是狼与鹿共同生活在森林里,由于猎人消灭了狼,鹿因无狼追赶就生病,眼看鹿自身疾病越来越多,死得越来越早,结果鹿群越来越少,眼看要自己消灭绝种了……结果把狼请回森林,狼追鹿跑……鹿锻炼了身体,鹿群又兴旺了。洪教授用此比喻意思很明显,鹿不运动就要“自己消灭绝种”。人呢?可想而知,也同样必须象鹿那样有敌人追,天天诚惶诚恐地跑,否则肯定也会多病,会灭种。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在此故事中似乎已不知不觉渲染到类似亡党、亡国甚至灭种的地步。你敢不重视吗?生命取决于体育运动或生命本质在于体育运动,在此也得到了充分地表述。对洪昭光教授的这种观点,本人却不能苟同,我认为:
    (一) 运动仅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一种手段
    生命活动调节有多种手段或方法,既可主动调节,也可在不知不觉中被动调节,如唱歌、跳舞,可娱乐身心,使抑郁的心情、低落的情绪得以改善;听音乐、赏风景、观画可使浮躁不安的情绪得以安定,使心跳变慢等等;睡眠可使全身器官得到休整,能量得以积蓄;种花、做家务、劳动可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甚至发怒、哭泣、倾诉等等都对人的生命活动有一定的调整作用,举不胜举。体育运动也只是这类调节中一种(即一类)而已。体育运动的特点是以肢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也有少数体育运动以脑力活动为主,如棋类等),因而此种运动对生命调节的主要功用在于能锻炼肌肉,增加肌肉的耐力,增加神经反应的敏感性,增加肺活量,增加心搏出量,促进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新陈代谢率等。鉴于此,体育运动的功用及其适应范围也就十分清楚了,对发育中的青少年,对于四体不勤的懒汉,对于运动神经反应迟钝者,对于肺活量偏小、心搏出量不足、血流不畅、消化、代谢功能迟钝者,均可通过增加体育活动来改善、增强。又由于体育运动的功用和收到效果,其主要效果均可通过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而达到,如锻炼肌肉、增加肺活量、增加心搏出量、改善神经的反应性、促进新陈代谢等等均是,因而体育运动作为调节生命的手段,好多方面也可以通过多种适当的体力劳动来代替,所以说体育运动对于上述生命机能的调节不是唯一的手段。体育运动既然有上述的一些功效,是否人人天天都需要,且越多越好呢?不是的,事物都具有两重性,体育运动也如此,既有对人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不利的一面,任何强调一端,不及其余的做法都是有偏颇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体育运动必须受许多因素和条件的制约,如运动的度、方式和适应对象等,同时运动者还应对体育运动的利弊得失有一较全面的了解,任何盲人瞎马,不考虑自身条件,跟风就上的做法往往不是有益反会有害的。
    (二) 与体育运动利弊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
    1.运动的度 运动必须讲究度,度即适度,太过不及都不合度,都有害。度怎么定,严格讲应该人人不同。比如有甲乙两个人,同样体重、同样年龄的男性,同一条路去爬一样高的山。甲爬了一天下来觉得很轻松或仅觉轻微的累,乙可能会觉得疲惫之极,这类现象生活中比比皆是。正因为如此,运动的度对不同的人不好作距离、频次、高度、时间等等量的统一规定。强行定量,本身即不科学。比如洪昭光教授要人们做到的步行“三、五、七”就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三”是指每天花30分钟走3千米。这样的运动量和速度,对于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人或运动员或体格强悍从事体力劳动的壮年人来说,可能仅是“毛毛雨”,运动量大为不足;而对于一个大病初愈者,或体质娇弱,从没吃过苦者,或老弱者,或有心肌缺血、冠心病者,则可能显得运动量太大,甚至有的人把此运动的量减去一半或减2/3均吃不消。不仅吃不消,对那些严重心肌缺血、缺氧者,可能还会导致心肌梗死,把命都走掉了。正因为人群中有不少人不知道运动要适度,错误理解了“生命在于运动”,才会导致不少美国人、中国人在早锻炼运动中突然中风或突然心肌梗死而丧命。其机理很简单,这种人即使不动,大脑或心肺也已缺血、缺氧。动时血分配于肢体必多,内脏反少,动又增加心肌的耗氧量,出现严重后果也就顺理成章了。至于“五”、“七”的规定,同理也欠科学。所谓“七”,即要人运动时心率加年龄约等于“170”。我想,洪教授这样规定大概是旨在强调有氧运动,或谓这样规定是在顾及不同年龄的运动差异,殊不知所谓有氧运动,往往也会使人缺氧。如有“有氧代谢运动之父”之称的库珀先生,就特别痛心地讲起过他的一位“有氧代谢”的崇拜者在一次晨练长跑时倒地猝死之事,可见有氧运动照样有度的问题。且心跳加年龄运动时达到170,就一定合理吗?我看也要依心脏的原来的基本状况及全身其它情况综合来定,才合理。如有的人心跳快,有的人心跳慢,有心脏传导阻滞者或“病窦”者就更慢,甚至一分钟仅40余次,这种人如已七十岁,恐怕让他运动到死,心脏也达不到100跳。洪教授是心血管病专家,对这方面业务当十分精通。总之,让男女老少,不论年龄、不论季节、不论身体状况去统一执行洪氏运动“三、五、七”定理,我看是十分机械、教条、有害的。
    2.运动的项目 运动的目的是在于强身健体,因而运动项目选择也应因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场地等多方面因素而定,不能仅凭兴趣,也不能由他人代定。洪教授在运动项目上代万众统一定了步行和太极拳两种。步行是否真有益身体,本书其它章节已有述及。现在退一步,即使步行好处真如洪教授说的那么神,我仍有怀疑,因为事实已证明这种洪氏“定理”行不通。我就知道上海有一位非常知名的画家因身体差,天天按照洪昭光教授的“健康圣经”教谕去步行,结果越走越糟,现在已经因半月板劳损而致关节肿胀,疼痛难忍,再也走不了啦。令他哀叹的是,现在不仅不能走,更不能立,每天在家只好坐在他弟弟为他定制的轨道车上画画。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后果?轻信“专家”,违背规律当然是主要原因,运动项目选择不对或“三、五、七”运动量对他偏大也是重要原因。因而我认为运动项目选择一定要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如对于有下肢关节病者,特别是髋、膝、踝关节及肌腱劳损,挫拉伤或骨关节退化者,均应慎重选跑、走、跳等运动。劳动人民中不少人因长期肌肉、血管、体力负重损伤等原因导致下肢静脉曲张,出现血管暴起怒张,青紫肿胀者则更不宜步行。还有如动则心慌气促、动则大汗淋漓、动则头晕欲仆等许多内科疾病患者也多不宜作步行运动,当然还可举出很多。其次,一般的太极拳运动虽好,但对于小青年有的也可能嫌其太缓慢,量不够。此外,项目的选择制定也不能拘于现有的运动种类,如病重卧床者自己扩扩胸、揉揉腰肢、搓搓手,在空气清新的地方练练深呼吸,做做气功甚至玩玩健身球、下下五子棋也是运动。总之应量体而行,力所能及,适意而不拘执才对。
    3.运动与年龄 年龄不同,人的生理状况也随之不同,运动的量,项目等也一样要随之不同。老年人肌腱韧性差,骨密度下降,关节多劳损退化,心脑血管由于血管硬化而供血不佳,因而不仅体力上不宜大幅度的运动。如足球,篮球、短跑、长跑、拳击等运动外,就是步行等中等量运动,也不能拘执于洪氏“三、五、七”定理。年龄大或身体素弱者,有的则完全不宜运动而应静养,需知在不少百岁长寿老人中,就有不少终身不运动或少运动者,他们完全是得益于中国传统的虚静养生。
    4.运动与体质 木材有材质,如桐木松而轻,红木密而重,杉木脆而易折,柳木韧而能弯。人的身体按中医的说法也有不同的体质,《黄帝内经》即把人的体质分为“阴阳二十五人”。在这二十五种人中,有的人伟而壮,有的人瘦而弱,有的人素体偏冷,有的人素体偏热。如同样健康的人,同样是冬天,有的人衣着很薄照样不冷,有的人尽管衣着很厚仍时时哆嗦。人体之异举不胜举,中医认为“动则生阳”、“静则生阴”,身上觉冷了,动一阵子,身上就热起来了,身上烦热了,让心和身体静下来,热也就会自动减少了。因而是动好还是静好,宜多动还是宜多静,应根据体质的不同而不同。这是一门学问,有兴趣者可参阅有关书籍。
    5.运动与身体状况 身体状况包括人的饥饱、劳逸状况和身体健康状况,这与运动也有密切的关系。营养不良者、身体瘦弱者,体内能量积蓄就少,再运动能量就会更“透支”,因而宜少动为宜。营养丰富者,动不仅易于促进消化,且有利于体内的脂肪分解和消耗,故应适当多动。因各种原因饭没吃饱,体内缺少能量支撑就不宜再动,动易出现低血糖症状。如本来你天天坚持运动,这段时间工作忙很劳累,或因为“开夜车”睡眠不足,就不宜运动,而应睡眠或静养休息。具体怎么做,当然可列举的很细,然实际操作可据理类推。
    健康状况与运动的关系就更为密切。凡医生皆知道有很多病是不宜运动,只宜卧床静养的,如严重的肝病、结核病等。动了病原微生物易于播散,病情往往加重,甚至导致严重后果。记得有一报纸上曾介绍一则感人的事:一位少妇为救她的丈夫,把自己的部分肝脏移植给了丈夫,结果丈夫死了。而令她一直不明白的是,丈夫术后一直坚持运动,为什么还会死?看到这莫名难解近乎哭诉的文字,我的心为之震憾了。我发觉我们很多善良的人的医学知识是多么贫乏啊!对“生命在于运动”的误解陷得是多么深啊!她不明白运动可能是致死的一大原因。我在临床上也同样看到不少患了癌症的病人,放疗、化疗刚过,头发落尽,面色苍白,身体极度虚弱,就投入到轰轰烈烈、起早摸黑、几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了。想想真是罪过,好多极度衰弱而奄奄一息的生命就在这样不息地运动和失当的治疗中不明不白地走上不归之路。目前因冠心病、心律失常、低血糖、低血压、高血压、脑供血不足、肺心病、肝病、肾病、糖尿病等许多疾病因运动而导致死亡的国内外报道已经很多,我认为这不光应引起运动者的警觉,更应引起一味推行生命在于(体育)运动的“专家”们警醒和深思。
    6.运动与职业 运动与职业似乎沾不上边,其实关系也是很密切的。
    体育运动的本质在于肌肉运动,而劳动人民天天劳动的本身即是在做肌肉运动,因而这类人歇下来时就宜少运动,或不动而静养。如一个整天拉平板车的工人,难得歇下时,不好好静养休息,仍天天一大早就去练长跑,我断言他肯定是傻瓜或医盲。体力劳动者的体育运动的频度和量同样也不可按洪教授的说法定死为3000米。如某段时间农活不重,或工厂上班不累,可选择运动量稍大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总之,忙时则少动,如下棋、打牌等;大忙则静养不动。对于知识分子或干部、私企老板等的运动也同样要依情况而定。平时脑力多者,脑要静,体要适当地动,反之相反。整天以接待宴请为务者,或整天营养丰厚者,除应饮食节制外,也应适当多运动。学生不能为追求学业只埋头学习,也应积极参与各种与身体适应的体育活动。军人的训练本身即是体育运动,是否训练外再增加运动量和项目,就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7.运动与季节、气候 不同季节运动项目和量均应不同。中医认为人的生理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变化,如同植物春天发芽生长、生机勃勃,夏天繁茂,秋天落叶停止生长,冬天向根部贮藏营养的道理一样。中医在《黄帝内经》中较详细地设定了不同季节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并规定冬天运动不宜太早,一定要等太阳出来,即“必待日光”,意在保护人身的精气,使人身的阳气不外泄,这有一定的科学道理。而现实生活常与此相反,冬天早晨我常见到有些人天还没亮,即穿很单薄的衣服在刺骨寒风中练长跑,这种精神虽可嘉,但从医学角度看却对人无益有害。同样,夏令也一样,酷暑季节,人本身易汗,就不宜作大运动量的运动。烈日高温下,有的人不动亦易中暑,动就更易,这类人此时就应静养,不能玩命。气候与运动关系也较大。同样是夏天,潮湿、气压低时人多不舒服,甚至有的人会肢体疼痛,俗称“犯阴天”,此时冠心病等也容易发作。同样是春天,有的人就易得花粉病,发哮喘。同样是冬天,寒流来时,飞雪漫天,大地冰封,与平时气温相差很大,在这样的恶劣气候下,就应少动或不动,尤其是素体不健而有疾者,就更不能遵守洪氏步行“三、五、七”了。
    8.运动与地域 中国地理不仅经纬度跨度很大,且地势、地貌也有别。南方偏热,四季如春。北方偏冷,全年冬季偏长。高原缺氧,沿海潮湿,大漠干燥。西北风沙,东南多雨,不同地域生活的人,生理状况均不同,运动要求当然不同。再者,换了原来生活的地域,人生理也会有相应的反应。如平原地带的人到了西藏,由于高原反应,不动也感到缺氧,气喘、头痛难支,动就更难受。高原人到平原也有反应。沿海人到西北,往往受不了那里的风沙。北方人到南方往往也不适应温暖和潮湿。运动项目和时间都应作相应的变化调整。拘执于 “三、五、七”的定数,肯定行不通。
    9.运动与人种 手机上曾有一条有关体育的东方自嘲式短信,大意是:韩国的足球迷问上帝,韩国何时才能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上帝说,你这一辈子是看不到了。此人哭了。后来日本人也拿同样问题问上帝,日本何时才能得足球世界杯冠军,上帝说:不仅你这辈子看不到,你的下下辈子也看不到。日本人哭了。接着中国人也以同样的问题问上帝,这时上帝哭了。上帝说,连我也看不到中国人得足球冠军了。这当然是笑话,然而却引发了我的思考。我认为体育竞技比赛,看似公平竞争,实际上不公平,不公平在于忽视了人种的问题。西方人普遍体型比黄种人高大,食谱以乳酪肉类高热量、高蛋白、高脂肪为主,因而其肌肉体积、力度、韧性均非吃五谷为主的黄种人所能比,这就如同马有热血、冷血、温血三种种系一样。热血种型的马头稍高,体型长,特能跑,特适宜于作赛马;而冷血种型马,由于体型壮实且大,最适宜挽车耕作。同理,因西方人种高大、肌肉发达等原因,故球类、跳、跑类大型体育比赛往往揽冠较多;东方人体型轻盈、灵活,则小球、体操、跳水等比赛往往夺魁。正因此理,所以体育运动、锻炼,中国人均不能以西方的崇尚而亦步亦趋,不宜盲目不顾自身“种系”与西方人、黑人攀比运动量,或以西方人的标准套用于中国人,这样不仅行不通,也会适得其反。
    (三)体育运动的弊与害
    翻开报纸、杂志,打开电视,开机上网,有关体育新闻、体育明星、体育赛事、体育活动已充斥媒体,同样有关运动可以强国、运动可以增光、运动可以健身、运动可以驱病、运动可以健美、运动可以减肥、运动可以抗衰老、运动可以长寿,甚至运动可以壮阳,运动可以生孩子……总之事事处处运动已无所不可,运动已充满我们生活的空间。种种信息告诉我们,我们不在运动中生存即在不运动中灭亡。运动果真这么必要?果真这么神灵?现实中我见到的好多事实都让我对之表示怀疑。今天我就冒这天下之大不韪,来谈谈运动之害。
    我们知道,运动绝大多数都是以躯体肌肉运动为主要形式而展开的,体育运动几乎就是躯体活动的代名词。体育比赛的实质也就是比运动员的肌肉暴发力、耐力和神经反应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不仅体育比赛如此,连大众的为增强体质而推广的广播操、健美操等,也无一例外都是躯体活动。
    躯体活动导致肌肉发达,那么是不是躯体越活动,肌肉越发达越好呢?不是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以躯体肌肉活动为主,常识告诉我们体育运动极易增加创伤的危险,极易导致肌肉韧带拉伤、劳损,甚至骨折,极易引起肌腱炎、腰椎间盘突出、半月板损伤等病症。我所认识的一位自行车运动员,三十岁以前就先后骨折过6次。退一步讲,即使这些损伤都不存在,躯体也不是越活动越好,肌肉也不是越发达越好。例如,健美运动员可谓肌肉发达了吧,然而据有关研究:有着发达肌肉的男性恰恰比肌肉不发达的女性平均寿命要短。肌肉发达与健康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定义也不包括肌肉发达。
    《中国医药健康保健网》载文指出:由于肌肉的运动“会使肌肉的需氧量急速增加”。我们知道人只有一个肺,呼吸的频次也有一定的限度,因而氧的吸入也有一定的限度,既然“肌肉的需氧量”急速增加,分配给大脑,肝脏等器官的氧必定减少,从而“使大脑、肝脏等器官的血管”应急收缩,“以便将血液供应给四肢肌肉之用,这就造成了这些器官在这个过程中处于相对‘缺氧’状态”,从而损害内脏,“对健康有害”。
    其次,体育运动需要用力,这本身会使人耗能。运动只使肌肉收缩加快,导致肌肉纤维增加、增粗,使肌肉变得丰厚。同体积的肌肉耗能比同体积的脂肪耗能大多少倍,这样也易增加能耗。运动还使心跳加快,呼吸增速,血液循环加快,身体变热,食量大增,这样既加大能耗,又促进了对饮食物、水分、氧气的吸收和消耗。从生理上讲,人活在世上,由于这部“机器”要维持心跳、呼吸、血压、血液循环、消化与排泄、体温……甚至每个细胞都要得于滋养。要做到这些事情,就要消耗能量,哪怕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也需要能量供应,这个基本的能量消耗叫做基础代谢。每天或每小时的基础代谢消耗多少能量,就用基础代谢率来表示。基础代谢率越高,意味着安静时身体消耗的能量越多。那么是不是每个人都应增加新陈代谢率,新陈代谢率是否越增加越好?新陈代谢率的增加对极少数新陈代谢率低下者表现为“机器”运转太慢或见怕冷、肥胖,是一种调节,当是好事。然而,对于大多数新陈代谢率正常者而言,则不一定是好事,反是坏事。现代有关研究表明,新陈代谢率增高身体耗氧率肯定增高。耗氧率可作为生物体能量消耗的定量尺度,它与体温、呼吸次数、血液循环快慢有着密切的关系。耗氧率高,新陈代谢率高,细胞就会保持高度紧张状态,工作量增加,人容易衰老以致短命。(《腾讯科技网》,2006.11.14)
    体温是测定新陈代谢率的又一项重要指标。科学家发现自然界的动物中,那些体温较低的动物的寿命比那些“热血”动物更长一些。科学家从这一点出发研究发现,寿命与身体的温度有一定关系,如果让那些“热血”动物少消耗一些热量的话,它们的寿命就会增长一些。科学家之所以这样设想是因为少消耗热量,动物体内的温度也会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在此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将小鼠的体温降低了0.3~0.5℃,而不减少它们的消耗食物量,能延长它们的寿命,其中雌性小鼠寿命延长了20%,雄性小鼠寿命延长了12%。
    “人体冷冻”是一门新兴的科学,与上述研究相似,也是研究体温对寿命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生化物理科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在此领域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表示:“降低体温的实验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果将人的体温降低两度,那么一个人便可多活120~150年。”然而需特别指出的是:体育运动却正是做与降低人体新陈代谢率、降低人体体温相反的事。“人体的基础代谢率一般一昼夜不到1000千卡(随体重而异),而体力劳动所消耗的热量却随其强度和时间长短不同而大有区别。一个很少活动者,一天约消耗800千卡热量,而从事较长时间有氧运动者消耗可达5000~6000千卡热量”。“运动不仅直接消耗大量热量,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新陈代谢率。按运动强度大小,一般可提高15~50%的新陈代谢率水平”。在激烈运动时候,代谢率可达静卧时的20倍,即使在运动停下之后,能量消耗仍会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高水平。况且长期运动的人,肌肉在人体中占的比例越大,单位体重代谢率也就越高。代谢率越高,吸收利用营养物质速度越快,产热也越多,体温也就越高,所以经常运动的人不怕冷。以同理来解释为什么生活在寒带的人、温带的人的平均寿命比生活在热带的人长,为什么世界上长寿地区多分布在高寒或边远地区也就不难理解了。
    此外,我们还需知道人体不是永动机,尤其是人的心脏。心脏在人的一生中能跳多少次,尽管随着遗传人种、体质等因素影响而有所差异,但大体总有定数。据有关资料,人一生总心跳次数为25亿次至30亿次。把此作为被除数,心率是除数,寿命是商,被除数不会变,除数越大,商越小。反之商则越大。有人以30亿次为被除数计算,如果静息心率在60次左右,其寿命可达93岁;如果静息心率为80次,则寿命就会大大缩短为70岁。有人专门研究了老年人心率与寿命的关系,选择身体健康、无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人,年龄在65~70岁,其中男性1407人,女性1134人,长期跟踪随访。结果发现,心率大于80次/分,比心率小于60次/分者,活到85岁的比率下降了近一半。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哺乳动物中,小型哺乳动物如鼠类、兔类等心率很快,每分钟可达数百次,但它们的寿命仅1~3年。相反,大型哺乳动物如鲸,心率慢,每分钟仅20次左右,其寿命却可达30~40年。一种叫格拉帕哥斯的乌龟寿命可长达177年,它的每分钟心跳仅为6次,一生心脏跳动约56亿次。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哺乳动物(人除外),一生的心跳次数基本一样,大约是7.3亿次。
    鉴于上述规律的发现,让心率放慢,给长寿以机会,成为人们延长寿命的一个新的思路。有的主张用β受体阻滞剂,而气功家则主张入静、宁静,甚至有人主张在“生命在于运动”后加两个字“宁静”。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主张生命在于体育运动者,恰恰违反了这方面的规律。谁都知道运动使人心跳加快,剧烈运动时心跳可快达130次/分。长年运动则长年心跳加快,大动则大快,小动则小快,其道理人人皆知。现在被除数不变,除数增加,这是小学生算术,不必细述,其商的大小可想而知。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值得一辩的问题,就是有人说:体育运动可使心跳减慢。这确是事实,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这种情况多见于运动量较大的职业运动员,由于长期运动,心肌增厚,搏血有力后才会出现,一般大众的体育运动,即使运动多年也很难达到。话说回来,即使达到,也不一定能延长寿命,因为心搏有力,则心搏血量增加,新陈代谢率不会降低,反而升高。此外,心率也应遵守生物物理学规律,世上没有永动机,也没有永不终止的生命,同样也没有永远跳动的心脏。科学家发现,人的组织细胞在人的生长过程中,要经过不断分裂,人的细胞一生总共要分裂50次,50次后即告结束,生命也就停止了。一次分裂后的细胞的生命为880天左右,计2.4年,所以人的天年应为细胞分裂周期与分裂次数之积,即2.4年×50=120年。以此推算,120岁为人的应享天年(《上海中医药杂志》,1992年第12期第4页)。新陈代谢加快恰恰可以缩短每次细胞分裂的时间,使50次分裂更快完成,从而过早地“跑”完全程。再者,能量有的可以补充,有的则无法补充。这种用了就少的能量大概就是中医所说的元精,或《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说的 “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的阴气,耗完则止。这就如同一盏节能灯,设计规定开关一万次即报废。你天天频频开关着玩,还是节约着开,由你定,反正到了一万次即报废,你看着办吧。又如同一部新的轿车,设计可行驶总里程是30万公里,你节约里程,爱惜着开还是不管风雨泥泞、道路崎岖、连昼带夜不停地开?哪样做,汽车发动机磨损多报废快,这是谁都明白的道理,人亦同理。
    正因为如此,所以百岁长寿老人中不仅没有运动员,也很少有长年坚持体育运动者。尤其江苏长寿县如皋的长寿者中不少人仅是从事一般力所能及的农活及家务劳动,极少另作体育锻炼。某些体育运动大普及的国家,如足球王国巴西足球运动非常普及,足球场遍布各地,巴西人笑称“不会足球不懂足球的人是当不上巴西总统的”。巴西人把足球称为“大众运动”,无论是在海滩上,还是在城市的街头巷尾,都有人踢球。即使在贫民窟,穷人家的孩子也光着脚把袜子塞满纸当足球踢。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体育王国,据《新华网》(2001年12月4日 21:52:21)电讯稿公布的数据,其平均寿命在“拉丁美洲仍属寿命最低的国家之列,巴西人的平均寿命仅高于玻利维亚人的62岁。并且这个国家国民健康状况也差,包括结核病在内的很多病发病率颇高。而位居世界长寿国前四名的日本、瑞士、冰岛、澳大利亚,却均非体育大普及的国家”。体育运动与健康长寿连接不到一块。运动有碍健康和减短寿命却依据不少。据中国医药健康保健网公布的资料:一家保险公司对6000名已故的运动员的资料统计,运动员的平均寿命仅50岁,远远低于一般人的平均寿命——70岁。
    关于体育运动过度之害,研究的论文就更多,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动性猝死 所谓运动性猝死,按1970年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的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或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意外死亡。发生在我国的众所周知的运动性猝死是发生在新世纪的第四天,我国优秀男排运动员朱刚的突然死亡,和此前不久青岛海牛俱乐部足球运动员曹春鹏在全国青年联赛中突然倒地,在送往医院途中死亡,以及近年接连发生的北京马拉松比赛中的运动人员死亡。就在这次2008年北京奥运会8月19日进行的女子5000米预赛中,在距离终点剩最后一圈时,俄罗斯选手叶连娜•扎多罗日纳娅身体虚脱倒在场边,如果不是抢救及时,也可能会有生命危险。其实随着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不为人知的运动性猝死发生率比我们知道的要大得多。据有关资料:美国1992年估计每年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为0.4/10万人;芬兰1948~1972年入伍士兵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2.3/10万人;英国1980年报道了10年中英国男性士兵运动猝死发生率为3.5/10万人;前东德1982~1989年间运动猝死的发生率为0.25/10万人。1996年,德国科学家在英国伯明翰举行的欧洲心血管学会会议上公布,从1981年到1994年,德国各俱乐部中猝死的运动员达2000名,其中足球运动员628名、网球运动员151名、自行车运动员124名。我国尚少这方面的全国调查和统计,国内近10年关于运动性猝死的病例报告总计不超过200例,仅此,也应引起重视。中国幅员广,人口多,如作详细统计,估计发生率不会低于其它国家。从上海和华东地区1998年抽样调查的40例猝死病例分析,运动猝死涉及的人群较为广泛,有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教师、干部、工人和大中学生,年龄从12岁到78岁(李之俊,“上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年第18卷第3期)。至于运动猝死的原因,以色列医学博士把运动影响心肺系统的两个主要变化认为是诱发猝死的原因。一是运动过程中血压升高,当运动骤然停止时,血压下降更明显了,低血压对冠心病患者是危险的,运动训练后猝死发生率要比训练过程中高;二是人体尽力呼吸时,胸内压和肺内压明显升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心血量,妨碍左心室的血液充盈,因此心排血量减少,继而血液无法正常地到达周围循环,造成脑缺血,发生脑性猝死。也有人认为是因为运动时人体代谢率增高,血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心肌需氧量增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心肌应激性增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研究指出,心肌缺血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也有人指出,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也可引起心肌缺血坏死。
    “运动中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代谢产物堆积,可引起血液理化特性的改变。研究表明,运动时心肌钾、钠离子的变化,可引起心肌代谢性坏死,而运动时血液游离脂肪酸产生的速率加快,血液的高凝状态,以及所引起的应激性改变均可诱发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可直接导致心脏停搏,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杨发香,单林娜等.“运动诱发猝死的研究进展”.《中国综合临床》.2005年第21卷第8期第766页)
    当然也有认为猝死者可能原有隐性生理缺陷和疾病,但总其诱因,皆为运动所引起,且人员不限于运动员。这就值得热衷于体育运动者和鼓吹体育运动有益者的猛省和警惕了。
    2.运动过度降低人体免疫机能 免疫机能是人体的一种正常生理机能,就像一个国家的国防和国家安全保卫机制。它可以识别来自体外及自身的一切有害物质,并设法将其消除掉,以保护机体不受伤害。过分体育运动恰恰使人的这方面的机能受到伤害,甚至解除“武装”。例如人体内有一种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这种细胞是抵抗病毒性疾病的第一道防线,在抵抗癌症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长时间运动至力竭时,NK细胞数及其活性均明显下降。Berkett(1990年)研究发现,马拉松运动员在3小时跑后1.5小时,体内整个NK细胞活性下降了30.7%。T淋巴细胞是体内防止癌变和体内其它许多疾病的防护系统。国外Lambert及Green等研究证实不当运动后,T细胞的增殖应答减少,功能降低。再如分泌型IgA是覆盖在鼻、咽、气管、眼、肠道和膀胱粘膜表面重要的分子免疫球蛋白,它是粘膜的重要屏障,对某些病毒、细菌和一般抗原具有抗体活性,是抵抗上呼吸道病原微生物的重要物质。1982年,Tomasi等发现越野滑雪运动员在剧烈训练期,其安静的分泌型IgA的浓度低于久坐不动的对照组。1999年,Tnarp等报告,游泳运动员在比赛期,安静时的分泌型IgA的浓度明显比常人低。运动反而使体内分泌型IgA浓度变低,这被用来解释为什么训练期运动员上呼吸道发病率高的原因之一。(万发达,张翔.“过度运动、适度运动与免疫”.《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卷第2期)。
    3.运动对人体的其它不利影响 运动不当除对人产生上述的不利影响外,还有报道称,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脑海马神经元损伤,从而与周围神经元联络减少(高欣,满君等.“过度运动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年第27卷第9期)。过分运动可能影响不同组织铁分布及血清铁的变化,从而引起机体铁代谢的动态平衡。引起非贫血性铁缺乏(刘玉倩,常彦忠等.“不同强度游泳运动对大鼠不同组织铁分布及血清铁状态的影响”.《解剖学报》.2005年第36卷第5期)。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肾的组织形态和超微结构及生理功能受到损害,从而产生运动性蛋白尿(佟强,曹健民等.“过度运动对肾脏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年第29卷第7期)。运动可能影响血小板聚集功能和血浆中诸多成分的浓度改变(王召运、王广峰.“过度运动训练对大鼠血小板聚集功能及血浆TXB2、6~Keto~PGF5a浓度的影响” .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2年第21卷第1期),导致机体运动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下降,引起一系列病变。还有报道称,运动过度导致老年人视网膜脱落等等(刘洋、方军等.“ 老年人过度致视网膜脱落3例报告” . 《中国实用医学研究杂志》.2003年第2卷第6期)。
    鉴于上述过度运动特别是竞技运动有害已是不争的事实,因而聪明的人类就应该设法让竞技体育热降温,让体育走向理性,让体育具备人道,让体育真正成为培育人们健全身体、改善人们体质,增进大众健康的正确轨道上来。需强调的是这里只是强调过分运动和竞技体育有害,并非全盘否定体育运动,那么怎样去掌握呢?在这方面,我觉得还是东方人的智慧和见解高明。如我们中华的祖先在几千年之前即已作出答案,如成书于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教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劳”当包括劳动和体育运动,不妄即不能太过。汉代的神医华佗就主张“强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他还曾对其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譬如户枢,终不朽也。”这里既指出劳动、运动的好处,又指出动“不当使极”即过度。那么不使当极的尺度是什么呢?《黄帝内经》给出的回答是“形劳而不倦”,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千金方•道林养性》篇中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这些论述基本上可以代表古代一部分医家和养生家的观点,即主张人体要动,动包括运动和劳动,但不能过度,更不能“强所不堪”,即超过自身体力。度的标准即不能疲劳,当然还包括前文所述的有关运动的一些制约因素。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浩瀚的养生理论中,除了主张“常欲小劳(小动)但莫大疲”的学说外,还有一派更独特重要,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几乎占据主体位置的学说,即“虚静”养生说。此说与“生命在于(体育)运动”说正相反,因此有人把此说干脆概括为“生命在于宁静”。为什么说这种学说在中国养生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呢?因为凡对中国文化有初步了解的人皆知道,中国文化由儒、道、释三大块组成,在这三大块中,都强调了虚静养生的重要和方法。其中以道和释(佛家)强调最多,其著述可谓汗牛充栋。这种学说创始于中华先哲,(佛教创世于古印度)其代表人物为老子、孔子、庄子、释迦牟尼等。“虚静”是一哲学概念,其统赅的范围比较广,可应用于社会、文学艺术创作、人生等诸方面。虚即无,虚空无物。无,是老子学说的一个中心命题。老子认为天地自然的大规律,无生有,有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无。无,用于养生即认为人心中应空无一物,即精神上应没有一点负担,这样才符合自然,才能长生。静,即安而不动之意。静是无的前提,无的保证。心易为外欲所动,所谓欲,就是欲望,希望得到而不能得到从而强求得到或已得到而贪得无厌,皆谓之欲。人有出名的名欲,有求官的权欲,有图财的财欲,有贪恋美味的食欲,有迷恋美色的色欲……欲求无止境,或乱心,或犯刑,或伤身,既伤形体,亦使心不能虚,神不能安守其位而伤。而静可制欲、制躁动,故而老子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观点,也是养生的总则,就是“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即尽量使心虚寂,让事物回到各自的本位“静”上来。并提出“静为躁君”,躁与静相反,静能制躁,静是躁的主宰,静处于主导位置,动处于从属位置,养生亦如此。静到什么程度?静到节欲、寡欲、去欲,甚至“去己”。“去己”又称“忘我”,人生之患莫过于死,“求无患者,必先去己,何以去己,不以生身为患耳”。人最担心的事是死,去己,即忘掉有死这件事,连人生最大的精神负担——死,也不存在了,别的负担自不必说,肯定也没有了。老子说“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也就是说,只有心中虚静到这样程度,才能长生不老。
    围绕“虚静”二字的阐释,老子还让人们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虚其心,即心境宽阔,没有杂念,实其腹即意要内守丹田,弱其志即要削弱欲望,强其骨即筋骨强健。如何才能入静,守静呢?老子指出要“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这句话的大意是要人们闭上眼耳等穴窍,关上知的大门,不露任何锋芒,解脱一切纷扰。
    其后的庄子,围绕这一命题,又进行一些更具体的阐发,指出“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庄子•在宥》)。这段话总的精神是要人们排除外界干扰,清除内心的杂念,不要劳累,不要耗精费神,这样就可以达到长生。《庄子•刻意》还指出:精神上的不虚静无为则有害养生,指出:“悲乐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过;好恶者,德之失。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一而不变,静之至也;无所于忤,虚之至也;不与物交,淡之至也;无所于逆,粹之至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悲乐、喜怒、好恶都对人有害,反之则对人有益。庄子还告诫人们:“形劳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劳,劳则竭。” 要人们形体和精神皆不能过用,过用则有弊有害。要达到不劳、不竭就是虚静节欲。《庄子•庚桑楚》更具体指出:“贵、富、显、严、名、利六者,勃志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谬心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也;去、就、取、与、知、能六者,塞道也。此四六者,不荡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这里列举了24种不利于人的志、心、德、道的欲望,并让人加以节制,这样才能达到心境的平正与宁静,才能合道。同时还指出:“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说明人被本能喜恶的欲望所左右是一种愚怂。
    中国先哲的虚静养生思想也直接影响、贯穿医学,从《黄帝内经》到历代医家的有关养生的著述,基本上围绕这一主线展开。《黄帝内经》即要人们“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高下不相慕”、“不妄劳作”、“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指出“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视伤血”……其后的历代医家、养生家如嵇康、陶弘景、孙思邈等有关这方面的论述更是精论迭出,举不胜举。
    与“虚静”养生相类、相同的观点也同时出现在诸子百家学说之中,如《论语•雍也》中就有“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那么仁者寿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孔子认为仁者为君子,而“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君子胸怀坦荡荡,不患得患失,守静持一,故能寿。正如董仲舒所说:“仁人之所以多寿者,外无贪而内心静,心和平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成其身。”(《春秋繁露》.第十六卷《循天之道第七十七》)。理学家程颐更说:“仁者寿,以静而寿。”(《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伊川先生语”)。
    虽道与儒同样重视提倡虚静养生,然养生观念两家却不尽相同。道家主张养生是第一位的,其余事(即使是帝王之功)皆是次要的事情。儒家养生旨在养好身体以备有作为,且当“义”和“生”(生命)不可兼得时,则甘为舍生取义,舍生存仁。
    佛教修行与上述虚静学说也有相同之处。佛学中的禅,意译为“静虑”,佛教所以要进行“禅定”的修习活动,按任继愈(《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296页)说法,就是为了“限制来自内部情绪的干扰和外界欲望的引诱,令修习者的精神乐于集中在被规定的观察对象……以治烦恼,解决所谓去恶从善,由痴而智,由‘污染’到‘清静’的转变任务”,从而进入一种单纯、空明的状态。而内部情绪的波动,多半由外部的欲念所引起。所以佛教要用“禅定的力量,隔离与客观世界的接触,改造人的内心,从而改变人的精神状态”(引文同上)。正是因为有“尘世”引诱的存在,才需要用“禅定”的修练,否则,“禅定”就成无的放矢了。“禅定”修习的基本功——“止观双修”就要求先伏烦恼,后断烦恼,一步步接近宗教修养的最高精神境界,也即佛教经典《大智度论》所说的“实智慧从一心禅定生”。
    受儒、道、释三家综合影响的宋明理学家对“虚静”更是推崇备至。程颐“见人静坐,便叹其善学”(《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下》),朱熹也向学生提倡“半日静坐,半日读书”。总之在虚静思想的指导下,古人创造了一系列有关修道静养之术,如止观泰定、入静、心斋、守中、坐忘、意守等等皆是。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强调“虚静”并不是要人们心如死灰,身如僵尸,去绝对地静,静中也强调动。这种动体现在意念上,就是通过心理对大脑皮层活动进行诱导和定向调控,使大脑皮层活动处于广泛的主动抑制状态,从而进入所谓“入静”状态。形体也是静中寓动,诚如《王阳明全集•传习录》所言“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只是这种动是一种有规律有节制的动,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且以静为核心,“静时固戒动,动而不妄动,亦静也。”(曹庭栋.《养生随笔》.上海书店,1981年)甚至有的人把中国传统虚静养生中静与动的关系,用黄金分割律进行分割,提出要六份静四份动。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的传统体育除习武应战者外,创于汉代的五禽戏,起于宋代的八段锦,以及兴于明代的太极拳,与现今体育运动强调的大运动量都不同,均是以小动小劳以调节“静”,因此,有人把这种传统养生与现代保健强身活动进行比较,总结出中国传统养生的特点在于:(1)、不是追求提高自己生理上某一局部的体能(如力度、速度、强、高),而注重凝炼内在的生命力度。(2)、强调发挥个人精神作用,以德养性,以静养神,尽量减少生命负荷。(3)、注重顺应自然,四时调摄,因地制宜,使环境和自身协调,以减少自身调节功能的负担。虚静养生主旨就是通过少私寡欲,肢体少动来蓄聚精气,保住更多的生命元气、元精,以达到《管子》所谓“内聚以源泉不竭”的目的。如果用科学语言解释,就是通过“虚静”以“一念代万念”,使体内各系统及器官的功能进行高度的优化重组,使生命进入一种最佳的运转状态,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消耗,最大限度地减缓新陈代谢的速度,让生命之火燃烧得尽可能慢一些,从而延长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且这种论断不再是主观推测,已被不少科学实验所证实。如《中国康复医疗杂志》2003年第18卷第10期第601页,即刊有“入静意念对脑电地形图的影响”一文,通过实验证实入静状态,脑电地形图的改变。《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87年第11卷第1期以及其它相关杂志也有关于入静状态中大脑皮层活动变化及心血管系统变化的研究报告。鉴于目前的社会的实际现状,虚静养生尤具有其重要性、指导性和实用性。改革开放,带来了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人心变得极其浮躁,权、名、利、物、色等各种欲望空前膨胀,不仅道路上车辆疾驰,行人也都匆匆带跑,赶着上班,赶着求学,赶着赚钱,赶着……诚如流行歌曲所唱:“天地悠悠,红尘滚滚”、“过客匆匆”,正是在此夜以继日的匆匆之中,很多人心力交瘁,导致不少知识分子英年早逝,导致不少“老总”创业未半,中途“崩殂”,导致不少学子、平民、大众白天拼命、夜来失眠,疾病丛生,中年早衰。虚,脑中无纷扰,恬淡少欲;静,脑力体力少动,正是这类人的一贴对症良药。这种人如不劝他静,反让他动,无异于鞭打快牛,逼人于死地。
    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动与静应辩证地看,应应需而施。随心、单纯强调一方面都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误导。例如有一类人,整天饱食无忧,脑肥肠满,或处于长身体发育时期,或伏案静坐太久,或某些功能不强,代谢低下,均可让其多动脑或多运动。而相反,对那些欲望无穷,体力消耗太多,或营养不足,又睡眠不佳者,则应提倡静养为主。当然,这也不是一层不变,一味如此,还要依据具体情况予以适时调整。正因为静具有与动同样对于生命活动有调整功用,因而对于这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十分丰厚的虚静养生理论,可以称为是我们祖先贡献于人类健康长寿的一大智慧,只有静与动联在一起,才能构成人类养生文化的完美乐章。静与动,一样重要,缺一不可,道理既复杂又简单。试想如单一强调“动”的重要,让一个人天天跑,或天天走,不让他睡觉、休息,试问他能活几天?生命还会存在吗?有人从生理学研究,认为动是能量的分解,是体内物质异化为主,静是物质的聚合,能源的补充,是物质同化为主。对于维持生命活动,二者缺一不可。然而,洪昭光教授作为专家却错在强调一端,不及其余。心有所感,成西江月词《运动》一首:
     
    西江月 运动
     
    运动中西多种,
    中华动静兼开,
    “圣经”随意剪加裁,
    只剩“走”、“拳”两块。
     
    走路几人不会?
    被吹特别妙哉,
    高论原自西方来,
    月比我圆难怪。
     
    洪昭光教授为了强调体育运动的重要性,还着力杜撰了狼与鹿的故事,说是: “森林里有狼有鹿,人们为了保护鹿,猎人就把狼消灭了,认为这样就把鹿保护住了。哪知道适得其反,几年以后,鹿因为没有狼,吃饱饭就躺在草地上,休息晒太阳,结果鹿变得胖起来,鹿变成了胖鹿,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鹿自身疾病越来越多,死得越早,结果鹿群越来越少,眼看要自己消灭绝种了。怎么办呢?派医生给鹿治病,谁能给鹿治病呢?想来想去,最好的办法是把狼请回来,重新买了狼放在树林里,狼一来就吃鹿,鹿就得跑,狼追鹿跑,在这样的过程中,鹿锻炼了身体。自然界就是这样,非常奇妙,就是在这么互相竞争中,各自得到提高。所以离开运动反而更糟了,鹿死得更快,有了狼,狼变成鹿的医生了。”(洪昭光著.《让健康伴随着您》海南出版公司,2002年8月第1版第101页)
    对洪昭光的话稍加思考,漏洞即显。如果鹿因狼天天追赶,时时惶恐奔逃,而鹿群繁殖越来越旺,那么野生熊猫养殖场,何不放上几只老虎,让熊猫繁殖也越来越旺起来呢?我国在日寇侵占时期,敌人扫荡追杀,百姓惶恐奔逃,为何民族繁愆非但不旺反而疾病丛生,民生凋蔽,哀鸿遍地,寿命缩短,死亡率增高呢?且中西医均认为惶恐是一种恶性刺激,对健康有害。因而,从医理看益从何来?其次事实最能说明问题。我国江苏大丰县海滩就有一国家级天然养鹿场,初建时,麋鹿种从英国引来,仅几十只,这里方圆数百里不仅没有狼,且一切与鹿为敌的凶猛野兽早已绝迹,然鹿群繁殖却越来越旺,已达数千只之多。我专门去参观过,登上观鹿台远远望去,鹿有的聚集休息,有的吃草、饮水,有的在追逐嬉戏,一个个体壮且美,并未听说有鹿变肥,有脂肪肝、冠心病、高血压。“狼医生”的功用完全体现不出来。因而,我猜想,洪教授的故事肯定是自己编的,或是抄来的,要不然不会这么低级、荒唐和滑稽。
    洪教授为了加强自己“生命在于运动”说词的力度,还抄录了爱琴海边古希腊人的岩刻作为佐证。这段岩刻共三句话:
    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
    你想变得美丽吗?你就跑步吧!
    对这三句话我是这样看的,它反映了希腊人以及西方人的理念。西方人认为肌肉发达有力强健为美,因而主张跳、跑、掷等大运动量的运动。这种运动是否科学合理,其利弊如何,前文已述。退一步讲,仅就这三句话而言也不尽合理,天天跑步就一定健康吗?天天跑步就会使人聪明吗?天天跑步就会变得美丽吗?稍加琢磨,每句话的科学性,都经不住推敲。大概洪教授自己也看出了问题,竟把这自认为是诗一样(其实毫无诗味)的语言,进行了修改,把这三句话中什么年龄、男女、老幼都无限制地跑改为了中老年应“走”。其实中老年“走”就一定会变得健康、聪明和美丽吗?我看未必(道理前文已述)。
    至此,对于伏尔泰“生命在于运动”的六字真言的解读已可划上句号了。然对于这六字真言的误解,特别是关于“运动”二字的误解与执着,还不知何时才能消除。感慨之余,成诗一首,以寄期望于未来:
    七绝 运动真言莫误解
    六字真言非祸胎,
    全因误解酿成灾。
    愿吾民众早清醒,
    不再跟随感觉来。
     
    (本文部分内容及其它有关生命思考的更精彩内容同时还见于本文作者著的由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一书,该书在大陆出版仅仅数月,即发行数万,引起海内外四十余家媒体密切关注报道,读者如有兴趣可购买参阅该书。)
    2008年8月20日于上海问天楼•独醒居
   

■ 本文责编: frank
□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中战会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cssm.org.cn)。

发表于 2016/1/27 22: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很有見地。
发表于 2016/1/29 11:15:15 | 显示全部楼层
争鸣虽好,愈加无所适从,应该是区分体质,牛奶有的人喝了就好,走路同样带给许多人健康,都不能以个例否定全部。
 楼主| 发表于 2016/2/1 17: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2/1 17:48 编辑

揭秘湖南国医大师刘祖贻曾拒收几十亿美金的红包
2015-05-03 08:13长沙晚报评论(215人参与)
http://hunan.sina.com.cn/news/s/2015-05-03/detail-ichmifpz0691355-p3.shtml
(1/2)虽已年近八旬,刘祖贻教授每周四上午依然坚持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湘名医堂坐诊。资料图片




虽已年近八旬,刘祖贻教授每周四上午依然坚持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湘名医堂坐诊。资料图片
刘祖贻近照。受访者供图
 长沙晚报记者 唐江澎 通讯员 何佳伟
  每周四上午8时前,一位满头银发,但依然面色红润、精神矍铄的老人,总会准时出现在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湖湘名医堂的诊室,做好准备和他的病友们见面,他便是湖南首位,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医大师”刘祖贻教授。
  “评选国医大师,是国家对中医发展的重视。国家给我这么高的荣誉,我感到高兴,更感到一份责任。”年近八旬的刘老说,他对国医大师的理解,就是好好地给病人看好病。
  连日来,记者走近刘老和他的弟子们,感受这位苍生大医的仁心大爱。
   医术:是首批国家级名中医
  刘祖贻1937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中医世家,自幼聪颖好学,12岁随父学医,系刘氏医学第九代传人。他儿时常目睹父亲诊病处方,耳濡目染,他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信心,后来还成为首批国家级名中医。刘老少时入读私塾,在国学方面打下了深厚基础,工作后又广泛阅读中西方哲学名著,他解释只有“文理通,哲理通,方能医理通”。
  上世纪70年代,刘老就提出对中医这个大概念进行整体定位,发表论文详述中医学与哲学的关系,并对当时存在的“废医存药”、“阴阳五行可废,藏象学说可存”等导致中医界思想混乱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刻辨析,可谓振聋发聩;他通过对温病源流的梳理,厘清了伤寒、温病之争的诸多问题,许多观点新颖独特,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凭借在理论上取得的重大突破,让当时年仅40岁的他在湖南乃至全国中医界声名鹊起。
  刘老在长期临床实践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医脑病的发病规律、治疗方法,率先提出瘀阻脑络证的概念,构建了以“六因辨治”为主体的刘氏脑病辨治体系,并于上世纪90年代初带领弟子编著成《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辨治》一书,为病证结合研究中医脑病学的力作。如今,由他一手创建的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已成为全国中医重点专科。
  临床上,刘老对各科疑难杂症的治疗都有丰富经验,对癌症治疗也有独到见解。刘老说,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的首要任务就是“得正气、护脾胃”,否则身体垮了还怎么治病呢?2011年5月,一位66岁的曹姓患者在某三甲医院被诊断出患有肺癌晚期。当时医院判断患者仅能生存1个月。刘老接诊后,发现这名患者面黄无华,胃胀纳差,并伴有胸闷、腰痛和大便结;另外,其舌苔白、中黄而厚、脉弦细数。据此,刘老判断患者痰毒蕴结,并伤及脾胃。因此,他并未直接使用治疗恶性肿瘤的猛药,而是开出了护脾胃药方。患者到第二次就诊时,病情大有好转,而且在之后的两三年里,病情也非常稳定。
  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刘老就敏锐地感觉到中医与现代医学免疫学的内在联系,通过深入研究发现,中药中黄芪、大枣两味药物具有抗流感病毒、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当他撰写的《祖国医学与免疫学的关系》、《中药复方固表饮的研究》在加拿大“首届国际中国医药针灸学术会议”上宣读时,引起强烈反响。他将多年治疗疾病的宝贵经验与科研相结合,研制开发的固表防感冲剂、昇力合剂、复方黄参颗粒等5个新药,在湖南乃至全国中医界名声斐然。
  在2003年抗“非典”期间,刘老以近古稀之年主持全省中医专家组工作,荣获了湖南省人民政府一等功。
医德:视患者为至亲,感谢他比挂号难
  上医治病,官贵乞儿,孤寡贫老,亲疏远近,谨如至亲;瞬命咳涕,肿毒疮疡,岩痰膏肓,感为己身。这便是对刘老行医的最佳写照。
  刘老的大弟子、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内分泌老年病科主任卜献春教授告诉记者,他自1985年跟随刘老看门诊,至今已30年,最让他感动的不是刘老的医技,而是刘老的医德。
  卜献春还记得,曾经有一名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中年男性患者,出现在刘老的诊室门口。这名男子来自偏远农村,外伤后导致头痛、头晕时常发作,由于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病发后不能劳作,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了解情况后,刘老没收他任何费用,并给他开了两张处方:一张发作时急用,一张平时调治之用,方中但凡名贵药材全部替换成可替代的草药。走时,刘老还请其吃了饭,为他买了返程车票。后来,男子痊愈后特意送来一块写着华佗在世、妙手回春的匾。
  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刘老一直体恤患者疾苦,他的处方价格便宜、效果显著,患者都赞他是苍生大医卜献春告诉记者,刘老能用便宜的药绝不用贵药代替;考虑患者挂号困难,对于临时病情变化者常开两张处方,一张治疗急症,一张调治之用。
  医院考虑到刘老年纪大了,每日上午的门诊限号20个,但只要有病人找上门来,刘老都会尽力给病人看完,因此每次都看30个以上,下班时已过了饭点。
  虽然刘老的号很难挂,但比起挂号来说,感谢刘老更难。在采访中,不少经刘老治疗病愈的患者这样告诉记者。刘老的学生也向记者证实,刘老拒收红包是经常的事。他拒收的最大红包有多大?记者也被吓到了,不是几十几千几万,也不是几十万上百万,而是几十个亿!更让人震惊的是,那还不是人民币,是美元!
  原来,2003年上半年,刘老治好了某位富商的病。此前这位富商已在好多个国家和地区求诊过,但都没什么起色。于是,他发心愿谁治好他的病,他愿意拿出一半家产来感谢。后来,当刘老治好了他的病时,他硬要将自己的一半家产给刘老,遭到刘老的拒绝;富商又提出为刘老建一所医院,刘老也断然拒绝。最后,富商只好将一半的家产捐给了国际慈善机构。
   家风:至今住在数十年前分配的小居室里
  刘老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我终身的榜样。刘老的学术传人之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重点专科脑病科学术带头人周慎教授告诉记者,刘老常教导他们,医生是至真至善的职业,应以学术研究为本,对待病人要全心全意。
  全心全意对待病人已融入了刘老的血液,也感染了刘老身边的每一位医护人员。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脑病科现任主任伍大华教授也是刘老的弟子,她告诉记者,数十年来,刘老一直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对待病人耐心、细心,处方用药尽量精简,减轻病人负担。
  我们选择工作岗位时都会征求刘老意见,刘老总是提出最好从事学术研究,多临床、多实践,尽量不做行政工作,不谋权财。周慎说,他和卜献春等都有机会从事管理工作,但受刘老的影响,他们都选择了以临床为主,担任临床科室主任。
  从医者,不要多买田,不准开药铺。这是刘氏家风中代代相传的这13个字,对此,卜献春一直都在揣摩这句话,他认为田多了,靠收租吃饭,谁还会辛苦看病,风里来雨里去?自古开药铺没有不赚钱的,钱多了,谁还会在油灯下钻研苦熬?作为一个学术人,生活清贫,才能保证你一心一意把灵魂的关注点聚焦在学问上,才能熬得住寂寞。即使已经是国医名师,至今,刘老还住在医院数十年前分配的一套小居室里。
  受刘老影响,女儿刘芳早早就立志学医,做刘氏医学第十代传人。如今刘芳传承父亲的医术,对神经内科、呼吸内科等疾病的诊治已有丰富经验。她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是父亲的医德与为人。父亲常用刘氏祖训凡习医者,不重置业,重传术来告诫我们,多静心钻研学问,这样的家训让我终生受用。刘芳说,她父亲从未停止过学习,非常关注西医的新疾病治疗,他对西医新技术的关注与了解,常让她自愧不如,这更激励她追寻着父亲的脚步,继续探索中医的无尽奥妙。
人物名片
  刘祖贻
  研究员,教授,著名中医药学家,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
  19377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为首批国家级名中医,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10余项,研制开发固表防感冲剂、安神补心颗粒剂、复方黄参颗粒等5个新药,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
  201410月,被授予第二届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相关链接
  国医大师
  2009619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京联合举办首届国医大师表彰暨座谈会。30位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包括民族医药)的老专家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称号,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部门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国家级中医大师。获得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30名中医专家,均为我国德高望重、医术精湛的名医名家。
  国医大师享受省部级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待遇,之后每5年评选一次。
【韩怀子论曰:刘祖贻老中医真中医界之圣人也!】
QQ截图20160201174415.png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1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2/26 19:13 编辑

牛奶真相揭秘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JJOsrv7QIJWkdz2Rac7bzZirxjb8jHgstkrw9TuSf0kcgYThpmB215s7gX4Y8cUVuWJqmTzat-_DQWqCdWfe_
《牛奶真相揭秘》(李昌浩 编著,待出版)把那些被奶业封锁的大量的牛奶负面信息"挖掘"出来,就像拼图玩具一样,拼凑组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图案--牛奶有害真相,还牛奶消费者以知情权,愿天下所有牛奶消费者都能看清牛奶有害之真相,以免遭牛奶之害!
书    名
牛奶真相揭秘
作    者
李昌浩
类    别
牛奶
出版社
待出版
目录
1.        1 简介
2.        2 部分内容
简介 编辑
《牛奶真相揭秘》(李昌浩 编著,待出版)把那些被奶业封锁的大量的牛奶负面信息"挖掘"出来,就像拼图玩具一样,拼凑组成一幅清晰而完整的图案--牛奶有害真相,还牛奶消费者以知情权,愿天下所有牛奶消费者都能看清牛奶有害之真相,以免遭牛奶之害!
部分内容
《健康生活》作者哈维和玛里林•戴蒙德提出:"如果你们想生病或者想要一具破烂的身体,那么奶制品绝对适合你们。"
法国知名癌症学专家 亨利•日瓦指出:"我们都中了牛奶信念的毒--这里指的是所有的乳制品."
被誉为"营养学界的爱因斯坦"的T•柯林•坎贝尔教授指出:"牛奶中的酪蛋白是非常强的促癌剂","我本人是在奶牛场长大的,是喝牛奶吃牛肉长大的,我很不愿意看到这样一个事实--否定牛奶牛肉。但是我必须要告诉大家,这是事实."
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曦教授在其著作《洪昭光"健康圣经"大颠覆》中指出:"举国饮奶,民族之误."
法国知名科学线记者蒂埃里•苏卡在其著作《牛奶,谎言与内幕》中指出:"牛奶真的让你喝出一身病."
具有诊断30万例肠胃病患者的临床经验的全美首席肠胃科医师新谷弘实在其著作《不生病的活法》中指出:"市面上销售的牛奶均为变质物."
当代最有名的潜能激励大师安东尼•罗宾斯指出:"自从我停吃乳制品以后,身体状况好得无以复加."
台湾癌症权威、畅销书作家姜淑惠医师指出:"为了远离慢性病,请尽早断奶."
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博士在其著作《21世纪最佳育儿法》中指出:"用奶粉育儿易造成脑障碍."
英国地球化学家简•普朗特教授发作过5次乳腺癌,当她经医疗生还无望时尝试停吃乳制品而奇迹般起死回生,她以自己的生死经历告诫大家:"喝牛奶和抽烟一样致命!"
美国网上健康基金会的总裁雷蒙德•弗郎西斯在其著作《选择健康》中指出:"用加热杀菌过的牛奶喂养的小牛犊通常在八个星期之内就会死掉!一个小牛犊都不会从加热杀菌过的牛奶里得到什么好处的话,何况人呢?"
。。。。。。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21: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16/2/26 21:39 编辑

他让我们活得更健康——《救命饮食:中国健康调查报告》序
99读书人 2011-09-22 10:40:20
http://www.douban.com/note/174003252/





如果您的生活和今天大部分的美国人差不多,那么这表示您目前正身陷连锁快餐厅的阵营中,并且被垃圾食物围攻着。触目所及,所有减重广告里所列的瘦身计划,都告诉您不用忌口、不必运动就可以瘦身。

在这里,要找士力架、麦香鸡或者可乐,都比找一个苹果还容易。您的孩子在学校餐厅吃得到的蔬菜,就是汉堡里的番茄酱。

您跑去向医师请教养生之道,却在诊疗室里发现了一本共243页、外观精美的杂志:《家族医师:健康和福祉的重要指引》。这本杂志是由“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出版,并于2004年免费发放给全美5万家家庭医师诊所。杂志内页充斥着麦当劳、饮料、巧克力布丁以及饼干等产品和印刷精美的整版全彩广告。

您挑了一本“国家地理学会”专为6岁以上孩童出版的《国家地理杂志•儿童版》,原本预期会看到一些有益小朋友阅读的文章,但内页却都是奶油蛋糕、巧克力、霜麦片和香果圈、纸杯蛋糕以及特级布丁冰棒的广告。

这就是耶鲁大学科学家和饮食倡导人士所谓的“有毒的食物环境”,也是我们大多数人现今身处的环境。

不争的事实是,目前的确有许多人靠着销售不健康的食物大发横财,他们希望您继续吃他们卖的产品,就算吃了会让您发胖、没有活力、生活品质变差,甚至减短寿命。他们希望您听话、顺从且无知,而不要您知道太多、凡事积极且充满活力。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们非常乐意每年掏出数十亿美元大做广告。

您大可默默服从这一切,向销售垃圾食物的商家屈服;然而,您也可以选择替自己的身体和所吃的食物,找到一种更健康且更能证明生命价值的互惠关系。如果您想要活得健康,拥有结实、洁净又有活力的身体,那就必须在今天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并肩作战的同伴。

幸运的是,您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同伴——柯林•坎贝尔博士,他是一位广为人知的大学者、全力奉献的研究人员,以及伟大的慈善家。由于我有幸成为他的朋友,所以可以保证他的确是这样一个人,不止如此,他既谦逊又有深度,而且所走的每一步都基于他对别人的关爱。

坎贝尔博士的新书《救命饮食》,对于现今我们身处的饮食黑暗时代来说,不啻是一道曙光,清楚且彻底地照亮当前饮食和健康环境的现状,让您不必再成为商人的禁脔,并避免让那些商人借着误导和混淆伎俩,蒙骗您去吃他们卖的食物。

我很欣赏本书的一点是,坎贝尔博士不会只提供结论给读者,他不会摆出高高在上讲道理的姿态,把读者当做小孩,告诉他们哪些该吃或哪些不该吃。相反,他像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好友,这个好朋友在生活中所学习、发现和实践过的事都超乎我们想象,他还以温和有礼、富于技巧的方式,清楚地告诉读者现今的饮食健康环境,以及必须充分了解的讯息和资料,让读者能够作出聪明的选择。当然,他也会提供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不过他都会明白告诉读者自己是如何得出这些结论的。他提供的资料和事实都相当重要,他唯一的使命就是帮助读者活得更健康、活得有智慧。

我已经看了两遍《救命饮食》,每次读完后都觉得受益良多。这是一本具有胆识和智慧的书籍,文笔精良而且含义深远,让人获益匪浅。坎贝尔博士的作品深具革命性意义,而且言简意赅。

如果您想在早餐吃培根加蛋,然后再吃降胆固醇药,那是您的权利。不过如果您真的想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任,那就买本《救命饮食》来看看,并且立刻身体力行吧!如果您能听从这本书的忠告,那么在您往后生命的每一天,您的身体都会相当感谢您!

(约翰•罗宾斯,《新世纪饮食》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09: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