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园春晓

李时昌老师中医传承讲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3/3 06:2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讲得好啊,条分缕析。感恩杏园老师!
发表于 2016/3/5 11: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老师的帖子,高兴极了,网络平台是今后中医推广、普及宣传的很好的阵地,他的作用之大不可想象。希望能够多学习老师的文章,同时祝老师身体健康!
 楼主| 发表于 2016/3/17 23: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3人参与黄芪
    老师:究竟人参跟黄芪有啥区别?你们说说。(众人无语),你们带了书没有?把书拿出来嘛。
    弟子:用手机搜搜。
    老师:那是笨的方法,用手机搜就不必了。学药性,不要费力去背哪些是适应症,该治哪些,有些啥功能。巧的学习法就是性、味、归经背熟,只要知道了性味归经,啥子都晓得了,后边的一推就出来了。
    我们就谈黄芪,人参。二者味甘,人参平;黄芪微热。归经是肺,脾两经,这是书上的,我记得不一定清楚。(这个观点)我不一定赞同,一会儿再说,不赞同要找证据,不能空说。人参与黄芪相同的地方呢?味都是甘,甘就补气,补什么气呢?归经来讲,书上说补脾气,补肺气。其中,一个是平性,一个是微热。这就有区别了,黄芪微热就有升浮的作用;人参平性,就没有升浮的作用。从补肺气来说,肺是通调三焦水道的,这就跟水有联系。二者的区别在哪儿呢?人参生津,黄芪利水,这就区别开了。从补气来说,人参补元气,即除补肺气,脾气外,人参(书上说的)第一条是大补元气。元气是哪儿的气呢?不是肺脾之气,而是肾气。元气生于肾,藏于肾中,循三焦之络,远行全身,养煦各脏。说穿了,肾气就是先天之气,人参能补这个,怎么会不入肾(经)呢?所以不能完全照书上说,我们是临床应用,不是答卷子,所以要弄清楚,人参有补肾气的作用。黄芪就没有这个作用,这是又一个区别。
人参还有生津,除烦,安眠的作用。安眠又是哪一经作用呢?心经。入心了撒!黄芪不入心,这又区别开了。还有,黄芪止汗,那人参止不止汗呢?这个问题我曾把李克刚(弟子)考到了。李克刚在拜师帖上说,老师的回答让他犹如醍醐灌顶。我问他:黄芪有止汗作用,人参有止汗作用没有?他说:人参没听说有止汗作用呀?我说:大汗淋漓,亡阳欲脱之时,一味独参汤就把汗止了!你说有没有止汗作用?!
但是,黄芪止汗是固表敛汗,人参止汗是救心气。汗为心之液,心气欲脱之时,而以人参补气敛汗,这又是一种区别。人参补脾不用说了,食欲不好,疲乏倦怠等,用人参就补脾气了。黄芪如何补脾呢?你们举个例子。
    弟子: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之类。
    老师: 黄芪补脾最典型的是托疮生肌。肌肉都烂了,多久都不好,黄芪一用,比党参都起作用,脾主肌肉,这是黄芪补脾的例证。(以上)从补脾,补气,生津,止汗说了黄芪与人参的区别作用。此外,黄芪还有消肿利水的作用。之外,还有一样重要的,也是我个人的心得,黄芪补气是补经络之气;人参补气是补脏气。经络作用表现在血管,黄芪补气就是补血液中的气。(相对来说)人参补气是补肌肉中的气。我这个观点如何让人来认可呢?不能单凭我说。我就先从补阳还五汤说起。治偏瘫,中风。唐宋以前认为中风是外风,是一种外邪,与内邪无关;到了刘元素,认为中风与心肾有关;到李东垣李杲,认为中风是内虚引起的;李杲之后,到了朱丹溪,他认为中风是血热生痰,这个有点巴边了。这个血热跟我们现在说的脑梗、血管就有联系了。朱丹溪是滋阴派,他认为致病的是气,血,痰,郁四大因素致病。朱丹溪是一个临床家,但写的东西呢,是徒弟们整出来的。到王清任,对中风的认识,认为(病因)是气虚血瘀。我们现在的认识,也基本上是差不多的。他在治疗上就用了补阳还五汤。补阳还五汤为什么不用党参,人参呢?补阳还五汤是哪几样组成的呢?他是由黄芪,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地龙组成。为啥不用党参、人参而用黄芪呢?他认为党参补气推动不了血管里的(血)来打通瘀阻,因为是在(血管)外边用力。我们常说气是运血的,用哪样东西来运血呢?用黄芪。
    回头来说,既然说黄芪补气,为何气脱病危时,需要大补元气,为何要用独参汤,而不用黄芪呢?为啥要用人参呢?为啥要用人参加附片,还配龙骨牡蛎呢?一般元气欲脱,要用参附汤,汗水出的凶,龙骨牡蛎也要用上去。为什么?因为人参才能补肾气,补心气。
又来看黄芪。黄芪也常配白术,最典型的是五屏风散。黄芪的作用是固表,用于表虚止汗,汗为心之液,心主血,汗从血中出。黄芪的作用在血和血管,这就联系上了。问一句,王清任的【医林改错】,你们哪些人读完了?
弟子丙:我早先读完过,但差不多忘记了。
    弟子戊:我读过些。
    老师:有啥印象?
    弟子戊:就是讲淤血为主吧?
    老师:王清任这本书就是谈治血证的,但不是全部。治血证的我读过三本书,除这个外还有【血证论】、【失血大法】。王清任这个书主要是治血瘀的;【血证论】主要是治出血的;【失血大法】主要是治出血以后的杂症。
补阳还五汤是由哪几个方子来组合的?有说是桃仁四物汤加减的。我统计了一下,王清任【医林改错】有33方,用黄芪的占11方;与党参同用的有2方;人参单用的有1方;与黄芪同用的有2方。这说明,王清任就如同我分析的,他认定黄芪补气是补血中之气。补阳还五汤实际是他的另一个方衍变的,就是黄芪桃花汤。黄芪桃花汤治什么呢?治产后血晕,惊厥之类的。还有几个方子如黄芪甘草汤等都是治产后的。为啥子产后他都用黄芪,说明黄芪是产后必用之物。产后主要是血症,黄芪能治血。
弟子甲:黄芪除了治血证外,还能消肿利水,它的原理是什么?
    老师:以后你去看【血证论】。它说:水就是血,水就是水,水就是气,气就是水。它们是相互转换的,如何用现代的分析来讲,血液里百分之九十九以上都是水。第二,黄芪利水的作用简单的很,它是补肺的,肺脾都是通调三焦水道的嘛!
    起头谈掉一样,止渴的问题。人参能止渴,黄芪也能止渴。人参能生津止渴,黄芪呢?治消渴呀。治糖尿病不是大量的用黄芪吗?,也能止渴。但止渴的途径不一样。人参止渴的途径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然后下输于脾,脾气散精。即通过补脾脏,脏气散精,然后水精四布,五精并行而生津液。
    我的【非常中医】上面(有一个)颅内出血水肿案。在我之前还没有任何医家提出“利水消肿止血法”。即,凡是内伤血肿都用消肿利水的方法来止血。你们去查查,看我的“非常中医”出书之前有没有人提出过。
    弟子丙:麻黄和黄芪消肿有啥区别?
    老师:麻黄消肿是开鬼门;黄芪消肿是通调三焦。刚才有人说受凉后周身痛,应该是寒袭。但寒袭受凉也有不痛的,这不痛的就是寒湿侵袭卫表。侵袭经络了就会痛。为啥呢?那就是经络受寒闭阻不通了。经络不通引起血管不通了,就该通血管撒!通血管就需要补气温阳,温阳补气就要用黄芪。所以,你看我开的处方,痹,寒痹,我一般都要用黄芪、当归或黄芪四物汤,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使用的。为啥子呢?因为经络不通了,补阳还五汤都是用黄芪通,用党参通肯定是要不得的。
    你们用来治周身痛的独活寄生汤,它就没有黄芪,我就觉得它效果没有那么好。所以,我用独活寄生汤就一定要加黄芪。独活寄生汤里面包含了四君子汤,但去掉了白术,我就没有理解它去掉白术的道理。如果按它说的除湿止痹,除湿止痹你那个白术可以,但必须要用苍术。所以,我用独活寄生汤必然要加苍术,这就是方子加减的道理。就像那天你(弟子甲)说的,这归脾汤没有大枣,老师为啥有大枣呢?也是这个道理。
    弟子乙:现在对人参药学研究,人参除补脾,肺,心,肾之气外,发现它还补肝脏。比如肝硬化疾病,造成肝细胞功能极度低下,胆碱脂类过低,现在就把参类、皂苷类的物质制成治剂,直接治疗胆碱脂类过低。这就把人参补五脏都说齐了。
    老师:对呀!你看我治肝硬化,四君子汤捉起用嘛。
    弟子甲:博青主有一种说法,人参补肾气用量要大,因为人在气虚之时,少量人参则走脾肺,通过脾肺就消耗了;用量大的时候,则有余气下归于肾。所以,用人参补肾时要用量大,可以用到一两。
    老师:我认为这个说法有道理,但不完全。比如说气脱之时,要大补元气,就要重用人参,重点是补肾补心这是对的,但在这个基础上,我还要加点道理,那就是引经。比如说,为啥用人参汤没有参附汤好?
    弟子甲:因为附子有引经的作用。他(博青主)是人参与熟地同用,以熟地引经入肾。
    老师:对,就是这个道理。凡是妇科方面的血证,我都基本会用到黄芪。
    弟子丁:老师用黄芪为啥用量那么大,一用就50克呢?
    老师:黄芪气淡,人参气厚,所以用量不一样。另外,经脉之气是限制在狭小范围内,要用重药才能推动,才能行血。
    知道了这一点,以后凡是与血虚,血凝,血滞,血阻,血瘀的都要考虑用黄芪。血虚要黄芪生血,血瘀要黄芪推动(活血化血)。凡是与血有关系的(病)都要考虑血气,黄芪才能解决血气。我平时在门诊上,黄芪的用量远比党参的用量大,我爱用黄芪八珍汤。以后你们有机会去学一下【血证论】,气血是相依的,临床上经常是气血双补,但孰轻孰重,要自己去拿捏。八珍汤本来是气血双补的,但其中的四物汤是理血不是补血,只有在四物汤的基础上加黄芪,才是补血理血。准确评四物汤,其作用应该是理血活血。
    另外黄芪还有一个升阳举陷的作用。黄芪性微热,热性上升,可以提升阳气,气虚下陷,内脏下垂就要用黄芪。
    弟子甲:人参是补气的,当归是补血的,用人参和当归不能解决气血双补的问题吗?
老师:应该不好。另外,大补元气,补肾气,补心气要用人参而不用党参。党参只能补脾气,肺气。为啥子呢?因为党参的力量较弱,这就是傅青主说的那个道理,补脾肺不用党参而用人参呢,在量上就要少用一点。要用人参补五脏治虚弱呢就要重用。心,肝,脾,肺,肾都要顾及,自然要多用才行。

发表于 2016/3/20 10:5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师讲得太好了,功德无量啊!感恩杏园老师的辛勤劳动!
发表于 2016/4/14 16:05: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杏园老师,期待更新,非常感谢
 楼主| 发表于 2016/4/21 23:40:48 | 显示全部楼层
4、谈出书与传承
老师:柯琴说,要出书必须要胸有万卷书,笔下无半点尘。
    古时的医家出书,那种精神令人赞叹。李东垣写【脾胃论】时,床都不能起了,他的家人都劝他不要写了,但他的一个知心朋友就对他说:你活着没有把你的东西流传下去,你的一生都没有什么意思,你如果把你的经验写出来了,虽死犹生。结果,李东垣写完两本书后,不到两年就死了。
你们看我的【非常中医】后记了吗?当时,市委张秘书长看了后,给我打电话,说他感动得哭。他说:“时昌啊,我看了你那个后记,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我才知道你们真正的做学问之难”!
我那上面就写了:李时珍写书后,十年才发表,结果他自己都没看到;王清任写书后,一年多两年就死了;李东垣病重时写书,写完后还是不到两年就死了。硬是要用心血来写,用你们师娘的话:我没写书时,我的头上没有一根白发,书一写完,我如(书)上面所说的,如释重负,头上多出了一半的白发,硬是用心血写的呀!我写那个书真没有功利心。我一是想说明中医的科学性,有效性,普适性;还有就是想把我那些真东西传给你们,你们真的该好生的读,不要拿来搁起,去看那些所谓的大师的东西,那起码是我三分之一的心血。
我为啥要常说李七(弟子)呢?我当面说过他很多回,因为他开出去的处方拿过来看,硬是没有哪一张我觉得对头。他跟我学,没有理解到我的意思。但你别说,他基础差,但确实肯读书,读了很多书,而且有些书还背得,但是读死书。另外,又善于改我的处方,他得病要死的时候,我给他开的处方,他醒转来都要改,就到了这种程度。(就说明)他受我的影响还不如受那些书的影响大。
    我爱说这句话,你们哪些人跟我学,你开出去的处方不像我,那你拥有的病人一定不比我多,看你们大家赞不赞同。你们都来守过我的,我没有用什么手段把病人邀起来嘛,一天到晚累得我苦,为啥子(这么多病人)?不客气一点就是疗效嘛!
    我的处方拥有那么多病人,就说明有那样的疗效。你学我学不像,就不会有那么好的疗效,你就不会拥有那么多病人。这跟学打拳一样,你学的是霍家拳,打出来象太极,那霍家拳能打倒的你能打倒吗?道理就是这样。
    不能说不可以创新,师指墙上,以后如果我们要做一个师承证书的话,这就是我们的医志铭。这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张载的话。但这句话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学术情操。用在我们这儿,我又加了两句,就是我的话了。为天地立心立啥子,天地之间有一颗良心,中医立啥子?立人心;为生命立命立啥子,就是说人的性命是第一位的,要立这个。那么我们就要有仁医,要有仁术,要有高超的技术去救命,救每个人的命,这就是立命;然后,为往圣继绝学,就是岐黄之术要继;为万世开太平,不说远了,就说“非典”,当时好吓人啰!香港是从不相信中医的,从来不允许中医在香港生存,这是非典来之前。结果“非典”一来。硬是没得办法,看到大陆用中医抗“非典”有效,才马上到广州中医学院请了两个医生,实际上是两个嫩休休的丫头。从此后,香港才允许中医开业,从此,香港才有很多西医信中医。张仲景说,他之所以学医,就是因为温疫整的不太平,凡是乱世就有大瘟疫流行。我们行医能不能开太平?就是能够,不是谈大话。这些情操都有了,这后边该我们来做了,就是“将中医传承创新,你没有传承,就不要说创新,你如果基础都没学好,创啥子新啰!真是一句空话。

 楼主| 发表于 2016/5/2 22:53: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6/5/2 22:57 编辑

第四讲:临诊入静
      
      老师:原来我有个计划,每个季度时行病讲一次,大家心中有个数,好应付时行病。
    现在,秋分以后,寒燥就来了,凡有燥症,大致都是寒燥。除时行病外,我原来的计划是专门讲疑难重症,讲大病,重点讲我最有心得,最拿手的。我原计划是这一次讲肝癌和肝硬化腹水的治疗。而你们提了意见,有不同的要求。(因此)就讲临床辩证,主要讲辩证技巧及辩证特点,这样呢,对打基础有好处。而我原来想讲大病,重病的意思呢?是(认为)哪怕是诊所,也要能治大病和重病才立的住脚。
    我原来讲课。基本上不打草稿,两三个钟头都是,我在医学院讲也是。这次呢,我在今天下午写了个提纲,因为要系统的讲。辩证技巧不是一天两天就会,不是一个两个概念。整个中医诊治过程都有技巧。
    第一、排除干扰,临诊入静。原来我那儿也挂了“临诊入静”几个字,后来掉了,没有再挂。“临诊入静”几个字我尽量把它刻在了心头。我讲的是整体要求,或许我也没有做得很好。为了让大家辩证更准确,让大家成为名医,立得起,要把这个做好,不能做到最好,但求做得更好,我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
    为啥要排除干扰,临诊入静呢?包括从张仲景时代到现在,社会上对医疗的干扰都很多。社会上复杂的东西会带到医界来,影响每一个医生。包括:思想,行为,节操,导致干扰疗效。如果品德不好,只想挣钱,不是认真治好病人再得钱,就肯定会走到歧路上去。凡功利性强的,都是短暂的。反之,生命力就会很强而有持续性。上次,我批评那些写书的有功利性,但那些人不搞又不行。这些功利性的东西写出来了,其中糟粕必然很多,也许里面还是有好的,但看的人要有辨别能力,要有功底,不要学坏了,学那些浮躁的东西。
我写【非常中医】,当时,我没想到要赚钱,是什么激发我写【非常中医】呢?因为当时反中医的浪潮太凶了,我觉得应该象一个战士一样投入这个战斗,保卫中医,一鼓作气写了出来。结果,我却赚钱了,本来并没有想到赚钱的。现在我的【非常中医】又再版了。大家要买、要卖、要拿去宣传的,可到李钊师兄那儿买,我只收成本。
    为什么要临诊入静,排除干扰?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改革开放的社会,思想很活跃,包括社会经济,思想,道德等。西学东渐导致(思想文化)交流很快。就如江河,有激流,就有沉渣浮起,一些不好的东西就随之而来。所以,在医疗方面、思维方面、网络方面、媒体方面,确实对人的干扰很大。昨天我还跟人说:我这个诊所,都成了馆子了。随便病人点菜。病人跟我说,我要吃啥子,你给我开啥子;我是啥子病,哪样药你给我加重点等等。这些干扰太大了。还有第二个,看那些“大师”的书,那些功利性写出来的书,对大家也是一种干扰。还有一些其他信仰的干扰。比如李七,如果你要是跟老丈人学阴阳,跟着他跑,可能以前学的东西就付诸东流了。(学中医的人)要坚定信仰,我是绝对不信鬼神,不信其他。我家信仰自由,有信神,信鬼,信佛的,但我只信中医。这些都是干扰,作为一个好的中医,你不排除干扰,你真的就辩证不好。
    临诊入静,排除干扰,首先要排自身的干扰,私心杂念重,逐利性强,体力不够,精神不足,神志不清,行为不当等等,都可能给坐诊带来干扰。比如体力不够,以我为例,72岁了,一天坐那么多个钟头,晚上又要整些东西,就会精力不足。我一累了,写字就会手抖。平时我把贵重药物都放在家里,怕被偷,每天早上再把当天要用的提到门诊上去,一提就是几公斤,你们师娘就坚决不要我提,为啥子?我的手提了重物,写字就是抖的,对精力也是有影响的,对诊病就有干扰。又比如:我一般晚上10点钟一定要睡觉,有时超一点,也是因为第二天周末不上班。弟子到我家来,都晓得我有这个习惯,到时间了哪怕不想走,也会自觉告辞。为什么呢?我要保持明天上班的精力。没休息好,对明天上班就是干扰。又比如在家生了气,头天气鼓气胀的,半夜睡不着,第二天起来还有气(没消),你说你去门诊静得下来不?
    门诊的时候,要有意识的静下来。比如我早晨,什么都不做,你师娘给我泡好茶,做好早饭,我喝了茶,吃了饭,不做其他,就坐着等你师娘收拾好出门。在这段时间都要保持一种宁静,让自己的心不受干扰,到诊所后一坐下来,马上就进入感觉,进入角色,开始诊病。有很多人,包括克刚(弟子)的同学(医学院随诊学生)都说:你老师好厉害,看病就像机器一样,节奏太快了,两三分钟,三四分钟就看一个病人,啥子病都诊断出来了!这——就是技巧。
    我曾经给刘加平(弟子)说过;要有技巧,总的来说要厚积薄发。就是你自己基础厚了,临床经验丰富了,条理性强了,就自然会达到我这种程度。
    刚才我说的排除这些干扰,临诊入静,就是我们进入门诊前的必修课。做好了这个,才能使自己能够养蓄心情,平时能做到这些,还可以延年益寿,这也是一种修身养性,不因工作(繁忙)而过老或因呕心沥血给病人看病而虚弱早衰。你们看,真正有修养的医生(中医)是很长寿的。对诊病来说,能排除来自外面的、内心的、生活的、起居的、社会的这些踏入诊室前对你的干扰后,你才能真正的体恤病人,体现仁心仁术,才能充分发挥医者的最大潜力。如果还没进入临诊,心就乱了,就难以安坐了。
    总结进入诊室前要做好的就是:排除内扰,自我蓄心调养。要做到:起居有时、饮食有节、节制过劳(过劳包括熬夜,嗜烟,酗酒,肥甘厚味)、定志凝神,神清意静。真正做好了这几条,我们的准备工作就做好了。
    以上是没看病之前的准备,一句话就是先热身,比赛之前要热身,我们临诊之前要静下来,把干扰排开。这个很重要,需要认真去做。
上班后,也有很多干扰。如临诊时,知识枯竭,没学到东西,则易受干扰。病人说了一大堆问题出来,你抓不到重点,甚至魂头都摸不到。这个干扰来自两个方面,一个确是自己没学到东西,空虚;二是病人不会说,说不出重点。我以后在四诊技巧中要谈这个问题,就是不要把问诊当成主要来对待。问诊百分之五十是欺骗你的(不准确的)。如果你寄托于问诊(来辩证),百分之五十是错的,你开的处方还有多少效果?这就是一种干扰,即辨不清问题,找不准方向,摸不清脉络,脑壳是蒙的,要解决这个问题。知识枯竭要好生解决,就是我们刚才说的要厚积薄发。对于病人说不清的,你就要用其他辅助的方法,这当中就有技巧,可以这样问:你说了那么多,哪样是最恼火(难受)的?意思是抓主证,然后按主证的脉络去问。比如:病人咳嗽,周身又痛,你就问他你哪样凶(难受)一点?于中抓主证,这算一个技巧。用啥子方法抓主证呢?望闻问切整好了都可以,但你现在整不好,只能依赖问的时候,你就要问清楚,抓住主证。此外,第二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新病还是久病。刚刚开始的,又很痛苦的问题,那是新症;痛苦得很,又是很多年的问题,则属于顽症或久病,这样就变得清晰了。就是要通过反复的考证,把望、闻、问、切都用够(更好)
    他们说我在门诊上象扁鹊那样,我还达不到那样。但我确实学了扁鹊。好多人认为一定要把四诊做全,书上也是这样说的。庶不知并不一定要做全(这个我到后头来讲)。你看扁鹊“入虢之诊”、望“齐桓侯之色”都没有用脉诊。有时只问诊,“入虢之诊”时只看了一眼,那只用了望诊。有人批评别人脉都不摸,不一定批评得对。而我在临诊上快,就是善于四诊取舍。总之一句话,遇到(干扰)这种情况,就要反复考证,才能排除。
      还有一个,基础要实,要多看书,了解基础的证。比如心,肝,脾,肺,肾,气血,津液,神,魄,魂等各方面。尤其是心,肝,脾,肺,肾五脏。比如,治气虚也要落实到五脏,你的辩证才到位,或者说辩证才入了微。补气,你拿几样补气药就行了吗?补血,四物汤拿去就补血了吗?一定不是这样。一定要落实到脏。补血,一定要辨是肝血虚,心血虚,肺血虚,脾血虚还是肾血虚。这些都牵涉到基础证,可能需要你们从书上找一下,列出来。比如,大的气虚,(其证)软弱,疲乏,无力,面黄,晦暗等。就是说功能差了,就叫气虚。但又要辨到是哪儿气虚,不能一说气虚就“四君子汤”,那些好医生有那么好的效果,就是多看了一步,就像下棋一样,多看几步就胜券在握。  
    所以,要达到辩证入微,就要打好基础,认真的去把基础证记一下,不要始终是迷糊的。比如刚才说到的脾阴虚,(有什么症)大家没得意识,比这还复杂的往往不是一方面阴虚。又如第一步辩证到气虚,再进步,气虚和阳虚又要作一次辩证,第三步,是哪个脏的气虚?而这个脏又涉及到另外哪个脏,则是第四步。大家要成高手,要先会走四步棋。但不是一定都要四步棋走完,如果一步棋就把军将死了,何必走二步呢?
    为什么要把本脏和他脏拉在一起呢?因为五行是相通的,在几何学中,唯有五边形是回环相通的。只有这个模型才能表达出(五脏)之间的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关系。相互之间最简单的关系是母子关系,即相生关系。相生关系是正常状态下的生理关系。相克关系呢?病理关系!生病时才存在相克,没有病的情况下,不存在相克。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没搞清楚,包括一些大学教师。
    弟子甲:这个问题我想了很久。比如说火克金,火属心,金属肺,难道说心脏好,心脏旺,反而克肺,让肺不好吗?不是,应该说这个旺是病理性的旺,有病了才能克金。
      老师:这个问题很多都没搞清楚,我孙子(中医院校学生)问老师,老师越讲他越糊涂。就回来问我说:就是两个脏器的关系嘛,又是相生,又是相克,哪种情况下相生?哪种情况下相克?我说:平时就相生,病了就相克,他一下就懂了。
      弟子甲:看我的理解对不对。比如木克土,平时木能疏土,肝与脾协调工作,肝木旺,肝的功能好,对脾土更有好处,不会克土。木克土是肝木病了,病气才能克土,肝木旺是病理性的过旺。如果身体健康,就不会出现哪个脏过旺的现象,五脏是基本平衡的。
      弟子乙:比如说心和肾。一个是火,一个是水,平时心肾交通的时候就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水气(过旺)泛滥就会水气凌心,就是相克了(水克火),这个时候就是肾已经病了,水气就是病气。
      弟子戊:失眠时,是心火旺了。肾水不能济心火了,心火偏旺,所以失眠。(肾水不足也是病)。
      老师:(对弟子甲)昨晚上我给你讲了的,你给大家说说吧,失眠这个问题。
      弟子甲:(老师认为)失眠总的病机是阳不入阴,阳气是功能,白天工作的时候需要阳气,需要阳气升发,但是晚上,阳气就要收敛,就要静,把阳气收回来。就像蓄电池一样,蓄电池是阴,电是阳,阴具备了才能蓄阳(电)。一般说来,失眠就是阳在外,不能收敛内藏,原因是阴不足。内经上说:阴平阳秘,阳秘乃固。秘就是秘藏的意思,睡觉时就是阳气该秘藏的时候。
      老师:人在醒时,在活动,在说话,在吃饭,在做事,是因为有阳气,阳气就在外;人死了就没阳气了,但你(睡觉时)没死呀!阳气一下子跑哪儿去了?入阴了。阴从里把阳气包容了,收藏了。这要求一定要阴气充足,有收敛能力,有吸纳作用,阳气才能进去,一旦阴气虚了,就不能收敛阳气了,阳气还是在外面活动,所以就会睡不着。
    弟子戌:血虚有失眠吗?
      弟子甲:实际上血是阴,津是阴,精也是阴,水也是阴,血是阴虚之一,所以,阴虚会燥热,血虚也会燥热。扩大来说:肉体也是阴。平时说的阴,一般是指流动着的液体,未指骨,肉,筋,皮之类的。
      老师:这是大概念与小概念。还有呢,火与水相济的关系问题。昨天有人问到了,我就再讲一下。(人体)心肺在上,主阳主气;肝肾在下,主阴主血,脾居中间,既有柔顺之德,也有乾键之能,具有升降沟通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可让肝肾的阴水上济以制阳火,让上升的阳火下输以暖肾水(阴液),达到水火即济,也就是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状态。一旦脾中间这个枢纽开关出了问题,则,在上的阳火焱上,在下的阴液沉下,就造成阴阳分离的格局,就生病了。

 楼主| 发表于 2016/5/23 23:33:3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6/5/23 23:37 编辑

第四讲:临诊入静(续)


    还有一个干扰就是病人的检查报告单。错误的或对的,对中医辨证都有干扰。因为,中医就是中医,西医就是西医。从错的来说,纯粹检查错了。如本来是妇科病,挂内科,病人又说不清楚,医院医生不管那么多,就打B超,打CT,按内科检查项目进行一系列检查,检查下来,还是找出了一些这样那样的毛病,病人(包括医生)就认为是检查出的那些个指标引起的病,而实际有可能与本身的妇科病风马牛不相及。病人拿过来,你相信了,就是对你的干扰。这是错误的检查。还有就是查错了的,结石查成囊肿,囊肿查成肿瘤的都很多。
    弟子甲:这种情况常有,本来是得的这种病,检查出来的一些指标与现在得的病没有关系。医院医生就跟病人说,你的病就是因为检查出来的这个问题引起的,但实际上都不是。
    老师:颈椎病这个问题就是最典型的,我书上就专门批判了这个问题,你们大多数可能没认真看。说的是:检查出有骨质增生,有没有呢,有。但是有增生并不一定是引起腰背疼痛的主要原因。我爱拿我自己来举例子。我72了,背也驼了,腰也弯了,这儿(大椎)上好大一个凸起,那时干劳动也好,挑泥巴也好,在乐道子乡当棒棒也好,什么都干过。一句话,老年人的腰椎(颈椎)没有哪一个经得起检查,如果一查起来,都有骨质增生。所谓骨质增生,实际上就是结缔组织老化,不一定生病,不一定痛,我就没有痛。但如果我一旦少穿点,出去受凉了,整个背都痛,这时如果去检查,就给查出有骨质增生,就说是这个引起的,这是错误的。如果你想着一定要想个啥子处方来把这个骨头包包给散了,你就错了。所以要坚守自己的辩证施治,按照中医理论,这种就是寒湿腰痛,要温经、散寒、通络、止痛,如果硬要去治骨头,把它搞好,就是错的。
    弟子甲:有的医生,他可能明知不关骨头的事,但他告诉病人此病就是骨头的问题引起的,病人也相信,他就会治很久,赚很多钱(众笑)。
    老师:这是经营的问题。今天走一个老朋友那儿去来,前段时间逗孙儿玩,摔倒了。(医院)说他股骨头折断了,弄到医学院去,医院就给他全置换了。我去看他时,他说:我甘××成了甘跛跛了,这只腿(右腿)都短了两寸了!怎治的呢,把腿、腰骨头上下接头的地方锯了,换成金属的,上下用金属棒插入骨头里连接起来。站在我的角度,我就认为没有伤及那么宽,属于过度治疗(扩大了创伤)。
    作为中医,要以我们的方式去寻根究底,是否真的骨头断了?断得如何了?不要受检查报告的影响。我昨天还和你师娘谈一个例子,我对门理发店有个小女孩爱练体操,有一天早晨起床,腰杆痛的很,就到医学院拍了个片,诊断为撕裂性骨折,我去上班的时候,她母亲叫住我,把片子拿给我看。说实话,我看片子不内行,看不细也不想看。我说我要亲自看下娃娃的腰杆。我就把孩子的衣服撩起来,上下按、按、按,问:痛不痛,说:不痛。要后仰转腰才痛,我给她母亲说:我不相信是撕裂性骨折。说完我匆匆走了,也没给她开药,她也没让女儿去住院,后来去买了三七气雾剂,背上喷两下,之后就不痛了。没看病,没住院,就这样。如果我们还是相信她骨头折了,不去摸,不去检查,就干扰了你们判断和治疗,这就是各种检查报告带来的干扰。
    就如上次袁健说的那个发烧娃儿,原来是肿瘤病人,一下子发烧了,(医院)一下就断为肿瘤发烧,没有办法。以你们以前的思路往往辩证进都要向那个方面去靠。真正的辩证,就是要排除那些干扰,认真辨别有那个东西的症状体征没有,如果没有,即使原来有那个问题也不管。我时想,不管桂枝汤证也好,麻黄汤证也好,凡是得这些病症的人,全身其他零件都是好的吗?那张仲景为何没在麻黄汤证上考虑些其他的呢?他还是单独一个麻黄汤。不管你,只要你有这个证,没出现它证,麻黄汤一下就去了。(如果)还需要辩证什么证,就还要有其他的证据来认证,你才能够辨。比如,还有点微热,又在拉肚子,那就是葛根汤证。弟子:有是证用是药。
老师:对,所以大家不要去受这些干扰。
    要排除这一类西医学术方面带来的干扰,咋个应对呢?第一是夯实基础,扎扎实实的,反复的玩味(中医知识);然后就是加深理解。比如刚才讲的,你说他不是骨质增生(引起的疼痛)?为啥不是,心里要有定数。那次元兵娃他妈就是,拿个片子来说:腰椎陈旧性骨折,又有骨质增生,又有骨质疏松。我说不是这个因素。她说:不是!核磁共振打出来的哟!我就问她,骨质增生不是现在才有的,你之前那么久为啥不痛呢?咋个今早晨才开始痛呢?难道一早晨骨质增生就出来了吗?骨质就疏松,骨头就裂了吗?她没得话说了。这就是我们要敢于用自己的诊断去否定那些错误的诊断。但心头这样想,不一定象我这样口头去否定,把病医好是主要的。
    还有,开诊所的人,这里我有个建议,不要一开口就叫病人去检查。一则他去检查来的结果我们没有用;第二,你支走了一个就损失一个病人。(弟子:那里的医生就把他留下了)。对,甚至检查下来,那边给他乱说些,跟你说的不符,反说你是错的。病人要去检查是他自己的事,你千万不要去支他。哪种情况可去检查呢?比如:我认准他是肝硬化,他质疑我,我就可以叫他去检查,他一检查,结果就是肝硬化,他就认为我很厉害(指着弟子甲说)就像你那天那个情况,用不着喊人家去查一个肿瘤标志物。他本来就在住院,只是来咨询。
    弟子甲:他本来是想第二天找老师看病,我看他经济较困难,医院又给他开了很多检查单子,浪费了很多钱。我给他说你去检查个简单点的也可以。
    老师:他第二天跟我说:李老师,刘老师喊我去检查肿瘤标志物,结果被医院医生骂我一顿。我说:你如果还在住院,就要听医院医生的。你拿张条子去交医生检查什么,医生肯定要骂你,你怎么能指挥动那些医生啰!他说:我今天出院了。我说:出院了就不必检查了。出院报告单上啥子都写清楚了,没有检查剩下的那点钱也要给收够!
    上面讲了夯实基础,加深理解。下来是:反复考证,对症型要强化记忆,一定要做到“遵经循道”,与离经叛道相对。如果你没得新的学术思想,最好不要离经叛道。否则,你就离开了这个很系统的规则,就容易碰壁。
    弟子甲:老师说的这个强化症型记忆相当不容易。要把书上讲的症型,应对到病人发生的症状上去,就相当于你从书上认识的植物,比如小麦,但在庄稼地里不一定能认识,小麦和韭菜不一定能分清楚。
    老师:我要求的是大方向,不要求你们做的最好,只求更好。(症型)记得越多越好,讲要这样讲,能不能做到又是另一回事。还有就是“遵经循道”,我们遵的经就是中医基础理论,就是“内经”“难经”;循道,就是张仲景的治疗方法,遵经实际上是一种思想论,循道就是遵循这样一条路走,是一种方法论。
    然后,就是一定要结合症情,才能排除其他一些诊断性干扰。比如,一些病人一来根本不说症,而说诊断。说我又萎缩性胃炎,我又糖尿病,要治这些。这种你就要引导,让他把症摆出来,症摆出来,我们才能入手。还是有来自自身的干扰,自己学了错误的东西或正确的东西,都想拿去试。如:学习和记住了银翘散,一上门诊,巴不得病人个个身上都有银翘散证,病人没有这个方证时转弯抹角都要问来靠向这个方证,然后,开出这个方来。这种做法叫做生搬硬套,而不是随证实践;是以方循法,不是遵经循道;不是先辨病因,然后遣方用药,而是倒过来。
    弟子乙:我们医院李某就是一个典型。有一次老师给他用了一个龙胆泻肝汤,他就把它抄下来了。这个方子平时用得很少,后来,他眼睛有点涩,有点起热,就硬把自己的病往这个方子上套,我跟他讲了半天,我认为最多就是个肝经风热,没到那个程度,但他就是认为有那些证,自己去开药来吃了。
    弟子甲:我们刚开始看医书的时候,看到书上那些方子的适应症觉得哪个都跟自己的病有联系,不学还好,越学越糊涂。所以我们现在看病,最怕给半懂不懂的人看。
    老师:这就是一种心魔,如果大家连自己这一点心魔都克服不了,咋个能进入得了辩证施治这个概念。不要看门诊很简单,处处都有障碍,处处荆棘丛生,处处都会让人半途犯错,只有通过夯实基础,加深理解,对病症反复考证,对基础症强化了记忆,又能遵经循道,结合症情随证实践,才能不入歧途。本来中医没有设实验室,没有小白鼠,我们的处方都是在病人身上试,但这个试不是乱试,要随证实践在符合证的情况下,慎重实验。
    弟子甲:因此,过去中医徒弟要出师是相当严格的,都是在病人身上试,就不能让医术不足,没有出师的学徒去试。我听说是徒弟要出师,要在老师处学很多年,学开多年处方,老师认为可以了,才能出师。现在学中医的考了助理或执业医师的,都不一定能开好处方。
    弟子乙:我大三时才跟老师在门诊抄方,开始不敢开处方,后来才慢慢从简单的,不需要复杂辩证的病先试,先从自己身上或和周围的人身上试,印象最深的是我儿子发烧,发了三天高烧,我公婆放心让我治,没吃抗生素,没进医院,烧得冬天都汗水长流,三天内就瘦了很多,我把烧给退了,这是我治第一个退烧病,现在想来都觉得我胆子有点大。
    弟子甲:第一个方子成功,对学医的信心有很大的帮助。反之,则易使信心受挫。
    老师:病人和家属的相信很重要。
    弟子辛:相信很重要,有些会不相信。
    老师:就是你都不相信我!(众笑)。这个娃儿(弟子辛)哪!他病的说胡话时,我给他开的处方,他(醒后)都要起来改,他媳妇很不错,见他改了后,又将就我的处方改转来。有一次,他得温病都入营血了,口鼻流血,全身都是血,他五哥背着他过来丢在我那儿,说:到七叔这儿了,你就没事了。他父亲是我师兄,此时他还小,已成昏迷状态,马上熬药叫他五哥守倒灌,慢慢的烧就退了,就两天时间。第二回,医院出了病危通知,得了病毒性脑炎,住医学院,昏迷不醒。最后,我去看了要用安宫牛黄丸,到处找都没有,结果后来苏敏(弟子)说:我那儿有。说本来有五颗,孩子拿去弹珠子,破了蜡封,坏了三颗,还有两颗好的。拿来和着我的方子煎药灌下去,两天转危为安。后来转到(泸州)中医院,中医院仍将就用我的处方,是吧?
    弟子乙:中医院中医的处方全部由你开,除了西药在那边用以外。你不知道,当时刘主任拿着你的处方看了半天,毛老师和刘主任都在那儿研究。
    老师:(指着弟子己)记着,回去叫你媳妇找一下,把那回的病历找到,以后写到书上去,后头又有一次,那次是痰蒙清窍,(对弟子乙说)你记得更清楚,你说。
    弟子乙:考试那回。考试的前几天他就迷迷糊糊的了。我考后他第一天晚上,他打电话问我考试没有,说他没去考。我一直以为他没去考,后来我才知道他去考了三场,只有一场没考。
    老师:他那个才是痰迷心窍,人完全是昏的,在家循衣摸床,到处找,神经都是错乱的了,结果都要改我的处方(众笑)。我想到他基础差,他回去办诊所的时候,我写了14张处方给他,我说这些处方不用辩证,见到主症就可以用。因为想到他还无法辩证,但要找钱吃饭,养家糊口呀!就只有这种笨的办法,这种办法当然不可取,但是说不来了。结果,他拿去一次都没有用,后来搞到哪儿去了都不知道。后来,他叫我开处方我就不给开。他呢?还是喜欢看书,就是有些时候如刚才我说的:整乱了。不能真正的遵经循道。
    所以,只有这个循证实践,循证发挥,才能避免因知识枯竭而在临床上生搬硬套,先入为主,以方套证,偏离辨治,倒行逆施,贻害病人。所有的知识学习,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第一步认识;第二步理解;第三步记熟;第四步运用。这个知识才能真正成为你的知识。
    弟子甲:我理解老师说的夯实基础,是在循经重道的基础上,要继承老师的东西和选择经典的书学习,不是指书越看得多越好,没有重点,不辨真假,有可能越看得多,头脑越昏。
    老师:这个遵经重道的经,目前就是指内、难,依从经典学习就是从源头上把握,就有厚力。说宽一点就是指导中医的学术思想。如共产党所说,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那么,我们就弄清楚指导我们中医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弟子:黄帝内经?四大经典?
    老师:四大经典是书的经典,我是指经典当中含的,也就是内、难二经中有些啥子学术思想是指导我们中医的理论基础的?你就把它提炼出来呀。指导我们中医的理论基础的学术思想,不等于中基,即中医基础理论。我提炼的是:指导我们中医的指导思想,第一个是古哲学思想,它一直指导中医的理论发展,学术实践等等。所以,我说中医学说、中医模式是哲学模式,哲学模式是我提的,但有这种阐述的还是很多。第二个思想就是整体观念,系统论。第三个是运动变化论。我们认识中医,认识病情的进展,阴阳五行的消长等,都不是死的,都是在运动变化的。第四个是物质多元论。钱学森研究中医,就提出了多元的问题,现在不是一维,是二维,三维。三维就是多元的了。思想论起码就是这四个方面,在这四个方面的思想指导下,才产生了我们的基础理论。这些产生出来的基础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论、精神气血论、经络理论等中医基础上的几大理论。而我刚才说的是产生这些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思想。这是思想论,另外还有实践论,实践论也就是我们说的方法论。中医最重要的方法论就是取法自然论,我们中医所有的方法是取法自然,没有实验室,没有小白鼠,这些以后都可以讲。
    弟子甲:就是取类比象?
    老师:取法自然是说这个方法是来源于自然,取类比象是在取法自然当中的一个方法,取类比象也好,同气相求也好,这些都是取法自然的范畴。
 楼主| 发表于 2016/6/25 20:27: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6/6/25 20:32 编辑

第四讲:四诊技巧之望诊

    老师:今天开始讲四诊技巧。四诊,不外乎就是望闻问切。四诊创始人,发明人或总结人应该是扁鹊。关于四诊的书多得很,包括教科书。我呢,讲不到人家那么详细,我觉得重复也没有必要,我就讲我如何巧妙的应用四诊的。
    有一些徒弟和学生,尤其是院校派的学生,在门诊来看到我看病,见我三四分钟看一个,怀疑我诊断准确没有,还可能有那么一点想法,认为是不是敷衍啰!有的人说,如果按张仲景的说法,你把脉的那点时间怕没有把够吧?欺骗病人没有?会有这些想法!但如果说哄了病人,欺骗了病人,咋个会有疗效呢?曾经临床上有个病人问过我,他可能不满意我看得太快,他问:老师,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我说:啥子问题?他说:你说这个看病,是看得慢点好呢还是看得快点好?我回答说:不管看得快看得慢,看疗效。如果他看得快,疗效又好,说明这个老师有本事;如果看得快,效果不好,说明这个老师敷衍塞责;如果看得慢,效果好,我们可以说这个老师很认真;如果看得慢,效果都不好,就说明这个老师没有水平。一句话,就是不管快慢,看效果。
    那么在临床上,还要根据门诊量,如门诊量很多,不加紧看,怎么能看完呢?而且话说多了,其他候诊的病人都有意见,所以要加快速度,就要考本事了;如果门诊量少,为避免堂子冷清,可以慢慢看,这个叫舞堂子。我们有些医生就是这样做的,这也不能不算好事,可以与病人慢慢交流,慢慢斟酌。总之一句话,不管你快慢,只要有效果,效果就是硬道理,快和慢都要有技巧。
     望,闻,问,切四诊是我们了解病情,捕捉病机,获得治疗依据的主要手段。有了这个手段,就排除了必须依赖那些X光,B超以及听诊器的问题,这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是有的,这个科学依据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黄帝内经上就说了的。我们通过外在表现,就可以洞察里面的实质。是中医科学呢?还是西医科学呢?比如:你要花几百元甚至几千元钱,才能看得出你体内有肿瘤,但转过头来,我们能够,或许我们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而华佗,扁鹊等就能。有报到(原来叫记载),史记上记载的,你能说是假的吗?即能不通过任何器械,仪器手段都能够了解你病人(情况),甚至于生老病死。
    四诊当中,首推望诊,今天我就着重讲望诊,我对望诊十分重视,为什么呢?内经上讲过,我不一定记得清楚,大概是: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我喝了点酒,记不清了,连续有三句,说的都是以望诊为主,还有一个内经上讲的:望而知之者谓之神。你一看就知道人家所患何病,你说神不神呢?所以,我们要注重望诊,否则你就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诊疗手段。
    最典型是史记上记载的“扁鹊望齐桓公之色”,一望就知道齐桓公病有几分。
    我感觉有很多医生和学生,不是以望诊为主,而是以问诊为主。
     为什么我说要注重望诊呢?因为望诊选择的是第一手资料。如果自己不出问题,获取的证据,正确率是百分之八九十。而问诊呢?有些病人说不清楚,甚至是乱说,所以问诊是不可靠的。站在比较的角度,望诊就很重要,而闻诊信息很短少,切诊不容易把握。所以总结起来,“望”是你实实在在看到的,除非你眼睛花,它是摆出来的现象,人家走来就是这个样子,舌头伸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大便拉出来就是那个样子,很真实,能不能辨别是你的本事,但病人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不管做什么,从中医的角度,要重视望诊。
    推荐一本书,这个书叫【望诊遵经】,现在都有,网上也能买到,有很多版本,可能还有【望诊遵经注释】。【望诊遵经】这本书是纯粹讲望诊的,真的说得很全。中医脉的著作很多,望诊的著作不多,各种脉学著作,起码有24部脉经。望诊的不多,这本大家可以买来看。
    我很重视望诊,这里面也有技巧。比如病人一走进来,我知道大致有啥子病。陪过我门诊的就知道,有些病人坐在多远的我就知道他有肝硬化,有肾病,有白血病。如果要故弄玄虚的话,病人一走拢来,我就跟他说:你有肾衰了。病人就会大吃一惊,当然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给病人一个深刻印象,人家就信任你了。比如有的人有肝硬化,我一看他有肝硬化,再把下脉确定他是,他以前没检查过,这种可以叫他去作一个肝纤检查,肝硬度检测,他一检测出来:肝硬化!就相信你了,哪怕几个月,上年数,甚至一辈子他都要在你这里看(病),这望诊就有恁好!
    望诊的细节呢?教科书可以看,上面大方向有:包括看人的整体,看局部,看大便,小儿三关脉,舌苔等。教科书上很多知识都是很基本的知识,学好了一样可以对付临床,问题是你用得上不。基础知识大家去学,我就教大家如何用。
    这个“望诊技巧”呢,我想分五步来讲。第一节,还是望诊入静;第二,望诊是其他三诊的先导;第三,望诊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与其他三诊互参;第四,望诊的内容,神,色,形,态,把望神,色,形,态应用到每一个器官上;第五,要避免望诊中的误区和盲区。
    先说“望诊入静”,上次说了“临诊入静”,望诊也提倡入静。“望诊遵经”卷首即有:“诊法上以平旦”,这个平旦是指早晨,早晨在一天中受的影响,受七情六欲干扰就少一些。之下是“望色常宜定静”,就是“望诊入静”的意思。
    “望诊入静”指不管病人还是诊者都要处在平静的状态来看病。诊者自己不要过于主观,要求病人也放松。诊者入静才容易排除假象或盲区,排除干扰,才能观察仔细,诊者不要怕看病人,不要觉得仔细看病人不好意思,没看清楚可以走拢看,照光看,前提是要看清楚,不要随便忽略望诊这个诊断过程。否则,很多时候要出问题。我举个例子;原来人医有个医生,他把一个病人的脉,象我们很多人一样,先没有望诊的过程,他一把这个病人的脉就发现了大问题。什么呢?六部脉都没有,两边寸关尺无脉,他当时大为吃惊,感觉这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马上就叫病人做了全面检查,各方面都没有查出问题,但他还是觉得这个脉是要死人的——六脉都绝了呀!就用参芪大补。当时我们开药就只有10元钱左右,他开了60多元钱的药,叫病人带回家去。病人左思右想,自己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为啥医生说的那么严重呢?于是就走到我哪里来看。他一坐下来,我就没觉得他有什么病,我一把脉,没有脉,我就把他的手翻过来(手心向下),病人说:李老师,你咋摸这边呢?我说:你那边摸不倒脉,你的脉跑到这边来了。哎呀!他大声叹了口气,把他的故事讲给我听,说:我在人医找了某某医生,某某医生说我没得脉了,要死了,把我吓得没办法,还开了好几十元的药呢!你们说望诊好重要!望诊都没做就以脉为主,脉又没搞清楚,就断人家要死!怎么行呢?你要(望诊后)看到要死的,你才去辨死脉,你看他的形态都没有死的状态,怎么能断死脉呢!
    还有一个例子,是李文玉的妈,当时比较严重,我一看完全没有神气,但是还可以说话,这种时候就该好生摸脉了。我在临床上,有时候会仔细摸脉,有时候只是做一下,觉得不摸一下呢,病人觉得。。。。。,因为病人对脉是两个极端。有些人认为摸脉没有用;有些人认为脉能断生死,什么都要从脉上取,你不给他摸一下,病人对你有意见。
    弟子甲:有的病人认为,能摸脉的才是中医。
    弟子乙:病人认为不用问,摸脉就能认出是什么病的才是高手。
    老  师:这种是极端,如果你望诊都整清楚了,你再去摸脉(不用问)就给他说出病来,你就成了高手了。
    弟子甲:有的病人来,你叫他把症状给你说一说,他说你摸嘛,你摸出来看是什么病嘛!
    老  师:对,这是病人走极端的。如果他真要考你,你望诊中就能看出端倪来,就可以不怕。上一次,我们走翡翠城区看别墅,听说李老师来了,翡翠城大小经理和老总全部出来迎接我,热情招待,周到万分,最后就是那个老总要把脉(众笑)!把脉就是考我,手一伸,你看我有啥子病?我给他一把脉,说:你肝肾都出了大问题。他马上折服了。哎!我肾是取了一个的,肝脏是做了手术的。这种(望诊技术)到了这种时候就起作用了。我并不教你们象这样去故弄玄虚,但是,望诊确实可以先声夺人。(这个例子)我就是从他的色来看的。当时我一看,他就是一个干耳朵,耳轮黑而青,干涩,主肝肾两衰。当然,望诊还是要很典型,越典型越容易看出来,越不典型越不容易看出来。一般不会象手机上、书上那样黑白分明,往往临床上,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模糊的。
    又比如,有个老太婆,两个女儿陪她来看病,我先看她的神色就不对,无神,我就注意了她的脉,,一注意就发现了她——心脉绝,众寻无脉,我就断定她随时都可能出现昏厥。然后,我就跟她的两个子女说:你老妈咋个恁严重了才弄过来哟!她们说:就是这样都是我们劝她来的,她有点信佛,本身就不想吃药。我说:信佛嘛,吃素不吃肉,药可用吃噻!好生护理哈,病很重。我给她开了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重补心脾,她们(两个女儿)一个去拿药,一个就来问我:李老师,你说得恁吓人的,我妈究竟有好严重嘛。我说:你妈随时都有昏过去的可能,你回去不能耽误了。结果,她们把药捡好,扶着她妈出门,在诊所门口的坡上,她妈就昏倒了,马上进来找我,我掐人中,掐合谷把她救醒转来,跟她们说还是弄到医院去吧。到医院后,大概十来天就死了。象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望诊作先导,没有重点的把脉,就有可能很随意象一般脉那样忽略了。如内经上说:审喘,辨心肺。意思是你看他有咳累的样子,你才从心和肺的角度去考虑,看其他的符不符合你望诊的诊断,这就是以望诊为主导的意思。有时候,单凭望诊也可以决断。如朱丹溪说:白胖的人,一定是气虚病,一下子就断了。还要不要把脉呢?就不用了。如果你要把脉也行,怎么把?用不着把其他的,白胖是肺脾气虚,你只针对肺脾两个脉就行了。所谓先导的作用就在这里,你就省了其他的脉,用不着六部脉都去把很久。为啥我常常把脉很快,是因为事先我就看你(病人)寒热虚实在哪里?在哪个部位?该把心脉我就只按心,该把脾的我就只按脾。那么,六脉就变成了一个脉,你说应该快不快!,就快噻!我是指速战速决,那么平时慢慢摸也可以,我只是讲这个道理。比如:昨天下午,医院里那个护士,搞文档的,郎×(弟子乙)袁×(弟子戉)也在,你们说说。
    弟子乙:她有三年时间了,就是皮肤青紫,皮肤温度偏低,之前没有引起重视,到了前两个月时,还是到泸医去检查了一下,结果是未分化结核病,医院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治疗方案,还是建议住院,本人认为方案都没給出来,就没住院,转过头来吃中药。病人昨天来看时,皮肤偏冷,色紫,后面说了易倦怠,病人在这儿上班两年,平时给人的感觉也是怕冷,容易倦怠。
    弟子戉:病人没说完时,老师就说,你这是气虚,后来病人继续介绍说容易倦怠等,与气虚症状都吻合起来了。
    老  师:根本没让她说完,我就跟她说:你这种就是气虚血瘀。我说后她才慢慢补充,补充的所有症状都是气虚症状。实际上,她那种情况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你要去把脉可以吗?可以!你就去查她脾气虚不虚,心气虚不虚,有瘀阻没有?实际上,一看她的皮肤,形态,站在我们临床上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不谈其他,就可以按气虚血瘀论治。她皮下出现乌紫,实际上就是一种皮下出血,这种典型的脾不统血,又一看他的样子,形寒肢冷,如果还要切诊,切诊也包括触,一触,摸到她的手冰冷。朱丹溪有句名言:“气有余便是火”。我给他补充一句就符合昨天那个病人,“气不足便是寒”。前人说的话我经常进行思考和引申。比如以前我跟你们讲的还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我说还可以翻过来说“治血先治风,风息血自通”。我们要善于举一反三,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看那人进来,形寒肢冷,一定会有气虚,一定有寒。事先望诊后,对后面几诊就有导向了,所以要重视望诊。
    其次,望诊要与其他三诊互参,不是每个人只是望诊就清楚了。比如关云长,周仓,你说关云长有病或是周仓有病呢?有些是天生的模样,不一定是病。所以,还是要互参,不能把望诊作为唯一的,绝对的一种诊断手段。互参就是将通过望诊肯定了的问题,看闻和问是否能捕捉到相应的依据,如果捕捉有后,就要沿着那个方向问下去。比如,看他走来就很虚弱,疲惫或者很喘促,你就进一步听他喘的程度,呼吸音粗不粗糙,有无呻吟声,还有,病人死之前有一种臭气,对严重的病人就要去闻,微吸一下,马上呼出去,吸气的技巧是细、匀、深、长,不换气就排出去,就没有什么伤害。如有腐臭气,这种是肾衰。
    弟子乙:我在医院闻的最多的是氨味,肾衰,尿毒症中晚期的氨味;还有肝硬化病人的肝臭味,即腥臭味。
    老  师:你们看到我看病那么快,可能那么平时没有注意,我是每个人都认真的望了一番,我不怕人家说,有些长得漂亮,你就盯倒看(众笑)。话转回来,望诊与闻诊,咋个闻?当然,这个在说闻诊的时候再讲,只是现在提示一下。望之后要闻。比如说:望到觉得他肝有问题,我就闻他有腐臭味没有,有氨味没有,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辨别,这些都要练,不练怎么行呢?那些狼狗,猎犬都是练出来的噻,他有人的智商恁高哇?在座的最少都是大中专生,随便那个都要比狗儿精灵点噻(众笑)。这就是望与闻的联系。
    又比如,呻唤,你望诊没有望到的,听到他呻唤了,颠转去又再望,不是非要望诊排第一,闻排第二,问排第三,切排第四,不一定!你看他哪一个问题最突出,以这个突出问题为中心,然后把四诊铺展开来,这就是技巧。不一定那么教条,这就是互参的本意。就是:望了,又通过后头几诊,验证前面的判断,这个可以;但如果你望诊水平不够,那么切诊,问诊或者报告单等,发觉了某种问题,你就颠转去再望,这是互参。在望诊为先导的基础上,然后,以之为指导进行问诊,这样问诊才有目的性,否则,临床病人多的时候,就没时间问清楚了。切诊也是一个道理,不是六部脉,部部脉都要去慢审。这样的话,临床上一个是抓不住重点,另一个是没那么多时间,尤其是我,没那么多时间,病人转灯似的来,有些时候就把一些脉舍了。比如通过望诊觉得他心有问题,我就着重把心,其他就不把了,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总结起来就是在望诊的基础上,引导进行其他几诊的开展,然后与望诊互参,来回寻找和捕捉准确的病症信息。望的基础点和实质是哪些,教科书上讲的很细,我只是强调一下。大的方面是:望神。病人一走来,就看他整个人有神没有,这个神又叫神彩。我在【非常中医】上讲了,它是物质基础的,原来哪些反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所谓的精气神首先神就没有物质基础,就认为是迷信是玄学。实际上神是有物质基础的,神就是一种光彩。正常的人,人家说你精神很好,是感觉你面上很有光彩。我们黄种人的皮肤,正常的色相,应该是黄红润而有色彩,通俗的来讲就是黄中带红,红中生光,润而有彩,这种色彩、光亮实际上就是神(的表现)。面色暮气沉沉的,没有神。没有神说明什么?说明你心气衰,肾气衰。要气足才能产生神,这个精气神是三个层次。精很物质的,直接有精液,看得见,摸的着;气又是一个层次,气的物质基础比精又上升了,更显得无形了;神又在气之上,气足了才有神。这跟朱丹溪说的气有余又是两回事,余是多余的,是一种病态,这时要区别开的。首先望神气,你看这个人雄赳赳的走过来,很有神气的,肯定没啥大问题,一般都是实证,又无虚,那么你阴阳也一下就辨了。望神首先是眼睛,炯炯有神,光亮。面部色彩红润而有光亮,这些都是好的。皮肤红润有光,鼻部红润,这是肺比较好;口唇红润丰满,是脾比较好;耳轮色彩均匀无异常,有黄中带红,红中生光的感觉,说明肾没有问题。
    所谓互参就是这样,眼睛实际上可观五脏。鼻子一般与肺有关;口腔与胃,这些内在都是与五官有联系的。哪一个脏器有问题,你就去看那个脏所代表的部位有神无神,有神气的预后就好,无神气的预后就差,病的轻重和会不会加深,都可以从这个看出来。
望的第二个就是色,我要强调的是,随便什么色,都不像色谱上排得那么规矩。人五官的色,皮肤的色,实际上就是一个调色板,没有一个是单一的色。正常的色与病态的色有区别,色的转换也要看清楚,不要呆板的看。比如,看红色,脸色很红,一般人认为脸色很红是身体好,但按中医来看:阳亢,阴虚,实热皆有可能,属于病色。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红黄色,结果变成了红赤色,病了!又比如黄色,黄疸就黄,你在治黄疸的过程中,不管皮肤也好,巩膜也好,你要看黄的程度与上一次的程度及色彩深浅的变化,就看得出病情的转归。有的人脸很黄,你分不清楚是黄疸肝炎还是贫血。有的贫血病人的皮肤都现出较黄,为什么呢?他没有血色了,黄种人的底色就露出来了。这时,你就要用几处的色彩来比较,除肤色黄,还要看巩膜黄不黄,小便黄不黄,如果这样都黄,就是肝胆湿热,就是黄疸。如果面色黄而这些不黄,加上眼睑,上下眼睑有苍白,那就是贫血,然后你再去把脉,看他是不是虚脉,你这样,还是能做到准确。
    弟子甲:老师,黄疸肝炎包括阴黄,唇和色不会出现苍白吧?
    老  师:不会,黄疸肝炎要从舌苔来辨,舌质看不出来,主要是苔黄,黄疸肝炎典型的是一个实症,不是虚症,体现不出虚的脉象,跟着这个思路走,不能用一个证据确诊的,就再找一个证据。
发表于 2016/6/26 11:5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杏园春晓老师有微信吗?可加入你的微信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3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