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6/6/25 20:32 编辑
第四讲:四诊技巧之望诊
老师:今天开始讲四诊技巧。四诊,不外乎就是望闻问切。四诊创始人,发明人或总结人应该是扁鹊。关于四诊的书多得很,包括教科书。我呢,讲不到人家那么详细,我觉得重复也没有必要,我就讲我如何巧妙的应用四诊的。 有一些徒弟和学生,尤其是院校派的学生,在门诊来看到我看病,见我三四分钟看一个,怀疑我诊断准确没有,还可能有那么一点想法,认为是不是敷衍啰!有的人说,如果按张仲景的说法,你把脉的那点时间怕没有把够吧?欺骗病人没有?会有这些想法!但如果说哄了病人,欺骗了病人,咋个会有疗效呢?曾经临床上有个病人问过我,他可能不满意我看得太快,他问:老师,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我说:啥子问题?他说:你说这个看病,是看得慢点好呢还是看得快点好?我回答说:不管看得快看得慢,看疗效。如果他看得快,疗效又好,说明这个老师有本事;如果看得快,效果不好,说明这个老师敷衍塞责;如果看得慢,效果好,我们可以说这个老师很认真;如果看得慢,效果都不好,就说明这个老师没有水平。一句话,就是不管快慢,看效果。 那么在临床上,还要根据门诊量,如门诊量很多,不加紧看,怎么能看完呢?而且话说多了,其他候诊的病人都有意见,所以要加快速度,就要考本事了;如果门诊量少,为避免堂子冷清,可以慢慢看,这个叫舞堂子。我们有些医生就是这样做的,这也不能不算好事,可以与病人慢慢交流,慢慢斟酌。总之一句话,不管你快慢,只要有效果,效果就是硬道理,快和慢都要有技巧。 望,闻,问,切四诊是我们了解病情,捕捉病机,获得治疗依据的主要手段。有了这个手段,就排除了必须依赖那些X光,B超以及听诊器的问题,这有没有科学依据呢?是有的,这个科学依据就是:“有诸内必形诸外”。黄帝内经上就说了的。我们通过外在表现,就可以洞察里面的实质。是中医科学呢?还是西医科学呢?比如:你要花几百元甚至几千元钱,才能看得出你体内有肿瘤,但转过头来,我们能够,或许我们还达不到那个水平,而华佗,扁鹊等就能。有报到(原来叫记载),史记上记载的,你能说是假的吗?即能不通过任何器械,仪器手段都能够了解你病人(情况),甚至于生老病死。 四诊当中,首推望诊,今天我就着重讲望诊,我对望诊十分重视,为什么呢?内经上讲过,我不一定记得清楚,大概是: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我喝了点酒,记不清了,连续有三句,说的都是以望诊为主,还有一个内经上讲的:望而知之者谓之神。你一看就知道人家所患何病,你说神不神呢?所以,我们要注重望诊,否则你就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诊疗手段。 最典型是史记上记载的“扁鹊望齐桓公之色”,一望就知道齐桓公病有几分。 我感觉有很多医生和学生,不是以望诊为主,而是以问诊为主。 为什么我说要注重望诊呢?因为望诊选择的是第一手资料。如果自己不出问题,获取的证据,正确率是百分之八九十。而问诊呢?有些病人说不清楚,甚至是乱说,所以问诊是不可靠的。站在比较的角度,望诊就很重要,而闻诊信息很短少,切诊不容易把握。所以总结起来,“望”是你实实在在看到的,除非你眼睛花,它是摆出来的现象,人家走来就是这个样子,舌头伸出来就是这个样子,大便拉出来就是那个样子,很真实,能不能辨别是你的本事,但病人提供的是实实在在的证据。所以我建议,大家以后不管做什么,从中医的角度,要重视望诊。 推荐一本书,这个书叫【望诊遵经】,现在都有,网上也能买到,有很多版本,可能还有【望诊遵经注释】。【望诊遵经】这本书是纯粹讲望诊的,真的说得很全。中医脉的著作很多,望诊的著作不多,各种脉学著作,起码有24部脉经。望诊的不多,这本大家可以买来看。 我很重视望诊,这里面也有技巧。比如病人一走进来,我知道大致有啥子病。陪过我门诊的就知道,有些病人坐在多远的我就知道他有肝硬化,有肾病,有白血病。如果要故弄玄虚的话,病人一走拢来,我就跟他说:你有肾衰了。病人就会大吃一惊,当然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给病人一个深刻印象,人家就信任你了。比如有的人有肝硬化,我一看他有肝硬化,再把下脉确定他是,他以前没检查过,这种可以叫他去作一个肝纤检查,肝硬度检测,他一检测出来:肝硬化!就相信你了,哪怕几个月,上年数,甚至一辈子他都要在你这里看(病),这望诊就有恁好! 望诊的细节呢?教科书可以看,上面大方向有:包括看人的整体,看局部,看大便,小儿三关脉,舌苔等。教科书上很多知识都是很基本的知识,学好了一样可以对付临床,问题是你用得上不。基础知识大家去学,我就教大家如何用。 这个“望诊技巧”呢,我想分五步来讲。第一节,还是望诊入静;第二,望诊是其他三诊的先导;第三,望诊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与其他三诊互参;第四,望诊的内容,神,色,形,态,把望神,色,形,态应用到每一个器官上;第五,要避免望诊中的误区和盲区。 先说“望诊入静”,上次说了“临诊入静”,望诊也提倡入静。“望诊遵经”卷首即有:“诊法上以平旦”,这个平旦是指早晨,早晨在一天中受的影响,受七情六欲干扰就少一些。之下是“望色常宜定静”,就是“望诊入静”的意思。 “望诊入静”指不管病人还是诊者都要处在平静的状态来看病。诊者自己不要过于主观,要求病人也放松。诊者入静才容易排除假象或盲区,排除干扰,才能观察仔细,诊者不要怕看病人,不要觉得仔细看病人不好意思,没看清楚可以走拢看,照光看,前提是要看清楚,不要随便忽略望诊这个诊断过程。否则,很多时候要出问题。我举个例子;原来人医有个医生,他把一个病人的脉,象我们很多人一样,先没有望诊的过程,他一把这个病人的脉就发现了大问题。什么呢?六部脉都没有,两边寸关尺无脉,他当时大为吃惊,感觉这个人已经病入膏肓了,马上就叫病人做了全面检查,各方面都没有查出问题,但他还是觉得这个脉是要死人的——六脉都绝了呀!就用参芪大补。当时我们开药就只有10元钱左右,他开了60多元钱的药,叫病人带回家去。病人左思右想,自己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为啥医生说的那么严重呢?于是就走到我哪里来看。他一坐下来,我就没觉得他有什么病,我一把脉,没有脉,我就把他的手翻过来(手心向下),病人说:李老师,你咋摸这边呢?我说:你那边摸不倒脉,你的脉跑到这边来了。哎呀!他大声叹了口气,把他的故事讲给我听,说:我在人医找了某某医生,某某医生说我没得脉了,要死了,把我吓得没办法,还开了好几十元的药呢!你们说望诊好重要!望诊都没做就以脉为主,脉又没搞清楚,就断人家要死!怎么行呢?你要(望诊后)看到要死的,你才去辨死脉,你看他的形态都没有死的状态,怎么能断死脉呢! 还有一个例子,是李文玉的妈,当时比较严重,我一看完全没有神气,但是还可以说话,这种时候就该好生摸脉了。我在临床上,有时候会仔细摸脉,有时候只是做一下,觉得不摸一下呢,病人觉得。。。。。,因为病人对脉是两个极端。有些人认为摸脉没有用;有些人认为脉能断生死,什么都要从脉上取,你不给他摸一下,病人对你有意见。 弟子甲:有的病人认为,能摸脉的才是中医。 弟子乙:病人认为不用问,摸脉就能认出是什么病的才是高手。 老 师:这种是极端,如果你望诊都整清楚了,你再去摸脉(不用问)就给他说出病来,你就成了高手了。 弟子甲:有的病人来,你叫他把症状给你说一说,他说你摸嘛,你摸出来看是什么病嘛! 老 师:对,这是病人走极端的。如果他真要考你,你望诊中就能看出端倪来,就可以不怕。上一次,我们走翡翠城区看别墅,听说李老师来了,翡翠城大小经理和老总全部出来迎接我,热情招待,周到万分,最后就是那个老总要把脉(众笑)!把脉就是考我,手一伸,你看我有啥子病?我给他一把脉,说:你肝肾都出了大问题。他马上折服了。哎!我肾是取了一个的,肝脏是做了手术的。这种(望诊技术)到了这种时候就起作用了。我并不教你们象这样去故弄玄虚,但是,望诊确实可以先声夺人。(这个例子)我就是从他的色来看的。当时我一看,他就是一个干耳朵,耳轮黑而青,干涩,主肝肾两衰。当然,望诊还是要很典型,越典型越容易看出来,越不典型越不容易看出来。一般不会象手机上、书上那样黑白分明,往往临床上,绝大多数情况都是模糊的。 又比如,有个老太婆,两个女儿陪她来看病,我先看她的神色就不对,无神,我就注意了她的脉,,一注意就发现了她——心脉绝,众寻无脉,我就断定她随时都可能出现昏厥。然后,我就跟她的两个子女说:你老妈咋个恁严重了才弄过来哟!她们说:就是这样都是我们劝她来的,她有点信佛,本身就不想吃药。我说:信佛嘛,吃素不吃肉,药可用吃噻!好生护理哈,病很重。我给她开了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重补心脾,她们(两个女儿)一个去拿药,一个就来问我:李老师,你说得恁吓人的,我妈究竟有好严重嘛。我说:你妈随时都有昏过去的可能,你回去不能耽误了。结果,她们把药捡好,扶着她妈出门,在诊所门口的坡上,她妈就昏倒了,马上进来找我,我掐人中,掐合谷把她救醒转来,跟她们说还是弄到医院去吧。到医院后,大概十来天就死了。象这种情况,如果没有望诊作先导,没有重点的把脉,就有可能很随意象一般脉那样忽略了。如内经上说:审喘,辨心肺。意思是你看他有咳累的样子,你才从心和肺的角度去考虑,看其他的符不符合你望诊的诊断,这就是以望诊为主导的意思。有时候,单凭望诊也可以决断。如朱丹溪说:白胖的人,一定是气虚病,一下子就断了。还要不要把脉呢?就不用了。如果你要把脉也行,怎么把?用不着把其他的,白胖是肺脾气虚,你只针对肺脾两个脉就行了。所谓先导的作用就在这里,你就省了其他的脉,用不着六部脉都去把很久。为啥我常常把脉很快,是因为事先我就看你(病人)寒热虚实在哪里?在哪个部位?该把心脉我就只按心,该把脾的我就只按脾。那么,六脉就变成了一个脉,你说应该快不快!,就快噻!我是指速战速决,那么平时慢慢摸也可以,我只是讲这个道理。比如:昨天下午,医院里那个护士,搞文档的,郎×(弟子乙)袁×(弟子戉)也在,你们说说。 弟子乙:她有三年时间了,就是皮肤青紫,皮肤温度偏低,之前没有引起重视,到了前两个月时,还是到泸医去检查了一下,结果是未分化结核病,医院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治疗方案,还是建议住院,本人认为方案都没給出来,就没住院,转过头来吃中药。病人昨天来看时,皮肤偏冷,色紫,后面说了易倦怠,病人在这儿上班两年,平时给人的感觉也是怕冷,容易倦怠。 弟子戉:病人没说完时,老师就说,你这是气虚,后来病人继续介绍说容易倦怠等,与气虚症状都吻合起来了。 老 师:根本没让她说完,我就跟她说:你这种就是气虚血瘀。我说后她才慢慢补充,补充的所有症状都是气虚症状。实际上,她那种情况一眼就看出来了。如果你要去把脉可以吗?可以!你就去查她脾气虚不虚,心气虚不虚,有瘀阻没有?实际上,一看她的皮肤,形态,站在我们临床上的技巧和熟练程度,不谈其他,就可以按气虚血瘀论治。她皮下出现乌紫,实际上就是一种皮下出血,这种典型的脾不统血,又一看他的样子,形寒肢冷,如果还要切诊,切诊也包括触,一触,摸到她的手冰冷。朱丹溪有句名言:“气有余便是火”。我给他补充一句就符合昨天那个病人,“气不足便是寒”。前人说的话我经常进行思考和引申。比如以前我跟你们讲的还有“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我说还可以翻过来说“治血先治风,风息血自通”。我们要善于举一反三,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看那人进来,形寒肢冷,一定会有气虚,一定有寒。事先望诊后,对后面几诊就有导向了,所以要重视望诊。 其次,望诊要与其他三诊互参,不是每个人只是望诊就清楚了。比如关云长,周仓,你说关云长有病或是周仓有病呢?有些是天生的模样,不一定是病。所以,还是要互参,不能把望诊作为唯一的,绝对的一种诊断手段。互参就是将通过望诊肯定了的问题,看闻和问是否能捕捉到相应的依据,如果捕捉有后,就要沿着那个方向问下去。比如,看他走来就很虚弱,疲惫或者很喘促,你就进一步听他喘的程度,呼吸音粗不粗糙,有无呻吟声,还有,病人死之前有一种臭气,对严重的病人就要去闻,微吸一下,马上呼出去,吸气的技巧是细、匀、深、长,不换气就排出去,就没有什么伤害。如有腐臭气,这种是肾衰。 弟子乙:我在医院闻的最多的是氨味,肾衰,尿毒症中晚期的氨味;还有肝硬化病人的肝臭味,即腥臭味。 老 师:你们看到我看病那么快,可能那么平时没有注意,我是每个人都认真的望了一番,我不怕人家说,有些长得漂亮,你就盯倒看(众笑)。话转回来,望诊与闻诊,咋个闻?当然,这个在说闻诊的时候再讲,只是现在提示一下。望之后要闻。比如说:望到觉得他肝有问题,我就闻他有腐臭味没有,有氨味没有,就是这个意思,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去辨别,这些都要练,不练怎么行呢?那些狼狗,猎犬都是练出来的噻,他有人的智商恁高哇?在座的最少都是大中专生,随便那个都要比狗儿精灵点噻(众笑)。这就是望与闻的联系。 又比如,呻唤,你望诊没有望到的,听到他呻唤了,颠转去又再望,不是非要望诊排第一,闻排第二,问排第三,切排第四,不一定!你看他哪一个问题最突出,以这个突出问题为中心,然后把四诊铺展开来,这就是技巧。不一定那么教条,这就是互参的本意。就是:望了,又通过后头几诊,验证前面的判断,这个可以;但如果你望诊水平不够,那么切诊,问诊或者报告单等,发觉了某种问题,你就颠转去再望,这是互参。在望诊为先导的基础上,然后,以之为指导进行问诊,这样问诊才有目的性,否则,临床病人多的时候,就没时间问清楚了。切诊也是一个道理,不是六部脉,部部脉都要去慢审。这样的话,临床上一个是抓不住重点,另一个是没那么多时间,尤其是我,没那么多时间,病人转灯似的来,有些时候就把一些脉舍了。比如通过望诊觉得他心有问题,我就着重把心,其他就不把了,就节省了很多时间。总结起来就是在望诊的基础上,引导进行其他几诊的开展,然后与望诊互参,来回寻找和捕捉准确的病症信息。望的基础点和实质是哪些,教科书上讲的很细,我只是强调一下。大的方面是:望神。病人一走来,就看他整个人有神没有,这个神又叫神彩。我在【非常中医】上讲了,它是物质基础的,原来哪些反中医的人,认为中医所谓的精气神首先神就没有物质基础,就认为是迷信是玄学。实际上神是有物质基础的,神就是一种光彩。正常的人,人家说你精神很好,是感觉你面上很有光彩。我们黄种人的皮肤,正常的色相,应该是黄红润而有色彩,通俗的来讲就是黄中带红,红中生光,润而有彩,这种色彩、光亮实际上就是神(的表现)。面色暮气沉沉的,没有神。没有神说明什么?说明你心气衰,肾气衰。要气足才能产生神,这个精气神是三个层次。精很物质的,直接有精液,看得见,摸的着;气又是一个层次,气的物质基础比精又上升了,更显得无形了;神又在气之上,气足了才有神。这跟朱丹溪说的气有余又是两回事,余是多余的,是一种病态,这时要区别开的。首先望神气,你看这个人雄赳赳的走过来,很有神气的,肯定没啥大问题,一般都是实证,又无虚,那么你阴阳也一下就辨了。望神首先是眼睛,炯炯有神,光亮。面部色彩红润而有光亮,这些都是好的。皮肤红润有光,鼻部红润,这是肺比较好;口唇红润丰满,是脾比较好;耳轮色彩均匀无异常,有黄中带红,红中生光的感觉,说明肾没有问题。 所谓互参就是这样,眼睛实际上可观五脏。鼻子一般与肺有关;口腔与胃,这些内在都是与五官有联系的。哪一个脏器有问题,你就去看那个脏所代表的部位有神无神,有神气的预后就好,无神气的预后就差,病的轻重和会不会加深,都可以从这个看出来。 望的第二个就是色,我要强调的是,随便什么色,都不像色谱上排得那么规矩。人五官的色,皮肤的色,实际上就是一个调色板,没有一个是单一的色。正常的色与病态的色有区别,色的转换也要看清楚,不要呆板的看。比如,看红色,脸色很红,一般人认为脸色很红是身体好,但按中医来看:阳亢,阴虚,实热皆有可能,属于病色。正常的情况下应该是红黄色,结果变成了红赤色,病了!又比如黄色,黄疸就黄,你在治黄疸的过程中,不管皮肤也好,巩膜也好,你要看黄的程度与上一次的程度及色彩深浅的变化,就看得出病情的转归。有的人脸很黄,你分不清楚是黄疸肝炎还是贫血。有的贫血病人的皮肤都现出较黄,为什么呢?他没有血色了,黄种人的底色就露出来了。这时,你就要用几处的色彩来比较,除肤色黄,还要看巩膜黄不黄,小便黄不黄,如果这样都黄,就是肝胆湿热,就是黄疸。如果面色黄而这些不黄,加上眼睑,上下眼睑有苍白,那就是贫血,然后你再去把脉,看他是不是虚脉,你这样,还是能做到准确。 弟子甲:老师,黄疸肝炎包括阴黄,唇和色不会出现苍白吧? 老 师:不会,黄疸肝炎要从舌苔来辨,舌质看不出来,主要是苔黄,黄疸肝炎典型的是一个实症,不是虚症,体现不出虚的脉象,跟着这个思路走,不能用一个证据确诊的,就再找一个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