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园春晓

李时昌老师中医传承讲座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2/15 21: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系统性红斑狼疮多是肾脏功能损伤、阴阳失调引发的出血性疾病,症状表现虽各有不同,但其本在肾,我对此涉猎不深,但李时昌老师有不少治愈的病例。
发表于 2016/2/17 21:54: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把这类疾病不同的病例拿出来分享,也是学习的好机会!谢谢楼主!
发表于 2016/2/19 12: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又开新贴了!支持!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6/2/24 23: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6/2/24 23:49 编辑

    湿证(续)

内湿还是有三个类型。
    第一是寒湿阻胃;包括呕恶,饱胀,胸闷,恶心一系列的肠胃症状,与外湿比起来就是没有表证,这个才是用藿朴夏苓汤,没有表症,刚才那个说错了,刚才说的藿香正气液是用于暑证的。外湿有表证,该用香薷饮加减(湿滞肌表),这里更正一下。寒湿阻胃无表证,无暑证(用藿朴夏苓汤),要与藿香正气液(的适用证)区分开来。
    第二是湿热内蕴;有口苦,咽干,舌苔黄腻的症状;有身热及身热不扬的表现,要与暑热区分开来。那个热(暑热)要热性大点,下午要更热一点,属于王氏清暑益气汤的适应证。暑热必然耗气,所以要清热益气。而这个(湿热内蕴)就要用你们刚才说的那个方子甘露消毒饮。
    外湿有湿热,这个也有湿热,区别在外湿是外表有热,这个是里有热,郁热在里。表现在那个(外湿热)缠绵,早上轻,下午越来越重,这个(湿热内蕴)没有表证,身热不扬。
    弟子甲:还有一个区别就是前者是新病,后者是久病。
    老师:对的。你们始终要记住,暑病都是表证。暑病一定夹湿,湿病不一定夹暑。
    还有一个是脾虚湿阻;刚才说了湿一定伤脾胃,脾胃互为表里,所以,往往有湿的人都有脾胃的症状。脾虚湿阻有饱胀,食欲不振等,还有疲乏,倦怠,大便稀溏这一类型的症状;脉细濡,湿热内蕴的脉是濡数脉。
    弟子甲:老师,三焦湿热是湿热内蕴范畴,是不是可以单独列出来呢?
    老师:湿热内蕴最后要落实在脏腑。如口苦,咽干,尿黄就属肝胆湿热,需用茵陈蒿汤了。讲的时候很概略,具体(临床)要辩证入微,每一个症状都要落实到具体脏腑上。脾虚湿阻用什么方法呢?
    众弟子:参苓白术散;香砂六君丸;三仁汤。
    老师:参苓白术散也可以,正用是香砂六君丸,三仁汤则不准确。人参补气,砂仁除湿效果好,除湿兼醒脾,两方都可以,具体看实际。
    弟子乙:细分来说,参苓白术散除了补气、健脾利湿外,还有山药、莲米、芡实的收涩,桔梗的升提作用,对脾虚湿盛导致的泄泻来说,还是参苓白术散更适当;如果是脾虚湿阻中焦,出现呕恶,饱胀,气滞等症状时则适用香砂六君丸。
    老师:在大方向确定(是脾虚湿阻)后,好几个方子都可用。用香砂六君汤时,如果病人有拉肚子的明显症状。咋不可以用莲米,芡实呢?(方中那几味药不够对所遇的证时)就要加减,一定要有加减。
    现成的处方,照方用时,看病机适不适用,如果适用,处方可用不变,但需要加味,兼顾本脏症和他脏症。一般一个处方十二味左右就差不多了,但有时我要用到十六味,就是要兼顾他脏症。
    弟子甲:我觉得用少量几味药或经方就能治病(的医生)算有水平。但能用大方二三十味药治病,且能驾驭得好,效果也好,也是一种水平。
    老师:前提是效果好,费用少,疗效短,实际上药味越多越不容易驾驭。

发表于 2016/2/25 08: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请问:咯血是怎么回事,虽然量不大。与太阴有关吗?
发表于 2016/2/25 17: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杏圆春晓老师好。又见大作,顶!
      我儿4岁,年前下雪天发个烧,在浙江省儿童医院住院20多天,查不到病因,全身水肿,一度病危,最终花掉4万5千元。对西医之害处, 感受至深。 遂想了解中医,无意中搜到老师之前的大作,245页全部读完。
      昨天看老师新作中,李老师讲的"积食“,“焦三仙”,立即试用。我儿3天未便,下班后买焦三仙各10, 晚上煮水半碗口服,再吃一根香焦,过2小时便出,前稍硬,后软。对中医之神奇,大感震惊!同时又感纳闷,中药真的可以这么快见效吗?
 楼主| 发表于 2016/2/26 09:56: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6/2/26 23:10 编辑

    不必怀疑,中医学好了,对一些急性病确实可以做到立竿见影之效。一些西医认为的疑难病,用中医,却可以做到应手而瘥。近治一个在医科大附属医院住院一个多月无效的妇女,过来试试看中医,全身疼痛,潮热发汗,整夜不眠,医院天天给她输液,却没有查出什么病来,痛苦莫名,我以清蒿鳖甲汤加减治之,不到五剂,豁然而愈,不禁大感神奇,逢人即叹。年前一常来看病的姑娘求救其母,其母在医科大附属医院住院半月了,还没查出病来,却天天输液,越治越难受,病人认为要不行了,我到医院一看,就是一个湿热雍阻中焦之证,处以藿朴夏苓汤加减,病人三剂服完,就出了医院,自己到我诊所就诊来了。这样应手见效的例子很多,我本想多写一些与大家分享,但限于时间和精力,难以做到,在此简单举例,以证中医确有其妙,让大家坚定对中医的信心。
 楼主| 发表于 2016/3/2 20:37:50 | 显示全部楼层
2、燥病
    老师:燥病很简单,你们哪个先说说看
    弟子甲:燥病我认为就是津液少,津液亏虚。
    老师:有哪几个症型?
    众弟子:凉燥,温燥,阴虚肺燥,血虚风燥,脏燥?
    老师:外燥就包括了凉燥,温燥,此外还有内燥。我今天反复强调五气致病(即)内伤五气致病。这一点,就是要大家的的思想上要有外感六淫内伤五气的概念。
    温燥(症状)有干咳,咽干鼻干,咳血等。这个燥证往往是舌红绛、干燥、少苔等典型舌象,脉象细数。用药就是桑菊饮之类,书上可能包括桑杏汤,杏苏散之类,止嗽散也可以。
    弟子甲:还有清燥救肺汤?
    老师:那是内燥(用的),要分清内燥外燥。我今天要强调的就是这个,因为大家往往思路都只在外感六淫致病上面,内伤五气致病考虑的不多,且往往混淆了。
    弟子丁:考试时有个选择题。五气致病哪个不是,就应该选“暑 ”不是。
    老师:就是没得暑,刚才讲了,暑是外感(不属内伤五气范畴)。我谈这个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辨别应用。五气说具体点,就是内风,内燥,内寒,内湿,内火,没有内暑。它是体内内在(失调引起)的风,寒,湿,燥,火,而无外感。
    弟子甲:人体内本有五气,分属金,木,水,火,土。五气受损,五气偏胜了,就可以致病。
    老师:对,有这个意思。
    弟子乙:我是个水湿体质,我在医院值班,上班久了就会起荨麻疹,回家就没有这个现象。
    老师:这个与环境有关。五气这个内燥,要内归于脏腑。大约而言,就是(归于)肺胃。症状大约是咽干,口干,喜饮,舌红少津这些。
    弟子丙:有点象消渴的上消症状。
    老师: 有点,有点,多是内伤而又虚热,当然也有内伤实热的。
    弟子甲:津和血都属于阴。伤津属于伤阴,伤血也属于伤阴。
    老师:对。所以你看有些肺燥,咳嗽,有些咳出血丝,那就是伤津动血了。所以阴虚和血虚,阴虚潮热和血热,区别就看动不动血。就如阴虚和血热。怎样判断是阴虚还是血热呢?就看动没动血。那么阳虚和气虚呢?就看出现水泛没有;热重与毒重,就看出现腐血烂肉没有。
    弟子:这三个方面是经典,请老师再讲一遍。
    老师:阳虚是气虚之渐,气虚变重了就是阳虚。界限在哪儿呢?就是水泛的出现,出现动水。比如肠胃动水:有水胀,腹水,(肚子)哗哗水响;脾胃动水,有拉水,泄泻;肾脏动水,有出现水肿,肿满等。就是阳虚了。又比如舌头大,胖舌就是阳虚了。但总的来说,阳虚就是气虚。第二个就是血热包括在阴虚里,阴虚越严重就越容易出现血热。什么情况是血热呢?(就是)动血了,有出血现象。如牙衄,鼻衄,皮下紫斑,过敏性紫癜等。第三个热重与毒重。凡是腐血烂毒,出现红肿热痛就是热转为毒了,这时不但要清热,还要加解毒。这是我的一个总结。好多医生甚至包括教授,在这方面分不清楚。
    弟子丙:女人月经特别多,又伴有阴虚体征,属不属于动血了呢?
    老师:算动血了。这个有两种情况:一是阴虚血热动血;二是脾虚脾不统血动血。又比如肌衄,皮下出血也就是紫癜,包括过敏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前者是阴虚血热,后者是脾不统血。
    转过来谈内燥。燥在肺胃。考试用啥子药呢?沙参麦冬汤,玉女煎,麦门冬汤都可以,根据临床具体情况加减。
    弟子丙:有时病人描述不是很清楚。
    老师:所以,完全依靠问诊要警惕,很多时候要被误导。为什么呢?问诊最多百分之五十的信息可靠。(问诊)结果是两个人(患者与医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如果其中一个说了假话或说的不真实,你那问诊的结果都等于零。而望诊是(医生)一个人的决断,就看医生的水平了。
    还有肝肾阴虚这个问题,也属于内燥范畴。肝阴虚就是眼睛干涩,耳聋耳鸣等。肾阴虚就是腰膝酸软,五心烦热等症状。舌干红少苔这些虚热的症状都有。凡是燥都有舌干,舌体小,舌质红,少苔等现象,脉象都是细数。女子肝肾阴虚也有月经不调,用方就是六味地黄汤。如果眼睛明显点——杞菊地黄汤,大致就是这样。燥证要少用温热药,出现了寒燥,也不宜用姜桂附,轻表其寒就可以。如杏苏散,用点杏仁,苏叶就可以了。
弟子甲:有一种燥是津不上承的燥。本体阴津不虚,是津液(受阻)不上承,有人就用姜夏或附子、细辛温通中焦,使津液上承。
老师:那天苏×(弟子丙)写了两个医案,就相当于你说的情况。培土生金。用于咽喉干燥,慢性咽喉炎就用了桂枝之类。我是不大赞同的。我提醒他,尽量的不要在这个季节用,有些忌讳。比如(民间说的)春忌麻黄秋忌桂,大家可以考虑。
    弟子乙:本来就燥了,又大量用温燥的药,已不属于佐药的范围了,对本脏就有很大的影响,就不要说治病了。
    弟子甲:我刚才说的津不上承是五脏不燥。津液不虚少的情况下,因中焦阻塞或过量,用寒药郁闭了气机造成的状况。
    老师:不能用苦寒清热,一定要用润。如果有你说的情况,也不宜过用那些(药物),在这个季节。
    弟子甲:现在书上的一些医案,有很多这一类的。
    老师:李七今天没来。他就爱看这些书,少有用我的处方,李七自己病得要死了,我给他开的处方他都要改,但他改后,他老婆又不敢用,悄悄的又照我开的原方抓药,他吃了才又活转来了。你们不一定都按我说的做,都可以试,但我用药一般不出大范围,不标新立异。
    弟子甲:总结老师说的意思是燥证一般不宜用姜桂附,在这个季节,这就是大的范围。
    老师:对。在这个季节,又有燥证,不主张温燥药。
    弟子乙:门诊上常有这种,有的人喉咙干燥不舒服,有阴虚,脚杆又痛,都不宜急于温燥药,要选治燥再温经通络散寒治病。用干姜,桂枝之类。
    老师:嗯,没得燥证就可以。从时段上来讲,立秋后,如果遇到24个秋老虎,热得不行了,你说有好多凉燥呢?如果一立秋就秋风阵阵凉,情况就又不一样了。总的规律来讲,立秋前段时间,热燥居多,接近冬季,凉燥居多。苏×写给我那个医案,我想叫他给我讲讲,我还没看明白。
    弟子甲:我也曾写过与此类似的医案。比如喉咙痛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桂枝、法夏,但这个医案的病人喉咙痛后长期用熊胆,麝香等寒凉的药,凉过度了,越治越痛。我用这些药,一下就治好了。
    老师:一句话,还是要立足于辩证施治,但是辩证施治也要把握大原则,要有底线。比如有一些书,附片用30克,50克,70克,我就再三打招呼,千万不要这样用,我说我用5克一样的起作用。
    弟子甲:用附片的问题,我也有一个转变过程。开始用量很大,接受老师指导后,慢慢减了下来,现在很少用大量的了。
老师:不要这样用。一个现在医患关系很紧张,出不得问题,一出问题,你这个处方就讲不得;第二是不一定要用 拙力。我批评那些写这些医案的大师,笨。我们可以用5克就解决了的,你何必要用50克呢?我经常治那些全身肿得很凶的病人,附片用5克就解决了,你们都看见了的噻。我们要像打太极那样用巧力,四两拨千斤。我怀疑有些写书的人是哗众取宠,(他们)真正这样治过病没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