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80|回复: 5

贴一些函授班的讲课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27 18:54: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贴一些我在函授班讲课的东西,但不连贯。第一期快要结束了。
时方的局限性太大,疑难病根本不能很好运用,个别除外。所以经方在疑难病和难以辩证的情况下,的确好,也就是要想成为好的医生,经方必须学好
六经的本质
对于六经,历来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实际上六经的区分是按照脏腑内外相关联的一系列症候群所定义划分的六种病症的归类。古人认为天有六气,人有六病,无论外感内伤,不出六病范畴。人病之初,禀赋不同,故症状各异,误治之后,又有各种变证,其不同的症状,皆有其原因,所以经方的理论,能概万病。
古人以三阴三阳(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阴、太阳)来代表,以表明风、热、火、湿、燥、寒六元之气的以虚化实。故三阴三阳为六气所化(风化厥阴、热化少阴、火化少阳、湿化太阴、燥化阳明、寒化太阳),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比较俗套的东西,看一下可以了。重点说一下标本
比如古人认为,太阳病,寒为致病之源,故为本,热为现象,故为标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六经不得相失。以六气在天:厥阴为初之气,少阴为二之气,太阴为三之气,少阳为四之气,阳明为五之气,太阳为六之气,此为顺。逆之则太阳而后阳明,阳明而后少阳,少阳而后太阴太阴而后少阴,少阴而后厥阴,伤寒为病,在气则逆而非顺,自太阳而终厥阴。
这个说明:逆之则为病
下面讲主要的东西:
表热,太阳(小肠、膀胱、兼及心与肾);里热,阳明(大肠、胃、兼及肺与脾);太阴,里虚、湿(脾、肺兼及膀胱与小肠);少阴,里寒、湿(肾、心兼及胆与三焦)。少阳,上热兼不可汗下之证(胆、三焦兼及心与肾);厥阴,下寒兼四末之厥(肝、心包兼及胃与大肠)。
下面再看一下这个图
椭圆外面的为三阳
六经范围:
太阳经,统荣卫,主一身之表症。自心胸,至头巅顶,后项背,下及足,内合膀胱。主皮、毛、肌、肉、关节、津液、汗、小便、周身气血、经脉筋骨。
阳明经,自心胸,至胃和肠,前自面至腹,下及足。主鼻、颧、牙齿、唇口、肌肉、四肢、大便、周身血脉。
少阳经,由心至咽,面颊,颈上耳目,至巅,身之侧胁间,属胆。主耳、目、咽、口、小便、十一脏之气。
太阴经,自腹部及胰(脾),大小肠、肛门。与阳明经同有肠,而治各异。主鼻、唇、口、皮毛、肌肉、四肢、津液、唾涎、涕泪、血脉。
少阴经,自胸腹部至两肾,及膀胱尿道。主齿、舌、精髓、脉、骨节、神气、二阴。
厥阴经,自肝部,上膈至心,从胁肋,下及小腹宗筋。此经达三焦,主一身之里症。主头发、眼目、爪甲、筋血、阴器、睾丸。
腰以上属三阳,腰以下属三阴
脾既是胰。不要理解为人体的脾脏
其他书上讲的表寒是指的本,我在这里讲病理和现状,所以称为表热
表热必有内寒,故仲景用桂枝、麻黄汤辛热解表。这就很好理解桂枝和麻黄汤的禁忌症了
比如: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同理,内有热的,极少用到桂枝和麻黄汤。也很难出现桂枝和麻黄汤证。
第83条,“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这一条就是阴虚内热。
第89条,“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有寒的人,外感了,虽然无汗,必不发热。
有人或许会问,“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但这也不是阳明有热。看这一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其小便清者,无热可知,热未入里。
外感第一天就会出现小柴胡证
六经病脉象解析
六经的脉象,少有人解释清楚,并且和后代的脉法不同,使人难以明了,六经中单言脉象的只有两个,太阳脉浮,少阴微细。篇中,阳明脉大,少阳弦细,太阴当脉沉缓、弱;厥阴之数、微、细。其实,六经之脉象并非如此。比如太阳的脉浮,仲景本意是说在表在外,但言其浮,必有表象。实际表热证脉一般兼数,因为数,其脉多浮于上。沉为在里,也并非里证脉沉。
仲景平脉辨症,为伤寒杂病论,脉有大浮动滑数为阳,沉涩弱弦微为阴,是脉之阴阳。伤寒亦有浮缓,中风亦有浮紧,知三阳脉浮,三阴脉沉,但三阴皆有浮脉,三阳亦有沉脉。
重点:
六经之脉象:太阳脉:浮,数;少阳脉:数,实,长,弦细;阳明脉:实,滑,长;太阴脉:弱,沉,虚;少阴脉:弦,沉,细;厥阴脉:缓,细,数。
阳不能降,则脉见于浮;阴不能升,则脉见于沉。
轻症表热,桂枝汤多为缓象
还有很多并不是感冒症状,也就是许多慢性病,也有表象,脉也不数
至于像考古研究性的理论东西,在此抱歉,我是不会讲的,我所搞的是临床。我想培养的是看病的中医,不是理论家
伤寒论的结构和读法,这个我在讲时会提到
临床你拿一个方子去对症状来用,现实中是极少遇到的。
就拿桂枝汤来说吧,可能你很少遇到象伤寒论里讲的症状去用。但这个方子用到的时候很多
伤寒六经就是六个症侯群
从“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这句话说起。
太阳篇的基本上就图表上的东西了
发于阴,三阴都能导致,不是单纯少阴,但少阴多见。这和麻黄附子细辛汤不一样。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
所以仲景强调阴阳两个方面,也就是,无论何病,首辨阴阳
伤寒有其传变规律和发展状态,但不管狭义的还是广义的伤寒,我们没必要去考虑了,因为常见的也就是感冒之类的疾病,除外都和真正的伤寒不一样,也就是所谓的杂病,所以六日,七日愈,更没必要去研究。
我们只需了解和熟悉,仲景的辩证方法,去运用是主要的
如果走不出这个框架,那么在临床上就会被框住
这张图不难看出桂枝扬和麻黄汤的区别是很大的
因为是两种体质的不同。
所以仲景强调阴阳两个方面,也就是,无论何病,首辨阴阳[表情]
太阳病,是指全身体表。
太阳病是定义出来的。
周身体表发热,一部分水肿,损伤,都是太阳病的范畴
鉴别表证,从舌苔和脉象很容易。
有些病,看上去和表证没有关系,但其实有很大关系,也就是还有表证
这需要辩证
书归正传,现在先说桂枝汤
助阳气,和血脉是为桂枝汤证之病机。属气血壅滞之表证者,都可以加减运用
但很多人对桂枝汤的运用存在误区,临床上找不到运用的地方
表证日久,则证不明显,临证上皮肤皮损之痈疽恶疮,陈痼积聚,荨麻疹,银屑病,湿疹,痤疮等只要有表证(外热内寒之象)都可以用
那么鉴别有没有表证就是首要了。这个在以后可能要讲。
因为辛温解表的药物,必然内有寒,故舌质淡,舌苔薄白
大家看一看桂枝汤的加减方就知道了
桂枝汤用于外热内寒或外有表热而里无病,故温中散寒扶正为治。
风为百病之始,阳气不运,则津液不滋,营卫腠理则干枯不荣,
但观桂枝汤,一为风中肌腠而设,一为脏无他病而设,一为形作伤寒之用
平时怕冷的人,当注意太阳证或少阴证
太阳首先考虑:表热,太阳(小肠、膀胱、兼及心与肾)
桂枝汤、麻黄汤为中风伤寒两门,冬季多见。现在治疗外感用到的时候不多。因为现在输液吃药,等到了吃药打针效果不好了,才想吃中药,所以,真正有机会实践这两个方子的人很少
大小青龙证分两途,很容易鉴别,但大青龙和麻杏甘石汤有的人就很难去运用
今天从伤寒太阳病说起,内经说:伤寒为热病。发热之类,本属火,但表里不同。凡邪气在表发热,属表热而里无热,本因于寒,治宜辛散,故仲景用麻黄、桂枝汤。邪气在里发热,必里热先重而后及于表,治宜清凉。热则伤阴,必连累到脏腑。寒则伤阳,必连累到经脉。凡病表热证,而小便清利,便知邪未入里。
表证已具备,但饮食正常,胸腹无其他感觉,病不及里。如果见呕恶口苦,或心胸满闷,食欲不振,是表邪传至胸中,渐入于里,是为少阳。若烦躁不眠,口干口渴谵语,腹痛自利等证出现,是邪入于里。如果腹胀喘满,大便结硬,潮热斑黄,脉滑而实、大,是正阳明胃腑里实之证。
如果只谈外感,在太阳就三个方子,至于牵扯到里,或热入里的变证,那就是大小青龙类、葛根汤类、柴胡汤类、蓄水、蓄血、承气汤类。
至于误下、误汗、误吐、烧针等错误方法引起的种种变证,我们可视为单独的症状和病理去认识。比如误下成痞、成结胸,在现在已不是现实,我们只能看作是一个症候。这样才能在临床上看作是不同于外感误下而导致的一个病症。
再谈一个问题,那就是常说的六经皆有表证,都还在喋喋不休的论证。其实这是一个很傻瓜的问题。这等于说,患有属其他五经病的人又有外感了。这不是很正常的问题吗?比如,虚寒腹泻的太阴病人就不感冒了吗?那么这种情况该如何治疗呢?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7 18: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烦 躁 我们从五个方面去鉴别: 第一:阳热烦躁。 表证或兼有表证。 有表证的烦,因为虚实的不同,症状有轻有重,比如大青龙,当有发热或高热。 三阳之热,(内热而烦躁)皆有烦躁。燥,是比较重的症状,基层临床少见了。我们习称的烦躁,一般只是烦。 少阳的烦躁,就是柴胡证了,和太阳的烦燥很好鉴别。 阳明的烦躁,就是白虎汤证和三承气汤证的烦躁,里热无表。 水证(五苓散、猪苓汤)的烦躁,自然与小便有关,并且舌苔水滑为主。 栀子豉汤证的烦躁,曰虚烦不得眠,是比较重的烦躁。因为无胃家实,所以叫虚烦,是火。 第二:阳虚,阴阳俱虚,阴虚烦躁。 这个首先没有三阳证的发热。当然也没有表证了。 第三:情志导致的烦躁,多见于少阳证。 第四:妇女更年期导致的烦躁。 第五:心及心包导致的烦躁。血瘀证引起的烦躁。

仲景论烦躁部分条文: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其人发烦目瞑,麻黄汤主之。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來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甘草泻心汤主之。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与调胃承气汤。         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  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 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豬肤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豬苓汤主之。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乌梅丸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绕脐痛、烦躁、发作有时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者,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第三:情志导致的烦躁,小柴胡就可以加减。等我讲到柴胡汤时再说

学经方秘诀之五:六经必与脏腑相连,经络必系内外。故识六经必明经络。
泛发性全身皮肤病,当注意有无表证,有表证当从表论治
麻黄、桂枝为解除表热常用药物,具辛味,主入肺和膀胱经,行肌表,性轻发散,使在表之邪随汗从表解,《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肺主皮毛,太阳膀胱主一身之表,邪据于表则营卫失于调和,肺气不得宣肃,气血壅滞,而为瘙痒、斑疹、皮损等证。 桂枝汤通过微汗以解外热,桂枝辛温以解表发汗并去内寒,芍药补血养阴,大枣甘草补中,使邪从汗解,则营卫调和,气血顺畅,肺复宣肃,水去肿消,肌肤恢复正常。 临床运用,常首辨有内寒而表热较轻、体质虚弱之症状。兼有表热皮肤病的治疗原则就是微发汗。 桂枝汤加减运用,常用的加减药物有黄芪、防风、荆芥、白术、白蒺藜(主治身体风痒)等。

现在皮肤病多以脏腑辩证,而少见以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治疗皮肤病,有以提纲症状去分辨寻找所在六经(比如恶寒在太阳),有以病理去寻找所在六经(里有热属阳明)但都模糊不清,难以取舍。

那么治疗皮肤病用六经咋去辩证? 第一:首辨有无兼表证。表证只有三个方子,桂枝汤、麻黄汤、桂麻合方(侧重分量有加减)。表证多为全身发作,有外热和内寒之象。(很多顽固疑难病是表证治疗不当引起的)。单凭太阳篇提纲是很难知道有无表证的。临床当仔细分辨(舌像辨别比较容易,这个只能在以后的六病心法临床班讲了)有表证存在需加以表药,(如麻黄、桂枝、荆芥、防风、葛根、柴胡等)
除外感外,平时的疑难病,很难从脉象和症状去鉴别有没有表证。

多数人认为有外感才有表证,其实很多慢性病都兼有表证,而不是外感

外感必有表证,而有表证不一定是外感



第二:分六经:皮肤病六经的分别比如热在三阳(再细分),寒在三阴,郁和阴虚在少阳,痰郁在阳明,湿痰在少阴,虚寒在太阴,寒瘀在厥阴。

郁证,主要是指肝郁气滞。瘀,是指血瘀
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常用于荨麻疹、瘙痒等许多皮肤疾患证。但许多人都想知道某种皮肤病当用哪个方子,这是不现实的,捷径就是六经辩证。比如我常用柴胡汤类治疗许多食物过敏造成的过敏性皮肤病。

临床皮肤病多从湿热和血热论治,但暂时有效得多,治愈的少。实际上,皮肤病气阴两虚和兼有表证的最多。湿热多为渗出性局部病变,治愈很简单,但都属于急性患者。慢性的就收效甚微了,比如掌跖脓疱病,多以为湿热下注,但基本无效。再如银屑病,或清热凉血、或解毒利湿,了无寸功。都为辨证不明,乱投药物。
发表于 2016/7/1 17:29:5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先生应该读读伤寒杂病论义疏
 楼主| 发表于 2016/7/1 17:41:38 | 显示全部楼层
dengtao610 发表于 2016/7/1 17:29
感觉先生应该读读伤寒杂病论义疏

那些皮毛之论,浅显易知,非常适合入门新手。我的东西你是看不懂的。建议先去看看我写的伤寒杂病论阐释----写在前面的话
发表于 2016/7/2 04:10:3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发表于 2016/7/19 13: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不地道锕。人家辛辛苦苦发个广告不容易,让你一句话给搅黄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