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和温病的共同点,均为外感热病。
伤寒和温病的不同点,归纳综合如下:
病因学:
伤寒主要感受寒邪、风邪。
温病主要感受温热和湿热病邪。
此处已然将仲景之伤寒(广义)曲解(狭义)。
病机学:
伤寒始于足太阳经,寒邪由肌肤毛孔而入,按六经传变,伤寒易伤阳。
温病始于手太阴经,温热病邪由口鼻而入,按卫气营血和三焦传变,温病易耗阴。
太阳为一身藩篱,温邪既自口鼻而入,如何又从表解?
症状学:
伤寒临床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口不渴,尿清长,脉浮紧,舌质淡,舌苔薄白。
温病临床表现为发热重,微恶寒或者不恶寒,心烦,口渴,有汗或者无汗,尿微黄,脉数,舌尖赤,苔薄黄。
两者早期鉴别要点,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有三:咽喉部充血、扁桃体炎症;舌尖赤;尿微黄者为温病。咽喉无充血、扁桃体不肿大,舌质淡,尿清长者为伤寒。可供临床参考。
此处仍然是应狭义伤寒与温病作比较,殊非仲景原义。吴鞠通 温病条辨 中温病初期还有用桂枝汤的。
治疗学:
伤寒汗不厌早,下不嫌迟,重在误下,伤寒下法必须待表症全无,一下即可,不可常用,伤寒晚期多亡阳,用回阳救逆法,伤寒有救逆汤。治疗步步护其阳。
此处可以看出对该作者对伤寒论未深入学习。显是谬解。是为了与下文对应而作的一偏之论。伤寒论 大法是 保胃气,护阳气,存津液。“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总之,要“认证无差”,吴鞠通云:“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此言不差,但不可以后人误用辛温治温病而得出 伤寒论之法不可以治温病 的结论。
叶天士云:“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若论治法则与伤寒大异也”。伤寒和温病属性不同,治疗迥然有别。
对一些病伤寒方无效时,温病方还是很有效的,我已有体会。
经方的运用上是有水平高低,层次差别的,多看看胡希恕老先生的医案,就知道自己对于伤寒论理解的差距和到哪种程度了。
寒温之争大体出现于民国年间,至于寒温之争究竟是不是温病学家发起,大帽子不能乱扣
寒温之争远早于民国,还请多看中医学史便知,只是清朝至民国更为突出罢了。详细了解便知我是否扣帽子了。
还请明察!
==
古月按:
vwxr 版主的文原本和 一行 混在一起了,我把 vwxr 版主的文字加粗,以利阅读分辨,馀一字未改。
[ Last edited by 古月 on 2006/7/27 at 15:3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