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562|回复: 15

科学从来都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2/18 0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净面尊者 于 2015/12/20 00:12 编辑

科学从来都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兼与饶毅教授商榷
作者:王世保
     一个智慧的学者应当知其所止,而不是对自己毫无所知的学术领域在公共媒体上肆意发表自己的指导观点。对于中医药学而言,不管饶毅教授在其擅长的生物学领域取得何等成就,他都是位陌生者。饶毅教授在12月4日发表的演讲《科学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涉及到中医药发展的言论充满了科学主义的偏见和武断,其观点与以往那些反中医的科学主义者对中医药所秉持的看法没有本质的不同。
    我在屠呦呦教授获诺奖后写了《警惕“诺奖”刺激中国政府强化“中医科学化”》一文,以表达我对该事件会对中医药发展带来负面效应的担忧。作为国内著名的生物科学家,饶毅教授的演讲无疑是助推该事件将中药发展进一步向中医科学化的西化方向上引导,所以有必要对这篇演讲内容从非科学主义的角度加以探讨。
一、科学研究中药不属于中药研究范畴
甲、科学没有国籍却有文化属性
    现代科学源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其发生发展只有近500余年的历史。科学虽然没有国籍、地域的限制,但有着不可改变的文化属性,它属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一部分。
    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可以学习、应用和发展科学,但科学的理性主义文化的印记却是不可改变的。这就像中医一样,虽诞生于两千年前的中国,却可以在东南亚国家传播与发展。比如日本就在传承中医学的基础上发展了汉方医学。
不管中医未来被应用发展的国家和民族有多少,我相信中医终将会像科学一样传播到全世界为人类带来健康的福祉,但中医药的文化属性不会变。中医药的文化属性是由阴阳五行定义的,而不是由原子、基因、细胞这类的原子主义的科学范畴来表达。
乙、科学研究中药与中药发展无关
    就在科学诞生之前,中医药就已经在中国发展近2000余年,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作为不同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有着自己不同于现代科学和西医的发展之路。
    不管饶毅教授如何去审视科学的发展历史,都无法得出中医药该如何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中药发展而言,科学从来都不是必由之路。将中药作为资源,科学对其研究是科学分内的事情,这种研究行为的执行主体归属于科学共同体,所用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归属于现代科学和西医,最终的研究成果就像青蒿素一样属于西医西药,与中医中药的发展无关。科学研究中药本不属于中药研究范畴。
    中药是中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路径是由中医理论的文化特征和发生规律来决定的。现代中医家发展中药,一方面要根据临床用药经验修正和完善既有中药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和注意事项,一方面要发现新的可用中药资源,对其进行中医理论的表述,将其纳入中医临床应用,丰富中医临床用药。比如国内部分学者将化药用中药理论描述便于其应用于中医临床,这才是中药的本质性发展。
丙、现代学者应有多元化思维
    作为一位学术造诣颇深的学者,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环境里应该让自己的思维走向多元的立体化,而不是仅限于一元的平面化或者线性化。中药和西药分属两种不同的文化,中药与科学不是谁超越谁的逻辑线性关系。中药没有超越科学,科学也没有超越中药,二者本是多元的共生关系。不同的文化体系,不同的本质特征。
    中药没有超越科学,所以发展中药也不需要有成群的饶毅教授所推崇的爱因斯坦存在,只需要有着扎实的中医基本理论、能够进行中医思维的中医家队伍就行。发展中医中药不需要科学主义的信徒,因为这些人既缺乏中医基本理论,也缺乏中医的理论思维,他们只会利用现代科学和西医对中医中药进行异化性的还原研究,而这些研究不会对中医中药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发展。
不管是中医还是中药,都有自己的发展路径,不管如何都与科学无关。
二、去科学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丁、复方治病无限延伸中医所治疾病的范围
    中药从神农尝百草的经验性单味用药发展到按着中医理论辨证指导的复方用药,不仅无限地延伸了中医治疗疾病种类的范围,而且消除了单味药治病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也大大提高了中医治病的准确性和疗效。尤其是中医在近年来应对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的流行疾病,当西医西药针对这些疾病的诊疗还处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时,中医却能通过对新疾病所表现出来的症状进行辨证,及时地提出有效的治疗方剂。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中医辨证复方治病的优势所在。
    至于每种复方要用多少味中药,是由该方所针对的病症、证型和组方原理(方剂理论)来决定的。就像中医的脏腑理论是在阴阳五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比类取象思维发展起来的一样,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剂理论也是从古代社会的构成比类取象而来。七情配伍和君臣佐使理论是每位中医家在临床谴方用药中都要遵守的法则。各种方剂所用药味在整个配方中都有相应的作用,而不能随意增减,这样才能保证疗效和安全性的最大化。
    所有中药复方都在个体化诊疗过程中经过辨证加减达到自我确证,由于每个患者既是开始的试验对象也是最终的诊疗对象,那些随证而变的中药复方根本不可能机械地像西药那样先进行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确定临床效果后再应用于临床。作为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药复方在中医理论中有着自明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我们绝不能从西药所内涵的原子主义视觉去审视中药复方。
戊、个性化诊疗体现中医理论的开放性
    中医家治病具有千人千方的个性化诊疗特征,饶毅教授在演讲中质疑这种相对于西医的优势特征也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缺乏了解所致。
中医治病为中医诊疗的主体中医家只是提供了一般的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辩证和方剂理论,如何从辨证到处方治疗则完全取决于中医家的主观能动性,包括中医家的知识结构、用药经验和创新能力。面对相同的病人,即使所有临证的中医家有着相同的辨证结果,也会因每个人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所形成的个性化诊疗特征而开出不同的药方来。
    与西医那种照本宣科地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相同的病人的机械化特征不同,中医辨证论治的个性化诊疗特征充分发挥了中医家治病的主观能动性,为每种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无限种有效治疗路径。中医历经几千年所形成的诸多学派和地方流派都是这种个性化诊疗特征的集中体现。中医保持了基本理论的不变和临床理论的万变,这种临床治疗的开放性为现代和未来的中医家进行理论创新提供了自由的空间。
己、辨证论治决定着中医的疗效与安全
    中药没有超越科学,但中药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的评价是在中医理论框架内进行的,绝不是由科学和西医所决定的疗效和安全评价标准(毒理学实验、临床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终断。
    单味药的疗效和安全性都是从单味药到被组成各种复方治病的长期临床治疗中被历代的中医家总结出来的,它们根本不需要被现代科学和西医加以还原后再经过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进行重复性的验证。由单味药组成的复方治病的疗效和安全性通过辨证论治来实现。由于复方治疗的个性化,其效果只能通过针对相应病人的四诊来确定。
    我们常说中药治病无毒副作用,并不是中药真的无毒副作用,中医家在临床诊疗中通过辨证论治和合理组方消除了针对病人的特定处方的毒副作用。近年来出现的龙胆泻肝丸导致肾毒性事件本是中药西用的恶果,由于缺乏临床辨证指导,病人随意用药导致中成药产生像西药那样的副作用。如果中药继续走中药西用的科学化路线,类似龙胆泻肝丸产生肾毒性的事件会越来越多。
    西医与现代自然科学同根同源,并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科学需要将中医药作为研究资源去丰富西医理论和临床用药,推动西医西药的进步。就像屠呦呦教授从中药青蒿中发掘出青蒿素,为西医治疗疟疾提供新的有效药物。
    用科学研究中药属于西药研究范畴,中医药家应该加强对中国古典文化和中医经典的学习,努力掌握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并不断地从临床实践中提炼新的有效理论,进一步发展中医药。
    去科学化才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
————————
关注微信号zhjingxiuyuan66,阅读更多益智文章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发表于 2015/12/18 12:4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的文章,赞一个。
发表于 2015/12/18 16: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非常多, 科学只是其中的一種, 但是我比較關心的是什麼才是中药研究的必由之路, 如此我們才能做中药研究, 中醫藥才能發展。
发表于 2015/12/18 18: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凡化学药都出现耐药性,青蒿素目前己出现耐心药性了。
发表于 2015/12/20 20: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玄学定义的几本书里面最典型的是易经、老子和黄帝内经。中医不是科学而是玄学。中医不是科学所以不用研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中医要的就是玄。
发表于 2015/12/21 13:54: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如果还是i固步自封加不科学的科学化,迟早要被西医超越,最后趋于消亡!
发表于 2015/12/24 17:2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药的科学化并不是用科学的西医理论指导研究中医中药,而是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中医的理论,例如阴阳五行是否有其科学性。目前我在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如在本坛已经发表的《太极阴阳的物理模型》、《农耕文明催生阴阳五行》,《科学能解脉诊之谜... ...》等,或者论述了其技术的科学依据,或者从科学的角度阐释了阴阳五行之来源,尤其是五行源于上古时代农耕民族的农业社会生产实践,这是不仅能够为广大中医药工作者所认同,连西医学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然更为艰巨的是为五行五季五音配五行相生之数建立数理模型,此项工作正在进行中,旬日之内应该有新消息。
发表于 2015/12/25 23: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抱残守缺,不思进取,中医药只会越发落寞!!!
发表于 2015/12/26 08:35:27 | 显示全部楼层
科学不等于西医,楼主连科学是什么都没有明白,就盲目排斥,和那些反中医的没有两样
发表于 2015/12/31 14:4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保師傅的見解還是在理,實質中醫就不是科學,也不能講科學。中國中醫科學研究院名稱,這和阿Q有什么區別!我現今不想評論國政人大會的禺笨性行為,因中國傳統醫藥學該走這步倒霉運氣的時期,君主為自己的利益,什么寶庫/瑰寶都不要了。外國拿西醫藥來騙中國人,中國上層人員拿當寶貝了,丟掉傳統醫藥學/中醫智能技藝,外國會乘機撿走的陰謀,共產黨君主始終沒認清,故搞中西醫結合,恰好中了圈套////// 。民間醫  傳統醫藥學者 忠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