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学中医一定要脑子有两根筋——阴、阳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注:两仪即阴、阳。)
——《易经·系辞上》
2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系辞下》
3 天下万物,皆有阴、阳。
——《易传·系辞下》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5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7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9不识阴、阳,焉知医理?
——明·张介宾
10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11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12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清·陈修园
13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是识阴、阳。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自序》
14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一·阳明经证解》
15医者众多,真能辨识阴、阳者有几?有为医几十年不明阴、阳者。
——夏洪生《北方医话·明辨阴阳,不施尽剂》
16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 ? 当然是阳气 。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371页
17什么事情都要养成阴、阳来思维。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88
18诸位要是信得过,且听我一句,那就是抱定这个阴、阳,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数年包管大家在中医上有一个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够真正列入仲景的门墙。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386
19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着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
——刘力红《思考中医·第二章·认识阴阳》
20 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辈子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75
信曰:学阴、阳并不难。你想想,假设没有电灯、电脑、汽车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世界上还有什么?有白天晚上,白天属阳,晚上属阴。还有天热天冷,天热属阳,天冷属阴。还有男人女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阴、阳就这么简单。但是阴、阳无处不在,比如一个小伙子相对象,看见姑娘长得漂亮,这属阳,那姑娘的脾气、学识、能力、智商就属阴。在中医里,更是处处有阴、阳。脉分阴、阳,浮脉为阳,沉脉为阴。中药分阴、阳,附子为阳药,大黄为阴药。方分阴、阳,四逆汤是阳方,大承气汤是阴方。因此,做中医大夫,千万别脑子一根筋,光阳不阴,光阴不阳。曾见某医院中医大专家治肠痈(西医叫阑尾炎),只知用大黄牡丹汤(阴方),不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阳方)。若是寒症也用大黄牡丹汤,岂不是“阴盛则亡”!前几年,火神派闹得很凶,作为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作为育人极易误导年轻人,好像谁用的附子越多,谁就是名医。孰不知火神派自封的老祖宗郑钦安,除了会用四逆汤(阳方),还很会用大承气汤呢(阴方)!若是阳明病也用附子,岂不是“阳盛即毙”。因此,你要想当一个好中医,一定要脑子两根筋,阴、阳并存。
蒙山山人于2015年11月26日(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五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