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山水伊人

老中医收徒,教你真正的中医——经典中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14 19:02:17 | 显示全部楼层
PROTREK 发表于 2015/11/12 12:56
自古高手好像都不随便教人的

再不教中医就要亡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19: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dKcAAAAAAAAA&bo=gAJVAwAAAAAFAPc!&rf=viewer_4.jpg
dKcAAAAAAAAA&bo=VQOAAgAAAAAFAPc!&rf=viewer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1 19: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dKgAAAAAAAAA&bo=VQOAAgAAAAAFAPc!&rf=viewer_4.jpg dKIAAAAAAAAA&bo=gAJVAwAAAAAFAPc!&rf=viewer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6 2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中医切忌搞文字游戏

本帖最后由 山水伊人 于 2015/11/26 20:14 编辑

    金寿山曰:常用的一个“症”字,《康熙字典》上就没有,可见这个“症”字,在清朝初年。还是一个俗字,而且是一个不很通行的俗字,所以还没有收入。“证”是“症”的本字,原属一字,现在争论其不同,实属无谓。”《名老中医之路·路是人走出来的(金寿山)》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版69页。
    信曰:證=证=症=症状=症候=证候=西医临床表现=四诊所得的材料。或曰:辩证得出来还是证,这纯是精神病,有证了,你再去辩证得出证,你瞎忙乎啥!逻辑上也讲不通。辩证是察机,不是辩证再得出证。学中医切忌做个孔乙己式的臭文人,天天搞文字游戏,搞“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搞“窃书不算偷”。中医够复杂的了,有人还在制造复杂,要么他没学会,要么他存心不良,难为后学者。学中医要学治病救人的技术。不要跟着臭文人玩文字游戏啊!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年11月22日(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一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8 22: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水伊人 于 2015/11/28 22:47 编辑

学中医要学真中医——经典中医

《素问·六节臓(zang4)象论第九》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教材中医曰:心主血脉,心主神志。《中医基础理论·3藏象》(五版教材)p29~30

刘渡舟曰:心臓属火,为阳中之太阳,上居于胸,秉火阳之权威,震慑下焦水寒之邪不敢越雷池一步。今因“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心阳一虚,则坐镇水寒之权威失势,因此在下位的水寒、阴气便有可乘之机,乃有“水心病”发生。近世医者,受西医学之影响,只知“心主血脉”,“诸脉系于心”所发生的心血管瘀阻的心绞痛和冠心病,反而不知心的生理特点在于阳气。《素问·六节臓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这段话是说心为生命的根本,主宰神明的变化。心有这大的功能,乃是它的阳气功能所决定。因为心属火臓,而上居于胸,胸与火皆属阳,故心称为“阳中之太阳”。心主阳气为第一位,心主血脉为第二位,心主血脉,心主神志,都与心阳的主导作用有关。如果心阳亡失,则就停止了搏动,血脉不行,神志消失。《伤寒论临症指要·水证论》学苑出版社第2版。P54

信曰:经典中医是实践者写的,全面、深刻,是真中医。教材中医是臭文人编的,断章取义,模仿西医,是假中医。学中医一定要学真正的中医——经典中医。自1956年创办中医院校,至今已有60年,为什么中医振而不兴?就是这个断章取义的教材中医横行的结果。近几年有人喊出“读经典,做临床”的口号,实乃振兴中医的真正出路。

注:“臓”简化为“脏”实不妥。请问简化汉字的教授们,你们的内臓是垃圾箱吗?怎么能“脏(髒zang1)”了呢?狂妄没有用,你们给仓颉(jie2)提鞋都不配。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年11月23日

                 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二日
 楼主| 发表于 2015/11/29 15:25:48 | 显示全部楼层
dHMBAAAAAAAA&bo=IANYAgAAAAABAF4!&rf=viewer_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12/1 21: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3 学中医决不可混淆中西医概念
张仲景曰: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秉五常,以有五脏。《伤寒杂病论·序》
张锡纯曰:夫肝(脏)在右,脾(脏)自当在左矣。而医学家仍据肝(木)左、脾(土)右以治病者,诚以肝(脏)虽据右,而其气化实先行于左,故肝(木)之脉诊于左关。脾(脏)虽居左,而其气实先行于右,故脾土之脉诊于右关。从其体临证疏方则无效,从其用临证疏方则有效,是以从用不从体也。(注:括号内字为抄者所添,以便于理解)《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一卷·深研肝左脾右之理)》
信曰:中医有肝木没有肝,有心火没有心,有脾土没有脾,有肺金没有肺,有肾水没有肾。中医的肝、心、脾、肺、肾只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简称。当你看到中医的肝、心、脾、肺、肾时,一定要想到它是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学中医一定要透过这一关,不透过这一关,你就永远是个糊涂虫,不透过这一关,上面张锡纯的那段话你就读不懂。有人学中医多年,透不过这一关,脑子一片混乱,此为原因之一。
中医的肝木是从天人相应来的,也就是张仲景说的“人秉五常,以有五脏。”西医的肝是解剖得来的。因而西医有肝、心、脾、肺、肾,但没有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有人说,西医的肝、心、脾、肺、肾这几个字是从中医借去的,诚哉斯言!那咱中医就大方一点,不要了,永远借给西医。何必再要它徒增混乱,难为后学者。
过去穷人家的孩子为好养活,父母给孩子起名叫阿狗、阿猫,虽叫狗、猫,但他还是人。西医肝炎,是肝脏发炎,决不是肝木发炎。学中医一定要明确概念,决不可中西医概念混淆,因为明确概念是学习的第一步,也是判断、推理的首要条件。概念不清,判断、推理肯定错,谈何疗效!
  蒙山山人于公元2015-11-24(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三日)






发表于 2015/12/4 23:29:5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中医太难了,不象西医打个针十分钟就学会了!
 楼主| 发表于 2015/12/5 16: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山水伊人 于 2015/12/5 16:18 编辑

        4 我为什么要写《怎样才能学会中医》这本书?(代序)

    著书立说,或为传播真理,或为欺世盗名。太史公司马迁“究天地之际,通古今之变”《报任安书》,意在传播真理耳!当今某些专家教授一年出版几十部著作,书中鬼话连篇,连蒲松龄都自愧不如,意在欺世盗名耳!老朽乃一蒙山山人,何德何能敢著书,只不过把近五年授徒讲义汇总而已。谚曰:中医是四十岁的小学生,五十岁的中学生,六十岁的大学生。此言中医难学也。吾本计划六十岁后再收徒,结果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个主意,五年前,去某中医大学办事,偶遇该校某研三学生,问起桂枝汤的药物组成、用量和用法,皆答不出来。再问浮脉,仍答不出来。再问肺经循行,也答不出。这件事让我思索了很长时间。桂枝汤是《伤寒论》第一方,是“仲景群方之魁”(清·柯琴),浮脉是中医第一脉《濒湖脉学》,肺经是十二经中第一经《灵枢·经脉第十》,为什么学了八年(本科还有五年)中医的研三学生竞连中医第一方、第一脉、第一经都没学会?是他笨吗?肯定不是,能考上大学的人肯定不笨。再看看全国中医院,许多医院是输液忙,姓“西”不姓“中”。自1956年创办中医院校,六十年过去了,为什么中医人才还会严重缺乏呢?还要天天喊振兴中医呢?难道中医要振兴几万年吗?难道中医是一个骗人的东西吗?肯定不是。能治病的真中医到处都有,他们默默无闻,为民治病,手到病除,收入可观,日子也过的殷实。我思索来思索去,得出了一个结论:教材中医是假的,中医的传承出了问题。我学中医30多年,学过教材中医、成分中医、日本汉方医、经典中医,其中的辛酸与曲折只有我自知,为了让更多的中医初学者不再像我一样走那么多弯路,我要把我学中医的经验奉献给大家。于是便在五年前,也就是老朽五十岁那年开始收徒。这五年来,来拜师者有研究生、本科生,也有在职医生,问及上述三个中医第一,无一答全,更不要问中医第二、第三了。为使更多中医初学者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老朽把授徒讲义汇总,写出来以便于大家学习。我知道大家都很忙,有的人边工作边学中医,因此我写的尽量简明些。写作体例模仿《张氏医通》、《本草纲目》、《景岳全书》,谁曰就是谁曰,泾渭分明,不葫芦搅茄子,愣充大尾巴狼,吓唬大家。当今学术界剽窃丑闻层出不穷,所以尽量标明参考文献。因为参考文献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标明它既是对原作者的尊敬,也便于大家顺藤摸瓜,逐步提高。书中引文既有著名中医说的话,也有非著名中医说的话,因为真理在实践者手里,著不著名无关紧要。书中人名采用中共党史人名直呼法,至于什么“伟大的”“著名的”“杰出的”一概免了,敬请那些著名中医见谅。当然著名不著名,自在疗效。总之,尽量少写,让中医初学者少花时间和精力,多受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不让你批评,你也有权批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之类的废话就不说了。

                               蒙山山人于2015年11月25日(乙未年阴历十月十四)

 楼主| 发表于 2015/12/6 17:37:00 | 显示全部楼层
6学中医一定要脑子有两根筋——阴、阳
       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注:两仪即阴、阳。)
      ——《易经·系辞上》            

    2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传·系辞下》                              

    3 天下万物,皆有阴、阳。

——《易传·系辞下》                          

   4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5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6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素问·阴阳别论篇第七》

   7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8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类经·阴阳类》

    9不识阴、阳,焉知医理?                              

      ——明·张介宾

   10阴、阳无谬,治焉有差?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11凡诊病、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

   12良医之救人,不过能辨认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清·陈修园

   13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是识阴、阳。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自序》

  14万病不出阴、阳两字。

     ——清·郑钦安《医理真传·卷一·阳明经证解》

  15医者众多,真能辨识阴、阳者有几?有为医几十年不明阴、阳者。

     ——夏洪生《北方医话·明辨阴阳,不施尽剂》

  16如果阴、阳识不清,寒、热辨不准,没有热你去清热,结果受害的是什么呢 ? 当然是阳气 。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371页

                             

   17什么事情都要养成阴、阳来思维。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88

18诸位要是信得过,且听我一句,那就是抱定这个阴、阳,朝于斯,夕于斯,流离于斯,颠沛于斯。果能如此,不出数年包管大家在中医上有一个境界,也包管大家能够真正列入仲景的门墙。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386

19中医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中医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方方面面都要围绕着它,离开它就不行的这个东西是什么?这就是阴、阳。

   ——刘力红《思考中医·第二章·认识阴阳》

20 学阴、阳,光懂这些还不够,怎么个对立,怎么个互根互用,这些你都要有真实的感受。对于任何事物的变化,你都能落实到阴、阳上面,甚至一辈子一举手、一投足你都能分辨出阴、阳来,都能感受出阴、阳来,只有这样,阴、阳才能为你所用,你也才能用阴、阳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

   ——刘力红《思考中医》3版p75

    信曰:学阴、阳并不难。你想想,假设没有电灯、电脑、汽车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世界上还有什么?有白天晚上,白天属阳,晚上属阴。还有天热天冷,天热属阳,天冷属阴。还有男人女人,男人属阳,女人属阴。阴、阳就这么简单。但是阴、阳无处不在,比如一个小伙子相对象,看见姑娘长得漂亮,这属阳,那姑娘的脾气、学识、能力、智商就属阴。在中医里,更是处处有阴、阳。脉分阴、阳,浮脉为阳,沉脉为阴。中药分阴、阳,附子为阳药,大黄为阴药。方分阴、阳,四逆汤是阳方,大承气汤是阴方。因此,做中医大夫,千万别脑子一根筋,光阳不阴,光阴不阳。曾见某医院中医大专家治肠痈(西医叫阑尾炎),只知用大黄牡丹汤(阴方),不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阳方)。若是寒症也用大黄牡丹汤,岂不是“阴盛则亡”!前几年,火神派闹得很凶,作为学术研究无可厚非,作为育人极易误导年轻人,好像谁用的附子越多,谁就是名医。孰不知火神派自封的老祖宗郑钦安,除了会用四逆汤(阳方),还很会用大承气汤呢(阴方)!若是阳明病也用附子,岂不是“阳盛即毙”。因此,你要想当一个好中医,一定要脑子两根筋,阴、阳并存。

蒙山山人于2015年11月26日(乙未年阴历十月十五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15 18: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