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杏园春晓 于 2015/10/15 22:57 编辑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引爆了青蒿素概念,诺贝尔第一次来到了中国科学界,而且与中医多少沾了边,让中医人也与有荣焉!李时昌老师曾在2011年出版的《非常中医》,高度评价青蒿素,把她称为非洲人民的福音,也是一张由中医递给世界的科技文化名片之一,可谓独具慧眼,现选载如下: 第二节 递给世界的科技文化名片 二、中医学创新继往开来 (二) 非洲人民的福音 疟疾,是由疟原虫经蚊虫叮咬所传播的传染病。当前是世界第二大传染病,也是流行最广,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热带寄生虫传染病。据国际疟疾风险基金(MMV)负责人克拉夫特介绍:“全球约25亿人生活在疟发区,临床病例高达3亿至5亿人,每年死亡人数超过300万,其中一半为五岁以下儿童。非洲死亡人数占70‰,平均每30秒钟杀死一个五岁以下儿童的疟疾,造成非洲GDP每年损失1.3个百分点,严重困扰非洲经济。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遏止疟疾传播列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的首要医学问题。 中国人治疗疟疾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早在《黄帝内经》的“疟论篇”、“刺疟篇”和“岁露论篇”就对发病原因、症状、病理、分型和针刺汤药治疗有详细记载。研制成品药治疗疾病,还应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越战期间,热带丛林抗药性疟疾肆虐,战争双方为减少疟病减员,寻找新药迫在眉睫。在全世界求药无果的越南领导人胡志明,于1964年初向中国求助,毛泽东作出了承诺。周恩来于1967年5月23日主持了联合国内7个省的几十个科研单位,开展了研究新型抗疟新药的“523”项目。当时,从中草药中寻找药源是研究的主攻方向。但是通过了数千种中草药的初步筛选,无数次的实验都未找到抗疟有效成分。1969年后,中医研究人员在仔细查阅了公元340年间东晋医学家、炼丹化学家葛洪所著《肘后救卒方》后得到启示。原来青蒿的抗疟药素不能用煎煮法取得,只能用鲜品“绞取汁”才有药效。在此基础上,又整理归纳出两百多个方药,历经380多次样品的鼠疟筛选,终于在1971年10月青蒿抗疟筛选取得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青蒿素。1973年经临床研究结果,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经临床扩大应用,至1978年共治疗2090例,病人痊愈。 由于对中医药的歧视和经济利益驱使,美英等世界各主要捐助国,一度反对普遍使用青蒿素。但在抗疟的严峻形势面前,加之青蒿素的确切疗效,许多国际组织和医学专家相继认可了青蒿素的作用。2001年12月中旬,世卫组织在一份公报中指示:“治疗疟疾的最大希望来自中国”。2003年8月以后,我国又开始在青蒿素的基础上研制青蒿素复方制剂。终于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开发出抗疟新药复方蒿甲醚(现用的青蒿素的主要衍生产品)。 蒿甲醚是中国目前唯一在国际上注册销售的源于传统的中药,拥有知识产权的专利药品,被列为国际抗疟援助计划的首选药品。 迄今,复方蒿甲醚已在全球49个国家和地区获得发明专利,在80个国家完成药品注册,28个国家上市销售。在WHO的推荐下,全球已有14个国家指定它为疟疾治疗的一线用药。22个亚非拉国家将其列入国家疟疾治疗指南。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指定,在赈灾和难民救助中唯一使用的抗疟药物。世界各国对复方蒿甲醚的需求在2004年飙升至440万剂,2005年预计达到3200万剂。 当疟疾在夸祖鲁纳塔尔肆虐,当地诊所人满为患,传统西药抗疟药失败时。正在束手无策的当地政府决定尝试中国复方蒿甲醚。奇迹立即发生了: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当地疟疾患病人数减少了78%,死亡人数下降了88%,夸祖鲁纳塔尔的老百姓终于得救了。 在全球基金和世卫组织的支持下,赞比亚首期购买复方蒿甲醚资金达1800万美元,5年内将达到3900万美元。目前,蒿甲醚在当地掀起了热潮。赞比亚人深情地对蒿甲醚又重新命了一个本国名字Wdmem,含义是“我们的福音”。 面对全球疟区传来的喜讯,世卫组织驻华代表贝汉卫博士在复方蒿甲醚国际合作项目十周年大会上动情地说:“今日的世界应当说一声谢谢你中国。谢谢中国的士农工商,谢谢你们合力造出了复方蒿甲醚。” 复方蒿甲醚是我们向世界递出的又一张中药名片。但是,它向世界传递的不仅仅是一种药品。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潜力和内涵;是我们中医的科学性及其生态医学适应理论比西医的超前事实;是我们为西医药将来进一步发展合成新药指出的新方向;是我们中华民族守信的人文精神,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