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09 楼]
请问有哪位同道知道四川名医温凤岐的生平和著作?请知道的同道能发到此帖来!让大家长长见识!谢谢!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1:29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98字节]
一源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2 积分: 316
现金: 5961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294 篇
精华: 3 篇
资料:
在线: 132 时 58 分 11 秒
注册: 2003/12/25 09:10pm
造访: 2006/02/17 06:52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0 楼]
是温汝凤。资料我这里有一些很少,随后发上。
[补充该文...]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编辑 删除 2006/02/08 08:37a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42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1 楼]
名医刘民叔医案
李鼎教授应用道地的《伤寒论》方抵当汤治疗妇女癥瘕之症,令读者印象极为深刻。此方之奇,在于病人之丈夫在方额空处详载疗效,并对刘氏识证的精确、敢用峻药的胆识表示钦佩。
看到此文后,或许会让人以为刘氏只善经方,非也。正好寒斋也珍藏有刘氏的医案一则,特撰此文予以披露,从另一个角度可知刘氏医学之精妙。典籍上载刘氏的临证经验曾辑为《鲁楼医案》一卷,唯无从得见。然此两则医案足供后人管中窥豹矣。
此方所用方笺,系用毛边纸红色铅印,和李鼎教授所藏者大体相同。唯有两点不同:李笺有“受业某某某侍诊”两行,而此笺无;此笺加两行有关病人性别、年龄、籍贯与住址,则李笺无。以上四项,另用钢笔填写, 估计是医者所书。
兹将该医案之墨书全文录于下:
吴月娥。据云医院检查 无孕。腹胀如鼓,气水两积,宜主因势利导。万分危险,严忌一切咸味。
半边莲五 大戟三 李仁五 平地木五 甘遂三 生军五 毕澄茄五 葶苈五 姜皮五 续随子五 苞米须一两 西瓜翠一两。
这则医案有许多可谈之处:
首先,从处方遣药上说。该方12味,开始两行之首药与最后两味之药引均属草药。由此可见,刘氏不但善用经方,而且留心民间的草药。自然,从经方而论,该方实为《金匮要略》己椒苈黄丸与《伤寒论》十枣汤之合方增减。
其次,该方有三处药注系用淡蓝色印钤盖于旁,此种引式在余数十年集方中实为仅见。毕澄茄旁钤“碎”字,李仁旁钤“去壳碎”。最特别是半边莲旁注称“不是半枝莲”。由于该药较冷僻,唯恐与一字之差之半枝莲混淆,故特备此注。三印似是用铅字合成,不似专刻木印。
第三,因该方多用攻里、泻下、逐水之药,而病证为“腹胀如鼓”,万一是妊孕,岂不闯了大祸? 医生于此等处,需加反复详察,以对病家负责。案中还首列“据云医院检查无孕”以自保,于此足见刘氏临证时如履薄冰的审慎态度。
第四是列饮食禁忌于医案之末(忌咸味) ,不但是医者的仁心,并见刘氏已具相当之科学知识。
第五是处方之用量,仅书数目而无“钱”字,原来笺之左方印有“本方药品以钱为单位”。但以两为单位者,仍下书“两”字。这种形式亦属创格。李鼎教授所藏刘氏方笺尚无此格式。
第六是该方印刷之格式亦十分特异,基本上囊括医者与病家两方面的主要信息。尤以上头的《诊例》,考虑周详,为历代方笺所仅见。印刷件已标年份(1958) 。月、日与第几方之字,亦系用印临时钤盖。上文其所以认为有关病人之性别、年龄等,系刘氏后来用钢笔所填写者,一因其笔迹与墨书者相近,均属端庄方严之风格;二来在左下第几方项中,先用钤一“四”字,后来发现有误才用钢笔改为“七”字。
第七是从该方之批与药店之三处钤印,可察知药业的种种行为。批有两层意思:三撇示药已配全,右上为药价1. 23 元。钤印“予对”为复检者所钤,“胡庆余堂另附发票”其义自明。唯“致”字不敢妄断。
另:华阳刘民叔悬壶于上海,高僧惠宗病胃癌,吐血不止,刘力阻西医输血,以大剂干姜附子佐甘草、灶心黄土、花蕊石、云南白药、阿胶,三帖而血全止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8:40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2490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2 楼]
谈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的应用
石富娟
祝味菊为四川名医,论治擅长内科调理。对附子的应用,可谓出神入化,得心应手,足堪师法。祝味菊用附子,每与活磁石或生龙齿、生牡蛎并投 (一般用附子15g,磁石50g,生龙齿和生牡蛎各用50g),如此温阳与潜阳配伍,可以监制附子辛燥升浮之弊。这种温潜结合的配伍方法,补充发展了《伤寒论》中附子的用法,使附子的应用更为广泛。祝味菊还常以附子与酸枣仁、朱茯神配合使用,取其温阳和营,使温而不燥。这与仲景以白芍监制附子辛燥伤阴有异曲同工之妙。《祝味菊先生医案》中,用附子或制川乌治疗的病症有:外感发热(包括发热咳呛、发热头痛、发热神昏、间日寒热)、滞下、会阴胀痛、滞下、失眠、浮肿、中满呕恶、下肢痹痛、鼻衄、咯血、咳嗽、喘促、头昏便闭、病后纳少、病后体虚等,均收到良好效果。其中会阴胀痛用制川乌治疗;带下腹痛初期,用制川乌配干姜、酒制大黄温中导滞(制川乌用15g,干姜9g,酒制大黄6g;儿童减量,用制川乌6g,干姜3g,酒制大黄3g)。腹痛带下瘥后,将制川乌易为附子,去酒制大黄,以温中理脾为主。其他病症,均用附子治疗。祝味菊用附子侧重于温阳,用制川乌则取其温经散寒止痛。祝味菊用附子、制川乌治疗的病证,一般没有明显的畏寒、肢冷倦怠等症状,但舌脉合参,符合虚寒证的特征。这就是说畏寒肢冷并非虚寒证成立的必备症状。
《祝味菊先生医案》记载的虚寒证的舌脉比较丰富。舌象可见苔白、苔腻、苔白腻、苔滑、苔黑腻、苔黑而润。有时还可见到苔黄腻或舌润无苔,如陈案,腹痛带下,苔黄腻,似乎湿热为患,但是病人脉结,说明为寒湿滞中,故宜温通。又如王案,自汗气促,鼻煽,舌润无苔,仿佛肾阴亏虚,肾不纳气,然而病人脉虚缓,舌脉合参,知为心肾水虚,真阳泄越,实为阴阳两虚之证,故宜温润潜养。脉象有脉虚数、脉虚缓、脉缓、脉浮缓、脉细缓、脉沉缓、脉弦缓、脉细迟、脉沉迟、脉迟而微弦、脉濡迟、脉濡细、脉细、脉虚细、脉细紧、脉沉微、脉弦虚、脉虚紧、脉沉滑等。夹痰湿者常兼濡、滑、缓脉。从《祝味菊先生医案》中可以看出,虚寒证出现脉虚数的不少,这些脉虚数的病人,舌象多是白苔,或腻苔或黑润苔。故其脉虚数者,苔薄舌红,或光红少苔的虚热证治疗迥异。虚寒证出现脉虚数的机理,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较多的阐释,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价值,可对照参阅。可以认为,祝味菊诊治虚寒证时,十分重视舌脉合参,其辨证分析的细腻与其察舌切脉的细致是分不开的。
《祝味菊先生医案》中附子、制川乌主要应用于以下几方面:温中达表卫气源于中焦,中焦虚寒,卫气不达,则表邪留恋,症见发热、苔白、脉虚数或浮缓、浮弦、虚浮等。祝味菊用附子、磁石、生龙齿温中潜阳,配合麻黄、桂枝、生姜等,共凑温阳达表之功。兼咳嗽或咳嗽气逆,加法半夏、细辛、白芥子、杏仁、陈皮等降气化痰饮;头痛,加羌活、蔓荆子祛风清头目;苔腻作呕,或苔黑腻泛恶,为痰湿中阻,加姜半夏、炒六曲、炒枳壳、藿梗等化湿消食,顺气和中;湿浊蒙窍,神识渐昏,舌黑而润,汗出齐颈,酌加杏仁、大豆卷、炒竹茹、法半夏、带皮茯苓、藿梗、陈皮、生姜等宣畅气机,芳化淡渗。温解少阳《伤寒论》少阳证之病邪偏于热,因热郁少阳,少阳枢机不利,故有往来寒热、头痛、口苦、咽干、脉弦等症状。故仲景制小柴胡汤以柴胡、黄芩为主药和解少阳郁热。温病邪入膜原,以湿浊之邪为主,故达原饮用柴胡、川朴、草果、槟榔之类开达膜原。对于脾肾阳虚,寒湿郁滞少阳,以致少阳枢机不利之中满呕恶、间日寒热、苔白脉细等症,祝味菊用附子温补脾肾,炒莪术、桂枝、姜半夏、陈皮、大腹皮、生姜、柴胡燥湿散寒,共凑温阳化浊,和解少阳,透达膜原之功。可谓师古而不泥古,善于通常达变。温调营卫营卫不和,其实是营卫两虚所致,所以《伤寒论》中桂枝汤用桂枝、甘草辛甘化阳以实卫,芍药、甘草酸甘化阴以养营,生姜、大枣健脾胃以助营卫之化源。桂枝汤即是通过平补营卫而起到调和营卫的作用。但对于体质虚寒而营卫不和的病证,桂枝汤就显得药力单薄了。对此,祝味菊以温补营卫而达到调和营卫的目的,即所谓温调营卫法。方选黄芪健中汤加减。肺主气,宣卫气,卫气属阳,故用附子、黄芪、桂枝温阳益气,升阳实卫;心主营,营气属阴,故以炒白芍、酸枣仁、朱茯神养心营;营卫源出于中焦,故以炒白术、姜半夏、陈皮健运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并使补药灵动不滞。祝味菊的温调营卫法较桂枝汤的力量大大加强了,并偏于温补,常用于体质虚寒患者外感病后期的调理。若病后纳少,脉细缓,加生谷芽、炒六曲、炙鸡内金等和中开胃之品,既能温调营卫,又可温阳建中;汗多,加重白芍用量;夹痰湿,加白芥子、半夏。温中导滞寒湿伤中,积滞内停所致的腹痛、下痢病症初期,祝味菊用制川乌温中散寒,燥湿止痛,配以酒军攻积导滞,两者配合,成为温中导滞的主药,酌加淡干姜、木香、法半夏、桂枝、大腹皮、苍术、槟榔、吴茱萸、羌活、葛根等以助温中、燥湿、行气、升阳、导滞之力,有时还佐以炮姜炭涩肠止泻。随着滞下的好转,渐减去酒制大黄。待滞下瘥后,转从温补肾而收功,药用附子、肉苁蓉、巴戟天、破故纸、干姜、炒白术等温补脾肾,佐以半夏、生谷芽、大腹皮调气疏中。温中化湿中寒脾弱,水湿内生,下注为带下;溢为浮肿、溲短;中阻为胃痞;浊不降清不升,则为头昏、便秘。对于这些病症的治疗,祝味菊认为当从温化。他以附子温脾,佐以大腹皮、带皮茯苓、姜半夏、生姜、炒白术、川桂枝、藿梗、西砂壳等通阳顺气,健脾燥湿,芳化淡渗之品,用药颇为灵动。带下症,加大黄炭、炮姜炭、白鸡冠炭、葫芦巴、桑寄生温肾固涩。温肾化气 淋病后,肾虚气化失司,会阴胀痛,脉细紧。祝味菊认为当用温肾化气之法治疗。制川乌既能温经散寒,又善通利止痛,故祝味菊便以之作为主药。肾主二阴,厥阴肝经绕阴器,故配以淫羊草藿、葫芦巴、金铃子、小茴香、橘核温肾暖肝,以助下焦气化,再佐以黑大豆、车前子、藿梗升清降浊,通利水道。用药全面而严勤。温养筋骨 肝主筋,肾主骨。肝为罢极之本,肾为作强之官。肝肾亏虚,则筋骨失养。临床上由肝肾精血亏虚而致筋骨失养较为人重视,而肝肾阳虚,筋骨失养,常为人忽视。《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读《祝味菊先生医案》后,对此经文的理解就更加感性和深切了。对于肝肾虚寒、筋骨失养的下肢痹痛症,祝味菊采用温阳法治疗。用药以附子、巴戟、淫羊藿、桑寄生、当归、黄芪温肾暖肝助阳为主,佐以桂枝、川牛膝、独活通利下肢经脉,祝味菊温养筋骨法的组方用药特色,有点象地黄饮子,但祝味菊此法偏于温补肝肾阳气,兼能通利经络,而地黄饮子则肝肾阴阳并补,以补肾填精为主,兼以化痰开窍。温阳潜阳 “阴虚则阳亢”,但阳亢并不均由阴虚所致。阴虚致阳亢,是阳亢常见的病机,治疗当育阴潜阳,滋水涵木。若脏阳亏虚而上浮,则亟宜温阳潜阳。唐代王冰在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时说:“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心阳亏虚,阳失潜养,而致失眠,脉细迟,祝味菊便仿归脾汤之意加上温阳之药,采用补养心脾,温阳潜阳的方法治疗。药用附子、炒白术、炮姜温阳健脾,茯神、枣仁、龙齿养心潜阳宁神,并佐以生姜、半夏、生谷芽和胃以安神,健中州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对于肝肾阳虚虚阳上并,以致络伤血溢,咯血身热等症,祝味菊用附子、补骨脂、菟丝子温补肝肾,扶助元阳;黑锡丹、生龙齿、牡蛎、朱茯神潜敛虚阳;三七、炮姜炭止血;法半夏、苏子、百部、玉蝴蝶肃肺降逆。虚阳上浮,也可见于阴阳两虚,阴不敛阳,阳虚不潜。如王君伤寒已达二候,自汗气促,鼻煽,脉息虚缓,舌润无苔。祝味菊诊为心肾水虚,真阳泄越。用附子、生牡蛎、黑锡丹、生龙齿、朱茯神、破故纸、覆盆子、巴戟天等温肾纳气潜阳的同时,以鸡子黄育阴配阳。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8:45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6139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3 楼]
医侠祝味菊
祝味菊先生与他的《伤寒质难》 作者:陈天祥
乡先哲祝味菊先生为近代著名医学大家,曾先后在蜀、沪等地行医。临床上以温补为特长的诊疗风格在医界影响很大.学术上以见解特独的“祝氏学派”蜚声杏林.处方遣药擅用附子,世称“祝附子”。兹值祝先生逝世50周年之际.谨撰此文.就祝先生的生平事略、医学成就及其《伤寒质难》的主要学术见解作简要介绍,以志纪念。
生平事略
祝味菊先生(1885~1951年)山阴祝家桥(今浙江绍兴)人。其祖上世代业医.家学渊源久远.因自幼耳濡目染.髫龄即熟知医药病名。弱冠后。其姑丈严雁峰公先后延聘宿儒刘雨笙等教授医经,并亲自指拨。因其生性慧悟.又好学不倦。喜深究医理且锲而不舍.进益与日俱增。l9l7年.叫川省招收军医.祝先生应考入学。攻读越二年,因政事动乱,“医校改组.乃随教师石田东渡扶桑”.留学日本。在日学医期间,接受了新的医学理论。这对他以后主张中西结合、提倡学术创新的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归国后.出任四川省成都市政公所卫生科长,并主政官医院七年.颇具医誉,被市民尊为蜀中名医。
1926年为避“川乱”.祝先生自成都至沪上。初到沪上,目睹上海医生的用药风格与川医大相迳庭,则不敢孟浪悬壶。化了一年时问悉心考察、研究.感到当时沪地的不少医生.对急症重病在截断病势方面.缺少良法。“遂不顾一切,奋然悬壶”.并一反沪医用药时风,以擅用温热见长。初“不见用于时俗,同道又从而诽谤之,跋前鼋后.动辄得咎”。但由于“为人诊疗,往往应手而愈”.特别是在1929年秋,治愈了被某大名医生断为“误投辛燥,法在不附之医风.亦“无复敢明目攻讦者”。冯伯贤在主编《上海名医医案选粹》时.将其列为上海名医。时贤陆渊雷先生之医风与其较为接近,二人交往甚为投机,乃成莫逆。故祝先生曾有言日:“民国十五年,余来上海.独树一帜.口碑所致,薄负时誉.陆氏过从甚密.时与讨论医学.颇具卓识。”认为:“陆氏亦佼佼人杰哉。”由于祝先生学验俱丰.胆识过人.“治起病来.一针见血”,碰到别的医生摇首却步的重病.每敢独力承担,且常能起重笃而救险难。章次公先生曾说:这些“在祝先生只是家常便饭。”由于祝先生屡救重危起沉疴.因此医疗影响日渐扩大.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医学新流派——祝氏医派。时有上海儿科名医徐小圃之子,因误用凉药.几致不救。后邀祝先生诊治,先生力排众议.用峻热剂挽救于旦危之际。徐小圃先生原先崇尚吴门温病学派.经此一事很受震撼,“于是一反过往作风,得心应手.遂有祝派之称”。类似情况.彼时不在少数。诸如武进陈苏生,“向守其师承轻淡之术”.闻知“小圃先生的用药,是受了祝味菊先生的影响”.为此“不揣冒昧,单独前去拜到门下”。后来就成为“祝派发扬光大的传人”。又王兆基亦是因病.经他医用辛凉滋阴药久治不愈.经祝氏“改予温潜之剂.其恙若失,因受业于门下”者。祝味菊先生不但注重临床医学.还热心于中医教育事业。曾于1927年问与沪上名医徐小圃共同筹建上海景和医科大学.后因战事未能正式开学。旋即应聘担任中国医学院实习导师.1935年新中国医学院成立,先后出任新中国医学院研究院院长、新中国医学院院长等职。临床以内科擅长.尤以善治伤寒著称。其为人豪爽.学识渊博,十分注重医德。他曾说:医为仁术,生命重欤?令誉重欤?吾行医30年,不畏艰巨,不惮物议,病势虽重,苟有生理,无不据理力争,负负责疗治,所以然者.求安心而已.成败毁誉.非所计也。”又说:“以诡术取信于病人而冀沽名者.是医门之贼,应当鸣鼓而攻之。”语言中良好的医德医风卓然可以想见。
祝先生“学贯中西,不仅熟谙中国医药,而且对西方医学亦莫不精通。”抗战前,曾与德籍医师兰纳在沪合资开设过西医会诊所。因其中、西医学造诣均深.且又博闻强记.极有口才,凡与其共过事者,莫不佩服之至。徐相任先生言其:“辩才无碍.辟易千人.国医中之不羁才也。”陆渊雷先生说:“君心思敏锐.又自幼专力治医.其造诣非余所及。”连生性自负过人的章次公先生一旦见遇先生.也只有“奉手承教.俯首无辞。”兰纳是外国的西医师,与之结交并共同合组诊所后,亦深感获益良多。
从上述医林名贤对祝先生的褒评.其当时在医界的影响已可见一斑。
主要贡献
鸦片战争后.西洋医学作为帝国主义列强文化侵略之工具.开始传人我国。“自从有了西医.中国的医学界就掀起新旧的斗争。他们各有各的见解.各有各的学说。他们互相攻讦,互相倾轧。民间对于他们,也是褒贬不一,口碑不同。他们各自有其信徒.各自有其背景.谁都不愿屈服谁,新旧间的分争迄今数十年.总是各辟鸿沟.壁垒森然。”祝先生认为:“学说无国界.求是而已。”凡“扬古訾今.泯新祗旧”都是错误的。祝先生既反对那些崇古尊经的保守派·不能从科学上来认识西医的进步性.偏面强调“国粹”.盲目排外,对西医采取敌视态度;也反对那些崇洋媚外的过激派.认为只有西医才符合科学,中医则是医学发展的绊脚石。过激派视丸、丹、膏、散为老古董.称阴阳五行为旧玄学,主张一律废除。祝先生认为:“真理只有一个”.“没有真理,决不能造成事实;事实的造成,里面一定含有真理。”“摆在眼前的事实·中西医都能治好病”,故“中西医的相互倾轧,决非社会之福音”。并力主中医科学化.其目的是改革医学、汇通中西,以冀开创新的医学。近代中医史上许多有识之士.如唐容川、傅嫩园、恽铁樵、陆渊雷、张锡纯、杨则民、秦伯未等人都曾持这种观点。这就是中国近代医学史上很有影响的中西汇通派。祝先生所处的时代主张中西医汇通,而又有代表性的人物不多,章次公先生说:“在20年前.我和祝君及陆渊雷君一同在上海国医学院教书。在那时.祝先生就主张中医要革命。他说‘要发皇古义,一定要融会新知’。这种主张,当时除我和陆渊雷君外.宗兄巨膺、盟兄徐衡之也是竭力支持的,此外就很少同志了(指在上海)。”但由于祝先生有博大精深的造诣、十分雄辩的口才、声誉很高的医疗威望.因此他关于变革中医的主张影响很大。他在《伤寒质难》一书中.亦是以科学论中医.主张中西医学相互取长补短.并在学术理论上和临床实践中进行中西结合的初步探索与尝试。祝先生“从事中医革命4o年”,是中西汇通派的中坚人物。他强调要“尊重中医疗病的成绩.尊重中医有效的事实。不能因为现代科学尚无力解答其所以然而放弃不顾.更不可仪祗赞誉而不屑应用.我们应该把住现实而努力。”他还深刻地指出过医界轻视中医的症结之所在:“历来医政当局.不是西医便是门外汉.对于中医的理论.无暇细考其意义或无法判定其是非.所以对于中医的处置常常举棋不定.无所适从。”以致中医长期处于“打不倒·站不起”的状态中。祝先生为使中医改变这种境况.努力奋斗了一辈子。虽收效甚微.但祝先生为此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伤寒质难》概况
祝味菊先生著作较多。据初步查检.有《伤寒质难》、《伤寒方解》、《伤寒新义》、《病理发挥》、《脉学举隅》、《祝氏医学丛书十种》等。其中《伤寒质难》一书.以师生问答形式为体例.由祝味菊先生口述.陈苏生执笔合作完成,全书约10余万言.为反映祝先生学术思想之代表作.于1950年出版发行。关于此书出版之动机.祝先生说:“我书之出.不过供治医者商讨研究.初非欲以此变异中医学.亦非欲自成一家言·与当世贤豪较其长短也。”但因为有鉴于中西医的对立“已有数十年了.至今还是划如鸿沟.互相攻讦.我觉得长此争论下去.终不会争出什么好结果。我们不想空谈中西医的优劣.而想引起彼此间的认识和了解.这了社会.为了学术.我们总该想个办法·使它们接近.使它们得到一个联系的桥梁。”祝先生怀着这样一个目的.编著出版了《伤寒质难》一书.以期望“能够引起中医倾向于科学的趋势.能够引起西医重行检讨中医的兴趣”.从而促使彼此“泯除新旧之成见.合中西医为一家”。《伤寒质难》在付梓前曾经陆渊雷先生作文字修润。陆先生说:“予交祝君久,知其虽工医.颇不汲汲于著书.既得陈君而著书矣。复不汲汲于印行.今竞印行者.诚所谓因缘凑合.非有所勉强也。质难稿初成.予尝为之稍润色。及其砌板,又为校阅一过。”
《伤寒质难》出版后.医界咸为推重。对其学术价值.前贤诸多誉辞。现节录若干.以为印证。
徐相任:“是书于工作方面.则兼采新理;于治法方面.贝U独运匠心。开中西沟通之先声,成古今未有之巨著。”“本书最有力之主张.举其荦荦大者言之,第一为体力重于病邪.第二阳气重于阴血.第三为以五段代六经.此作者之创获.亦苦心孤诣之独到处也。”秦伯未谓是书“虽以伤寒为名.绝不同于张仲景一家,上而素灵.下而叶吴.均有论及。”章次公论是书:“为我们找到了新的出路.不但在现阶段中西医间筑成了联系的桥梁.而且指示着今后医界研究工作中应努力的方向。”“它是一部新旧思想矛盾斗争中的产物.它又是新旧医学转变过程中的代表作。”“《伤寒质难》一书,虽然在形式上是讨论伤寒.其实已经包括了一般中医的原则大纲。这里有很丰富的辨证材料.对于彷徨歧途的中医,大有启迪作用。”“这是祝君30年来治学的结晶品。”
中医对疾病之认识,相互间存在的差异很大.于外感病尤其如此。往往甲日伤寒、乙日温病、丙日风温、丁日春温。实际上,“所谓伤寒,所谓温热.都是一种想像之邪”.对外感病可用热药治愈者,遂名寒邪,反之,遂名温邪。故“邪机之推测.乃从药效反溯而之。”他说:“寒温皆非致病之源。”六淫只是一种刺激因素.一种媒介。真正的病原是有机之邪.所以,“六淫外感.着人为病,邪量不复增加。受寒几分,便病几分.只有消散.决不增加.此无机之邪.无繁殖之机也”。无机之邪是无形的.“无形之邪,感而即病者.非六气之致病,实由体工失调耳”。因六淫造病,有如媒妁然.及其既婚.媒者休也。所以.外感病初起,机体出现反应.是正气抗邪之反动。医者只要恰当地维持其合度之抵抗,就可缩短疗程,不必强辨其病原为寒为温。根据这种认识.祝先生认为:外感初起发热.是机体的自然疗能.若用凉药“清而表之,则正伤而表气不和”.因为“一切清(凉)药皆为抑制亢奋之用,设非有余.允宜远避。故同辛散,偏清则抑正而碍表.若非里气之亢者.不当选用辛凉。”虽然“伤寒之成,有形有机之邪为主因,无形无机之邪为诱因。”须知“仲景之所谓伤寒,指广义之外。外感因气候失常,体工失调而病,不必定有细菌也。”当然,六淫至体工失调,促使细菌繁殖,这种情况在外感症中也是多见的,但是病原菌一般都是从口鼻而入,并非从体表而入。皮肤若非破损.则病菌决无从入。如就邪论,这有机、无机二种情况固当知别。但就治疗言.即使是挟有有机之邪.初起亦应先纠正体工之失调.恢复机体自身的抗力,排除机能之障碍.去其病菌之所附依.此时“细菌虽仍在体内,也就不害于宿主。所以.一开始就强分病原属寒属温.又不分有机无机.就用辛凉消炎之法.以为可以杀菌祛邪.实是揠苗助长。”祝先生认为:“医之为工.能扶正以祛邪也,若抑正以纵邪.是阶之为厉也。”“总之.伤寒正邪相搏,止胜则邪负.邪去则正安。正盛而邪恶微.则病有自愈之理;正盛而处理无方.则邪有稽留之虞。”“夫邪气消长之机.一以阳气盛衰为转归.善护真阳者,即善治伤寒.此要诀也。”以上论述.即祝先生在临床上擅长温热扶阳的理论依据。
祝先生在深入研究《伤寒论》的基础上,用结合临床实践所得著成《伤寒质难》一书。提出了诸如邪分有机无机、强调温热扶阳外.主张自然本体疗法和五段辨病法等观点,不但很有创见而且有非常的实用意义。尤其是五段辨病理论,创造性地发展了仲景学说。他把六经症候概括为疾病的五个阶段.祝先生说:“吾之所谓六经者.乃代表五种抵抗程序耳。太阳为开始抵抗.少阳为抵抗不济,阳明为抵抗太过.太阴、少阴同为抵抗不足,厥阴为最后之抵抗。一切外感.足以激起正气之抵抗者,皆不出此五种阶段。此吾研究之创获.敢谓前所未有也。”确实是极有创造性。
祝先生在自序中也认为他的理论“对旧医尚未能消化,对新医又不够咀嚼,真所谓是两面不讨好的。尤其是批判时医的地方,难免有开罪同道之谦.这是我万分抱歉的,但是我又不能作违心之论,只能请他们多多原谅了。”这当然是祝先生的谦逊之辞.但《伤寒质难》一书.不循规蹈矩,敢于独抒己见、开拓学术新风的精神,在开展百家争鸣、推动中医发展诸方面都是非常有裨益的。
结束语
祝味菊先生以温热扶阳为诊疗特色的临床风格在近代中医史上是很有影响的。他的《伤寒质难》更是敢于挑战传统理论,不怕得罪近贤,敢于开拓创新.启迪后学的传世佳作。尤其由祝先生创立的邪分有机无机、五段辨病学说、自然本体疗法等学术主张,迄今仍有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价值。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8:48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10253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4 楼]
程序井然 顺风转舵————《姚贞白医案》读后- -
姚贞白(1910-1979),名志恒,云南昆明人。姚氏出生于中医世家,建国后曾任昆明市卫生局副局长,昆明市中医院院长等职。早年擅治时病,晚年尤精妇、内科,其治验门人收集整理成《姚贞白医案》一书。
姚案中不乏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病情之机转多较为复杂,唯有胸有定见,才不至被错综之病况牵着鼻子走。而胸有定见,具体体现到医案,就是“程序井然”[1]、“顺风转舵”[1]八字。
“程序井然”,就是要熟悉和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与病机特点,先于机发,首先确定治疗的方针和步骤;“顺风转舵”,就是要顺应疾病的机转,随其证候之转化而转变具体的方治。这样临证方能从容应对,否则只恐丧失先机而疲于应付。
譬如疑难杂症,其疑难便疑难在病机之纷繁错综,或虚实夹杂,或寒热并现,如何正确辨证并确定治疗的步骤,对医者是一大考验。
姚氏曾治一经闭4年的患者,30岁,平时月经经常过期,量少,色紫黑,有块状,腹中有块,往来流动,胀痛无常。伴头昏神倦,饮食不思,睡卧不宁,夜尿频数,渐至身体孱弱。曾经中医多方治疗,或行攻破,或行温补,西医也多次诊治,都无效果,后又改用草药治疗10多次,月经反闭止不通,病延4年。姚氏察其脉乍按弦细而紧,重取沉涩无力,舌苔薄腻少津。认为攻破过猛,损伤冲任,温补杂进,又引起气血壅滞。所以确定治疗程序为:先滋养冲任,调达肝脾,再行气活血,舒络通经。初用人参、鹿角霜、当归、杭芍、鳖甲、续断、川芎、柴胡、香附、砂仁、茯神、甘草。二、三诊予前方化裁,陆续加入调理气血之品如丹参、元胡、小茴香、荔枝、三七粉、郁金。至第四诊,腹中块物转动频繁,姚氏认为属气渐行,血渐活之兆,抓住时机顺风转舵,变方为宣络通经,行气活血之剂。药用柴胡、当归、川芎、三棱、莪术、香附、元胡、续断、丹参、桃仁、三七粉、红花,每服点清酒少许为引。服上方3剂,患者月经来潮,色紫黑,有块数枚,腹中硬块若失,以后常服八珍丸、逍遥散以资巩固[1]。本案症状繁多,但其要者,无非“虚实并重”四字,如一味化瘀通经,气血更亏,若一味温补,气血更壅。故姚氏首先定下先补后攻之策略,初用补益,但也并非一味壅补,而是补八攻二,二、三诊渐至补六攻四,补四攻六,四诊因势利导,乘风前行,而以攻破为主,最终使四年痼疾治愈。可见对于疑难病,“程序井然”、“顺风转舵”八字颇堪玩味。
至于危急重症,如何先济患者之急系关人命。救急之法,一当注重快捷有效之外治法、成药、散剂的合理运用,二当注意病情之标本缓急,所以确定治疗之先后程序至关重要,而姚氏可谓深谙此理者。
如治陈某,男,4岁,患乳蛾急症。症见发热,喉痛,饮食不能下咽,咳嗽,痰粘,气促,音哑,小溲短赤,大便不畅,脉象弦、洪、浮、数。观其喉部,两侧红肿如蚕蛾大。姚氏“急”刺其手太阴、阳明井穴,“继”用鸡翎探吐,“再”以儿茶、冰片、麝香、硼砂、青黛、薄荷等分研粉吹喉,并内服清热凉血化痰中药及六神丸。二诊乳蛾消失,寒热全退,唯痰少微咳,精神疲倦,乃断为“病退阴虚肺燥脾弱”,转以养阴益脾化痰之品善后而愈[1]。本案初诊姚氏“急”、“继”、“再”三法次序井然,从容不迫,是取效的重要保证。既效后,邪去而正伤,转从阴虚肺燥脾弱治,可谓顺风转舵。再如鼻衄大出血,杯盈碗盛,已经五官科诊治而无法遏制,先采用物理疗法,俾使血随热降,以制其奔腾之势。法用冰水浸湿毛巾,冷敷于后脑及头颈督脉部位,再用热水一盆浸泡患者两足,取《内经》“从上引下”之意,同时急速煎取加味犀角地黄汤,1剂大效。鼻衄全止后,现病退阴虚肺燥、余热未净之候,转从养阴润燥凉血治疗[1],亦顺风转舵也。
用成药救急者,如麻疹危象,疹毒内陷,痰浊壅闭,肝肺伏热生风,喘促痰鸣,神识不清,面青唇干,手足抽搐,指纹青紫,已透三关,急以蛇胆陈皮末1支先服,随拟麻杏石甘汤加味内服,一诊转危为安,四诊痊愈[1]。用散剂救急者,如徐某某,女,75岁,痰湿之体,晨起跌仆,不省人事,面白唇青,脉弦大而滑,两尺细弱,四肢逆冷,牙关紧闭。鼻息有鼾,痰声漉漉,口眼歪斜。断为阳虚寒湿,痰厥生风。速用牙皂、细辛研末(即通关散)吹鼻取嚏,再拟三生饮加味救治[1]。
古语云:“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除其痼疾也”,姚案中多有体现。如治孙某某,男,36岁。素有喘疾,新感风寒,症见恶寒发热,咳逆气促,痰吐泡沫,胸满干呕,头目眩晕,小便不利,脉浮紧而兼滑数,舌苔白腻而润。初用小青龙汤,2剂寒热解而咳喘减,转拟苓桂术甘合二陈法,温阳蠲饮,化痰利湿。三诊,脉案云“病退而脾肺不足,转投六君,以治其源” [1]。本案先标后本,堪称思路清晰,程序井然,有条不紊,而不明标本,对咳喘病没有一个规律性的认识则难以为此。
而如烧咳伤阴闭经案,标本更为复杂。患女,29岁,病经数月,始因烧热咳嗽,继之寒热往来,月经闭止,咳嗽不宣,后复感风寒,头疼身痛,恶寒潮烧,喉干口燥,舌红,苔黄燥,脉右浮弦兼滑数,左细涩、尺部沉涩。病变涉及肝肺阴伤,气血受损,冲任失调,邪入少阳多端,姚氏据“急则治标”,先予和解、宣肺法以治新感,药用醋炒柴胡、醋半夏、黄芩、杭芍、薄荷、杏仁、苏梗、甘草、生姜、红枣。病减而未已,再拟滋养肝阴,清热理肺之剂,上方去杭芍、薄荷、甘草,易柴胡为银柴胡,加醋炒青蒿、醋炙鳖甲、知母、鲜京竹叶。三诊时少阳之邪已微,而以肝肺阴虚郁热为主要矛盾,故进一步转向,去苏梗、黄芩、竹叶等,加入生地、丹皮、地骨皮之属。至四诊以后,邪热与郁热基本退清,乃以补气血、养肝肾、调冲任为主,最终经讯复来[1]。本案由烧热咳嗽始,而后经闭,而后新感。烧热咳嗽与经闭,烧热咳嗽是本,经闭是标;烧热咳嗽与新感,烧热咳嗽是本,新感是标。在确定标本缓急上,先治其标——新感邪入少阳,再治其本——肝肺阴虚郁热,最后再治其标——气血受损冲任失调所致之经闭不行。本案与前一例相同的是,标急,先标后本;本例治疗的第一步,新感为标,标急,故先标后本。本案与前一例不相同的是,本急,先本后标,本例治疗第二步,肝肺阴虚郁热为本,本急,故先本后标。
参考文献
[1] 姚贞白诊疗经验整理小组. 姚贞白医案.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54,9,110,141,99,130,59,53,33
(已节要发表在2005年《中国中医药报》)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8:5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5155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5 楼]
无锡名医张剑秋临证擅用大剂量附子.
其弟子葛丽华曾在上海中医药杂志发表<<张剑秋应用附子的经验>>一文,主要介绍张剑秋教授临证擅用大剂量附子(达 30g)为主药,并灵活配伍,治疗慢性肾炎、胸痹、少阴病以及泄泻的临床经验,并附验案四则.
希望能找到这篇文章的同道能把此文发到本帖来,谢谢!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9:0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292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6 楼]
请问有哪位同道知道西昌张紫衣,贵州李彦师,重庆补小难这几位"火神派"名医的生平及其著作,请发到此帖中来,谢谢!
其中李彦师著有<<伤寒金匮条释>>一书,此书作者遵照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原序,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仍合为一书,用注释、互相参证等方法,具体领会张仲景对于伤寒与杂病的医疗观点和辨证治法,注文比较简要,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随文训释或强作解释,可供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参考。1957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09:2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424字节]
一源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2 积分: 316
现金: 5961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294 篇
精华: 3 篇
资料:
在线: 132 时 58 分 11 秒
注册: 2003/12/25 09:10pm
造访: 2006/02/17 06:52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7 楼]
温汝凤的资料从手头的书上查阅只有五种,但归纳起来都是出自一处,即民国时期的《南溪县志》(四川)。温汝凤
温汝凤,南溪县人,温中派名医。汝凤学无师承,博览群籍,以用药喜温中,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而闻名。常委:太平盛世之人多阳气健旺而长寿;动乱饥荒年月之人,则多阳气虚衰而卧病。究其衰旺之机源于土之燥湿。因脾胃升降,全赖中气,中气一衰,清阳下陷,浊阴上乘,百病皆从此始."..............
[补充该文...]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编辑 删除 2006/02/08 09:44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382字节]
梁知行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1 积分: 301
现金: 5487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广东广州
发帖: 233 篇
精华: 2 篇
资料:
在线: 52 时 18 分 52 秒
注册: 2005/04/16 02:15pm
造访: 2006/02/17 00:25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8 楼]
重用附子治疗三叉神经痛案 作者:医者佛
最近在临床上治疗一例三叉神经痛,重用制附片,效果不错。发上来请大家讨论。
黄某,男,47岁,广西民族学院教师。
2002年开始出现右面侧刺痛,西医诊断为三叉神经痛。近三年来,经过针刺治疗后,略有好转,停针又复发。今年4月26日疼痛发作,一直到11月23日来诊,持续疼痛,痛苦难忍。影响睡眠,不能笑,张嘴即诱发疼痛,吃东西非常困难。常服卡马西平,副作用严重,已不胜其苦。通过熟人介绍来我门诊。
现病人右侧面部微白,呈紧张面容,不敢笑。整个右面部疼痛,呈刺痛,时有电激样刺激,痛不可忍。每吃食或者饮水时加重,局部不敢稍碰。无畏寒,大便不干,一天一至两次。舌淡胖紫,有齿印,脉沉软无力,右尺没明显。
分析:
久病三年,邪在太阴少阴,上扰于三阳,发为疼痛。其本在三阴,其际在三阳。急则治标,当以止痛为急,次则温运少阴,以祛邪外出。
以四逆汤合芍药甘草汤加味。
制附片45克,先煎半小时。白芍45克,炙甘草30克,白芥子15克,干姜30克,生石膏30克,先煎,柴胡45克,麻黄10克。
上方先煎附子,石膏半小时后,合诸药,再煎1。5小时。三剂。
配合针刺,以扶正祛邪为法。以董氏奇穴为法。
对侧下三皇、三重、灵骨、大白。同侧中平、太冲、行间。针入即嘱频作吞咽、咬牙动作,以顺通局部经络。
针后即感觉轻松异常。
分析:病人舌脉呈现一派阳虚证象。四逆以温运少阴,芍药甘草汤重用白芍以缓急止痛。更加白芥子以祛皮里膜外之痰浊;生石膏以清解阳明邪热,因病位在阳明;柴胡以透解少阳郁邪;麻黄解太阳,与上方合成麻黄附子甘草汤,温少阴以解太阳之邪。
董氏奇穴以奇制胜,对于治疗急性疼痛往往针入痛止,效果不输于十二经穴。因此在临床上我经常应用于一些急性病症中。对于痛症应用最多,效果也较明显。
11月24日,二诊。
昨天针后非常舒服,回家服药后疼痛有所缓解。服药后手心、脚心汗出较多。舌仍淡胖,双脉沉细,寸关俱沉。已经停卡马西平。继针,以上穴。
分析:药已中病,汗从手心脚儿透出,是阳气渐旺,有祛邪外出之象。此时万万不可见汗而减附子,恐正气不能继续增旺,则邪气不易祛出。此时即仲景所谓之“知”,往往可增强附子用量。
对于汗出,可以这样理解。其一,《伤寒论》之桂枝条下有:“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之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在治疗太阳病中,仲景把汗出作为阳气通畅的一个标志。
其二,《金匮》有:“赤圆方:方中有乌头(炮)二两 细辛一两,。。。。。。先食,酒饮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增之,以知为度。”其中提到“以知为度”。什么是知呢?知就是病人服药后的感觉。可以是舌尖微麻,或是汗出,或是痛减,或是感觉通体舒服。。。。。。所有这些,都是“知”。这个知就是度。掌握好这个度,治病时就会对于用药有非常明确的感觉。也就不用提心吊胆了。呵呵,特别是有时用药较重,最有这个体会。
11月25日,三诊。
原来局部伴有刺痛,现已经明显减轻。舌脉未见明显变化,继针。
11月26日,四诊。
疼痛已经大减,可以顺利饮食。疼痛范围明显缩小,现局限在耳前至地仓穴一线。舌胖已经减,仅略见齿印。脉略沉细。继服上方五剂。
后两诊,因舌淡胖已大减。此中焦虚寒之征已退,减干姜为15克。余药继服4剂。病人已经可以微笑,不觉疼痛。精神大振。
12月5日,即今日,来诊:
精神非常好。可以笑。自述近三天没有疼痛。且电激样痛已经消失。可以顺利地吃食物,喝水。
面部肌肉已不紧张,谈笑自如。脉仍沉软。
续针如上法。
分析:邪气已经得祛出大半,正气正渐旺之中。此时当固肾气,以求其本。上方加肾四味各30克。嘱再服数剂以巩固根本。如不再疼痛,可不必来诊。
病在少阴,呈现虚寒征象,此时但固其根本,则肾气充足,自然邪气得出。治病到七八分即可,不必尽其十分,以恐药重伤正。
小结:
1。前医针刺此病,多取局部穴。这是错误的。大凡三叉神经痛,切切不可只针局部,因为这会刺激局部神经,导致疼痛加剧。医者不可不识。且其邪气正盛大于局部,需从远端取穴以攻之。局部进针,扰动邪气,则邪易乱窜,痛苦增加。
2。治各种慢性疼痛,不可只求其标,当标本兼顾。久痛多可入络,邪气易于下陷三阴,致病情顽固。细思三阴诸征象,可以找到邪之所在。
3。祛邪要给邪以出路。何为邪之出路?邪之入路即其出路。因此,切切不可关门留邪,收涩止痛之品一定要少用或不用。开通邪出三阳之路往往可以收到药入痛退的效果。
4。三叉神经痛病位在面侧面,其所处多在三阳经,即太阳、阳明、少阳。除非能明确界定其所属经络,否则,不妨三阳皆治。我常用三药:麻黄开太阳、生石膏清阳明、柴胡理少阳。配入治本之方,多收捷效。
5。见大病不要当大病来治。什么意思呢?就是尽量忘记西医的诊断,忘记西医的病名。这样才能真正从六经入手,寻求治病之大法。否则,拘泥于西医诊断,则不能正确理解邪之所在,何能愈病?
6。六经辨证是治病大法,我认为其法要高于脏腑辨证。这是个人理解,与课本不同。抛砖引玉,请大家讨论六经大法。
附:我用大剂附子的经验 作者:医者佛
余喜欢用附子治病,疗效非常神奇。
以前,用量不敢大,只在十数克范围内。后来读了《思考中医》,我细细地思量刘博士的观点,觉得阳气非常重要。当今医生多喜欢用滋阴药,效果不明显,且伤阳。且更有西医,拼命用抗生素,更是创伤人体阳气。观察病人,每多见脸色灰暗不华,眼周灰暗之征,且脉多见沉细。此皆是阳虚也。
治疗杂证,包括痛证,痹症、内科怪病等,临床我喜欢应用四逆汤以及当归四逆汤。且制附片一般从25克开始应用,多者至125克(回阳),或至90克,少者也经常在45克,35克范围。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
这样的医案好多,有时间我慢慢地发在网上,请大家鉴赏。
月前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一病患,女,60岁余,右腿膝关节以下至脚趾皆红肿热痛,摸上去发热,病人自述热痛不止,已经一年余,百般求治,不得其效。西医诊为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其脉沉细,右尺尤甚。舌淡。观其面色,环唇一周皆苍白,与其面色不相配。余即诊为肾阳虚。以四逆汤合当归四逆汤原方。其中附片25克,干姜35克,炙甘草45克,当归30克,桂枝30克,白芍30克,大枣12克,细辛15克,通草15克。一剂后即症状大减,红肿热痛均减。三剂后,红肿处自膝下退至小腿一半的位置。且从脚趾向上皮肤红肿开始上退至踝关节处。
止方再服数剂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观察小腿处有一巴掌大的硬核,皮肤触觉非常硬。脉仍沉细。环唇苍白色不褪。知阳虚未改。当继续补阳。上方加制附片为35克,干姜45克,灸甘草55克,继服。症状继减,再加为制附片45克,干姜55克,炙甘草60克。服数剂,皮肤红肿继褪。服数剂后,病人即自述腿特别轻松,走路飞快,女儿几乎跟不上,且上下楼梯轻松异常。
注:制附片先煎30分钟,再合诸药再煎90分钟。我用附子皆同此。
此症我先是思考了前医的处方。首诊病人没有带来他医的处方,但根据病状,病人一年治疗没有效果,我猜想到,他医肯定是用了大量的清热解毒之剂。因为病人表现为明显的红肿热痛。时医多从热毒考虑。此为一。其二,病人脉沉细,右尺特别沉。典型的阳虚之脉。且环唇区乃肾区,其色苍白,肾阳虚可知。其三,服补阳药有效后,再服症状不减。此时,我曾细细思考,是否补阳已足。但观其脉,其环唇色泽,知病情仍为阳虚,于是加足四逆汤用量,以恢复病人的真阳。至今,病人病情稳定,逐渐好转。目前病人尚在治疗中。
请大家讨论。
关于用附子的指征,我总结了一些,不一定完整。下次发上来。
我用附子是有严格的指征的,这里可以简单地说一下。
脉微细,但欲寐。这是典型的少阴证的表现。那是一定要用附子的。而且,可能要重用。不重用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但起步可以用25,30克,然后,根据病人的反应逐渐加大用量。一般对于重症患者,可以用到上百克。病人越服越精神。
另外,还有四肢发凉,或冰冷,或大汗出,动则汗出。或乏力。或精神不振。或畏寒畏风。或面色苍白,或环口唇苍白,或下焦包括下肢无力,发冷,或头顶畏风明显,寒痹等等。皆是附子的适应证,且可重用。
我这儿还有一些典型的病例,找个机会,发上来请大家提意见。
临床上,我用附子近乎100%,也就是说,大多数病人我都用上了附子。且效果明显。大概阳虚是当前亚健康状态的主证吧。
感谢各位的支持. 最近在国外呆过一段时间,刚回来.关于用附子补阳的问题,我想还是要再补充一点东西。也算是个人的观点,请大家临床谨慎,慢慢地自己体会。千万不可莽撞图快,以免伤人。
一、当前之病证,以阳虚者为多见。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滥用抗生素,激素,过于兴奋运动社会交往以及生冷食物冷饮等,均伤真阳。而且,表现多为阳虚之证。脉有力无力是阳虚与否的关键。有力,多不是阳虚,无力多为气,阳之虚,临证可以细辨。临床上,我用附子配人参,黄芪,党参是非常多见的。
二、用附子之类药是要有适应证的。不可见病就用。需要认真辨证。阳虚的指征很多。上面我提到一些。另外,我有个法门,对于是不是阳虚的患者,如果不明确,可以先试用他法,如果有效,就不必补阳。如果无效,甚至加重,往往是真阳不足。这时,可以试用一下补阳之品。且剂量宜小,宜轻,宜久煎。一般我的用法是,先煎附子等先煎之品,如磁石,生龙骨、生牡蛎、生海蛤壳等半个小时,然后,加其他药再煎一个半小时。
三、生附子尽量不用。我用生附子最大量是70克,治疗一例脑干脑炎引起的全身肌肉萎缩,效果明显,且也进愈。但那是剧毒之物,万万不可轻易尝试。以后,我把这个病例前前后后完整地发上来,请大家欣赏。
四、细辛有没有毒。我觉得可以这样来理解。量如果太大,往往有口麻,这也算是中毒。但以口麻或舌麻为度。不可过量。细辛一般可以用到30克,不会有什么意外。而且,一定是煎剂。听闻刘力红博士的观点:细辛根本没有毒。大家自己不妨多尝尝如何。
五、一般补阳药一服,效果是非常明显的。如果重用了补阳药而且没有效果。或是量不够重,这就需要经验了,再就是服错了药。这也需要详细地审证。千万不可轻易停药,或者换药。一般有时真的需要重用补阳之品。一直到300克制附子,都有可能的。
六、补阳药的口味问题。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我曾经治过一例下肢关节炎的女性患者。就是四逆汤加当归四逆汤加减。初服药时,她效果非常明显。腿痛消失,而且,以前初诊时没有说的症状,如经常掉头发,脸色不红润等,都大大地改观了。而且,突然有一天,她来跟我说,大夫,今天开始,怎么同样的方子,味道完全不同了呀。根本咽不下。我笑着说,行了,病已经好了。停药就是了。以后,她带来好多病人,她自己已经不用再服药了。看大家如何理解这个问题。
七、我曾经在南京中医药大学读书,听一位老中医讲过关于如何补阴和补阳的问题。他说,如果不轻易决定是阳虚或者阴虚时,千万不可贸然补阳,恐伤真阴而后果加重。可先试用滋阴之品,徐徐观察。那时我奉之为经旨,时时遵行。久则发现,不全如此。江南温病派往往视附子为剧毒,其观点有偏,误人不少。我的观点是,基本上可以先试试补阳药。当然少量,只开一天,或者两天的量。看看效果,再决定。或者,把补阳药中加生地,熟地之属,也属权宜之计。当然,这只限于辨证不清的情况。
八、劝君多读伤寒书。少看或者不看温病学派的任何观点。因为这会极大地影响你临床用药的效果。我的观点,温病学派关于滋阴一说,基本上成了现在人们保健的安慰剂。其实,效果如何,大家也知道的。但关于用大量石膏的观点,还有急下存阴的观点,则非常之高明。特别是急下存阴,对于治疗中风急性期,非常之有效。往往用一次,第二天舌苔就能恢复不少。这里不作讨论。
九、关于常服补阳药作为保健品的问题。我认为基本上可以接受。对于素体阳气不足,或者,因病阳虚,或者,久耗真阳之体,均可以小剂量四逆汤常服。即可保健,又可治疗,还可长寿。量以小为好。而且,要注意很多日常生活禁忌。下次,专文上传。请大家稍等。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至于临床要不要用附子,我觉得,大家有勇气的话,先自己买来半斤制附片,自己的尝尝鲜的为好。这样临床最有说服力。要是口麻,舌麻,上肢麻,全身麻的话,轻则服一两勺蜂蜜即可。重则速速求治为好。
我用附子禁忌很多.
简单地说,附子是温阳的,大凡阳气不虚,或者,阳盛,或者内热之病,一般不用附子。
这里是不是会有人认为,那阴虚呢?要不要用附子。
我的观点是:要用。而且一定要用。
道理我是这样认为的:食物就是阴,喝的水也是阴。如果病人阴虚,那吃东西,喝水不就行了吗?但实际上,这样不行。为什么?因为阳之不气化。也就是说,吃的喝的东西全顺着肠子下去了,排出去了,没有变成阴精为身体所用。其根本的原因在于阳虚,阳不能气化则水湿流失。因此,滋阴可以治疗阴虚,但补阳也可以治疗阴虚,而且是治疗阴虚的比较重要的手段之一。
临床上我就发现,不少表现为阴虚的患者,如口干、咽干、失眠、阴虚阳亢等症,我都用过附子,效果非常好。用后,阴虚的症状消失了。这不是课本上所列出的机械的理论,临床说明一切。
什么时候不用附子呢?
阳明实证就没有必要用。少阳证如果阳气不虚,也没有必要用。太阳证,在可用可不用之间。表阳虚就要用,象桂枝附子之辈。
但三阴证,基本上是要用附子的。太阴配理中,少阴就是四逆,厥阴配乌梅等。
治大病久病,多是三阴证。要用附子,而且,一天一天,就能看到邪由阴出阳,症状由三阴症状变为三阳症状,一步一步,按六经排列反方向而出,非常有意思。
试举一例说明:
三天前治疗朋友的女友,外感发热,伴大便干燥,朋友处以桂枝合大承气汤,药后出现尿频,尿急,尿痛,且尿中有红细胞。伴乏力、腰酸胀。西医诊为急性肾炎。其脉滑而沉。证属少阴,邪由太阳直入少阴,由于误治而致。余处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黄芪、石膏辈。两剂而尿频,尿急,尿痛皆失,今天病人出现呕吐、腹痛、腹泻,日四次、畏寒等症状,这一典型的太阴证。也就是说,邪气已经由少阴出来,到了太阴。处以附子理中加黄芪。试观明天效果如何。
记得以前在我们的论坛上见过这样一句话:治肾炎就当感冒治。非常启发我的思路。邪入少阴,就要祛邪外出。也就是说,邪之进路即邪之出路。祛少阴之邪,附子必用。使邪外出,就要用麻黄开太阳。邪进的快,如治得法,出的也快。因此,邪过哪经,就必要会出现哪经的症状,如仲景所言:知犯所逆,随证治之。
生姜以温中,散表,止呕,化湿为主。而干姜则以温中祛寒为主。具体应当根据病情定药。
至于剂量,虽然古人有治上焦如羽的观点。但这是温病家的学说。其中还有一个辨证的问题。也就是说,如果鼻炎为非常典型的上焦阳虚证,用药就不必如羽了。当重就重。
具体的剂量。至少,姜桂可以30克/味吧,可以参考仲景的真实用量,这一点李可曾经有过详细的经验,可以找来学习一下。
四逆则有变化,按照刘力红的观点,当重用甘草。他主张以土制火,颇合于临床。这一点我也经常用。按这个观点,我一般起手用附子30克,甘草30克,以后,随证增加。(大部分时候二诊三诊后,都要增加附子量,我认为我的起手用量是很低的。仅仅是探测一下病情以及病人的反应,也便于病人如果不再回诊,给病人一个安全量。呵呵。这个量是不是有人认为太大了。)
另外,看看云南吴佩衡的医案。他的观点就不同。附子可以300克,而甘草仅十数克或者更少。我认为这是一个对附子的认识观点的问题。附子少用助火,多用扶阳,重用回阳。少用时,配甘草有意义,多用,重用时,甘草作用就成了甘以润之,兼顾中焦的作用。
再者,仲景也并不是用附子时重用甘草。试看真武汤。甚至没有甘草!临床上我治疗水肿之类的阳不气化证,多起手用附子60-90克,当然根据舌脉变化而选择用量,但不管如何,我的用量很大。效果是病人的水肿减轻很快。方中还有一味药非常关键,就是生姜。这味药一定要重用。多少克合适?至少30克,或者60至90克,三片生姜在这个方子里是骗人的东西。不用到这个量,就没有好的效果。虽然你重用了附子,也必要要把生姜的量保证了。
附子的用量,很有学问。我还没有完全参透这个量,也在努力中。
少时我用过12克附子,多时,目前我在用生附子120克,制附子我也用到了300克。效果如何呢?神奇!!!但把握这个量是不容易的,一定要从你认为的安全量开始。不要过分追求效果而呈能!!!为医者,可不慎之。。。。。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2006/02/08 10:22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13336字节]
一源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2 积分: 316
现金: 5961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294 篇
精华: 3 篇
资料:
在线: 132 时 58 分 11 秒
注册: 2003/12/25 09:10pm
造访: 2006/02/17 06:52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19 楼]
郭贞卿 沈韶九
祝味菊http://www.gmpgsp.cn/jiankang/Article_Print.asp?ArticleID=1449
[补充该文...]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编辑 删除 2006/02/08 10:36pm IP: 已设置保密 [本文共98字节]
一源
等级: 论坛首席讲师
信息:
威望: +2 积分: 316
现金: 5961 元
存款: 没开户
贷款: 没贷款
来自: 保密
发帖: 294 篇
精华: 3 篇
资料:
在线: 132 时 58 分 11 秒
注册: 2003/12/25 09:10pm
造访: 2006/02/17 06:52pm
消息 查看 搜索 好友 复制 引用 回复 只看我 [第 420 楼]
蜀中女名醫郭貞卿(四川 梓潼縣人 1892~1983年),出生 於中醫世家,早年求學 于成都國醫學院,得李斯 熾、鄧紹先等名師指點,除精於內、婦兒科 內治諸法外,也長於針灸、推拿、外用藥物等法,尤以一 指禪推拿為絕。 臨證常內外合治,屢起 沉屙痼疾,積有豐富的經驗, 臨證六十餘年,救人無算。因晚年體力減弱,指針推拿力不從心,而思古人 亦刺亦摩砭石之術,從用各種形態的鵝卵石作為治療工具到用木加工成不同的工具以施術於人體的不同部位而創立了 砭木療法。
郭氏砭 木療法以中醫臟腑學說中的十二經脈理論、十二經皮部理論、 經筋學說理論為指導, 融彙針刺、推拿、刮痧、點穴、拍打 、膏摩、溫 熨等法於 一爐。此療法不僅在防病治病、保健康復中能廣泛運用,而且對許多慢性勞損性疾病和一些痼疾亦能收到滿意療效。
[补充该文...]
所有针对咨询者的答疑 均属网友个人意见,仅供参考,与本论坛的立场无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