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942|回复: 1

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7 20:3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5/9/27 20:41 编辑

姜建国谈“千古疑案”厥阴病2015-09-22 姜建国 [url=]中医思维[/url]
点击上方蓝色字中医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思维可快速关注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导读“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走万里路不如名师指条路”,小编读书期间各种啃伤寒名家秘籍,死记硬背不少,活学实用建功难,尤其是“杂凑成篇”的厥阴病,实为泰山石敢当,难闯!本文姜建国教授谈“千古疑案”厥阴病,实为伤寒明师,条分缕析,真知灼见,令人醍醐灌顶,心中洞明,建议静笃细品,必可精进中医内功。
·
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姜建国,男,1953年生,师从徐国仟、李克绍教授。现为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名中医。著有《伤寒思辩》、《伤寒析疑》、《伤寒释难》三部学术专著。全国统编《伤寒论》七年制教材、精编教材主编。
·
各位同道,大家好,我今天讲座的题目是“厥阴病及其临床问题”。
·
厥阴病可以说是《伤寒论》中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伤寒论》的疑难争论问题非常多,但大多数都以某一条、某一方为单位来争论的,而厥阴病是作为六经病之一,以整个厥阴病为争论的对象,究竟什么是厥阴病,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说它是《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
·
我先给大家举几个例子。一个是民国的医家陆渊雷,这个人很有学问,他一生研究《伤寒论》,对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很有造诣,但讲到厥阴病篇的时候,却下了个定义:“伤寒厥阴篇竟是千古疑案”,意思就是搞不清楚。不但他搞不清楚,“千古疑案”就是说历代伤寒注家都没有搞清楚,而且因为厥阴病篇的条文杂乱无章,理不出一个头绪来,因此他认为这是“杂凑成篇”的,这是一个很有学问、很有造诣的专家所说的话。
·
又如咱们的全国五版《伤寒论》教材,这本教材编写得还是非常好,是大家公认的一部水平比较高的教材。它的编写没有按照原文的顺序,而是以方证归类,基本上每一个病篇都以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这四个部分作为编写体例,但只有前面的五经病是按照这个体例来编写的,到了厥阴病整个体例就变了,没有本证了,直接就是上热下寒证、下利证、呕哕证、厥逆证……
·
换句话说,厥阴病篇56段条文,这么多的方证,究竟哪一条是本证,教材不讲了,为什么不讲了?因为讲不清楚,五版教材是全国著名的四位伤寒学家编写的,而他们四个人的意见就不统一,所以最后干脆厥阴病篇就不按照这个体例往下写了。大家想一想,在一本国家级的教材中,编写体例都前后不一,这是比较严重的问题,但是却无可奈何。所以厥阴病确实是个难点。
·
我个人认为,争论的焦点就是:究竟什么是厥阴病?厥阴病56段条文,只有4条带有“厥阴”二字,明确讲到是厥阴病,其他52条都没有写。我个人认为是我们分析问题的思维出了毛病,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研究厥阴病的时候,都把眼光盯在了“厥阴病”三个字上。而没有从更深层次思维的角度来研究用什么判断厥阴病。
·
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呢?首先应该解决的是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标准确立以后,再要确定哪一段条文是厥阴病,哪一个方证是厥阴病,只要对号入座就可以了。所以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标准确立了,什么是厥阴病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但是这个工作呢,没人提出来,也没有人做。
·
·
一、厥阴病的几个基本问题


1、厥阴的涵义
·
在讲什么是厥阴病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就是什么是“厥阴”?这也是个前提,这个前提如果不解决,就无法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所以在讲具体的厥阴病的方证之前,先讲一下厥阴的概念。厥阴的概念牵扯4个方面:
·
第一,阴气最少的意思。这是《内经》的理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讲“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两阴就是指太阴和少阴,两阴发展到了尽头就是厥阴。大家都知道,六经的分类是按照《内经》中提出的“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那么具体到三阴,太阴阴气最多,少阴阴气较少,厥阴阴气最少,这就是“两阴交尽”的意思。
·
昨天晚上有几个学员问到了这个问题,我还举了例子,将三阴病进行比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就是说拉肚子也不渴,大家都知道拉肚子是津液下泄,津液下泄也不渴,说明水量很多,太阴气化就是主湿。到了少阴,张仲景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少阴也下利,而且还“下利清谷”,但是少阴会口渴,这是和太阴不一样的,为什么少阴要口渴呢?因为少阴的阴气本来就少,再加上拉肚子,津液下泄,自然伤阴,所以口渴。
·
再看厥阴,提纲证中说:“厥阴之为病,消渴……”第一个症状就是“消渴”,与前两段条文一比较,就明白意思了,就是说不拉肚子也会渴,而且是消渴,渴的程度非常严重。将这三句话联系起来,就明白了《内经》中“两阴交尽”的涵义,所以太阴称“三阴”,少阴称“二阴”,而厥阴称“一阴”,这个一、二、三就是量的概念,就是多少的概念,就是《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讲的“气有多少,异用也。”
·
·
第二,阴阳之枢的意思。《素问·阴阳类论》中讲到:“一阴至绝作朔晦。”一阴就是厥阴,这句话是以月亮由量变到质变的盈亏变化来说明厥阴的另一个特点,即两阴交尽,阴尽生阳,阴阳转化的特点。
·
朔,指阴历每月第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第一天要生出一个小月牙,生出一线光明,因此朔就是阳的意思;晦,指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的月亮,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天上是有月亮的,但我们看不见,因为整个月体无光,没有一点光明,没有光明就是阴,就是黑暗;作,就是发生的意思。这种由阴转阳的变化是由谁所主的呢?厥阴发展到头,就会发生朔晦的变化,也就是由阴转阳,阴尽生阳。而只有“枢机”才具有这种主持阴阳转化的功能和特点。
·
第三,主肝与心包络。厥阴具体到脏腑主要是两个脏,一个是足厥阴肝,一个是手厥阴心包络。讲厥阴不能空谈,最后还是要落实到人体的脏腑经络上,否则厥阴这个概念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这个我就不多讲了,一说大家都明白。
·
第四,与少阳互为表里。中医要讲整体观念,厥阴和谁相表里呢?自然是少阳。与少阳相联系,我们就会发现他们是有共性的,这就是他们都主枢机,所不同的是少阳主表里之枢,而厥阴主阴阳之枢。因为表里相关的脏腑都主枢,因此在临床上也有共性,什么共性呢?
·
大家看,少阳主表里之枢,在临床上有一个特征性的症状即“往来寒热”,就是一会儿寒,一会儿热,这是具有少阳病特点的症状,只有少阳才有,太阳和阳明不可能有,因为它们不主枢,少阳主枢机才会“往来”。再来看厥阴,厥阴不是也主枢吗?主阴阳转换之枢,因此它在临床上也有个“往来”,所不同的是,因为它是厥阴病,表现为厥,因此是厥热往来,我们又称之为“厥热胜负”,就是一会儿手足凉,一会又发热。
·
由此可以看出,少阳、厥阴这互为表里的两经在气化上、在临床上是有共性的,而我们用这种共性来解决临床问题,从理论到临床都是一致的。
·
举例来看,332条是讲厥热往来证的条文,其中讲到厥热往来预后的判断,即“期之旦日夜半愈”。期之,就是可以预测;旦日,就是第二天;夜半,就是半夜。为什么会在半夜痊愈呢?因为半夜子时是阴尽生阳的时候,是阴阳转换的时候,所以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也讲“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尽管是初生之阳,只是小阳、嫩阳,阳气还较少,但阳气已经生出来了。半夜是少阳发生的时间,少阳是厥阴阴尽之后生出来的,因此半夜子时是厥阴和少阳,由阴转阳,由里出表的转换。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期之旦日夜半愈”这句话,即预测在第二天半夜,阴尽生阳,由阴出阳的时候能好,“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就是这个道理。
·
由此可以推断,临床上凡是在半夜子时发作的病,从天人相应的角度来讲,首先应当考虑厥阴和少阳的问题。故临床上半夜发热或半夜咳嗽可用小柴胡汤加减,我前两天曾治疗一个小女孩,其症状为睡梦中咳醒,看表正是子时12点,治用小柴胡汤加减而愈。
·
另有我同事的一个病例,患者表现为半夜饥饿,不管晚饭吃多少,半夜都会饿醒,时间也正是12点前后,几乎每天如此,跑了很多地方治疗,检查做遍只是诊断为慢性胃炎,用西药效果也不好。我这个同事接手后,开始开的几副药也不管用,后来他就把辨证的重点放在子时发病上,于是诊断为厥阴病肝虚,用李东垣《兰室秘藏》的补肝汤,主要的药物有黄芪、人参、茯苓等,结果效如桴鼓。
·
李克绍先生曾说过,大夫看病就像开锁一样,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关键是这把钥匙能不能配好,只要配好了,不在药物、药量的多少,“咔”的一下就打开了,这就是强调了辨证论治的准确性。所以这个半夜饥饿的病例也是从厥阴阴尽生阳的角度来考虑的,因此半夜子时的病,一定从厥阴和少阳来思考问题。
·
·
2、判断厥阴病的标准
·
把厥阴的概念搞明白了,我们就来谈一下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刚才讲了,我们首先应当考虑的就是判断厥阴病的标准是什么?其实判断厥阴病的标准和判断前面五经病的标准都一样。以阳明病为例,阳明病有两大特色,第一个特色是主热主燥,这反映了阳明气化为病的特点,《素问·至真要大论》说:“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就是说少阳和太阳的阳气合起来就是阳明的阳气,阳明的阳热最盛,热是阳明的一大特点,承气汤、白虎汤都是泄热、清热的方子。
·
阳明气化的另一特点是燥,阳明主胃肠,胃和脾同居中焦,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一燥一湿,既矛盾又统一,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承气汤证的大便干燥,白虎加人参汤证的口燥渴,都反映了阳明燥的特点。阳明病的第二个特色就是病位在胃肠,其大便秘结、腑气不通的表现,反映了阳明主受纳、腐熟、传导的特点。
·
现在再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第一,反映厥阴病的气化特点,即两阴交尽,阴气最少,阴尽阳生。第二,反映厥阴病的脏腑特点,即肝与心包络的病变,只要能反映肝或者心包络的病理特点的,就可以考虑厥阴病,否则就不是。
·
我们的分析思维分了三步:第一,确立标准;第二步,对号入座,把厥阴病篇56条原文逐条对号入座,符合这两个标准中的任何一个就可以判断为厥阴病,否则就不是;第三步,确立本证之后,就会发现厥阴病可以分出本证、兼证、变证、类似证,而且厥阴病是以本证和类似证作为重点的,兼证、变证的内容非常少。
·
学习《伤寒论》是非常有趣的事,对比一下六经病篇,厥阴病是六经病的最后一篇,太阳病是六经病的第一篇,太阳病是以本证和变证为主组成的,而厥阴病篇是以本证和类似证组成的。
·
·
通过分析发现厥阴病篇符合判断标准的一共有五大本证:
·
第一,上热下寒证,也就是厥阴病提纲证,326条;
·
第二,厥热往来证,这部分条文比较多,张仲景没有处方,主要是判断预后的,包括331、336、342、341、334、332条;

第三,厥阴厥逆证,即手足发凉,也称四逆,这里主要是当归四逆汤证,即351、352条,讲的是寒厥,339条讲的是热厥,即厥阴厥逆证既有寒厥也有热厥;
·
第四,厥阴下利证,也就是著名的白头翁汤证,371、373条;
·
第五,厥阴寒呕证,又称呕哕证,就是著名的吴茱萸汤证,378条。
·
共有五大本证,上热下寒证和厥热往来证反映的是两阴交尽、阴尽生阳的厥阴病气化特点,厥阴厥逆证、热利证、寒呕证反映的是足厥阴肝病的脏腑病变的特点,因此这五大证都符合判断标准,所以我们就可以说这些就是厥阴病本证。
·
·
3、厥阴病篇的组成特点
·
我刚才说了厥阴病是由本证和类似证组成的,我们把本证树立起来以后,大家再来看一下有哪些类似证?我们发现围绕本证有四大类似证:
·
第一类是厥逆证,有热厥的白虎汤证,寒厥的四逆汤证,蛔厥的乌梅丸证,痰厥的瓜蒂散证,水厥的茯苓甘草汤证;
·
第二类是围绕厥阴提纲的上热下寒证,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麻黄升麻汤证;
·
第三类是下利证,有四逆汤证、通脉四逆汤证、小承气汤证;
·
第四类是呕哕证,包括通脉四逆汤证和邪壅哕证。
·
需要注意的是,类似证不属于厥阴病本证,而将其放在厥阴病篇的目的只有一个,即类证以鉴别。张仲景的另一本书《金匮要略》中最主要的辨证方法就是类似证鉴别,张仲景把临床表现相似的证候放在一个病篇,其目的就是类证以鉴别。同样《伤寒论》中也用了这种写作手法,比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是胃热脾寒,胃是阳明,脾是太阴,和厥阴没关系,麻黄升麻汤证是肺热脾寒,肺是手太阴,脾是足太阴,也与厥阴无关,所以都不能放在厥阴病本证中,放进去也不合适。
·
厥阴病篇这么多的厥逆证都是为了与当归四逆汤证、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证类证鉴别的,也就是说这些证都有厥但不是厥阴病,白虎汤主治阳明病,四逆汤主治少阴病,乌梅丸主治蛔虫病,瓜蒂散主治痰厥,茯苓甘草汤主治水厥,都与厥阴病没关系。下利证中四逆汤、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寒化证,小承气汤证的热结旁流属阳明病,也都不是厥阴病的下利,只有白头翁汤证的下利才属厥阴病。呕逆证中通脉四逆汤主治少阴病,与381的邪壅哕证,一虚一实,都是呕哕证,都是阳明和少阴的病,不是厥阴病。这四大部分类似证占了厥阴病篇很大篇幅,所以我说厥阴病篇是由本证和类似证组成的。
·
下面我要问一个问题:本证是五大本证,类似证是四大类似证,为什么?你会发现厥热往来证没有类似证,为什么
·
(学员回答:因为您刚才讲了,厥阴是阴阳之枢,其他病证不具有这个特点。厥热往来证反映了厥阴气化为病的特点,其他病证无论如何相似,因为不主枢,所以不会出现这一病症。)
·
非常正确。少阳病101条讲“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大家都围绕着“一证”争论,但只有一个证大家都不争,就是“往来寒热”,见到往来寒热就是最典型的“但见一证便是”,用小柴胡汤就行,因为只有少阳病才会见到寒热往来,太阳病和阳明病不可能有。同样的道理,只有厥阴病才具有厥热往来证的临床特点,太阴、少阴不可能有,因为它不主枢,既然这样还用类比鉴别吗?因此有五大本证,却只有四大类似证。
·
这是我要讲的关于厥阴病的前半部分,在这一部分主要明白这么几个问题:
·
第一,厥阴病是《伤寒论》最大的疑难争论问题,历代医家围绕厥阴病做了很多研究,但最后仍然没有定论;
·
第二,问题出在分析思维上,不应该只把眼光盯在“厥阴病”三个字上,我们首先应当确立判断厥阴病的标准;
·
第三,这个标准和前面五经一样,确立了标准之后,把条文对号入座即可,通过对号入座我们就会发现,厥阴病篇是非常有条理的,一点也不乱,主要由本证和类似证组成。
·
·
下面主要讲一下有方证的四个本证,因为时间关系不能全面展开讲,请大家见谅。
·
限于篇幅下文内容没有刊发,感兴趣者可以点击页面底部左下角的“阅读原文”查看。
·
本文摘自中医不老哥的新浪博客。
=========联系我们=========
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发邮件至:
zhongyisiwei@foxmail.com
中医思维,品文化慧生活,获取更多精彩内容,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关注微信公众帐号:zhongyisw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url=]阅读原文[/url]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发表于 2015/9/28 17:3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没有高收说说这篇文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4: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