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96|回复: 7

学习《伤寒论》的疑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7 06:5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学习《伤寒论》的疑问
很多人讲解《伤寒论》,认为: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称之为阴证。表病的阳证称之为太阳病,阴证称之为少阴病;里病的阳证称之为阳明病,阴证称之为太阴病;半表半里的阳证称之为少阳病;阴证称之为厥阴病。那么要问:太阳病既然属于阳证、热证、实证,为什么要用辛温发散药?风邪、寒邪属于阳邪还是阴邪?外感风寒究竟属于阳证还是阴证?“阳证用阴性药,阴证用阳性药”,难道这是错误的吗?

发表于 2015/9/27 20: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病既然属于阳证、热证、实证,为什么要用辛温发散药?
太阳病再加上一个表证呀。

阴虚阳亢。

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称之为阳证;
亢盛有二种,一种是真亢进,一种是代偿性亢进。

太阳病总体来讲还是阴虚阳亢的代偿性疾病。
发表于 2015/9/27 20: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亢进一般是真热假寒病,
代偿性亢进是假热真寒。
发表于 2015/9/29 08: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太阳统六经,有伤寒有温病,有热证有寒证,不是一概用辛温发散。太阳的阳证,必须结合虚实辨证。正邪相争,有发热恶寒的反映,就是阳证实证。
风寒证候属实者为阳证,风寒证候属虚者为阴证。
阳证用阴药,阴证用阳药,没有错。但要辨别阴阳的真假,无失病机。否则病机判断错误,就会出错。
发表于 2015/9/29 08:0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总之,伤寒六经病都必须运用八纲辨证,才能确诊病机。
 楼主| 发表于 2015/9/30 10: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是,很多人认为,甚至医书上也讲,三阳证属于表证、实证、热证,三阴证属于里证、虚证、寒证。这又如何解释?我对这种说法持否定态度!
发表于 2015/10/5 22:0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阴三阳与八纲的对应关系乃一般地而不是绝对地划分。只能说三阳证多热、实证,三阴证多虚、寒证。如少阳证就是虚实夹杂的,厥阴证就是寒热错杂的。
    建议多读几遍原著,并参考胡希恕、刘渡舟两家的讲解,一定会有所领悟。
发表于 2015/11/27 12: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太阳病分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使用的药物也只有桂枝汤和麻黄汤及其加减方
太阳病的产生是外邪和内伤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太阳中风是内伤为主,太阳伤寒是外邪为主;
以太阳伤寒为例,人体受到寒气的侵袭,身体毫毛,毛孔立马收缩,这是人体的自然的反应。结果导致身体内的热量散不去,身体发热明显,一方面外面的寒气不减,人感到寒冷,另一方面身体内部的热量又散不出去,故发热恶寒,皮肤收缩,压迫引起骨节疼痛。,身体内热,故脉是浮的,就是一摸就可以摸到,没有汗,血脉中的水汽较多,脉显得比较紧硬。治疗就简单了,把毛孔打开就好了,增加身体的热量就不怕冷了。所以用麻黄开毛孔,桂枝抑制麻黄出汗太多,加入甘草滋润骨节,加入生姜增加身体的热量。
太阳中风是为例也是寒气侵袭,毛孔也应该立马收缩,但是这个毛孔受到内伤(也就是这个毛孔怎么也收缩不了)的影响,一直有汗出现,外面怕冷,里面流汗,里面也是热的,故脉浮,但是血脉中不断有液体流出,脉就是软的(脉缓)。治疗就简单了,加生姜增加身体热量,外面就不怕冷了。另外把毛孔收缩不了的现象解决就好了,用桂枝(认真看看桂枝甘草汤就明白桂枝是收敛的)收敛毛孔,红枣补益血脉,甘草润经脉关节,缓头项强痛,关于芍药(看看芍药甘草汤芍药缓腹痛,四肢不伸,桂枝芍药汤加芍药汤有增加腹泻的作用)主要是治疗不大便(伤寒中,常有太阳病,医下之的字样,就是因为有不大便这个症状才有使用芍药)
所以太阳病才有用辛热之药
一家之言,贻笑大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4 1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