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606|回复: 0

如 何 改 变 中 医 的 命 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5/16 12:45: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 何 改 变 中 医 的 命 运
                     本文初作于1998年2月,某些言辞不免过激,但慧剑一劈破无明,昭昭日月天上挂,其良苦用心可鉴日月,非饱食终日、不学无术者流所能指责。
          1、        不固步自封,以现代科技手段来武装中医的诊疗方式。比如脉象仪的研制
与利用便是一个,但急需深化研究和普及应用。中医传统的诊疗方式与现代科技的进步脱钩太久远了,中医人应当以“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急迫心情来汲取相关的现代科技知识。
         2、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西医药的给药方式来改进和丰富中医药的剂型,以大幅度地提高中医药对急危重症的急救水平,以及方便病家对药物的携带与施用。
        3 、汤剂用药规范化(非胆小化)。用药在汤剂没个准,是中医难以让人掌握或太让人以为谁人都可掌握的原因之一,也是中医药常受习惯于量化标准的西医人士所鄙夷轻视的一个原因。
        4、建立现代化的纯中医药诊所或医院。当前各诊所,包括各中医院,实际上多是中西医结合并多以西医为主的医院,中医始终是个受歧视、排斥的附庸或点缀、象征。特别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全国如雨后春笋般忽然冒出来的众多县级中医院,都是作为上边下达的硬任务匆忙强行组建起来的,因而庙建好了,多半没有和尚,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难怪有知情者慨叹:真正的中医尚在民间!
        5、中医人不能自卑,要自己瞧得起自己。中医同行,包括科班出身的诊所、医院从医人员,与民间广大的中医、草医师之间,要相互学习,相互尊重,切莫互相贬低,互相撤台。现代西医对疾病的诊疗,主要得依靠各部门科室团结协作,个人在其中的作用不是很突出。而中医相反,它主要是凭借个人独立的智慧,因而中医人最易自视甚高,同行嫉妒。但是为了整个中医的命运,同行相忌的旧观念,理当为今天的中医人所摒弃。
        6、加强合作,形成中医药的规模效应。中医人由于嫉妒或自视过高的不正常心理作祟,不愿相互合作,而宁可各自为战,“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使中医始终只是小打小闹,从整体上同现代西医没法相比,自惭形秽,积久难返,终造成今天西医阳亢而中医阳萎的痛心结局。
        7、政府的医疗卫生政策不应当限制中医药的发展。卫生行政部门的决策者或执行人多为西医科班出身,在有关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或执行中,势必自觉不自觉地向西医倾斜,而对中医的扶持则显得相当不够,甚至在有意或无意中反而给予了某些致命的限制,比如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以致有一技之长的中医人不得不转入地下,而民间的许多高人绝活,最终也只有面临湮没失传的命运,无奈而别无选择。
        8、中医的诊疗收费应大幅度提高。当前,和西医相比,中医让病家所花费用太低太低,显然和中医的价值极不相称。利润太低,也不利于中医药整体的滚动发展。比如,不少极为有效的老牌传统中成药,因无利润甚或倒亏而被迫停止生产,代之而起的是名目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而又易于造成药源性疾病的真假西药成品充斥市场。况且收费低廉而致低贱,中医因而在业医者自己,特别是广大病家尤其是富裕病家眼中失去尊重。
        9 、允许并鼓励私人带徒和办学。中医的兴盛取决于大量的中医药人才,而真正的中医快到无人才的地步,青黄不接,令人堪忧。私人带徒是解决中医药人才馈乏的一个有效的传统措施,值得大力提倡。若私人有能力办学,以培养中医药人才,也应当获得国家的认可,而不能一概红灯以禁。如许措施,中医尚不能兴盛以改变命运的话,那是何该寿终正寝,天要灭之了!(咱们重庆直辖市连一所官办的中医学院都没有,遑论其它!—— 1999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0:2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