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8/21 15: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舍友踢足球时不慎踝关节崴伤,肿得很明显,先问了骨伤专业的班主任,老师说用凉水泡脚,睡觉时双脚垫高。因为刚办完中药饮片展览,我手头有一些剩余的中药,便选了活血化瘀的药物——土鳖虫、苏木、丹参,用哑铃碾碎,加点二锅头酒给他敷上。这种做法在理论上讲应该是不对的,因为还没有止血就活血了,但是有的活血药小剂量也可以用来止血的。第二天,看到肿好像下去了一点,现在想想,其实是肿势由局部变成周围组织漫肿了。当时误认为用药见效了,很高兴。下午老师带着患者一起去了医院,拍片是骨折。很小很小的一点,几乎辨认不出来。
打石膏的医生得知我们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北中医”)的学生,有意问我们中医如何治疗。比如:“用凉水泡脚是为了止血,再用活血化瘀药岂不是又要加重出血?”我们哑口,老师也不说话。我觉得很受打击,很耻辱。回来之后,我就思考,并且开始用理论联系实际,想到了《阴阳应象大论》中的话:“气伤痛,形伤肿。是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扭伤都是先痛才肿的,应该属于“气伤形”,但明明是由于形体的损伤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为什么不是“形伤气”呢?用凉水泡和用活血化瘀药敷是矛盾的,中医如何处理呢?又如何解释?这种问题相对偏于理论,所以就问教《中医基础理论》的老师了。老师回复说,可以认为是气滞然后血不行,所以是“气伤形”;凉水泡脚止血是“急则治其标”,活血化瘀是“缓则治其本”。收到回复后我很兴奋,既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又加深了对一些中医理论的理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