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791|回复: 6

如何学习伤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4 16:3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何学习伤寒?


这本是个旧贴,但是最近见到了几个老师,其中一位是中年学医,初学医就学的是伤寒,五年时间,临床和理论均已不凡。这个就加深了对这篇旧贴的感受,现在再发出来,供大家参考,学习,批评,实践……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1)

伤寒论乃圣人之书,如果有心学习中医的人一定要终生反复研读伤寒论,才可以在中医上有所成就,才可以谈得上救死扶伤。后世的医书没有一本比得上伤寒论,但是后世的学医之人很多耗尽一生心血也难以窥透伤寒论的真谛,终生都是门外汉,每每想到此处都令人心生遗憾,更加想不到我竟然会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中医走向灭亡!

本公主五岁学医,十六岁凭借医术游走于京城,借医术行走于世间,得中医之恩惠不可谓不深。在京城偶遇异人,才知伤寒论的美不胜收,才知伤寒论里有夺天地造化的大秘密。当年异人师傅打掉我的狂妄之心,并且蒙其授受之恩,想想师傅他老人家一生的绝学只传了两人,除了我还有一位我从未谋面的师兄,由于本门派历代都只单传,师傅能够破例肯点拨我、收我为徒,都是宿世的缘分。

目前,也不知那位师兄是否尚在人世?是否传有门人?

学习伤寒论之所以难,是因为大家学习的方法不对,本公主曾经也在这个问题上浪费了十年的时间,上至药王孙思邈下至叶天士,其实都犯了和本公主当年同样的错误。关于如何学习伤寒论,本门派有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秘诀,那就是学习伤寒论必须要最低阅读三千遍(阅读,需要读出声音),并且能够倒背如流,看似很愚蠢、很简单的方法,但是其中有至神至妙的奥秘,只有这样才能够于医圣张仲景心心相印,学习中有任何的疑惑,都可以得到鬼神的帮忙,得到医圣的指点,实际上是你自己的精诚所感,自然可以和医圣心灵相通,得其真传。其中的神妙之处,不是语言所能描述。学习伤寒论不能看任何人的注解,不管他多有名气,我们都只看、只读原文。

但是大家一定要过文字关,文言文和繁体字一定要过,所以大家要准备一本康熙字典和背诵古文观止,阅读伤寒论的时候一定要读繁体字的(赵开美版本),另外希望大家能够同时诵读四书五经、内经、神农本草经,以上的学习方法都用学习伤寒论的方法,学习经典不是靠你的思维、不需要靠你的理解力,凡是通过你思维理解的基本上和垃圾等同!我交给大家的这个方法是古圣先贤代代相传的方法,只不过今人愚昧早已失传,今天我传给大家,请大家切记!凡是还没有阅读伤寒论三千遍的朋友,以及不懂文言文和繁体字的,文墨不通不做医工,人贵有自知之明,奉劝你千万不要说自己是中医。南无阿弥陀佛!


另外想知道同修当中还有谁像“得道书生”那样发下大愿,出来露个脸,小公主很想认识你!

(注:凡是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修行人,就不要学习伤寒论,将你剩下的时间一心念佛、老实念佛吧,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以治疗人世间的一切疾苦!)


(2)我背诵《伤寒论》的心得体会

作者:徐风瑞

首先感谢仲景先师,我们大家聚集于此,都是仲景的恩泽。

做对联云:仲景区区二百六十方,岐黄鼎鼎一千八百年!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历代名医莫不是扎实的背诵基本功开始学起。这是最快最好最稳妥进入中医之门的办法。

列举名老中医之路里面的记载:

(1)吴棹仙(四川名老中医)
老师......中年弃儒从同乡李同庆公习医......以陈修园公余十六种为教材,命先师诵读。如是二年,先师对《伤寒论浅注》正文与注释,皆能背诵,为以后走上医学道路奠定了基础。……先师对《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不仅都能原文背诵,且字斟句酌,做到了解经字字有出处。

(2)陈鼎三(四川名老中医)
十五岁从文学医,后拜师于邑之宿医陈颖川。陈老潜心歧黄,嗜书如命,不仅能背诵四大经典著作原文(其中《内经》是重要篇章),且能背诵一些名家的注释。陈老主张背诵一些经典著作和经典条文,他能全文背诵《伤寒》、《金匮》、《本经》、《温病条辨》及许多重要注家之注。对《内经》的重要篇章皆能大段背诵,对注家更是如数家珍。中年以后,据自己历年来的体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可囿于背诵,但又不可不背诵,应该有重点的背诵(这可不是那些不背书就要“灵机活动”者的借口)。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晋书·杜预传》)。

陈老为什么主张背诵呢?他认为临床经验用文字表现很难全面,而读书人对同样的文字之理解,又会受到文化水平、临床经验、阅历、判断力和想象力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还原到作者所需要用文字表达的实际情况,其准确性就比较差。我们根本不可能走到已经作古的前辈名家面前,由他们通过实际病例讲解总结成文字的东西,既无名师亲授的可能,那么就只有通过精读,反复读,以至背诵,再在临床上去反复揣摩,从中悟出真谛,这是其一。其二,经典著作中的条文,乃是从无数病例中总结出来的具有规律性的东西,也就是俗话所说万变不离其宗之宗。记住它,背诵它,就能在临床上触发思绪,吃透精神,从熟生巧,别出心裁。

(3)张珍玉(山东名老中医)
我十六岁时,父亲便让我一面上学,一面在业余时问和哥哥一起学习中医。首先学习浅显的内容,背诵《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替。《索问·着至教论》提出知医应做到「诵」、「解」、「别」、「明」、「彰」,父亲也要求我们从背诵入手,先装进肚子里,再慢慢消化、吸收。起初父亲不给讲解,又没有通俗版本,全凭死记硬背,非常吃力。父亲家教甚严,过一阶段就考我们,提出其中的一句,我们必须熟练地往下背诵。我和哥哥互相督促,互相问答,睡觉前背,走路时背,上厕所也背。学识渐进,背诵也渐容易了。二,年间把《医学三字经》、《药性赋》濒湖脉学》、《汤头歌诀》都背过了。然后开始攻读王冰次注「内经》、陈修园的《金匮要略浅注》、《伤寒论浅注》,也是先背诵。虽然都有注释,也不准看。

(4)谢海洲
经典著作是中医理论的源泉,有了熟读乃至重点篇章能够背诵的硬功,博览各家各派,才能抓住重点。老一辈所以能引经据典,脱日而出,如数家诊,就是困年轻时下过一番苦功。经典读熟了,以后才有豁然贯通之妙。尤其在青少年时,奠基更为重要。我四岁时,随祖父课徒的学生念些歌赋,虽不理解,念得多了,也就记住了。背,不单纯是记忆的问题,还有加深理懈的作用。学习方歇、药物更是如此,不背不成。熟背才能得心应手,口到笔到,熟能生巧。临术时初有方,后无方,最后又有方。这种意境都是背诵、记忆、实践、提高的过程。背诵开始要少,由少而多,积腋成裘,积沙成塔。到一段落,可以暂放,再另起第二段落,记熟了再开始第三段。《金匮要略》我就是这样分条分段背诵的,一共四百条都能朗朗上口,永志不忘,并可由此及彼,互相联想,互相印证。这种背诵的「童子功」,对学中医的人是必备的。

(5)方药中
我一开始学医,老师就要求我背诵《伤寒》、《金匮》原文,背诵经络走向及穴位,并且在恃诊时,经常结合病人情况提出问题要我当场解答,口述方名要我开药,口述穴位要我扎针,甚至何以用此方,何以选此穴,亦穷加诘问。一旦处方开不完全或找不到穴位,老师就勃然变色,自己提笔开方,自己动手扎针,弄得我面红耳赤,坐立不安,只好下死功夫,夜以继日,不敢稍懈。

在《名老中医之路》书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些真正到达所谓“师其法不泥其方”“圆融通达”境界的大师们,没有一个不是从扎扎实实的背诵记忆开始的。没有一个不是谆谆告诫后学,要打好基本功。

我是从2011年一月开始背诵伤寒论的,花费了大约五个月的时间,可以说,我会背诵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是整理一个最权威的标准版本

然后就按着性子慢慢背诵了,首先要把伤寒论分成三或者四部分,每天只读这一部分,轮流进行。这样全篇都可以得到熟悉,不会出现前面很熟,后面没见过面的情况。

也可以直接从后面开始背诵,比如说直接从少阳篇开始背诵,也可以杜绝出现前热后冷的情况。

寒假期间,大部分学生都离开学校了,我就在学校教学楼楼顶上一个空间里面和同学一起大声朗读,十几天后,临近过年的时候才回家。

每天只需要读,不需要用力去背诵,要求吐字清楚,声声入耳,不可贪快。有时候看起来最慢最笨的方法却是最快最好的方法。

现在中医学子浮躁迷茫者很多,被五运六气,周易八卦,火神派之类迷惑不少。自己不去扎扎实实背诵东西,根底柔弱,就容易被这些学说干扰。好比站桩都不会,却要学习什么天马流星拳,最后镜花水月一场空,徒徒耗费青春。

背诵伤寒论有什么好处呢?

就是在学习伤寒课程,看经方医案,或者其余经方书籍的时候,能很容易的听懂看懂,如果方剂也可以熟练背诵的话,看了别人的经验就可以直接应用了。

还能够建立一种六经(六病)的思维体系,好比拥有大海中的指南针一样的感觉,这些都是从背诵中得来。

我继续背诵了全部经方的组成成分,现在主要背诵《金匮要略》和后世方剂。受益良深,深深惊喜背诵了伤寒论,以及经方方剂的组成成分以后别人的经验就可以被我应用起来。

中医的学习并不难,只要心思单纯一点,不被各家学说干扰,认定一个路子,一家学说,直接当下承当下来,全身心投入于此,就可以大大缩短学习中医的过程。古人云: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对于中医的学习现状,我深深担忧,眩人心目的学说如此之多,却极少有人出来说中医基本功---背诵记忆原文的极端重要性。

我每每向人强调背诵的极端重要性,就有人说背诵会成为死读书,“尽信书不如无书”,要“灵机活动”之类的话。我也无可奈何。有人更是以自己记忆力差为借口,但我更不相信一个智力正常的儿童或者成年人读诵伤寒论三四百遍还不会背诵。只是懒惰的借口罢了。

我认为早期读书,强调背诵,对初学来说,确是一个最值得重视的好方法。清·章学诚说:「学问之始,非能记诵。博涉既深,将超记诵。故记诵者,学问之舟车也。」(《文史通义》)涉山济海,少不了舟车,做学问也是如此。只要不是停留在背诵阶段,而是作为以后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那么,这样的背诵便不得以「读死书」诮之。

很多人宣扬中医要活学活用,“师其法不泥其方”,自谓圆融通达,俨然已经获得灵机活法。打探一下其人根底,往往基本功并不牢靠,没几个人会背诵《伤寒论》以及常用方剂准确组成,多是沽名钓誉之辈。反而那些真正获得灵机活法的经方大师们却不断在对后人强调基本功的重要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我梦想建立一个基本功扎实的经方协会,要求每一个会员必须集体读诵《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及方剂歌诀三百遍以上,第一步达到字字句句熟练背诵,脱口而出的程度。然后再制定必读书目,严格执行,步步检查。我想这可能是发展中医后备力量,形成求真务实之风的一个好做法。


今天在阆中祭拜袁天罡先生墓时,墓碑的上联很让人感慨“人诚杰也成败利鈍动心忍性当是百炼出者”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俗话说:人下功夫,功夫才能上身。
百炼成钢,我们可曾泡在里边炼过?更不要说几百次了?
最后用文章开头,那个老师的话来互相鼓励一下:不吃这个苦,不下这个功夫,休想,知道中医学的奥秘,休想,走进那个门……
上海聚贤山房古琴课程咨询: 王老师微信 j988841 电话15921988841     



发表于 2015/9/8 12:50:3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公主指明方向
发表于 2019/3/18 23:4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叹!现在从头学起,只求不碌碌一生!
发表于 2019/4/23 06: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unjingxin1955 于 2019/4/23 06:14 编辑

先生推荐的《伤寒论》学习方法,未见什么新意,无非反复诵读背诵,不同的是此贴要求三千遍!这就是所谓新了。其实只要背诵下来,三十遍或者三遍终身不忘,可否?
      记得先生有一篇学习伤寒的入门文章,即两个百分之十。一个是伤寒论的百分之十,这就是是其中的太阳病证并治,然后首先掌握其中的十个治疗外感三阳病的十个方剂,从此入手,理论联系实际,为自己或者家人尝试治疗外感伤寒病,以此建立信心,然后再深入全面学习,直达背诵境界,我认为此法可以叫做管中窥豹法,这才是快速或者加速造就中医人才,或者说成批量造就中医人才之法。而先生推荐的此法,其实还是在难为初学者,吓唬初学者,没有三千遍,你不要学伤寒了,也不要谈给自己以及家人用伤寒方保健了,是不是会有如此弊端?
发表于 2021/6/4 20:5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0 21: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