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用户名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0641|回复: 17

辅行诀实践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16 10:34: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辅行诀,重实践,学以致用,发来本人最近医案以资参考:





小泻肝汤治疗腰痛案
    马某,男,41岁,2015年6月30日初诊。左脉弦大滑数,右脉弦大滑数甚于左,鱼际细滑。舌质淡红,舌尖稍红些,面色明润。主症:腰胀痛,因劳作之后发生,已经一个月。缘劳伤肝气,郁而化火,脉数胀痛,宜小柴胡汤加白芍,即大阴旦汤药法:柴胡15g  黄芩12g  旱法夏12g  党参10g  炙甘草6g  白芍g12g  生姜3片  大枣3枚  3剂。7月3日二诊,腰胀痛好转,多汗,改柴胡桂枝汤加牡蛎、杜仲。三剂。
    7月6日三诊。腰胀痛已止,但隐隐痛,口干多汗,舌尖嫩红,脉弦稍数,是肝火犯肺,小泻肝汤加五味子:白芍30g  五味子30g  枳实10g  干姜10g  三剂。
    7月10日四诊。腰隐隐痛好转,仍口干多汗,舌较红,脉弦稍数,因肝肾同源,水虚肝实,前方加生地30g  3剂。7月13日五诊,汗收渴止,腰尚隐隐痛,六味地黄汤加肉桂善后。
    大补肝汤治疗肝阳上亢案
    杨某,男,70岁,2015年7月11日初诊。脉弦滑上鱼际,右强左弱,舌光红裂纹,鼻尖红。主症:头昏三天,步履不稳,颈项发热,嗜睡,饮食二便可,口不渴。舌红开裂,脉弦右甚,乃肝阳上亢,乘胜脾土而嗜睡,反侮肺金而肺窍色红,上盛下虚则头昏而步履不稳,长期血压高可资参考。以小补肝汤和肝脾,加味咸属火的旋复花抑制金气之上逆,佐苦补的生地黄、竹叶滋水以涵木,多面兼顾,是为大补肝汤,照辅行诀原方调整份量予之:桂枝15g  北五味15g  干姜6g  淮山30g  旋复花10g  赭石30g  淡竹叶6g  生地30g  3剂。
    7月14日二诊,大补肝汤三剂,头昏、步履不稳、颈项发热、嗜睡等症明显好转,原方去旋复花加白芍15g  五剂。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12: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益民老人 于 2015/7/17 12:26 编辑

    《辅行诀》的宗旨是以阴阳五行为指导思想进行辨证论治。不过就其内容的多寡而言,论阴阳五行应五脏杂病的证治多一些,其学术价值也高些;论阴阳辨证论治外感天行少一些,只是对《伤寒论》的一些方证作了说明,发挥而已,其学术价值不如前者。因为《伤寒杂病论》论广《伊尹汤液经》已经包括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方证,而且明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参考了这么多古代经典著作,并且长期平脉辨证,有着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著作成《伤寒则病论》。所以并非如辅行诀说的“宏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并没有这么简单的事。
《辅行诀》根据五行应五脏的理论,其五脏用药法要主要针对杂病,其中也用了一些《金匮要略》的方剂,可以参考。但其理论主要来源于《内经》运气七篇,其五脏应五行,五行分太过不及,其五行生克制化,胜复交变之理皆源于《内经》。而辅行诀的创新不仅仅是辨五脏的虚实,而且辨五脏的体用。体是五脏的阴气,用是五脏的阳气。有肝阴肝阳,有心阴心阳,脾阴脾阳,肺阴肺阳(肺气),肾阴肾阳。因而治病也有体用补泻之药法,用味是补法,体味是泻法。而且每一种药味在不同的时空方位里,其体用补泻有互换的功效。如辛味补肝木,属用补;辛味泻肺金,属体泻。如味咸补心阴,属用补;咸味泻肺金气逆,属体泻。其余仿之。
发表于 2015/7/17 13: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这部书还是有些价值的,如五行之中分五行,以及给出的25种代表性的药物。我感觉它把桂枝,附子,细辛,生姜,蜀椒归为木性药挺有道理的,这些药材都具备升散的性质,跟木性非常符合。本人刚学中医,很多不懂。希望楼主能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发表于 2015/7/17 21: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敢问楼主,哪里能下载到电子版的《辅行决》?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22:26:27 | 显示全部楼层
ytayn 发表于 2015/7/17 21:00
敢问楼主,哪里能下载到电子版的《辅行决》?

还是买一本书实在。完整的电子书没有见过。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22: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百度查过了,网上有的是。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08:44:25 | 显示全部楼层
ws2043 发表于 2015/7/18 05:48
个人觉得不是这样 辅行诀看到的是完整的汤液经法。伤寒论是否采用不知道。汤液经法并不是内经路子。汤 ...

这个问题非同小可,关系到张仲景的祖师地位,大家可以先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5/7/18 17:25:5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五脏的补泻以“用味”和“体味”分别承担。
    虚多实少者,两补一泻,以两样“用味”补之为君臣,一样“体味”泻之为反佐,还加上一味体用合化的“化味”为使药,共四样药。这就是五脏小补汤共同的基本组成结构。例如小补肝汤,以桂心辛用补肝为君药,以干姜辛用补肝脾为臣药,以酸体五味子泻肝为反佐,以体用的酸辛合化的甘味调和药性为使药。
    实多虚少者,两泻一补,以两样“体味”泻之为君臣,一样“用味”补之为反佐。不用调和使药,以免药多掣肘。这就是五脏小泻汤方共同的基本组成结构。例如小补肝汤,以枳实酸泻木气为君药,以白芍酸泻肝脾为臣药,以生姜辛味补肝为反佐。没有使药。
    大补泻诸汤方,由于病机往往牵涉多个脏位,必须依据五行生克制化失常的病机,多方面兼顾,如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或者以胜复之气的多少而加减成方。如上面治疗杨某的肝阳上亢证,就是由小补肝汤加咸苦之味兼治肺肾而成方。如治疗马某的肝气实腰痛证,就是由小泻肝汤,先后加了五味子、生地。临证实践,只要合乎病机,多加一味无妨,不必认板法。

 楼主| 发表于 2015/7/19 07: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旦即阴阳,阴阳乃“神明之府也”,囊括了四季即四神,合之即六神。以往学者,把二旦与四神对立起来,认为六神是四神之误,是未得《辅行诀》隐含的阴阳辨证之诀窍。阴阳之神明以太阳月亮为象征,所以原来的《辅行诀》的三皇图的左上角绘有太阳表示阳旦,右上角绘有月亮表示阴旦,与四神兽合之即是六神。
    “阴旦者,扶阴之方”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扶阴以助阳气上升,以《伤寒论》小柴胡汤加白芍应之。一是扶阴抑阳,以太阳与阳明合病的黄芩汤应之。
    外感天行热病,见少阳病小柴胡汤证而又兼阴虚者,必须以小柴胡汤加白芍养阴,以助柴胡升散。不加白芍则有“柴胡劫肝阴”而热邪不退之虞。所以“以柴胡为主”方的时候,就要考虑有无兼阴虚的证候,是不是要加白芍的问题。《辅行诀》将小柴胡加白芍汤名之为“大阴旦汤”,是说明文字,说明小柴胡汤加白芍就有养阴助阳上升的效果。并不是说小柴胡汤原来就叫做大阴旦汤。
    《伤寒论》第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除了下利和呕吐之外,《辅行诀》又补充了天行身热,汗出,腹痛,头目痛等证候,这是对的。这正是后世温病学派运用黄芩汤苦酸化合,养阴抑阳以退热的根据,所以不用加半夏。辅行诀将黄芩汤名之为“小阴旦汤”,也是说明文字,是说明黄芩汤比小柴胡加白芍汤药味数量减少。并不等于说黄芩汤本来就叫做“小阴旦汤”。
    “阳旦者,升(生)阳之方”有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升阳而调和营卫,治疗中风发热,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以桂枝汤主之。之所以把桂枝汤名之为“小阳旦汤”,是说明文字,说明桂枝汤有升阳调和营卫的功效,并不是说桂枝汤本来就叫做“小阳旦汤”。小者相对大阳旦汤而言,针对的病机不复杂,不兼气虚,不用加黄芪和人参。另一层意义是温生表里阳气,补益气血,增强防御外感病的力量,以黄芪建中汤加人参主之,即“黄芪为主”。方名分大小,以加不加黄芪为判。之所以将黄芪建中汤叫做“大阳旦汤”,是说明文字,说明黄芪建中汤加人参,有建立中气,温生阳气的功效。并不等于说黄芪建中汤本来就叫做大阳旦汤。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07:4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为什么要把《伤寒论》的麻黄汤叫做小青龙汤,又为什么把《伤寒论》的小青龙汤叫做大青龙汤呢?第一,以组方的药味多少分成大、小方名。麻黄汤和小青龙汤都有宣发寒气的功效,都“以麻黄为主”治药。但麻黄汤专治风寒表实证,不挟里实寒饮的证候,而小青龙汤主治表里俱实,表寒挟在里的寒饮,所以不挟兼证者,麻黄汤只有五样药,是为小方,挟有兼证者,小青汤有八样药,是为大方。第二,辅行诀的“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都是说明病机文字。意即说明《伤寒论》麻黄汤和小青龙汤虽然同是宣发之方,但用药有多寡,主症有单纯与复杂之分别。并不是说麻黄汤本来就叫做小青龙汤,也并不是说小青龙汤本来就叫做大青龙汤。倘真的认为麻黄汤就是小青龙汤,认为小青龙汤原来就叫做大青龙汤,那么请问《伤寒论》的大青龙汤又叫什么?这不是给仲景添乱吗?
   在《伤寒杂病论》里,除了小青龙汤和大青龙汤之别,还有小建中汤和大建中汤之别,还有小柴胡汤和大柴胡汤之别。为什么要把小柴胡说成“大阴旦汤”,大柴胡汤呢?只好晾到一边去了。
    至于把《伤寒论》的白虎汤说成是“小白虎汤”,竹叶石膏汤说成是“大白虎汤”,把黄连阿胶汤说成是“小朱鸟汤”,再加人参、干姜就说成是“大朱鸟汤”,把真武汤说成是小玄武汤,原汤去生姜而加干姜,人参和炙甘草,就说成是大玄武汤。此大小之别,都是说明文字,说明病机变化,方药也随之更换或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减。并不是说《汤液经》里本来就有这些方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4 05: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