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伊辑复《考次汤液经序》: 叔和非惟撰次“三阳三阴篇”已也,即仲景序中“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五句,与“若能寻余所集,则思过半矣”,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悉出其撰次。 知(智)者以此篇序文,读其前半,韵虽不高而清,调虽不古而雅,非骈非散,的是建安。 “夫天布五行”与“省疾问病”二段,则笔调句律,节款声响,均属晋音。 试以《伤寒例》中辞句,滴血验之,即知其是一家骨肉。更证以《千金方》序文中引“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至“彼何荣势之云哉”一节,称“张仲景曰”。而绪论中引“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一节,不称“张仲景曰”,即知其语,非出自仲景之口。 再以文律格之,“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在文法中为浑说;“撰用《素问九卷》”等五句,在文法中为详举。凡浑说者不详举,详举者不浑说。 原文当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此本辞自足而体且简。若欲详举,则当云:“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卒病论》,合十六卷。”不当浑说后,又详举。 且仲景为医中之汤液家,汤液家举书,不举《汤液经》而举《素问》,不数伊尹而数岐黄,何异家乘中不系祖祢而谱牒东邻也! 至其下之“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云云,殊不知三部九候乃针灸家脉法,非汤液家脉法。针家刺在全身,势不能不遍体考脉。汤液家重在现证,脉则但候其表里寒热、藏府虚实、荣卫盛衰,以决其治之可汗不可汗,可下不可下而已矣。故诊一部已可定,不必遍体摩挲,以汤液家而用针灸家骂汤液家之语骂人。仲景纵亦精于针灸脉法,何至遽愦眊而矛盾若是? 且《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三阳三阴篇”中无一语道及。《辨脉》、《平脉》之“答曰”、“师曰”类,又非仲景自作。其《伤寒例》一篇,为叔和之作,篇中已有明文。而《伤寒例》即首引《阴阳大论》,篇中之语,亦即悉出此三书。是三书乃叔和撰用之书,非仲景博采之书也。再以叔和撰次者证之:叔和撰次之篇,有《平脉法》一篇,此撰用之书,有《平脉辨证》一种。此撰用之《平脉辨证》,即《平脉法》出处之注脚。《平脉法》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平脉辨证》必非仲景所博采。又“三阳三阴篇”中,叔和撰次之可考者,除“问曰”、“答曰”之《辨脉法》类,与“问曰”、“答曰”之《平脉法》类外,无第三类。此撰用之书,除《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三书,为撰用《伤寒例》之书外,亦惟《胎胪药录》、《平脉辨证》二种。《平脉法》之“问曰”、“答曰”类,既为出于《平脉辨证》,则《辨脉法》之“问曰”、“答曰”类,必为出于《胎胪药录》无疑。由是言之,叔和之作伪,实欲自见其所撰用之书。下之二段,为自述其渊源所自而已。惟其如是,今遂得知叔和之学,是岐黄而不是农尹,决非仲景衣钵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