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005|回复: 15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7/3 22: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伤寒杂病论》之《张仲景原序》是张仲景撰写的吗?
金栋 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子(转引观点不同的两篇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14:0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伤寒论自序》质疑(《浙江中医杂志》1995年07期P320)
湖北省鄂州市华容人民医院 廖又明
《伤寒杂病论》原书早已亡佚。传之于世的《伤寒论》一书,学术界一般公认确系张仲景著作。然而,《伤寒论》之自序(以下简称《序》),恐非仲景原作。不信,请看以下疑点。
《序》文首句云:“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东汉开国皇帝为刘秀,是时应避“秀”字讳。如“茂(秀)才异等诏”。前几版统编本科教材皆谓张机生活在公元150-219年,考其时系恒帝刘志(132-167),少帝刘辩(176-190),献帝刘协(181-234)即位之时,然《序》中“降志屈节”、“平脉辨证”,均未避“志”字、“辨”(“辩”与“辨”通)字之讳,并无改字、空字、缺笔之象。殇帝刘隆,《金匮要略》中用“淋”而不用“癃”,而《难经》则用“癃”而不用“淋”。说明仲景有避讳之例,而《序》文却不避讳,当非出自仲景手笔。
  
张机生卒年代有如前所述,今又有人说生活于二世纪中叶至三世纪中叶,而三世纪中叶为三国时代,其时战乱频繁,大疫流行。如曹植《说疫气》:“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曹操亦云:“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建安七才子之一王粲的《七哀诗》云:“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均说明当时大疫流行之广,死证之多,而疟、利、霍乱等病死率应不在伤寒之下,可《序》中却言:“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气。”又观《伤寒论》文,死证并不多见。《序》中言:“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上古”一词实指汉代以前,仲景本为汉代,诚非自述之语气。
汉代行文用词委婉,常以“不幸”、“见背”、“不禄”表示人之死亡,且有“入境问禁,入门问讳”之礼仪,而《序》中却直言:“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又《序》中有“委付凡医”之语,“凡医”一词与《金匮要略》之用“中工”、“下工”亦不一致,若以为互文,本非一篇,毋须如此。此外,《序》中文字尚有不合之处,姑不赘述。
综上所述,《序》中实在破绽之处不少,颇疑此《序》乃他人所作,后人张冠李戴,妄题仲景之名。然而无论是自序或他序,所具唯物论观点仍应受到重视,不得因为非出仲景之手而否定其学术价值。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伤寒论自序》考略(《中医药学刊》2004年第22卷第8期P1469)
杨佃会  刘一凡
(山东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山东济南//第一作者,男,1966年生,医学博士,讲师)
摘 要: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㈣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对《伤寒论》仲景自序,学者聚讼纷纭。基本分三种观点:多说学者认为序为张仲景所写,但也有人对此持质疑态度,全盘否定,还有一种即认为序文大部分为仲景所写。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笔者从序的源流入手,通过考证序产生的历史背景、作用,明确表明自己的学术观点,认为《伤寒论》自序乃仲景所写。
1、序之源流
考序之起源,可以上溯到屈原《离骚》,刘知几《史通·序传》指出:“(离骚)其首章上陈氏族,下列祖考;先述厥主,此显名字。自叙发迹,实基于此。”当然,《离骚》毕竟是一篇楚辞,还不能说它是一篇真正的序文[1]。那么真正的序究竟起于何时?就传世文献来看,西汉已有不少序例,如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就是一个代表。到了东汉,班固《汉书叙》、许慎《说文解字叙》、王逸《楚辞章句序》、郑玄《诗谱序》、高诱《吕氏春秋序》等都是很著名的[1]。所以说生活于东汉末年的张仲景,遵从当时的生态文化环境,在其写成的《伤寒杂病论》一书写有序文是不易让人产生任何怀疑的。
2、序之位置
序是图书正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序之位置古今不一。早起的序多附于书后,这是由写作时间的先后所造成的。写书之始,要从正文第一卷写起,一直写到最后一卷。只有在全书写完后才有可能回顾一下全书的内容,或交待一下写作经过,才有可能写序[2]。如上述所说的《史记·太史公自序》、《汉书·叙传》、《说文解字叙》等都是放在书后的。然而对于读者来说,由于序能揭示全书梗概,让读者把握作者写作思路,并能提示读书门径、激发读书兴趣,在读正文之前,首先读序是非常有益的。因此,为了方便读者,后来的刻书者或抄书者就把序移至书前。当然,也有一些序,至今尚未移至书前,人们常以“后序”名之。《伤寒论》自序恐也不能例外。
3、序之作者
就序之作者而言,分自序和他序。自序是作者本人所写;他序非作者本人自写,而由他人写成。在一些非医学古籍中,他序产生较早。据记载,晋代左思《三都赋》写好之后,不为人重,陆机甚至扬言要作覆瓿之物。后来皇甫谧写了篇序言,大加赞扬,张载、刘逵、卫权又先后为之注解,“于是,富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2]。综观古代医籍,象王叔和《脉经》、葛洪《肘后备急方》及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均为本人写序,况且仲景当时学问淹贯,名噪一时,其书序毋庸找人代写,而是由自己写成是合情合理的。
4、序之内容
序之内容也很复杂,曹之[1]概括大致有以下四种:1解释书名,交代卷数;④介绍作者生平及写作经过;㈣介绍学术源流,评论得失;1/4介绍版本情况。当然,以上四点并不是孤立的,很多序文这四个方面兼而有之,只是重点有所不同罢了。
细考仲景自序,有“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愤恨当时的士人之流不留神医药,只知追逐权势,并迷信巫祝。“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仲景目睹广大人民由于疾疫流行死亡惨重的情况,内心十分伤感,激起了他著书立说以拯救夭亡的愿望,并明确交待了写作方法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书名是《伤寒杂病论》及卷数是十六卷。象这种序文自己不写,难道他人更比自己了解写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之.中国古籍编撰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529-547
[2]唐·房玄龄.晋书[M].第1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74,2377
[3]王聘贤遗稿,丁启后等整理.云南中医学院学报,1982,(4):24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原名《伤寒杂病论》(亦有名《伤寒卒病论》者),为东汉张仲景(机)著,晋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史志未载,书名或为王叔和所定。那么,《伤寒论自序》是张仲景本人撰写的吗?

金栋按:现今通行的《伤寒论》版本有两种,一是宋本,一是成注本。

宋本,即宋治平年间经林亿等人校正的刻本。但宋代原校本现在已无保存,现存者只有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赵开美的复刻本(又称赵刻本、简称赵本)。因其系照宋版复制,所以保存了宋版《伤寒论》的真面目。

成注本,即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年)由成无几所著的《注解伤寒论》。该本经明代嘉靖年间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亦可称汪校本。(新世纪第二版高校教材熊曼琪主编《伤寒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第2版
钱超尘先生又将孙思邈《千金翼方》卷九卷十的《伤寒论》内容,谓之唐本《伤寒论》。


有关《伤寒论》的序文,近代多称“张仲景原序”,而历代各个版本的序篇名不同。如宋本名《伤寒卒病论集》,成注本名《伤寒卒病论集》,康平本名《伤寒卒病论》(唐朝流传到日本的《伤寒论》)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名《自序》;而唐治本(唐朝前期流传到日本的残卷)、唐本、《金匮玉函经》皆无。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河间金栋 于 2015/7/3 22:21 编辑

下面是原序文: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憟,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者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明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次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
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

汉长沙守南阳张机著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24: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孙思邈《千金要方》相关内容
1、《千金要方序》(节录)
张仲景曰: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治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表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进不能爱人知物,退不能爱躬知己,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深居厄地,蒙蒙昧昧,戆若游魂,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庸医,恣其所措。咄嗟喑呜!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自弃若是,夫何荣势之云哉!此之谓也。
2、《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一序例·治病略例第三》
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人禀五常,以为五脏;经络府俞,阴阳汇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易》曰:非天下之至赜,其孰能与于此?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伎,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勿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彷彿;明堂厥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固亦难矣!此皆医之深戒,病者可不谨以察之,而自防虑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2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伤寒论自序》并非仲景自撰全文
据钱超尘先生考证,今本《伤寒论》中之《张仲景原序》不完全是张仲景撰写的,有后人沾益的部分。
钱先生说:
“下面从校勘的角度,举例说明《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在校勘和研究《伤寒论》上的主要意义与众多启发。
……
宋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有‘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一大段文字。凡220字,是张仲景亲笔所写吗?
考《千金要方》卷一孙思邈《千金要方序》引张仲景《伤寒论自序》首先标以‘张仲景曰’四字,而在卷一《治病略例》一段引‘夫天布五行,以植万类’一大段文字时,则绝不提‘张仲景’三字,可证当时孙思邈所读到的《伤寒论序》仅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止;从‘夫天布五行’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在唐初尚未属张仲景之名。
我们从日本《康平本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佐证。《康平本伤寒论》张仲景自序恰至‘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而终。而从‘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起至‘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凡220字,皆较仲景自序低两格抄写,以示与仲景序有别。
由此可证,‘夫天布五行’句之下220字,亦非仲景语,而出于后人沾益。”(钱超尘《千金翼方诠译·后记·第三章卷九卷十校后余语》学苑出版社,1995年版)
又,钱先生说:
“《伤寒论序》中的两段文字非为张仲景自撰,乃出于后人之手。《伤寒论序》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一十六卷。’从‘撰用’至‘《平脉辨证》’计二十三字,以及《伤寒论序》‘夫天布五行’至‘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非张仲景所自撰,而为后人所增入。”(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第三篇钱超尘<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金栋按:这个后人指晋王叔和或唐宋医家。
 楼主| 发表于 2015/7/3 22:27: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杨绍伊辑复《伊尹汤液经》认为序文有王叔和撰写部分
杨绍伊先生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撰写了有关《伤寒杂病论》经方的考证专著,认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保存了《伊尹汤液经》的全部内容。杨先生通过经学考证、医理探讨,自认为辑复了商代伊尹所著的《汤液经》,故将该书命名为《伊尹汤液经》。……
值得称赞者,作者以深厚的经学功底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中张仲景原序的真伪,即以“的是建安”、“均属晋音”,用“滴血验之”方法,证实“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二十三字为晋太医令王叔和加入,为经方学术师承脉络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考证资料。
杨绍伊先生考证今传本《伤寒论》不是张仲景一人创作编写,张仲景非《伤寒论》的创作者,而是《汤液经》的传经大师。在编排条文时,他判断出哪些是商伊尹《汤液经》原文、哪些是后汉张仲景论广、哪些是西晋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即张仲景弟子整理其师的遗留论述),为研究经方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成书、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冯世纶《解读伊尹汤液经·前言》)
金栋按:汉·班固《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王应麟《汉书·艺文志考证》:“按《汉志》经方家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仲景论定者,盖即是书。”
晋·玄晏先生皇甫谧《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亚(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仲景论广《汤液》为数十卷(数十,明抄本作“十数”),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选论甚精,指事施用”。
宋·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伤寒论序》:“夫《伤寒论》,盖祖述大圣人之意,诸家莫其论拟。故晋·皇甫谧序《甲乙针经》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
以上乃杨绍伊所本的部分考证依据。
又按: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说:“《汤液经》见于《汉书·艺文志》,晋代皇甫谧于《甲乙经·序》中谓:‘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可见仲景著作大都取材于《汤液经》。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经验,或间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汤液经》又以失传,遂多误为张氏独出心裁的创作,因有‘方剂之祖’、‘医中之圣’等无稽过誉的推崇。……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只以仲景序言中有‘撰用《素问》、《九卷》……’的为文,遂使注家大多走向附会《内经》的迷途,影响后来甚大,其实细按其序文,绝非出自一人手笔,历来识者亦多疑是晋人作伪,近世杨绍伊辨之尤精。”(《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9: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