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汗证 传统中医认为,“汗为心液。”因此,无论是发汗或者止汗,皆从心论治。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应该说,“汗为津液”,从胃而治,是比较准确的。 首先说发汗。《伤寒论》中的发汗方是麻黄汤,这是人们都清楚的。但是,服麻黄汤发汗必须喝热粥,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否则,是不能发汗的。很多人只知道麻黄汤,但忘记了热粥,同样不能发汗或发汗不彻底。原因是“汗为津液”,汗出于胃。胃中津液不足,汗源不足,则无汗可出。喝热粥能够补充汗源,有汗可发,这样才能发汗时寒随汗出。另外,患风寒感冒,有的人不去发汗,而是去温胃,“阳加于阴则汗出”,服生姜葱白花椒汤,或者服附子理中汤,就是明证。这也说明,无汗为胃寒,有汗为胃热。 其次说止汗。传统中医讲的汗证,主要有自汗和盗汗。一般认为,自汗为阳气虚,盗汗为阴血虚。这使人们经常发生怀疑,稍微一活动就出汗,甚至吃饭的时候也出汗,是不是自己阳气虚?实际不然。无论自汗还是盗汗,都是因为胃热。当然,胃热有虚热、实热、郁热等,需要仔细辨证,但总的来讲是胃热。《伤寒论》的桂枝汤可以治疗风寒感冒的有汗证,人们往往认为有汗是表阳虚,这是错误的认识。桂枝汤止汗是白芍的作用,而不是桂枝的作用。另外,玉屏风散也可以止汗。人们认为黄芪可以固表止汗,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黄芪的作用主要是升散,而不是固敛;白术可以健脾燥湿,实际是减少津液,削弱汗源;防风的作用是祛风,但风能燥湿,也可以减少汗液。还有甘麦大枣汤可以用于止汗,甘草补胃气并能清热,浮小麦生津并敛汗,大枣养胃津并补气。因此,这个方子可以治疗胃虚生热的出汗证,常用于妇女更年期多汗证。 总之,无汗是胃寒,有汗是胃热。掌握这个基本原则,就容易辨证治疗。否则,什么阳虚、阴虚、气虚,什么白天阳出表、夜间阳入里,什么“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往往导致对汗证的错误辨证,不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