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2 22:2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5/22 22:26 编辑
十三,方老五步简介
看方老五步,目的是寻找我所理解的陆老模式的突破口。
最早是在,《中医专题讲座选》1981年版里看到的,方药中先生,在中医研究院中医研究生班上的讲座:辨证论治研究七讲。在这里,把《方药中论杂病》一书里,与五步相关的内容,简要节选如下:
第13页:古今都说十九条重要,重要在哪里?深入推敲,十九条不过是一些概略的举例,其精神实质是在于通过这些例子说明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阐述疾病发生的主要原因和人体在致病后所出现的以阴阳、气血、虚实为中心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疾病的定位、定性、各司其属、必先五胜、治病求本------这样一整套辨证论治的内容。在这一新认识的启发下,前些年我才提出了统一辨证论治方法和步骤的“七步”的主张(详见《辨证论治研究七讲》一书)。
鉴于对辨证论治认识上很不一致,在辨证论治的内容、方法和步骤上很不统一。我希望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基础,对辨证论治的涵义加以明确和肯定,对其内容、步骤和方法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样就可以逐步把辨证论治的认识统一在中医学基本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统一在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上,统一在言必有据、无征不信的严谨的科学态度上。
第18页:喻嘉言所谓的议病用药,实际上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辨证论治的具体内容概括。从所定议病式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医辨证论治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从整体观点出发的,诸如患者的性别、年龄、籍贯、体质、发病原因、发病时间、发病地点、发病经过、治疗经过、当前临床表现、治疗计划、预后判定等等,均无一不包括在辨证论治范围之中。------则这个“证”字,在某些地方或亦可作为症状或证候来理解,但如把辨证论治作为中医学基本理论在临床具体应用中的一种诊断治疗手段来看,则这个“证”字,笔者认为必须作为证据来理解,绝对不是单指某一个症状或某一个综合证候群,而是概括了产生疾病个各方面因素和条件。辨证论治,质言之,也就是收集并分析这些与疾病发生有关的各种证据,并据此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体现出了中医诊断治疗上的整体观和理法方药的一致性,-------中医研究院整理的《中医的辩证施治》一文中对于辨证论治的含义曾作过如下概括:“辩证施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原则,其总的精神与涵义,就是辨别病象,分析疾病的成因、性质和发展趋势,结合地方风土、季节气候及病人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来判定疾病的本质,从而全面地决定治疗方针,整体地施行治疗方法。”这个概括,我个人认为是很精当的,可以作为辨证论治的定义把它肯定下来。
**方老“七步”,远取内经病机十九条,近参清代喻嘉言议病式。方老对辩证的理解与教材一致,与陆老不同。所以陆老曾说,他是少数派。
第324页:许家松《试论方药中学术精华》
创立辨证五步探辨证论治模式为临床诊治垂范
------回顾中医学的发展史,对辨证论治曾形成过多次的规范。例如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证治体系和叶天士、吴鞠通创立的卫气营血---三焦证治体系就是在不同时代,在总结前人和个人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辨证论治模式。由于得到中医界的公认和遵循,大大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成为中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这是两次较大的规范。历代医家还从不同角度,诸如从脏腑、经络、气血、八纲等提出过一些辨证论治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着中医的辨证论治。千百年过去了,时代在前进,新的经验和发现在不断积累。当前,不论是从中医学自身的发展,还是从中西医学的沟通、相融和互补,先生认为,都迫切需要对中医辨证论治进行新的规范。------系统总结了他对辨证论治的研究和规范化设计。
辨证论治五步规范
先生认为,对辨证论治进行规范,就要对辨证论治的步骤和方法加以具体化,规范化。而且要易学易用,便于推广,并适用于不同水平的中医工作者,为此,他提出了“辨证论治五步”的新设计,简述如下。
第一步------脏腑经络定位。即根据患者发病有关的因素和当前的临床表现来确定疾病的病位。根据中医理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确定病位:(1)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在部位上的特点进行定位。例如两胁肋的痛胀等,可定位在肝。 (2)根据脏腑功能的特点进行定位,例如水肿、吐泻等,可以定位在脾。 (3)根据体证的若干特点进行定位,例如精神异常表现为喜哭善悲者可以定位在肺。 (4)根据发病季节与诱因特点进行定位,例如发病在炎热夏季、喜乐过度可以定位在心。 (5)根据患者形体、体质、性别、年龄、治疗反应等特点定位,例如形体消瘦、青年女性、小儿等多定位在肝肾等。
**其实还有根据经络循行部位的定位一项。
第二步------阴阳、表里、气血、虚实、风、热、湿、燥、寒、毒定性。即从以上方面来确定疾病的性质。根据中医理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1)从临床证候特点定性,例如发病急骤、游走窜动、振颤抽搐等可以定性为风。 (2)从发病季节与诱因方面定性,例如发病在春季,与受风明显有关者,可以定性为风。
第三步------必先五胜。即在定位,定性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确定在多脏腑、多性质的病理变化中,分析发病机能,来确定哪一个脏腑,哪一种性质的病理生理变化居于主导地位。根据中医理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1)分析病变是否属于本脏本经本气为病。例如由于生气引起的胁肋部胀痛,即属本脏本经本气为病,原发在肝,临床表现亦在肝,比较简单。 (2)分析病变的原发和继发,确定标本、先后、主次。由于五脏相关,相互影响、发病机理十分复杂,原发器官的病变,可以导致产生其他器官的继发病变。例如由于腰病、小便不利,可以导致恶心、呕吐,其原发在肾、继发及脾,由肾及脾。一般说来,由肾及脾者,重点在肾,原发为本。“必先五胜”是辨证论治中比较复杂的一步,也是能否作出正确诊断关键的一步。
第四步------治病求本。即在前三步完成辩证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
第五步------治未病。即运用五脏相关理论,整体把握和处理疾病的转归,通过治疗未病脏腑来协助治疗已病脏腑。例如,病在肝,肝的所不胜为肺,所胜为脾,与肝密切相关。肝太过,要传脾乘脾;肝不及,肺要乘肝、脾要侮肝。因此在分析肝病的转归和考虑治疗时,不但要考虑肝的问题,还应考虑肺和脾的问题,特别是在单纯治肝疗效不显时,通过治疗未病的肺和脾,往往能收到单纯治肝意想不到的效果。“治未病”是辨证论治五步中较高的要求,是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辨证论治中的发展和运用。
上述辨证论治五步是先生在学习、继承、融会前人诸多辨证论治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几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的。它贯通古今辩证之精华,把外感内伤统一于一系,熔理法方药于一炉。且具有执简驭繁,易学易用,兼顾不同水平,便于推广应用的特点。经过多年来的临床验证,证实了其先进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389页:刘淑琴《运用方药中辨证论治五步治呃逆一例》摘要:
王某某,女,57岁,1996年7月12日来院初诊,患者呃逆4年,每日发作4—5次,发不拘时,发则呃声不断,每次持续20—30分钟,中西医结合治疗未见效。患者患有慢支、肺气肿病史3年,近日外感,咳嗽,喘息,气短乏力,头晕口苦,便溏,痰黄,舌薄黄腻,脉虚大寸口尤甚,左关微弦,右关虚软。
根据辨证论治五步分析,患者呃逆,气短乏力,便溏病位在脾胃。咳嗽、喘息,胸闷病位在肺。头晕,口苦病位在肝。由上第一步病位在肝、脾、胃、肺。
患者神疲乏力气短,便溏,长期呃逆,一派气虚之象,右关虚软无力更支持此点。咳嗽、吐黄痰,苔薄黄,脉数内有痰热之象,头晕口苦亦为热之势,由上第二步病性是气虚,痰热内阻。
根据上述情况原发在脾胃,涉及肝肺,考虑患者气虚日久,土不生金,阴火内炽,肺失宣肃,另外,土虚木贼,木火刑金,病情虽然复杂,但总的来说均是在脾胃气虚的基础上。因此,第三步必先五胜,因为脾波及肺肝,症属气虚痰热。
第四步治病求本应以补中益气,清热化痰,平肝泻火为主。
第五步治未病,应加入清肾之品。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党参15,黄芪30,炙甘草10,升麻10,柴胡10,陈皮10,当归10,鱼腥草30,黄芩12,清半夏12,金银花20,龙胆草12,知母15,栀子12,竹叶12克。
服此方两剂,病势好转,继用两剂,诸症平复,随访1年未见复发。
因为陆老书中没有辨证论治模式的具体内容,所以必须参考方老五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