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968|回复: 0

川渝地方名医简介5 达州名医5 开江名医3 徐先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8 12:4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川渝地方名医简介5  达州名医5  开江名医3 徐先彬  

   徐先彬(1913.12—2004.11),男,汉族,中共党员,四川省开江县甘棠镇人。1941年12月,徐先彬任成都国医学院副教授兼教务长、四川省国医分馆编审委员会《医药月刊》编辑主任。1944年3月回开江县甘棠乡(现甘棠镇)开办国医馆任馆长。1950—1961年任任市乡(现任市镇)卫生所所长,1962年1月调开江县人民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临床工作,1987年5月退休。徐先彬曾任政协开江县第五届,第六届委员会委员,第四,五,八,九届县人民代表,第九届县人民委员会委员。1984年5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66—1970年,徐先彬受到“左”的影响,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组织为他澄清了“罪名”。这一期间,他对前途充满信心,任劳任怨地为病员服务。1979年,他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20多万字医疗方面的《古典原著》教案,在无校舍的艰苦条件下,独自一人在县医院举办了《中医古典医著》提高班,提高了县医院,全县中医界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1981—1982年,将自己几十年的治疗眼科的经验系统地加以总结,结合现代医学知识,编写了《中医眼科新义》一书,铅印1000册,发到县内基层医疗单位和达县地区各县市医疗单位学习、应用。徐先彬先后撰写中医学术论文30多篇,在国家级医学杂志发表20多篇,其中《黄汗治验》一文被收入《中国名医专家创新大词典》一书。他编写了1500字的《社会公德四字经》奉献给县医院全体职工,一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徐先彬对病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无论是在上班的年代或退休的岁月,不顾自己体弱多病,耐心细致地给其诊断、处方,凡外地病员信函求方,他都给予一一回复。他要求病员挂号看病,既不收取病人的现金,也不收取医院发给他应得的奖金。他常说:“从医者要以古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有大德者方能成大医,成大医者必先有大德’”。  

          附录1:《黄汗治验》 徐先彬 (开江县人民医院)
   周××,男,32岁。1984年3月10日诊。深夜出汗,醒后全身微热,微恶风,内衣尽湿,汗黄如柏汁、粘衣,已六年。以往汗后无明显不适。近半年来,渐觉体倦乏力,食欲稍减,精神欠佳,左眼视力明显下降。曾在重庆等地几个医院作过多方面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患者长期搞外勤工作,嗜酒、有汗出浴水史。 症见:面色苍黄少华,有倦容,白睛无黄染,语言清晰,动作灵活,苔白,脉缓。证属汗出浴水,营卫壅闭,郁而生热,成为黄汗。治宜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加味。处方:桂枝、白芍各10克,黄芪15克,甘草3克,大枣3枚,生姜3片。服药2剂,汗止,但尿色加深,此湿热由经入腑,欲去之佳兆也。原方桂枝、白芍减至6克,另加茯苓12克,防己10克,茵陈15克。续服2剂,尿色转正常,停药观察三天,未见黄汗。
【按】汗黄而睛不黄,知病不在脏腑。有汗出浴水史,知病在营卫。服桂枝汤而尿色加深,知湿热由经入腑,欲去之佳兆。再加茯苓、防己、茵陈等味,因势利导,引邪外出,六年病苦,一旦消除。
   
          附录2:《红枣花生汤治疗脚气病》 徐先彬 (开江县人民医院 )
  红枣花生汤,是上海某名医治疗脚气病的验方,我曾用此方治疗脚气病二十余例,效果极为满意。 药物组成:大红枣500克、生花生米(留红皮)500克,二味同煮,随意服食,食完为止。如病未痊愈,可继续服1一2剂。 注意事项: 1.病人食欲不佳或在炎暑夏天,应以食后胃内舒服为度,避免过食伤胃。 2.部分不喜欢吃甜食的人,可加入适量的黄豆芽同煮食。 3.少数病人食后腹胀明显,可酌减花生米的用量,加入适量黄豆芽,食后还可酌服酵母片。 典型病例: 唐XX,男,25岁。1942年6月初诊。患脚气病已三月,诊见:体形瘦长,面黄少华,肢软无力,两足及小腿肿大微红,足背近趾缝处各有数条裂口,黄水溢不止。疼痛不能着地,食欲不佳,尿量减少,心烦不安,痛苦殊甚。 诊为湿脚气。嘱服红枣花生汤一剂后,肿消大半,黄水自止,疼痛消失。继服一剂,痊愈。以后未见复发。
          
      附录3:《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 徐先彬 (开江县人民医院)
   胆道蛔虫症,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笔者在进一步学习祖国医学的基础上,运用小陷胸汤为基础方,治疗胆道蛔虫症11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供参考,验证和充实。
   一、小陷胸汤的临床应用
   小陷胸汤,由栝蒌实、半夏、黄连三味药物所组成。胆道蛔虫症疼痛剧烈的,加川楝子,玄胡索;便秘加大黄、桃仁;烦热加黄芩,竹茹;腹胀加枳实、莱菔子;驱虫加使君、雷丸、槟榔;出现黄疸加菌陈、栀子;偏寒加干姜、细辛;制虫加花椒;无浊腻苔亦可加乌梅。
   注意事项:急性期间禁食或根据情况给食少量稀粥;便秘者暂不驱虫;未驱虫前禁食各种肉类和蛋类以及辛辣热物。
   二 、典型病例
   杨××,男,中年,住甘棠公社九大队。患者素有虫痛史。就诊前三天,因饮食失节,突然右上腹钻顶样绞痛,阵发加剧,向右肩胛放射,恶心欲吐,食饮难进,便秘。在发病的当天,先后吐蛔虫三条,因治疗无效,于1974年4月来院,诊断为胆道蛔虫症、因当时病床已经住满,作门诊处理。由于病人不愿服西药,决定用中药治疗,就诊时,证情同上,苔黄浊,舌质红,脉沉数,用小陷胸汤加味。处方:括萎实15克  法半夏10克  黄连6克  枳实12克  川棣子12克  大黄12克  桃仁10克  花椒20粒。傍晚服药,连进3次,凌晨解便甚多,伴有蛔虫,疼痛大减,次日能进食稀粥,原方去半夏、花椒,大黄,加使君、雷丸,下蛔虫百余条,痊愈。
   三、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的理论探讨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方,主治以心下痞硬,按之则痛为特征的小结胸病。根据《伤寒论》的论述,本病系由邪热内陷,与痰水相搏结于心下(胃)而成。半夏辛开,化痰蠲饮,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括蒌实甘寒滑润,有清热开结涤痰之功。三物合用,热痰各自分消,此即后世著名的辛开苦降法的具体运用。
   随着祖国医学的发展,小陷胸汤的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如叶香岩在他所著的《外感温热病篇》中说:“在人之体,脘在腹上,其地位处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胀,当用苦泻,以及入腹近也,必验之于舌,或黄或浊,可与小陷胸汤,或泻心汤”。这就是说,凡是上腹部疼痛,无论自痛或压痛,只要舌苔或黄或浊,都是湿热内聚之侯,都可用小陷胸汤治疗,验之临床,大多数胆道蛔虫症患者,都有黄浊苔,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小陷胸汤已经成为治疗胆道蛔虫属湿热型合适的方剂了。
   为了进一步寻找科学依据,根据现代医学知识,胆道蛔虫症,是因蛔虫误入胆道而引起的痉挛性疼痛,因此,治疗本病,必须采取制止蛔虫活动,消除因蛔虫活动而引起局部感染,以及排除虫体等综合措施,而小陷胸汤刚好具有这样的作用。半夏系中药的麻醉药,既能麻醉胃的知觉神经而止呕,也有可能麻醉虫体而制止其活动;黄连为高效能的抗菌消炎药,能消除因虫体活动而引起的局部感染;特别是括蒌实一味,善于润肠通便,对于排除虫体,大有助益。因此,无论从祖国医学的角度看,还是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看,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都很合适,当然,原方药味少,根据临床表现,适当增加一些有关的药味,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就是根据上述原理而采用本方治疗胆道蛔虫症的。

           附录4:《桂枝汤临床加减运用》 徐先彬 (开江县人民医院)
 一、上睑下垂
 上睑下垂,亦名睑废,以上睑肌肉松弛下垂为特征,除部分因沙眼、梅毒、外伤、肿瘤等所致应采取原因疗法外,笔者根据 “太阳为目之上纲”的论点,用桂枝汤为主方加味共治两例,一例完全治愈,一例显著好转。
  李××,男,中年,患本病三月余,经五官科诊断为“左侧眼神经麻痹”。 症见:左眼上睑下垂,盖过瞳孔,食欲减退,倦怠乏力,舌淡苔白,脉缓微涩。 辨证:气血俱虚、营卫失调,上纲经脉失养,睑肌松弛。 治宜:益气助卫、养血和营。用桂枝汤全方加黄芪30克、当归15克。
 上方共服30余剂,食欲增进,步履轻快,唇舌转红,睑肌上收至瞳孔以上。营卫已调,故改用补中益气汤,益气举陷。续服月余,眼睑完全恢复正常。
 二、面神经麻痹
 本病发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临床特征,似可属中风之中经、中络以及血痹等范畴。《素问·逆调论》云:“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营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笔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何××,中年。患本病二月余,医治无效。 症见:左眼闭合不全,前额纹消失,口角向右歪斜,语音不清。患侧面肌麻木,间有闪电样刺痛,食欲减少,全身乏力。苔白舌淡,六脉虚缓。 辨证:营卫俱虚,络脉瘀阻,筋失所养,因而面痹。治宜:益气助卫,养血活营,兼以通络。用桂枝汤原方白芍易赤芍,去生姜加黄芪3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僵蚕10克、蜈蚣2条、丝瓜络15克。
 上方服至15剂时,刺痛消失,麻痹减轻,歪斜明显好转。改服人参养营汤,月余后痊愈。
 三、肺心病
 本病是由于久咳伤肺,肺气先虚,导致气虚血滞,营卫失和,积于胸中,不得宣泄,进而使心阳亦衰,而发为本病。如果血瘀过甚,水壅不行,溢于脉外,发为水肿,病情就更危笃了。笔者用桂枝汤加减治疗,收到了出乎意外的效果。
 伍××,女,60岁。患“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已13年,近因受凉复发。症见:面色苍白,唇紫,呼吸短促,依息不得卧,全身水肿,四肢不温。自述胸闷心悸,尿量甚少,已三日未进饮食,语音低微,似不相续,苔白舌淡,六脉沉微。辨证:气虚血滞,营卫不行,水壅肌肤。治宜:益气助卫、养血和营、化瘀导滞。用桂枝汤原方加黄芪30克、红参6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桃仁12克、白术12克、泽泻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
 上方服一剂,当晚尿量增多,次晨肿消过半,开始进食稀粥。继服二剂,除脚肿外,余肿全消,自觉胸廓舒畅,呼吸缓和,已能下床活动。改用人参养营汤调治一月,平复如初。                                 
    四、栓塞性脉管炎
  梁××,男,中年。初起病时,左足趾有冷麻感,触冷水时尤甚,西医诊断为“栓塞性脉管炎”,不久即出现局部刺痛并由股骨上端逐渐下移,伴面苍唇紫苔白,舌上有斑点,脉弦涩。辨证:寒凝血涩,营卫痹阻。治宜:温阳通痹,调卫和营。用桂枝汤原方加桃仁12克、丹参15克、地龙10克,玄胡12克。
 上方服二剂后,疼痛全部消除,已能正常步行。续用人参养营汤调理半月,至今未再复发。
  
        附录5:《徐先彬名老中医典型医案介绍》   作者:李大军 张军和
  编辑:刘铭璞 日期:2011年03月15日 (关键词)典型医案;名医经验;徐先彬
   徐先彬:男,(1913年12月—2005年10月),汉族。 四川省开江县人民医院中医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研究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中医疑难病症的治疗;强调 “治病求本”,顾护脾胃的治疗法则。徐老辨证准确,治则明晰,方药简捷,疗效显着,特别是对不少疑难病症善用《内经》理论思想作指导,辩证论治,常立竿见影。现将其疗效独特的部分典型医案介绍如下:
   1、呃逆重症案:徐××,男,34岁,1942年夏初诊,突然咯血,约碗余,无咳嗽。次日血止后出现呃逆,并逐渐加剧,竟至呃逆连声不止,昼夜不休,食难下咽,睡不能着席,先后更数医都用旋复代赭石汤加减,未效,眠食俱废3日。诊见:急性病容,面色苍白,肌体消瘦,靠被坐床,呃逆不止,呃声急促,胁肋胀痛,心烦不安,舌质红绛,无苔,脉弦大而涩。综合脉证,诊为阴虚呃逆,证由突然失血,阴液大亏,肝失血养而肝气横逆,胃失津润而胃气不降,所以连声呃逆不止。治宜滋阴养血,平肝潜阳。处方:大生地30克,大麦冬各24克,魁白芍15克,海蛤粉20克,炙甘草6克,服头煎半小时后,呃减,一剂尽,呃逆全平,始能进食。原方继服一剂,口舌津生;后以益胃汤四剂,巩固疗效,再未复发 。按:病由失血,原因甚明,脉诊合参,亦属确对。方用生地以滋阴养肝,麦冬以生津和胃,肝滋则平,胃和则降,佐以海蛤粉潜阳降逆,芍药,甘草平肝缓痉。药仅五味,主次分明,恰合病机,故收速效。
   2、阴水肿案:徐××,男,54岁。1945年4月诊,病5日。初起两下眼睑浮肿状,如卧蚕。患者懂医,知为水病先兆,因无自觉症状,未介意。次日面微肿,自拟五苓散二剂,无效,出现大便稀溏,再用真武汤加味,药未服完,突然水势泛溢,迅及全身,竟至头肿如钵,腹大如鼓,阴茎卷曲,小便不利,息低喘促,面色晦暗,体倦神疲,舌淡苔白,脉缓无力,诊为阴水肿,乃阴盛阳衰,正虚邪实所致,治宜祛邪扶正。然而水势迅猛,务当速去,肾阳微弱至极,亦应妥筹。处方:人参5克,盐附子15克,依法煎成参附汤液,甘遂黑丑等分为末,取3克,枣肉裹服。先服参附一杯,半小时后吞服甘遂黑丑末。约一刻钟入厕,大量水液倾泻而出,肿消至膝,卧床休息,每小时进服参附汤1小杯,安睡一夜。再诊时改用五苓散(桂枝易肉桂)每次3克,一日三次,参附汤送服。旬日面肿尽消,继服补中益气汤数剂,巩固疗效。直到去世未复发。按:肺气虚则通调失职,肾阳衰则开阖失调,因而水邪上逆,泛滥成灾。水势迅猛,正气骤伤,在此关键之际,应速逐水邪。故用甘遂黑丑峻逐水邪,参附频进扶正固脱,水势一消,迅速好转而收全功。
   3、舌肿痛案:乔××,女,61岁,初诊1986年7月,主诉:舌肿痛一年。1年前无诱因出现舌肿痛,病势较缓,后逐渐增剧,影响进食,口苦心烦,尿赤,食欲减退,不渴饮,经治疗数月无效。症见:身材矮小,消瘦,表情忧郁不乐,面色萎黄少华,苔少,舌尖边红甚,舌右侧明显肿大,脉细数。证属心肝郁热,本虚标实,治宜泻肝导赤,方用龙胆泻肝汤合导赤散化裁。处方:龙胆草6克,生地黄15克,川黄连3克,当归10克,柴胡6克,车前子10克(包煎),鲜竹心10个,服二剂,痛大减,舌肿消退,余痛未息,治以清泻心热为主。处方:生地黄15克,川黄连3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知母12克,甘草3克,服三剂余痛全消,诸症悉平。按:“舌为心之苗”舌赤少苔,为久病伤阴;舌尖红赤,口苦尿赤,为心热移腑(小肠)之候;舌一侧肿,为肝热内郁之证。故应泻肝导赤。舌肿消退,可知肝热已退,余痛未息为心火尚存,继续导泻心火,诸症悉平。
   4、血海有余案:患者唐××,女,18岁,1939年6月初诊。患者与其母因发生争吵,一天后即胡言乱语。发病时语言错乱,喋喋不休地述说自己的身体特别地大,身体很高很高,不能进门,无法入屋。清醒时则如常人,遍请诸医,均不能识,邀徐老往诊。诊见:患者心情烦躁,阵发性面赤,手足发烧,口苦舌红,苔黄糙,脉弦大有力。证属肝气不舒,肝郁化火,上扰心神所致。治则:清肝泻火方药:龙胆草6克,生桅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黄15克,生大黄10克(后下),桃仁15克,黄连5克,二剂尽,泻下燥屎,诸症消失,但觉身体倦怠乏力。宜疏肝和胃,益气健脾,以消遥散合四君子汤加减,以资巩固。按:《灵枢·海论》曰:“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其输上在于大杼,下出于巨虚之上下廉。”冲为血海,与十二经络密切相关。《灵枢·海论》又曰:“血海有余,则常想其身大。”血海有余,非指正气不足,实乃邪气亢盛,故血海邪气偏亢,即会波及全身。肝为藏血之脏,气通血海,本例因肝郁化火,而血海邪气有余所致。故以清肝泻火而收着效。
   5、重阴症伴幻视案。。王××,男,10岁,学生。患儿每到夜半,突觉胸紧如束,心慌难受,急起下床,在室内来回走动,并见一切器物,全都倾斜变形,失去原来面目,约一刻钟以后,心情逐渐安定,再次入睡,天明无异常,一连三夜,到夜半即发,家人大骇,于1984年11月6日来诊。其母代诉:今年4月,患儿看《少林寺》影片后,神志动荡不安,常于课余或节假日,约集同伴,挥拳踢脚,往来拼斗,不能自控。证见:面色少华,精神不振,手足欠温,语言低微,舌淡苔白,脉来缓弱,诊为心阳贰微,神散不藏,证属“重阴伴幻视”治宜通阳宣痹,宁神定志。方药: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瓜蒌12克,薤白4枚,桂枝10克,茯苓12克,远志10克,服药一剂,当晚未发;再诊时原方加黄芪15克,当归10克,续服二剂,巩固疗效。后以归脾汤调理约旬,痊愈。按:患儿素体阳虚,兼之迷恋不解,劳神伤气,气耗则阳微,神劳则志乱。《灵柜·营卫生会篇》曰:“夜半而阴浓,为重阴”。患儿夜半发病,此时阴独盛,寒邪上逆,痹于心胸,故胸紧如束,心慌视歧。由于动则生阳,当患儿在室内走动时,阳气来复,又能重复入睡。,本病因心阳贰微,神散不藏,因瓜蒌,薤白通阳宣痹,茯苓,远志宁神定志,桂枝温通心阳,流畅血行,如是则阳复阴消,神清志和,故收速效,后以归脾汤安神定志,补气益血,温养心脾,巩固疗效。
   6、口舌干燥案。刘××,男,40岁,1985年2月12日初诊。患者口干舌燥六年,近两年来明显增剧,每到夜间,自觉口干欲裂,舌燥如错,但不思饮水,甚至舌不能转动,殊感痛苦。症见:面色悔暗,体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缓迟。证属:肾阳不足,元气大虚。治宜:扶阳益气。处方:制附片20克(先煎40分钟),人参5克(另煎兑服),麦冬10克,服六剂,干燥减半,口有津液,突然思食酸物,此津液来复之佳兆,原方去麦冬,加乌梅15克,甘草5克,连服六剂痊愈。随访3年多,未复发。按:口舌干燥一症,原因甚多,如阴虚,湿热,停饮等,知之者众,惟阳虚气弱,知之较少。《景岳全书·卷二十六》说:“若阳虚而阴无以生,气虚而精气无以化者,使非水火并济,又何益之有。”                                                            
   稿件作者:李大军 张军和    编辑:刘铭璞
   参考文献:1.来源网络 中国*开江  开江人物
                    2.徐先彬 《黄汗治验》(《四川中医》1988年第02期)
                    3.徐先彬《红枣花生汤治疗脚气病》(《四川中医》1986年07期)
                    4.徐先彬《小陷胸汤治疗胆道蛔虫症》(《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年05期)
                    5.徐先彬《桂枝汤临床加减运用》(《四川中医》1984年02期)
                    6.来源:北京展旭医学研究院
   2012.8.3.—8.12. 8.17.编辑整理   
~~~...
感谢土枪老师精心介绍这麽多好秘方秘法啊。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谢谢毛老师好评!谢谢老师!
谢谢王家祥老师的鼓励和支持!谢谢老师!


谢谢小百合朋友的关注!谢谢朋友!~~~

谢谢whhjm2456 朋友支持!能将自己周围的地方名医简介给论坛朋友,能为中医的发展尽一分力心里愉快。
楼主辛苦了。~~~支持。

   这么多的杂病医案很经典,土枪老师辛苦了!感谢分享。

不辛苦,谢谢ccx5678朋友支持!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2 22: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