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5/5/5 23:33 编辑
益母,虽非大温大热之药,而气烈味苦,究是温燥队中之物,观于产后连服二、三日,必口燥嗌干,由其确据,故宜寒令寒体,而不宜于暑令热体。乃吾乡视为产后必用之物,虽酷暑炎天,亦必常备,加以畏其苦燥,恒以沙塘浓调,若在三夫时令,新产虚体,多服此浊腻苦燥之药,耗血恋邪,变生不测,更可虑也。--《本草正义》
因益母子(茺蔚子)温燥之性,茺蔚(益母草)虽性非温,而禀其燥性。故阴虚血少者忌用。然本于近年临床发现,乳腺癌放疗后服用益母草者多成复发之势,故吾人以为应为禁用。
观益母草之效,确能用治乳岩,然不宜内服而应外用,可将益母草捣碎,以卯时新汲水(刚从井里打上来的水)混合,涂抹于奶上。内服则不详,乳岩者本身因肝事而燥郁,若燥热之年燥热之月。如甲午年暑月而内用益母草,则不治反乱。
故本草本无害,其害因人之用。不明天时、不问地理、不顾人异,独云《本经》云何云何,良药亦成毒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