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23|回复: 3

名方应用 1.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3 22:2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青龙汤是《伤寒论》名方,十大名方之一,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辨证准确,疗效十分可靠。现就小青龙汤的有关情况谈谈个人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小青龙汤证的病机
   《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即寒伤太阳寒水之经,表邪不解,入里造成“心下有水气”而发病,发病的根本在于外有寒,内有水气,这是小青龙汤证的根本病机。
   二.小青龙汤证的成因
   小青龙汤证的根本原因既然是“外有寒,内有水气”,那么是怎样形成的呢?笔者研读前贤著作并结合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情况,总结如下:
    1.因游泳而水气。
    2.因多食瓜果冷饮而得水气。
    3.因冒雨露远行而得水气。
    4.夙患痰饮,为风寒所激。(以上四条为前贤曹颖甫先生归纳总结)
    5.现代社会,热天因空调冷饮,看似天热常常感寒而得水气。
    6.时医吊针输水(西医如此,不少中医也是如此),病本有寒,有水气在内,吊针输水直接把寒冷的水液送入人体,寒和水气蔽固而加重,病情将加重。
    7.药误寒凉。
    8.冬天雾露为患,感寒而得水气,川渝两地,长江中下游一带,冬天常起雾露,加之感寒而生病,这种情况冬天十分普遍。
   三.小青龙汤的临床症状
    1.《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初期用麻黄汤,一汗而解就不会造成“寒入里”,也不会造成“心下有水气”了,水气停于胃逆于上则干呕,则咳,则喘,水气郁结营气蔽固而发热,逆于咽喉则噎,津不上承喉舌则渴,下注入肠则利,入少腹则少腹满,入输尿管则小便不利。临床症状虽多,但多为或然之症,不必悉俱。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2.《伤寒论》说:“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
   水气上行冲激肺脏故咳而微喘,水气上承喉舌故不渴,营气与水邪郁结而生表热,治疗就用小青龙汤。
    3.《金匮要略》《痰饮篇》说:“咳逆依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咳逆则气出不续,终夜依靠在床头,根本没有办法平卧,此寒气郁于表,激而上冲肺脏所致,治疗方针解表温里,就用小青龙汤。
   四.小青龙汤的组成和剂量
    1.组成:麻黄(去节)  桂枝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各三两  半夏半升(洗 )  五味子半升
    2.剂量:汉代一两折现在15.625克,三两折46.875克,半夏半升折65克,五味子半升折25克,历代现代医家,包括一些名医也没有用到这个量。常常是麻黄,桂枝5克,9克,胆大一点的用10-15克,细辛1-3克,很少超过5克的,无怪乎效不显 。为了保证疗效常常是5剂,7剂的开,吃了再来二诊,现在的人哪有那样的耐烦心,两剂三剂不见效就不来了,五剂七剂就把人吃忙了,所以你必须在三剂药之内让患者见到疗效,看到希望,这就逼迫医生不得不提高业务水平,否则将没有立足之地。笔者临床常用量:麻黄,桂枝10-30克,芍药20-30克,细辛10-15克,干姜15-30克,甘草10-15克,半夏10-20克,五味子5-10克,疗效很好。
    3.方解:方中麻黄,桂枝散寒发表,温散表邪,半夏,干姜,细辛温化水饮,又恐辛散太过而加芍药以监制麻黄,桂枝,五味子收敛肺气,甘草调中和胃,组方严谨。
    4.加减: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临床上笔者常顾及寒入太阴脾经而加生姜,大枣,寒入少阴肾经而加附片。
   五.小青龙汤的临床应用
   尽管小青龙汤治疗外有寒,内有水气为患造成的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等临床症状,其实用得最多的是用于治疗外有寒,内有水气为患造成的咳嗽和哮喘,效果不错,兹举例如下:
    1.夜咳:王承英,女,38岁,万源市某公司员工,2011年11月30日诊,一周前洗衣感冒发烧,开始硬扛,扛不住了才吃西药,烧退后遗留夜咳一症久不愈,一晚到亮都咳,无法睡觉,白天松些,痰清稀白,口渴喜喝热水,舌红,唇红,处方如下:
    麻黄10  桂枝15  白芍30  炙甘草15  五味子5  细辛10  干姜15  半夏10  熟附片15  紫菀10  大枣10  生姜10(单位:克)
   一剂咳减80/100,一夜安睡,再一剂康复如初。
    2.哮喘:(徐仲才先生医案)于某,女,3 1岁。初诊:1983年12月。自幼哮喘,每于春秋发作。发作时大汗淋漓,不能平卧,咳嗽剧,白痰多。病情严重时,静脉注射氨茶碱、地塞米松也无疗效。本次遇冷后大发作,西药无效。症见面色咣白,口唇青紫,舌淡胖,苔薄白润,脉细数。治拟温肺化饮平喘。方用生麻黄9g,白芍12g,干姜4g,细辛3g,半夏9g,陈皮6g,白芥子12g,苏子9g,川椒目9g,熟附片12g (先煎),甘草6g。 3帖后复诊,咳喘明显减轻,汗亦减少。又服7帖,症状基本控制。缓则治其本,又治疗数月。嗣后再没有大发作。
   六.“心下”部位辨析
   《伤寒论》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心下”究竟指的什么地方?其说不一,有指“胸腔”的,有指“心下”的,有指“胃”的,究竟指哪里?现简略辨析如下:
    1.“心下”部位指“胸腔”。王幸福老师的一篇文章《小青龙汤的故事》里曾谈到:“小青龙针对的是什么症状呢?是感冒后,在心下有水气。怎么来理解呢?就是在胸腔里有大量的水不能及时的转化掉”。......由此看“心下”部位指的是“胸腔”。
    2.“心下”部位指“心下”。历代医家注解《伤寒论》小青龙汤,对“心下有水气”的“心下”并没用说清楚,笼笼统统,模模糊糊的以“心下”言之,“心下”仍然是“心下”。
    3.“心下”部位指“胃”。前贤曹颖甫先生认为:“小青龙汤证之病所虽似在肺,而其病源实属于胃,大论所谓‘心下’,即指‘胃’......‘心下有水气’尤言‘胃有水气’”。“更考本方所用之药,属胃者多,属肺者少。故本证病理实属胃邪犯肺加表寒已激之,若是而已”。由此看“心下”指“胃”。
   从人体解剖看,心之下有膈胸膜,有部分肝,有整个胃,心下有胃,“心下”指“胃”。
   从小青龙汤证的临床症状看涉及到肺系,胃肠系,泌尿系疾病,就其致病原因,缘于外有寒,内有水气,停于胃逆于上则干呕,胃气上逆肺气不降则咳,则喘,水气逆于咽喉则噎,肺气不降津不上承喉舌则渴,下注入肠则利,入少腹则少腹满等情况看:“心下有水气”的“心下”指“胃”比较确切。
   综上所述:小青龙汤“心下有水气”的“心下”指“胃”比较确切。
  
      主要参考文献:1.曹颖甫:《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
                               2.黎天佑:《伤寒论崇正编》
                               3.李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4.王幸福:《杏林薪传》
                               5.来自网络:《徐仲才医案医论集》
  
很多人都提出此方主要治疗“外有寒邪,内有水饮”的方子,临床中此方是广泛运用的一个良方。不知先生对“外有寒,内有水气”这句话何解?

   “外有寒邪,内有水饮”,寒伤太阳之经本来可以用麻黄汤一汗而解,然而现在表寒未解而入里,里也有寒,寒与水气相恋而侵扰肺胃,形成小青龙汤证的主症和兼症。至于水饮来源参文中小青龙汤证的成因。这样的理解不知对不对?请王老师赐教,谢谢!
请问先生:在李可老先生的文中提到的“三石”是指哪三石?因我家老人肺病,在李可先生的方中提过,想借鉴一下。

不知是不是代赭石,紫石英,活磁石?因为不知道“三石”的出处,有负先生下问。
作为外行还是读这样的文章感觉有意思
谦虚了,朋友。不成熟的看法,请多多指教。

谦虚了,朋友,不成熟的看法,请多多指教。
谢谢!我想可能是石膏,海浮石,还有一个可能是?
先生说的 伤寒初期用麻黄汤,一汗而解就不会造成“寒入里”,也不会造成“心下有水气”了,
非常有见地
发表于 2015/4/14 09:1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作为外行还是读这样的文章感觉有意思”,不止有意思,是非常有收获的文章,在此敬礼!!!!!!!!希望先生继续开帖授人以渔
发表于 2015/4/16 09: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痰清稀白,口渴喜喝热水,舌红,唇红”如此的症状描述甚是怀疑。
发表于 2015/4/20 21: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石是指的:滑石、石膏、寒水石。
三石汤:
[来源] 清·吴瑭(鞠通)著《温病条辨》卷二。
[组成]滑石9克 石膏9克 寒水石9克 杏仁9克 竹茹9克 白通草6克 银花9克
[用法]水五杯,煮成二杯,分二次温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9 14:2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