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454|回复: 21

五、相术-《内经时代》补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2 23: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时代》补注(第十节草稿)
赵洪钧著  金栋(河北省河间市人民医院)补注
第十节  《内经》与卜筮、巫祝、风角、星占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23:4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五、相术  

【原文】相术出现于战国末。《荀子·非相》就说:“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很反对相术。此后,相术非但未消亡,反而多得人们信仰。到了东汉,连最反对迷信术数的王充也很信。他在《论衡》中批判了各种迷信术数,唯独推崇“骨相”。《内经》中有无相术呢?《灵枢·阴阳二十五人》讲阴阳二十五人,便是比附五行、五帝的一种相术。该篇与《灵枢·通天》应是姊妹篇。最可能成书于东汉。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23:53:50 | 显示全部楼层
【补注】

⑴相术:《辞源·目部》:“相术:观察人的形貌,预言命运的一种方术。《三国志·魏·朱建平传》:‘善相术,于闾巷之间,效验非一。’

《辞海》:“相术:推测人的气数、命运的迷信之一。根据人的面貌、五官、骨骼、气色、形态、手纹等的迹象推算吉凶、祸福、贫富、贵贱、寿夭等。因以相面貌和手掌为主,故亦称‘相面’或‘手相’。《汉书·艺文志》有《相人》二十四卷。著名的相书有《麻衣相法》、《水镜相法》等。”

音象(xiang),《汉语大字典·目部》:“占视。《书·召诰》:‘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孔传:‘相所居而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贵乃不可言。’”

在《汉志·数术略》中,古代的相术书主要有四种李零《中国方术正考》

⑴主要与山川的走向和形势,屋舍、墓地的位置和结构有关。包括相地形和相宅墓。如形法类的《山海经》、《国朝》和《宫宅地形》即属此类。这类书与古代地理学、军事地形学和建筑学有密切关系。

⑵主要与人和家畜有关。包括相人和相六畜(马、牛、羊、鸡、犬、豕等)。如形法类的《相人》和《相六畜》即属此类。相人与古代的医学诊断和刑事侦破有关。相六畜则与畜牧业有关。

⑶主要与物件有关。如形法类的《相宝剑刀》、杂占类的《武禁相衣器》即属此类。

⑷主要与农业和养殖业有关。如杂占类的《神农教田相土耕种》、《种树臧(藏)果相蚕》。“相土”,也叫“相土之宜”(观察哪些种土壤适于种植哪些种作物),古书经常提到(《管子·地员》述之最详,可参看),就与农业有密切关系。而“相蚕”则与养殖业有关。

金栋按:有个家喻户晓“伯乐相马”的故事,其相马之术,乃相术(相六畜)之一。

伯乐,春秋中期秦穆公臣。曾荐九方堙为秦穆公相马,认为判断是否千里马必须“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不必拘于雌雄和颜色。见《淮南子·道应》(《辞海》)。而《列子·说符》篇,则为九方皋相马。

《辞源·人部》:“伯乐:㈠春秋秦穆公时人,以善相马著称。《楚辞》屈原《九章·怀沙》:‘伯乐既没,骥焉程兮?’事见《庄子·马蹄》、《列子·说符》。《庄子·释文》:‘伯乐姓孙名阳,善驭马。’”

唐·韩愈《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以此来比喻善于发现和选用人才的人,此人则被世人赞誉为伯乐也。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23: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⑵非相:《荀子》卷第三《非相》第五篇篇名。唐·杨倞注:“相,视也,视其骨状以知吉凶贵贱也。妄诞者多以此惑世,时人或矜其状貌而忽于务实,故荀卿作此篇非之。《汉书》形法家有《相人》二十四卷。”

金栋按:荀子此篇的内容,列举了历史上的帝王及臣相、圣人等的吉凶祸福之命运及成功与否,无非是说与相貌无任何关系。

又按:李零说:“古代相术是以目验的方法为特点。它所注意的是观察对象的外部特征(形势、位置、结构、气度等),所以也叫‘形法’。从‘象数’的角度讲,它侧重的是‘象’。”(《中国方术正考》)

又,荀子的生平介绍见第二节补注。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23:57:17 | 显示全部楼层
⑶相人:《辞源·目部》:“观察人的形貌以占测其命运。《左传·文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荀子·非相》:‘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

《辞海》:“旧指观察人的面相以判断其吉凶荣枯。《左传·文公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子焉。’”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23:58:01 | 显示全部楼层
⑷相人,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王先谦《荀子集解》:“道,说。王念孙曰:元刻‘相’下无‘人’字,宋龚本同。案无‘人’字者是。此谓古无相术,非谓古无相人也。谓学者不道相术,非谓不道相人也。下文云‘长短、大小、善恶形象,古之人无有也,学者不道也’,是其证。宋本作‘相人’者,涉下‘相人之形状’而误。先谦案:有相人即有相术,王说似泥。下云‘古者有姑布字卿’,是古明有相术、相人矣。荀子以为无有者,世俗所称,学者不道,故虽有,直以为无有耳。因当时崇尚,儒者惑焉,故极论之。”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37:55 | 显示全部楼层
⑸王充:(27-约79)东汉思想家,文学理论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少孤,乡里称孝。后到京师,受业太学,师事班彪。好博览而不守章句。家贫无书,常游洛阳书摊,一见则能诵忆,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归乡里,教授生徒,历任郡功曹、扬州治中等职。旋罢职居家,于户牖墙壁各置刀笔,专心著书,历时三十年。著《论衡》八十五篇(今缺《招致》一篇)。书中对天作了朴素唯物主义之解释,认为天和地由“气”形成,“气”是天地万物基本元素,“天地,含气之自然也”;他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神学,以烛火喻形神,“人之死,犹火之灭也”,“火灭光消而烛在,人死精亡而形存”;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认为人要获取知识,须由人的感官与外界客观事物相接触,“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另有《讥俗节义》、《政务》等,已佚。(《中国历代名人辞典》)

《辞海》:“王充(27-约97):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出身‘细族孤门’。少游洛阳太学,曾师事班彪,好博学而不守章句。历任郡功曹、治中等官,后罢职家居,从事著述。一生尽力于反对宗教神秘主义和目的论,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论衡·自然》),即由于‘气’本身的运动而产生万物,不存在有意志的创造者。指出天地、阴阳不生不死,初步接触到世界无限性问题。认为自然界的‘灾异’是‘气’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无关。人的生命和精神也以‘精气’为物质基础,‘人未死,在元气之中;既死,复归元气’,‘死而精气灭’(《论死》),根本没有脱离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抨击了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和灾异、谴告、鬼神等迷信。承认感官经验是知识的来源,批判‘生而知之’和圣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的唯心论调;同时也主张‘不徙耳目,必开心意’重视理性思维的作用,并强调用‘效验’、‘证验’作为检查知识可靠性的标准。但也以为有千岁万世不变的知识和‘不可知之事’。主张人性因禀气不同而有善恶,强调人性可以改变。在社会历史观上存在机械的命定论,认为个人的贵贱寿夭,国家的治乱安危,都受‘时数’的支配。在美学上主张美与真的统一。提出‘真美’,以同‘虚妄’相对立,将艺术的目的归结为‘劝善惩恶’。论文强调内容,提倡通俗,反对崇古。著作有《论衡》。”

《论衡》:东汉王充著。三十卷,八十五篇,今本缺《招致》一篇。撰写历时三十多年。自称“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作《论衡》之书”(《自纪》)。发挥古代哲学中“元气自然论”的宇宙观和认识论,认为“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还论述了人与自然,精神与肉体的关系;提出“夫天道自然也,无为”,批判了“天人感应”说与谶纬迷信;提出“知物出学”,“须任耳目以定情实”;还批判了儒家的一些传统观点。曾被统治阶级斥为“异端邪说”。(《辞海》)

金栋按:仲任之书,攻之者众。一曰孔子不宜问,孟子不宜刺。问而刺之,毁昔圣先贤,大不敬。曰孔子之功,正《乐》,定《礼》,删《诗》、《书》,述《易》,作《春秋》,自上古至周,文明之业,得传于后,实此是赖。孔子此功,仲任无非,时褒颂之。言行牴牾,质疑问难,孔子并世,当无忤言。孟子言性善,辟杨、墨,性果善乎?恶乎?可善、可恶,处善恶之中?有善、有恶,定于自然乎?古无定证,更无定论。性恶之说,一隅而已。杨、墨之争,门户各异,入主出奴之见也。杨、墨果非,而儒果是与?儒家者流,荀卿之徒,尝非儒矣:“是子张氏之贱儒也”,“是子夏之贱儒也”,此言非出于墨翟、韩非。战国以还,儒之为儒,如何?孟子挟儒术、标儒名,游说齐、梁之间,仪、秦之流,操术迂疏,不能得志。其《刺孟》也,视刺韩、刺墨一也,夫何伤?圣贤,人也。人,物也。毁圣贤大不敬,何如?一曰美几身、泊祖父,大不孝。
今案《自纪篇》叙其祖,则曰“世祖勇任气,卒咸不揆于人”。叙其父则曰,“祖世任气,至蒙、诵滋甚。故蒙、诵在钱唐,勇势凌人。末复兴豪家丁伯等结怨,举家徙处上虞”。是祖、父皆任气,遭豪家怨恨,未尝有非也。诘难仲任者,必欲仲任叙其祖、父为不任气,不遭豪家之怨,方合乎于孝乎?曲仲任之笔,变祖、父之行,书复何徵?至“祖浊裔清,不牓(bang)奇人。鲧恶禹圣,叟顽舜神”诸语乃结。充细族孤门,或人啁之,故引以况。所况亦实,醴泉无源,芝草无根,夫何怪乎?幽、厉之谥,百世莫改,为子孙者,亦当以不孝之罪罪之乎?漏儒世俗之言,未可准也。
《论衡》一书,九《虚》、三《增》以辟虚妄,明死无鬼,明死无知,葬当从薄,灾不自灭。当谶纬盛行之世,五行说胜之时,独能标真义、疾虚妄,无援无助,奋孤笔以战古今,此真特立卓见之士,奈何以供谈助。此蔡与王所下以为庸下也。不和同而随俗,不厚古而泊今,不摹仿以求名,不依违而寡实,在《太玄》、《法言》之上,居《说苑》、《新序》之前,顾乃推重刘、扬,何其谦也!至若言贵贱,则归之命时;谈贫富,则属之幸偶:此则班氏《王命》之旨,受师门之谴训。天体为方,日星不圆,推步未详,浑盖异说:而究极求是之精神,故不可没也。人惟能不泥古昔,方能疾趋迈往:人惟能力求真是,方能大道日明。公元初纪之时,有此卓荦不群之士,神州无二,举世少双。彼俗儒者,夏虫耳,安足与之语冰哉!(张宗祥《论衡校注·校注论衡序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论衡》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自从董仲舒治《公羊》,明天人相感之说,以为天是有意志的,与人的意识相感应。大小夏侯、眭孟、京房、翼奉、李寻、刘向等都推演其说。儒家到了此时,内部起了质的变化,披着巫祝图谶的外衣,把天说的太神秘,太聪明,人的行动,是要受他的裁判,这就是一班汉儒所说的阴阳灾异的理论。
这种荒谬的迷信的理论,把儒家改装成为带有宗教性质的儒教,自汉武帝时起到光武帝时止,一直支持了一百多年,才能有大小的反动:即郑兴、尹敏、桓谭一班人。但他们只知道攻击图谶的荒谬,对这些儒教徒所持天人感应说的原理,还不能根本上击破,或者还相信这原理。到了仲任,才大胆的有计划的作正式的攻击,用道家的自然主义攻击这儒教的天下感应说,使中古哲学史上揭开一大波澜。
《论衡》全书就是披露这天人感应说的妄诞。用自然主义为其理论的出发点。(黄晖《论衡校释·自序》),中华书局,1990年版)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39:12 | 显示全部楼层
⑹骨相:《辞源·骨部》:“㈠骨指人的骨骼、形体,相谓相貌。古人以骨相推论人的命和性。汉王充《论衡》有《骨相》篇。《隋书·赵绰传》:‘上每谓绰曰:朕于卿无所爱惜,但卿骨相不当贵耳。’也作‘骨像’。”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⑺阴阳二十五人:见第三节补注。

刘明武《换个方法读内经·灵枢导读·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本篇论阴阳二十五种人,其理论基础在五行。五行有五行之气,人得五行之气有所全、有所偏,偏全各有五,五五二十五种人。”

 楼主| 发表于 2015/4/14 19: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目前“相术”仍比较流行,故把反对此术的荀子的“非相”和赞同此术的王充的“骨相”,摘要附于下,以见广闻。

洪钧以为,从生理学角度看,相术有一定道理,故中西医都有一般望诊-医学相术。从心理学角度看,相术也可以用于心因性疾病的诊治。但是,多数人请教相士,是为了预测祸福、贵贱、穷通、寿夭、赔赚。这时,相术只能满足一些人的心理需要。谚云:人不可貌相。故实际上多数人不相信医理和心理之外的相术。汉代学者中,王充最为理智,《论衡》中有“骨相篇”,颇可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19: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