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物剂量古今考
中医界有句话叫做“中医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可见药物的疗效在于剂量的精确把握。然而现代人用经方疗效有好有不好之分,原因何在?除了在于辩证的准确与否外,很大程度在于药物剂量的把握上。《伤寒论》诞生的后汉到现代已历1800余年,其间度量衡器,度量衡制变化,造成古今药物剂量出入很大,严重影响了药物疗效。汉代的剂量与现代的剂量有多大出入?是怎样造成的?现略作考证。
一.古今剂量考
1.东汉剂量
东汉《伤寒论》的剂量动辄以“斤,两,升”计,那时的“斤,两,升”等于现代的多少?山西名医李可根据上世纪柯雪帆教授的考证得出:1斤(东汉)=250克,1两(东汉)=15.625克,五味子1升=50克,半夏1升=130克,吴茱萸1升=50克,附子大者1枚=20~30克,中者1枚15克强。按此折:《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31.25克),干姜两半(23.44克),生附子1枚。
2.汉晋剂量
中专《方剂学》教材附录:“大致汉晋的三斤约为现在的500克,一两约合现在的9克”。折算为:1斤(汉晋)=166.67克,1两(汉晋)=10.42克。按此折:《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20.84克),干姜两半(15.63克),生附子1枚。
3.明清及近代剂量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药学》说:“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现在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采用公制,即1kg=1000g,为了处方和配药特别是古方的配用需要换算时的方便,按规定以如下近似值进行换算:1两(16进位制)=30克,1钱=3克”。取精确点就是1两=31.25克,1钱=3.125克。按此折:1斤(明清及近代)=16两(明清及近代)=16×31.25克=500克,1钱(明清及近代)=3.125克。《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62.5克),干姜两半(46.88克),生附子1枚。
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深感古今剂量的变迁和混乱,也把握不准,说:“古今异制,古之一两,今用一钱可也”。按李时珍的说法,若“古”指的是东汉《伤寒论》产生的时代,则《伤寒论》中剂量一两,折李时珍一钱折,即1两(东汉)=1钱(李时珍)=1钱(明代)=3.125克。《伤寒论》四逆汤原方:炙甘草二两(6.25克),干姜两半(4.69克),生附子1枚。
4.后世方书剂量
相对于《伤寒论》剂量,后世方书剂量亦有很大出入。近代河北名医张锡纯列举小青龙汤为例进行对比如下:
小青龙汤原方:麻黄去节,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去皮各三两(46.88克),五味子半升(25克),半夏洗半升(65克)。
小青龙汤后世方书剂量:麻黄二钱(6.25克),生白芍三钱(9.4克),干姜一钱(3.125克),甘草钱半(4.69克)桂枝尖二钱(6.25克),清半夏二钱(6.25克),五味子钱半(4.69克),细辛一钱(3.125克)。张锡纯在用此方时,剂量根据后世方书剂量“略为加减”。
5.现代剂量
1斤(现代)=10两((现代)=500克,1两(现代)=50克。
6.现代教材剂量
李可源引部编中医《方剂学》四逆汤剂量:附子5-10克,干姜6-9克,炙甘草6克。中专教材《方剂学》四逆汤剂量:生附子5-10克(一枚),干姜4.5-9克(一两半),炙甘草6克(二两)。
7,现代倪海厦剂量
现代名医倪海厦用药有些不一样,他的剂量折算亦有些不同:“有时我用生附子的剂量是一副药用5钱,7钱,折合国际单位g,一钱是3.75g,那么5钱就是5×3.75g,7钱就是7×3.75克”。“在台湾,美国开中药比较习惯以钱为单位,一钱等于3.75g”。以四逆汤为例“我们的剂量是生附子3钱(11.25克),干姜二钱(7.5克),炙甘草3钱(11.25克)”。
8.“火神派”剂量
近年来中医“火神派”兴起,给日渐没落的中医注入了新鲜血液,给沉闷的中医界丢了一颗不小的炸弹,学术气氛亦活跃不少,是个好事。他们对药物的剂量有很大突破,尤其对附子的应用常达100克,200克,超常剂量,令人咋舌。如卢崇汉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暴盲:熟附片90克,麻黄15克,辽细辛15克,生姜95克(麻黄附子细辛汤原方:麻黄去节二两,炮附子1枚,细辛二两),可见一斑。
以上考证可以看出:东汉1斤=250克,汉晋1斤=166.67克,明清及近代1斤=500克,现代1斤=500克。1斤(东汉)=1.5斤(汉晋)=0.5斤(明清及近代)=0.5斤(现代)。东汉1两=15.625克,汉晋1两=10.42克,明清及近代1两=31.25克,现代1两=50克。1两(东汉)=1.5两(汉晋)=0.5两(明清及近代)=0.3125两(现代)。
古今药物剂量出入之大有历史断代的原因,有古今度量衡器,度量衡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推断的原因,以至造成现代人用经方时剂量把握不准,绝大部分剂量偏小,少数达到经方剂量,绝少超过经方剂量。
二.现代药物剂量的确定
从以上考证可以看出:古代,近代,现代药物剂量出入很大,对于现代的中医对现代的病人怎样来确定药物的剂量,以期达到满意的疗效,笔者认为一是参考古今度量衡制折算为国际单位克,然后作比较确定药物剂量。二是参考古今名医运用经方时的剂量确定药物剂量。三是在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什么样的剂量才是最有效的剂量。笔者常用剂量举例:四逆汤:炙甘草二两(15-30克),干姜两半(15-30克),生附子1枚(熟附片20-50克)。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去节二两(麻黄10-30克),附子炮1枚(熟附片20-50克),细辛二两(10-20克)。
主要参考文献:1.李可 《李可老中医危急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
2.王蓉新 《方剂学》
3.李时珍 《本草纲目》
4.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
5.刘力红,孙永章 《扶阳论坛3》
6.张存悌 《中医火神派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