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未悟道 于 2015/4/13 19:08 编辑
今天看到了全文:
1,我是个乡医,60岁重学伤寒金匮,用了16个月的业余时间。到前天刚刚完成第一遍系统学习。
2,对很多东西,都有怀疑,独独伤寒主六经辨证,杂病主脏腑辨证,从来没有怀疑过。只是苦于伤寒与六经的关系,始终缠绕不清。一是以六经统杂病;一是以脏腑辨证统伤寒,都有这样做的,我则是循此觉得不顺,舍此别无他途。看了本文,所引《傷寒雜病論·卷三·雜病例第五》这段文字,觉得是链接伤寒与杂病的桥梁。为我准备开始整理笔记指出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3,我提了关于伤寒论中除了胃以外,极少提及五脏名词问题,而相比较则金匮开篇就论述五脏关系。看了您对经络的理解,虽然说不清道不明,但是似乎悟出点儿什么来啦。
4,对于三刀与八块,三阴三阳的六条射线,脑子里还没有转过弯来,是个时间问题吧。我设想过,三阴三阳的各种空间排列方式,始终没有搞明白。现在虽然还是雾里看花,毕竟有点影像了。我的方法,问题出在一直探索三阴三阳的体表区划,空间结构上,要求落实到解剖定位上,所以苦思不得其解。例如,太阳主背,阳明主前,少阳主侧;三阴与三阳并行与内,阳主表,阴主里----。把太阳看做是体表面,阳明看做是内表面,少阳介于二者之间-----。这还马马虎虎,具体到三阴,走不动了。折腾不出个结果,就知难而退。从理法方药的后门进,从仲景药法开始。结果进去一看,一回事。只好又折腾方证关系,也是口上说的头头是道,始终心有疑惑。看了本文,才知道,问题出在不从大门进是不行的。就像我自己比喻的道学术药四个层次,只指望,先搞懂后两个,看来这个捷径走不通。
5,由于对土枢四象本身不了解,所以对于人体气机升降部分似懂非懂。而相对来说,天地气机升降,主要是温度与湿度的相关性,天气与地气的转化造成的差异,这两个方面贯通不少疑问,基本能领会。
6,b]中醫的解剖基礎比高級文中可能丢失一个字“较”,应该是“比较高级”吧?对于中医解剖与功能概念的争议,我有自己的看法,但是始终表述不当,也没有从经络的角度去想过。只是使用既有解剖基础,又是功能单位来理解。看来这里的经络系统概念,是关键所在!或者说是我学习本文的最大收获。
7,具体讲解伤寒论的部分,对我来说用八个字表达:当头棒喝,茅塞顿开!
今天决定,开始整理我自己用一年时间写的51万字的笔记,阅读本文,当得上:指点迷津----柳暗花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