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河间金栋

【原创】漫谈中医“十二官”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01:34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化则能出矣]《素问补识》:“这一句是总结上述十二官功能而言,‘出’字包括心的出神明、肺的出治节、肝的出谋虑,一直到膀胱尿液的排出,都是气化作用的结果,所以说气化则能出矣。反之,没有气化或气化遭受破坏,心就不能表现出神明,肺就不能表现出治节……十二官的正常功能就会陷入紊乱或全部丧失,人就表现为疾病或死亡。注家历来都把这一句作为膀胱的特有功能来理解,认为只有膀胱尿液的排出,才是气化的作用,唐容川则连这一点也不承认,认为是‘水入膀胱,化气上行则为津液’,有些注家索性把《伤寒论》五苓散中的桂枝说成是化膀胱之气的。从此,气化变成了化气,经文的本原含义,经过注家的解释,就变得面目全非了。或谓各藏(脏)皆用出字,只有膀胱没有出字,那么,气化则能出矣,应该是专指膀胱而不是总结上文,这种说法是不明《内经》文例所致。《内经》中凡总结上文时,皆省最后一个重复词,即以其总结之词代之,如本例是。凡总结下文时,多省最先一个重复词,即以其总结之词代之,如《营卫生会》篇省去‘愿闻上焦之所出’一句,《决气》篇省去‘何谓精’一句,《调经论》省去‘阳虚生外寒奈何’一句,均同此例。”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金栋按:就上文《素问补识》所云“注家历来都把这一句作为膀胱的特有功能来理解,认为只有膀胱尿液的排出,才是气化的作用……有些注家索性把《伤寒论》五苓散中的桂枝说成是化膀胱之气的”,是否与当代《内经》研究学术权威王洪图教授的观点相吻?

《王洪图内经讲稿》云:“膀胱可以藏津液,所藏津液需要气化,才能够渗透出来,散出来。这个气化,既是膀胱的气化,更主要的是,是指肾中阳气的气化,以及心肝肺脾之气的气化,还有三焦的气化。膀胱所藏津液,只有经过全身之气的气化作用,它才能渗出膀胱而发挥它的作。这么说来,这个气化则能出,就不单纯是排出尿液。若理解气化则能出,是尿排出去了,倒是很简单,但若单从中医理论上来说不是这样。……膀胱所藏津液,气化则能出,到底出在何处?渗到什么地方?归纳起来,其所藏之津液,气化去向有三:

第一,作汗液排出。理论根据是《灵枢·本脏》‘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气化从腠理毫毛排出,汗就是津液所化。后世医学家唐宗海《血证论·脏腑病机论》‘谓膀胱之气,载津液上行外达,出而为汗,自有云行雨施之象’。汗是雨,雨之所以能降,实为阳气的作用,天气降为雨嘛,膀胱经的阳气的作用才能这样为汗,这是第一个去向。

第二,是化为尿液。王冰注《素问》对这句话注解说:‘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溲便就是指的小便,小便排出来需要下焦气海之气的施化,或者肾气的气化。王冰继续说:‘气海之气不及,则闭隐不通’,那就是小便癃闭了。所以说王冰就是注成下焦之气,或者肾阳气化,才可以使膀胱所藏津液能够作为小便正常排出。如果肾气不能气化,就闭隐不通,小便不能排出去。即使按王冰所说,津液也不是单纯在解剖学那个膀胱里面,还有别的地方,如果往上找,找到肾盂,找到肾脏,甚至找到全身各处去。临床上可以见到五苓散主治的膀胱蓄水证,见有小便不利或浮肿,水蓄在哪里?有的时候是在膀胱(尿脬)里,但有的时候并不在解剖学的膀胱里,为什么呢?这时病人浮肿了,服五苓散之后,尿通了,浮肿下去了,说明水是藏在体内,皮肤下面的,绝对不是在解剖上那个尿脬里。

第三条去路,是化为血液。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膀胱病候》说:‘膀胱,肾之府也,五谷五味之津液,悉归于膀胱,气化分入血脉,以成骨髓也,津液之余者入脬则为小便’。你看,《诸病源候论》就说膀胱所藏津液,经过气化,有一部分,到血脉当中,化为血液,化生血液又可以成骨髓。津液之余,多余的那部分,进入尿脬,为小便。……所以‘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气化,不是单纯指的膀胱气化,更主要的是指肾脏、三焦等的气化作用,使得津液能够发挥它的具体作用,只把多余的作为尿液排出体外。”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0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按:观本段文例,“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后,“应标句号”才与其它文例相同,如此则“气化则能出矣”,单独为句方为确。此句“津液”就是尿液,《素问补识》所言非常精准。而《王洪图内经讲稿》所云五苓散主治的蓄水证,可以理解为临床引申发挥之意,亦无不妥。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0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气化]由脏腑之气而产生各种变化的过程谓之气化。实际上是脏腑功能具体体现的过程,亦即新陈代谢的过程。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35王洪图内经讲稿封面.JPG
35王洪图内经讲稿扉页.JPG

35王洪图内经讲稿定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9: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13素问三识封面.JPG
13素问三识扉页.JPG

13素问三识定价.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20:37: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附:高校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第三节六腑·五膀胱》云:

膀胱又称“脬”,是贮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膀胱与肾由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互属络,而构成表里关系。

膀胱位于小腹部,居肾之下,大肠之前,是一个中空的囊状器官。其上有输尿管与肾相连,其下连尿道,开口于前阴。膀胱的生理机能是贮存和排泄尿液。

贮存尿液:人体的津液通过肺、脾、肾等脏的作用,布散全身,发挥其滋养濡润机体的作用。其代谢后的浊液(废水)则下归于肾或膀胱,经肾气的蒸化作用,升清降浊:清者回流体内,重新参与水液代谢,浊者变成尿液,由膀胱贮存。

排泄尿液:膀胱中尿液的按时排泄,由肾气及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肾气与膀胱之气的作用协调,则膀胱开合有度,尿液可及时地从溺窍排出体外。

膀胱的贮尿和排尿机能,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肾气主上升,膀胱之气主通降。肾气之升,激发尿液的生成并控制其排泄;膀胱之气通降,推动膀胱收缩而排尿。若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失常,膀胱开合失权,既可出现小便不利或癃闭,又可出现尿频、尿急、遗尿、小便失禁等。故《素问·宣明五气》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尿。”

传统中医学,将膀胱定义为人体水液汇聚之所,而非盛尿器官,故《灵枢·本输》称之为“津液之府。《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东汉张机《伤寒杂病论》也将膀胱指为“水府”,并论有“太阳蓄水”证。至于膀胱中的水液源于何处,《内经》的说法有二:一是从胃肠道,主要是从小肠,经三焦之腑渗入膀胱的。故《灵枢·本输》说:“三焦者,中渎之府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杂病源流犀烛·膀胱病源流》说:“膀胱,本州都之官,藏津液。州都者,下邑也,远于京师,且津液必气化而后能出……水液自小肠泌,则汁渗入膀胱之中,胞气化之而为尿,以泄出也。”二是由肺气将代谢后的浊液“下输膀胱”。渗入膀胱的水液,经肾气与膀胱之气的推动和蒸化作用,将其中可再利用者会吸收,剩下的则是尿液,由肾气和膀胱之气的激发和固摄作用调节排泄。水液并不直接归于肾脏,肾的主水机能,由肾气对膀胱中水液的蒸化作用来体现。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22: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9、胃腑:仓廪与仓库守内啬吏

《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而《千金方·卷十六·胃腑脉论第一》则云:“论曰:胃腑者,主脾也。口唇者是其候也。脾合气于胃,胃者,水谷之腑也,号仓库守内啬吏。”即胃者,“仓库守、内啬吏”、太仓之官也。

胃为水谷之腑,经典医籍记载相同。如

《灵枢·本输》篇云:“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
《难经·三十五难》:“胃者,水谷之腑也。”
《中藏经·卷上·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七》:“胃者,腑也,又名水谷之海,与脾为表里。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灵兰秘典论》所论“脾胃”之官,当云“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见上五脏之“脾”官称。

仓库守,管仓库、粮仓的官,即如淳于意之“齐太仓长也”。

守,官职也,如守备、太守、郡守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守:官名。郡一级的最高长官。《史记·吴起传》:‘吴起为西河守。’”

《说文·宀部》:“守,守官也。”段注:“《左传》曰:‘守道不如守官。’《孟子》曰:‘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

《汉语大字典·宀部》:“官吏的职责,职守。《说文·宀部》:”守,守官也。’《左传·隐公五年》:‘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掌管。《广韵·有韵》:‘守,主守。’《左传·昭公二十年》:‘山林之木,衡鹿守之。’孔颖达疏:‘此置衡鹿之官,守山林之木。’《商君书·君臣》:‘地广。民众,万物多,故分五官而受之。’”

《简明中国历代职官辞典》:“守:战国时各国所设郡的长官。郡原多设在边境地区,守因负责防守而得名。战国初期魏、赵等国已设置。如魏文侯以李悝为上地守,见《韩非子·内储说上》;又以吴起为西河守,见《史记·列子吴起列传》。郡守有征发一郡兵力之权,常率军防守或出征。②官制用语。守某官有两义,一为试任某职,一指以较低官阶署理较高官阶之职。”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齐太仓长,临菑人也,姓淳于,名意。”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22: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内啬吏,即纳穑吏,收粮食的官。

内,同纳(音那na),收容、接纳、受纳之义。

《汉语大字典》:“内:㈠na《集韵》诺答切,入河泥。辑部。纳;交入。后作‘纳’。……《史记·秦始皇本纪》:‘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

啬,同穑,收割庄稼谷物。

《汉语大字典·口部》:“啬:收获谷物。后作‘穑’。《字汇补·口部:‘啬,与穑同。’……引申指黍稷之类谷物。”

仓库守与纳穡吏,一个是管仓库、粮仓之官,一个是管收粮之官,以胃喻之,受纳水谷之腑也,与“仓廪之官”同。

仓廪者何谓?即粮食仓库也。

《荀子·富国》杨倞注:“谷藏曰仓,米藏曰廪。”

高校教参《内经》:“《礼记·月令》:‘谷藏曰仓,米藏曰廪。’仓廪,这里统指仓廪之所。”

金栋按:高校教参《内经》所引《礼记·月令》原文有误,当是孔《疏》之注文。

《礼记·月令》:“季春之月……天子布德行惠,命有司,发仓廪,赐贫穷,振乏绝,开府库。”孔颖达《正义》曰:“蔡氏云:‘谷藏曰仓,米藏曰廪。无财曰贫,无亲曰穷。暂无曰乏,不续曰绝。’”

 楼主| 发表于 2015/4/22 22:11:10 | 显示全部楼层
若以官职而论,“仓廪”非官职称谓,而是“被”官者;仓库守与纳穡吏虽皆是官职称谓,但非官府机构,乃是由当时医者类比改造之结果,隶属于治粟内史、大司农、太仓署等行政机构。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治粟内史,秦官,掌谷货,有两丞。景帝后元年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属官有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斡官、铁市两长丞。又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长丞皆属焉。……王莽改大司农曰羲和,后更为纳言。初,斡官属少府,中属主爵,后属大司农。”

《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大司农》:“大司农,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诸钱谷金帛诸货币。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薄,其逋未毕,各具别之。……太仓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主受郡国传漕谷。”

《晋书·卷二十四·志第十四·职官》:“大司农,统太仓、籍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漕掾。及渡江,哀帝省并都水,孝武复置。”

《文献通考·卷五十六·职官考十·司农卿》云:“秦为理粟内史,掌谷货。汉景帝更名大农令,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司农。掌九谷六畜之供膳羞者,凡郡国诸仓、农监、都水六十五官皆属焉。后汉大司农掌诸钱谷金帛,郡国四时上月旦见钱谷薄,其逋未毕,各具别之。边郡诸官请调度者,皆为给报,损多益寡,取相给足。初,郡国盐官、铁官并属司农,中兴皆属郡县。建安中为大农。魏黄初元年,又改为司农。晋初因之。渡江,哀帝末,省司农并都水,孝武复置。宋、齐皆有之。梁司农卿位视散骑常侍,主农工仓廪。陈因之。后魏曰大司农。北齐曰司农寺,有卿、少卿各一人,掌仓市薪米,园池果实。后周有司农上士一人,掌三农、九谷、稼穑之政令,属大司徒。隋初与北齐同,炀帝置少卿二人。唐龙朔二年,改司农为司稼,咸亨初复旧。卿一人,少卿二人,掌东耕供进耒耜及邦国仓储之事,领上林、太仓、钩盾、导官四署。……太仓署:《周官》有廪人下大夫、上士,秦官有太仓令、丞。汉因之,属大司农。后汉令主受郡国传漕谷。其荥阳敖仓官,中兴后属河南尹。历代并有之。北齐亦然。后周曰司仓下大夫。隋有令二人、丞六人。唐有令三人、丞二人,掌仓廪出纳。”

《历代职官表·历代职官解释》:“太仓署:汉制,大司农所属有太仓令及丞,隋、唐为太仓署,置令、丞、监事、典事等。太仓为中央控制的粮食总仓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5 23:0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