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中药粉丝 于 2015/3/4 08:03 编辑
“失精家,少阴脉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者,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者,男子则失精,女子则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龙骨牡蛎汤:桂枝、芍药、生姜各15克,炙甘草10克,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30克(原方药量: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炙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 虽然这里比较强调脉证,事实上,无论男女,睡眠很浅,经常梦到与色情有关的东西,就是桂枝龙骨牡蛎汤的主治。仲景之所以在这里那么强调脉证,与临床实际有关。在仲景那个年代,有几个女子会跟你诉说自己“梦交”?所以仲景在这里特别强调脉诊。有这些脉证互参自然更好,但如果没有见到这些脉证的话,并非就不是用桂枝龙骨牡蛎汤的时机。所谓的“失精家”,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经常梦遗或者滑精的人,或者经常手淫的人,现代实在太多了。可以这样说,桂枝龙骨牡蛎汤是证状比小建中汤更上一个层次的对治方剂。 本来就是阳虚了,然后再是“失精家”,那么阴虚也明显了。壮阳容易滋阴难,特别是“失精家”这种虚劳到极点的阴虚,你如果说吃点六味地黄丸就能够解决,那就不是“失精家”的问题了。没有阳气,怎么滋阴?阳虚就是会不摄阴的,怎么可以补得进去?特别地,阴虚时间长了,就会产生阴实,就像虚寒极了就会结冰。所以没有办法,还是得从补阳气开始。桂枝龙骨牡蛎走阳药的路线,却可以做到滋阴的功效,主要是龙骨、牡蛎的作用,尽量将阳药压在阴分,先将阴实破开,然后用一点点的大枣来慢慢养血滋阴。人体的这个真阴,就像地球内部的石油,是历经长久时间才能形成,骏补是补不了的,能够骏补的阴液,绝对不属于真阴这个层次的阴液。从小建中汤到桂枝龙骨牡蛎汤,仲景补虚的路数,与后世医家大有不同,都是以桂枝汤为底,加减的时候从来没有考虑一般意义上的补药,其实仲景在处理的,是如何将东西补得进去这个技术问题,补得进去的话,其实吃馒头也会很强壮身体。 《名医别录》说龙骨还能够“养精神,定魂魄”。毕竟阴阳气血俱虚,魂魄哪里还能够安定?所以“失精家”多半有魂不守舍的现象,整天浑浑噩噩的,做起事情来也没有什么魄力,只想呆在家里啃老。但是你别想“一剂知,二剂已”,能够在一、二百剂内处理好就很不错了。说到“魂魄”,这在《内经》里面就有“肝藏魂,肺藏魄”的说法,然后在《本经》以及《别录》里面经常也有记载一些善于处理“魂魄”问题的药物,如龙骨、丹砂之类。那么请问,“魂魄”到底是什么东西?请各位中医同道不要回避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究,因为从这里出发你会逐渐接近“道”的层次,只有突破这个层次,你才有可能在中医领域从下五行往上五行提升,才能真正清楚什么叫做医道。如果没有突破这个层次,你起码丢掉中医三分一以上的江山。对于植物人、精神病甚至癌肿患者的治疗,我敢肯定地说你没有突破。 长时间经常性“梦交”的人,其本到底是出在身体那里还是出在“魂魄”那里?到底是哪一个东西在主导做梦?唐容川“梦乃魂魄役物,恍有所见之故也”的言论你是否认同?事实上,睡眠就是阴阳交汇的一种(一阴一阳之谓道),就是“两精相抟谓之神”的一种表达方式(“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其中那个“相抟”,现在都翻译成“相搏”,这很明显是不对的,这一阴一阳还没到搞对立的时候,其实它们在互抱有情,就像太极图里面的那两条小鱼一样),用道家的说法就是最低层次的一种“守静”,用佛家的说法就是最低层次的一种入定。清楚了这一点,你才有可能清楚仲景为什么会用到龙骨。 龙骨是动物骨头的化石,要清楚并不是所有的骨头都会变成化石,从骨头到化石的漫长时间里面,必定有能量不断的加持,或者说那块骨头必定从天地之间固摄更多的能量来促成这个变化而不至于腐烂掉。历经千万年的固摄能量,造就龙骨进入人体之后也善于固摄人的元气。骨头乃肾所主,本来就具有一定收藏元气的功能,经过修炼而成为化石的龙骨,这种功能自然就会倍增。事实上,从骨头到化石的过程,有点类似于修道人火化后留下舍利子的现象。如下图的佛指舍利,就是佛的指骨经修炼而形成。如果你有机会能够走近舍利子,你会发现自己无论身心在那一刻都是如此的安静而平定。就像龙骨那样“养精神,定魂魄”。魂魄安定了,人也可以在睡眠中更加安定了。 “道可道,非常道。”《道德经》第一句话就明确表示,道这东西真的很难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因为一旦表达就会产生歧义,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误解。所以,在这里知霖也不准备用过多的语言文字来表达这个“道”,我决定用一种更高层次的望诊来引领大家了解这个“道”。我们前面说了一些诸如望山根、外眼角之类的望诊内容,其实这都是下五行的东西,望到的外眼角有红色丝条,这只不过是物质层次的血色,与中医真正强调的那个望“气色”还相差甚远。下五行所望到的都是物质层次的东西,而只有提升到上五行才有可能望到我们人体所发出能量的颜色,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气色”。那怎么练习操作呢?具体内容敬请关注《上工食治之十九:上五行的望诊》。 [附]小建中汤方解 小建中汤是从桂枝汤变化而来的(桂枝汤方:桂枝15克,芍药15克,炙甘草10克,生姜15克,大枣十二枚。原方药量: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炙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要理解仲景方意,我们不妨从桂枝汤说起。 桂枝汤方来源于《伤寒论》:“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由于这里的“汗出”不是主动性的,与一般通过运动等方式得到的汗出意义不同,这会伤到津液,同时也会伤到阳气。对于“汗出”这个证,一般认为这是正邪二气在打仗,正气胜则汗出,邪气胜则毛孔合而无汗,所以汗出是一阵一阵的。但现实与此恰恰相反。邪气侵袭人体,人体的阳气自然会反击,而阳气被大量调动至体表的结果,就是内虚,所以一般人感冒就会没什么胃口,其实就是胃气被大量调动的结果。如果此人脾胃之气素来就很差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他的脾胃功能就会大大下降,以至于“脾主肌肉”就会失去约束,于是肌肉这一道防线就会时常被邪气占领。当正气胜的时候,就没有汗出,当邪气胜的时候,就会出汗,而且每汗出一次正气就受伤一次(麻黄汤证无汗,那不是正气胜,而是正邪都没有胜,一直在打仗,所以会发烧得比较高)。所以桂枝汤是为解决正邪在肌肉处的争斗而设的,于是仲景就说“桂枝本为解肌”,“以枝达肢”嘛。 至于药方中的生姜与大枣。你看看生姜这三两的量就可以知道,虽然生姜与大枣平时做饭炒菜就会用到,但在这里它们的作用并不亚于桂枝与芍药。一般解说此二味药“调和营卫”,这并没有错,但我怎么都觉得它们主要解决的就是胃气的问题。生姜用到这么大的量,会有很强劲的鼓舞胃气的作用,令胃的功能恢复回来,但生姜只是作用在胃阳方向,所以要用大枣来照顾胃阴。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桂枝汤本来就是用来解决脾胃能量问题的,进而解决肌肉处的能量补充。 而小建中汤方与桂枝汤,最大的变化是芍药的用量增加了一倍,然后外加胶饴一升。为什么要多增三两的芍药?因为小建中汤证多见“腹中痛”,而仲景在处理腹中痛这个证状的时候,一般就会用到芍药。比如小柴胡汤条下加减的时候就提到“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特别地,从“衄”“ 失精”这些字眼我们就可以知道,人体正气的虚比“汗出”要强一个以上的等级。纵观全方,唯有这六两芍药是真正落实到这些证上面,那十二枚大枣与一升胶饴,并不在这个级别上面。 所谓的胶饴,就是大小麦、粟米之类的粮食经发酵糖化制成的糖类食品,或者麦芽糖之类,具有一定缓中,补虚,生津,润燥的功效。这么甜的东西,很明显就是为中焦脾胃而设的药物。另外,胶饴还会将上述诸药稳在中焦缓缓地发生药理作用。如此,桂枝的药理虽然还在心血之间走动,虽然还是固护心阳,但它的作用其实已经是为“火生土”作铺垫的了。有了胶饴(我一般用冰糖代替),桂枝汤就由原来仅仅临时解决脾胃能量问题而向持久的解决变化,最终变成了解决中焦虚不受补的小建中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