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这种矛盾也使《内经》理论不能自圆其说。此外,《素问·阴阳类论》忽然冒出一个肝脏最贵的说法⑴,也不是作者故弄玄虚,而应理解为确有过这种说法。心开窍于目⑵(《素问·解精微论》)、于耳⑶(《素问·金匮真言论》)、于舌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三说并存等也是早期配属不统一的证明。②
【自注】②心开窍不一的经文如下:
开窍于耳说:“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⑶。”(《素问·金匮真言论》)
在窍为舌说:“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⑷。”(《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开窍于目说:“夫心者,五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⑵。”(《素问·解精微论》)
粗查《内经》时代的文献,可知当时原有不同说法。请看《淮南子》和《管子》等书中的有关文字。
《淮南子·精神训》说:“是故肺主目,肾主鼻,胆主口,肝主耳⑸,外为表而内为里,开闭张歙(xi),各有经纪。”
《管子·水地》有:“五味者何?曰五藏酸主脾,咸主肺,辛主肾,苦主肝,甘主心⑹。五藏已具,而后生肉⑺。脾生隔,肺生骨,肾生脑,肝生革,心生肉⑻。五肉已具⑼,而后发为九窍:脾发为鼻,肝发为目,肾发为耳,肺发为窍⑽。”
又,前引《白虎通·性情篇》涉及纬书《春秋元命苞》。其中说:
“目者肝之使……鼻者肺之使……耳者心之候……阴者肾之泻……口者脾之门户……。或曰:口者心之候,耳者肾之候。或曰:肝系于目,肺系于鼻,心系于口,脾系于舌,肾系于耳。”
总之,今《内经》遗留的五脏开窍不统一,是两汉学者(包括医家)看法始终不一的痕迹。
关于五脏开窍的不同说法,古人综合文献最多的是《五行大义⑾》。其中说:
“《孝经拔神契⑿》云:肝仁故目视,肺义故鼻候,心礼故耳司,肾信故窍泻,脾智故口诲⒀。《太平经⒁》云:肝神不在,目光不明;心神不在,唇青白;肺神不在,鼻不通;肾神不在,耳聋;脾神不在,舌不知甘味。……脾心肺三脏及候各有异说。《甲乙》以鼻应肺;道家以鼻应心。《管子》以鼻应脾。《甲乙》应肺者,鼻以空虚纳气,肺亦虚而受气故也。道家鼻主心者阳也。《甲乙》以肺⒂应口;道家以肺应口与《管子》同。《甲乙》以肺⒂应口者,口是出纳之门,脾为受盛之所,口能论说,脾能消化,故以相通。道家以肺应口者,肺金也,金能断割。口有牙齿,亦能决断,是金象也。《管子》之意恐亦然也。《甲乙》以舌应心,道家以舌应肺⒃,《管子》以舌应下窍。《甲乙》以舌应心者,凡资身养命莫过五味,辨了识知莫过乎心。……道家以舌应肺⒃者,肺⒃者,阴也……舌与地通。《管子》舌应下窍者,以心能分别善恶,故通下窍、除滓秽也。”(丛书集成本《五行大义》,1939年,商务印书馆版,55~56页)
显然,不但五脏和九窍配属有多种说法,《五行大义》的解释也大多牵强。
|